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题材_新乡土文学的历史演变
各题材小说流派

专题一鲁迅、文学研究会影响下的乡土小说一、概述:第一个十年兴起的乡土小说,主于鲁迅影响下形成,于1924年前后蔚然成风,其主要作家多来自文学研究会及与之倾向相近的语丝、未名社的成员。
代表作家如彭家煌、王鲁彦、许钦文、蹇先艾、台静农等。
此派作家以问题小说为借鉴而克服其短处,更多地从生活经验出发,以现代意识和真切生活感受进行创作,充分发挥其等所熟悉的题材,显示出小说艺术的进一步发展。
而于此流派兴起之时,受到周作人、茅盾、鲁迅等大家的影响。
首先,周作人提倡乡土文学,认为乡土文学是新文学于本国扎根之重要创作,且乡土文学所呈现的地方色彩较好地克服了小说概念化的弊端,甚至以其本民族特色而促使中国现代文学获得立足全世界文学的地位。
然而对乡土小说形成起释放作用及产生深远影响者,当为鲁迅。
鲁迅可谓是乡土文学最早的开拓者与实践者,《吶喊》、《彷徨》中即显示出乡土文学的特点,简言之,一是显示出生活的生动性;如《故乡》中描写的杨二嫂,生动传神地刻画出乡村市镇小市民的形象。
二是内容的深刻性;正如鲁迅虽描写乡土人事却更近一步表现出对国民劣根性的批判,如《离婚》中的爱姑面对七大人的行举,于此上乡土小说作家多未能达到如此深刻的揭示,然而一定程度上也显示出对传统宗法制乡村弊端陋习的批判,具有颇强现实意义。
三是高超的细节刻画;如闰土索要的烛台,吕纬甫所说的飞了一圈又回到原地的苍蝇等,这些具有象征意味的器物及细节意象,使得小说取得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二、早期乡土小说流派的贡献;(一)、提供了中国农村宗法形态和半殖民地形态的真实图景;初期乡土小说较为真切地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至北伐战争时期中国农村的现实生活,表现出农村于封建统治下闭塞、落后、野蛮的现状和身处其间的农民深受地主阶级、军阀及帝国主义势力打压下极为悲惨的处境。
如彭家煌的《喜期》,台静农的《新坟》;且王鲁彦、许杰等作家更深入揭示出沿海农村于资本主义发展中形成的市侩心理与风气,及国人需依靠外国势力保护自身的可耻景象,如叶绍钧的《潘先生在难中》。
第八章新时期以来的乡土小说

五、秦晋文化群落的乡土小说
此地域的乡土小说,有如唢呐,吹 奏的多是凄楚苍凉的黄土悲歌。
陕西的贾平凹运用“地方志的史录 笔法”,创作了商州系列小说,他的 长篇《浮躁》及其诸多中篇创作,是 新时期引人注目的重要乡土小说。路 遥的《人生》、《平凡的世界》在全 国也先后产生较大影响。
山西在60年代曾形成一个乡土小说的文 学流派“山药蛋派”,有一批对艺术十分 虔诚的乡土小说作家。一批被称为“晋军” 的作家创作了乡土小说,在全国产生影响 的,有柯云路《新星》,郑义《远村》、 《老井》,韩石山《磨盘庄》,李锐的 “厚土”系列。
2.陈奂生是高晓声着力塑造的一个处于 社会变革时期的老一代农民的典型形象, 在他身上,既凝聚着农民的传统美德, 折射出新时期农民的深刻变化;同时, 还承受着因袭的心灵重负,体现了作者 对社会人生国民性的深深忧虑和严肃思 考。
首先,陈奂生具有勤劳、善良、憨实、 厚道、质朴等的美好品格。
其次,作为从特定历史环境中走出来 的传统农民,他的血液里还流淌着旧时 代的遗传基因,他的身上还残存着极 “左”路线的长期统治造成的奴性、愚 昧,自卑自贱,小生产者的自私狭隘、 目光短浅和阿Q式的自我欺骗,自我安慰 等弱点。
第八章 异彩纷呈的新时期乡土小说
第一节 20世纪中国乡土小说的概况
1.在鲁迅小说的示范和周作人“乡土艺术”理 论的倡导之下,王鲁彦、许杰、彭家煌、 蹇先艾与台静农等作家创作了一批乡土小 说,取得了出色的成绩。
2.鲁迅、沈从文与赵树理是中国现代乡土小说 的三大家。
范家进:《现代乡土小说三家论》,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6月版。
《秦腔》以贾平凹生长于斯的故乡棣花街为 原型,通过一个叫清风街的地方近二十年来的 演变和街上芸芸众生的生老病死、悲欢离合生 动地表现了中国社会的历史转型给农村带来的 震荡和变化。小说采取疯子引生的视角来叙述。 清风街有两家大户:白家和夏家,白家早已衰 败,因此夏家家族的变迁演便成了清风街、陕 西乃至中国农村的象征……
乡土文学(修改版)

※1.3 现代中国乡土文学 发生发展的大致轨迹
二、主题走向(三个层面) 1. 解构与颠覆 :在否定既成价值系统中发生,又在新
的否定中完成世纪之旅 B.文化理性式否定——对荒原遗留与乡土之恶的解剖鞭笞
文化寻根:张炜《古船》、韩少功《爸爸爸》、 高晓声《陈奂生上城出国记》、李锐“厚土”系 列、刘恒《伏羲伏羲》、苏童《妻妾成群》// 陈 忠实《白鹿原》、马建《亮出你的舌苔和空空荡 荡》//贾平凹《土门》、《高老庄》。 披露现实恶(原生或新生):朱晓平、田中禾、 张宇、何申、关仁山、刘醒龙、谭文峰、李佩甫、 阎连科、周大新、莫言、刘恒 。
※1.2 乡土文学渊源与流变
二、民族历史文化影响
2. 中国古典乡土文学影响 三大主题传统(怀远思归、忧时悯农、田园渔 樵)、传奇艺术。 3. 民族民间传统影响 民间文学、民俗、民间生活等。
湖南文理学院“文艺鉴赏学”教研室
※1.3 现代中国乡土文学
一
发生发展的大致轨迹
一、基本线索
1.长夜难明与旷野呐喊(五四—20年代)
湖南文理学院“文艺鉴赏学”教研室
※1.1 乡土文学的艺术本质 二、如何界定乡土文学
4. 乡土文学的本质特征
*首先,乡土文学是一种文化形态,其内核或 主导成分是地方色彩或原乡况味,即特定地域 的特殊生态景观、风土习俗、文化品格、乡土 情感或乡土精神、乡土理念等等文化因子的圆 整和合,不等同于农村题材或抽象的时代理念 [风随少女至,虹共美人归—庙堂;自君之出 矣,明镜暗不治—士人;阿婆不嫁女,哪得孙 儿抱;老女不嫁,踏地呼天]。
湖南文理学院“文艺鉴赏学”教研室
※1.1 乡土文学的艺术本质 二、如何界定乡土文学
乡土小说

1、控诉地方军阀统治,于暴露社会黑暗之中充满了呼之欲 出的荒诞感和沉重的幽默情绪。 《柚子》"湖南的柚子呀!湖南的人头呀"这样便宜的湖南的 柚子呀!"
2、描写浙东的民俗环境和乡土生活,使早期乡土小说获 得了民俗学的价值。 《菊英的出嫁》——“冥婚”
3、描写在时代的变动下,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农村的 衰落与破败,以及纯朴人性的堕落。 《许是不至于罢》 《李妈》《黄金》(如史伯伯 )
乡土小说:指王鲁彦、彭家煌、许钦文等在20年代中期的
写实小说。鲁迅是现代乡土小说开风气的大师。这些作家大 都出身乡村而寓居大都市,靠回忆重组来描写故乡农村(包 括乡镇)的生活,带有浓重的乡土气息和地方色彩。突破了 “五四”新文学诞生以来主要写知识青年的相对狭小天地, 拓宽了新文学的反封建题材,吸引了大批新作家转向社会、 转向民众(主要是农民)身上,促进了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 发展。
“三姑娘:制作的美丽——重读冯文炳(废名)《竹林的 故事》” 王毅《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01
《竹林的故事》是冯文炳早期的代表作,学界多盛赞其 自然、清新的乡土气息及其烘托出的主人公三姑娘的纯净 美好形象,仔细读来却不难发现小说里的三姑娘既说不上 自然,更谈不上美丽,她的身上附着了太多中原文化对女性 认识的历史积淀。如果真是这样,读者也许可以看到另外 一个三姑娘。
代表作《怂恿》 《活鬼》
台静农(1903--1990),未名社代表作家,安徽霍丘人,鲁迅 的学生,旁听过鲁迅在北京大学主讲的《中国小说史》,1947 年到台湾,任台湾大学中文系主任长达20年之久,他最早在中 国对鲁迅进行研究,贡献卓著。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集《地之 子》、《建塔者》等。 悲剧型的乡镇传奇,格调更为沉郁阴冷。以朴拙、悲愤的笔法 描绘了宗法制度对乡村底层的精神统治的生生死死,突出展现 了农村的生活惨景
乡土小说

乡土小说1、对乡土小说的认识“乡土小说”被认为是五四文学革命以后兴起的一个最早的现实主义小说流派。
它大约形成于二十年代中期,成员以文学研究会作家为主,也包括语丝社、未名社的一部分青年作家,主要代表有潘训、许杰、许钦文、鲁彦、彭家煌、台静农、蹇先艾、王任叔、黎锦明等。
对这一流派的认识和评析是从鲁迅开始的,鲁迅在1935年《中国新文学大系ž小说二集ž导言》中,分析蹇先艾、许钦文、鲁彦、台静农等作家的作品时,用了“乡土文学”一词,以后这一术语就被用来概括乡土小说流派的创作特色。
2、乡土小说兴起的原因: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尝试,文学现实主义已经不能再满足于主观性很高的“问题小说”,它必须在作家们所熟悉的生活题材上扎根,而当时青年作家比较熟悉又比较扎实的生活题材,是乡土题材。
这种现实主义文学发展的必要性与可能性,决定了乡土写实小说必然会趁时运而崛起。
鲁迅小说的示范与影响。
许多理论家的倡导。
3、乡土小说的主要特征:作家们都以批判的眼光审视故乡的风习,对愚昧、落后进行尖锐的讽刺和批判。
作家们往往怀着“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复杂情绪描绘生活于苦难中而又麻木、愚昧的故乡人,同情与批判、讽刺与哀怜相互交织,形成了喜剧与悲剧相交融的美学风格。
在批判的描绘故乡的愚昧习俗、麻木的人性和凄凉人生时,作家们仍抑制不住对故乡的眷恋,而这眷恋又往往与某种失落感相交织,因而使小说大都具有忧郁的抒情调子。
4、乡土小说的贡献:突破了“五四”新文学诞生以来主要写知识青年的狭小范围,第一次提供了中国农村宗法形态和半殖民地形态的题材宽广、真实而多彩的生活画面,成为了解当时农村社会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各方面状况的最宝贵的形象史料,具有不可替代的认识价值。
影响和吸引了一大批新作家将关注的目光转向农村和农民,从而使新文学和社会生活联系得更为密切,也更贴近现实土壤。
自觉地开拓了风俗民情这个前所未有的小说审美领域,促进了新文学民族风格的形成,其中的圆熟之作具有意境美。
试论_乡土小说_向_农村小说_的转换

2004年7月 JOURNAL OF DALIAN NATIONALITIES UNIVERSITY July 2004 收稿日期:2003 - 11 - 20. 作者简介:陈晓涛(1983-),男,江苏如皋人,华中师范大学中文基地班本硕连读生. 研究方向:现代文学. 试论“乡土小说”向“农村小说”的转换 陈晓涛,方 霞 (华中师范大学 中文系,湖北 武汉 430079) 摘 要:20世纪前期的“乡土小说”与新中国成立后的“农村小说”是有很大区别的。
从经济形态之别和基本主题与题材转换,社会关系之别和基本场景与情节转换,价值体系之别和主要人物与主导风格转换这三方面论述“乡土小说”向“农村小说”转换的历程。
关键词:乡土小说;农村小说;转换 中图分类号:I207.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15X(2004)04-0047-04 在一般的使用中,把“乡土小说”称为“农村小说”似乎也说不上有什么不对,乡土小说显然也是以乡村生活为描写对象的。
但把解放区到新中国以来写农村生活的小说称为“农村题材”以区分于二三十年代 “乡土文学”,这其中肯定有它的道理。
人们或许可以在直感上意识到“乡土”与“农村”是有区别的。
费孝通先生在1947年出版过一本《乡土中国》,在近40年后重印时他解释说:“这里讲的乡土中国,并不是具体的中国社会的素描,而是包含在具体的中国基层传统社会里的一种特具的体系,支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1]“乡土”就应该是指中国广大乡村的基层传统社会了。
这是一个植根于土地,靠血缘关系的纽带和传统礼俗来维系的“自然”村社:其经济形态是以土为生、以农为业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其社会关系是以血缘为基础、以家族为纽带的自然关系,其文化观念是在传统礼俗的基础上自然形成的。
这个自然村社用费孝通的话来说,属于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对于个人来说,是“先我而在的一个生活环境”[2](p.5)。
对转型期的中国乡土文学的几点看法

学教育每月一家2010.02丁帆,男,著名文学教育家。
本刊顾问。
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学会副会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中文学科组成员,江苏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当代文学研究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文艺理论研究学会理事。
出版论著有:《中国乡土小说史论》(江苏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新时期小说读解》(与徐兆淮合作,南京出版社1991年版);《文学的玄览》(北京出版社1998年6月版);《十七年文学:人的失落》(与王世城合作,河南大学出版社1998年12月版);《中国大陆与台湾乡土小说比较史论》(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5月第1版);《中国新时期小说主潮》(与许志英主编,教育部重大项目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5月第1版);《中国西部现代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10月版);《20世纪文化名人精神评传》(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12月版);《重回“五四”起跑线》(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另有系列随笔集《江南悲歌》(岳麓出版社1998年出版);《夕阳帆影》(知识出版社2001年5月出版);《枕石观云》(经济日报出版社2002年5月出版);《江南文化散步》(台湾远流出版社2002年8月出版)。
在《文学评论》、《文艺研究》、《小说评论》、《文艺报》、《文论报》等报刊上发表论文300余篇,数十篇为《新华文摘》“人大影印资料”等多种报刊转载。
丁帆教授对转型期的中国乡土文学的几点看法丁帆讨论乡土文学在中国是否逐渐消亡的问题,就得又要回到上个世纪90年代所争论的焦点上来了:那就是随着中国不断城市化的过程,乡土文学必将成为一种消失的文体。
很多学者都认为,城乡二元对立的社会结构形态已经开始转变,这是不争的事实。
我并不否认中国社会结构从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就在逐渐摆脱农耕文明的经济基础,向着工业文明和后工业文明的经济基础转型。
但是,我坚持认为,由于在中国这块特殊的经济与文化的地理版图上,仍然存在着三种文明形态的文化结构,即:前现代式的农耕文明社会文化结构仍然存活在中国广袤的中西部的不发达地区,虽然刀耕火种式的农耕文明生产方式不复存在,但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农耕文明的生活方式仍旧在延续着;现代工业文明的阳光已经普照在中国沿海地区和中原大地,以及部分中西部的腹地,它是促使中国社会文化结构发生根本转型的动能;后工业文明的萌芽也已经在中国沿海的大都市与发达的中等城市漫漶,如果说后工业文明在技术层面上的发展是悄然而隐地在进行,0042010.02学教育不易被人察觉的话,那么,后现代文明的消费文化特征已经是十分鲜明了,它不仅仅是在上述地区蔓延,而且还通过主流意识形态的默许经媒体文化的传播,大有漫漶全国之势,更重要的是它已经波及到整个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之中。
乡土文学

等乡土气息虽不浓却非常
朴实。继起的台静农、许
钦文许杰、彭家煌等写故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乡的作品受到人们的重视。
兴起二
❖ 另外乡土小说的兴起,是新文学小说对“五四”小说过于西 方化的一次反拨。“五四”小说以鲜明的人文主义思想追求 和对西方近现代文学及语言的借鉴与中国传统小说划清了界 限、实现了小说的革命,然而“五四”小说创作因此也存在 很多弊端。其一是概念化,小说成了作家演绎思想、表达观 念的形式,这个弊端主要表现在问题小说中;其二是欧化, 这主要集中在浪漫小说中。浪漫小说不仅在抒情方式上直接 借用了19世纪西方浪漫文学(尤其是卢梭的作品)的抒情方 式,而且在抒情主人公的塑造上也过多受到卢梭及歌德的 《少年维特的烦恼》的影响,因而这一派小说在叙事上不象 小说,而在语言上则又非本土化。针对这种缺陷,新文学作 家曾呼吁文学的“地方色彩”,提倡文学应有“从土里滋长 出来的个性”,号召作家“须得跳到地面上来,把土气息、 泥滋味透过了他的脉搏,表现在文字上”。所以,乡土小说 在20年代初、中期的崛起,实际是新文学在革命之后着手建 设的象征,反映了新文学现实主义的追求。
乡土文学
❖ 沈从文,《边城》。看到 这两个词语人们应该都会 想到湘西那风光秀丽、人 情质朴的边远小城,想到 边城明净的风光,教化着 朴实的人们,然后脑中浮 现一种浓重的乡土气息 。
在《边城》里人们看到了 一种特殊的文学形式—— 乡土文学。那么什么是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想指引下 ,解放区各方面取得的发展以及整风运动 的成果 ,知识分子中民粹主义的思想倾向已经成为 时代主要的思想流脉 。一方面 ,毛泽东身体力行 ,他 以其思想和文体的魅力 ,证实了将民众作为革命主 体对象的巨大成功 ; 另一方面 ,当主流文化“主要诉 诸传统的 边 缘 文 化 因 素 作 为 自 己 的 思 想 材 料 ”②取 得丰硕成果时 ,知识分子不得不心悦诚服地成为人 民大众的学生 。到了 40 年代末期张申甫提出了“反 哺论”,认为“一个知识分子 ,倘使真不受迷惑 ,真不 忘本 ,真懂得孝道 ,对于人民 ,对于劳苦无知者 ,只有 饮水思源 ,只有感恩图报 , 只有反哺一道”③。这一 表述 ,不仅示喻了知识分子中民粹主义的思想成分 , 而且也证实了“民众崇拜”在文化信念上的完成 。
① 王衮吾《: 作为马克思主义者和中国人的毛泽东》,载萧延中主编 《在历史的天平上》,中国工人出版社 1997 年版 ,第 139 页 。
② 萧功秦《: 民族主义与中国转型时期的意识形态》《, 战略与管理》 1994 年第 4 期 。
③ 张申甫《: 知识分子与新的文明》《, 中国建设》第 6 卷第 5 期 , 1948 年 8 月 1 日 。
关 键 词 乡土文学 农村题材 新乡土文学 民粹主义 超稳定文化结构
20 世纪以来的中国文学 ,乡村中国一直是最重 要的叙述对象 。因此 ,对乡村中国的文学叙述 ,形成 了百年来中国的主流文学 。这个主流文学的形成 , 一方面与中国社会在本质上是“乡土中国”有关 ,20 世纪以来的中国作家几乎全部来自乡村 ,或有过乡 村生活经验 。乡村记忆 ,是中国作家最重要的文化 记忆 。另一方面 ,中国革命的胜利 ,主要依靠的力量 是农民 ,新政权的获得如果没有广大农民的参与是 不能想象的 。因此 ,对乡村中国的文学叙述 ,不仅有 中国本土的文化依据 ,而且有政治依据 。或者说 ,它 既有合理性又有合法性 。但是 ,这个主流文学在中 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左右下 ,出现了两次转折 :一次是 乡土文学向“农村题材”的转移 ,发生于 20 世纪 40 年代初期 ;一次是“农村题材”向“新乡土文学”的转 移 ,发生于 80 年代初期 。
现代中国文学最初对乡村的叙事是分裂的 : 一 94 天津社会科学 2009 年第 2 期
方面 ,贫困的农民因愚昧 、麻木甚至病态而被当作启 蒙或拯救对象 ,他们是阿 Q 、华老栓 、祥林嫂 ;另一方 面 ,乡村平静的田园又是一个诗意的所在 ,它是《故 乡》《 、边城》《 、一个多情水手与一个多情妇人》。因 此 ,那个时代对乡村的想象和叙述是矛盾的 。乡村 叙事整体性的出现 ,与中国共产党建立现代民族国 家的目标密切相关 。农民占中国人口的绝大多数 , 动员这个阶级参与建立现代民族国家的进程 ,是被 后来历史证明的必由之路 。于是 ,自延安时代起 ,特 别是反映或表达土改运动的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 干河上》《 、暴风骤雨》等的发表 ,中国乡村生活的整 体性叙事与社会历史发展进程的紧密缝合 ,被完整 地创造出来 。乡村中国的文学叙事在这个时代终结 了 。此后 ,当代文学关于乡村中国的书写都来自于 这一模式 “ , 史诗性”是这些作品基本的 、也是最后的 追求 。《创业史》《 、山乡巨变》《 、三里湾》《 、红旗谱》、
百年中国文艺研究 95
二 、“农村题材”的终结与新乡 土文学的发生
但是 “ , 农村题材”的整体性的叙事很快就遇到 了问题 ,或者说 ,在这条思想路线指导下的乡村中国 和广大农民 ,没有找到他们希望找到的东西 。不仅 柳青的《创业史》难以续写 ,浩然的《艳阳天》下也没 有出现 那条《金 光大 道》。1979 年 , 周克 芹 发 表 了 《许茂和他的女儿们》,作品以现实主义的方式 ,率先 对这个整体性提出了质疑 ;1980 年 ,张弦发表了《被 爱情遗忘的 角 落》、高 晓 声 发 表 了《陈 奂 生 上 城》; 1981 年 ,古华发表了《爬满青藤的木屋》,再现了乡 村中国依然处于蒙昧状态的不同景象 。这些作品的 发表 ,虽然有意识形态的因素 ,有思想解放的社会政 治环境 ,但乡村中国文学叙述传统对文学内在规律 的激活是其重要的原因 。这是来自中国本土的文学 背景 。
中国本土乡村叙述的传统和世界文学对乡土文 化的描摹 ,改变了作为中国主流文学的“农村题材” 的整体面貌 :血腥的暴力退出了文学叙事 ,代之而起 的是对中国乡村历史多重性的发现 。民众崇拜不见 了 ,意外被发现的是乡村身份和精神的危机 ;诗意的 家园不见了 ,那个诞生中国革命主体力量的所在 ,在 精神上几乎还是蛮荒之地 ;新政权建立多年以后 ,权 力意志与前现代并无二致 。90 年代以来 ,先后发表 的《白鹿原》《 、羊的门》《 、万物花开》《 、丑行或浪漫》、 《受活》《 、白 豆 》、 《我 的 生 活 质 量 》、 《妇 女 闲 聊 录 》、 《笨花》《 、上塘书》《 、秦腔》《 、空山》《 、吉宽的马车》、 《湖光山色》《 、白纸门》《 、高兴》等长篇小说 ,构成了 中国当下“新乡土文学”的崭新图景 。这一转向 ,使 中国主流文学的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这种变 化最重要的特征 ,一是对乡村中国“超稳定文化结 构”的发现 ;二是乡村叙事整体性的破碎 。
我们必须承认 ,上世纪 80 年代之后 ,中国文学 界对包括世界文学在内的文学经典 ,有一个再确认 的过程 ,曾经被否定的世界文学经典重新被认同 。 80 年代初期 ,世界文学名著被读者狂热购买的场景 今天仍然历历在目 。无论是作为一种文学知识 ,还 是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学遗产 ,世界文学显然潜移默 化地 、也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三十年来的文学创作 。 这种情况在中国主流文学的创作中看得更清楚 。美 国小说家马克 ·吐温对家乡密西西比河乡村生活的 描摹 ,意大利小说家维尔加对故乡西西里岛乡村底 层生活的叙述 ,福克纳对美国南方风情画般的描绘 , 俄罗斯小说家屠格涅夫 、契诃夫 、托尔斯泰等对俄罗 斯广阔的草原 、森林和乡村生活的由衷赞美 ,以及拉 美“爆炸文学”对古老的民族传统和神秘地域的神奇 记载等 ,都给当代中国作家以启示或灵感 。莫言说 : “从 80 年代开始 ,翻译过的外国西方作品对我们这 个年纪的一代作家产生的影响是无法估量的 ,如果 一个五十岁左右的作家 ,说他的创作没受任何外国 作家的影响 ,我认为他的说法是不诚实的 。我个人 的创作在 80 年代中期 、90 年代中期 ,这十年当中 , 是受到了西方作家的巨大的影响 ,甚至说没有他们 这种作品外来的刺激 ,也不可能激活我的故乡小说 , 看起来我在写小说 ,但是外加的刺激让我产生丰富
96 天津社会科学 2009 年第 2 期
联想的是外国作家的作品 。”“魔幻现实主义对我的 小说产生的影响非常巨大 ,我们这一代作家谁说他 没有受 到过 马 尔 克 斯 的 影 响 ? 我 的 小 说 在 1986 、 1987 、1988 年这几年里面 ,甚至可以说明显是对马 尔克斯小说的模仿 。”①批评家朱大可在揭示这一现 象的同时 ,也措辞严厉地批评说 “ : ‘马尔克斯语法’ 对中国文学的渗透 ,却是一个无可否认的事实 。长 期以来 ,马尔克斯扮演了中国作家的话语导师 ,他对 中国当代文学的影响 ,超过了包括博尔赫斯在内的 所有外国作家 。其中莫言的‘高密魔幻小说’,强烈 彰显着马尔克斯的风格印记 。但只有少数人才愿意 承认‘马尔克斯语法’与自身书写的亲密关系 。对于 许多中国作家而言 ,马尔克斯不仅是无法逾越的障 碍 ,而且是不可告人的秘密 。”②无论如何 ,世界文学 与中国当代主流文学的关系就这样缠绕在一起 。
《艳阳天》《 、金光大道》《 、黄河东流去》等概莫能外 。
一 、作为意识形态的“农村题材”
乡土文学转向“农村题材”之后 ,中国主流文学 在思想倾向和审美取向上发生了重大变化 : 在思想 倾向上 ,是民粹主义的民众崇拜 ; 在审美取向上 ,是 暴力美学崇拜 。中国原本没有民粹主义的思想流 脉 “, 以民为本”不是民粹主义思想 ,而是中国本土历 代帝王的统治谋略 。现代中国 、特别是毛泽东的民 粹主义思想倾向 ,与法国的卢梭 、俄国的恰达耶夫 、 赫尔岑等 ,没有思想上的同源关系 。这与它和马克 思主义的关系是不同的 ,当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特别是阶级斗争理论和辩证唯物主义介绍到中国之 后 ,它从中找到了中国革命的理论动力 ,当它可以诉 诸中国革命实践并具有了解决中国革命的意义时 , 就不再是一个遥远的异国之物 。而毛泽东民粹主义 的思想来源 ,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 ,这不仅与他的 农民出身 、与农民在精神上的联系相关 ,同时更与他 对中国革命基本力量的认识和实现革命目标的策略 相关 。但他从理论上具有民粹主义的思想倾向 ,直 接来自于李大钊 ,这从他早期的文章中是可以识别 的 。1917 年他发表的《体育之研究》,并没有什么独 特的思想见解 ,但却提出了文化人应当具有乡野劳 动者那样强健的体魄 ,这与他的乡村生活经历是有 关的 。而 1919 年 2 月 ,李大钊表达了对乡村生活的 向往和对农民的景仰之后 ,在下半年他就发出了“民 众的大联合”,而这里的“民众”,显然是指农民 。所 不同的是 ,李大钊所表达的还限于向农村和农民汲 取道德力量 ,并用社会主义原则去教育他们 。而毛 泽东则看到了中国革命实践主体性的力量 。因此有 学者指出 ,毛泽东“对普通民众 ———他们绝大多数是 贫穷的 ,没有文化 ,受剥削和压迫 ———的价值观和愿 望 ,怀有一种偏爱 ,这显然是由于政治上的缘故 。他 认为 ,这些人 ,正是中国潜在的革命者”①。毛泽东 在以后漫长的革命生涯中 ,始终没有放弃这一策略 。 因此 ,民粹主义作为一种思想倾向 ,对追随革命的各 阶层人士 ,都产生了持久的影响 。无论是出身贫民 的军队领袖 ,还是出身于富裕家庭的知识分子 ,都在 毛泽东的这一思想/ 策略引导下 ,对中国民众/ 农民 产生了向往和景仰的情感
———乡土文学/ 农村题材/ 新乡土文学的历史演变 孟繁华
摘 要 百年中国的主流文学不是意识形态意义上的主流 ,而是“题材”意义上的主流 。主流 文学在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左右下 ,出现了两次转折 :一次是乡土文学向“农村题材”的转移 ,发生 于 20 世纪 40 年代初期 。中国主流文学在思想倾向和审美取向上发生了重大变化 ,在思想倾向上 , 是民粹主义的民众崇拜 ;在审美取向上是暴力美学崇拜 。另一次是“农村题材”向“新乡土文学”的 转移 ,发生于 80 年代初期 。这一转向 ,使中国主流文学的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这个变化最 重要的特征 ,一是对乡村中国“超稳定文化结构”的发现 ;二是乡村叙事整体性的破碎 。这两次转移 并不是简单的历史重复 ,但对农村题材意识形态性的否定却是未做宣告的表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