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新变法运动
维新变法运动

一.维新变法运动兴起背景--民族危机与变法思潮 1.甲午战后的民族危机加深; 2.列强掀起瓜分的狂潮 3.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 4.19世纪末期的维新思想 二.维新思想的产生与发展 1.早期维新思想:19世纪70年代 ①代表:王韬、郑观应 ②思想:经济;政治 2.发展:19世纪90年代初 ①康有为的思想: 理论:《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 “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三个发展阶 段 ②梁启超的思想; 《变法通议》;兴民权
第一节
维新变法运动
一.维新变法运动兴起背景--民族危机与变法思潮 二.维新思想的产生与发展 1.早期维新思想:19世纪70年代 2.发展:19世纪90年代初 ①康有为的思想: ②梁启超的思想; 三.维新运动的兴起 1.公车上书 2.维新运动的展开 四.戊戌变法—百日维新 1.变法的开始 2.法令: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军事; 3.结局: 4.影响
客观上:以慈禧为代表的封建守旧势力太强大
主观上:
(1)民族资产阶级的局限性(软弱性妥协性)
(2)改革速度太快,并且缺乏相关的配套措 施
(3)维新派势单力薄 根本原因: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薄弱
①性质:是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具 有进步意义。 ②政治:是一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具有爱 国性。 ③经济: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④思想文化:是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⑤习俗:摒弃陈规陋俗,提倡文明的生活方式 ,引领时代新风。
③谭嗣同:《仁学》 ④严复:《天演论》 三.维新运动的兴起 1.公车上书 爱国救亡的政治活动,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 2.维新运动的展开 ①组织学会和创办报刊 (1895.8—1898.9) A《中外纪闻》等报刊,宣传变法主张 ; B 强学会--以研习西学,交流变法思想为宗旨 C 保国会--以“保国、保种、保教”为宗旨,以救 亡图存相号召 ②影响:维新变法的浪潮激荡全国
简述清末维新变法运动

简述清末维新变法运动维新变法指1898年(农历戊戌年)以康有为为首的改良主义者通过光绪皇帝所进行的资产阶级政治改革,主要内容是: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
这次运动遭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的强烈反对,这年九月慈禧太后等发动政变,光绪被囚,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分别逃往法国和日本。
谭嗣同等6人(戊戌六君子)被杀害,历时仅一百零三天的变法终于失败。
因此戊戌变法也叫百日维新。
戊戌变法又名维新变法,其高潮则为百日维新,是中国清朝光绪年间(1898年)的一项政治改革运动。
这次变法主张由光绪皇帝亲自领导,进行政治体制的变革,希望中国走上君主立宪的近代化道路。
明治维新成功与戊戌变法失败的真正原因。
一变法内容1.政治方面:准许官民上书言事;取消闲散重叠机构,裁汰冗员;废除旗人寄生特权。
2.经济方面:京师设立铁路矿务局和农工商总局,保护农工商业的发展;奖励创造发明;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决算;裁撤驿站,设立邮政局。
3.军事方面:裁撤绿营,精练陆军,改习洋操;实行征兵制;添设海军。
4.文化教育方面:开办京师大学堂,各地设立中小学堂,兼习中西文科;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设经济特科;设立译书局,翻译外国新书;准许设立报馆、学会;派人出国留学、游历。
二变法开始1897年末,山东发生曹州教案,两名德意志帝国传教士被杀。
德国乘机侵占胶州湾(今青岛),俄国同时进占旅顺大连,法国进占广州湾(今广东湛江),英国进占山东威海,并要求拓展九龙新界。
列强意图瓜分刚败于日本的清朝,在朝中再次敲响了警钟。
光绪帝虽然在1887年十七岁时已在名义上亲政,但实权仍然掌握在慈禧太后的手里。
面对列强瓜分的危险,1898年(戊戌年),慈禧太后同意光绪帝进行朝政的改革。
6月11日,光绪帝帝颁布《定国是诏》,表明变更体制的决心,这亦是百日维新的开始。
之后光绪帝帝召见康有为,调任他为京章行走,作为变法的智囊。
其后又用谭嗣同、杨锐、林旭、刘光第等人,协助维新。
维新变法运动

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社会结构的变化,中国需要调整社会政策,促 进社会公平和稳定。
科技创新与国际竞争
科技创新和国际竞争是当今中国面临的两大重要挑战,需要加强 自主创新和知识产权保护,提高国际竞争力。
继承维新变法精神,推动中国现代化建设
弘扬创新精神
维新变法时期倡导的创新精神, 对当今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依然具 有重要的启示意义,需要培养创 新意识和创新文化,推动科技创 新和产业升级。
维新派主张废除八股文,推行新 式教育,如设立小学、中学、大 学和女学等,以培养新式人才。
开展新闻出版事业
维新派通过创办报刊和出版社,宣 传变法思想,如《时务报》、《国 闻报》等。
维新变法运动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推动中国现代化进程
维新变法运动是中国现代化进程 的重要里程碑,为中国的政治、 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奠定了基 础。
对社会意义的影响
维新变法运动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转型和发展,使中国社会逐渐摆脱了封建思想的 束缚,开始接受西方文化和价值观。
04
维新变法运动的反思和评价
维新变法运动的经验教训
必须进行全面的社会 改革
维新变法运动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 没有解决根本问题,但是为后来的辛 亥革命等社会变革提供了借鉴。
必须重视人民的力量
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维新变法运动对中国近代史产生了 深远的影响,为后来的辛亥革命等 民主革命运动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02
维新变法运动的思想和主张
思想启蒙和变法维新思想的产生
早期的启蒙思想
在清朝晚期,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接触西方文化,并逐渐产生了变革社会的思想。
民族危机和变法图强
随着外国列强的侵略加剧,民族危机日益加深。一些人开始认识到需要进行变革,以挽救国家的危亡。
八年级历史维新变法运动

短暂的“百日维新” 3.戊戌变法中,属于巩固国防方面内容的是( A ) A.训练新式陆海军 B.建立北洋、南洋、福建三支近代海军舰队
C.开办新式学堂,废除八股文
D.发展工农商业 4.维新变法触犯了以谁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 A ) A.慈禧太后 C.严复 B.袁世凯 D.光绪帝论
农工商业
八股文 报刊 慈禧太后
谭嗣同
1.易错点:对维新变法的正确认识 19 世纪末,以康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为挽救日益 严重的民族危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掀起了一场资产阶级维 新变法运动。这场运动虽然失败了,但作为一场救亡图存的政治 运动,它具有爱国的进步意义。
2.易混点:维新变法运动与戊戌变法
维新变法运动和戊戌变法虽然有密切联系,但也有明显区别,
不能将它们完全等同起来。维新变法运动是指康有为、梁启超等 为变法而掀起的一场运动,其时间从 19 世纪 90 年代初开始直到 戊戌政变全过程,而且其活动形式也是多种多样,如上书、办报、 组织团体等;戊戌变法仅指 1898 年光绪帝主持的变法,不包括其
他活动。
康有为发起公车上书 1.下列哪一历史事件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A ) A.公车上书 B.组织强学会 C.《马关条约》的签订 D.严复译述《天演论》
警世洪钟《天演论》
2.康有为曾称赞他为“中国西学第一”,他的译著《天演论》
给人以很大震动,他的思想推动了中国近代维新运动的发展。他 是( B ) A.魏源 C.梁启超 B.严复 D.林则徐
维新变法运动

维新变法运动引言维新变法运动是指中国晚清时期的一场运动,旨在推动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变革和改革。
这场运动在晚清时期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视为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本文将对维新变法运动进行详细的介绍和分析。
背景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中国面临着列强侵略和内忧外患的严峻局面。
西方列强的入侵导致中国的领土被侵占,经济受到巨大冲击,国家的独立和尊严受到严重挑战。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人开始意识到必须通过改革来振兴国家。
维新思想的兴起维新思想的兴起是维新变法运动的根本动力。
维新思想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文化和政治制度,以便中国能够赶上西方列强。
这些思想在中国知识分子中逐渐传播,成为一股强大的力量。
维新派和保守派的斗争维新变法运动期间,维新派和保守派展开了激烈的斗争。
维新派主张彻底改革,推动政治体制的变革和社会制度的改善。
他们认为西方列强的成功是由于他们先进的制度和科学技术。
而保守派则坚守传统观念,担心改革可能引发社会动荡和政治不稳定。
这场斗争持续了相当长的时间,最终以维新派失败告终。
维新变法的失败维新变法运动最终失败的原因有多方面。
首先,维新派内部的分裂和争斗削弱了他们的力量,使得他们无法达成共识和采取统一的行动。
其次,清朝政府的反对和抵制使得维新派的改革计划很难得到实施。
最重要的是,广大的社会底层人民对改革的反抗和怀疑也成为了维新运动失败的重要原因。
维新变法运动的意义尽管维新变法运动最终失败,但它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场运动促使中国人开始思考如何振兴国家、改善人民的生活。
维新运动也为中国后来的革命运动奠定了基础,为中国的近代化和现代化进程提供了重要的经验教训。
结论维新变法运动是中国晚清时期的一场重要运动,虽然最终失败,但它的意义不可忽视。
这场运动促使中国人开始思考改革的必要性,为中国近代化进程铺平了道路。
维新变法运动的失败也揭示了中国政治、社会和文化的诸多问题,为中国的改革提供了宝贵的教训。
维新变法运动

根据以上材料,说说光绪帝为什么决心变
法维新
《马关条约》签订后,中 国陷入被列强瓜分的狂潮 中,民族危机日益深重, 国力衰弱,面临亡国的严 重危机,光绪帝也将成为 亡国之君。所以他痛下决 心实行变法。
公车 上书 序幕
失败
课堂练习
1.揭开维新变法运动序幕的事件是( A强学会的成立 C“公车上书” B《万国公报》创刊 D保国会的成立 )
2 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是( ) A 梁启超 B康有为 C严复 D林则徐 3 戊戌变法开始于( ) A公车上书 B强学会 C保国会 D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
4 在“百日维新”中被捕牺牲的是( ) A康有为 B梁启超 C谭嗣同 D严复 5 下列不属于戊戌变法内容的是( ) A 改革政府机构,实行君主立宪制 B 发展农工商业 C 今后科举考试废除八股文,取消多余 的衙 门和无用的官职 D 训练新式陆海军
维新变法运动
维新变法运动 一、兴起:1895年康有为发起公车上书
时间: 1895年 背景: 《马关条约》签订大大加深了民族危机 发起人: 康有为 、梁启超 内容: 反对议和,请求变法 意义: 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结果: 受旧势力阻挠而失败
二、发展:
维新变法运动
立学会:组织强学会,定期集会演讲、议论时政 办报刊:《时务报》、《国闻报》
1、变法的背景:列强瓜分中国,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2、变法开始的标志: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
3、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1898.6.11-1898.9.21 主要影响 经济上: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打击了封建官僚制度、有利于资产 政治上: 阶级参与政权
军事上: 有利于军事强大 教育上: 有利于传播资产阶级思想
1、公车上书失败后,资产阶级维新派通过哪些活动宣传维新变 法思想:
维新变法运动知识概要

时代背景:1.19世纪下半叶,是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阶段。
2.西方列强掀起侵略中国的狂潮。
3.甲午战争失败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4.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
主要内容:1.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2.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3.开办新式学堂,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4.创办报刊,开放言论;5.提倡西学,废除八股取士;6.训练新式军队。
行动:1.公车上书;2.著书立说:康有为《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梁启超《变法通义》、严复《天演论》、谭嗣同《仁学》;3.办学会、办报纸、设学堂;4.梁启超:上海《时务报》;严复:天津《国闻报》、《湘报》。
目的:维护清朝统治,摆脱民族危机。
开始-失败:1.1894 年,“公车上书”——揭开维新变法的序幕。
2.1898 年,光绪颁发《明定国是》诏书——维新变法开始的标志。
3.1898 年,《万国公报》的创建——推动维新变法。
4.1838年,慈禧发动戊戌政变——维新变法失败的标志意义:1.是一次具有爱国救亡意义的变法维新运动。
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维新派面对19世纪末帝国主义阴谋瓜分中国的严重危机而发动和领导的爱国救亡运动;2.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
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学习西方以改变中国落后面貌的改革运动;3.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促进了思想解放。
它猛烈地冲击了封建主义旧学,在思想领域起到了民主启蒙作用,戊戌变法是近代新文化的起点;4.对思想文化的发展和促进中国近代社会的进步起了重要推动作用。
改革社会风气方面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失败的原因:1.资产阶级力量过于弱小,即资产阶级的软弱性;2.慈禧所代表的顽固派掌握实权,实力强大;3.维新派的局限性:1)不敢彻底否定封建主义;2)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3)脱离、惧怕人民群众;维新派与守旧派的论战:内容:1.要不要变法(核心内容);2.要不要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3.要不要废八股、改科举、兴西学。
第7课 维新变法运动

第7课维新变法运动课堂考点探究【易错警示】1.洋务运动是中国经济近代化开端,戊戌变法是中国政治近代化开端。
2.广义上的维新变法运动指的是维新派提倡西学、主张民权,对封建思想文化抨击的思想启蒙运动,从1895年公车上书开始到1898年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为止。
狭义上的维新变法运动指戊戌变法。
【易混辨析】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比较: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背景两次鸦片战争后,清朝内外交困甲午中日战争后,《马关条约》签订性质地主阶级改革资产阶级改革目的维护清朝统治发展资本主义阶级派别地主阶级洋务派资产阶级维新派学习西方先进生产技术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疑难解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有哪些?主观上:①民族资产阶级自身的软弱性和妥协性,把希望完全寄托在没有实权的光绪帝身上;②脱离人民群众;③既想保留封建王朝,又想发展资本主义,实行两种不同社会形态之间的改革,本身就有矛盾的一面。
客观上:变法损害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顽固派的利益。
而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顽固势力太强大。
知识点一:康有为发起公车上书1.1895年春,在北京联合应试举人给光绪皇帝上书请愿的主要人物有()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知识点二:警世洪钟《天演论》2.(2014·江苏盐城)被鲁迅称为“19世纪最敏感的人”的严复在其译著《天演论》中提出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步思想。
这表明他主张()A.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抵抗外国侵略B.效仿西方政治制度,实行维新变法C.推翻满清政府,建立民主共和国D.兴办工厂,实业救国知识点三:短暂的“百日维新”3.(2014·江苏连云港)有学者认为,甲午战争后,中国开始由“政策创新”转向于“制度创新”。
这里的“制度创新”开始于()A.戊戌变法B.辛亥革命C.五四运动D.国民革命维新变法运动内容序幕:“”,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序幕背景:1895年《》签订,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代表人物:、主张:变法图强,变法维新①经济方面:②军事方面:③文化方面:创办,开放,开办培养人才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动脑筋:
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面临怎样的形势?
刺激列强 侵略
《马关条约》
宣告洋务运 动破产
民族危机 空前严重
公车上书的主要代表人物
康有为,广东南海人
梁启超,广东新会人
汉朝时,封建 政府用马车接 送被征举的读 书人。后来, 人们就用“公 车”来代称在 京城应试的举 人。
一、公车上书
时 间:1895年春
作用:
推动了维 新运动的 发展
维新运动的影响越来越大
变法的标志: 1898年6月,光绪帝颁 布 “明定国是”诏书,宣 布变法开始。
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及作用:
项目 内容
创办报刊,开放言论,
作用
革新政治,维护统治;触犯 守旧贵族的利益 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 的发展 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 和西方科学技术的传 播;伤害守旧的封建 文人 提高军队作战力。由于皇 帝没有军权,措施少而空 洞
政治 经济
取消无用官职
发展农工商业 开办新式学堂,培 养人才;科举考试 废除八股文;创办 报刊 训练新式陆海军
文化 军事
变法的结局:变法最终失败.戊戌变法 持续了103天,因此又 称“百日维新”。
大 08),1898年9月 21日发动戊戌政变,囚禁光绪,掌握 清政府全权,戊戌变法失败。
中国近代化探索之
第7课 维新变法运动
维新变法的主要代表人物:
康有为
(领袖)
梁启超
谭嗣同
康有为
梁启超
严复
谭嗣同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出现了一部分仁人志士, 他们不仅对西方的社会制度、文化有很深的了解,而 且主张在保存中国传统的君主政体和传统文化的基础 上,部分地学习西方的文化、教育。这一部分人我们 称之为“维新派”。代表人物有康有为、梁启超、严 复、谭嗣同等人。本节课的内容也由这四个人物的事 迹来贯穿的。
大家看时局图
2、划分“势力范围”。
北极熊,代表俄国,将整个长城 以北和新疆作为它的势力范围; 虎,代表英国,吞食我最富庶的 长江流域作为势力范围;德国, 象一条七寸毒蛇一样把我国的山 东紧紧缠住;狂蹦乱跳的大青蛙, 代表法国,一举伸向我两广、云 南;小太阳,日本,气焰嚣张, 又把我国的福建作为它的势力范 围。图的东南部还有一只秃鹰正 向中国飞来,它代表美国,是帝 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迟到 者”,但它不会吃其它帝国主义 国家残羹剩饭就善罢甘休,而是 另有企图和阴谋……。
二 、 警世洪钟《天演论》
说一说: 公车上书失败后,维新派人 士还有哪些活动?
创办报刊,组织学会,开办学堂,培养人才等
启蒙思想 家——严复
严复(1853—1921)福建侯官人。在《天 演论》中,严复以“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的生物进化理论阐政治制度,实行维新变法以 自强保种。
3.严复的主要思想及影响:
中南海瀛台,戊戌政变后, 光绪帝被囚禁在这里。
载湉(1871--1908) 1875年即位,年号光 绪。1889年亲政。
望门投止思张俭, 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
去留肝胆两昆仑。
——谭嗣同绝命诗
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有利于西方科学技术的传播, 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步伐。
政治上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实行维新变法以自强 保种。他的思想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发展。他译述的《天 演论》一书出版后,“物竞天择”“优胜劣败”等词, 成为人们的口头禅。胡适在读书时,老师让学生买《天 演论》做读本,要学生做“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作 文,他说:“这种题目自然不是我们十几岁的小孩能发 挥的。”但这一点恰好能说明读《天演论》已成为那个 时代的风气。胡适评价严复为“介绍近世思想的第一 人”,康有为赞叹他为“中国西学第一者也” 。《天 演论》的发表所产生的冲击波不仅在当时,而是影响了 几代人,并奠定了严复在中国近代思想界的地位。
《马关条约》签订大大加深了民族危 背 景:
机
发起人: 康有为、梁启超(联合了1300多名正在
北京参加科举考试的应试举人) 内 容:反对议和,请求变法
影 响: 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伏乞皇上下诏鼓天下之气,迁都 定天下之本,练兵强天下之势,变 法成天下之治而已。“穷则变,变 则通。” 于以恢复琉球,扫荡日本, …… 大雪国耻,耀我威稜。 《公车上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