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56说《黄帝四经》中的一类“达”字

合集下载

达字的老写怎么写

达字的老写怎么写

达字的老写怎么写“达”字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汉字,它可以表示“达到目标”、“与人沟通”、“走向成功”等意思。

在汉字的构成中,“达”字是由言字和士字组成,其形态是一个人略显弯曲的姿态,给人以达成某件事的印象。

那么,“达”字的老写又是怎样的呢?在古代,由于社会环境和技术条件的限制,汉字书写的方式也不尽相同,因此字形也存在一定的变化。

下面我们来看看“达”字的老写。

一、金文先来看看“达”字在金文中的写法。

金文是商周时期的一种文字,其构造简单、笔划粗犷,与现代汉字书写风格有所不同。

在金文中,“达”字是由一个明显的人形和士字构成,形态简洁有力。

整体而言,这种写法比现代书写风格更加生动自然,给人留下很深刻的印象。

二、骨刻骨刻是中国古代用龟甲或兽骨上刻的文字,其汉字形态比金文要早。

在骨刻中,达字则由一个“口”字和一条折线构成,整个字形看上去比较粗糙,但总体而言还是充满了美感和艺术性。

三、隶书隶书是中国古代著名的一种书法,它出现在汉代,形态严谨、宽厚,字形优美,给人以古拙大方之感。

在隶书中,达字的构造虽然比金文和骨刻要严谨、规范,但由于隶书的笔法细腻、线条流畅,使得这个汉字的形态比较优美。

四、楷书楷书是中国古代后期的一种书法,它发展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成熟于唐宋时期,是汉字书写艺术的巅峰之作。

在楷书中,“达”字的构造更加规范,笔画更加流畅、细腻、有序,表现出了一种刚中带柔、气势磅礴的美感。

五、篆书篆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文字书体,可分为秦篆、汉篆、隶篆和魏碑四大系列。

在篆书中,“达”字的写法比较特殊,它的构造虽然也是由一个人形和士字组成,但整个字形的线条更加陡峭、纵横交错,给人以神秘、古朴的感觉。

六、草书草书是汉字书法中的一种,它的字形美感,往往来自于形式简练、笔画激荡的特点,草书的美在于灵动,书法家用毛笔极富韵律感的草书来表达“达”字,其汉字书写风格独具一格,如行云流水成般,丝毫不失流畅与自然。

总的来说,“达”字的老写可以追溯到古代的金文、骨刻、隶书等书法中,随着中国汉字书法艺术的发展,达字的构造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说文解字序》及翻译

《说文解字序》及翻译

〔原文〕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视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易》八卦,以垂宪象①。

及神农氏,结绳为治而统其事②。

庶业其繁,饰伪萌生,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箌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③。

“百工以又,万品以察,盖取诸④。

”,“扬于王庭⑤。

”言文者宣教明化于王者朝庭,君子所以施禄及下,居德则忌也⑥。

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⑦。

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⑧。

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孽乱而蜪多也⑨。

着于竹帛谓之书;书者,如也⑩。

以迄五帝三王之世,改易殊体。

封于泰山者,七十有二代,靡有同焉11。

〔注释〕①庖牺氏:也写作伏戏、宓羲、伏羲、包牺。

传说中远古帝王之一,指导渔猎畜牧,创制八卦。

观象于天、观法于地;观察各种天象地理。

鸟兽之文:“文”指行迹。

地之宜:宜者,仪也。

即地理现象。

八卦:古代哲学推理的符号化系统。

用阳爻“-”和阴爻“――”,代表矛盾的两个方面,按照阴阳因素的多少和位置顺序,组成八种图形,代表矛盾发展变化的八种类型,叫八卦。

即:乾卦、坤卦、震卦、巽卦、坎卦离卦、艮卦、兑卦、。

前文“近取诸身”,据《说卦》的解释,就是:“乾为首、坤为腹、震为足、巽为股、坎为耳、离为目、艮为手、兑为口。

”“远取诸物”的一种情况,就是:“乾为马,坤为牛,震为龙、巽为鸡,坎为豕,离为雉,艮为狗,兑为羊。

”以垂宪象:来显示事物变化的基本法则模式。

宪:大法。

②神农氏:传说中的上古帝王。

发明农具,发现药草。

结绳为治:上古无文字,结绳以记事。

③书契:是由黄帝的史官仓颉(或作苍颉、仓精)创制的,古人认为书契就是文字。

④百工以又,万品以察,盖取诸:(文字用于社会之后)百业有定,万类具明。

仓颉造字的本意,大概取意于《夬卦》,《夬卦》说,臣子应当辅佐君王,使王政畅行。

⑤扬于王庭:是解释卦卦象的一句话,意为:在朝廷宣布决定。

⑥文字的作用就是在朝廷上作文化教育的宣传,君子凭借它给下面的不带来思惠,增修德政,明白禁忌。

医古文模拟试题

医古文模拟试题

一、写出下列繁体字的简化字(每字0.5分,共5分)1.护2.兴3.药4.叶5.异6.断7.体8.还9.动10.戏二、写出下列句中加横线的通假字、古字或异体字的通行字体(每题0.5分,共5分)1.昧经权之玅(炫)者,无格致之明。

2.是由()桓侯抱将死之疾。

3.病亦行差(瘥)。

4.使人奋迅感慨激厉(励)之不暇。

5.譌(谓)者绳之。

6..国中治...........穰.()过于众事。

7.而用度箴(针)石汤火所施2。

8.因敢忘陋效矉(颦)。

9.旁涉元(玄)禁。

10.不得起一念蔕(蒂)芥之心。

三、填空(每空0.5分,共15分)1.《养生论》的作者魏晋时期着名的文学家(嵇康),字()。

2.《类经》的作者是(张介宾),字是(景岳)。

3.而(),有浮沈弦紧之乱;(),有高下浅深之差。

4.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

5.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评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

6.扁鹊名闻天下,过(邯郸),闻贵妇人,即为(带下医)。

7.及失其宜者,(以热益热),以寒增寒,(精气内伤),不见于外,是所独失也。

8.孔安国序(《尚书》)曰:(黄帝)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

9.独以应策多门,操觚只手,(),方就其业。

10.然刻意研精,(),或识契真要,()。

故动则有成,犹鬼神幽赞。

11.赍百年之寿命,(持至贵之重器),(委付凡医),恣其所措。

12.《汉书·艺文志》的“方技略”包括:(医经)、经方、房中、(神仙)等四部分。

113.“曾不可以告咳婴之儿”中的“咳”同(孩),意思是(小孩)。

114.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提出:“象形者,(),(),日月是也。

”115.《中国医学大辞典》的作者(),《中国药学大辞典》的作者()。

四、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25分)1.在“今主君之病与之同,不出三日必间”中,“间”的意思是(D) A.间隔 B.延误 C.加重 D.病愈2.在“佗术实工,人命所悬,宜含宥之”中,“宥”的意思是(B)A.包括 B.宽恕 C.惩罚 D.重用3.在“翁教之亹亹忘疲”中,“亹亹”的意思是(A)A.不倦貌 B.勤俭貌 C.刻苦貌 D.认真貌4.在“乐而有节,则和平寿考”中,“考”的意思是(D)A.平和 B.节制 C.健康 D.长寿5.在“省病问疾,务在口给”中,“口给”的意思是(A)A.口服 B.口述 C.能言善辩 D.才思敏捷6.在“诚可谓至道之宗,奉生之始矣”中,“宗”的意思是(B)A.正宗 B.本源 C.原委 D.核心7.在“疾之中人,变态莫测,明能烛幽,二竖遁矣”中,“二竖”的意思是(B)A.童子 B.疾病 C.痛苦 D.确定8.在“俨然倨高座,侈功德矣”中,“侈”的意思是(A)A.夸耀 B.使……华美 C.公布 D.宣传9.在“嗜学不厌,研理务精”中,“厌”的意思是(A)A.满足 B.厌烦 C.讨厌 D.放弃10.在“纵绮罗满目,勿左右顾眄”中,“眄”的意思是(C)A.回视 B.左顾右盼 C.斜视 D.关注11.在“如鲧湮洪水,不知五行之道”中“湮”意思是(C)A.淹没 B.治理 C.堵塞 D.疏通12.在“挠反掌之安危,惑乱最易”中,“挠”的意思是()A.阻挠 B.扰乱 C.反对 D.急救13.在“阳若同心,阴为浸润”中,“浸润”的意思是()A.浸湿 B.湿润 C.谄媚 D.说坏话14.在“故一溉之益固不可诬也”中,“诬”的意思是()A.欺骗 B.轻视 C.诬陷 D.重要15.在“博支机之石,必访卖卜”中,“博”的意思是()A.寻找 B.通晓 C.使用 D.搬运16.在“而我顾投以参、术、陈皮、芍药等补剂十余帖”中,“顾”的意思是()A.考虑 B.顾忌 C.特地 D.反而17.在“若图立异矜奇,致人眼生不解”中,“矜”的意思是()A.夸耀 B.矜持 C.重视 D.追求18.在“而先生独能以一刀圭活之”中,“刀圭”的意思是()A.技术 B.药物 C.手术 D.医学19.“人之所病病疾多,而医之所病,病道少”一句,出自(D)A.《不失人情论》 B.《华佗传》C.《扁鹊传》 D.《类经》序20.许慎《说文解字》的编排方法是()A.部首编排法 B.音序编排法C.拼音编排法 D.笔画编排法21.下面一组字中,不属于形声字的是()A.颖 B.徙 C.疫 D.徒22.下列属异体字关系的是()A.蚤—早 B.徧—遍C.荒—肓 D.锡—赐23.在“睟然貌也,癯然身也,津津然谭议也”中,所具有的语法现象是()A.主谓倒装 B.宾语前置C.定语后置 D.名词活用为动词24.在“下此以往,未之闻也”中,所具有的语法现象是()A.使动用法 B.意动用法C.定语后置 D.宾语前置25.在“乡之诸医泥陈裴之学者”中所具有的语法现象是()A.使动用法 B.宾语前置C.定语后置 D.意动用法五、多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1.以下一组字注音不正确的是()A.揲xiè B.彧yù C.蠲yì D.蓍qí E.隳huā2.以下一组字注音不正确的是()A.搦ròu B.疭cóng C.絺xì D.骛wǔ E.鸮xiāo3.以下一组字注音不正确的是()A.稔rěn B.绥suí C.忒nìng D.瘵zài E.莸yóu4.以下含有名词作状语的句子是()A.家人车载欲往就医。

神秘汉字知到章节答案智慧树2023年青岛大学

神秘汉字知到章节答案智慧树2023年青岛大学

神秘汉字知到章节测试答案智慧树2023年最新青岛大学绪论单元测试1.腓尼基字母是世界上第一套拼音字母。

这是古代腓尼基人对人类文化的最大贡献。

参考答案:对2.文化圈的边界不同于国家的边境。

参考答案:对3.斯拉夫字母在东欧信奉东正教的斯拉夫民族中被广泛采用。

包括()。

参考答案:白俄罗斯;塞尔维亚;保加利亚;乌拉克;马其顿4.汉字传入越南,约在公元前40年左右,被当地人称为()。

参考答案:“儒字”5.汉字知识传开后,日本人发明了“音读”和“训读” ,开始借用汉字作为音符来书写汉语,形成了日语音节字母。

参考答案:对6.汉字利于认记,形声字占()%,提示音义参考答案:90%7.女真人最初使用契丹字,1119年颁行女真大字,20年后又创造了拼音小字。

参考答案:对8.新加坡既属印度教文化圈,又属于汉字文化圈参考答案:错第一章测试1.中国五大书体包括()参考答案:篆;隶;楷;行;草2.楷书章法整齐,字的排列形式是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的等距,给人一稳定、庄重的视觉效果。

参考答案:对3.契于龟骨,其契之精而字之美,每令吾辈数千载后人神往,这说( )参考答案:甲骨文4.略微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呈长方形状,讲究“蚕头雁尾”、“一波三折”,这是说()参考答案:隶书5.接近于草书的称行草;写的比较端正平稳,接近于楷书的称行楷。

参考答案:对6.汉字是复脑文字,可以用于治疗“失读症”。

参考答案:对7.要从文字角度要研究汉字的性质、功能对华夏文化的适应程度及汉字对华夏文化的反映和作用。

参考答案:对8.我国维吾尔族所使用的就是阿拉伯字母的变体。

参考答案:错9.远古文字与图画同源,审美趣味更浓,它是先民生活的夸张与美化。

参考答案:对10.“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汉字来源于对大自然的学习。

参考答案:2000第二章测试1.创造文字是由当时社会上脱离体力劳动的少数人专门从现有的大量符号中去粗取精,归纳整理……逐步取得大范围的社会公认才能成功的。

达字该怎么读和它的解释是什么

达字该怎么读和它的解释是什么

达字该怎么读和它的解释是什么达,读音[dá]部首: 辶部外笔画: 3总笔画: 6五笔86: dpi五笔98: dpi仓颉: yk笔顺编号: 134454四角号码: 34308郑码: gdwUnicode: CJK 统一汉字 U+8FBE汉字首尾分解: 辶大汉字部件分解: 大辶笔顺编号: 134454笔顺读写: 横撇捺捺折捺达字的基本解释:通:四通八~。

~德(通行天下的美德)。

~人。

~士(达人)。

通晓:洞~。

练~。

遍,全面:~观(对不如意的事情看得开,不计个人的得失)。

到:到~。

抵~。

通宵~旦。

实现:目的已~。

传出来:传(chuán)~。

转(zhuǎn )~。

得到显要的地位:显~。

~官贵人。

姓。

详细解释:〈动〉(形声。

从辵( chuò),羍声。

本义:道路畅通)同本义。

泛指畅通 [lead to;go to]达,行不相遇也。

——《说文》达,通也。

——《广雅》左右达为夹室,所以相隔。

——《礼记·内则》寡人其达王于甬句东。

——《国语·吴语》达四聪。

——《虞书》达于河。

——《书·禹贡》七曰达吏。

——《周礼·大宰》下达。

——《仪礼·士昏礼》天下达道。

——《礼记·中庸》唯恐道途显晦,不相通达。

——唐· 李朝威《柳毅传》屋极有窗以达气。

——清· 方苞《狱中杂记》又如:四通八达;达越(疏通瑟底之孔使其声迟重);达乡(相对而畅达的窗户)到达,通到 [reach;achieve;attain]凉州之兵始达咸阳。

——《资治通鉴》路旁一歧东上,乃昔所未至者,遂前趋直上,几达天都侧。

——《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万人凿盘石,无由达江浒。

——李白《丁都护歌》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列子·汤问》日与其徒置酒酣歌达曙。

——清· 方苞《狱中杂记》自昏达曙,目不交睫。

——《聊斋志异·促织》又如:小麦亩产达千斤;达济(渡水到达彼岸);达标(达到规定的标准) 通达事理;通晓,见识高远 [thoroughly understand]有达于理者,得不恐而畏乎?——柳宗元《送薛存义序》都给事中舒化论瑞迂滞不达政体。

“达”字-中国字与中国文化

“达”字-中国字与中国文化

“达”字-中国字与中国文化小篆隶书楷书行书<会意>、<形声>字小篆:「达」,从「辵」,「羍」声,本义作「行不相遇」解(见《说文》)。

即各行其道,互不相阻,亦即「大通」之意,故从「辵」。

又以「羍」音「闼」,《广雅》训「美」,《魏志》有「其俗行者相逢,皆住让路」,是有行不相遇即「达」意,亦为民知礼让之美事,故「」从「羍」声。

其义为:1.德行通到之称。

如《论语·雍也》「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论语·颜渊》「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在邦必达,在家必达」。

2.通显曰达;在上位之称。

如《孟子·尽心》「达不离道,故名不失望焉」。

3.通,顺通。

如《尚书·禹贡》「明四目,达四聪」。

4.至,到,到达。

如杜甫《天末怀李白》「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5.晓,明白。

如《论语·颜渊》「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问知,子曰:知人。

樊迟未达」。

6.告,告知。

如《后汉书》「口达至诚」。

7.生,生出。

如《诗经·大雅》「驿驿其达,有厌其杰」。

注:「驿驿,苗生貌。

达,出土也。

」8.送,致。

如王湾「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9.进,荐进。

如《礼记·儒行》「推贤而进达之」。

10.智能畅通的。

如《左传》「其后必有达人」。

11.显通的。

如《礼记·檀弓注》「达官,谓国之卿士大夫,被君命者也」。

12.通,畅通。

例:四通八达。

13.常行不变的。

例,达道、达德。

如《礼记·中庸》「武王、周公,其达孝矣乎」。

14.宏远的。

如《晋书》「雅量宏高,达见明远」。

「达」的本义作「行不相遇」解,是指人们在路上相逢时,都停下脚步来让路,表现了人民懂得礼让的美好风俗。

「达」是「通」的本义,乃行之而无所阻碍之意,若涌泉般奔流而出。

是水的平顺与畅达,通行且无阻。

由「通」而「达」,其义涵括了「往来不穷」的天地造化。

落实到生活中,如中国人十分注重礼尚往来,来而不往则不符合于礼。

2024年国学文风知识竞赛题库及答案(共100题)

2024年国学文风知识竞赛题库及答案(共100题)

2024年国学文风知识竞赛题库及答案(共100题)1.切脉是中医独创的诊法,中医把脉时摸的是:(B)A,静脉B.动脉2.周敦颐在《爱莲说》中把菊花形容为:(B)A.花之君子者B.花之隐逸者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3.我国古代的很多事物都有自己的雅称,请问我们常说的“润笔”指的是什么?(八)A.文章书画稿费B.替人研磨墨汁C.为人作序古之士大夫,讲究“清高”,耻言金钱,非说不可时,称之为“阿堵物”,意思是“那个东西”。

稿费是近百年才有的新词,以前有个雅称叫润笔。

4.“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是谁的名言?(B)A.孔子B.屈原5.“杏林”指代的是:(B)A.教育界B.医学界6.神话故事“夸父逐日”出自哪部书?(八)A.《山海经》B.《世说新语》7.“顷刻间千秋事业,方寸地万里江山;三五步行遍天下,六七人百万雄兵”中“三五步行遍天下,六七人百万雄兵”描写的是:(C)A.下棋B.战场C.戏台顷刻间千秋事业,方寸地万里江山。

这是指象棋。

三五步行遍天下,六七人百万雄兵。

这是指戏台8.《二十四史》是我国古代二十四史的总称,其中只有一部是完全意义上的通史,它是:(B)A.《汉书》B.《史记》C.《三国志》D.《左传》9.根据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面对大院的门口,你的左手边是什么方向?(B)A.东B.西C.南D.北10.孔子弟子中擅长做生意的是谁?(C)A.子路B.子张C.子贡D.颜回IL元太祖铁木真是蒙古草原上的英雄,他被人们尊称为“成吉思汗”,“汗”的意思是大王,那么“成吉思汗”的意思是:(B)A.天空B.大海C.草原D.高山12.“塞翁失马”这一典故出自:(八)A.《淮南子》B.《庄子》13.中国古代最大的一部百科全书是:(八)A.《永乐大典》B.《四库全书》《永乐大典》编撰于明永乐年间,初名《文献大成》,是中国百科全书式的文献集,全书22,937卷(目录占60卷),11095册,约3.7亿字,这一古代文化宝库汇集了古今图书七八千种。

古代汉语试题10套及解答

古代汉语试题10套及解答

目录(打印版)古代汉语试题(1) (2)试题(1)参考答案 (3)古代汉语试题(2) (5)试题(2)参考答案 (6)古代汉语试题(3) (8)试题(3)参考答案 (8)古代汉语试题(4) (10)试题(4)参考答案 (10)古代汉语试题(5) (12)试题(5)参考答案 (13)古代汉语试题(6) (15)试题(6)参考答案 (16)古代汉语试题(7)及答案 (18)古代汉语试题(8)及答案 (21)古代汉语试题(9)及答案 (24)古代汉语试题(10)及答案 (26)古代汉语试题(1)一、单项选择(每题1分,共10分)1、下列关于《康熙字典》的说法正确的是--------------------()A全书按部首排列,共分540部。

B全书按照地支分成十集。

C采用了直音、反切和叶音三种注音方法。

D王引之《字典考证》纠正了五千多条错误。

2、注重分析虚词特殊用法的著作是--------------------------()A《经传释词》B《词诠》C《助字辨略》D《古汉语虚词通释》3、许慎的“本无其字,依声托事”是指----------------------()A会意B形声C假借D转注4、下列各组中完全属会意字的是---------------------------()A莫、休、甘、武B炎、寒、贼、朱C从、信、秉、亦D友、及、伐、取5、下列各组字中是古今字关系的是-------------------------()A错措 B睹覩 C置寘 D沽酤6、下列句中加点词使用了本义的是-------------------------()A孟尝君顾谓冯谖。

B天帝使我长百兽。

C途有饿莩而不知发。

D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

7、下列句中“孰与”与其他三句不同的是------------------()A吾孰与城北徐公美。

B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

C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D百姓足,君孰与不足。

8、“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說《黃帝四經》中的一類“達”字(首發)劉雲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馬王堆帛書《老子》乙本卷前有古佚書四篇,此四篇古佚書經唐蘭先生考證,應為失傳已久的“黃學”代表作《黃帝四經》1。

《黃帝四經》發表后,由於其學術價值極大,研究者眾多,成果極為豐富,但由於其書久佚,文辭古奧,目前依然有不少難以講通之處。

現不揣谫陋,對其中用法比較奇怪的一類“達”字提出一點看法,以就教於方家。

這類“達”字出現於下列文句中(釋文用通行字寫出):2《經法·四度》40行上:“倍約則窘,達刑則傷。

倍逆合當,為若有事,雖無成功,亦無天殃。

”《經法·亡論》58行下-59行上:“抹(昧)利,襦傳,達刑,為亂首,為怨媒,此五者,禍皆反自及也。

”《經法·亡論》64行下-65行上:“伐當罪,見利而反,謂之達刑。

”《十六經·觀》89下-90上:“聖人正以待天,靜以須人,不達天刑,不襦不傳,當天時,與之皆斷。

當斷不斷,反受其亂。

”《十六經·兵容》117下:“聖人不達刑,不襦傳,因天時,與之皆斷。

當斷不斷,反受其亂。

”對於上揭“達”字,學者多有討論,如:馬王堆漢墓帛書整理小組認為:達疑假借為脫。

意思是應該用刑而不用刑或少用刑。

《詩·瞻卬》:“彼宜有罪,女(汝)覆說(脫)之”,正是此義。

3國家文物局古文獻研究室認為:達讀為汰,淘汰。

《爾雅·釋詁》:“汰,墜也。

”達刑意謂減損天之刑法。

4郭元興先生認為:達刑即肆刑、擅刑、縱刑,指恣意施刑而言。

5余明光先生認為:達,放肆、專擅的意思。

《詩·鄭風》:“挑兮達兮”,注:“達,放恣也。

”引申為專擅。

這句話的意思是:濫用而專擅刑罰就會有損傷。

6陳鼓應先生認為:達刑,謂不合於天刑,即征伐行動不合於天意。

《說文》:“達,行不相遇也。

”段玉裁注云:“乃古言也。

訓通達者,乃今言也。

”則“達刑”之“達”正用其古義。

……按照天道的規定,該去征伐的就去征伐,不該征伐的就不去征伐,這就叫合於天刑。

反之,就叫“達刑”,不合於天刑。

又解:《字林》云:“達,滑也”,是“達”亦可聲訓為“滑”。

段玉裁也說“達與滑音義皆同”,則此“達”可讀為“滑”。

“滑”,亂也,則“達刑”即亂其天刑的意思。

“亂”與“不合”意思是相通的。

7魏啟鵬先生認為:達刑,更改天刑。

達借為奪,《廣雅·釋詁三》:“奪,敡也。

”《玉篇·奞部》:“奪,易也。

”刑,指天刑。

本書《十大經·觀》正作“不達天刑”。

8蕭旭先生認為:達讀為忕,習慣。

忕刑猶言濫刑。

《亡論》:“伐當罪,見利而反,胃之達刑。

”《觀》:“不達天刑。

”謂不亂用刑也。

9我們認為上揭諸說對文意的把握在大方向上是沒有問題的,但對“達”字的解釋卻都過於迂曲,恐不可憑信。

《經法·亡論》中有對“達刑”的定義性解說:“伐當罪,見利而反,謂之達刑”,根據這個解說我們可以知道“達刑”指當刑而未處刑。

但這恐怕不是“達刑”的全部意思,從上揭《黃帝四經》的其他文例來看,“達刑”似不應只指當刑而未處刑,還應同時指濫用刑,即不當刑而處刑,也就是說“達刑”還應該有用刑不當的意思。

“達天刑”的意思與“達刑”的意思應該相同。

將“達刑”的這兩種意思結合起來看,我們可以對“達刑”的意思有一個更為全面的認識。

“達刑”的本義應該是用刑不當,包括當刑而不處刑和濫用刑兩層含義,在具體語境中也可以只表示當刑而不處刑。

根據這兩種意思,我們不難推測“達刑”在某些語境中應該還可以只表示濫用刑。

“達刑”、“達天刑”的意思確定了,那麼“達”字該怎麼理解呢?我們在解釋“達”字之前,先來看看古書中表示用刑不當及相關意思時到底怎麼說。

翻檢古書,我們可以發現古人在表示用刑不當及相關意思時,多用“失刑”這種說法,如:《左傳》僖公十年:“秋,狐突適下國,遇大子,大子使登,僕,而告之曰:‘夷吾無禮,余得請於帝矣。

將以晉畀秦,秦將祀余。

’對曰:‘臣聞之:“神不歆非類,民不祀非族。

”君祀无乃殄乎?且民何罪?失刑、乏祀,君其圖之。

’”孔穎達《正義》:“晉無罪,而滅以畀秦,刑之濫也。

”《左傳》僖公十五年:“蛾析謂慶鄭曰:‘盍行乎?’對曰:‘陷君於敗,敗而不死,又使失刑,非人臣也。

臣而不臣,行將焉入?’”楊伯峻《注》:“逃亡,則晉不得而罰之,是失刑也。

”10《國語·晉語》:“失刑亂政,不威。

”韋昭《注》:“有罪不殺為失刑。

”《管子·四時》:“月食,則失刑之國惡之。

”可見《黃帝四經》中的“達刑”、“達天刑”與傳世文獻中的“失刑”,在意思上是對應的。

鑒於此,如果“達”與“失”能夠聯繫起來,那是最好不過的了。

“達”與“失”在語義上很難溝通,那麼“達”與“失”在語音上可以聯繫起來嗎?“達”是定母月部字,“失”是書母質部字,兩字聲母都是舌音,韻部旁轉,兩字在語音上相距不遠,而且“達”與“失”也有間接通假的例證。

“達”與“”聲字可通。

在馬王堆帛書《老子》乙本《道經》241行下中有這樣一段話(釋文用通行字寫出):“善行者無達迹,善言者無瑕謫,善數者不用籌策。

”11其中的“達”字,馬王堆帛書《老子》甲本中作“勶”,12想爾本作“徹”,通行本作“轍”。

“”聲字與“失”聲字可通。

《戰國策·齊策》:“主者,循軼之途也,鎋擊摩車而相過。

”鮑彪《注》:“軼、轍同,車迹也。

”《史記·孝文本紀》:“……遣使者冠蓋相望,結軼於道……”《漢書·文帝紀》作“……遣使者冠蓋相望,結轍於道……”《集韻·薛韻》:“轍,《說文》:‘迹也。

’或作軼。

”可見“達”與“失”在語音上是可以相通的,上揭文例中的“達”是有可能讀為“失”的。

“達”讀為“失”之後,上述文例都可以貫通了,本文似乎也應該到此為止了,不過,上述問題似乎還有另外一種可能的解決方案。

我們認為“達”與“失”在字形上也很可能會有聯繫。

具體來說,我們認為“達”是“失”的訛字的可能性是很大的。

不過馬王堆帛書中的“達”字與常見的“失”字在形體上差距很大,無由相訛。

13說到這裡,我們必須先對馬王堆帛書的抄寫年代、文字特點及其相關情況交待幾句。

馬王堆帛書中的文字在總體上看是秦漢系的文字,但由於其抄寫年代跨度比較大,最早的抄寫於秦即將統一六國之時,最晚的抄寫於西漢初年的漢文帝之時,14而這一段時期正好是漢字發生重大變革的時期,因此帛書中文字的使用情況十分複雜。

據學者研究,馬王堆帛書文字中保留了很多戰國時代東方六國文字,尤其是楚系文字的遺跡,15這已成為學界共識。

具體到帛書中的《黃帝四經》,它大約抄寫於西漢初年劉邦在位之時,16它的某些用字習慣與楚系文字的用字習慣相同。

17除此之外,龍晦先生從《黃帝四經》中的楚言、楚諺,《黃帝四經》與《管子》、《國語·越語》和《淮南子》的關係,《黃帝四經》與《淮南子》的押韻等三個方面論證了《黃帝四經》是楚人的著作,18其說可信。

弄清楚了以上情況,我們就作一個大膽的推測:《黃帝四經》中所謂的“達”字,有可能是西漢初年的人在抄錄自己在字形和內容兩方面都不太熟悉的楚系抄本時,將與“達”字形體相似的“失”字或用為“失”的字誤抄而成。

事實上,楚系文字中用為“失”的字恰好與“達”字形體相近。

此字作(《郭店楚墓竹簡·老子乙》簡6),19趙平安先生認為此字與甲骨文中從止從㚔的“”為一字,應隸定為“”,20其說至確。

“”無論與楚系文字中的“達”,還是與西周、秦漢系文字中的“達”都比較相似。

楚系文字中的“達”異體較多,其中有一種比較常見的異體作(《郭店楚墓竹簡·五行》簡43)。

21將此類“達”字與“”稍一比較,我們就可以發現它們在字形結構上十分相似,而且它們都從“辵”,除去“辵”之後的部份也有些相似之處。

值得關注的是,上博七《武王踐阼》簡9和簡10中“”字出現了一種省體,使“”與“達”的相似度明顯提高了。

這種簡省的“”字共出現了兩次,分別作、。

這種省體不但將原來字形右上部的“止”旁省略了,還省略了原來字形所從的“㚔”的中間的一豎筆。

這種簡省的“”字與上揭“達”字就更為相似了。

西周、秦漢系文字中的“達”字,具有明顯的傳承關係,現撮舉於下:(師㝨簋)(《睡虎地秦墓竹簡·日書甲》簡6)(馬王堆帛書《五行》207行)(《經法》8行下)將上揭“達”字與“”略一比較,我們就可以發現它們在字形結構上也十分相似,而且它們也都從“辵”,除去“辵”之後的部份同樣也有些相似之處。

在“”的用法和構形理據都沒有弄明白之前,學者們對它的某些看法,對我們的上述觀點頗能起到旁證的作用。

商承祚先生曾將子彈庫楚帛書中的“”誤摹為與西周、秦漢系文字中的“達”字極為相似的(乙3行),並進而將其釋為“達”。

22饒宗頤、高明先生在已清楚子彈庫楚帛書“”的正確字形的基礎上,依然贊同商先生的這種釋法,并直接將西周金文中的“達”與“”作對比,來論證“”為“達”。

23這種誤摹、誤釋在某種程度上說明了“”與具有明顯傳承關係的西周、秦漢系文字中的“達”字的相似性。

其中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商先生作為具有極高古文字學修養的學者,將其不熟悉的楚系文字中的“”誤摹為類似於其熟悉的西周、秦漢系文字中的“達”字的形體,這提示我們,楚系文字中的“”被不熟悉楚系文字的西漢初年的抄手直接誤抄為當時文字中的“達”字的可能性是很大的。

以上我們分別從語音和字形兩個角度,對馬王堆帛書《黃帝四經》中的一類“達”字進行了分析,指出它們與“失”這個詞有著密切的聯繫。

至於語音和字形這兩個角度哪個更好一些,現在似乎很難作出判斷,不過這類“達”字與“失”這個詞有著密切的聯繫這一點,似乎可以肯定下來。

西漢初年文字中某些“達”字與“失”這個詞的這種密切聯繫,在後世字書中也有蹤跡可尋。

《說文解字•辵部》:“達,行不相遇也。

从辵羍聲。

《詩》曰:‘挑兮達兮。

’达,達或从大。

或曰迭。

”其中的“或曰迭”三字頗為費解。

上文我們指出“達”可以讀為“失”,那麼“達”自然也可以讀為從“失”得聲的“迭”,從這個角度來講,“或曰迭”可以看作是在闡明“達”與“迭”的通假關係。

上文我們還指出,楚系文字中的“”可能會被不熟悉楚系文字的西漢初年的抄手誤抄為“達”,“”在楚系文字中一般讀為“失”,但也不能排除其讀為從“失”得聲的“迭”的可能性,從這個角度講,“或曰迭”可以看作是在指出“達”是“(迭)”的訛字。

24這樣看來,西漢初年文字中某些“達”與“失”這個詞的密切關係,在許慎創作《說文解字》的東漢時期還有一些學者知道。

1參唐蘭:《馬王堆出土〈老子〉乙本卷前古佚書的研究——兼論其與漢初儒法鬥爭的關係》,《考古學報》1975年第1期,7-38頁。

又刊於《馬王堆漢墓研究》85-94頁,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8月。

2釋文請參國家文物局古文獻研究室:《馬王堆漢墓帛書(壹)》51、55、55、63、71頁,文物出版社,1980年3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