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语文第四单元集体备课
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集体备课教案

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集体备课教案集团标准化小组:[VVOPPT-JOPP28-JPPTL98-LOPPNN]小学语文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集体备课淄川经济开发区中心学校识字4淄川开发区第一小学赵宁一、教学目标:1、认识“词、受”等14个生字。
会写“寸、落”等10个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成语,体会其中的韵律感。
3、初步感知成语的特点并有收集成语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1、认识14个生字。
会写10个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成语,体会其中的韵律感。
难点:初步感知成语的特点并有收集成语的兴趣。
三、教学准备:生字词卡片、多媒体课件四、教学时间:2课时第一课时一、激趣导入。
听老师讲《拔苗助长》的故事,揭示课题。
教师简介成语的特点。
(如,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相沿习用的、形式简洁而意思精辟的、定型的固定词组。
成语是汉语宝库中一朵耀眼的奇葩,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汉语的成语大多由四个字组成,一般都有出处。
)二、初步朗读课文。
1.出示“识字4”中的成语。
2.听示范朗读。
3.自由朗读,不会的字看书上的注音拼读。
三、读词识字1.自愿读成语,师生正音。
提示:寸,平舌音;彰、障,分清声调。
2.出示字词卡,学生认读。
3.小组合作识记生字。
4、全班交流。
提示:(1)村-寸,用“减一减”的方法;工-功,用“加一加”的方法;彰-障,用“换一换”的方法。
(2)你最喜欢和哪个生字交朋友,为什么(字词的运用)(组词、近反义词、造句等形式)5.识字的巩固。
(1)用开火车的方式,巩固和检查生字识记情况。
(2)看字卡说词语。
如,“寸”──“寸有所长”。
(3)出示“我会读”中的词语,同桌互读。
6.指导读全文,读出韵味,巩固认字。
(1)自读,要求读准确,读通顺。
要注意咬字吐字。
(2)师生对读。
老师读前一个词语,学生对后一个词语。
(3)生生对读。
一人读一个词语,或一人读一节,互相正音。
(4)齐读,指导读出韵味。
注意体会韵脚的读音:长-彰;天-山;功-成。
部编版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集体备课

部编版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集体备课1.学生能正确朗读并理解《登鹳雀楼》这首古诗的意义。
2.学生能够背诵并表达出自己的理解。
3.学生能够通过地图等方式了解诗中提到的地点,并在阅读中领略不同的民族风情和祖国山河的辽阔、壮美。
教学重点:正确朗读并理解古诗的意义,背诵并表达出自己的理解。
教学难点:通过地图等方式了解诗中提到的地点,并在阅读中领略不同的民族风情和祖国山河的辽阔、壮美。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展示一张中国地图,让学生指出教材中提到的地点,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地方的特点和民族风情。
2.新课呈现(20分钟):a.教师朗读古诗《登鹳雀楼》,让学生跟读并理解诗意。
b.教师讲解古诗中的生僻字和词语,并帮助学生理解其意义。
c.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地图等方式了解诗中提到的地点,并在阅读中领略不同的民族风情和祖国山河的辽阔、壮美。
3.课堂练(15分钟):a.学生分组背诵古诗,并表达出自己的理解。
b.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并在地图上标注诗中提到的地点。
4.巩固提高(10分钟):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在家自主阅读课文并完成相关练。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地图等方式,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古诗中提到的地点,从而更好地领略不同的民族风情和祖国山河的辽阔、壮美。
同时,通过背诵和表达自己的理解,也提高了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表达能力。
但是,教师在讲解生僻字和词语时,需要注意语言简洁明了,避免过于繁琐,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
理解古诗中表达的意境和情感。
教学准备:1.收集关于作者创作时所处的时代背景及个人经历。
(师生)2.制作生词卡、多媒体课件。
(教师)3.预课文,尝试朗读并背诵。
(学生)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启发谈话,导入活动。
同学们,中国古代诗词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你们喜欢听古诗吗?有没有尝试过背诵古诗呢?学生讨论交流。
(出示课件:告诉学生,我们今天要研究的是唐代诗人XXX的《望庐山瀑布》)2.介绍XXX3.诵读汇报1)(出示《望庐山瀑布》课件)集体齐读《望庐山瀑布》。
二年级语文第四单元集体备课

二年级语文第四单元集体备课张长征2016.09.29第四单元识字 4教学要求:1.学会8个生字,12个成语,会认9个生字。
2.能借助成语小故事理解成语的意思,并从中受到启发。
教学重难点:1.学会生字及新词。
2.理解成语的意思。
教学方法:集中识字、表演朗读课前准备:卡片。
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一、揭示课题。
一些词语和故事能使我们受到启发,让我们认真读一读“识字4”吧!二、交待学习内容。
三、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1.轻声读课文,把生字做上记号。
2.读准字音,看清字形。
3.指名读、正音。
4.重点指导“寸、益、彰、豹”的读音。
“寸”(平舌音)“益”(第四声)“彰”(后鼻音)“豹”(声母为b)5.同桌讨论识字方法。
如“卜”加一加就变成“补”。
“耳”加一加就变成“取”。
6.师范读词语,领读词语。
7采用多种形式反复练读词语,读到正确流利。
四、理解词语意思。
1.指名读词语,讲一讲关于这些词语的小故事。
2.说一说这些新词的意思,它们告诉了我们什么?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比喻平平常常的人和事物。
也会有他的长处。
取长补短:吸取别人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不足之处。
相得益彰:指互相帮助,互相补充,更能显出好处。
管中窥豹:比喻从观察到的部分,可以推测全貌。
坐井观天:比喻眼光狭小,看到的有限。
五、指导写字。
1.引导学生观察每个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2.老师范写,学生仿写。
完成“我会写”中的部分生字。
第二课时一、复习。
1.认读前6个成语。
2.说说从成语中受到什么启发。
二、自学后6个成语及生字。
三、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读成语,读准生字的音。
2.读准字音,看清字形。
3.同桌讨论识字方法。
4.师范读词语,领读词语。
5.采用多种形式练读词语,要求流利、正确。
四、理解词语意思。
1.指名读词语,讲一讲关于这些词的小故事。
说说这些新词的意思,它们告诉了我们什么?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比喻为局部现象所迷惑,不能认清事物的全貌;或问题的本质。
拔苗助长:用来比喻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
部编版统编版二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集体备课教学课件PPT

学习第4自然段“仙人指路”。
远远望去,那巨石真像一位仙人站 在高高的山峰上,伸着手臂指向前方。
这一段先介绍奇石的名字,再介绍奇 石的样子,这样写,让文章有了变化。
学习第5自然段“金鸡叫天都”。
每当太阳升起,有座山峰上的几块巨石, 就变成了一只金光闪闪的雄鸡。它伸着脖子, 对着天都峰不住地啼叫。不用说,这就是著 名的“金鸡叫天都”了。
自由朗读课文第1自然段。 读完了第1自然段,你知道了什么?
第1自然段介绍黄山风景区的地理位置, 以及景色秀丽神奇的特点,用“尤其”一词 引出本课主题——黄山奇石。
我
会
读
你会读吗?来试一试吧。
中外闻名 风景区 安徽省 南部
秀丽神奇 景色 尤其 那些
书 写 指 导
回忆刚刚欣赏的“黄山四绝”图片,
布置作业秀丽神奇仙桃石猴子观海仙人指路金鸡叫天都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黄山奇石详写略写板书设计第11课时第22课时日月潭风景点击播放视频第11课时日月潭水比较深的湖潭10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课文边读边圈画出生字要求读准字音
8 古诗二首
第1课时 第2课时
第1课时
鹳雀楼
鹳雀楼,又名鹳鹊 楼,因时有鹳鹊栖其上 而得名,位于山西省永 济市。楼体壮观,结构 奇巧,周围风景秀丽。
初读古诗
1.大声朗读诗,注意读准字音。 2.多读几遍,读顺诗句。
我会读 瀑布(pù bù) 紫烟(yān) 挂前川(chuān) 银河
香炉(lú) 遥(yáo)看 怀疑(yí) 落九天
望庐山瀑布 [唐] 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美丽、壮观、迷人……
清晨,湖面上飘着(薄薄的雾)。天 边的( 晨星 )和山上的( 点点灯光 ), ( 隐隐约约)地倒映在湖水中。
二年级第四单元集体备课活动记录

第四单元集体备课活动记录沭阳县西圩中心小学二年级语文备课组活动时间:3月11日活动地点:办公室参加人:张芝钱思娣郁辉陈周李玲活动内容:第四单元活动过程:中心发言人(李玲):今天,我们对二语第四单元进行集体备课,希望各位同志能够积极发言,为下一步教学活动做好准备。
介绍单元整体教学目标,单元编排特点----李玲(一)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包括4篇课文和一个练习,分别是《母亲的恩情》《沉香救母》(一)(二)《木兰从军》和《练习四》。
(二)单元教学目标1、学会本单元39个生字,正确,流利的朗读词语,认识 1个偏旁,2个多音字。
2、体会母亲对子女的关怀、爱护之心,教育学生不忘母亲的养育之恩,从小尊重、孝敬父母;体会沉香为了解救母亲而刻苦习武的决心;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花木兰爱国爱家的优秀品质。
说说花木兰是怎样说服家人,然后用几句话写下来。
3、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花木兰爱国爱家的优秀品质。
说说花木兰是怎样说服家人,然后用几句话写下来;体会母亲对子女的关怀、爱护之心,教育学生不忘母亲的养育之恩,从小尊重、孝敬父母.(三)单元教学重点和难点1、学会本单元39个生字,正确,流利的朗读词语,认识 1个偏旁,2个多音字。
2、体会母亲对子女的关怀、爱护之心,教育学生不忘母亲的养育之恩,从小尊重、孝敬父母;体会沉香为了解救母亲而刻苦习武的决心;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花木兰爱国爱家的优秀品质。
说说花木兰是怎样说服家人,然后用几句话写下来。
3.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花木兰爱国爱家的优秀品质。
说说花木兰是怎样说服家人,然后用几句话写下来;体会母亲恩情的珍贵。
根据课时教学内容及具体安排如下:9. 母亲的恩情……………………2课时10. 沉香救母(一)………………2课时11. 沉香救母(二)………………2课时12. 木兰从军……………………2课时练习四……………………3课时二、本单元教材认识及建议------张芝1、教材分析:《母亲的恩情》这篇课文是借唐代诗人孟郊一首诗,演变而成的一篇故事。
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家乡 单元集体备课

第四单元:家乡单元集体备课一、单元教材内容分析与教学设计说明本单元围绕“家乡”这一主题编排了《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两首古诗,以及《黄山奇石》《日月潭》《葡萄沟》三篇写景文章和一个语文园地。
《登鹤雀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所作的一首五言绝句,全诗营造了景色辽阔、气势雄浑的意境,写出了诗人积极向上的精神,道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
《望庐山瀑布》是李白游历庐山时写下的一首七言绝句,全诗再现了庐山瀑布的雄壮与美丽,体现了诗人的浪漫情怀。
《黄山奇石》一文描绘了闻名中外的黄山石之神奇、景色之秀丽,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赞美之情。
《日月潭》首先介绍了日月潭的地理位置和周围的优美风光,接着介绍了日月潭名称的来历,然后描绘了日月潭在晨午时分、晴雨天气的不同情景,展示了日月潭的美丽景色,表达了作者对日月潭的由衷赞美。
《葡萄沟》一文主要介绍了新疆吐鲁番的葡萄沟是个好地方,那里盛产水果,其中葡萄品种多、颜色鲜、味道甜、产量高,制成的葡萄干也非常有名。
几篇选文内容涵盖古今,跨越海峡,很容易激发学生赞美家乡的感情和认识家乡的渴望。
本单元的阅读教学重点之一是“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经验,了解词句的意思”。
这是对一年级下册“联系上下文,了解词句的意思”这一训练点的巩固与提升。
本单元所选的四篇文章中,《古诗二首》课后练习要求学生“读诗句,想画面”,《黄山奇石》课后安排了“用加点的词语说说图片里的石头”,目的是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经验理解词语的能力。
语文园地中的“字词句运用”“说出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等,也是指向这一教学重点。
本单元的阅读教学重点之二是“学习课文的语言形式,练习表达”。
为落实这一教学重点,《黄山奇石》《葡萄沟》都安排了拓展积累和仿写训练,如在《古诗二首》《日月潭》等课文中,采用“读一读,记一记”的形式进行了词语的拓展积累;《黄山奇石》课后练习在要求学生“用加点的词语说说图片里的石头”的基础上,又提出“选一张图片写下来”;《葡萄沟》一文则安排了“读读下面的句子,照样子写一写”的练习。
二年级 语文主题学习实验单元集体备课

4.汇总本单元难以识记的生字词语。
整合点
单元主题
教学过程:
一.读单元导读,梳理主题
课件出示单元导读,学生默读,思考:这组教材是围绕哪个主题来写的?
明确主题:用心思考勇于发现。
主要篇目:《动手做做看》《邮票齿孔的故事》《画风》《充气气球》
二.圈画生字,互学认读
要求:把课文读正确,圈画出课文里面要求认识和会写的生字、词语,采用多种方式识记。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语文主题学习实验”资源化+个性化备课教案
学科
语文
年级
二
时间
2、22
主备人
课题
四单元
课型
单元导读课
参加人员
二年级语文教师
使用人
整合篇目
单元导语、《动手做做看》《邮票齿孔的故事》《画风》《充气雨衣》
教学目标
1.读本单元导语,理清单元内容。
2.读通本单元课文,做到正确、流利。
3.整体感知本单元内容,大体了解课文的内容。
二、教材分析
本组教材中的四个小故事,都是围绕动手和动脑来选编的。课文中的那些发明创造的故事,也许只是在眨眼间的灵机一动,看起来没有费什么力气,事实上哪怕是一个小发明,也不是那么容易的。只有善于思考,勤于动手,敢于怀疑权威,打破常规,冲破定论,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新。学习本组教材,目的不是要学生都立志做发明家或者整天想着发明创造,而是培养学生爱动脑、勤动手的好习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教案(集体备课)

|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我的发现
1、猜谜导入:
课件出示谜语:
“言”来互相尊重,“心”至令人感动,
“日”出万里无云,“水”到纯净透明。
学生说出谜底。
2、自读韵文:
⑴ 你发现了什么?
⑵ 把自己的发现告诉同桌。
3、课件出示生字:
茶 泡 饱 袍 鞭 炮
⑴ 自己认读。
⑵ 交流记字方法。
4、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⑴ 齐读。
3、播放“骑驴”的无声课件,谁能给画面配音?
4、分小组读故事。
5Hale Waihona Puke 学生自荐读故事。6、用自己的话讲讲故事:
⑴ 讲给同桌听。
⑵ 讲给同学听。
二、展示台
(一)识字交流站:
1、自做字卡:把自己在课外认识的生字做成字卡,自己设计卡片的形状和大小。
2、交流字卡:
⑴ 在小组内交流。
⑵ 全班交流:可贴在黑板上,展示给大家看。
第三种:孙子走,老爷爷骑驴。
一个孩子看见了,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四种:老爷爷和孙子一同走。
几个种菜的看见了,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思考交流
1、如果你是那位老爷爷或是那位小孙子,你应该听谁的呢?说说自己的理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单元识字 4教学要求:1.学会8个生字,12个成语,会认9个生字。
2.能借助成语小故事理解成语的意思,并从中受到启发。
教学重难点:1.学会生字及新词。
2.理解成语的意思。
教学方法:集中识字、表演朗读课前准备:卡片。
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一、揭示课题。
一些词语和故事能使我们受到启发,让我们认真读一读“识字4”吧!二、交待学习内容。
三、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1.轻声读课文,把生字做上记号。
2.读准字音,看清字形。
3.指名读、正音。
4.重点指导“寸、益、彰、豹”的读音。
“寸”(平舌音)“益”(第四声)“彰”(后鼻音)“豹”(声母为b)5.同桌讨论识字方法。
如“卜”加一加就变成“补”。
“耳”加一加就变成“取”。
6.师范读词语,领读词语。
7采用多种形式反复练读词语,读到正确流利。
四、理解词语意思。
1.指名读词语,讲一讲关于这些词语的小故事。
2.说一说这些新词的意思,它们告诉了我们什么?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比喻平平常常的人和事物。
也会有他的长处。
取长补短:吸取别人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不足之处。
相得益彰:指互相帮助,互相补充,更能显出好处。
管中窥豹:比喻从观察到的部分,可以推测全貌。
坐井观天:比喻眼光狭小,看到的有限。
五、指导写字。
1.引导学生观察每个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2.老师范写,学生仿写。
完成“我会写”中的部分生字。
第二课时一、复习。
1.认读前6个成语。
2.说说从成语中受到什么启发。
二、自学后6个成语及生字。
三、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读成语,读准生字的音。
2.读准字音,看清字形。
3.同桌讨论识字方法。
4.师范读词语,领读词语。
5.采用多种形式练读词语,要求流利、正确。
四、理解词语意思。
1.指名读词语,讲一讲关于这些词的小故事。
说说这些新词的意思,它们告诉了我们什么?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比喻为局部现象所迷惑,不能认清事物的全貌;或问题的本质。
拔苗助长:用来比喻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
徒劳无功:白白劳苦一番,并未得到收获。
瓜熟蒂落:瓜在成熟时,瓜的蒂就会断,说明到了成熟之期。
水到渠成:比喻条件成熟,事情自然成功。
五、指导写字。
1.引导学生观察每个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2.老师范写,学生仿写,完成课后“我会写”。
作业设计:把成语补充完整。
尺有所___ ,寸有所___ 取___ 补___ 相得___ ____管中___ ___ 坐井__ ___ 一叶___ 目, 不见___ _______苗助长____劳无功瓜熟____落水到____ 成教学反思:13.坐井观天教学要求:1.学会本课8个生字和8个新词。
着重理解“坐井观天”、“大话”、“无边无际”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坐井观天”这个成语比喻的是什么。
并从中受到启发。
3.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1.生字新词和小鸟与青蛙的三次对话。
2.揭示寓意,理解成语“坐井观天”的意思。
教学方法:集中识字、表演朗读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一、揭题解题。
l.“观”是什么意思?2.“坐井观天”是什么意思?(坐在井底看天)3.谁坐在井里看天?它看到的天是什么样的?它的看法对不对?读了课文就知道了。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轻声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画出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认读生字、词语。
2.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听准生字的读音,看看课文分几个自然段?在每一自然段的前面标上序号。
3.分段指名读课文,正音。
4.这是发生在谁和谁之间的故事?它们为一件什么事争论?谁的意见对?三、细读课文,理解内容。
1.读第1自然段。
第1自然段有几句话?每句话讲了什么?“井沿”是指哪里?(看图理解井沿。
)2.读青蛙和小鸟的第一次对话。
说说从他们的对话中你知道些什么?指导朗读课文第一次对话。
“你从哪儿来?”要读出疑问的语气。
“我从天上来……”要用叙述的语气读,语调要平缓。
3.读青蛙和小鸟的第二次对话。
“大话”是什么意思?课文里的“大话”是指什么?青蛙认为“天”只有多大?4“弄错”是什么意思?小鸟说谁“弄错”了?“弄错”了什么?“无边无际”是什么意思?小鸟为什么会说天是“无边无际”的?(因为小鸟飞了一百多里。
)5.指导朗读第二次对话。
“朋友,别说大话了!…··有那么远吗?”要读出劝告的语气,第二句要读出反问的语气。
“你弄错了……”要读出肯定的语气。
6.读青蛙与小鸟的第三次对话。
7.青蛙为什么笑?(它认为自己的意见对,是小鸟错了。
)8.小鸟笑什么?它为什么劝青蛙出井口看一看?(小鸟笑青蛙的确是弄错了,还自以为是。
因为青蛙整天坐在井里,看到天的范围只有井口那么大,看不到井范围以外的天,这就是它看错的根本原因。
如果青蛙能跳出井口来看一看,就能看到天到底有多大。
)9.指导朗读第三次对话。
表现出青蛙很自信的语气,小鸟耐心劝告的语气。
四、朗读全文,思考:青蛙和小鸟为天的大小发生争论,都坚持自己的意见,认为对方错了,你认为谁对谁错呢?为什么?第二课时一、复习。
1.认读生字、词卡。
2.《坐井观天》这个故事讲的是一件什么事?二、熟读课文,理解成语。
1.分角色朗读全文。
2.青蛙和小鸟为天的大小发生了争论,它们各自的看法是怎样的?找出最能代表它们各自看法的一句话读一读。
(青蛙认为:“天不过井口那么大”;小马认为“天无边无际,大得很哪!”) 3.青蛙和小鸟它们各自的理由是什么?找出课文有关的句子读一读。
(青蛙:“我天天坐在井里,一抬头看见了天。
”小鸟:“我从天上来,飞了一百多里。
”)4.它们的看法谁对?为什么?5.揭示寓意,理解成语。
(l)课文中讲的“坐井观天”是什么意思?(2)“坐井观天”是个成语。
人们通常用它来比喻那些像井底之蛙的人,批评他们所见有限,还固执己见的态度。
(3)如果青蛙听了小鸟的劝告,跳出井口,它看到的天会是怎样的?想一想,它还会怎么说?6.这是一篇寓言故事,它是通过一个短小的故事,告诉人们一个深刻的道理,从中受到启迪。
你读了这篇寓言,你受到了什么样的启发呢?(这篇寓言故事告诉我们看问题要眼界开阔,要全面,不要受已有经验的局限,要虚心听取他人的意见,不能自以为是。
)三、识记字形,指导写字。
1.重点指导:沿:第五画是横折弯,不是横折弯钩。
答:是上下结构的字,上面是竹字头,下面是“合”。
蛙:右边是两个土。
2.练习写字,完成课后“我会写”。
板书设计:作业设计:1、看拼音写词语wú biān wú jìzuîjǐng guān tiān jǐng yán xiāng xìn()()()()huí dá qīng wā()()2、比一比,再组成词语:井()观()沿()百()开()现()没()白()错()沿()娃()治()借()没()洼()抬()3、造句。
①无边无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教学反思:14.我要的是葫芦教学要求:1.学会本课的8个生字和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认6个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植物的叶子与果实的关系,懂得这个故事说明的道理。
3.学习按事情发展的顺序观察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1.种葫芦的人只盯着葫芦、不管叶子上的蚜虫是教学的重点。
2.了解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不能孤立地看问题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方法:集中识字、表演朗读课前准备:放大的教学挂图或幻灯投影片,或CAI课件一葫芦的实物标本。
课时安排:三课时第一课时一、揭示课题。
出示实物标本或CAI课Pte-一葫芦,形象生动地描绘葫芦,简介故事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指导看图。
1.课文共有几幅图?2.按顺序观察每幅图上都画了些什么?图上有几个人?在干什么?3.想一想这两幅图说了一件什么事?三、初读课文。
1.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难读的字多读几遍。
2.画出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
3.课文分为几自然段?在每自然段前面标出序号,找出与两幅图相对应的段落。
4.范读课文,听准字音。
看看课文是怎样表达图意的。
5.分段指名读课文,正音,并说说课文讲的是一件什么事?6.重点指导:四、分析字形。
1.重点指导:芦:上下结构,下边是“户”。
挂:右边的“圭”由两个“土”字组成。
邻:左右结构,左边是“令”,不是“今”。
居:认识“尸”(尸字旁)。
半包围结构。
感:上下结构。
2.练习。
”第二课时一、复习。
1.认读生字词。
2.说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二、图文对照,学习课文。
1.指名读课文第1自然段,说说第1自然段描绘的是哪幅图的内容?2.第1自然段写了几句话?每句话写了什么内容?3.这棵葫芦长得好吗?画出写葫芦长得好的句子。
4“长满”是什么意思?说明什么?为什么用“挂”,不用“结”?(出示第一幅放大的挂图或CAI课件,对照课文观察葫芦的长势,凭借图理解“挂”的含意。
)5.句一中的“葫芦”和句三中的“葫芦”各指什么?6.比较句子,你认为哪种说法好?为什么?葫芦藤上长了叶子,开了小花。
细长的葫芦藤上长满了绿色的叶子,开了几朵雪白的小花。
可爱的小葫芦。
多么可爱的小葫芦啊!7.指导朗读:读出小葫芦长势很好和种葫芦的人特别喜爱小葫芦的语气来。
8.这一自然段主要写这棵葫芦长得很好。
三、学习第2.3自然段。
1.读第2.3自然段。
2.葫芦的叶子有什么变化?种葫芦的人对待叶子和葫芦的态度是怎样的?把有关的句子做上记号。
3.比较句子,哪一句写得好?为什么?(体会反问句、感叹句,表达的情感比陈述句要强烈些。
)4.理解:“自言自语、赛过、邻居、光、盯着”几个词语。
5.指导朗读:第2自然段中“怕什么!”要读出不在乎的语气。
“我的小葫芦,快长啊……”读BIP音要轻,要表达出喜爱、期盼的语气来。
第3自然段中的对话“你光盯着葫芦…、·快治一治吧!”要读出规劝的语气。
“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我要的是葫芦。
”要读出奇怪的语气。
6.种葫芦的人不管叶子,只要葫芦,他要到了没有?四、学习第4自然段。
1.看图,比较一下第一、二幅图,看看这棵葫芦有什么变化,种葫芦的人神态又有什么变化?2.读第4自然段。
3.小葫芦为什么落了?种葫芦的人错在哪里?(种葫芦的人不懂得叶子和果实是有联系的,他又不虚心听邻居的劝告,不去治虫,所以葫芦都落了。
)4.看到葫芦都落了,那人会怎样想?5.读了这篇课文你懂得了什么?(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不能孤立地看问题。
)五、理清文脉。
1.齐读全文。
2.说一说葫芦先长得怎样,后来发生了什么变化?结果怎样?板书设计:我要的是葫芦叶子(长满)葫芦(可爱)││↓↓长虫───────→落了││↓↓长虫───────→落了作业设计:一、看拼音,写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