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西文化差异谈中国钢琴曲的音乐表现
中国钢琴音乐的“中国风格”

中国钢琴音乐的“中国风格”中国的钢琴音乐的“中国风格”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中国传统音乐的影响。
中国传统音乐历史悠久,包括了各种不同地区和民族的音乐元素,例如京剧、地方戏曲、民歌、山水画、中国园林等等。
这些元素在中国钢琴音乐中得以充分融合和表现,使得中国钢琴音乐展现出独特的魅力和内涵。
具体来说,中国钢琴音乐的“中国风格”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中国的钢琴音乐在曲调上更倾向于采用中国传统音乐的音阶和音调。
中国传统音乐以五声音阶为基础,因此在钢琴音乐中也能够听到这种音阶的运用。
与西方音乐的七声音阶不同,五声音阶的特点在于旋律简洁、优美,能够给人们带来一种清新淡雅的感觉。
通过巧妙的运用五声音阶,中国钢琴音乐不仅能够表现出中国传统音乐的特色,还能够增加作品的中国风味,使得听众在欣赏时更能够感受到中国文化的魅力。
中国的钢琴音乐在节奏和节拍上更倾向于采用中国传统音乐的韵律。
中国传统音乐的韵律多样且富有节奏感,常常能够引人入胜。
在钢琴音乐中,这种韵律往往会融合到作品的节奏和节拍中,使得作品更富有活力和生气。
通过运用中国传统音乐的韵律,中国钢琴音乐得以在节奏创新上取得一定的成就,使得作品更富有魅力。
中国传统音乐中的韵味也充分体现在钢琴音乐的演奏技巧中,例如模拟传统乐器的演奏手法和技巧,使得中国钢琴音乐更加独具特色。
中国的钢琴音乐在主题和情感上更倾向于采用中国传统音乐的意境和情感。
中国传统音乐在表现主题和情感方面有着独特的魅力,常常能够深深打动人心。
在钢琴音乐中,这种意境和情感往往会被巧妙地融入作品中,使得作品更加富有深度和内涵。
中国的钢琴音乐通过表现中国传统音乐的意境和情感,不仅能够展现出中国文化的精髓,还能够使得作品更具有感染力和感染力。
中国的钢琴音乐的“中国风格”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中国传统音乐的影响,表现在曲调、节奏、韵律、主题、情感、形式等多个方面,使得中国的钢琴音乐展现出独特的魅力和内涵。
通过对中国钢琴音乐的“中国风格”进行深入探讨,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国钢琴音乐的特色和魅力,还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中国音乐文化,让更多的人认识和喜爱中国的音乐艺术。
中西方钢琴音乐跨文化研究——以中法钢琴音乐的文化内涵差异分析为例

时 ,这 首乐 曲也是 中国音 乐史 上 收和 借鉴方 面 ,同时也体 现在 西 第一 首 由中国作者 创作 的钢琴 音 方钢 琴音乐 作 品 中融 汇 “ 中国风 。早 在 十 七 世 纪 ,西 方 的音 乐 乐 作品 ,具有开 拓性 意义 ,作者 格 ” 初 步意识 到将西方 的音 乐技 巧与 家 就开 始关注 中 国文 化 ,主要 是 中国 的民族音 乐旋律 相融合 ,为 以传 教 士介 绍 的方 式 进 行理 解 ; 中国风格” 后 来 中国钢琴音 乐 的创 作提 供经 到十八世纪 的时候 , “ 验 。贺绿 汀于 1 9 3 4年创作的钢琴 开始在 西方绘 画 、造 型艺术 等领 曲 ( ( 牧童 短笛》 标志 着 中国 的钢 域 流行 ,后来 逐渐 扩展 到音乐领 琴 音 乐进 入 了繁 荣 时期 ,此后 , 域 ;十九世 纪 ,西方 许 多音乐 家 中 国的作 曲家们 逐渐 从单 纯模仿 开始将 中国的音乐 题材 和旋律应 西 方现代 技 巧 中走 出来 ,试 图寻 用到 自己的作 品 中 ,但 是这种风 找一条适 合 中国钢琴 音乐 文化 发 格还 只是停 留在对 中 国民歌旋律 的引用 或者 五声调 式 的运用层 面 展 的新 途径 。 纵观 中国的钢 琴 音乐 的风 格 上 ,缺 少对 中 国音乐文 化 内涵 的 特征 和创作历 程 ,我们 可 以发现 深刻 领会 。随着 时代 的发展 ,西 中国作 曲家 是广泛 借鉴西 方语 言 方作 曲家意 识到 以往对 中 国音 乐 和形式 技巧 来进行 创作 的 ,具 有 文化 的肤 浅认识 ,开始 将 中国音 鲜 明的 “ 西方风格” ,同时 ,又在 乐 当作一 种 民族 音乐来 看待 ,为 不 同的历史 时期表 现 出不 同的创 创 造 新 的 理 念 、 寻 找 创 作 的灵 感
解析钢琴音乐的“中国风格”

解析钢琴音乐的“中国风格”中国风格的钢琴音乐通常体现了中国传统音乐元素的融合。
在中国音乐中,有许多古老的曲调和乐器,如古琴、笛子等。
这些古老的音乐元素在钢琴曲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使得这些作品在旋律和节奏上都带有强烈的中国风格。
一些钢琴作品中常常会使用中国的传统音调,如“黄鹤楼”,“二泉映月”,“茉莉花”,“梁祝”等等,这些都使得钢琴曲更具中国特色。
中国风格的钢琴音乐在和声上也有独特之处。
中国古典音乐中的和声往往较为平淡,而西方音乐则注重和声的层次感和丰富度。
中国风格的钢琴作品在和声处理上通常会融合两种风格,既保留了中国古典音乐的平淡感,又加入了西方音乐的和声技巧,使得作品更加富有张力和层次感。
一些中国风格的钢琴曲会在和弦上添加中国传统音乐中独有的音符或走向,使整个曲子听起来更富有中国风味。
在节奏和韵律上,中国风格的钢琴音乐也充分融合了中国传统音乐的节奏韵律与西方音乐的节奏元素,产生了独具东方韵味的节奏感。
在一些中国风格的钢琴曲中,不仅会运用传统的二八、三四等中国传统的韵律,还会加入一些西方音乐的元素,如快速的音符跳跃、变化多端的节奏,使整个曲子更加富有动感。
中国风格的钢琴音乐在演奏技巧上也有独特之处。
在中国传统音乐中,有很多独特的演奏技巧,比如泛音、拨弦、滑奏等,这些技巧在中国风格的钢琴音乐中也得到了一定的运用,使得作品更具中国特色。
一些中国风格的钢琴曲还会加入一些特殊的演奏效果,如模仿传统乐器的声音、模拟自然界的声音等,使得作品更加生动和有趣。
中国风格的钢琴音乐具有独特的魅力,它充分融合了中国传统音乐的元素与西方音乐的技巧,形成了一种复合型的音乐风格。
这种风格不仅在音乐节奏、旋律、和声等方面都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同时也使得钢琴音乐更具有东方韵味。
在当今世界音乐的多元化趋势下,中国风格的钢琴音乐正在逐渐成为一种流行的音乐风格,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喜爱与接受。
中国风格的钢琴音乐在融合中西文化的过程中,形成了独具魅力的音乐形式。
解析钢琴音乐的“中国风格”

解析钢琴音乐的“中国风格”一、中国音乐的文化渊源中国音乐源远流长,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中国古代音乐以其独特的旋律、韵律和情感表达闻名于世。
古代的中国音乐主要以乐器演奏为主,如古筝、琵琶、笙等乐器在中国音乐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中国音乐的演奏风格注重音韵的抒发和情感的表达,这与西方音乐的特点有很大不同。
古代中国音乐也包含了大量的音乐理论和音律体系,如十二律、五声音阶等,这些对于后来的音乐创作和演奏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中国风格的钢琴音乐在中国风格的钢琴音乐中,常常可以听到一些中国古典音乐的元素,如五声音阶的运用、古筝、琵琶等民族乐器的模仿等。
这些音乐作品也会融入中国传统的音乐情感和意境,如山水、梅竹等。
这些都使得中国风格的钢琴音乐表现出了浓厚的中国文化气息,成为了中国音乐文化的一部分。
三、具体表现形式中国风格的钢琴音乐具体表现形式丰富多样,其中一些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包括了《广陵散》、《渔舟唱晚》等。
这些作品通过对中国传统音乐元素的运用,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和风土人情的表达,展现了中国风格的钢琴音乐的独特魅力。
《广陵散》是中国古代琴曲之一,最初用古筝演奏,后来也被改编为钢琴曲。
这首曲子以其婉转悠扬的旋律和深沉的音韵,展现了中国古典音乐的高度美感。
而在钢琴演奏中,《广陵散》则更加突出了其韵味和情感。
《渔舟唱晚》是钢琴家周璇根据中国南方的水乡景色创作的钢琴曲。
这首曲子通过钢琴的演奏,再现了江南水乡的恬静美丽。
在这个作品中,中国古典音乐与现代钢琴演奏技巧相结合,呈现出了一种别具一格的中国风格。
还有许多中国风格的钢琴音乐作品,如《茉莉花》、《梁祝》、《赛马》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展现出了中国音乐的独特魅力。
四、结语中国风格的钢琴音乐是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音乐艺术的有机结合,是中国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新时代背景下,我们希望不断挖掘中国音乐的特色和魅力,在传承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也能够融合现代音乐的元素,创作出更具中国风格特色的钢琴音乐作品,为世界音乐的多样性贡献中国的声音。
中国钢琴作品的演奏理念与技术特点分析

中国钢琴作品的演奏理念与技术特点分析中国钢琴作品是中国音乐文化的精华,它融合了中国传统音乐的韵味与西方音乐的技巧,展现了中国音乐在钢琴领域的独特魅力。
在中国钢琴作品的演奏中,艺术家们不仅需要掌握西方古典音乐的演奏技术,还需要理解中国音乐的特点,并将其融合在演奏中。
本文将从演奏理念和技术特点两个方面,对中国钢琴作品进行分析。
一、演奏理念1. 融合中西音乐元素2. 诠释中国音乐情感中国古典音乐注重情感的表达,而中国钢琴作品同样也需要表现出中国音乐的情感特点。
演奏者在演绎中国钢琴作品时,需注重对作品的情感理解和表达,通过细腻的技巧和音乐的动态变化,使作品的情感更加丰富和深刻。
演奏者需要用心体会作曲家的音乐情感,并通过自己的情感表达将其传递给听众,使听众产生共鸣。
3. 传承中国音乐传统二、技术特点1. 音韵韵味的表现中国钢琴作品的演奏需要重点体现出中国音乐的音韵韵味。
在演奏过程中,演奏者需要运用柔和的音色和独特的音韵来表现中国传统音乐的特点,例如“阳春白雪”中的清新淡雅,以及“江南水乡”中的委婉婉转,这些音韵韵味需要通过演奏者的技术来呈现出来,使得中国钢琴作品更具中国特色。
2. 手指技巧的变化中国钢琴作品的演奏中,手指技巧是至关重要的。
与西方古典音乐相比,中国钢琴作品更加注重手指的柔韧性和灵活性,演奏者需要掌握各种手指技巧,如轻柔的揉弹、忽明忽暗的连续音、快速的弹奏等,来表现作品中的音乐特色。
中国钢琴作品中还经常出现跨度较大和技术要求较高的音阶和和弦,演奏者需要有足够的手指力度和灵活度来应对这些挑战。
3. 节奏变化的处理中国钢琴作品的演奏中,节奏变化是不可缺少的部分。
中国音乐的节奏变化往往较为细腻,演奏者需要通过对节奏的处理来突出作品的音乐特色。
跌宕起伏的音乐氛围、快节奏的激昂气氛以及悠扬悠扬的抒情情感都需要通过演奏者的节奏掌握来呈现出来,使得中国钢琴作品在节奏上更加富有表现力。
4. 表现技巧的运用演奏中国钢琴作品需要演奏者对中国音乐文化有深刻的理解和领悟,需要掌握西方古典音乐的演奏技巧,同时要注重中国音乐的独特特点和情感表达。
中西钢琴音乐演奏美学的差异-文档资料

中西钢琴音乐演奏美学的差异钢琴演奏是一门高深的艺术,它高雅而美丽,神秘而让人着迷。
世界上有许许多多的钢琴家,他们为我们演绎了不计其数的音乐,这些音乐让我们为之感动、为之倾倒。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演奏都会给我们同样的感受以及感动。
钢琴演奏是音乐实践的一大环节,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演奏者根据作品的文本理解和原创理解进行二度创作,因为,不同的演奏者对于曲谱的认识、理解都是不一样的,特别是来自不同国家的演奏者有着不同的民族文化背景,他们对于作品的阐释也是不尽相同的。
因此,即使是同样的一首肖邦作品,十位钢琴大师演奏出来的绝对是十个不一样的肖邦。
本文以傅聪和霍洛维茨以及李云迪和基辛为例,对中西钢琴音乐的演奏美学差异进行些许对比。
一、“乐”傅聪先生钢琴演奏的美有一种说不尽、道不明的味道,其演奏风格不同于任何一位钢琴家,因为他把中国的风韵带入了西方的钢琴音乐。
傅聪从小就受到其父文学气息的熏陶,在其父亲教育观念的影响下,傅聪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得到提高,在钢琴演奏中将中国诗词的格律、诗经、文化观念等与西方钢琴音乐作品结合起来。
[1]例如,傅聪先生在演奏德彪西《西风说的是什么》这首作品时,将钢琴曲与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联系起来,他说“杜甫的那首诗一开始‘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然后是艺术家不可或缺的humannity:‘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最后是好几个的fortissino:‘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这是何等伟大的心灵!”[2]所以傅聪先生把中国的传统文化底蕴同西方的钢琴音乐精神相结合起来,将西方的钢琴音乐发展到了另一个层次,创造出了充满中国书画风格的西方钢琴音乐,别有一番风味。
霍洛维茨,一位伟大的钢琴家,滚滚长流的音符是他代表性的声音。
他的句子非常灵巧圆润,声部处理得非常清晰明了,好像是把钢琴转变成了声乐的大合唱或者是其他乐器的汇集。
其音色丰富多彩,五颜六色,把钢琴这一金属乐器本身的局限性缩小到最小,从而让钢琴在他的手下产生了人声的柔美、流畅的音质,让人们为之倾倒。
音乐欣赏:中外经典钢琴曲赏析

音乐欣赏:中外经典钢琴曲赏析引言音乐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着独特的魅力和力量。
钢琴作为一种重要的乐器,被广泛用于各类音乐演奏和创作中。
本文将带您欣赏一些中外经典钢琴曲,介绍它们的背景和特点,同时也希望通过这些曲子,让您对音乐的魅力有更深层次的了解。
1. 中西方音乐的差异中西方音乐在风格和表现手法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虽然钢琴作为一种通用的乐器,在两种音乐中都有广泛的应用,但由于文化差异和音乐思维的不同,中西方音乐表达出的情感和音乐语言有所区别。
1.1 中西方音乐的文化差异中西方音乐在历史、文化和传统背景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中西方音乐各自发展了自己的音乐体系和风格,这种差异在音乐中表现出来。
中西方音乐对于美的追求和情感表达也有不同的侧重点。
1.2 中西方音乐的表现手法差异中西方音乐在表现手法上也有所不同。
中西方钢琴曲中的速度、力度和演奏技巧等都有着不同的要求。
中西方钢琴曲也有着不同的形式和构成方式,这都会直接影响到音乐的表达效果。
2. 中国经典钢琴曲赏析中国经典钢琴曲以其独特的音乐语言和表达方式闻名于世。
以下是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中国经典钢琴曲。
2.1 《黄河钢琴协奏曲》《黄河钢琴协奏曲》是中国音乐的经典之作。
这部协奏曲由中国著名作曲家谭盾创作,以黄河为题材,描绘了中国人民奋发图强、团结抗敌的英雄情怀。
这部曲子的音乐形式宏大,情感激荡,充满力量和激情。
2.2 《月光曲》《月光曲》是中国著名作曲家赵季平创作的钢琴曲。
它以优美的旋律和柔和的音色展现了中国古代诗词的韵味和内涵。
这首曲子充满了诗意和浪漫情怀,给人一种宁静和温馨的感觉。
2.3 《黄鹤楼》《黄鹤楼》是著名作曲家陆树铭创作的钢琴曲。
它通过优美的旋律和巧妙的编曲来描绘中国古代文化名胜黄鹤楼的壮丽景色。
这首曲子富有中国传统文化的气息,既给人以力量,又给人以内省。
3. 西方经典钢琴曲赏析西方经典钢琴曲以其独特的音乐风格和华丽的演奏技巧而闻名于世。
以下是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西方经典钢琴曲。
论中西方艺术歌曲钢琴伴奏风格的比较

论中西方艺术歌曲钢琴伴奏风格的比较【摘要】中西方艺术歌曲钢琴伴奏是音乐表演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背景和深远的意义。
本文通过比较中西方艺术歌曲钢琴伴奏的基本特点、风格差异、技巧异同点、对声乐表现的影响以及演变与发展,揭示了它们在音乐表现中的独特之处。
中西方艺术歌曲钢琴伴奏风格各有特点,展示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音乐魅力。
未来,我们可以探索更多在钢琴伴奏中融合中西方元素的可能性,以创造更加丰富多彩的音乐体验。
这一研究为理解和欣赏中西方艺术歌曲钢琴伴奏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也为未来的研究方向指明了发展趋势。
通过对比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体会到不同文化间的音乐交流和碰撞,丰富音乐表演的形式和内涵。
【关键词】中西方艺术歌曲、钢琴伴奏、比较、风格、差异、异同点、影响、演变、发展、特点、趋势、未来研究方向1. 引言1.1 介绍中西方艺术歌曲钢琴伴奏的历史背景而在中国,钢琴伴奏的历史相对较短,最初主要出现在20世纪初的西方音乐引进时期。
随着中国音乐的现代化和国际化发展,钢琴伴奏被广泛运用于中国的艺术歌曲和流行音乐中,为歌曲增添了新的音乐元素和表现形式。
中西方的艺术歌曲钢琴伴奏在历史发展上有着明显的区别,但也有相似之处。
通过比较两者的历史背景,可以更好地理解钢琴伴奏在音乐表达中的作用和意义,为进一步研究中西方艺术歌曲钢琴伴奏的风格比较奠定基础。
1.2 阐述研究的目的和意义中西方艺术歌曲钢琴伴奏是古典音乐中一种重要的表现形式,它在中西方音乐文化中都具有重要的地位。
通过对中西方艺术歌曲钢琴伴奏风格的比较研究,可以深入探讨不同文化背景下音乐表达方式的差异和共通之处,有助于增进人们对中西方音乐文化的理解与交流。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中西方艺术歌曲钢琴伴奏风格的比较分析,揭示其在音乐表达、情感传达等方面的差异和共通点,为中西方音乐文化的多元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参考。
深入探讨中西方艺术歌曲钢琴伴奏的特点和技巧,有助于丰富钢琴伴奏的表现方式和提升钢琴伴奏演奏水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中西文化差异谈中国钢琴曲的音乐表现
作者:刘艳
来源:《群文天地》2011年第05期
中西两个文化体系有其相通之处又有极大的特殊性。
中国传统艺术与西方艺术相比,有自己的历史传统,独具特色,形成了自己不同的审美特点。
了解和掌握有关的知识背景、审美意识对于进行个人的艺术阐释、表现及其风格把握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样通过对中国古典美学的了解能加深我们对中国钢琴作品音乐表现的认识与理解。
中西方数千年的文化传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表现在哲学、宗教、心理、美学等领域里的许多差别。
为适应各自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社会审美取向,中西方呈现出不同的发展轨迹,形成了既有共通之处又有其极大特殊性的美学特征。
美学的范围和对象非常广泛,但作为审美意识的集中表现,艺术是美学研究的主要对象,而艺术家作为创作主体属于一定的民族与时代,其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特定审美理想的影响并通过自己的作品流露出来。
故了解中西方审美特征能帮助我们正确地认识和理解不同的艺术作品,进而对于进行个人的艺术阐释及更好地把握作品的风格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
中西审美差异在于中国传统美学强调美与善的统一,注重艺术的伦理价值;西方传统美学强调美与真的统一,更加重视艺术的认识价值。
中国传统美学强调艺术的表现、抒情、言志;西方传统美学则强调艺术的再现、模仿、写实。
“表现说”是中国先秦美学核心,“言志”、“缘情”是我国诗论重视表现的最早见解,在情与理的统一中,将“天人合一”的审美境界作为最高境界;“模仿说”是古希腊明显的普遍原则,亚里士多德以模仿为基础建立起的《诗学》体系,在欧洲雄霸两千年。
当然,中西美学体系的这种区分只能从相对意义上来理解。
况且到了近代,中西方美学有着各自不同的发展趋势,呈现出一种同时展开的逆向运动。
西方古典艺术理论是模仿与再现,近代却发展为表现;而东方的古典艺术理论是写意即表现,关于再现的思想却产生于近代。
一方从再现到表现,一方则从表现到了再现。
中国传统艺术总体上是线的艺术,而西方艺术则是板状艺术。
这在音乐、舞蹈、绘画、书法、戏曲等艺术门类中均有所体现。
中国戏曲主要是将有头有尾的戏剧情节分为许多小段,再用线串起来(演员带戏上场,带戏下场),形成点线串珠式的戏曲结构。
而西方戏剧主要是将情节事件压缩成几个大板块,即话剧分几幕或几场,再拼接起来,形成板块拼接式的戏剧结构。
“可以说中国戏曲的结构表现的是一种纵向的线形美,西方戏剧的结构表现的则是一种横向的
板状美。
”再如中国古典小说《三国演义》就以线性结构形象地再现了从汉末、三国到晋武帝近一个世纪的历史,展现了百年的政治斗争和战争场面。
此外,中国音乐大多是一环一环向前发展,体现为一种衍展体,而西方音乐在很大程度上是“ABA”三段式结构。
二
中国传统艺术与西方艺术相比,有自己的历史传统,独具特色自成体系,形成了自己不同的审美特点。
这里仅从两方面简要来谈。
“气韵”作为中国传统美学中的范畴,极富民族特色,指审美对象的内在生命力显现出来的具有韵律美的形态。
“气韵生动”最早见于谢赫的《古画品录》,此著的“六法”中,“气韵生动”居首位,在中国绘画史上影响很大,其相当深刻地反映了中国古典美学的基本特色。
五代画家荆浩的《笔法记》释气韵日:“气者,心随笔运,取象不惑;韵者,隐迹立形,备遗不俗”。
气以不惑之势贯穿整体,韵以隐约暗示的姿态存在于细致的空间之中。
中国音乐同样讲究“气韵”。
“气”是音乐风格的内在涵量,“韵”则是音乐风格的外部表征。
“气”恰似一根无形的引线,贯穿着音乐中的每一个音符,即使音乐处于无声状态时,也需要用“气”将其连贯。
音乐表演中的气更多体现在作品与演奏者生命活力的定势上,是由演奏者心理或精神控制的。
“韵”则体现在对音乐所作的一些装饰性变化、力度、速度及音色的艺术处理中,它使艺术形象品高味隽,余韵无穷。
气与韵作为矛盾的双方,是相互依存、互为前提的。
这一对美学范畴,既是艺术创造追求的最高目标,又是艺术审美的神奇境界。
“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传统的一个重要范畴,是中华民族在长期艺术实践中形成的一种审美理想境界,它是主观情感与客观景物相熔铸的产物,是情与景、意与境的统一,是中国美学史上关于艺术美的一个重要标准。
除了情景交融的境界外,意境还有几个特点:第一,意境是一种若有若无的朦胧美,十分讲究虚实结合。
这在中国书法、园林建筑、戏曲等中都有所体现。
如中国绘画中的空白绝不是多余的部分,这种空白恰是整幅画最有味道的地方,宋代画家马远的《独钓寒江图》就用了大量空白来表现“寒”与“独”的意境,所谓“无画处皆成妙境”。
第二,意境是一种由有限到无限的超越美,追求“韵外之致”或“味外之旨”。
中国古典诗词追求言外之意,中国古典音乐追求弦外之音,中国古典绘画追求画外之情,都是要通过有限的艺术形象达到无限的艺术意境。
第三,意境是一种不施不设的自然美。
自然纯真是中国古典美学十分重视的一种风格。
李白提倡“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苏轼认为“绚烂之极归于平淡”。
总之,意境追求天然之美,意境追求纯真之美,意境追求素朴之美,其归结为一种自然天真的审美趣味,对中国传统美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三
通过以上对中国古典美学的一些了解能帮助我们理解中国钢琴作品中的音乐表现。
这里简单谈一下中国钢琴作品所蕴含的独特审美理想以及本人对于演奏中国钢琴曲的一些体会。
中国钢琴作品的创作至今已有九十多年的历程。
题材广泛,体裁多样,无不与我们中华传统的音乐文化和民族性格有着直接的联系,这些作品浸透了中华音乐思维与音乐传统,有其独特的精神内涵。
钢琴家鲍蕙荞在谈到中国钢琴作品的演奏方法时说:“中国国画讲究留白,要有空间感,中国音乐与此相同。
弹中国乐曲要有清淡、留白的手法,给人们留下想象的余地。
”我国民族音乐中特有的散节拍正是创造这种“空白”的手段之最。
“空白”是引导人们思绪的精神装载,给音乐以含蓄的深度与扩充的广度,为演奏者留下了极大的创造空间,也为欣赏者留下了自由想象的空间。
很多中国钢琴曲受传统古琴音乐和戏曲音乐的影响,在其开头和结尾处都运用了散板这一自由节奏来表现特殊的节奏韵味,例如钢琴曲《彩云追月》、《快乐的女战士》、《山丹丹开花红艳艳》、《五魅》等都出现了这种独特的散板节奏。
散板与西方音乐不同,其速度感不在于拍子的多少,常呈现出一种“散”形时间结构状态。
例如,黎英海根据古曲改编的《夕阳箫鼓》全曲速度极为自由,所有的速度标记仅仅是一个模糊的约定,演奏者可以随着音乐情感的发展脉络,在特有的范围内做一定程度的自由发挥。
演奏便会出现一种自由自在随情绪自由衍化的状态。
乐曲的引子模仿由慢到快的鼓声,连环绵延自由伸展,随着演奏者的感受与理解来决定。
再如,《筝萧吟》中段速度为自由的散板。
该段落是用钢琴模仿筝的演奏效果,左右手三十二分音符琶音由钢琴的高音区向中低音区,再向中高音区级进行走,力度是弱起,再慢慢地渐强,而后又慢慢地渐弱结束。
在演奏的速度处理上,要先慢而后又慢慢地加快,再慢收,结束该段落。
由此,一幅清澈透明,神韵兼致的筝萧对唱之隋景栩栩如生地呈现于听众面前,这种散节拍极大地丰富了音乐作品的表现张力,在演奏上存在着极大的即兴因素,使音乐有了即兴抒发情感的空间。
此外,中国钢琴曲中的装饰音较之于西方钢琴音乐而言,其最为不同的是在速度和力度上缺少定量标准,大多由演奏者凭借自己对音乐的理解而把握它们。
这就要求演奏者以民族音乐的审美心理,划破机械时空的生命节奏气韵,即只有深入了解中国民间器乐的韵味,才能真正感悟其表现之真谛。
可见,了解和掌握有关的知识背景对于艺术表现及其风格把握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钢琴大师考夫曼说过:“有的人应当每天少练一小时琴,把它用来研究音乐历史以及那个时代有关的艺术,所有这一切都有助于深入理解他们所演奏的作品,有助于他们对作品的再创作。
”作为演奏者,在努力掌握娴熟的演奏技术的同时,还应注重自身的文化修养和积淀。
中国传统的音乐艺术经过数千年的传承、发展、演变,形成了自身内在的统一个性:讲究艺术作品的“气韵”和“意境”、注重人与自然的统一和交流等。
只有深入研究民族文化的精髓,了解作品产生
时代的审美意识、音乐思想,学习民歌、民族器乐曲、戏曲音乐乃至于古典诗词,才能准确把握作品的风格意蕴,进行个人的艺术阐释与表现,这些对于出神入化地演绎中国音乐是非常必要的。
参考文献:
[1]蓝凡,中西戏剧比较论稿[M]学林出版社,1992.
[2]汪洁,论中国钢琴作品《二泉映月》的审美特征与音乐表现[J],钢琴艺术,2001(5).
[3]钱茸,试论中国音乐中散节拍的文化内涵[J],钢琴艺术,2001(5).
[4]赵晓生,钢琴演奏之道[M],上海: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7(7).
[5]彭吉象,艺术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