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50年代和80年代中国的社会转型
中外历史上的几个重要的转折时期

七、改革开放时期(1978年后) 看专题四的内容
八、公元16、17世纪前后(中国的明末清初)
1、经济上:
资本主义经济萌芽并有较快发展
2、政治上:
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化的贵族在部分国家掀起革命,初步 建立资本主义民主政体
3、思想文化上:
资产阶级掀起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等运动,把人从封 建神学中解放出来,并促进了自然科学发展
2、两次世界大战之间(20世纪30年代)
①1929—1933年经济危机,加剧了各帝国主义国家之间 的紧张关系,欧亚两个战争策源地形成 ②为克服危机,美国推行国家干预经济政策和建立社会救 济、社会保障制度,使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出现第二次调整
3、二战后(20世纪40、50年代)
①美苏在战后重新划分世界版图,形成两极格局,“冷战”兴 起 ②以美国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建立
C、文化转型: 产生诸子百家,出现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的基本精神
二、两宋时期(公元979——公元1279年) 1、政治上:
宋太祖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使中央在与地方分 权的斗争中处于绝对的上风,政治相对稳定
2、经济上:
①封建经济高度繁荣,尤其城市经济、商品经济十分繁荣 ②经济重心南移,江南地区成为全国经济中心 ③海外贸易发达,海上丝绸之路兴盛
2、经济上:
①新中国成立后,通过没收官僚资本等措施建立起了以社 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
②1953年颁布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制定“一五”计划,开 展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运动。到1956年社 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
3、思想文化上:
1956年党中央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文学 艺术、科技文化显示出勃勃生机
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近代以来交通工具旳变化
古代: 马车、轿子、木船 海: 轮船(1872,轮船招商局)
体现
人力车、三轮车、自行车
近代以来
火车(第一次工业革命、
陆
凇沪铁路、唐胥铁路、京张铁路
青藏铁路)
汽车、电车(第二次工业革命、)
空:飞机(1909、冯如——第一架
2交通工具旳更新 1、古代:木船、马车、轿子 2、近代(1840—1949) (1)海:轮船 ①最先引进中国旳近当代交通工具是轮船,洋务运动 时,开办马尾造船厂。 ②1865年,中国终于建造成了自行设计旳第一艘轮船。 ③19世纪70年代初,轮船招商局在上海成立,这是中 国第一家航运企业。 (2)陆:
体现: 习俗风尚旳变革
(1)礼仪: 跪拜、作揖—鞠躬、握手 (2)称谓: 大人、老爷—先生、君 (3)婚姻: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自由恋爱 (4)葬礼: 厚葬、土葬—文明、简洁、火葬 (5)断发易服、废止缠足: (6)观念:旧道德、旧礼教——民主、平等
原因:1)西方文明旳冲击
2)中国先进阶层旳推动 3)政治运动旳影响
1、近代: 1)总趋势(总特点):
①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 美观、适体、以便、平民化
②中西合璧、不土不洋;
2)体现
①长袍马褂 ----流行整个近代
男子衣饰: ②西装 ---鸦片战争后传入,民国流行
③中山装 (民族服装、设计者)
女子衣饰----旗袍(民族服装)旳变化及流行:
宽松肥大 适体、短袍窄袖(20世纪23年代)
中国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 习俗发生变化旳原因有哪些?
内因:国内旳历史剧变——
1)政治(环境、形势) 2)经济(生产力旳提升) 3)文化(思想观念旳转变)
盘点历史上的重大社会转型

历史上的重大社会转型社会转型就是社会经济结构、文化形态、价值观念等发生深刻变化。
东西方文明变迁中的社会转型是人类历史长河中的一个个精彩片断,是人类文明连延的新起点。
这种转型往往诱发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诸多方面的变革式革命,成为我们认识和把握历史发展规律的重要节点。
剧烈的社会变革,丰富的历史内容,很容易引起历史命题者的关注,成为近年高考新的命题点。
也正因为如此,在东西方文明发展演进的进程中,每一个历史转型都应该是我们学习的重点,在复习备考中应给予特别的关注。
一、中国历史的重要社会转型1.春秋战国时期(1)政治上,诸侯割据混战,分封制瓦解,郡县制逐步确立,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化,国家由分裂逐步走向统一。
(2)经济上,铁犁牛耕出现,生产力显著提高。
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的个体小农经济逐步产生。
(3)思想上,出现“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中国传统文化基本奠基。
2.明清时期(1)政治上,专制制度空前强化,明朝废除丞相,设立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立,表明专制制度空前强化。
(2)经济上,商品经济活跃,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
(3)对外关系上,明清政府采取“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中国由开放走向封闭。
(4)思想上,以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为代表的民主启蒙思想产生,但理学仍然占统治地位。
3.鸦片战争到甲午中日战争前的中国(1)政治上,西方列强发动了两次鸦片战争,中国的主权遭到破坏,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太平天国运动兴起,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
(2)经济上,随着西方列强侵略的加剧,经济结构发生质的变化,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洋务运动创办了大量近代企业,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中国向近代化迈进。
(3)思想上,向西方学习成为时代主流。
林则徐、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洋务派主张“中体西用”、早期维新派提出君主立宪主张。
(4)社会生活上,随着中西交往的增多,西方生活方式传入中国,中国的物质生活和礼仪习俗受到冲击,向近代社会迈进。
中国社会转型的基本特点

自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就开始了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型,改革开放以来这个转型过程进入了加速期。
我国的社会转型与其他国家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变迁相比,虽然存在着许多共性的东西,比如说都是工业化、城市化的过程,都是人的生存方式由自在状态向自觉状态的转变但由于我国农业文明的源远流长,以及今天转型所处的国际环境的变化,使当今中国的社会转型表现出许多独有的特点。
转型过程漫长。
中国的农业文明非常发达,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对整个社会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对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有着强大的影响。
因此,现代工业社会取代传统农业社会的过程难以在借鉴,完全是一个独自探索的课题。
这样,一方面,传统农业社会的影响根深蒂固,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转换;另一方面,当今中国的社会转型又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新课题,需要较长的时间去探索,这两方面的因素决定了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转型过程复杂。
中国社会的转型是在已实现了现代化的西方社会遭遇深刻危机、出现一系列弊端之后开始的,如何扬其长而避其短是一个复杂的课题。
这可以使当代中国的社会转型少走弯路,但也使这一过程更加复杂。
可以说,当中国社会还没有完全享受到现代化积极成果的时候,西方就已经开始灭。
这种时代的落差使我国实现现代化的境遇更加复杂化。
转型中矛盾尖锐。
西方现而中国的社会转型最初是外源式的,是在外来侵略者的坚船利炮下启动的,它不仅无法像西方国家那样从殖民扩张中获得原始资本积累,相反自己就是西方殖民扩张的对象。
由此形成了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在社会转型过程中相互交织的状态。
这种情况必然影响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进程。
转型所处的国际环境复杂多变。
当代中国的社会转型是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进行的。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遭遇严重挫折。
这就决定了当今中国的社会转型是在更为杂多变的国际格局中推进的,国际格局的不确定性增加了转型的难度。
因此,研究当代中国的社会转型,一定要把多变的国际环境考虑进来,认识到由此带来的影响。
与社会主义有关案例

与社会主义有关案例与社会主义有关的案例:1. 中国的农村集体经济改革:20世纪80年代末,中国开始实施农村集体经济改革,取消了包产到户政策,引入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这一政策的目的是鼓励农民自主经营,增加农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通过这一改革,中国农村的经济状况得到了显著改善,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得到了释放。
2. 芬兰的福利制度:芬兰是一个社会主义倾向明显的国家,其福利制度被认为是全球最为慷慨的之一。
芬兰的社会福利包括免费医疗、免费教育、失业救济和养老金等,这些福利措施保障了芬兰人民的基本生活需求,促进了社会的公平和稳定。
3. 古巴的医疗援助:古巴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以其在医疗领域的援助而闻名。
古巴派遣医生和医疗队伍到各个发展中国家,为当地人民提供免费医疗服务。
这一举措不仅帮助了需要医疗援助的人们,也提高了古巴在国际舞台上的声誉。
4. 苏联的工业化计划:20世纪初,苏联实施了一系列的工业化计划,旨在迅速发展国内的工业生产能力。
这些计划包括修建大型工业设施、发展重工业和军工产业等。
这一工业化计划推动了苏联的经济发展,使其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
5. 瑞典的社会民主主义:瑞典是一个社会民主主义国家,其政策注重社会公平和福利保障。
瑞典实行高税收和高福利政策,通过税收收入向公众提供普遍的医疗保健、教育、养老金和失业救济等福利服务。
这一制度使得瑞典的社会保障体系得到有效运作,人民享受到了高质量的社会福利。
6. 毛泽东时期的农村集体化运动:20世纪50年代,中国实施了农村集体化运动,将农民组织成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实行集体经营和分配。
这一运动的目的是推动农业现代化,提高农民的生产力和生活水平。
然而,农村集体化运动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如农民的土地被集体占有,个人的经济动力和积极性受到限制。
7. 智利的社会主义实验:20世纪70年代初,智利实施了一系列社会主义改革,试图建立一个公有经济和社会福利体系。
然而,由于政治和经济上的困难,这一实验在不到三年的时间内就被推翻。
中国社会转型趋势

中国社会转型趋势一、中国社会转型的界定在中国,“转型”概念是1992年以后开始流行的。
它最早也是最典型的含义是体制转型,即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
这与西方国家的主流理解是一致的。
世界银行办了一个杂志,叫”Transition”,有人译为“转轨”。
从发表的文章来看,这份杂志探讨的主要是经济体制转轨。
中国改革发展研究院与世界银行合办了一份“转轨通讯”,为”Transition”的中文版。
也有人将”Transition”译为“转型”》,〔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立了“社会转型管理(MOST)”规划联络委员会,并出版业务通讯。
社会学者往往将”Transformation”译为社会的“转型”。
在中国社会学者的论著中,“社会转型”有三种主要的含义:(1)社会体制在较短时间内急剧的转变。
“转型”与“转轨”在体制转变这一点上可以取得相同的意义。
自1992年中国宣布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中国社会转型就建立在明确的经济体制转型的基础之上。
但社会转型本身则是社会体制的转变,是社会制度的创新。
改革是从制度转变开始的,因此制度解释是根本性的解释。
我曾指出:“60年代至70年代,个人身份的变换特别困难,代内流动与代际流动率均很低,也就是说,社会结构‘超稳定’,比较封闭。
究竟是什么东西限制人们身份的变化?有三种固定与冻结人们身份的因素:一是户籍制度;二是劳动制度;三是干部制度。
这些制度造成了城乡隔绝,农民、工人、干部等基本社会角色身份固定化。
”这是对结构问题的制度解释。
“转轨”概念中的“轨”是指体制。
新旧体制衔接、新旧制度更替,就是“转轨”。
(2)社会结构的重大转变。
1992年,李培林在《“另一只看不见的手”:社会结构转型》一文中较早地探讨了“社会转型”的有关理论问题。
他认为,社会转型是一种整体性发展,也是一种特殊的结构性变动,还是一种数量关系的分析框架。
这种观点有一定的代表性。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教案最全版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教案【课标解读】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其变化的因素。
【课前导读】1.近现代社会的剧变是促使人们社会生活方式变化的根本原因。
2.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方式变化的主要阶段特点:①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中期,中西合璧,不土不洋是这一阶段社会生活方式最突出特点;②20世纪50年代后(新中国成立后),面貌焕然一新,但受到政治生活的明显影响;③20世纪80年代后(改革开放后),变化迅速,科技在民众生活中的影响不断增加。
3.近现代社会生活方式变迁反映了中国社会近现代化的进程和社会的进步。
【知识结构】一、近现代服饰的变化1.总趋势(总特点):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2.近代:(1)男子服饰:①长袍马褂——流行整个近代②西装——鸦片战争后传入,民国流行(疑难探究)西装何时传入我国?为何流行?(西装的传入:鸦片战争后传入,民国初流行。
流行的原因:从穿的角度:适体、潇洒;从社会转型:是民国成立后剪发易服的产物;从社会思潮:民国初年崇洋风气的产物。
或西方文化对中国的侵略;西学思潮)③中山装A.基础、时间、设计者B.造型特征:立翻领,对襟,前襟五粒扣,四个贴袋,袖口三粒扣。
后片不破缝。
这些形制其实是有讲究的,根据《易经》周代礼仪等内容寓以意义。
其一,前身四个口袋表示国之四维(礼、义、廉、耻)。
其二,门禁五粒纽扣区别于西方的三权分立的五权分立(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
其三,袖口三粒纽扣表示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
其四,后背不破缝,表示国家和平统一之大义。
(疑难探究)从西装到中山装你能读出哪些启示?(从西装到中山装:反映中西文化的冲突与融合)(2)女子服饰——旗袍的变化及流行:由宽松肥大到适体、短袍窄袖(20世纪20年代)(疑难探究)谈谈你对我国古代服饰的特点的认识。
A.样式变化不大,宽松肥大,遮盖了女性的曲线;反映了晚清时期,在封建伦理道德之下,人们的思想拘谨、保守、呆板。
中国数控机床的发展史

中国数控机床的发展史
中国数控机床的发展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
当时的中国处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的阶段,机械工业起步较晚,数控技术也没有得到广泛应用。
然而,中国政府意识到提高机床制造业水平的重要性,于是开始着手推动数控机床的发展。
1956年,中央政府决定在北京、上海和哈尔滨建设三个机床制造厂,其中北京机床厂被指定为国内数控机床研制的重点厂家。
之后,中国在引进和消化吸收国外技术的基础上,开始试制数控机床。
1960年代,中国自主研发出了第一台五轴数控加工中心机床。
在1970年代,中国开始建立自己的完整数控机床产业体系。
1973年,中国首次引进了美国CNC技术,并开始批量生产数控机床。
1978年,国家机械工业部成立了中国第一个数控机床研究所,进行数控机床的研究和开发工作。
1980年代,中国开始大力推进数控机床的研发和生产。
1983年,中国成功研制出了第一台伺服伺智能式数控系统机床。
1987年,中国成功开发出了第一台高速镗刨插铣复合加工中心。
进入21世纪,中国的数控机床产业迅速发展。
2005年,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的数控机床生产国。
2013年,中国数控机床年产量达到了30万台,占全球总产量的一半以上。
目前,中国数控机床已经发展到了高速、高精度、多功能的水
平。
国内一些龙头企业如大立科技、华中数控等在数控机床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和进展。
而中国政府也一直积极支持和推动数控机床产业的发展,通过加大投入、加强技术研发和提供政策支持,力争将中国建设成为全球数控机床制造业强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世纪50年代和80年代中国的社会转型
1.张芳同学写了一篇关于“西藏今昔巨变”的主题论文,下列史实与之无关的是()
A青藏铁路通车 B 西藏和平解放C西藏民主改革D设立经济特区2.这一握,穿越了60年的历史风雨。
60年前,国共两党为了中华民族的共同福祉曾有过两次成功的“握手”,即()
①北伐战争②辛亥革命③抗日战争④解放战争
A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①③D②④
3.我国的经济特区和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的主要区别是()A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B与中央的关系不同
C社会制度不同D各自的权限不同
4.海峡两岸经济文化交流之所以迅速发展,最根本的一点是()
A中华民族,炎黄子孙,一脉相承
B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方针的指引
C国际形式变化的影响
D海协会和海基会的共同促进
5.探究问题:
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
1979年,中国农民以特有的首创精神奏响了改革的序曲。
安徽和四川等一些农村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同一年深圳、珠海等四个经济特区开始筹建,打开了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
此时的中国,改革的初步成果催生了人们的信心和希望,一场奋力图新的社会变革,如春潮般涌动,走出了一条属于中国自己的道路。
——中央电视台纪录片《复兴之路》解说词
①今年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多少周年?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
想基础的一件事情是什么?
②为什么说“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党历史上的伟大转折?
③接合所学知识指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意义是什么?
④改革开放以来,整个中国社会变化很大,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哪些变化?
⑤从改革开放的变化中你得出了怎样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