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通胀

合集下载

浅析我国的通货膨胀

浅析我国的通货膨胀

浅析我国的通货膨胀什么是通货膨胀通货膨胀是指货币供应量增加,引发物价上涨,导致货币购买力下降的过程。

通货膨胀的表现形式很多,最直接的是物价上涨,通货膨胀率通常采用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来反映。

我国通货膨胀的历史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经历了多次通货膨胀,其中最严重的一次是20世纪80年代的通货膨胀高峰,当时物价飞涨,通货膨胀率高达20%以上。

不过,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我国经济改革和政策调整有效控制了通货膨胀,通货膨胀率保持在较低水平。

2010年后,我国通货膨胀再次出现,尤其是2011年通货膨胀达到3.3%的历史新高。

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通货膨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货币供应量过多货币供应量过多是导致通货膨胀发生的主要原因。

当央行大量印发货币时,会导致货币供应量增加,而物品供应量不变或增加缓慢,这时就会导致物价上涨。

2.需求过旺当需求过旺时,会出现货币趋紧,价格上涨,这样就会导致通货膨胀。

3.成本上升制造物品过程中的成本上升也会引起物价上涨。

例如,原材料和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会直接推高物价。

4.外部因素的影响外部因素也会影响通货膨胀。

世界经济形势、自然灾害、政治因素以及人口和资源等因素,都会对物价产生影响。

通货膨胀的危害通货膨胀的危害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对个人的影响通货膨胀会导致货币贬值,购买力下降,如果个人的收入没有及时调整,就会导致生活水平下降。

2. 对企业的影响企业如果无法适应通货膨胀带来的物价上涨压力,会导致利润下降,甚至亏损。

3.对宏观经济的影响通货膨胀也会对宏观经济产生深远影响。

物价上涨会导致生产成本上升,影响国内外竞争力,最终影响到国家经济的发展。

控制通货膨胀的措施控制通货膨胀的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调整货币政策货币政策的调整是控制通货膨胀的重要手段。

当通货膨胀已经严重时,央行可以通过提高利率、降低货币供应量等方式,调整货币政策,达到控制通货膨胀的目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通货膨胀的原因及治理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通货膨胀的原因及治理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通货膨胀的原因及治理从1978年改革开放到2004年为止,我国共发生了两次明显的通货膨胀:一次是1988——1989年,当时物价上涨率达到18.5%和17.8%;另一次是1993——1996年,当时的物价上涨率分别为13.2%、21.7%、14.8%。

造成我国通货膨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总需求的扩张,也有成本推进因素,还有体制方面的原因。

第一,总需求的扩张。

首先,财政支出有扩张趋势。

在我国,国家财政具有明显的公共财政功能和促进经济增长的职能,即使财政收入弥补不了财政支出,也要通过赤字财政或者发行国债的方式实现对经济较高的投入。

财政支出的扩张造成政府需求始终存在扩张趋势。

其次,企业投资需求扩张。

在我国,由于体制原因,投资主体——国有企业不承担投资风险,不自负盈亏。

由于借钱可以拖欠,甚至可以不还,造成企业投资需求膨胀。

再次,银行信贷扩张。

由于企业投资需求膨胀,导致银行信贷扩张,迫使中央银行不得不采取放松的货币政策。

第二,生产资料、工资等成本推动。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逐步放开价格管制,所有价格均由市场供求决定,导致价格水平迅速上升。

例如,在1993年,许多生产资料价格上升40%。

另一方面,工资水平大幅增长。

成本的升高,推动了物价水平的上涨。

第三,结构性转换引发价格上涨。

首先,工资攀比引发价格上涨。

在体制转换时期,我国存在着多种类型的企业,有国有企业、集体企业、个体企业、三资企业等,效益好坏不等。

但是由于工资攀比,致使各种企业的职工工资有趋同的现象。

工资的攀比最终引发价格上涨。

其次,产品结构转换引发物价上涨。

由于生产方面的原因,我国产品供给结构无法完全满足我国居民的消费需求,造成某些产品供不应求,这些产品的价格上涨从而引发整体物价水平的上涨。

治理通货膨胀,我国主要采用以适度从紧货币政策为主的一系列措施,收到了明显成效,物价上涨率逐年回落。

在抑制通货膨胀中,中国的经验是不宜“急刹车”,而是要“软着陆”。

中国历史上的通货膨胀

中国历史上的通货膨胀

中国历史上的通货膨胀中国历史上的通货膨胀是一个复杂而多变的问题,但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回答这个问题:通货膨胀的原因、通货膨胀的影响和中国历史上的几个重要通货膨胀事件。

首先,通货膨胀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供求失衡、货币超发和外部冲击。

供求失衡是指商品和服务的需求大于供应,导致价格上涨。

货币超发是指政府或央行大量印发货币,增加了货币供应量,导致物价上涨。

外部冲击指的是一些外部因素对经济产生的冲击,如天灾、战争和国际贸易关系的变化,都可能导致商品价格的上涨。

其次,通货膨胀对经济和社会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首先,通货膨胀降低了人民的购买力,导致商品变得更加昂贵。

其次,通货膨胀会抑制投资,因为企业担心未来的利润会被通胀所侵蚀。

此外,通货膨胀还会导致社会不稳定,因为人们对通胀的恐惧经常会引发社会抗议和不满情绪。

中国历史上发生过几次重要的通货膨胀事件。

其中最著名的一次是1948年至1949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的通货膨胀。

当时,国共内战的剧烈战斗导致了货币严重贬值,物价飞涨。

另一次重要的通货膨胀事件是上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的“风暴”通货膨胀。

在这个时期,政府过度印发货币导致通胀率飙升。

这两次通货膨胀事件都对中国的经济和社会稳定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总而言之,中国历史上的通货膨胀是一个复杂的问题。

通货膨胀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供求失衡、货币超发和外部冲击。

通货膨胀对经济和社会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包括降低购买力、抑制投资和引发社会不稳定。

中国历史上的几个重要通货膨胀事件,如1948年至1949年的通货膨胀和上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的“风暴”通货膨胀,对中国的经济和社会稳定产生了严峻的挑战。

中国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通胀讲述

中国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通胀讲述
中国20世纪80年代末90 年代初的通货膨胀
小组成员:王京京 代英 马梦娇 游礼俊
聂云青 陈劼敏 廖娉婷 张鹂 赵蓓 张晓侣 田涛
通货膨胀概述
中国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通 货膨胀
建议
定义
通货膨胀指的是商品和服务的货币价格总水平持 续上涨的现象;也可以理解为在纸币流通条件下, 由于货币供应量过多,超过流通中对货币的客观 需要量,导致货币贬值,从而引起物价水平普遍 持续上涨的经济现象。
成因
直接原因:过度发行货币,导致货币贬值,物价上涨。 需求拉上的通货膨胀:社会总需求超过社会总供给导致 的物价上涨。 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总供给函数移动引起的物价上涨, 包括工资过度上涨,原材料价格上涨,间接成本的推动 等。
结构型的通货膨胀:物价上涨是在总需求并不 过多的情况下,而对某些部门的产品需求过多, 造成部分产品的价格上涨的现象,如钢铁,猪肉, 楼市,食用油,等,如果结构性通胀没有有效抑 制就会演变成成本推动型通胀,造成全面通胀。 受社会经济结构变动的影响。
按表现形式划分:
公开型通货膨胀:指物价水平随货币数量波动而波动,故物 价上涨是通货膨胀的基本标志,又称为“开放性通货膨胀”
抑制型通货膨胀:若一国实行价格管制,由于物价受到管 制而不能随货币数量的变动而自发变动,商品供给短缺不 能由物价上涨来反映,只表现为人们普遍持币待购而使货 币流通速度减慢,又称为“隐蔽性通货膨胀”
类型
按物价上涨的速度划分:
爬行式通货膨胀:价格总水平上涨率在2%—3%之间波动, 同时没有通货膨胀预期.
奔腾式通货膨胀:物价水平的年上涨率在6%-7%以上,并存 在较短时期内超过的趋势,但其激烈程度仍不足以导致货 币体系和经济生活的混乱。
恶性通货膨胀:价格总水平上升的特别猛 烈,且是加速式的上升。

历史回顾新中国的历次通货膨胀

历史回顾新中国的历次通货膨胀

历史回顾新中国的历次通货膨胀新中国成立以来,经历了多次通货膨胀的历史。

通货膨胀是指货币供应量超过市场需求和经济实际产出能力的增长速度,导致物价普遍上涨的现象。

本文将回顾新中国历次通货膨胀的情况,并对其原因和影响进行分析。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通货膨胀主要受到战争和政治因素的影响。

在解放战争时期,国共双方为了战争需要,大量发行纸币来满足军队和政府开支。

战争结束后,新成立的中央人民政府需要重建国家,并支付大量的军民代表费用。

这些因素导致了大量的货币供应,通货膨胀现象开始显现。

此外,在国共内战期间,国共两党的阵营都发行了大量的地方货币,增加了通货膨胀的程度。

随着新中国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进程,通货膨胀的形势逐渐得到控制。

然而,在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的计划经济时期,由于政府控制资源配置和市场价格,导致了价格扭曲和供求失衡现象。

特别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政治运动对经济运行的严重干预导致了物价暴涨,通货膨胀问题进一步加剧。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市场经济逐渐发展,通货膨胀的影响也逐渐减弱。

然而,在改革过程中,由于价格的逐步放开和市场机制的不完善,新中国经历了多次通货膨胀的挑战。

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初的“两步走”改革政策实施期间,当时的物价上涨迅速,通货膨胀率居高不下。

近年来,全球金融危机和货币政策调整对中国经济造成了一定的冲击,通货膨胀问题再次凸显。

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期间,国际金融市场的大幅动荡和全球经济的放缓,导致中国物价上涨明显。

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紧缩政策来应对通货膨胀压力。

总的来说,新中国的历次通货膨胀问题主要源自政治、经济因素和金融政策的改变。

政治因素包括战争和政治运动对经济的干预,经济因素包括需求和供应的失衡,以及市场机制的不完善。

货币政策的变化也直接影响了通货膨胀的形势。

通货膨胀对经济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首先,通货膨胀会导致人民币贬值,降低人民币的购买力。

其次,通货膨胀会导致市场价格波动不稳定,增加企业的生产成本。

中国历次通货膨胀综述

中国历次通货膨胀综述

Page
22
作为一个经济专业的学生如何应对 通货膨胀
»提问
!
Page 23
轻松一下—关于物价的漫画
Page
24
轻松一下—关于物价的漫画
Page
25
轻松一下—关于物价的漫画
Page
26
thank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Page 27
历次通货膨胀的特点
历次通货膨胀的特点 从以上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多次通货膨胀的表现、 治理措施等情况来看,其具有的特点为: ●通货膨胀与经济高速增长并存。高速增长往 往带来通货膨胀,在1980年以来增长率超过11% 的年份里,通货膨胀都很严重。经济过热带来的 通货膨胀的可能性很大。 ●历次通胀均伴随着农产品价格的上升。我国 历次通胀都伴随着粮食价格的大幅上涨,二者总 是相伴而来,如在1994年中国高通货膨胀启动因 素中,首当其冲就是农产品价格。1994年农产品 上升对零售物价变动的影响达70%;1995年上半年 食品价格上涨33%。
Page 16
Page
17
Page
18
今天的通货膨胀
Page
19
今天的通货膨胀
Page
20
Page
21


中国再次面临通胀 以下网络热词你感受最深的是? (必选) “蒜你狠” 2,642 (23.87%) “豆你玩” 1,332 (12.03%) “姜你军” 1,281 (11.57%) “糖高宗” 995 (8.99%) “油你涨” 2,748 (24.83%) “苹什么” 1,394 (12.59%) 其他 676 (6.11%) 你最关心通胀带来的影响是? (必选) 国家经济增长速度放缓 179 (3.50%) 中低收入阶层生活困难 2,016 (39.38%) 自己的日常生活变拮据 2,869 (56.04%) 其他 56 (1.09%) 你最希望将以什么方式来对抗通胀? (必选) 通过各种渠道向政府提意见 1,603 (31.31%) 节衣缩食,等待通胀的结束 2,685 (52.44%) 无所谓,该怎么过还怎么过 832 (16.25%)

中国五次通胀回顾

中国五次通胀回顾

中国五次通胀回顾来源:中评社中国国家统计局近期发布的数据显示,2011年上半年中国CPI同比涨5. 4%,本轮通胀仍未见有缓和迹象,政府明确要求“继续把稳定物价总水平放在宏观调控的首要位置”。

中评社报道,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类似的严重通胀还发生过四次。

那么,每一次通胀的原因是什么?谁又成为历次通胀的买单人呢?1980年第一次通胀,广大消费者为财政赤字和货币增发买单原因:基建投资导致货币增发从1979年开始,中国在逐步推行商品经济的改革过程中,经济实现了快速发展。

从1979年至1984年,5年时间GDP就翻了一番,人均收入翻了不止一番。

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基建投资和政府财政的支持,据统计,1979年至1980年我国两年财政赤字都达170亿元以上,国家不得不增发货币130亿元来弥补国库亏损,到1980年底,全国市场货币流通量比1978年增长63.3%。

通胀程度:1980年通胀达6%在增发130亿元货币的刺激下,1979年、1980年全国物价出现了明显上涨,其中1980年通胀达到6%,已经到了经济危机的临界点。

政策应对:压缩基建投资、紧缩银根1980年12月,国务院发出了《关于严格控制物价、整顿议价的通知》,对通货膨胀进行治理,经过压缩基本建设投资、收缩银根、控制物价等一系列措施,通货膨胀得到抑制。

买单人:广大消费者1984-1985年第二次通胀,到1985年通胀率一度高达9.3%原因: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过大导致货币增发1984-1985年的通货膨胀体现为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过大引起社会总需求过旺,工资性收入增长超过劳动生产率提高引起成本上升导致成本推动。

伴随着基建规模、社会消费需求、货币信贷投放急剧扩张,经济出现过热现象。

通胀程度:1985年通胀率高达9.3%政策应对: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等从1984年11月到1985年10月,国务院发布了的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比如,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加强物价管理和监督检查,全面进行信贷检查等。

中国90年代通货膨胀

中国90年代通货膨胀

中国90年代通货膨胀中国的90年代是一个充满变革的时期,无论是在社会经济领域还是在政治层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这个时期也经历了一场严重的通货膨胀,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困扰。

中国90年代的通货膨胀主要是由于多种因素共同影响所致。

首先,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推进,国内市场的需求迅速增长,进口商品大量涌入,导致了商品价格的上涨。

此外,政府也面临巨额财政赤字,加上高通胀预期,导致市场对人民币的信心不断下降,进而加速了通货膨胀的发展。

其次,90年代初期中国正面临着工业化进程的加速以及城市化的推进,人口大规模的流动使得城市人口数量激增。

这导致了劳动力市场的供需失衡,工资水平不断攀升,拉动了整体物价的上涨。

与此同时,农村地区的农产品生产受限于基础设施和市场的不完善,供应不足也加剧了物价上涨的问题。

另外,金融体系的不健全也是导致通货膨胀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90年代,中国的金融市场尚未完全开放和规范,银行制度薄弱,金融机构监管不到位,这使得货币供应量难以得到有效控制。

加之房地产市场的繁荣和股市的兴起,投资炒作盛行,热钱流入加剧了通货膨胀的压力。

通货膨胀对中国经济和社会造成了诸多负面影响。

首先,通货膨胀严重侵蚀了人民的购买力,导致生活成本的大幅上升。

奢侈品和房地产价格的飞涨,使得一般民众越来越难以负担得起高消费品和住房,贫富差距也不断扩大。

其次,通货膨胀对经济的稳定和发展也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通货膨胀会导致企业成本的增加,压缩企业利润空间,给实体经济带来困扰。

此外,通胀还削弱了国家的国际竞争力,降低了国家的整体经济效益。

为了应对通货膨胀,中国政府实施了一系列举措。

首先,加强货币政策调控,采取紧缩措施,以抑制过快的货币供应增长。

同时,提高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以吸收过剩流动性,限制金融机构过度放贷。

其次,加大财政支出调控的力度,尤其是优化农业和农村发展政策,增加农产品供应,缓解物价上涨的压力。

同时,加强市场监管,打击价格垄断和不正当竞争等行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类型
按物价上涨的速度划分:
爬行式通货膨胀:价格总水平上涨率在2%—3%之间波动, 同时没有通货膨胀预期.
奔腾式通货膨胀:物价水平的年上涨率在6%-7%以上,并存 在较短时期内超过的趋势,但其激烈程度仍不足以导致货 币体系和经济生活的混乱。
恶性通货膨胀:价格总水平上升的特别猛 烈,且是加速式的上升。
通胀率 6.4 14.7 24.1 17.1 8.3 2.8 -0.8 -1.4 0.4 0.7 -0.8 1.2
背景
50年代初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初步建立
1958年到1966年初步探索经济体制改革
1978年底实施改革开放政策,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体制
表现
1984到1988年,是中国经济加速发展的5年。这五年, 国内生产总值增长76.7%,年均增长12.1%;财政收入增 长43.5%,年均增长9.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 214%,年均增长25.7%;外贸进出口增长91.9%,年均增 长13.9%,1988年突破1000亿美元;城乡居民的货币收 入增长200%,年增长24.6%。但是,也出现了一些困扰 人们的矛盾和难题,特别是,经济运行过热、经济结构 失衡、经济秩序混乱、通货膨胀加剧的问题反复出现。
中国历年通货膨胀率
年份 1980 1981 1982 1983 1984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1991
通胀率 6.0 2.4 1.9 1.5 2.8 9.3 6.5 7.3 18.8 18.0 3.1 3.4
年份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中国20世纪80年代末90 年代初的通货膨胀
小组成员:王京京 代英 马梦娇 游礼俊
聂云青 陈劼敏 廖娉婷 张鹂 赵蓓 张晓侣 田涛
通货膨胀概述
中国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通 货膨胀
建议
定义
通货膨胀指的是商品和服务的货币价格总水平持 续上涨的现象;也可以理解为在纸币流通条件下, 由于货币供应量过多,超过流通中对货币的客观 需要量,导致货币贬值,从而引起物价水平普遍 持续上涨的经济现象。
3、价格双轨制的存在
价格双轨制是指同一产品计划内部分实行国家定价,计划外部分实 行市场调节价的制度,是中国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过渡中的一种特 殊的价格管理制度。在中国一般系指工业生产资料价格双轨制。 中国工业生产资料价格双轨制是在1979年价格改革以来逐步发生与 发展的。国务院于1981年批准对超过基数生产的原油,允许按国际 市场价格出口;1983年批准对石油、煤炭超产部分实行加价出售; 1984年批准工业生产资料的超产部分可在加价20%以内出售;1985 年取消了原订不高于20%的规定,超产部分允许按市场价格出售; 1988年对主要工业生产资料规定了最高限价;1989年对橡胶、炭黑 等工业生产资料的双轨价格“并轨”,即把两种价格并为一种价格, 有的商品并入国家定价,有的商品并入市场调节价。
成因
直接原因:过度发行货币,导致货币贬值,物价上涨。 需求拉上的总供给函数移动引起的物价上涨, 包括工资过度上涨,原材料价格上涨,间接成本的推动 等。
结构型的通货膨胀:物价上涨是在总需求并不 过多的情况下,而对某些部门的产品需求过多, 造成部分产品的价格上涨的现象,如钢铁,猪肉, 楼市,食用油,等,如果结构性通胀没有有效抑 制就会演变成成本推动型通胀,造成全面通胀。 受社会经济结构变动的影响。
度量指数
1.消费物价指数(CPI):衡量各个时期居民个人消费 的商品和劳务价格变化的指标。但CPI指数只能作为 判断物价的参考指标而不能全面地反映全社会物价 变动趋势。
2.生产物价指数(PPI):反映一定时期内全部工业产 品出厂价格总水平的变动趋势和程度的相对数。
3.GDP平减指数(GDP Deflator):即为国内生产总 值平减指数。它是按当年价格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 对按固定价格或不变价格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的比 率。 4.其他比较重要的价格指数:如:原材料、燃料和 动力购进价格指数(RE)、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 等等。
按表现形式划分:
公开型通货膨胀:指物价水平随货币数量波动而波动,故物 价上涨是通货膨胀的基本标志,又称为“开放性通货膨胀”
抑制型通货膨胀:若一国实行价格管制,由于物价受到管 制而不能随货币数量的变动而自发变动,商品供给短缺不 能由物价上涨来反映,只表现为人们普遍持币待购而使货 币流通速度减慢,又称为“隐蔽性通货膨胀”
3、GDP平减指数上涨
中国20世纪80年代末通胀成因
1、财政赤字、货币超发是通胀发生的具体原因
2.成本推动是出现通货膨胀的重要因素
由于1979年开始的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所产生的制度效益潜能到 80年代中后期已基本释尽,农业生产进入长期边际报酬递减的阶 段,为了增加农业的投入,保证农业的基本稳定,国家首先提高 了粮食等农产品价格,由此,以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产品成本增 加,价格上升。最终通过消费品内部的比价关系,推动物价的全 面上升。其次,中国的就业呈现刚性。1979年全国有1538万人需 要安置就业,当年实际安排人数有902.6万,从1980至1988年中 国安置了557815万人就业,这就大大突破了中国社会承受能力的 临界点。这种畸形的就业结构使得生产配置受到就业刚性的硬约 束,不仅增加企业的生产成本,也对物价形成硬性的通货膨胀压 力。再次,工资增长过快。1985—1990职工工资平均每年递增 13.3%,工资外的人均收入5年平均年递增26.5%。
1、社会消费品物价指数CPI上涨
1985年到1987年 CPI都在6%以上, 属于奔腾式的通 货膨胀,在1987 年至1989年更是 接近20%,属于 严重的通货膨胀。
2、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上涨
1984年到1989年PPI走势曲折,由109下降到 104后又急剧上涨至120,表明通货膨胀压力 大。
治理
需求政策:(总需求过度引起)采取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和 财政政策,削减政府开支,增加税收,减低货币供应的 增长速度,提高利率水平等。 供给政策:(供给不足,需求相对过剩)增加生产和供给, 减少税收,提高投资能力等。 收入政策:(针对成本推进型通胀)对特定的工资或物价 施加政府压力,用税收手段限制等。
通货膨胀的益处
• 一定的通货膨胀可能使劳动市场更好地运作,不 同种类的劳动的供给和需求总是在变动,有时供 给的增加或需求的减少导致某个群体工人的均衡 实际工资的下降。如果名义工资不能削减,那么 削减工资的唯一办法就是让通货膨胀代劳。如果 没有通货膨胀,实际工资将会停留在高于均衡的 水平上,造成较高的失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