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口港工程控制网的建立与分析-南通测绘院有限公司
控制网的建立

控制控制网的建立所谓控制网是由一定等级(满足一定精度要求)的控制点所组成的相邻点互相通视并构成一定图形的测量网。
建立平面控制测量网的主要方法有:三角测量、导线测量和GPS测量。
通常导线测量是建立平面控制网常用的方法。
一.布网原则与设计1)控制测量网应根据测区实际需要和布网状况进行设计。
控制控制网之点应有二点以上之点相互通视,有利于常规测量施测时之应用。
2)在布网设计中应顾及原有之测绘成果以及各种大比例尺地形图之沿用。
3)为求定控制测量点在地面坐标系之坐标,应与附近之国家高级控制点联测,联测点数不应少于2个。
4)控制测量网应由一个或若干个独立观测环构成,也可采用附合线路形式构成。
各等级测量控制网中每个闭合环或附合线路中之边数应符合下表规定:二.选点与标石埋设1) 选点前应收集与工程相关之各项资料:测区1:1万地形图;原有控制测量资料,包括点之平面坐标、高程、坐标系统、技术总结等有关资料,以及其他测绘部门所布设之控制测量成果资料。
2) 控制测量点位之选择应符合技术要求,有利于使用其他测量方法进行联测;点位之基础应坚定稳固,易于长期保存,并有利于安全作业; 点位应便于安置接收设备和操作,视野开阔。
3) 各等级测量控制点均需埋设永久性标石,标石埋设采用混凝土预制桩埋设,也可采用现场灌制标石。
三、选点要求:1.相邻点要通视,放边测角和量边。
2.点位应选在土质坚实的地方,以便于保存点的标志和安置仪器。
3.导线点应选在周围地势开阔的地方,已便充分的发挥控制点的作用。
4.导线点边长要大致相等,以使测角的精度均匀。
5.导线点的数量要足够,密度要均匀,以便控制整个区域。
南通港洋口港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修改后教学教材

前言一、规划编制的背景(一)洋口港区开发建设的意义南通港位于长江左岸长江口以北的江苏省南通市境内。
南通港是长江三角洲区域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重要枢纽和沿海主要港口之一,是上海国际航运中心集装箱运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集装箱运输支线港,是长江沿线能源、原材料等战略物资海运进江运输的主要中转港之一,是长江中上游地区内外贸物资江海转运的重要港口,是南通市发展临海工业、临港产业和现代物流的重要依托。
南通市域岸线由沿江和沿海两部分组成。
沿江部分由南通、狼山、江海、通海、如皋、天生、任港和富民八个港区组成,港区岸线总长48.4Km,目前已开发利用岸线17.0Km。
沿海部分由洋口和吕四两个港区组成,港区岸线总长49.8公里,尚未完全开发利用。
南通港目前得以开发利用的港区全部集中在沿江港区,由于受到长江口航道水深的限制,难以接卸10万吨级以上大型船舶,不利于南通港服务等级和市场竞争力的提升。
同时由于受到沿江陆域纵深狭窄的影响,限制了临港工业的大规模开发建设和港口功能的进一步延伸。
洋口港区是江苏省亟待开发的沿海深水港址之一,作为南通港唯一具备建设20万吨级以上大型深水泊位前景的港区,同时拥有宽阔的潮滩和丰富的土地资源,其开发建设在巩固南通港国家主要港口地位、完善港口功能、提升港口服务等级、应对船舶大型化趋势、提高港口市场竞争力、增加港口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均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2007年4月,江苏省召开了关于沿海开发的工作会议。
江苏省的有关领导表示江苏沿海开发正迎来新一轮战略机遇期,沿海开发将成为江苏经济新的增长极。
会议上,有关领导表示加快沿海港口的开发,要把洋口港建设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
随着江苏省沿海开发和南通市“江海联动”战略的实施,以及国家对江苏LNG项目的核准,洋口港区的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洋口港区的开发建设对如东县当地经济,以及南通市和江苏省都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二)洋口港区开发建设的历程上世纪80年代初,在进行全国海岸普查时发现,江苏省射阳河口南至长江口一带近20000km2的海域中发育了滩槽相间、形似指状、以弶港为顶点向四周辐射的沙洲群。
测绘技术中的控制网布设原则与方法

测绘技术中的控制网布设原则与方法引言:测绘技术是现代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项基础工作,它能够提供准确和可靠的地理空间信息,为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提供支持。
而控制网作为测绘技术的基础,其布设的原则和方法在保证测绘数据准确性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测绘技术中控制网布设的原则与方法,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者和实践者提供参考和指导。
一、控制网布设的原则1.1 布设密度原则控制网的布设密度是影响测绘精度的重要因素之一。
布设密度过低会导致测量误差较大,无法满足精度要求,而布设密度过高则会费时费力,增加成本。
因此,根据具体的测绘任务和要求,合理确定布设密度是保证控制网精度的关键。
一般而言,控制网在平坦地区的布设密度应控制在每平方千米十个左右,而在复杂地形和多层地形区域,布设密度宜适当增加。
1.2 布设方式原则控制网的布设方式包括三角形、菱形、矩形等,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布设方式可以提高布设效果。
三角形布设方式适用于较复杂地形,可以减少测量的观测角度,提高布设效率。
菱形和矩形布设方式适用于较平坦地区,可以减少网络闭合差。
1.3 控制网形状原则控制网的形状对测绘精度具有一定的影响。
在实际应用中,圆形控制网具有均等的布设密度和均匀的控制网质量分布,适用于大范围的测绘任务。
而近似矩形形状的控制网在布设过程中可以更方便地划分为若干相等的子块,便于管理和布设。
二、控制网布设的方法2.1 GPS技术在控制网布设中的应用全球定位系统(GPS)技术是测绘领域的重要发展,它通过卫星定位和导航系统,可以提供准确的经纬度和高程信息。
在控制网布设中,可以利用GPS技术获取控制点的坐标信息,并通过差分GPS技术对控制点进行精确测量,提高布设的精度和效率。
2.2 基于无人机的控制网布设随着无人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基于无人机的控制网布设越来越受到研究者和实践者的关注。
通过无人机搭载的高精度摄影测量设备,可以对大范围地区进行密集的控制点测量,获取控制点的坐标信息。
谈谈工程测量控制网的建设

谈谈工程测量控制网的建设作者:易正飞来源:《管理观察》2010年第21期摘要:结合实际工程测量项目,谈谈工程测量中控制网的建设思路。
关键词:GPS 控制网测量某工程项目测量区属丘陵地带,杂草丛生,荆棘遍布,测区面积约12km2 ,测区附近有简易公路,交通欠发达。
由于滥采乱挖,测区内个别地段地形十分破碎。
该矿地质工程测量控制网建网任务包括四等控制测量点10个;一级小三角(或一级导线)测量点20个;l:2000地形测量2km2;基线测量6km;工程点测量40个;剖面测量6km。
采用1954年北京坐标系和1956年黄海高程系,测区及其附近有四等三角点3个,该网最弱点点位中误差为士0.04m,最弱边相对中误差为1/l6000,验前测角中误差为士0.56”,验后测角中误差为±1.0”,达到了四等控制点精度要求。
1980年,某单位曾在该区域内施测过5”小三角和图根点,但由于无人看管和破坏等原因,几乎无法找到。
测区已有的1:l0000地形图是2000年的航测图,现实性差,但可作为工作底图使用。
1.控制测量控制测量包括一级导线测量和图根导线测量。
为了保持成果资料的一致和完整,坐标高程系统仍然沿袭原采用的l954北京坐标系和1956黄海高程系。
1.1布网方案(1) 控制网质量指标要求。
精度、可靠性、灵敏度、经济指标构成了测量控制网的质量指标体系。
控制网设计好坏亦由这4项指标来衡量。
NASE对控制网的精度、可靠性、灵敏度要素分析提供了方便的手段,给出设计网的点、点间误差椭圆,每个观测值的内可靠性、外可靠性值,每个观测值对提高控制网平均方差、灵敏度的作用量。
(2)NASE中的实现方法。
精度、可靠性、灵敏度是控制网优化设计的基本参考集,零、一、二、三类设计问题是优化的目标。
1.2技术标准GPS点的选埋以便于观测使用、能长期保存为一般原则,上下盘标志中心最大偏差不超过3mm。
点间尽量通视,点位远离高压输电线(距离不得小于200m),避开大面积水域,点位周围不宜有高于10°的障碍物,点名按GPS1,GPS2……编号。
工程控制网方案设计

工程控制网方案设计一、引言工程控制网是指建设工程的测量控制网,用于实施工程测量和监控施工质量的一种控制系统。
它是工程施工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保证工程质量、提高施工效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方案旨在设计一套完善的工程控制网方案,确保工程测量和施工过程中的精确度和准确性。
二、工程控制网的作用1. 定位作用:工程控制网能够为工程中的所有测量提供坐标系和高程基准,为地面点位、建筑物、地下设施的位置提供准确的坐标和高程信息。
2. 监控作用:工程控制网能够监控工程施工过程中的变形和位移情况,对于地基沉降、桥梁结构变形等情况进行监测和分析。
3. 测量作用:工程控制网为施工过程中的各项测量提供准确的基准,包括水准测量、导线测量、全站仪测量等,确保施工过程中的精确度和准确性。
三、工程控制网设计原则1. 稳定性原则:工程控制网应该建立在稳定的地质基础上,避免建立在易发生变形的地质区域。
2. 合理性原则:工程控制网应该根据工程实际需要进行布设,合理确定控制点位置和分布密度。
3. 可扩展性原则:工程控制网应该具有一定的可扩展性,能够适应工程施工过程中的需求变化。
四、工程控制网的布设方案1. 控制点选址:根据工程实际情况确定控制点的选址,包括主控制点、次控制点和辅助控制点,以确保工程测量和监控的准确性和全面性。
2. 分布密度:根据工程范围和复杂程度确定控制点的分布密度,一般主控制点的间距不应超过200米,次控制点的间距不应超过50米。
3. 布设方式:控制点的布设应尽量采用地面固定方式,并进行加固处理,以确保控制点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五、工程控制网的建设过程1. 控制点的建立:根据布设方案,对控制点进行测量、标志和建立,确保控制点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2. 数据采集:根据建设过程中的实际需要,对控制点进行定期的数据采集和监测,保证其准确性和可靠性。
3. 系统建设:建立工程控制网的信息管理系统,包括控制点的坐标、高程和测量数据等信息的采集和管理。
工程控制网的设计方案

工程控制网的设计方案一、前言工程控制是现代工程施工管理中的重要环节,它通过对施工过程中的各项参数和数据进行监测、分析和控制,以确保工程的质量、进度和安全。
而工程控制网作为工程控制的基础设施,承担着连接各种监测仪器、传感器,并传输数据的功能。
因此,设计一套完善的工程控制网方案对于工程施工的顺利进行至关重要。
二、工程控制网的基本概念和要求1. 工程控制网的定义工程控制网是由一系列监测点构成的网络,通过这些监测点采集工程施工中所需的各项数据,并将数据传输至后端服务器,以便对工程施工过程进行监测和控制。
工程控制网通常包括监测点、传感器、通信设备、数据采集系统和数据传输系统等组成部分。
2. 工程控制网的基本要求(1)稳定可靠性:工程控制网对于施工的监测和控制具有重要性,因此必须具有高度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以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真实性。
(2)实时性:工程控制网需要实时监测工程施工的各项参数和数据,并及时传输至后端服务器,以便实时监控和调控工程进度和质量。
(3)数据一致性:工程控制网需要确保不同监测点采集到的数据具有一致性,以保证工程施工的各项参数和数据的准确性。
(4)易维护性:工程控制网需要易于维护和管理,能够及时发现和排除故障,以保证工程施工的正常进行。
3. 工程控制网的布点原则(1)合理布点:工程控制网的监测点需要合理布置在工程施工的重要部位,以确保监测到工程施工的各项数据。
(2)密集布点:在重要部位需要密集布点,以提高监测的精度和准确性。
(3)平衡布点:监测点的布置需要考虑整体平衡,不能出现局部监测点过密而其他部位监测点过少的情况。
三、工程控制网的设计方案1. 基础设施建设(1)传感器:根据工程的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环境监测传感器和结构监测传感器,用于监测工程的各项参数和数据。
(2)通信设备:采用现代化的通信设备,包括无线通信设备、有线通信设备,确保数据的快速、稳定传输。
(3)数据采集系统:选用先进的数据采集设备,用于对传感器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和转换,以便传输至后端服务器。
工程建设中常用的测量控制网设计与建立方法

工程建设中常用的测量控制网设计与建立方法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工程建设项目越来越多,对测量控制网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测量控制网是工程建设中重要的基础设施之一,它可以用于确定建筑物的位置、坐标以及地面高程等数据。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用的测量控制网设计与建立方法。
首先,工程测量常用的测量控制网设计与建立方法之一是三角定位法。
三角定位法是通过测量三角形的边长和角度,来确定位置和方向的一种方法。
它的原理是利用三角形的几何关系来推算出其他未知点的坐标。
在建立测量控制网时,可以选择几个已知坐标点,然后通过测量三角形的边长和角度来计算其他未知点的坐标。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测量简便、计算精度高,适用于小范围的工程建设。
其次,还可以使用基线法进行测量控制网的设计与建立。
基线法是通过测量基准线的长度和方向,来确定其他点的位置和坐标的一种方法。
在建立测量控制网时,可以先选择一个已知点作为基准点,然后通过测量基线的长度和方向来计算其他点的坐标。
基线法的优点是测量精度高、适用于大范围的工程建设。
但是,由于测量基线需要较长的时间和较大的工程量,所以适用于长期施工的工程项目。
另外,还可以运用全站仪来进行测量控制网的设计与建立。
全站仪是一种高精度的测量仪器,它可以同时测量水平角、垂直角和斜距等数据。
在建立测量控制网时,可以将全站仪放置在一个已知点上,然后通过测量其他点的水平角、垂直角和斜距来计算它们的坐标。
全站仪的优点是测量速度快、精度高、适用范围广,可以满足不同类型工程项目的需求。
在建立测量控制网时,还需要考虑一些因素,例如测量精度、设备选型、数据处理等。
测量精度是衡量测量数据准确程度的重要指标,应根据具体的工程要求来确定。
设备选型是选择适合工程建设要求和测量精度的测量仪器,应综合考虑设备的精度、稳定性、使用方便程度等因素。
数据处理是指将测量所得的原始数据进行计算和处理,以得到最终的测量结果。
在数据处理过程中,需要使用专业的测量软件和计算方法,以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测绘技术中的工程控制网设计与布置

测绘技术中的工程控制网设计与布置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变得尤为重要。
而在基础设施建设中,测绘技术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而工程控制网作为测绘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设计与布置显得尤为重要。
1. 工程控制网的定义工程控制网是在实际工程测量中,为了实现精确定位及保证测量数据的可靠性,设置的一系列固定点以及在其上进行的一系列测量记录与分析的网络。
它通常包括三角形、四边形或多边形等形状的控制点,通过测量和计算来确定它们的空间位置和相互关系。
2. 工程控制网的设计在工程控制网的设计中,需要考虑一系列因素。
首先是整体布局的设计,即网络的形状以及控制点之间的空间位置。
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根据具体的工程要求和地理环境来确定控制网的形状和密度。
其次是控制点的选取,控制点应该满足一定的精度和密度要求。
一般情况下,选点应尽量在重要的地理位置上、地形高低变化较大的地方以及其他测量点的附近。
同时,还要考虑控制点的互相可见性,以保证测量的准确性。
最后,还需要考虑测量方法和仪器设备的选择。
在工程控制网的测量中,常用的方法包括全球定位系统(GPS)、全站仪等。
不同的工程和测绘要求会有不同的仪器选择,因此在设计中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3. 工程控制网的布置工程控制网的布置是指将设计好的控制点按照一定的规则或布局要求进行实际安装。
在布置过程中,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控制点的数量和位置。
根据工程的具体要求和规模,确定控制点的数量,然后按照设计要求进行布置。
在布置过程中,要尽量满足测量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要求。
其次是布置方法的选择。
常见的布置方法包括三角测量法、多边形闭合法、辅助测量法等。
根据实际情况和测量要求选择合适的布置方法,以提高测量的效率和准确性。
最后是控制点的标志和保护。
布置好的控制点需要进行标志和保护,以免被人为破坏或遗失。
一般情况下,可以在控制点周围设置标志牌或围栏,以便于人们辨认和维护。
总之,工程控制网是测绘技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设计与布置直接影响到测量的精度和可靠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洋口港工程控制网的建立与分析
刘占林倪尧
(南通市测绘院有限公司)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建立洋口港工程控制网的技术思路和方案,以及第一期控制网测量的平差结果,并对测量精度进行了分析,得出一些有益的体会。
【关键词】控制网 GPS 二等水准高程拟合
1前言
江苏南通港洋口港区位于江苏省如东县东北侧的江苏省洋口港经济开发区,主要包括:面积约30km2的临港工业区、约12.6km长的黄海大桥、人工岛和码头。
测区地势平坦,平均海拔高程约为5m。
区域交通较为便利,水准线路经过的路段多为海堤,其平均高程约8m。
测区气候温和,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
洋口港区作为南通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南通港从江港时代走向海港时代的重要标志,已列入省市重点开发项目。
由于港口建设的紧迫需要,必须布设覆盖整个港区的工程控制网。
由于黄海大桥、人工岛等远离陆地,需要分期实施,工程控制网也必须分期布设;且该工程对观测精度要求非常高,其中首级平面控制网测量精度:最弱点坐标中误差mx、my分别不大于±8mm;最弱边长相对中误差不低于1/25万;首级高程控制网测量精度:最弱点高程中误差mh不大于±3mm;每公里水准测量高差中数的偶然中误差不大于±1mm。
次级网最弱点坐标中误差mx、my分别不大于±15mm;最弱边长相对中误差不低于1/10万。
因此该工程存在一定的技术难度。
本文主要通过对洋口港工程控制网的建立方案及实施情况进行探讨和分析,介绍了GPS技术在工程控制测量中的应用,希望与各位同仁互相交流,共同探讨,以不断提高技术水平。
2
域部分不同的施工工期和施工特点;
同时还需做好既从现实的微观上去
考虑正在施工的部分,为其做好技
术服务,又要从整体的宏观上去考
虑远期需要建设的部分。
因此根据
本工程的特点,可以采用统一布网、
分批布设、分期实施的方案:即首
先建立陆域部分的首级(6个点)
和次级平面控制网(4个点),并以
布设的陆域控制点为待定点布设首
级高程控制网;黄海大桥桥墩施工时,图一洋口港首级GPS网布设示意图
即与人工岛间布设二期控制网(加密首级点4个,次级点8个),并利用首级高程观测成果对海域控制点进行高程拟合,然后采用跨河水准测量技术分段进行长距离精密高程引测,同时加密次级高程控制网。
制采用GPS
等级为B级,次级网为C
算点间尽量直接连接,以减少推算边数,
提高观测点的定位精度。
GPS 观测基本技术要求如表一:
图二洋口港次级GPS网布设示意图
表一
首级高程控制网以二等水准精度施测,次级高程控制网以三等水准精度施测,作业方法及要求详见规范。
首级高程控制网需联测测区附近两个国家二等水准点,以其中一个点作为起算点,另一点作为检核,即布设成独立水准网,以提高二等水准网内精度。
水准路线构成结点网。
为消除或削弱地面沉降过程中对水准点之间的不均匀沉降所产生的影响,用精密水准仪按区段进行往返观测。
黄海大桥施工前,先根据首级高程观测成果求解转换参数,对二期平面控制点进行高程拟合,然后再采用跨河水准测量技术分段进行长距离精密高程引测,并加密次级高程控制网。
3第一期工程控制网实施结果分析
设计方案经业主批准后,本公司即组织第一期控制网施测。
平面控制使用三台Trimble 5700 双频GPS接收机,高程控制使用蔡司Ni004 DS05型精密水准仪一套。
施测前对各种仪器设备均进行检视、检验和校正,选派精干工程技术人员,并对其进行作业前的培训和技术交底。
第一期平面控制网共布设B级GPS点6个、C级GPS点4个。
B级GPS网观测基线网形为边连式,由9个同步环构成,有27条基线,平均基线长度为6.8km,重复设站率为3.0(技术方案要求≥2.0)。
基线解算及网平差采用美国天宝导航技术公司提供的GPS数据处理软件“Trimble Geomatics Office (V1.6)”。
解算基线时,卫星高度角设置为≥15度,有效卫星数≥4颗。
采用单基线模式解算基线,采用符合要求的双差固定解作为最终成果。
计算结果显示,10条复测基线最大较差为0.5cm(限差为±2.8cm);9个同步环中全长相对闭合差最大为0.5ppm(限差为3ppm);10个异步环中,水平坐标分量最大为+0.9cm(限差为±7.8cm),垂直坐标分量最大为+1.6cm(限差为±5.2cm);异步环中全长闭合差最大为±1.6cm(限差为±9.0cm)。
基线解算质量检验符合要求后,由若干异步环组合成平差计算网图,以一个点的WGS-84系坐标为起算数据,进行WGS-84坐标系下GPS网无约束平差。
求得其余各点在WGS-84系下的三维坐标,各基线向量三个分量的改正数,基线边长以及点位和边长的精度信息。
无约束平差后,点位误差最大为±0.3cm;各基线向量分量的改正数最大为+0.8cm(限差为±2.9cm);最弱边长相对中误差为1/112万。
约束平差和无约束平差同名基线向量分量相应改正数的较差最大为0.3cm(限差为±3.5cm)。
约束平差后的最弱边长相对中误差为1/108万(限差为1/25万),最弱点坐标中误差 Mx、My最大为±0.5cm(限
差为±0.8cm);最弱点点位中误差为±0.6cm。
C级GPS网观测基线网形为边点混连式,构成7个同步环,21条基线,平均基线长度为2.9km,重复设站率为2.6(技术方案规定为≥2.0)。
采用符合要求的双差固定解作为最终成果。
计算结果显示,4条复测基线最大较差为0.3cm(限差为±4.3cm);7个同步环中全长相对闭合差最大为1.5ppm(限差为5ppm);6个异步环中,水平坐标分量最大为+0.8cm,垂直坐标分量最大为+1.3cm,均小于技术方案规定的±5.1cm的限差要求;异步环中全长闭合差最大为±1.5cm(限差为±9.0cm)。
基线解算质量检验符合要求后,即进行WGS-84坐标系下GPS网无约束平差。
无约束平差后,点位误差最大为±0.7cm;各基线向量分量的改正数最大为+2.7cm,小于技术方案规定的±9.2cm的限差要求;最弱边长相对中误差为1/40万。
约束平差和无约束平差同名基线向量分量相应改正数的较差最大为1.3cm(限差±2.9cm)。
约束平差后,最弱边长相对中误差为1/23万(限差为≤1/10万),最弱点坐标中误差分量( mx、my)最大为±0.6cm(限差为≤±1.5cm);最弱点点位中误差为±0.8cm。
首级高程控制网观测采用电子手簿作为野外数据的采集工具。
观测过程中严格执行操作规程,认真维护机内存贮数据,每天将数据通讯至微机一次,以防数据丢失。
根据往返测高差不符值(测段数共13个)计算每公里水准测量的偶然中误差为±0.99mm(限差为≤±1mm)。
由于温度改正值非常小,可以忽略不计,故对观测高差进行了尺长改正和水准面不平行性两项改正,然后计算附合路线或环线闭合差,并根据环线闭合差计算每公里水准测量的全中误差为±0.47mm(《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规定限差为≤±2mm)。
平差软件采用北京清华山维研制的“测量控制网平差处理系统”,平差模型为间接平差。
平差后,最弱点高程中误差为±1.7mm(限差为≤±3mm);每公里水准测量高差中数的全中误差为±0.52mm(限差为≤±2mm)。
以上施测结果显示,第一期平面和高程控制网平差成果满足设计要求。
4高程拟合实验
利用首级高程控制网测量成果,对次级网(即C级点)进行了高程拟合实验。
以B02、B04、B05三个点为高程起算点,进行GPS网平差。
平差后,与二等水准成果比较,较差最大为-6mm,见下表:
表二
5结论
由于洋口港施工正在进行,部分项目还未开展,该工程控制网仍未完全建立,但从目前第一期施测结果来看,测量精度完全达到了业主的要求。
高程拟合的结果也为今后海域部分控制网的施测提供了重要依据。
参考文献
[1] 徐绍铨张华海杨志强王泽民 GPS测量原理及应用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出版社1997年
[2] 《城市测量规范》CJJ 8-99 建设部颁布 1999年
[3] 江苏南通港洋口港区工程控制网第一期B、C级GPS控制网及二等水准测量技术总结南通
市测绘院有限公司 2006年
[4] 江苏南通港洋口港区工程控制网首级控制网布设方案及技术要求南通市测绘院有限公司
2006年
[5] 江苏南通港洋口港区工程控制网临港工业区次级控制网布设方案及技术要求南通市测绘
院有限公司 200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