现代文化语言环境中的河南乡土文学
“侉子性”——河南乡土小说呈现中的一种民间个性

“侉子性”——河南乡土小说呈现中的一种民间个性姚晓雷【期刊名称】《当代作家评论》【年(卷),期】2003()3【摘要】本文选自博士学位论文《“民间”审视下的新时期河南乡土类型小说》。
导师:陈思和教授(复旦大学中文系)答辩委员会成员:主席:谢天振教授(上海外国语学院)成员:王鸿生教授(上海大学)董之林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张德林教授(华东师范大学)杨扬教授(华东师范大学)【总页数】11页(P134-144)【关键词】河南;乡土小说;民间性;文学评论;意识形态特征;艺术特征【作者】姚晓雷【作者单位】山东大学威海分校中文系【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7.42;G40-012【相关文献】1.乡味浓郁的河南民间风情画卷——"文学豫军"乡土小说创作特色谈 [J], 赵玉芬2.乡土呈现中的一种知识分子批判--李佩甫小说的一个主题侧面解读 [J], 姚晓雷3."民间"视角与中原小说中的"侉子性"意象 [J], 姚晓雷4.乡味浓郁的河南民间风情画卷——“文学豫军”乡土小说创作特色谈 [J], 赵玉芬5.《像我这样的一个女子》叙事策略内容摘要:短篇小说《像我这样的一个女子》是香港作家西西的经典作品,西西在小说中以一种独特的叙事方式来推进情节发展,使小说呈现一种复杂性的文本结构。
内聚焦型的自知性视角使小说真实可信,其局限性也使小说留有大量的“空白”以待读者发现;独白和对话形成叙述方式的相互转化,独白体的运用与“我”的性格和职业密切相关,自由间接引语的对话模式包含了“我”与夏的两种声音;文本内容的矛盾性构成小说结构的复杂性,“我”对于命运的顺从与反抗,小说结局的悲观与乐观走向,在一系列激烈的矛盾冲突中一一展现,通过对小说结尾部分的深入分析,笔者认为作者潜意识中更倾向于“乐观结局”的成立 [J], 杨雪;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豫东平原的咏叹调——刘庆邦笔下的乡土世界

现当代文学豫东平原的咏叹调——刘庆邦笔下的乡土世界刘沛君长沙理工大学 中文系摘要:1978年刘庆邦以小说《棉花白生生》走上文坛,多年来他在文学世界中不断探索,笔耕不辍地坚守在短篇小说的阵营。
本文主要从作家小说中描绘的河南地区地域色彩、乡村女性形象进行分析,以窥探其笔下营造出的自然而和谐的乡土世界以及引人深思的乡土真实景况。
关键词:刘庆邦;乡土文学;短篇小说以乡村的风物人情为表现对象的小说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创作的传统之一,乡土叙事在百年文学中丰饶多姿。
50年代出生于河南沈丘的刘庆邦,以现实主义手法描绘着他所熟悉的乡村生活,他从不掩饰和遮蔽乡土生活的复杂与矛盾,以此来突显底层民众的艰辛与不易。
也不忘赞扬人性的善良与美好,寻觅生活的诗意。
一、豫东平原的地域色彩纵观近百年来的乡土文学作品,每一位作家都有一个艺术栖息地,鲁迅的绍兴,沈从文的湘西、莫言的高密......乡土小说的发展呈现出比较明显的地域性,河南作家刘庆邦把目光投射到故乡豫东平原那一方广袤的土地上,这里既是中华传统乡土的缩影,也有着独立的文化品格和色彩斑斓的地方特色。
在《谁家的小姑娘》开篇,首先进入视野的是一片广阔足水的玉米地,这里初夏雨水充沛,滋养着田里的庄稼。
“农谚说,有钱难买五月旱,六月连阴吃饱饭。
”①河南省作为中国的农业大省,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农耕时节的自然风光被作家付诸于笔下,就像一首悠扬而有力量的旋律,这片土地上旺盛的生命张力跃然而出。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
”每个地方都有着当地独特的民俗文化,刘庆邦也在其作品刻下了深深的地域特色。
婚丧嫁娶是民俗文化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作家的名篇《鞋》中,按照当地的规矩,女方在婚前要给男方做一双鞋,“鞋”音同“谐”,寄予夫妻婚后美满和谐。
从守明为鞋纳底、做帮再到缝合的认真,可以看出这一环节在当地嫁娶中的特殊意义。
《黄花绣》中,去世的老人需要在入殓前穿上童女给其绣的新鞋。
童女要不满十六岁,父母双全。
王尧《乡土中国的现代化叙事——从乡土文学到“新乡土文学”》阅读训练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①乡土文学是对乡土的现代发现。
如同新文学在中西对话中产生和演变一样,现代乡土文学的出现也与西方现代文明对乡土中国的冲击有关。
正是由于乡土中国表现出对西方现代文明的疏离而又被卷入现代化进程中,知识者和写作者才对乡土中国的状况给予了极大关注。
传统乡村社会转型为现代社会,不仅是中国也是世界现代化必经的历史过程。
在文学领域,乡土小说正是乡土中国发生裂变的审美反映。
贯穿其中的基本问题是现代化对乡土和乡土文学的影响,以及作家在价值和审美两个层面对乡村社会现代转型的回应。
②如何认识和叙述乡土中国的“乡土性”,是乡土文学的核心问题之一。
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对“乡土性”有精辟的论述,他认为:“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
”费孝通区分了“乡土基层”以及和“乡土基层”不同的“社会”。
他提出,“我说中国社会的基层是乡土性的,那是因为我考虑到从这基层上曾长出一层比较上和乡土基层不完全相同的社会,而且在近百年来更在东西方接触边缘上发生了一种很特殊的社会”。
这一论述显然隐含了传统与现代、乡村与城市、中国与西方这样的二元性视角。
我们讨论乡土文学时关注的乡土,大致是费孝通所说的“乡土基层”和“乡下人”。
关于“乡土性”,费孝通的解释是乡下人离不开泥土、“黏着在土地上”的不流动性和熟人社会,差序格局和礼俗社会的根源都在于“乡土性”。
进入现代以来,家、国、天下及三者的伦常关系都在变化,维持乡村秩序的“礼”作为社会规范失去了原来的有效性和坚固性。
“现代性”因而烛照出了“乡土性”的幽暗,现代以来文学中的国民性与“乡土性”密切相关。
乡土中国是礼俗社会,又长时间处于稳定状态,因而乡土中国被视为“传统”和“传统文化”的象征。
这些特点基本决定了乡土中国和乡土文学的面貌。
③尽管“乡土性”和“现代性”不是对应的概念,但“乡土性”是在“现代性”的参照下被阐释的。
知识界、文学界对“现代性”的反思通常会带来对“乡土性”的重新认识。
城市化进程中的乡土文学:从宏大叙事到日常生活叙事

作者: 范卫东;秦香丽
作者机构: 南京艺术学院;南通大学文学院
出版物刊名: 江苏社会科学
页码: 188-194页
年卷期: 2015年 第6期
主题词: 城市化进程;乡土文学;日常生活叙事;宏大叙事
摘要: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城市化进程迅猛发展,它所带来的历史整体性的裂变,以及当下生活的复杂性和未来的不确定性,远远超出了作家既有的乡村经验和想象范畴。
为了重建文学与现实的意义关联,作家纷纷采用日常生活叙事来表达原有社会结构的断裂与重组,传统文化与城市文化、现代文化的颉颃,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破坏等。
在他们的笔下,乡村生活变得细节化、审美化,成为他们与现实建立意义的重要手段,以及张扬世俗人间情怀、重构传统乡村文化精神的场所。
论现代中国乡土文学的发生背景

论现代中国乡土文学的发生背景
夏子
【期刊名称】《武陵学刊》
【年(卷),期】2003(028)006
【摘要】现代中国乡土文学不是偶然的和孤立的文学现象,而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产物.漫长的农业文明史、人类文化思想史及东、西方乡土文学传统本身等已经奠定了历史文化基础,物化背景下的各类碰撞、冲突,特别是对乡村世界的震荡则奠定了现实文化基础,这两种基础构成现代中国乡土文学发生、发展的主导文化动因.【总页数】4页(P41-44)
【作者】夏子
【作者单位】湖南文理学院,中文系,湖南,常德,415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26
【相关文献】
1.开掘中国乡土文学的宝藏--序《20世纪中国乡土文学流变论》
2.乡土文学创作与中国社会的历史转型——"乡土中国现代化转型与乡土文学创作学术研讨会"纪要
3.论中国乡土文学的发生与百年流变
4.中国乡土文学的发生与百年流变
5.发掘乡土文学独特的文化审美意蕴──杨剑龙《放逐与回归─中国现代乡土文学论》读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现代文学名词解释

中国现代文学试题库·名词解释(共计93题)1.《文学革命论》:是陈独秀于1917年2月《新青年》上发表的文章,文中明确提出了“三大主义”,不仅反对封建主义的腐朽形式,也反对封建主义的“代圣贤立言”的内容,触及了文学革命的根本问题。
2.“八事”:是1917年1月胡适在《文学改良刍议》中提出的文学革命主张,认为改革文学必须从首先从八件事入手,从总体上强调了文学语言形式的改革,指出了废除文言文提倡白话文的具体办法。
3.“三大主义”:是陈独秀在文学革命论中提出的文学革命主张。
他认为进行文学革命必须高举三面旗帜: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二、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三、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陈独秀的三大主义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提出了新文学对旧文学的斗争方向,突出了文学革命的本质特征。
4.“人的文学”:1918年12月,《新青年》刊登了周作人的《人的文学》,对当时的文学革命影响很大。
周作人提出以"人道主义为本,对于人生诸问题,加以记录研究的文字,便谓之人的文学",认为新文学即人的文学,应充分表现"灵肉一致"的人性。
这深深影响了五四时期表现个性解放主题的创作,"人的文学"成为五四时期文学的一个中心概念。
5.双簧信:1918年3月,《新青年》上发表了由钱玄同化名“王敬轩”致《新青年》的一封公开信,信中汇集了守旧派、复古派攻击文学革命的言论,同时又发表了由刘半农写的长篇回信《复王敬轩书》,对复古派的言论逐一驳斥。
此又称“王敬轩”的双簧戏。
6.鸳鸯蝴蝶派:滋生于半殖民地的“十里洋场”,风行于辛亥革命后的几年间。
作品多发表在《礼拜六》等期刊上,主要作家有包天笑、徐枕亚、周瘦鹃等。
除少数作品在某种程度上暴露了社会黑暗、家庭专制和军阀横暴外,大部分作品描写才子佳人的爱情,将文学看成是游戏,用来消遣,受到了新文学社团的批判。
文化视角中的“五四”乡土小说

作者: 陈继会
出版物刊名: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页码: 290-291页
主题词: 乡土小说;现代知识;精神家园;乡村文化;城市文化;“乡土文学”;五四时期;都市文明;现代观念;深层结构
摘要: 文章以为五四时期,“以描写乡土生活,审视乡村文化为内容的‘乡土文学’,却因了城市文化的催发而破土抽芽,茁壮成长”。
而“‘乡土文学’作家们对于城市文化并非完全认同、适应”,“身份认同的危机感,固守‘乡下人,精神家园的努力,这种复杂的、矛盾的、微妙的心境,许多时候使他们反倒与身边的现实都市生活过远,而与过往的故乡生活更近”,这些“自然仍是导源于城市文化与乡村文化的冲突与撞冲”。
“当‘乡土文学’作家们以一个都会文化的负载者——觉醒的现代知识者的眼光去冷静地审视他们曾经生活其中的乡村文化时,种种落后、封闭、沉闷、愚昧的景象首先进入他们的视界。
这种因神圣忧思而带来的焦灼、激愤,表现为一种峻急的、强。
文学学科中的乡土文学研究

文学学科中的乡土文学研究一、引言文学是人类语言艺术的一种形式,通过文字表达情感、思想和体验。
而乡土文学则是一种特殊的文学形式,它关注和描绘乡村生活和农民的经历。
乡土文学研究作为文学学科的一个重要分支,对于理解和探索乡村文化、历史和社会变迁具有重要意义。
二、乡土文学的定义与特点乡土文学是指以乡村为背景,以农民生活和农村社会为题材的文学作品。
它通过真实的描写和生动的故事展现了乡村人民的生活、价值观和情感体验。
乡土文学的特点包括对土地、自然和农民的深情表达,对乡村传统文化的传承和重视,以及对社会变迁和现代化进程的思考和反思。
三、乡土文学的历史渊源乡土文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文学,比如中国古代的田园诗和乡土小说。
然而,乡土文学在近现代文学中才得到了更加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20世纪初,乡土文学成为了一种反对现代文明和城市化的文学形式,代表了对传统价值观和乡村生活方式的追忆和怀念。
四、乡土文学的研究方法乡土文学的研究方法多种多样,包括文本分析、历史考证、社会学调查和人类学研究等。
文本分析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通过对文学作品的语言、结构和主题的分析,揭示作品中蕴含的乡土文化和价值观。
历史考证则通过对历史文献和资料的研究,还原和解读乡村社会的发展和变迁。
社会学调查和人类学研究则通过实地调研和深入访谈,了解和记录农村社会的现实情况和农民的生活经验。
五、乡土文学研究的意义和价值乡土文学研究对于理解和认识乡村文化和农民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乡村社会的变迁和农民的生活状况,为农村发展和乡村治理提供参考和借鉴。
其次,乡土文学研究可以促进乡村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保护和弘扬乡村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最后,乡土文学研究还可以拓展文学学科的研究领域,丰富文学理论和批评的视野。
六、乡土文学研究的问题与挑战乡土文学研究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乡土文学的定义和范围并不清晰,不同学者对乡土文学的理解和界定存在差异。
其次,乡土文学研究在方法论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过于依赖文本分析和历史考证,缺乏对乡村社会的真实观察和深入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现代文化语言环境中的河南乡土文学摘要中国乡土文学在20世纪文学史上非常盛行,而河南由于受到古典文化的特殊影响,它的乡土文化是以负面价值批判为主导,本文探讨了河南乡土文学关怀缺失和对苦难失真的缘由,进一步开掘乡土文学广泛的兼容性,旨在实现乡土文学的超越。
关键词:语言环境负面价值关怀缺失河南乡土文学中图分类号:i206.6 文献标识码:a多种文化因素并存,使社会的文化系统复杂多样。
近代中国的灾难使中国传统文化面对全球色彩的现代化问题有些茫然,在与传统内容脱离后,面对陌生的语境而变得徘徊,西方文化语境的过度追求使得本土的根基变得岌岌可危,使我们凭空构建的世界走向了无法预料的错位,而同时也成为新文学发展的基础,使得现实主义文学走向成熟。
对于乡土文学的演变,它也由于面对现代文化语境诸多因素而具有了现实意义。
在这种现代文化语境中,乡土文学成为思索现代文化转型的必然,河南乡土文学的演变也有其发展过程,其精神内涵具有多元性、批判性和悲剧性。
一现代文化语境中河南乡土文学的兴起1 在现代文化语境中乡土文学的演进知识分子在新文化思想的濡染下,提倡科学、民主是对处在社会最底层的劳动者解放的运动。
在这个过程中,鲁迅是第一个把农民作为主人公进行书写的,家喻户晓的著作有《阿q正传》《祝福》等,立足于现代文明的启蒙立场俯察乡村,在作家所生存的旧中国悲惨的境况下,他把中国乡土文学的乡土小说隐现着的乡愁,以及传统的地方色彩和独特的风土人情,带入一个崭新的境界。
乡土小说最具特色的代表性在于作家通过锐利的视野批驳乡土陋俗,对那些传统遗留下来的落后思想及行为采取了尖锐的讽刺和批判手法,这些小说中大都充满对乡人的不幸遭遇感到悲哀,同时对他们不争气、不抗争而感到愤怒和遗憾的复杂情绪,感情中饱含着同情与批判、讽刺与哀怜,构建出乡土小说喜悲剧交加的审美文学特色。
与此同时,乡土文学作家在感叹这些情感时,又对故乡充满了深情的眷恋,从而使小说增加了忧郁的情怀。
在“五四”之后,乡土文学创作使文学领域有了一个重大的开掘与提高,给现当代文坛带来了无限生机。
现代化过程解决了人类现实中遭遇到的各种问题,人们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随着文化的革新,对人生和社会产生了新的思考,使得现代蕴涵了人的主体地位自我确证,并由此生成了各种危机的反思。
知识分子不断地思考现代社会中人的最终定位和命运,鲁迅乡土文学创作就是在此意义上进行书写的,它为后来的乡土文学创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使后来的那些乡土文学作家受到了很大的影响,重视对乡土进行更深入的挖掘,如沈从文、赵树理、刘震云、李佩甫等,使乡土文学在20世纪文学发展历程中垫定地位。
现当代的乡土文学作家,包括当代寻根文学作家在内,提高了作品的文化深度和艺术品位,大家不妨回想一下《春蚕》《小二黑结婚》《荷花淀》都是我们所熟知的,非常经典的乡土文学作用。
而乡土文学之所以至今都闪闪发光是缘于它不但言词精美,并且真实地反映了现实中的人民生活、内心思想。
乡土文学的兴起给现当代文坛带来了更大的生命力,作家往往无意识地显现地域文化,使乡村成为令人神往的历史符号,现代化丰富的物质形式成为现实之后,乡土更成为文学审视民族和民众生存的另一种审美领域。
当代作家思想意识的提高以及多元文化的开始出现,使得他们描写地方风土人情,也从更深层次的文化角度去描写乡土,尝试从新的理论视角重构乡土文学,使得文学中的都市生活具有乡村味道,换句话说,现代化给原有的乡村带来的新问题成为现代语境中文学发展的一个显著特色。
而河南作家一直都在进行他们的探索,重视小说的人文关怀,实现着真诚的乡村坚守。
面对乡土现实人生,一直都履行着自己明确的价值判断,提升了小说的文体意识和功能,在整合农村社会的历史和现实规律的同时,实践着对乡土文学的振兴。
2 简述现代文化语境中河南乡土文学创作河南乡土文学的基本精神特征在于力图表现深厚的现实主义传统,小说创作在体裁上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样貌,在现代意识和艺术精神的作用下,河南的文学创作有了多元化发展,实现了对乡土的自我寻找和挖掘,彰显出了现代文化语境中河南乡土文学特色。
例如,李准就是河南乡土文学开创者中的一个,他突出对乡土的平视、体会和歌颂,并带着积极的态度批评农民传统的狭隘自私,同时又真实地赞扬他们公而忘私的补实。
他的代表作《黄河东流去》通过黄河岸边普通农民家庭的坎坷命运,表现出旧中国人民的苦难仇深以及参加革命的经历。
他所塑造的质朴、风趣的农民形象以及中原农村的风光景色,反映了中国贫苦、勤劳、朴实的农民传统美德,其意在突出中华民族的顽强不屈。
20世纪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受到世界多元文化的影响,给河南乡土文学又带来了一个新的创作空间。
刘震云是其中的代表之一,在他创作的《塔铺》作品中,书写传统农村物质贫困和精神启蒙,把握描述苦难和批判成为作者的创作中心。
在进行乡土的叙述中,他一改对乡村现实生活的描画,站在农民文化的内部追索历史深处的内含,情感也更显沉重。
如他在《温故一九四二》中,设身处地地为读者上演了抗战时期农民在历史中受迫害的真相,伸展到了整个人类文明世界,通过他这些作品的书写,着意突出农民在历史中充当的牺牲品与殉葬品。
而我们在细细品味这些作品时还会发现,作家对历史进行了戏谑与嘲弄,成了农民眼中无聊的游戏和笑柄。
作家以此表达了农民在历史中作为受害者的真相,非常清晰地表达了农民文化与历史的统一性,他们在建造世界基础的同时,也被世界排斥着,隐含了农民无可逃逸的沉重和绝望,表现现实生活的同时也充满了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通过阅读河南乡土小说发现,河南作家们一直坚守着现实主义主旨和文学精神以及他们所拥有的民间立场和底层体验。
最为典型的表现在于他们的内省精神与开拓意识,在更开阔的眼界的影响下,他们对河南乡土之外的世界发展表现出非常明晰的觉悟,这样,当他们重新审视乡土时,在表达乡愁、乡恋后,更多的是进行深入的内省和检讨,而这无疑又成为大担的开拓意识,进而上升为新时代河南人文意识的中心,因为他们演绎了更为深刻复杂的历史,描述了更为丰富的精神世界和人生意义,使得河南乡土文学作品显得更加深厚凝重。
同时,我们也会感觉到河南乡土文学创作的不足,那就是缺乏具有生动真切的生活画面,似乎在语言形式上又与农民大众有着一定的距离,对于河南乡土文学作家来说,还有待在形式上进行继承和创新。
二现代文化语境中河南乡土文学的表现1 乡土文化负面价值书写在激烈的社会转型中,对乡土中国的历史把握,河南作家的创作敏感而尖锐地反映了地方特色与风俗画卷,地方特色与风俗画卷这种精神重负是对乡土文化负面价值的批判,是河南作家对此所采取的批判态度。
这是由于历史到了近现代,让河南拥有了太多的战乱和灾难,而封建社会根深蒂固的因袭使它远古的辉煌与现在的黯然构成了很大的反差。
现代社会情景为河南作家开辟了广阔的舞台,使河南乡土文学具有了作家们寻找故乡的冲动和努力,对于冲突鲜明的人物和社会语境造成了河南乡土处于边缘地位,也使其最适合从中寻求人的深层因素。
具体地说,河南作家有着非常显著的乡土情结,他们非常善于描写他们生活的乡村,并创作了大量审美范型和经典作品。
现实生活中出现的那些缺憾,使他们对温情故土的回忆更加吸引,他们通过美好的记忆来弥补现实中的不足。
而我们前文提到的李准、刘震云,他们的作品感人至深处也是基于这个原因。
李准的《黄河东流去》表现了黄泛区难民的痛苦,而读者实际看到的却是中原乡土的全面内涵,汇总出中原乡土的日常状态,风俗习惯,书中不但探讨了家庭、乡土,也表达了作家对于民族文化心理的探寻。
而刘震云则以豫北农村为背景,站在心灵体验的高度,书写了一系列故乡故事,通过透视故乡实现对人性的深刻理解,将乡土最初始情感与深刻理性融入于文化情境中,实现了河南乡土文学中的精神境界。
另一方面,他们对自己乡土境地的否定性价值判断则成了河南作家的共识,他们不约而同地表现了乡土的内忧外患时代,从对环境的不满,到从社会制度上的批判,最终发展为对文化的缺憾,基于此,他们对自己的乡土传统文化进行了价值解构,进而产生了对乡土文学负面价值的意识。
如李佩甫的系列小说就是通过对当代人的命运描写,在其深刻的对比中,使读者看到了家族、劣根和宿命情景。
他们在对道德上的情感进行否定的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乡土的沉重与屈辱,乡土的不幸只好让他们变为排遣内心感伤的述说,捕捉了乡土政治与文化实质,作最终演变为对乡土的文化理性批判,正如张宇《晒太阳》,以及刘震云《塔铺》等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将农民哲学描绘的微妙而残酷。
刘震云透过文明形态的目光审视农民的传统文化心理,以戏谑性的嬉笑怒骂表达了对乡土的深切关注。
乡土和村民对河南作家来说是一种文化意义上的符号,积累了太多反思的沉重。
这使他们情不自禁地书写传统与幽暗人性、灾难命运,在作品中人的精神世界无可遮掩,透过那些感性又本质的农民形象,令读者感受到特殊的物化让作家的心灵感悟的震憾。
2 用哲学的目光审视苦难悲剧究其实质,对河南乡土文学的批判否定是出自作家对乡土的关爱期待,旨图以此唤起其价值的重构。
正像作家在小说中所表现的,不管是对乡土的反抗和背离或是守望和回归,都是他们对乡土的关注和期待,这使河南乡土作家的创作具有了超越性和哲学关怀,是以对民间生存深刻理解产生的一种价值关怀,也以此表现了河南乡土作家独特的魅力。
如刘震云的民间权力剖析,是权力对人性的决定影响,他的《官场》《一地鸡毛》其核心是一致的,指出了乡土权力从来都是国家权力的基础,表达了刘震云的冷峻犀利,使历史悲剧在农民文化姿态中的作用更为彻底。
又如,李佩甫对家族的批判都具有典型的代表性,他勾勒人性凝重而执着,“在时间中,我的平原已是瘫痕累累,颖河水也越来越瘦了”,勾勒出人、家族在生存角逐中的各种异化和丑态以及被异化、被吞噬的命运,展示了人在历史空间的相互倾轧的生存状态。
河南作家在重新反省和描绘社会苦难史中,提示了现代人的命运、欲望与沉沦,突出表达人与自然、人与历史、人与命运等的冲突和人们内心的痛苦,是对当下中国社会内在文化矛盾的深刻表达。
身处这种精神裂变的时代,正视这个时代的矛盾和痛苦,对苦难加以发现、审视、描绘,见证这个时代的剧变,具有厚重现实感和深切的道德沉痛感,积极的应对必须是回归现实,是在思想观念层面对苦难进行哲学式的思索。
正如克罗奇所说:历史总是和现实发生联系才有意义,“这个以往的事实不是符合以往的兴趣,而是符合当前的兴趣”,其实它同导也给河南乡土作家提供了处理思想与现实关系的依据。
三结语乡土文学是精神归宿感的外化,在进入更全面的多元文化语境时,河南乡土作家用深入的视角和投入的真情,以农村为背景对生存境况与价值理想进行反思,塑造出了一群性格鲜活的人物,表现出人生沉浮和历史得失,具有的特殊敏锐的洞察力,对生活本身有着深刻的透彻体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