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20年代中国乡土文学探析

合集下载

二十年代乡土小说的民俗文化批判

二十年代乡土小说的民俗文化批判

论二十年代乡土小说的民俗文化批判[摘要]20年代的乡土小说作家们站在历史新的制高点上,将文化反思与批判的力量集中在对乡俗陋习的批判上。

通过展示具体的民俗事象,主要从习以为常的残酷和不人道、对女性的极端蔑视和践踏、顽固而愚昧的宗族观念和强烈而扭曲的子嗣观念等方面批判了传统民俗中的恶劣因素。

[关键词]20年代乡土小说民俗文化批判启蒙民俗是一种综合的文化现象。

它在人的社会生活中反复出现、积淀,成为人的心理结构中最本质、最深层、最稳固的部分,具有法约性、软控性,并集中反映着社会的结构模式、人文观念以及集体无意识中的民族文化心理。

所以,文学艺术家对民俗都倍加关注。

钟敬文先生认为,文学的特点是用形象反映人们的社会生活(包括思想感情),因为人们的生活中到处存在着社会风俗、习惯以及有关的思想感情,所以要形象地真切地反映人们的生活就必须以基本的生活样式来表现,如果离开了跟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风俗就不免显得抽象了[1] 。

周作人也说:“要了解一国民的文化,特别是外国的,我觉得如单从表面去看,那是无益的事,须得着眼于情感生活,能够了解几分对于自然和人生的态度,这才可以稍有所得。

从前我常想从文学美术去窥见一国的文化大略,结局是土劳而无功,后始省悟,自呼愚人不止,懊悔无及,如要卷土重来,非从民俗学入手不可。

”[2]由此可见,文学要揭示人的精神本质、揭示人性的深度,就离不开民俗描写,同样,要揭示某一地区、某一民族的文化特质,也离不开民俗的描写。

民俗风土的描绘形象地展示着地方民众的心理性格、行为习惯、生活状况与生活环境,在极其平常的衣食住行日常生活中,在人们不可或缺的生活行为习惯中,包含着丰富而深厚的文化内涵。

作为文学中的一支,以“地方色彩”和“风俗画描写”为创作基本风格的二十年代乡土小说不遗余力地对民俗加以关注和描写,以其独特的笔触展现了中国农村中古老的民风、民俗,直接、形象地反映了特定时代、特定地域人们的社会生活、文化心理和思想观念,揭示了蕴涵于其中的深刻的文化内涵。

乡土文学(修改版)

乡土文学(修改版)
湖南文理学院“文艺鉴赏学”教研室
※1.3 现代中国乡土文学 发生发展的大致轨迹
二、主题走向(三个层面) 1. 解构与颠覆 :在否定既成价值系统中发生,又在新
的否定中完成世纪之旅 B.文化理性式否定——对荒原遗留与乡土之恶的解剖鞭笞
文化寻根:张炜《古船》、韩少功《爸爸爸》、 高晓声《陈奂生上城出国记》、李锐“厚土”系 列、刘恒《伏羲伏羲》、苏童《妻妾成群》// 陈 忠实《白鹿原》、马建《亮出你的舌苔和空空荡 荡》//贾平凹《土门》、《高老庄》。 披露现实恶(原生或新生):朱晓平、田中禾、 张宇、何申、关仁山、刘醒龙、谭文峰、李佩甫、 阎连科、周大新、莫言、刘恒 。
※1.2 乡土文学渊源与流变
二、民族历史文化影响

2. 中国古典乡土文学影响 三大主题传统(怀远思归、忧时悯农、田园渔 樵)、传奇艺术。 3. 民族民间传统影响 民间文学、民俗、民间生活等。
湖南文理学院“文艺鉴赏学”教研室
※1.3 现代中国乡土文学

发生发展的大致轨迹
一、基本线索
1.长夜难明与旷野呐喊(五四—20年代)

湖南文理学院“文艺鉴赏学”教研室
※1.1 乡土文学的艺术本质 二、如何界定乡土文学

4. 乡土文学的本质特征
*首先,乡土文学是一种文化形态,其内核或 主导成分是地方色彩或原乡况味,即特定地域 的特殊生态景观、风土习俗、文化品格、乡土 情感或乡土精神、乡土理念等等文化因子的圆 整和合,不等同于农村题材或抽象的时代理念 [风随少女至,虹共美人归—庙堂;自君之出 矣,明镜暗不治—士人;阿婆不嫁女,哪得孙 儿抱;老女不嫁,踏地呼天]。
湖南文理学院“文艺鉴赏学”教研室
※1.1 乡土文学的艺术本质 二、如何界定乡土文学

乡土小说

乡土小说

1、控诉地方军阀统治,于暴露社会黑暗之中充满了呼之欲 出的荒诞感和沉重的幽默情绪。 《柚子》"湖南的柚子呀!湖南的人头呀"这样便宜的湖南的 柚子呀!"
2、描写浙东的民俗环境和乡土生活,使早期乡土小说获 得了民俗学的价值。 《菊英的出嫁》——“冥婚”
3、描写在时代的变动下,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农村的 衰落与破败,以及纯朴人性的堕落。 《许是不至于罢》 《李妈》《黄金》(如史伯伯 )
乡土小说:指王鲁彦、彭家煌、许钦文等在20年代中期的
写实小说。鲁迅是现代乡土小说开风气的大师。这些作家大 都出身乡村而寓居大都市,靠回忆重组来描写故乡农村(包 括乡镇)的生活,带有浓重的乡土气息和地方色彩。突破了 “五四”新文学诞生以来主要写知识青年的相对狭小天地, 拓宽了新文学的反封建题材,吸引了大批新作家转向社会、 转向民众(主要是农民)身上,促进了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 发展。
“三姑娘:制作的美丽——重读冯文炳(废名)《竹林的 故事》” 王毅《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01
《竹林的故事》是冯文炳早期的代表作,学界多盛赞其 自然、清新的乡土气息及其烘托出的主人公三姑娘的纯净 美好形象,仔细读来却不难发现小说里的三姑娘既说不上 自然,更谈不上美丽,她的身上附着了太多中原文化对女性 认识的历史积淀。如果真是这样,读者也许可以看到另外 一个三姑娘。
代表作《怂恿》 《活鬼》
台静农(1903--1990),未名社代表作家,安徽霍丘人,鲁迅 的学生,旁听过鲁迅在北京大学主讲的《中国小说史》,1947 年到台湾,任台湾大学中文系主任长达20年之久,他最早在中 国对鲁迅进行研究,贡献卓著。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集《地之 子》、《建塔者》等。 悲剧型的乡镇传奇,格调更为沉郁阴冷。以朴拙、悲愤的笔法 描绘了宗法制度对乡村底层的精神统治的生生死死,突出展现 了农村的生活惨景

简论20世纪20年代的乡土文学

简论20世纪20年代的乡土文学

简论20世纪20年代的乡土文学
张颖
【期刊名称】《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4(3)4
【摘要】乡土文学出现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中国文坛,其贡献是多方面的,它第一次提供了中国乡土社会宗教形象和半殖民地形态的宽广而真实的图画,为新文学揭画了色彩斑斓、包罗万象的社会风俗画,并且促进了新文学地乡色彩的发展.
【总页数】2页(P41-42)
【作者】张颖
【作者单位】淮北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社科系,安徽,淮北,235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4
【相关文献】
1.20世纪20年代的乡土文学状况 [J], 杨颖;汤伟丽
2.乡村妇女生活的伦理思考--20世纪20年代乡土文学浅谈 [J], 金炫坰
3.20世纪20年代中国乡土文学探析 [J], 陈娴
4.现代视野中的20世纪20年代中国乡土文学 [J], 王明文
5.也谈20世纪20年代中国"乡土文学" [J], 郭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近代文学中的农村乡土文化

中国近代文学中的农村乡土文化

中国近代文学中的农村乡土文化中国近代文学中的农村乡土文化是一个丰富多彩的主题,它揭示了中国农村社会的生活面貌和价值观念,反映了农民的生存状态和情感体验。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中国近代文学中农村乡土文化的表现形式和意义。

一、农村乡土文化的背景与特点中国近代文学中农村乡土文化的兴起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演变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过去的几个世纪中,农村一直是中国社会的基础,农民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对整个社会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因此,许多文学作品都选择了农村作为背景,以展现农民的生活和思想。

农村乡土文化的特点之一是真实性。

这些文学作品通常以真实的农村生活为素材,通过描写农民的日常生活、劳动场景和传统习俗,展现了农村社会的真实面貌。

同时,这些作品也关注农民的内心世界,探索他们的情感和思想,从而使读者更好地了解农民的生活体验。

二、农村乡土文化的表现形式中国近代文学中的农村乡土文化以多种形式展现。

其中,小说是最常见的一种表现形式。

例如,鲁迅的《阿Q正传》描绘了一个农民的悲剧命运,反映了农民在封建社会中的压迫和无奈。

而茅盾的《子夜》则通过一个农民的成长故事,探讨了农村社会的变革和农民的觉醒。

此外,诗歌和散文也是表现农村乡土文化的重要形式。

例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以农村田园为背景,抒发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而郭沫若的《七律·长征》则以农民起义为题材,歌颂了农民的英勇斗争和革命精神。

三、农村乡土文化的意义与价值中国近代文学中的农村乡土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价值。

首先,它为农民阶级发声,使他们的声音被听到和理解。

农民是中国社会的基础,他们的生活和命运对整个社会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通过描绘农民的生活和思想,农村乡土文学为农民争取了尊严和权益,反映了他们的价值和意识。

其次,农村乡土文化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多样性。

中国传统文化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尊重传统习俗和道德观念。

农村乡土文学通过展现农民的传统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使读者更好地了解和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关于乡土文学的探究与思考

关于乡土文学的探究与思考

能。

通过这些陪葬品我们可以窥探古埃及工艺美术之一斑。

在人类文明的长河中,世界各地的文明各具特色,但最让现代人类普遍接受的、对后代艺术影响最为广泛持久的,莫过于古希腊美术了。

开放的生产方式和民主的政治,决定了古希腊的文化是奴隶主和自由民共同创造的,它自由而全面,几乎有关人与自然的所有学科都有所探讨,文化所达到的高度,就是艺术达到的高度。

古希腊美术的成就突出体现在雕刻和建筑领域,这是因为信奉神灵的古希腊人把制作雕像和建造神庙当作对神灵最大的尊敬。

同时古希腊人认为万物中人体是最完美的,所以他们一人的形象和情感去塑造神灵。

加上古希腊人和谐的理想美,使这一时期的雕像都具有完美的形体和高贵的气质。

比如大家非常熟悉的《米洛斯的阿芙洛狄德》雕像高贵典雅优美和谐,表情内敛含蓄,人体的结构和动态含蓄微妙,她那微微扭转的身体构成了十分优美的姿态,光影变化极富音乐的韵律之美。

女神的腿被简洁有力的衣褶所覆盖,只露出脚趾,显得十分厚重,相比之下,也使上半身显得格外圆润。

这个集真、善、美于一身的雕像,虽为大理石,却能让人感受到生命的温度。

她不愧为古代希腊雕刻的一个典型代表,是表现女性人体美的最高境界,是现实美和艺术美的完美结合。

此外还有许多各种姿态的全裸的维纳斯雕像,她们也婀娜多姿,极富美感,但在《米洛斯的阿芙罗狄德》面前,全都黯然失色。

三、理解中西文化差异,辩证的赏析中西艺术作品中西文化有各自的特点,是两种不同思想文化体系的传承。

中国人讲究写意,西方人专注写实;中国人多用直觉去感悟艺术,西方人多以科学去理论艺术。

艺术的表现手法和形式各不相同,但我们不能用优劣去评判它,只能说百花齐放才是春。

徐渭,自幼聪颖,才华横溢。

但是他庶出、幼孤、入赘、屡试不地,后陷入幕僚之争,几次自杀未成,后误杀妻子被判入狱7年,出狱后以卖书画诗文为生,在贫病交困中凄然离世。

《墨葡萄图》是他比较典型的作品,这是一幅水墨淋漓的写意花卉画作品。

在这里徐渭并不是要逼真的再现一个自然物,而是把自然物作为抒发内心情感的形式。

[浅析中国乡土文学内涵及其叙事传统]乡土文学的特点

[浅析中国乡土文学内涵及其叙事传统]乡土文学的特点

[浅析中国乡土文学内涵及其叙事传统]乡土文学的特点中国在几千年文明史中形成了稳固的乡土社会。

乡土是一个民族文化心理素质积淀之所在,抓住乡土也就抓住了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根基与命脉。

乡土是我们的物质家园,也是我们的精神家园。

文学意义上的乡土,既是一种客观物质存在形态,也是一种精神现象,是一种文化象征与文化信念的组合。

乡土文学有其特定的含义,指的是表述人类普遍的乡村情感、以人类觉醒的文化意识和哲学眼光审视特定乡土历史文化的民族文学形态。

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格局中,“乡土文学”(包括“乡土小说”和“乡土散文”,下文不再标注引号)始终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更成为20世纪汉语言文学创作成就最高的领域。

作为一种文学潮流,它开创了新文学现实主义感伤文学的先河,首次推动农村和农民题材大量进入现代小说领域,开启了从政治学层面批判“国民性弱点”的文学主题,追求小说的散文化抒情风格,确立起现代小说样式。

作为文学的一种样式与种类,世界乡土文学最早出现于19世纪二三十年代。

整个19世纪到20世纪初,乡土小说已经用“地方色彩”和“风俗画面”奠定各国乡土小说创作的基本风格和最基本要求。

“这种基本的风格和要求,虽没有成为世界性的理论经典,但已成为各国乡土小说自觉和不自觉的约定俗成的理论精义,它不能不影响着中国自‘五四’新文学运动以来的20世纪乡土小说的理论与创作实践。

”在外来资源(外国乡土小说及其理论)与本土实践的相互砥砺中,中国乡土文学终于在20世纪20年代初应运而生。

提及乡土文学,我们必然要将视角伸向现代文学史上两个重量级人物――周氏兄弟。

开乡土小说理论风气之先的是鲁迅的胞弟周作人,他最早提出“乡土文学”主张并对其概念进行了厘定,对乡土文学理论探索做出了较为突出的贡献。

周作人对乡土小说概念阖定包括:第一,体现地域特色;第二,体现民风民俗中具有“个性的土之力”;第三,体现人类学意义上的“人”。

周作人构建的乡土文学理论的基本概念(即地方主义、自然美、个性、风土),“大都是世界范围的乡土文学理论基本概念的转译,但其内涵又注入了周氏个人政治的与美学的思考,在一定程度上绘上了周氏文学理论的趣味主义色彩”。

论中国现代乡土小说中人性残缺美

论中国现代乡土小说中人性残缺美

论中国现代乡土小说中的人性残缺美中国的现代乡土文学是现代文学流派,指在鲁迅的带动和影响下于20世纪20年代中国出现的一个文学流派,其创作以农村生活为题材,具有较浓厚的乡土气息与地方色彩,作品中展现了较为广阔的社会人生,反映了淳朴乡人的生活、思想、感情、性格、命运。

对中国现代乡土小说的研究,前人多从国民性的挖掘或者从传统封建思想残留的角度着眼,很少有人从人性角度去审视研究。

本文写作是为了能给人一个崭新的视角,从人性角度重新认识中国现代乡土小说,从人性残缺的视角重新解读中国现代乡土小说。

认识到中国现代乡土小说的一大批作家以一种独特的视角展现的一种人性残缺美,是为了能把一种真实的残缺的人性,展示在读者面前,让读者充分认识其本质,从而进一步认识到自我人性的残缺,使人更加向往人性的完美,有意识的或无意识的去改造自身人性残缺的一面,激励人追求人性的完美,去实践一种人类自我的人性完美。

中国现代乡土小说对人性残缺美的艺术表现主要是以鲁迅、王鲁彦、蹇先艾、许杰等为代表的冷静客观的写实笔触,写农人的不幸和痛苦、愚昧和麻木,是执著于人生,正面描写和揭示人性残缺的一类乡土小说。

以鲁迅、王鲁彦、蹇先艾、台静农、许杰等为代表的一派中国现代乡土作家的创作,笔调平实,主题深远,在这如针如刺的平实笔锋中却有一种沉重和悲哀的意味深深藏于字里行间。

作品以零度情感写出了农民灵魂深处的弱点。

具有清醒的现实主义特色,艺术形象富有思想深度,语言冷峻。

在现实犀利的笔触下,把一份真实可叹的人性表现的淋漓尽致,把一份真实残缺的人性呈现在读者面前,让读者根据自身的不同角度去接受,去鉴赏这份残缺的真实人性。

当人们面对这种残缺时,会深刻反思、审视自我,从而使人自觉的不自觉的去直接或间接的改造自身的人性弱点。

一、鲁迅笔下“阿q”式的人性弱点最早创作乡土小说并证实其艺术魅力的,是鲁迅。

鲁迅生于一个破落的封建家庭,母亲来自农村,因此从小就接触农民,这对他后来的思想发展和小说创作有很深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9年12月第12卷·第6期宿州教育学院学报何谓“乡土文学”?鲁迅在1935年《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导言》中最早使用“乡土文学”这一称呼,并立即为文学界所接受。他说:“蹇先艾叙述过贵州,裴文中关心着榆关,凡在北京用笔写出他的胸臆来的人们,无论他自称用主观或客观,其实往往是乡土文学。从北京这方面说,则是侨寓文学的作者。但这又非勃兰兑斯所说的‘侨民文学’,侨寓的只是作者自己,却不是这作者所写的文章,因此也只见隐现着乡愁,很难有异域情调来开拓读者的心胸,或炫耀他的眼界。许钦文自名他的第一本短篇小说集《故乡》,也就是在不知不觉中自招乡土文学的作者。……”“乡土”,即故乡。鲁迅所举的这些作家的以故乡生活为题材的作品里面,自然带着地方色彩。但乡土文学不能仅局限于民俗的描写。茅盾有一段话说得非常好:关于“乡土文学”,我以为单只有特殊的风土人情的描写,只不过像看一幅异域的图画,虽能引起我惊异,然而给我们的,只是好奇心的餍足。因此在特殊的风土人情而外,应当有普遍性的与我们共对于命运的挣扎。一个只具有一定世界观与人生观的作者方能把后者作为主要的一点而给与了我们①。

正如法国的文学思想家丹纳,在他的《艺术哲学》一书中所说“要了解一件艺术品,一个艺术家,一群艺术家,必须正确的设想他们所属的时代的精神和风俗概况。”②“五四”新文化高举“民主”、“科学”

面旗帜,本质上是一场狂飙突进的思想文化运动。它提倡的“人的自觉”、“人的解放”唤醒了沉睡已久的人的心灵。具有两千多年悠久历史的中国文学,发生了引人注目的变化。蔡元培“劳工神圣”口号的倡导,

表达了对社会底层全新的认识和态度,把人们关注的焦点、作家创作的中心引向处于社会最底层的黎民百姓,芸芸众生。之后《新青年》、《晨报》等刊物相继发表关于农民问题的文章。在政治思想界的极力倡导下,“尊重劳工”、“关心农民”的思想风起云涌。

广大知识分子获得新的启发与感悟,这给他们的创作带来潜在的影响。与此同时,“人的文学”、“平民文学”、“为人生”的启蒙主义文学思想又给乡土文学家们以直接影响。新文学初期的陈独秀于1917年2月发表《文学革命论》,高扬三大主义:“曰推到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曰推到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曰

20世纪20年代中国乡土文学探析陈娴(南京师范大学人民武装学院江苏·南京210012)

【摘要】20世纪20年代乡土文学的兴起,是在五四民主主义社会思潮和现实主义文学思潮影响下,问题小说自身矛盾运动的结果,是鲁迅乡土小说直接启发和影响下的结果,同时也是作家内心情感需求的结果。20年代乡土文学给我们提供了中国乡村社会宗法制的基本形态和乡村人民的生存状况,确立了乡村文化和风俗人情作为文学审美对象的地位和价值。它不仅对30-40年代乡土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而且具有社会学、民俗学等多方面的价值。

【关键词】乡土文学成因贡献影响【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8534(2009)06-0022-03

*[收稿日期]2009-9-15[作者简介]陈娴(1972—),女,文学硕士,南京师范大学人民武装学院教师。

22第12卷·第6期2009年12月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JournalofSuzhouEducationInstituteVol.12,No.6

Dec.2009

推到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显示了对普通民风民情的关注。周作人的《人的文学》提倡“以人道主义为主”、注重“人的意义”,反对“非人的文学”,反对封建主义的“兽鬼兽道”。1918年发表的《平民文学》,明确提出文学应写“普遍的思想与现实”,“只应记载世间普遍男女的悲欢成败”,“记真挚的思想与事实”。之后,沈雁冰、郑振铎等也相继提出要同情于“被侮辱与被损害者”,写“血和泪的文学”。其倡导主旨也在于要以直面人生的勇气去写社会底层尤其是农村的“事实”。“乡土文学”作为“文学”,也有其发展的内在规律。乡土文学于1923年前后陆续出现,是现实主义文学的大发展,在乡土文学大量涌现之前,适应社会启蒙的需要,一大批以国民性改造问题、人生意义问题、婚姻家庭问题、青年恋爱问题为表现对象的“问题小说”涌现。这批小说一出现就以其鲜明时代性和针对性而繁盛一时。但由于“问题小说”的作者缺乏深切的实际生活感受,往往对所提及“问题”缺少真正理解,在如何解答时又往往开错“药方”,因此这类小说不免带有概念化的毛病,思想大于形象,去少对形象的生动深刻的刻画,缺少新鲜活泼的气息。随着时间的推移,读者的审美心理发生变化,希望有一批直接切入社会,表现更广阔社会人生的作品出现,乡土文学恰逢其时应运而生。乡土文学的产生离不开新文化思潮,也离不开新文学启蒙家们的大力倡导,更是适应了新文学创作者内心情感的需求。乡土文学是作家回忆童年生活、实现精神还乡的产物。翻阅“五四”乡土作家的童年经历,我们会看到,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出身于中小城镇或偏远乡村。他们或者经过家道中落的悲哀,或者原本就出身于贫困家庭,几乎都有一个不幸的童年。他们与中国农村有着较多的接触,既看到了农村下层人民的优良品质,同他们结下了深厚的感情,又目睹了乡村世界的野蛮残酷、破败凋敝以及农民生活的困顿悲惨。乡土作家童年生活遭遇的家庭不幸、生活困顿,给他们心灵上烙下了很深的印记,使他们日后走上创作道路时,就如鲁迅在《朝花夕拾小引》所言“屡次忆起”,产生思乡的“蛊惑”,并对乡土对故旧生活“时时反顾”。蹇先艾在回忆当年情景时说:“‘五四’时期的乡土文学作者,大都是在北京求学或者被生活驱逐到那里,想找个职业来糊口的青年。他们热爱他们的故乡,大有‘月是故乡明’之感,偏偏故乡又在兵荒马乱之中,‘等是有家归不得’,不免引起一番对土生土长的地方的回忆和怀念。”③这些远离故乡的“侨寓者”,带着被故乡放逐的悲凉心境、带着对现代都市生活的希翼走进都市,然而,城市文明的物欲横流、人情冷暖、世态炎凉,使他们发现这里并非是自己理想的“栖息地”。满身土气的他们,处处受到冷眼鄙视,困顿清贫的生活处境又让他们时时感到苦恼悲哀,现实移居的同时无法让精神得以安家。

所以他们“在”而“不属于”这一世界,他们是都市里的“异乡人”、“边缘人”。由于这样的境遇,就使他们寓居他乡却怀念故土,身居闹市却无法禁绝精神在乡村与都市之间游走;也使他们发酵浓化的家园意识和无法浓化的城市意识在激烈冲突、摩擦对撞中,

造成一种极为复杂的情绪,譬若块垒,郁积于胸,故而用对乡村文化的歌吟礼赞,来抗拒城市文化的污秽浊浪;用乡村的宁静、和谐、自然、淡泊来反衬城市的嘈杂、浮躁、隔膜、利己,进而寻求精神慰藉,营构精神家园,让自己的身心拥有一片赖以安身立命的乐土,获得一种宣泄的自足。

另外,大量知识分子和作家走向乡土文学创作,

与鲁迅乡土题材小说的深刻影响也是有很大关系的。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乡土文学的开拓者、

奠基者。他以小说《故乡》、《社戏》、《祝福》、《风波》、

《孔乙己》等创作实绩,奠定了他在中国乡土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他的乡土小说思想深刻、内蕴丰富、

耐人寻味,己非“乡土文学”可以涵盖。④但鲁迅“给后来的乡土作家建立了规范”“对青年作者最深刻的影响,是在帮助他们及早完成了寻找自己这一过程,使他们发挥了自己的优势。”⑤学步鲁迅、注目乡土的青年作家主要有鲁彦、许钦文、许杰、彭家煌、黎锦明、

裴文中、蹇先艾、台静农、徐玉诺等人,构成了20年代中期颇为可观的乡土小说作家群体。在鲁迅小说的示范和周作人"乡土艺术"理论的倡导之下,他们创作了一批乡土小说,取得了出色的成绩。这些小说不再热衷于人生问题的玄想,而是切实地写出作者熟悉的乡间村镇生活,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与地方色彩。

正是在“五四”新文化思潮、启蒙家的极力倡导、

文学自身发展规律、文学家自身心理需求以及鲁迅的创作示范等合力影响下,乡土文学蓬勃发展起来,

232009年12月第12卷·第6期宿州教育学院学报(上接第17页)了独特的魅力,使得被干谒者大多很难拒绝他们的请求。

写作是一门具有悠久历史的古老科学,“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曹丕《典论·论文》)是对写作成果当之无愧的评价。各式各样的文章满载社会的多方信息及写作者的所思所想,超越时空之限,诉诸读者,改造社会,产生了无以伦比的巨大作用。诵读古代的干谒文,对于今天的莘莘学子来说无论在做人、作文还是求职方面都会大有裨益。参考文献:[1]欧阳修.员半千传.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2]李昉.嘉话录[A].太平广记(卷二四四).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3]高海夫.唐宋八大家文钞校注集评·老泉文钞[M].西安:三秦出版社,1995.[4]张方平.文安先生墓表.苏洵集附录[M].北京:中国书店,2000:171.

[5]金圣叹.必读才子书[A].转引自曾枣庄舒大纲等主编《三苏全书》第十八册[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1:30.

[6]王泠然.论荐书[A].董皓.全唐文(卷二九四)[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7]转引自洪柏昭.三苏传[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55.

[8]吴文治.韩愈资料汇编[M].北京:中华书局,1983:603.

以其独特的写作视角与创作空间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乡土文学的蔚然成风,标志着20年代中期现实主义小说创作的初步成熟。乡土小说流派不仅为新文学展现了丰富多彩、形形色色的社会风俗而且促进了新文学地方色彩的发展。乡土小说流派作家来自不同地区,他们描写出了不同地区的风土人情。作品以不同的色彩,反映了这个幅员广大,人口繁多的老大古国千差万别的风物、习俗、情调与气氛,构成了乡土写实小说相互对比的地方色彩。浙东集中许杰、许钦文、王鲁彦等作家,许杰写出近山农村的强悍民风,许钦文写出古老乡镇的阴郁空气,王鲁彦写出了滨海农村的悲苦情调,同一地区县份不同,地方色彩也有差异。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王鲁彦描写了外来工业文明对沿海乡村的渗透、影响和破坏。台静农所写的农村只同王鲁彦隔了一个省,地处皖豫交界,但是这里已经没有洋风的吹拂了。彭家煌《怂恿》所写的湘中农村的商业,没有受外来农村文明的干扰,依然把持在豪绅的手中。乡土写实派笔下的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以前的中国农村是一个停滞的、落后的、悲剧丛生的宗法制农村,外来工业文明的影响只波及到王鲁彦、许钦文的故乡,连许杰的故乡也很少它的影响。但是这种外来工业文明是以殖民地的形式进来的,他没有给中国农民带来幸福反而倾泻了新的祸水。至于台静农所写的安徽农村,彭家煌所写的湖南农村,蹇先艾所写的贵州农村依然保留着根深蒂固的宗法制,依然在表演着令人毛骨悚然的乡间悲剧。

总而言之,乡土文学从20世纪20年代中期兴起,便以其绚丽多姿的地方色彩、丰富真实的生活内容、高度娴熟的艺术技巧,赢得读者的喜爱,为现代文学注入新的活力;由于越来越多的作家的参与,使乡土文学很快地取得了杰出的成就,并且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20年代后期至30年代初蓬勃发展的普罗文学———左翼文学运动中涌现的文学新人柔石、魏金枝、沙汀、艾芜、叶紫、吴组缃、蒋牧良、周文等;30年代中期出现的东北作家萧军、萧红、舒群、端木蕻良、李辉英、骆宾基等;京派作家废名、沈从文、萧乾、汪曾祺等等,都在乡土题材作品的创作方面取得成绩。这一切都与20年代乡土文学的影响分不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