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60年代中国和韩国社会比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世纪60年代中国和韩国社会比较摘要:《叶落长安》与韩剧《六个孩子》是诠释20世纪60年代中国和韩国社会极佳的影片,通过这两部影片我们看到,在这一时期中国和韩国拥有很多相似之处。如我们拥有一样的贫困,作为东亚文化我们拥有共同的重男轻女思想、共同的家庭伦理观和教育观。但是在这一时期,中国和韩国选择了不同的发展道路,韩国比我们率先脱掉贫困的帽子,成为现代化国家。

关键词:叶落长安;六个孩子

中图分类号:k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3)01-0244-02

20世纪60年代是一个十分奇特而又重要的时代,2001年,法国后现代大师德里达说“60年代发生的事,动摇、改变了世界的根基”。这一时期,西方发达国家开始向第二次现代化过渡,中国则刚刚开始第一次现代化,第三世界很多国家正处于争取独立或确立发展模式阶段。作为近邻的韩国和中国在20世纪60年代拥有很多共同点。

前一段时间,热播的电视剧《叶落长安》和韩国电视连续剧《六个孩子》让我们看到了这一时期中国和韩国社会相似之处。《叶落长安》可以称作“河南人的迁移史”,影片主要讲述了上个世纪后半期以白玉兰为代表的河南人如何克服生活的种种艰辛,历经几十年的风雨在长安奋斗的人生历程。白玉兰为生活所迫,被迫嫁给了大她二十岁、并已有两个孩子的白老四,后两人又共同生育了五个

孩子。白玉兰和她的七个孩子无论生活多么艰苦,这位母亲始终都充满希望地活着。《六个孩子》则是韩国人上世纪60年代的奋斗史。二十世纪六十年代,韩国一片萧条,人民都在逆境中挣扎求存。一个生于显赫家庭的女孩,因为殖民解放后家道中落,而被迫下嫁一个贫穷的男人,谁知丈夫突然离世,第六个孩子在丈夫去世一百天后出生。二十来岁的她刹那间成为一家七口的支柱,七口子的艰辛温馨生活亦由此展开。这两部作品能让我们看到上一世纪60年代中韩之间的共同点和不同之处。

一、我们拥有同样的贫困。

20世纪60年代,中国和韩国拥有共同的贫困。一九五九年至一九六一年,中国经历了百年不遇的自然灾害,恶劣的自然天气加上各种虫灾病害造成粮食大幅减产,百姓们生活困难。《叶落长安》中的白玉兰挺个大肚子在街上帮人家拉车赚钱,结果在拉车的时候发现自己丈夫白老四也在瞒着自己偷偷拉车。《六个孩子》里则讲道母亲面对贫苦的生活,在丈夫的姐姐的劝说,被迫把小女儿卖给城内一对不能生育的院长夫妇,换来的却只是一包白米。

因为贫困,这一时期两国都面临着简单的物物交换。老百姓生活非常清苦艰困,经常以物换物方式换取所需,《六个孩子》中大头妈等街坊以旧报纸及旧衣服换取糖果。

这一时期,因为现代科技还没有广泛运用农业领域,再加上这时商业尚未进入全球时代,很多国家都面临着贫困问题。作为当时头号国家的美国在这一时期也同样面临这一难题,因此美国掀起了

向贫困宣战运动。很多二战后新独立的国家面临的贫困化问题比美国要严重的多。中国因为有庞大的人口和近代的屈辱与彷徨,面临的贫困化问题比美国尤为严重。韩国的朴正熙于1961年5月16日发动政变,他领导韩国开始进入工业化时代,大力推动韩国经济发展,与贫困宣战。

二、东亚文化中共同的重男轻女思想

通过这两部影片我们看到当时的中国与韩国都面临着重男轻女思想。中韩两国都是传统的儒家国家深受儒家思想影响,两国在20世纪60年代仍然重男轻女思想严重。《叶落长安》中白玉兰的儿子东京因为是男孩,获得了读书机会,比他大的姐姐莲花却因家庭贫困无法读书。影片描写莲花因无法读书在屋子里面哭了起来,后来白玉兰终于凑够了钱终于让莲花去读书了,可是每当家里没有钱要交学费时,白玉兰就又不想让莲花上学了。莲花因此曾经感慨过因为自己是女孩所以无法获得和弟弟妹妹同样的读书机会。《六个孩子》也有类似的情节。作为大哥的昌熙想放弃学业工作照顾家人,却被母亲和姑姑拒绝。姑母却让作为家中老二的女儿淑熙放弃自己优异的学业,为其觅得一份假发厂的工作,淑熙不愿就此放弃学业,难过得整天饮泣。这两部影片都描述了男孩才是家庭里的支撑这一思想。

三、东亚文化中共同的家庭伦理

通过这两部影片,我们看到这一时期中韩有共同的家庭伦理观念,都强调尊老爱幼。在影片中,两位伟大又普通的母亲不辞劳苦

养育他们年幼子女,即使孩子犯错亦不离不弃、苦心教导。两部影片都表达了为人父母者对子女的谅解与包容,亦道出了世间母爱的伟大。《叶落长安》中的莲花虽然想读书,但是为了让自己的弟妹读书,还是放弃了读书,去帮自己的舅舅照看孩子。《六个孩子》中的淑熙思前想后终于含泪牺牲学业到工厂,以让自己的弟妹和哥哥读书。当母亲被迫把小女儿卖给城内一对不能生育夫妇换来一包白米养家,懂事大儿子和大女儿不忍与妹妹手足分离遂冒险潜入医院把妹妹带回家中,此举触动了母亲,她决定要咬紧牙关守护着这个家每个孩子。这两部影片让我们看到了浓浓的家庭温馨气息,即使是面临温饱无法解决,我们仍能看到普通家庭里的温暖。

这两部影片都描述了东亚文化中的邻里互助。《叶落长安》中梁大爷花了五十块钱买了一块上好的木料做风箱,第二天他去集市上的时候看见跟自己买的一摸一样的木料才二三十块钱,他心里面生气的不行。梁大爷回去之后找了卖给他木料的的邻居老宁,他说这才两天自己就赔了二十多块钱,但是老宁媳妇说那是行情的事,跟自己没有关系,梁大爷吃了个哑巴亏回到了家里面。他心里面窝火犯起了旧病,白玉兰找到了老宁,老宁决定退给梁大爷四十块钱,玉兰自己再贴十块钱,让老宁把木头给退了,解决了梁大爷的心痛病,邻里间又恢复了往日的和谐。《六个孩子》中李母看到房客真实拿着新婚所穿的新皮鞋及衣服去当铺典当,以换取金钱缴交电费,李母知道真相后,坚决不肯收下。另一房客张太太看到美发店需要人帮忙送牛奶,急赶回来通知真实,为人泼辣的张太太,显示

了她心地善良的一面。

四、东亚社会极其重视教育

这两部影片都反映了东亚文化对教育的重视。《叶落长安》中的白玉兰再苦也要让孩子读书,《六个孩子》中的李母也是想尽办法为子女凑学费,让子女获得读书机会。传统的儒家社会一直重视教育,将其放在治国治民的首要位置,通过教育培养士、君子和成才,注重人才的选拔和培养,这一思想深入中国和韩国老百姓心里。

60年代的韩国朴正熙政权受传统影响也十分重视教育,科技教育在高等院校得到发展。1963年,韩国《工业化教育推动法》出台,朴正熙竭力强调教育促进经济发展,1968年公布了《国民教育宪章》,该宪章要求大家发扬祖辈的优良传统,以自信的姿态出现,并以此为对人类的共同繁荣作贡献。韩国教育的发展促进了“汉江奇迹”的出现。

20世纪60年代,对于中国和韩国一样我们拥有共同的贫穷,但是正是在这一时期,由于所采取的措施,走的道路不同,以至于韩国率先脱掉贫困的帽子,成为现代化国家。

参考文献:

[1]金焕利,苏慧云.韩国60-90年代的教育改革简况[j].国际观察,1994,(01).

[2]王庆安.美国20世纪60年代反贫困运动及其影响[j].历史教学问题,2010,(06).

[3]郑谦.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世界与中国(上)[j].百年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