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通胀分解
浅析我国的通货膨胀

浅析我国的通货膨胀什么是通货膨胀通货膨胀是指货币供应量增加,引发物价上涨,导致货币购买力下降的过程。
通货膨胀的表现形式很多,最直接的是物价上涨,通货膨胀率通常采用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来反映。
我国通货膨胀的历史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经历了多次通货膨胀,其中最严重的一次是20世纪80年代的通货膨胀高峰,当时物价飞涨,通货膨胀率高达20%以上。
不过,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我国经济改革和政策调整有效控制了通货膨胀,通货膨胀率保持在较低水平。
2010年后,我国通货膨胀再次出现,尤其是2011年通货膨胀达到3.3%的历史新高。
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通货膨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货币供应量过多货币供应量过多是导致通货膨胀发生的主要原因。
当央行大量印发货币时,会导致货币供应量增加,而物品供应量不变或增加缓慢,这时就会导致物价上涨。
2.需求过旺当需求过旺时,会出现货币趋紧,价格上涨,这样就会导致通货膨胀。
3.成本上升制造物品过程中的成本上升也会引起物价上涨。
例如,原材料和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会直接推高物价。
4.外部因素的影响外部因素也会影响通货膨胀。
世界经济形势、自然灾害、政治因素以及人口和资源等因素,都会对物价产生影响。
通货膨胀的危害通货膨胀的危害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对个人的影响通货膨胀会导致货币贬值,购买力下降,如果个人的收入没有及时调整,就会导致生活水平下降。
2. 对企业的影响企业如果无法适应通货膨胀带来的物价上涨压力,会导致利润下降,甚至亏损。
3.对宏观经济的影响通货膨胀也会对宏观经济产生深远影响。
物价上涨会导致生产成本上升,影响国内外竞争力,最终影响到国家经济的发展。
控制通货膨胀的措施控制通货膨胀的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调整货币政策货币政策的调整是控制通货膨胀的重要手段。
当通货膨胀已经严重时,央行可以通过提高利率、降低货币供应量等方式,调整货币政策,达到控制通货膨胀的目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通货膨胀的原因及治理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通货膨胀的原因及治理从1978年改革开放到2004年为止,我国共发生了两次明显的通货膨胀:一次是1988——1989年,当时物价上涨率达到18.5%和17.8%;另一次是1993——1996年,当时的物价上涨率分别为13.2%、21.7%、14.8%。
造成我国通货膨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总需求的扩张,也有成本推进因素,还有体制方面的原因。
第一,总需求的扩张。
首先,财政支出有扩张趋势。
在我国,国家财政具有明显的公共财政功能和促进经济增长的职能,即使财政收入弥补不了财政支出,也要通过赤字财政或者发行国债的方式实现对经济较高的投入。
财政支出的扩张造成政府需求始终存在扩张趋势。
其次,企业投资需求扩张。
在我国,由于体制原因,投资主体——国有企业不承担投资风险,不自负盈亏。
由于借钱可以拖欠,甚至可以不还,造成企业投资需求膨胀。
再次,银行信贷扩张。
由于企业投资需求膨胀,导致银行信贷扩张,迫使中央银行不得不采取放松的货币政策。
第二,生产资料、工资等成本推动。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逐步放开价格管制,所有价格均由市场供求决定,导致价格水平迅速上升。
例如,在1993年,许多生产资料价格上升40%。
另一方面,工资水平大幅增长。
成本的升高,推动了物价水平的上涨。
第三,结构性转换引发价格上涨。
首先,工资攀比引发价格上涨。
在体制转换时期,我国存在着多种类型的企业,有国有企业、集体企业、个体企业、三资企业等,效益好坏不等。
但是由于工资攀比,致使各种企业的职工工资有趋同的现象。
工资的攀比最终引发价格上涨。
其次,产品结构转换引发物价上涨。
由于生产方面的原因,我国产品供给结构无法完全满足我国居民的消费需求,造成某些产品供不应求,这些产品的价格上涨从而引发整体物价水平的上涨。
治理通货膨胀,我国主要采用以适度从紧货币政策为主的一系列措施,收到了明显成效,物价上涨率逐年回落。
在抑制通货膨胀中,中国的经验是不宜“急刹车”,而是要“软着陆”。
论新中国成立后历次通货膨胀的成因

论新中国成立后历次通货膨胀的成因近几十年我国通货膨胀曾经出现过四次波峰,其产生的原因和呈现的特征也各不相同:建国初期,1949—1950建国初期物价波动最剧烈的是1949年—1950年3月,先后发生了四次大的物价涨风。
1.第一次涨风。
政府通过抛售物资、取缔投机、加强市场管理等措施,很快阻止了涨风的继续蔓延。
2. 第二次涨风。
这次物价风潮发生在上海解放后不久。
针对这一涨风,党和政府采取了各种管理市场物价的新措施,如制定各种交易规则、对几种主要商品禁业场外交易、统一交易时间、规定现款当日交割、禁止栈单买卖、禁止兼做业外生意、实行议价等,以限制私商的投机活动。
3. 第三次涨风。
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物价涨势最猛,波及范围最广,局面最紧张,延续时间最久的一次全国性物价涨风。
陈云首先集中精力应对北方粮价稳定问题,然后始全力抑制上海的物价涨势。
经过一番努力,最终制止物价上涨。
4. 第四次涨风。
1950年春节前后,投机分子利用上海市场春节“红盘看涨”的老“规律”和国民党飞机轰炸上海,消费品供应趋紧等,在粮食和纱布上掀起又一次物价风波,带动全国物价上涨。
陈云组织了纱布和粮食全国大调运,迅速稳定了物价。
1959-1961年1959~1961年,三年困难时期,由于自然灾害的影响和工作失误,供不应求,物价上涨,国内粮、油、肉、蛋、布等主要商品货源锐减,1961年较1957年物价上涨7.5%。
1961年开始调整国民经济,扩大了定量供应商品的范围,在保证定量商品价格不变的情况下,于定量以外出售高价商品,开设高价商店,以保证供应和回笼货币。
高价商品共实行3年,对稳定物价和调节市场供应起了显著作用。
1963年工农业生产开始好转,国民经济也逐步发展,集市贸易价格纷纷回落,高价商品逐渐取消,平价商品价格基本稳定。
改革开放后一、1978-1981年国民经济恢复和调整期的通货膨胀1、通胀概况:80年代初期,我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党的工作重心刚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这段时期,宏观经济增长速度迅猛、投资规模猛增、财政支出加大导致出现较严重财政赤字、盲目扩大进口导致外贸赤字,外汇储备迅速接近于零。
中国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通胀讲述

小组成员:王京京 代英 马梦娇 游礼俊
聂云青 陈劼敏 廖娉婷 张鹂 赵蓓 张晓侣 田涛
通货膨胀概述
中国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通 货膨胀
建议
定义
通货膨胀指的是商品和服务的货币价格总水平持 续上涨的现象;也可以理解为在纸币流通条件下, 由于货币供应量过多,超过流通中对货币的客观 需要量,导致货币贬值,从而引起物价水平普遍 持续上涨的经济现象。
成因
直接原因:过度发行货币,导致货币贬值,物价上涨。 需求拉上的通货膨胀:社会总需求超过社会总供给导致 的物价上涨。 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总供给函数移动引起的物价上涨, 包括工资过度上涨,原材料价格上涨,间接成本的推动 等。
结构型的通货膨胀:物价上涨是在总需求并不 过多的情况下,而对某些部门的产品需求过多, 造成部分产品的价格上涨的现象,如钢铁,猪肉, 楼市,食用油,等,如果结构性通胀没有有效抑 制就会演变成成本推动型通胀,造成全面通胀。 受社会经济结构变动的影响。
按表现形式划分:
公开型通货膨胀:指物价水平随货币数量波动而波动,故物 价上涨是通货膨胀的基本标志,又称为“开放性通货膨胀”
抑制型通货膨胀:若一国实行价格管制,由于物价受到管 制而不能随货币数量的变动而自发变动,商品供给短缺不 能由物价上涨来反映,只表现为人们普遍持币待购而使货 币流通速度减慢,又称为“隐蔽性通货膨胀”
类型
按物价上涨的速度划分:
爬行式通货膨胀:价格总水平上涨率在2%—3%之间波动, 同时没有通货膨胀预期.
奔腾式通货膨胀:物价水平的年上涨率在6%-7%以上,并存 在较短时期内超过的趋势,但其激烈程度仍不足以导致货 币体系和经济生活的混乱。
恶性通货膨胀:价格总水平上升的特别猛 烈,且是加速式的上升。
中国历次通货膨胀综述

Page
22
作为一个经济专业的学生如何应对 通货膨胀
»提问
!
Page 23
轻松一下—关于物价的漫画
Page
24
轻松一下—关于物价的漫画
Page
25
轻松一下—关于物价的漫画
Page
26
thank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Page 27
历次通货膨胀的特点
历次通货膨胀的特点 从以上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多次通货膨胀的表现、 治理措施等情况来看,其具有的特点为: ●通货膨胀与经济高速增长并存。高速增长往 往带来通货膨胀,在1980年以来增长率超过11% 的年份里,通货膨胀都很严重。经济过热带来的 通货膨胀的可能性很大。 ●历次通胀均伴随着农产品价格的上升。我国 历次通胀都伴随着粮食价格的大幅上涨,二者总 是相伴而来,如在1994年中国高通货膨胀启动因 素中,首当其冲就是农产品价格。1994年农产品 上升对零售物价变动的影响达70%;1995年上半年 食品价格上涨33%。
Page 16
Page
17
Page
18
今天的通货膨胀
Page
19
今天的通货膨胀
Page
20
Page
21
中国再次面临通胀 以下网络热词你感受最深的是? (必选) “蒜你狠” 2,642 (23.87%) “豆你玩” 1,332 (12.03%) “姜你军” 1,281 (11.57%) “糖高宗” 995 (8.99%) “油你涨” 2,748 (24.83%) “苹什么” 1,394 (12.59%) 其他 676 (6.11%) 你最关心通胀带来的影响是? (必选) 国家经济增长速度放缓 179 (3.50%) 中低收入阶层生活困难 2,016 (39.38%) 自己的日常生活变拮据 2,869 (56.04%) 其他 56 (1.09%) 你最希望将以什么方式来对抗通胀? (必选) 通过各种渠道向政府提意见 1,603 (31.31%) 节衣缩食,等待通胀的结束 2,685 (52.44%) 无所谓,该怎么过还怎么过 832 (16.25%)
附录二1980年代的两次通货膨胀

附录二:1980年代的两次通货膨胀第一次通货膨胀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邓小平实际上成为党中央的领导核心,党把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来的时候,仍面临重大比例关系失调的现实。
因此1979年4月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决定,用三年时间进行国民经济调整,实行新八字方针,即调整、改革、整顿、提高。
随之,进行了一系列的价格改革。
从1979年起,政府提高了粮食、棉花等18种主要农产品的收购价格;其中,粮食收购价提高30.5%,棉花提高25%,油脂油料提高38.7%。
并对粮棉油等主要农副产品实行超购加价政策,扩大议价收购范围。
但是在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的同时,没有相应调整其销售价格,致使与农产品相关的副食生产销售严重亏损。
继而在1979年11月,国家又提高了畜产品、水产品和蔬菜等8种副食品的价格;并相应给予城镇居民5元/人、月的价格补贴。
同年4月,政府有计划地提高了煤炭、铁矿石、生铁、钢锭、钢坯和有色金属、水泥等产品的出厂价格;其中,原煤提价30.5%,生铁提价30%,钢材提价20%。
而燃料、原料价格的提高,致使与此密切相关的下游产品和高附加值的卷烟、酿酒业等成本上升,利润逐年减少,直接影响到国家税收。
在此情况下,于1981年11月,适当提高了烟、酒、竹木制品、铁制品、陶瓷制品和皮革制品的价格。
此外,针对第三产业服务品价格偏低的问题,从1983年12月起,提高了铁路货运价格和水运客运价格。
其中,铁路运价提高幅度达21.6%。
同期,中国农村改革在全国推进,包括降低农业税收,提高农产品价格,允许农民承包土地,开放集市贸易等。
不仅如此,经济体制改革还从农村向城市扩展,在全国范围内展开。
在以上多种措施的影响下,1984-1986年中国经济再次进入高涨阶段,1984年GDP增长率已高达15.2%。
与此同时,物价水平也开始大幅攀升,零售物价指数从1984的2.8%跃升至1985年的8.8%。
归结这次通货膨胀的原因,主要是源于成本推动,即价格改革的因素。
中国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通胀

类型
按物价上涨的速度划分:
爬行式通货膨胀:价格总水平上涨率在2%—3%之间波动, 同时没有通货膨胀预期.
奔腾式通货膨胀:物价水平的年上涨率在6%-7%以上,并存 在较短时期内超过的趋势,但其激烈程度仍不足以导致货 币体系和经济生活的混乱。
恶性通货膨胀:价格总水平上升的特别猛 烈,且是加速式的上升。
通胀率 6.4 14.7 24.1 17.1 8.3 2.8 -0.8 -1.4 0.4 0.7 -0.8 1.2
背景
50年代初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初步建立
1958年到1966年初步探索经济体制改革
1978年底实施改革开放政策,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体制
表现
1984到1988年,是中国经济加速发展的5年。这五年, 国内生产总值增长76.7%,年均增长12.1%;财政收入增 长43.5%,年均增长9.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 214%,年均增长25.7%;外贸进出口增长91.9%,年均增 长13.9%,1988年突破1000亿美元;城乡居民的货币收 入增长200%,年增长24.6%。但是,也出现了一些困扰 人们的矛盾和难题,特别是,经济运行过热、经济结构 失衡、经济秩序混乱、通货膨胀加剧的问题反复出现。
中国历年通货膨胀率
年份 1980 1981 1982 1983 1984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1991
通胀率 6.0 2.4 1.9 1.5 2.8 9.3 6.5 7.3 18.8 18.0 3.1 3.4
年份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中国20世纪80年代末90 年代初的通货膨胀
我国上世纪90年代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分析

通货膨胀指在纸币流通条件下,因货币供给大于货币实际需求,导致货币贬值,而引起的一段时间内物价持续而普遍地上涨现象。
通货膨胀可以改变各种商品和生产要素的相对价格体系,并通过实际产相互、消费和资源的配置等因素的改变对宏观经济产生深远的影响,严重的通过膨胀还会引起社会政治的危机。
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我国发生了两次明显的通货膨胀。
第一次1993-1996,1993年上半年,通货膨胀压力开始上升,金融业陷入无序状态。
国内金融市场,大量资金集中于沿海地区的房地产市场,银行、金融机构和地方政府为了实现各自不同的利益,逃避央行的规定和监管,为房地产业大量融资,使得货币量超量投放,信贷规模一再突破计划。
这次通货膨胀的起因形象地总结为“四热”(房地产热、开发区热、集资热、股票热)、“四高”(高投资膨胀、高工业增长、高货币发行和信贷投放、高物价上涨)、“四紧”(交通运输紧张、能源紧张、重要原材料紧张、资金紧张)和“一乱”(经济秩序特别是金融秩序混乱)。
此次通胀的治理以1993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当前经济情况和加强宏观调控的意见》提出16条措施为起点。
中央政府于1993年夏开始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
采取的主要措施包括:加强金融纪律;使国有银行与其隶属的信托投资公司分离;所有专业银行必须立即取消计划外贷款;限制地区间贷款;派出工作组到各省检查执行情况等等。
从1993年到1996年开始,经过3年的治理,我国实行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进行宏观调控,有效地治理了通货膨胀。
第二次是2003-2008年,而在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股市就一直处于低迷时期,中国政府为刺激经济发展,投资4万亿用以刺激经济,而经济低迷时期各个国家开始了新一轮的汇率大战、贸易大战、成本大战、国际大量游资的流动等使我国在2010年又出现了明显的通货膨胀。
总体来说通货膨胀有三点影响1、影响了我国的资产结构和经济竞争力,造成了一些地区逐渐进入了负利率时代,另外引发的股票市场的风险,使市场上的资金大量地进入房地产市场,导致房地产市场泡沫:2、造成了我国收入分配格局的变化,一些土地、资本和其他财产所有者可以在轮番涨价的通货膨胀中通过提高土地和产品的价格来降低通货膨胀所带来的损失,甚至可能在通货膨胀中得到收益,而低收入群体由于只有工资收入,在通货膨胀中出现的固定资产贬值的现象会对这些低收入群体造成不利的影响;3、另外通货膨胀给我国的经济带来了不确定性,影响了公众的预期导致当前消费结构的变化,加剧了消费者由于价格的进一步上涨所引发的恐慌,同时通货膨胀还为投机行为提供了运作的平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组成员:王京京 代英 马梦娇 游礼俊
聂云青 陈劼敏 廖娉婷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通 货膨胀 建议
定义
通货膨胀指的是商品和服务的货币价格总水平持 续上涨的现象;也可以理解为在纸币流通条件下, 由于货币供应量过多,超过流通中对货币的客观 需要量,导致货币贬值,从而引起物价水平普遍 持续上涨的经济现象。
通货膨胀的益处
• 一定的通货膨胀可能使劳动市场更好地运作,不 同种类的劳动的供给和需求总是在变动,有时供 给的增加或需求的减少导致某个群体工人的均衡 实际工资的下降。如果名义工资不能削减,那么 削减工资的唯一办法就是让通货膨胀代劳。如果 没有通货膨胀,实际工资将会停留在高于均衡的 水平上,造成较高的失业。
中国历年通货膨胀率
年份 1980 1981 1982 1983 1984 通胀率 6.0 2.4 1.9 1.5 2.8 年份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通胀率 6.4 14.7 24.1 17.1 8.3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9.3
6.5 7.3 18.8 18.0
1、社会消费品物价指数CPI上涨
1985年到1987年 CPI都在6%以上, 属于奔腾式的通 货膨胀,在1987 年至1989年更是 接近20%,属于 严重的通货膨胀。
2、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上涨
1984年到1989年PPI走势曲折,由109下降到 104后又急剧上涨至120,表明通货膨胀压力 大。
度量指数
1.消费物价指数(CPI):衡量各个时期居民个人消费 的商品和劳务价格变化的指标。但CPI指数只能作为 判断物价的参考指标而不能全面地反映全社会物价 变动趋势。 2.生产物价指数(PPI):反映一定时期内全部工业产 品出厂价格总水平的变动趋势和程度的相对数。
3.GDP平减指数(GDP Deflator):即为国内生产总 值平减指数。它是按当年价格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 对按固定价格或不变价格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的比 率。 4.其他比较重要的价格指数:如:原材料、燃料和 动力购进价格指数(RE)、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 等等。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8
-0.8 -1.4 0.4 0.7
1990
1991
3.1
3.4
2002
2003
-0.8
1.2
背景
50年代初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初步建立 1958年到1966年初步探索经济体制改革 1978年底实施改革开放政策,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体制
表现
1984到1988年,是中国经济加速发展的5年。这五年, 国内生产总值增长76.7%,年均增长12.1%;财政收入增 长43.5%,年均增长9.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 214%,年均增长25.7%;外贸进出口增长91.9%,年均增 长13.9%,1988年突破1000亿美元;城乡居民的货币收 入增长200%,年增长24.6%。但是,也出现了一些困扰 人们的矛盾和难题,特别是,经济运行过热、经济结构 失衡、经济秩序混乱、通货膨胀加剧的问题反复出现。
类型
按物价上涨的速度划分:
爬行式通货膨胀:价格总水平上涨率在2%—3%之间波动, 同时没有通货膨胀预期.
奔腾式通货膨胀:物价水平的年上涨率在6%-7%以上,并存 在较短时期内超过的趋势,但其激烈程度仍不足以导致货 币体系和经济生活的混乱。 恶性通货膨胀:价格总水平上升的特别猛 烈,且是加速式的上升。
3、价格双轨制的存在
价格双轨制是指同一产品计划内部分实行国家定价,计划外部分实 行市场调节价的制度,是中国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过渡中的一种特 殊的价格管理制度。在中国一般系指工业生产资料价格双轨制。 中国工业生产资料价格双轨制是在1979年价格改革以来逐步发生与 发展的。国务院于1981年批准对超过基数生产的原油,允许按国际 市场价格出口;1983年批准对石油、煤炭超产部分实行加价出售; 1984年批准工业生产资料的超产部分可在加价20%以内出售;1985 年取消了原订不高于20%的规定,超产部分允许按市场价格出售; 1988年对主要工业生产资料规定了最高限价;1989年对橡胶、炭黑 等工业生产资料的双轨价格“并轨”,即把两种价格并为一种价格, 有的商品并入国家定价,有的商品并入市场调节价。
按表现形式划分:
公开型通货膨胀:指物价水平随货币数量波动而波动,故物 价上涨是通货膨胀的基本标志,又称为“开放性通货膨胀”
抑制型通货膨胀:若一国实行价格管制,由于物价受到管 制而不能随货币数量的变动而自发变动,商品供给短缺不 能由物价上涨来反映,只表现为人们普遍持币待购而使货 币流通速度减慢,又称为“隐蔽性通货膨胀”
治理
需求政策:(总需求过度引起)采取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和 财政政策,削减政府开支,增加税收,减低货币供应的 增长速度,提高利率水平等。 供给政策:(供给不足,需求相对过剩)增加生产和供给, 减少税收,提高投资能力等。 收入政策:(针对成本推进型通胀)对特定的工资或物价 施加政府压力,用税收手段限制等。
3、GDP平减指数上涨
中国20世纪80年代末通胀成因
1、财政赤字、货币超发是通胀发生的具体原因
2.成本推动是出现通货膨胀的重要因素
由于1979年开始的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所产生的制度效益潜能到 80年代中后期已基本释尽,农业生产进入长期边际报酬递减的阶 段,为了增加农业的投入,保证农业的基本稳定,国家首先提高 了粮食等农产品价格,由此,以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产品成本增 加,价格上升。最终通过消费品内部的比价关系,推动物价的全 面上升。其次,中国的就业呈现刚性。1979年全国有1538万人需 要安置就业,当年实际安排人数有902.6万,从1980至1988年中 国安置了557815万人就业,这就大大突破了中国社会承受能力的 临界点。这种畸形的就业结构使得生产配置受到就业刚性的硬约 束,不仅增加企业的生产成本,也对物价形成硬性的通货膨胀压 力。再次,工资增长过快。1985—1990职工工资平均每年递增 13.3%,工资外的人均收入5年平均年递增26.5%。
成因
直接原因:过度发行货币,导致货币贬值,物价上涨。 需求拉上的通货膨胀:社会总需求超过社会总供给导致 的物价上涨。 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总供给函数移动引起的物价上涨, 包括工资过度上涨,原材料价格上涨,间接成本的推动 等。 结构型的通货膨胀:物价上涨是在总需求并不 过多的情况下,而对某些部门的产品需求过多, 造成部分产品的价格上涨的现象,如钢铁,猪肉, 楼市,食用油,等,如果结构性通胀没有有效抑 制就会演变成成本推动型通胀,造成全面通胀。 受社会经济结构变动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