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文化与当代江苏乡土文学
乡土文学名词解释

乡土文学名词解释乡土文学又称“民间文学”,乡土文学是人们所熟悉的民间口头文学。
它和群众文学有着密切联系,可以说是由群众文学中最初形成的。
《诗经》《楚辞》《汉乐府》《白居易诗》等都是当时产生的乡土文学,但是在内容上却不同程度地受到官方文学的影响,例如赋和骈文等,这些作品只供宫廷贵族消闲享乐之用,难登大雅之堂,因而,在艺术形式上并没有完全摆脱传统的诗歌形式。
《史记·郦生列传》说:“我常疾俗儒不察时变,好古守旧,若信今者,曾不能原于世事。
”意思是说我常常憎恨那些无知而迂腐的儒生,对于世事政治不闻不问,墨守成规,他们只相信那些古代的东西,如果要他们现在就讲求适应现实的做法,恐怕他们还想象不出来。
乡土文学的发展离不开劳动人民的创造,离不开社会生活的基础。
但它同时也接受了官方文学的影响,这主要表现在语言形式上。
乡土文学主要用地方语言写成,有的地区为了使其地方特色更鲜明,也往往把一种语言改造得和别处不一样。
因此,它的语言本身具有一定的音乐性和节奏感,显得十分亲切、淳朴,极富于生活气息。
关于乡土文学的特征,学界早有论述。
台湾学者杨德标先生认为,“民间文学的三个主要特征,即口传性、无意识性与综合性,几乎都在这里找到了缩影。
”这是颇有见地的观点。
下面仅就有关情况作些补充,以便于进一步研究。
1、自发性乡土文学是一种自发形成的文学形式。
乡土文学不像书面文学那样严格要求手法,主题必须一致,结构必须精密。
它很少遵循固定的程序,既可以灵活,也可以跳跃。
一首诗从构思到完成,可以历时数月甚至更长;从酝酿,提笔,写到定稿,可能只需要一二天或者更短。
在口头流传过程中,随着时间推移,因而就逐渐加工,甚至整理润饰,使之更加集中,更加完善。
2、平民化通过普通劳动人民的口头创作流传下来的乡土文学,虽然已经和民间口头文学密不可分,但毕竟带有浓厚的原始性。
不仅表现为语言的通俗性,而且表现为内容和形式的直接性和真实性。
与前者相比,后者具有两个重要的特点:一是强调现实性,即以现实的生活为描写对象,以及时的感情为抒发对象。
乡土文学的地域特色与民俗文化

乡土文学的地域特色与民俗文化乡土文学是指一种以乡村为创作对象和表现题材的文学形式。
它源自于中国古代文人以及民间口头文学的传统,通过反映乡村的特色、风土人情和民俗文化,展现了丰富多彩的地域特色。
乡土文学是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凭借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喜爱。
乡土文学的地域特色表现在多个方面。
首先,它关注的是乡村的生活和情感体验。
与都市文学不同,乡土文学更加注重对大自然的感知和对人与土地的深情表达。
在乡土文学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属于乡村的悠闲与宁静,感受到大地的厚重与恩赐。
这种关注乡村生活的特点,使得乡土文学有着鲜明的地域特色。
其次,乡土文学通过描绘当地人物的形象和命运,展现了乡村社会的特点和生活态度。
乡土文学的创作往往选择了生活在乡村的普通人们作为主要人物,通过他们的经历和命运反映社会现象和时代背景。
同时,乡土文学也更关注表现人物内心的复杂性和情感的真实性,以此探讨人性、社会和家庭等方面的问题。
另外,乡土文学还通过表现乡村的传统习俗和民俗文化,彰显了乡土文学的地域特色。
中国的乡村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传统文化,这些传统习俗和民俗文化成为了乡土文学不可或缺的创作素材。
无论是丰收节、元宵节还是祭祀大典,人们在这些活动中流传着久远的乡土风情。
乡土文学通过对这些传统文化的描绘,呈现出了乡村的独特氛围和魅力,让读者从中感受到独特的乡土文化。
乡土文学以其独特的地域特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了中国文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通过乡土文学的阅读,读者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乡村的风貌、民俗和文化传承。
与此同时,乡土文学也为人们提供了思考和体味生活的机会。
在快节奏和都市化的社会中,乡土文学用其自身的特点和魅力,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安静、自然和有温度的世界。
这也是乡土文学受到读者喜爱的重要原因之一。
总之,乡土文学以其独特的地域特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成为了中国文学的瑰宝之一。
通过描绘乡村生活的特点、展现乡土民俗的风情,乡土文学为读者呈现了一个别开生面的文化世界。
试比较现代乡土小说与当代农村题材小说在艺术方式上有何变化

试比较现代乡土小说与当代农村题材小说在艺术方式上有何变化上世纪二十年代中期,在鲁迅影响下出现的以文学研究会一些成员为主创作的乡土小说,与九十年代再度兴起的农村题材小说,虽然都是以农村为主要的描写对象,但二者有着本质的区别。
本文从思想内容和民间文化两个方面分析乡土小说和当代农村题材小说在艺术方式上的变化。
(一)思想内函上所谓乡土小说是指靠回忆重组来描写故乡农村的生活带有浓厚乡土气息和地方色彩的小说,指的是20年代初、中期,一批寓居北京、上海的作家,以自己熟悉的故乡风土人情为题材,旨在揭示宗法制乡镇生活的愚昧、落后,并借以抒发自己乡愁的小说。
从20世纪初中国历史文化的大背景来看,五四这个特殊的时期使得一批中国知识分子在文化大转型时期产生世界观和人生观的矛盾。
乡土文学更多地表现出对往事的怀念,对传统文化消失的叹惋。
而对于外来文化的介入,乡土小说不是一致的排斥和抵制,但也不是完全吸收融合,而是处于二者之间形成一种复杂的矛盾状态。
而50—70年代农村题材小说是乡土小说的历史延续,也是解放区文学传统的历史继续,新中国成立是它的历史背景,新政权对当代农村题材小说的倡导,使得一大批作家参与其中。
在内容上,当代农村题材小说紧密反映农村的现实斗争,它与乡土小说的不同在于小说中充满了颂歌意识和理想主义情怀,乡土小说则以民俗表现国民性批判作为核心的思想内容,他要求对创作主体的思想有较高要求,使得与作品主人公思想上保持高度一致。
孙犁的作品追求诗化、散文化重意境和抒情,淡化阶级斗争意识,重表现人性人情美,对艺术性和传统性的保持和弘扬。
重自然风光的描写和民风民俗的艺术写照《铁木前传》写人际关系的变化,但也体现了一定时代的色彩和政治倾向,作品虽没有好、直接描写社会变革,而通过几个生活场景和情节反映农业合作化运动初期,农村各阶层精神状态。
思想感情及人际关系的新变化,从而折射出时代的变迁。
乡土小说作家很多都是直接受鲁迅的影响并有意识地模仿鲁迅而开始创作的鲁迅小说具有明显批判国民性的特点,话语深刻而不隐晦,摆脱了小说创作的固定模式,质朴而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生活面貌,从而也形成了乡土小说创作的特点。
乡土文学名词解释

乡土文学名词解释乡土文学是指反映农村社会生活、人民农民的生活经历和感受的文学作品。
下面是对乡土文学相关名词的解释:1. 乡土乡土是指乡村的土地与环境,以及乡村社会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
乡土文学就是以此为题材的文学作品。
2. 乡土色彩乡土色彩是指表现作品中乡村生活、风土人情的特色和细节。
乡土色彩的运用使作品更加具有地域特色和生活气息。
3. 乡土小说乡土小说是以乡村为背景的小说,通过讲述乡村的人物故事和事件,展现农村社会的多样性与变迁。
乡土小说常常深入到农民的内心世界,揭示他们的困境、奋斗和梦想。
4. 乡土散文乡土散文是以散文形式表达对农村生活的理解和感受的文学作品。
乡土散文通常以真实、细腻的笔触描绘农村的景色、人物和日常生活,使读者更好地了解和感受到农村的魅力。
5. 乡村诗乡村诗是以乡村为题材的诗歌作品,通过描绘大自然景色、农作物生长、季节变化等元素,表达对农村生活的热爱和思考。
乡村诗常以简洁的语言展示农村的淳朴和力量。
6. 乡土气息乡土气息是指文学作品中弥漫的乡村特有的氛围和风格。
乡土气息常常表现为对自然、土地和人民的热爱、尊重和关怀,以及对传统文化和价值观的坚守。
7. 农民文学农民文学是指由农民创作和传播的文学作品。
农民文学强调反映农民的经验和观念,以及对农村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反思。
农民文学也是乡土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对以上名词的解释,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乡土文学及其相关概念,进一步认识和欣赏反映农村生活和价值的文学作品。
乡土文学是弘扬农民精神、传承乡村文化、记录历史的重要文化遗产,也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
什么是乡土文学

什么是乡土文学乡土文学是指描写故乡农村的人与事,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怀乡情调的文学作品。
乡土文学是20年代初期出现的现实主义小说创作热潮,在"为人生"文学主张的影响和发展下出现的,这些寓居于京沪大都市的游子,目击现代文明与宗法农村的差异,在鲁迅“改造国民性”思想的启迪下,带着对童年和故乡的回忆,用隐含着乡愁的笔触,将“乡间的死生、泥土的气息,移在纸上”,表现家乡的风土人情和封建的陈规陋俗。
乡土文学的出现溯源于鲁迅的《故乡》。
20年代,现代文坛上出现了一批比较接近农村的年轻作家,他们的创作较多受到鲁迅影响,以农村生活为题材,以农民疾苦为主要内容,形成所谓“乡土文学”。
代表作家有彭家煌、鲁彦、许杰、许钦文、王任叔、台静农等。
代表作有彭家煌《怂恿》,王任叔《疲惫者》,许钦文《疯妇》,台静农《地之子》等。
这一作家群具有大致相同的追求:续写鲁迅的国民类型鲁迅是“乡土文学”的命名人,也是实际的开拓者。
在鲁迅的影响下,乡土文学作家们从启蒙主义的创作目的出发,继续鲁迅对国民性问题的思考,写出了许多乡间国民的类型:如阿 Q 型、祥林嫂型、“看客”型。
这些形象,或只能在精神麻醉中讨生活,或成为封建道德的牺牲品,或以他人的不幸丰富自己乏味的生活。
作者在他们身上无不寄予了“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复杂感情,饱含了从国民心灵深处探寻民族悲剧根源的深层思索。
鲜明的地域特色乡土作家群的作家们大都描写自己熟悉的故乡,带有明显的地域特征.他们在地域里找到了自己最熟悉的创作题材,找到了艺术个性之源,找到了文化之根。
如彭家煌常写的湖南农村士绅们的闹剧, 台静农擅写的安徽乡间宗法制度笼罩下的生生死死,蹇先艾笔下那“贵州道上”的野蛮习俗……这一切无不是性格生动、画面鲜明、风景传神。
这批作家在表现地方特色的同时,体现出自己的艺术特色,在重新认识故乡的同时,重新认识了自己。
“真气”中的乡愁这些作品注重对乡土生活原汁原味的真实录写。
乡土文学的名词解释

乡土文学的名词解释乡土文学是文学的一个重要流派,强调以农村为背景,以农民生活为题材的文学作品。
乡土文学通过描写农村特有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和社会变迁,展现了乡村的美丽、纯朴以及独特的文化传统。
它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了广大读者和文学界的热爱和追捧。
本文将对乡土文学进行更详细的名词解释。
一、乡土文学的起源和发展乡土文学起源于20世纪初的中国,当时正值社会动荡和国内外战争频发的时期,人们开始关注农村的生活和命运。
一些作家选择回到乡村,农民们成为了他们笔下的主要人物。
乡土文学以鲁迅、茅盾等为代表,开始了乡土文学的起步和发展。
他们通过文字的力量,展示了农村民众的悲欢离合,揭示了社会的不公和农民的艰辛。
二、乡土文学的特点和意义乡土文学的最大特点是真实和生动。
这种文学形式既揭示农村的困苦和贫穷,也展现了农民的信念和坚守。
作家们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将农民的生活展现得鲜活而真实。
他们描绘了田野、山川、湖泊、村落等乡村景物,表达了对乡村大地的热爱和崇敬之情。
乡土文学的意义在于弘扬农民文化和传统、呈现真实的农村生活状况,力求拓宽文学创作的视角。
三、乡土文学的代表作品乡土文学有许多经典的代表作品,其中最有名的是《红高粱家族》。
这部小说以山东农村为背景,以一家人从清朝末年到新中国成立之后的生活经历为主线,展示了中国农民在历史变革中的苦难、挣扎和奋斗。
《红高粱家族》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温暖的故事情节,成为了乡土文学的经典之作。
此外,《围城》也是一部脍炙人口的乡土文学作品。
虽然它的主要背景是城市,但其中描绘的城乡关系和城市生活中的乡土情结让人深有感触。
《围城》以农村来城市打拼的小人物,展示了城乡差异、价值观冲突等问题,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四、乡土文学的推动力和前景乡土文学的发展离不开对农民的深情和对乡村文化传统的关怀。
乡土文学以民间智慧和农民的精神力量为创作基础,传递出人与土地、人与自然的深层联系。
乡土文学的推动力在于它对社会价值的关怀和审视,揭示了农村的生存状态和变迁过程。
乡土文学的名词解释

乡土文学的名词解释农民文学就是乡土文学,通常是在乡村里产生并流传。
当代中国乡土文学包括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寓言、谚语、歌谣、民谣、儿歌、绕口令、谜语等等。
这类文学所反映的都是农民自己的社会生活和斗争,表现了农民对自然力和封建势力的斗争。
1、乡土文学的概念:指由于文化差异而在民间口头创作和传承的非精英文学,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草根性,它不仅成为维系本民族文化传统的纽带,也成为世界文化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文化方面发挥着独特作用。
乡土文学最大的特点就是其“草根性”,它的意义也正在于此。
所谓草根性,就是平民化、平常化,没有丝毫虚假或矫饰,以生活的原汁原味为创作标准,体现出原始、真实的特征。
三是这些作品主要描写民间世俗生活,如吃穿住行及民间节日风情等,充满泥土的芳香,它是构成民族文化基因库的重要组成部分。
2、乡土文学的主要特征:一是乡土文学的源头都是民间的。
它们所说的故事和人物都是百姓口耳相传的,没有经过记录者的加工和整理,都保持了原貌。
二是乡土文学的素材来源于民众的日常生活。
由于百姓的日常生活才是他们最熟悉的,所以作家的视野也被限定在日常生活的范围内,因而在写作时总是对生活的熟悉程度决定着作品的质量。
三是乡土文学强调即兴式的创作和口头讲述的特点,使得作品带有一定的现场感和鲜活的生命力。
四是乡土文学的形态往往与民间的生活习惯、生产方式和风俗礼仪紧密相连,所以它们更具有原生态的文化特征,能够给读者带来身临其境的真切感受。
五是乡土文学往往采用口语化的表达方式,语言通俗、生动、幽默,充满了乡土气息。
3、乡土文学的地位和作用:一是乡土文学是农耕文明的重要载体,是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保护和传承农耕文化、推动农业现代化、促进城乡交流和农村全面进步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是乡土文学丰富了世界文学宝库。
它的作者大都是普通群众,其作品内容直接反映现实生活,其艺术表现也带有浓郁的乡土色彩。
通过对乡土文学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增进对中国广大农村、农民和农业的了解,有助于我们准确把握农业文明、传承中华优秀文化。
浅谈中国现当代乡土文学

浅谈中国现当代乡土文学15汉语言本一李欣荣摘要:随意现代文学的萌芽,到清朝晚期中国文学发生重大变化,并在中西文化冲突碰撞中形成了新的文学思潮和文学观念,促使现当代文坛上涌现了大批接地气的年轻作家,在他们中以鲁迅、沈从文、莫言为代表的乡土文人以平易畅达、平流质朴的笔锋对自己家乡及家乡人民精神世界传递了独特的乡土文化,在此基础上形成并影响着乡土文学,同时乡土文学随着社会的发展也变得弥足珍贵。
关键词:鲁迅、沈从文、莫言、乡土文学一、乡土文学起源与发展的诸多条件文化的发展与社会的近代化是紧密相关的。
从世界文学发展历史看,乡土文学的兴起是与社会转型相切合的。
首先,在本国农耕经济下,中国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下农民男耕女织进行生产劳作,久而久之,心中便多了几分乡土情思,他们怀着对家乡故土的爱而“不远游”于别地。
其次,随着清王朝的腐朽以及西方列强的侵略,封建社会过渡成两半社会,无数百姓为了生存不得不背井离乡,远走他方。
身在他乡,心却扎根于故乡,他们不免会有“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的感怀。
在此方面,近代文人谭嗣同在《有感一章》中写到:世间万物抵春愁,今向苍冥一哭休。
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
“春愁”愁的是什么?愁的是故土难离而不得不离,词中足以流露出诗人忧思故土悲愤难抑的爱国之情。
再次,乡土文学的发展与变化离不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
大批农民离开土地进入城市。
村庄不断萎缩,平川的人向城市流动,不少山村正在逐步消失。
过年过后,他们深感心中的缺失,多年未回故土,他们只好写点文章作品来追忆农土生活,缅怀过去。
现代都市文明和进步思想进一步促进了乡土文学的发展。
乡土文学的出现溯源于鲁迅的短篇小说《故乡》。
在小说《故乡》中,“我回到故乡,在故乡,离开故乡”情节安排着重描写了闰土和杨二嫂的人物形象,从而反映了农民生活现实及人性的变化。
在《中国新文学·小说二集导言》中鲁迅对乡土文学作出了简略阐述,虽未明确提出“乡土文学”这一概念,但也隐露了以描写农村生活来抒发淡淡的乡愁的写作目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域文化与当代江苏乡土文学
乡土文学是贯穿20 世纪以来中国文学的一条红线,也是谈论中国现当代文学绕不开的一个概念。
作为概念的乡土文学,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中国话语体系中,无论其内涵、外延还是创作原则、批评范式都经历了或隐或显、或被动或积极的一系列嬗变。
上世纪二十年代,鲁迅最早以“游子写乡愁”提出“乡土文学”这一概念,周作人、茅盾等人对这一概念又不断丰富完善,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周作人认为乡土文学须有“地方趣味”,风土的力在文艺上是极重大的。
虽然“我们不能主张浙江的文艺应该怎样,但可以说他它总应有一种独具的性质。
我们说到地方并不能以籍贯为原则,只是说风土的影响,推重那培养个性的土之力,”主张文学“须得跳到地面上来,把泥土气息、滋味透过了他的脉搏,表现在文字上。
这才是真实的思想与文艺。
” [1] 他说,正是由于地域上的差别与个性,“所以各国文学各有特色,就是一国之中也可以因为地域显出一种不同的风格。
譬如法国的南方普洛凡斯的文人作品与北法兰西便有不同,在中国这样广大的国土当然更是如此。
” [2] 茅盾在他的《关于乡土文学》一文中说,关于“乡土文学”,我以为单有了特殊的风土人情的描写只不过像看一幅异域的图画虽能引起我们的惊异。
然而给我们的,只是好奇心的餍足。
因此在特殊的风土人情而外,应当还有
普遍性的与我们共同的对于命运的挣扎。
一个只具有游历的眼光
的作者,往往只能给我们以前者,必须是一个具有一定的世界观与人生观作者方能把后者作为主要的一点而给与了我们。
鲁迅、周作人和茅盾从不同方面阐释乡土文学作为一种文学形式的基本特征和精神内涵,其共同之处在于都肯定了乡土文学地域性这一重要特征。
由“五四”到三十年代,围绕以乡村、农民为表现对象的作品展开的批评主要基于上述概念展开,而四十年代延安文艺座谈会的召开,文艺的工农兵方向得以确立,乡土文学被“为工农兵服务的文学”所取代,文学的外部环境发生重大的变化使得乡土文学概念从内涵到外延到都发生了重大改变:一方面,文化的地
域色彩日渐淡化,我们几乎见不到西北、中原、关东、齐鲁之类的称谓,另一方面是政治与经济的地域色彩的强化。
建国后,“农村题材文学”作为主流文学创作基本承袭的思想观念和批评范式未得到根本改变。
这种批评实践至文革走向极端。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同样,一地文化孕育一方文学。
丹纳在
《艺术哲学》一书中,明确把地理环境与种族、时代并列,当作决定文学创作的三大基本要素。
钱穆先生也说过,各地文化精神之不同,究其根源,最先还是由于自然环境有分别,而影响其生活方式,再由生活方式影响到文化精神。
孕育华夏文明的长江和黄河两大水系在黄海和东海之滨冲积出连绵千里的平原、丘陵、河网、湖泊和大陆架,水文化、平原文化和
山文化三者交融共同孕育了江苏人文精神。
多元文化对江苏区域人
文精神发生着综合影响。
江苏气候湿润多雨,水网稠密,有人说,江苏地域文化虽然多样,然而最鲜明最根本的还是水文化。
水文化尤以吴越文化为主要代表。
而“文化如同一种生物,它同样具有遗传与变异两种倾向。
文化一旦产生,它就会不断延续自己的‘基因',规定后来文化的大体发展,这就是文化的遗传。
同时,由于一切皆以时间条件的变化为转移,一种既成文化不可能总是适应不断变化了的社会现实,它必然根据社会的变化而调整自身的结构、功能,以保证自己与现实的切合,这就是文化的变异。
正是在遗传和变异中,文化得到不断发展。
”[3] 文化学家认为,“任何国家的社会发展过程又都处在一定的文化传统背景之中,因而都具有特定的历史特征。
于是,处于一定阶段的民族历史传统便构成了这个民族进一步发展的起点,所以,任何国家的现代化发展都不可能抛开传统文化背景。
说历史传统是民族文化现代化的起点,其本质要求就是要合理继承民族文化传统中具有时代活力的优秀成分。
” [4] 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江苏地域文化滋养着江苏地区独特的人文风貌,这使得江苏乡土文学在当代众声喧哗的文坛默默探索着乡土叙事的新路径。
这背后是丰富深厚的地域文化在支撑,是文化传统和当代精神共同作用的结果。
不再旗帜鲜明,不必理论先行,无
论是曾经承载着无限乡愁的美丽沃土,还是饱受批判的落后国民性,都在作家笔下以一种举重若轻、化有形于无形的独特方式述
说和呈现着。
这一切令江苏乡土文学在当代文坛焕发出独特色
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