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能否如此解读与捍卫_廖育群
谈《青少年中医药文化知识普及读本》

集体智慧的结晶——谈《青少年中医药文化知识普及读本》 的诞生
作者: 作者单位: 梁永宣, 赵歆, 罗海鹰, 甄雪燕, 李哲 梁永宣,赵歆,甄雪燕(北京中医药大学), 罗海鹰(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李哲(中国中医科 学院)
本文链接:/Conference_7185704.aspx
100
第十二届全国中医药文化学术研讨会 于出版了.书前有北京市剐市长丁向阳的序文,向广大中小学生推荐了此书
一~秽递
‘青少年中医药文化知{碍普及读奉’封面 四、总结及夸后晨望
霪誊 国 熏黧誊 一l
一冀誊 美篓誓
4正气与邪气的较量l故事正文与插图
上书出版之时,正值迎来新中国成立60周年大庆,中华中医药学会组织开展了“新中国成立60周 年全国中医药科普图书著作奖、出版奖”的评琏活动.评出“著作奖”特别奖12名,一等奖20名、二 4等奖30名、三等奖50名,“出版奖”编辑奖20名、策划奖15名、设计奖5名。本书荣获“著作奖” 特别奖.2009年9月20日,在吉林省长春市举行了“2009年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中医药科普图书著作 奖、出版奖颁奖大会暨2009年中医药科普高层论坛”。消息传来。令人振奋!这些荣誉是对所有参与人 员的极大鼓励,大家不仅积累了面向中小学生进行中医知识科普化的宣传经验.同时也增强了夸后继续 深入开展活动的信心。写作者们充满了自豪和幸福,因为每个人的努力都得到了认可。 我们深知,中医科普知识的宣传工作任重而道远,目前只是迈出了尝试性的第一步。原书内容方面
中医的本质

《千金方》唐代孙思邈所作的,合方论5300首。《千金翼方》合方、论、法共2900余首
从汉到唐,300多年,从唐到宋300-400多年
《太平圣惠方》,历时14年编成。汇录两汉以来迄于宋初各代名方16834首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载方788首
一、中医的本质
1、从历史角度理解中医 集合论(由一堆抽象物件构成的整体)的数学理论,包含了集合、元素和成
员关系等最基本的数学概念。 中医的集合论:
医方
以《黄帝内经》为代表的医经
医经
医药(本草)
以《伤寒杂病论》为代表的医方。
以《神农本草经》为代表的医药。
一、中医的本质
2、从中医具体实践看中医 集药为方-----以方治病-----病情缓解 现在常说:中医是科学的,几千年以来,治病有效。 中医的本质外在表现:有效。中医实践的结果。 探索有效后背的逻辑关系,推动中医基础理论的发展 自唐、宋、金元时代发展,特别是明、清, 对中医理论偏向,
李敖:“中国历史上,根本没有真正的‘医学’” 李敖一直是反对中医的,早在1961年他就曾经发表废除中医的文章《修改“医师法”与废止中医》。他
认为中国的医学史,并不是什么真的“医学”史,而是一笔道道地地的“巫医”史。
一、中医的本质
第一章 中医学理论体系概述《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学是在中国古代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的影响和指导下,通过长期的医
(几千年来人体实验的结果)ຫໍສະໝຸດ 三、现在,我们从哪里开始更好。
中医在汉以前,无论是医经、医方、医药体系都不完整。 标志: 1、《黄帝内经》成书在《史记》之后(公元前100-前90年)。
大约公元元年之后--公元50年左右 2、《神农本草经》公元5年左右 3、《伤寒论》《金匮要略》公元200年左右
感悟铁杆中医的中医情结r——马有度教授《感悟中医》(第3版)读后

感悟铁杆中医的中医情结r——马有度教授《感悟中医》(第3版)读后罗荣汉【期刊名称】《实用中医药杂志》【年(卷),期】2016(032)012【总页数】2页(P1146-1147)【作者】罗荣汉【作者单位】实用中医药杂志社,重庆 40001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29从1985年我受命创办《实用中医药杂志》开始,便与马有度兄结下了不解之缘,那时他还只是重庆杏林初露头角的新秀。
转眼30多年过去了,我们都已是耄耋老人,回首往事,历历在目,我们的相交,实在非比寻常。
首先,我们是同庚,他居龙头,我骥其尾,他是我当然的兄长;其次,我们是同事,我在重庆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执教、办刊,他在重庆医科大学附一院临床、科研,还指导并襄助办刊;再则,我们更是杏林同仁,同为中医药事业声嘶力竭地奔走呐喊、协力奋争;另一方面,我和他又还不只是在工作、事业、生活上多年的朋友、好友,而且,也还是同在一个战壕、一条阵线、一个学会的战友、诤友、会友,只不过,说到底,他正是我在杏林中的良师益友。
说良师益友,因为有度兄是成都中医学院首届中医专业科班出身,通过几十年的刻苦研习,不仅可以在《感悟中医》(第3版.下同)等多部著作中把玄冥幽微的岐黄奧旨,用通俗易懂、晓畅流利的文字说得来清楚明白、引人入胜,而且,在临床科研方面也硕果累累、术业有成,早有“精诚大医”美誉,这对于我这样一个虽出身医儒世家,却只知舞文弄墨、仅粗晓医理的杏林游勇——还能多次获他馈赠各种佳作,得以学而时习之来说,有度兄已实实在在是我践入中医之门的启蒙良师益友了。
记不清从何年何月起,但绝非一年两载,有度兄自称“小马哥”,杏林同仁也以“小马哥”当成对他的爱称。
“马哥”而冠以“小”,谦和、亲善、友爱之情便溢于言表,一下就拉近了和杏林中人,以及所有知他、敬他、爱他的粉丝的距离,进而为其举旗领军、团结同仁捍卫中医、振兴中医打下了坚实而厚重的群众基础。
我们崇敬的百岁国医大师邓铁涛曾有名言:“有铁杆中医雄师百万,则中医之振兴在望矣!”何谓“铁杆中医”?“铁杆中医”像什么样子?我认为,哪怕并不认识有度兄,但只要静心研阅《感悟中医》的一字一句,就会真真切切地感悟,他正是“铁杆中医”的标兵和典范——60年如一日,全部心血都倾注于中医药事业;《感悟中医》的“开场白”就赋诗自喻:“嫁给中医六十年,人生贵在结良缘。
《中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集》

《中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集》1991年组稿至1998年完成,历时八载,分五册出版,收集了近百名全国各地德高名重的名家一生的心血结晶,洋洋五百多万字,可见其工程之浩大。
该巨著所选取的专家对象,是国家确定的有突出贡献的中医药专家,是首批师承工作的导师,其绝大多数是各专业学科的学术带头人,而且遍及全国各地,可见,总结其一生绝学,是高水平的,对反映当代中医药学术水平有较广泛的代表性。
该巨著是由入选的专家的学术继承人及得意门生所撰写,其编写过程可视为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的延续,对继承和弘扬中医药事业产生了推动效应。
该书在体例上设置:编者按、引语、小传、学术精华、临床特色、名案评析、医论医话、经验方等部分。
既能独立成章,又能相互辉映;既能把专家们几十年的成就浓缩提炼概括,又能突出其绝学所长;既有精妙的理论,又有灵巧的运用,使理论与实践有机地联系起来;既是后学的津梁,也是实践、科研、教学的启迪篇章。
该书所载的,是名家们穷一生之努力所得,是当代中医药学术水平的反映,相信它将融入祖国医药的伟大宝库之中,将对中华民族乃至全人类的健康事业作出应有的贡献。
立足传统重在创新要从事中医理论和临床研究工作。
肿瘤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它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和生命。
防治肿瘤已成为全世界医学领域中的重要课题和迫切任务。
近年来,国内外在肿瘤防治研究工作中虽已取得了不少进展,治疗方法有手术、放疗、化疗等,但对整体的损伤较大,尚不够理想,尤其是中晚期肿瘤往往因患者体质虚弱不能接受或难以耐受。
而中医学在肿瘤的治疗中既考虑到整体,又考虑到局部,在某些方面,有着其他治疗方法所不及的优点。
因此,目前国外也开始重视植物药防治肿瘤的研究。
我国是中药的发源地,更应尽快探索和研究防治肿瘤的有效药物。
本人从20 世纪50 年代末就开始从事中医中药治疗肿瘤的研究工作,通过半个世纪的临床实践,发现不少中药对肿瘤确实具有一定的疗效。
现将中医药防治肿瘤从基因层面上作一探讨。
方剂学“药群”概念的提出及意义

方剂学“药群”概念的提出及意义引言中药作为中国的特色药物,其临床应用历史悠久。
方剂作为中药的重要形式之一,是中药治疗中的基本单元。
在方剂学中,针对各种疾病的治疗方案,早已被总结成为各种经方、方书、论著等,形成了丰富多彩的经验积累。
但由于方剂数目繁多,每个方剂的组成要素也不尽相同,在方剂选择和使用方面容易产生困惑。
对此,有学者提出了“药群”概念,以期在中药治疗中更快速、更准确地进行方剂的选择和应用。
药群概念的提出“药群”概念最早出现于2004年由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所的范修芳教授等人在其所编写的《常用中药药物学》一书中。
概念中,“药”是指中药,而“群”则代表一组相似的中药。
药群是在考虑中药的性质、归经、功效、组方规律等方面对相似或相关中药进行分组,以方便临床应用和研究的概念。
其中,“相似”指的是在中药本质特性和药效作用方面,存在某种程度上的共性。
例如,大补气血药、清热解毒药等便可以分别为药群。
而“相关”则是指在某些具体的疗效方面,存在相对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研究支持。
例如,以宣肺化痰药为代表的药群,相互之间用药的散配常存在。
针对不同的病证,不同的病程等,可以针对药群进行相应的组合和配伍。
药群的作用“药群”的出现,对于方剂学和中药治疗具有积极作用。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临床应用便捷由于药群将中药进行了相似性或相关性分组,因此在方剂使用时,可依据相关药群快速准确地选择最适合的方剂。
对于临床中药使用人力物力的节约也具有重要意义。
2. 研究方便药群概念的提出为中药研究提供了便利。
对于中药药效和药理机制研究,药群可以作为一种分类和比较手段,有助于深入了解和探讨中药的性质、归经和功效等信息。
3. 传承经验药群的提出,反映了对中药上千年临床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提炼,为相关经验的传承打下了基础。
通过药群分类,可以清晰准确地归纳和总结方剂使用过程中的经验规律和价值体系。
4. 引导选错减少在中医药治疗过程中,用药前期的判断非常重要。
用科学与哲学解析中医理论——访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原高级工程师申漳教授

程 中起 了 非 常 重要 的作 用 。第 三 个 源 头可称为“ 另类 ” 的社 会 实 践 所 获 得 的 “ 类 ” 识 。 主要指 依靠 特殊 能力 或 另 知 这 气功 等 实践 活 动所 获得 的知识 。 扁鹊 如 非凡的望诊能力助其创立 脉学 ; 再如李时 珍认为 , 经脉是在气功态 时感 知发现的。
处 。首先 。 二者 研究 对 象相 通 。 以 “ 都 生
C N MEDCA R D 叫 HIA I LHE AL ■两■籍 '
囫
成 系 统 ” 主要 研 究 对 象 。其 次 , 究 为 研 实 体论 ” ,而 中 医的哲 学基 础是 “ 系 关
探 讨 ,其 实就 是 探 讨 以 这 三 部 书 为 代 表 的 中医是 如 何 形 成 的 。当 前 主要 有 三 种观 点 :
一
源 头是 中国古 代哲 学 。 它在 中医成 长过
例如 : 天人 合一 ” 的生命 模 型 ,和 谐 ” “ “
是 流行 观 点 . 以甄 志 亚 主编 的 高
体, 但对 许多尖 锐矛盾采 取 回避态度 。
三是 存 疑观 点 。 以中 国科 学 院 自然 科学史研 究所廖育群 的观点 为代表 。 他 对流 行观 点提 出了一 些 疑 问 。 迪 人 启
学 和西 医 是一 个 整体 。走 的 是一 条路 : 中国古 代 “ 人 合一 ” 天 哲学 思 想 、 统文 传 化 和 中医是 一 个整 体 . 的是完 全 不 同 走 的另一 条路 。因此 。 不能 用 一个 标 准来 衡 量 不 同 道 路上 两种 医学 的先 进 或 落 后 。 中 医走 的是 “ 证 ” 辨 之路 : 医 走 西 的 是“ 辨病 ” 路 。辨证 ” 以 “ 之 “ 是 辨关 系 ” 为主 ;辨病” 以“ “ 是 辨实体 ” 为主。“ 关 系 ” “ 体 ” 内涵完 全 不 同 。 与 实 的 中医 形成 了 自身 独特 的医 学模 式 .
中医治病之根“以偏纠偏”

中医治病之根“以偏纠偏”医治病之根,即“以偏纠偏”,以达阴阳平衡,此即吾之谓“中庸之道”也。
今有人不明“以偏纠偏”之真旨,吾不得不再为言之。
世医立论所谓偏者,究其原因不外有四:精力、阅历、明义、补弊救偏也。
其一:世间万病而人力有限,故为医者穷一生精力亦难成全医,此精力所限也。
其二:加之临床所见不同、体会各异,是以治阴虚多者以阴为重,治阳虚多者以阳为重,此阅历经验所限。
其三:古人立言,多为“阐明一义”,绮石《理虚元鉴》说:“夫东垣发脾胃一论,便为四大家之首,丹溪明滋阴一著,便为治虚劳之宗”;李士材《医宗必读》亦云各家无非:“阐《内经》之要旨,发前人之未备,不相摭拾,适相发明也”,“前人著书立说,各明一义耳”。
故古人立论之“偏”,乃济世苦心,后人学之必须活看,陆以湉《冷庐医话》云:“古人之书,因时而异,莫有不偏焉。
学之得当,则其偏处,即其长处”也明言要“学之得当”而非“过”也。
若学而“失当”,学而“过”,则不免又拘于其偏,反成其短。
其四:张子和不满“凡病皆补”之风而创攻邪学说,刘河间针对时医墨守仲景成规而倡火热论,东垣创脾胃内伤源于时医误认为外感,丹溪言滋阴乃针对世俗滥用温燥,皆补弊救偏、以偏纠偏之意,过则反又成流弊,由此极端而至彼极端。
世间百病,或伤于气、或伤于血,或咎于实、或咎于虚,或阴不足、或阳常虚。
不论何种,皆需去其病因,除其标象,然后方可渐复平衡。
用药上无非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用药物之偏性以纠人体之偏胜,此其大略也。
但具体实施仍需具体分析,古人早有“衰其大半而止”之名训,蒲辅周先生也一再强调“宁可再剂、不可过剂”,皆恐后人“师仲景而过、则偏于峻重,师东垣而过,则偏于升提”,病轻药重,适得其反,矫枉过正也。
用药、立法皆宜本乎此。
举一寒症为例。
寒邪为患,有大寒、有小寒、有实寒、有虚寒、有单纯寒邪作祟、有寒热虚实错杂,故药物有附子、干姜、桂枝、吴萸、肉蔻、骨脂之热性大小之分、属性上下不同之别,处方亦有轻中重剂之区别,立法则有纯以辛温药物为法、如四逆类方,又有寒热并用者、如附子泻心汤。
中国古代医学对呼吸、循环机理认识之误

中国古代医学对呼吸、循环机理认识之误
廖育群
【期刊名称】《自然辩证法通讯》
【年(卷),期】1994(16)1
【摘要】中国古代医学对呼吸、循环机理认识之误廖育群一、问题的提出科学史研究者在中国古典医籍中,似乎找到了许多足以说明古人对呼吸及血液循环早已有所认识的证据,因而对此大加褒誉。
例如在评价《黄帝内经》一书的价值肘,贾得道氏称:“《内经》对血液循环已有明确肯定的认...
【总页数】8页(P42-49)
【关键词】古代医学;呼吸;循环机理;中国
【作者】廖育群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N092
【相关文献】
1.浅谈祖国医学对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发病机理的认识 [J], 张桂菊;曹宏
2.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对原发性干燥综合征发病机理的认识 [J], 柴雪梅;徐丽萍
3.中国古代医学对情志病症的认识 [J], 刘萍萍;李晶尧;袁继伟
4.从中国古代绘画考试想到一氧化氮(NO)的发现--对医学科研思路的认识 [J], 许
建阳;王发强;马明
5.中国古代对水文循环和水沙关系的认识 [J], 王维第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2《科学文化评论》第4卷第2期(2007):92-109读书评论中医能否如此解读与捍卫?廖育群有报道说:《思考中医》①出版后,“已历经9次加印,总印数达9万余册,成为了2004年度社科文化类图书中不可多得的亮点。
”②其实,近年出版的此类著作还有若干,而且印数也同样十分可观。
例如,仅据我手持之书的较早印次言:《大话中医》第1次印刷5千册③,《中医存亡论》第1次印刷6千册④,《挽救中医:中医遭遇近年出版的一些解读、捍卫、中医之作作者简介:廖育群,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
①刘力红:《思考中医》,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二版。
②陈子峰:“一本医书令一个著名主持人改变一生”,刊于人民教育出版社网络期刊,http://219.239.238.40/200503/ca636073.htm③周嘉:《大话中医》,北京:现代出版社,2005年。
④何足道:《中医存亡论》,北京:华夏出版社,1996年。
廖育群中医能否如此解读与捍卫?93的制度陷阱和资本阴谋》2次印刷1万册①,《中医原来这么有趣》2次印刷12000册②,港版《当中医遇上西医》的中文简体字版已印至2万③。
如何评价这些解读与捍卫中医,在民众间具有广泛影响,甚至使作者因而成为名人的畅销书?我曾与一些具有理性思维头脑的同道就此交换过意见,归纳几点述之于下。
一历史饭与文化牌由于中医具有悠久的历史,并且有早期圣贤经典、历代名家名作、丰富的医案与用药经验记述,乃至大量的趣闻轶事流传,所以此类著作无一不是谈古论今,述光辉之历史,赞中医之伟大;广征博引,行走于文、史、哲间,谓之“医学文化”。
因而才能拥有较为广泛的读者面,成为商家乐于出版之书。
其中,如胡献国所著《中医原来这么有趣》,诚如作者在该书“前言”中所述,不过是其“遍览中医诸书,上至《神农本草经》,下及现代”的爬梳之果。
在论述的过程中,基本是沿袭前人旧说,谈不上有什么“研究”与“新观点”。
但诸如在解释中国古代药物学著作何以称“本草”时,不知“本”者“根”也,而云:“以草药治病为本”,显然连《说文解字》也没有真正动手翻翻;释“倒药渣于路上”的习俗,是“让苍天去做鉴别,观其真假伪劣”,则表现出既没有文化人类学知识的基本素养,也没有问问百姓何以要如此做④;说中药店称“堂”,是因张仲景在公堂之上为人治病,自称“坐堂医生”等,没有任何史料依据。
然而从总体上讲,毕竟内容丰富,笔法通俗,如果视其为茶余饭后的消遣读物,作为“农村读物出版社”的商品,倒也不必厚非。
至于说是否可以达到作者所谓“使大家在学习中医知识时,对中医文化有个大概的了解”之目的,则要看是何种层面上的“文化”了。
至于说自谓“既文学,又中医,鱼与熊掌兼得”(封面语)的周嘉所著《大话中医》,则更是作者与出版商价值取向一致的产品。
作者在“序言”中先自称“巴山怪汉”———什么活都干过:街头来去的“棒棒”,建筑工地的苦力,当过几十次乞丐,竟成了衣不蔽体的乞丐头儿。
还托警察“弄进去”当了两个月犯人,而且是犯人老大。
当过一丝不苟的井下①吕嘉戈:《挽救中医:中医遭遇的制度陷阱和资本阴谋》,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②胡献国:《中医原来这么有趣》,北京:农村读物出版社,2006年。
③区结成:《当中医遇上西医》,北京:三联书店,2005年。
④“倒药渣”之习俗,民众谓:使路人践之而将疾病带走。
正是文化人类学巫术(magic,亦称法术)研究中所归纳之“接触律”的一种表现。
94《科学文化评论》第4卷第2期(2007)矿工、赤脚的纤夫。
———关注最底层的生存状态。
然后是标榜自己15年前就是名利双收的“主治中医师”;后又是“达州市作协副主席”;用文学之笔写中医,200篇50多万字。
该书收入其文76篇,从第一篇“心想事成”论“心与思维有关”开始,基本立场不外赞扬中医、贬斥西医。
如:没有经络,“你就是一堆各自为阵的死肉”;鲁迅、郭沫若弃医从文,“被‘弃’的全是西医,对中医呢?好像还没有被‘弃’的”。
第八篇“象形”可谓以文学笔触赞扬中医的一个典型之例,主要内容如下:“小时候曾听父亲说过一桩往事。
他曾患重病,两脚无力,诸药无效。
后偶得一对牛蹄,熬之,服之,不但腿脚健壮,而且步履生风,靠着那一对牛蹄,他老黄牛似的从宁波走到了巴山蜀水。
这就是‘象形疗法’对我的首次教化:牛蹄与‘人蹄’皆是‘蹄’,是十分形似的。
玄不?玄极。
但是,有效!这就向我们的传统思维踹了一脚,使我们的现代思维闪了一下腰,给我们的未来思维开了一条路。
……其间说不准大有本是同根生的‘基因’呢!”风花雪月的抒情之中,也有相当篇幅是斥责当代中医的:“心肝脾肺贤,摸手就要钱”(连字都不认识,就要钱);“三个指头一按,挂面鸡蛋”;等等。
而第二十七篇“劝君莫做‘抓抓匠’”,则可谓尊古心态的典型表现:“中医师在开处方时,那简直是一克一克甚至是一分一分地在‘斤斤计较’……(有人与华佗比)问题是:华佗是老大,而你算老几?人家是医圣、医魁,是中医之顶峰,你是何方神圣呢?”然而,当对于历史本貌的把握严重背离实际,当尊古心态成为严肃的学术评价依据,乃至讨论中医发展方向与问题时的主导思想时,问题就十分严重了。
二经典捍卫论尊崇经典,在“圣贤史观”占统治地位的时代,无疑是中国医界的主导意识。
“尊古”心态的形成,是由多方面的因素决定的。
首先,人类普遍具有“崇拜”的心理需求。
一切虚构的神灵、古代的圣人、泥塑的菩萨、活着的偶像,皆具有满足人类此种心理需求的功能。
而在传统医学的知识领域中,后人“打造”的崇拜对象,不仅廖育群中医能否如此解读与捍卫?95包括诸如扁鹊、华佗、张仲景那样的医圣偶像,还有一个最具魅力的抽象偶像———“古代学术”。
这种心态,不仅在中国的传统医学中表现强烈,同样也存在于周边国度。
例如日本的汉方医学在已然接受了中国的宋明医学理论与治疗方法后,如同社会中涌起了批判朱子学、提倡孔孟儒学正统一样,在医学领域中也兴起了摒弃宋明医学、独尊汉代张仲景《伤寒论》的“古方派”。
又如,“印度人通常认为所有的东西都是起源于印度,因为相信阿输吠陀在世界上是最古老的,所以即便是新传入的东西亦被梵文化、纳入文献之中,认为那是自太古以来就存在的”;“复古主义者主张阿输吠陀是绝对优越的,但在伊斯兰与英国统治期间堕落了,如果恢复其本来的清纯之姿,则可凌驾西洋医学之上”①。
—他们似乎从来不敢想“尊古”之风带来的必然结果是泯灭了学者的自信——象:我也有能力创造出新的、更好的理论学说或实用技艺。
在他们看来,古代医学从建立之时起就是一个尽善尽美“完成体”,已然没有发展的可能;一切新生事物,不过是“得道”的过程。
这个过程的实现,或是因为有“得道”先人的传授,或是因为—悟出了古代圣仙心中所藏的奥秘与具体的运用方法。
在这条学术“悟性”使然——发展轨迹上,一切新知识的形成无疑都不会被看作是对旧有理论与体系的批判,而仅仅是“阐发”。
这一过程周而复始不断循环的结果,是不断增强着“古代学术”的光辉与可崇拜度。
当我们看清了传统医学发展过程中隐含的这种“创新”方式后,就会自然而然地得出一个根本性的结论:当代存活着的传统医学,并非古代传统医学的“克隆”。
因而尽管从表面上看,现代科学旗帜鲜明地以“进步”、“超越前人”作为心中的理念、追求的目标和价值判断的标准;而传统医学却是被盲目崇拜的“尊古”之风所笼罩,从来不敢理直气壮地去谈“创新”,甚至于连想都不敢想,但实际上无论“尊古”还是“复古”,都不过仅仅是一种心态,而不是客观事实。
然而遗憾的是,在“进化史观”已然取代“圣贤史观”的当今社会,中医界在思想意识上仍旧相当普遍地存在着盲目尊崇经典的问题。
在本文所及的这些阐释中医的著作中,刘力红所著《思考中医》可谓典型代表。
有意思的是,尽管赞誉、推荐《思考中医》之声不绝与耳,但当我感到自己的学术主张,以及对于中医理论、中医经典的认识与该书有极大差距,甚至因此而反身自问:“我是否错了?”而征求同道(包括临床医生和理论研究者)意见时,得到的回答竟然都是“买了,没看”,或“读了几页”。
由于我的询问,他们之中一些学术水①矢野道雄译《インド医学概论・解说》,朝日出版社,1988年。
96《科学文化评论》第4卷第2期(2007)平完全值得信任的学者才“硬着头皮读完此书”,从而有了下属回复:戏说乾隆肯定比清史乾隆传更吸引人,把中医说走了形,书卖得火,流毒也更大。
———Z教授2007/02/06短信。
我正在读刘力红的书,看了几页就证实我的判断。
此书很“邪”,人们可能无法理解,这个自命不凡的神人竟然得到邓、陈两位老先生的青睐。
———L教授2007/02/08短信其后,L教授在读完全书后,又给我一函:廖先生:您好!按您的意见快读完刘力红的《思考中医》,此前正在读您的大作,因为基本观点相通,故先读刘的,后又上网看一下赵洪钧的评论,还没有读吕氏的书。
因此只能就正在看的谈一点想法。
实话说,对赵先生的评论,我的感觉比较拉杂,重点不突出,也没有说到点子上,因而力度也不够。
很显然,刘所宣扬的是全面复古。
但必须承认,他确实读了不少书,做了比较深入的思考,由于迎合了一部分人的思想,故而书买得可能比较火。
我认为,刘的核心问题是把中医推上了宗教的境界,即《内经》和《伤寒论》的东西,理解的要执行,不理解的也要执行,在执行中加深理解。
这样,把《内经》和《伤寒论》与绝对真理等同起来。
这是最核心的问题。
当然,他所说的“内证实验”也不要小视,这是他主观唯心主义思维方式的集中体现,在他看来,至今尚未出现能开展内证实验的人,包括那些给他写序的老先生。
于是,知道且能说明什么叫内证实验的只有刘氏一人,他轻而易举地把自己推上了坛主的至尊地位。
其狂妄这处主要表现在这里。
现在,中医界正处在“乱云飞渡”、“浊浪排空”的状态之下。
这种局面还将继续下去。
快过年了,还是轻松一下吧。
谨祝春节愉快!身体健康!合家幸福!(署名)L教授函中言及的赵洪钧,即当年以“近代中西医论争史”为学位论文选题,而未能授学位者。
其评论文章约1.4万字,在网上很容易查到。
开篇之语谓:“最近,一位朋友以《思考中医》见赠,且曰:此书不但畅销而且作者一举成为与某老并列的中医名家,有关学界一片叫好之声。
闻听此言,心中甚喜。
盖以为如此大作,必然名副其实,我中医发扬光大指日可待矣!岂知,略读一过,深感大谬不然。
如此思考,实则糟蹋、侮辱、诬蔑、谬说中医。
滥竽此间,不可坐视。
故拈此书严重糟蹋、诬蔑、侮辱或谬说中医之十处,展开批驳。
”廖育群中医能否如此解读与捍卫?97其下10个标题的具体批驳中,之所以会使人产生如L教授所言“比较拉杂,重点不突出,也没有说到点子上,因而力度也不够”的问题,主要是因为赵洪钧先生是从一些很具体的文字、史料、疗法、科学知识的准确与否入手,如指出该书作者不知“心”字本是象形字,而谬称心与其它脏器不同———与“肉”(即“月”之部首)无关;“伤寒字数,丢掉一半”(第6节);“臆说天文,医林之耻”(第7节),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