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的产生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声音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它是由振动产生的压力波在空气、水或固体中传播而形成的。
本文将探讨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一些基本原理和相关应用。
一、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产生是由于物体的振动引起的。
当物体振动时,它会使周围的空气、水或固体形成压缩和膨胀的变化,这种变化就是声波。
声波的频率决定了声音的高低音,而振动的幅度则决定了声音的强弱。
人类声音的产生主要通过声带和空气流动来实现。
当我们讲话时,空气从肺部被挤压通过声门经过声带生成声音。
不同的声带振动频率和嘴唇、舌头的协调运动决定了讲话的声调和音调。
除了人类声音,其他声音的产生也有各种各样的原因。
例如,乐器的声音产生是通过揉搓、敲击或吹气等方式来产生物体振动,进而产生不同频率的声波。
机械设备的运转声、动物的叫声等都是声音的产生。
二、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传播是通过介质的振动来实现的。
空气、水和固体都可以作为声音的介质。
当声音源振动时,它会产生压力波,这些波沿着介质传播,进而到达听者的耳朵。
在空气中传播的声音速度约为每秒340米。
当声音穿过不同介质时,它的传播速度会发生改变,例如在水中声速约为每秒1500米,而在固体中声速通常更高。
声音的传播也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例如温度、湿度、气压等。
当温度升高,空气分子的运动增强,导致声速增加。
湿度和气压的变化也会对声音的传播产生影响。
三、声音的应用声音在生活中有许多实际应用。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应用领域:1. 通讯:声音是人类最早的通讯工具之一。
通过语言和声音交流,我们可以传递信息、表达情感,实现有效的沟通。
2. 娱乐:声音在娱乐领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音乐、电影、戏剧等娱乐形式都离不开声音效果的运用。
3. 医疗:声音在医疗诊断和治疗中有广泛的应用。
例如,医生可以通过听诊器听取患者的心音和呼吸音来判断身体的状况,同时声音技术也被应用于听觉辅助设备和语音康复等领域。
4. 工业:声音在工业领域中被广泛应用。
例如,声纳技术可用于海洋勘探和船舶导航;声音传感器可用于自动化生产线上的检测和控制。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声音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现象之一。
无论是人的语言、乐器的演奏,还是动物的叫声,都是声音的表现形式。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到许多物理和生理原理。
一、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产生是由于物体的振动而引起的。
当物体振动时,它会产生压力波,这些波通过介质(如空气、水等)传播出去,我们就能够听到声音。
我们可以以人的说话为例,讲解声音的产生。
当我们说话时,声带在喉咙中振动,产生声波。
这些声波通过嘴巴发出,经过空气传播到对方的耳朵,对方就能够听到我们的声音。
二、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传播是指声波在介质中的传递过程。
声波是一种机械波,需要介质的存在才能传播。
一般来说,声音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都可以传播,但在真空中是无法传播的。
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的密度有关。
在同样的温度下,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最快,其次是液体,最慢的是气体。
这是因为密度越大,分子之间的相互碰撞越频繁,声波传播的速度就会越快。
此外,声音的传播还受到温度、湿度、空气压力等环境因素的影响。
比如在冬天,寒冷的空气会使声音传播得更远;而在高海拔地区,空气稀薄,声音的传播距离就会受到限制。
三、声音的特性声音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性:1. 频率:声音的频率是指单位时间内声波的振动次数,单位是赫兹。
频率越高,声音听起来越高。
2. 音量:音量是声音的强度,用分贝来表示。
分贝是一个以人耳对声音的感知为基础,衡量声音强度的单位。
音量越大,声音听起来越响亮。
3. 声调:声调是指声音的高低。
不同的声音有不同的声调,可以用音阶来表示。
4. 声色:声色是声音的音质特征,可以用来区分不同的声音来源。
比如人的声音和乐器的声音就有着不同的声色。
总结: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是一个涉及物理和生理原理的复杂过程。
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对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个现象,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利用和保护声音资源。
通过科学的研究和探索,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声音的奥秘,为日后的声音应用和技术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声音是通过什么方式产生的

声音是通过什么方式产生的
声音是通过振动产生的。
当物体振动时,周围的空气分子也会产生振动,并传播出去,形成声音波动。
声音的产生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实现:
1. 物体振动:当物体受到外力作用或自身发生振动时,会产生声音。
例如,乐器的弦线振动产生音乐声音,人类的声带振动产生语音等。
2. 空气振动:当声音的振动传播到空气中时,空气分子会跟随声波的振动而振动,从而传播声音。
空气的密度和压缩性使得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
3. 声源和传播媒介:声音的产生需要声源和传播媒介。
声源是产生声音的物体或振动源,传播媒介是声音传播的介质,通常是空气。
声源通过振动产生声波,并将其传播到空气中,而空气将声波传输到接收器或人的耳朵,最终使其成为可听见的声音。
4. 频率和幅度:声音的产生还与振动的频率和幅度有关。
频率指的是振动的快慢程度,决定了声音的音高。
幅度指的是振动的强度,决定了声音的音量。
总而言之,声音是通过物体振动、空气振动和传播媒介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
人们通过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实现了语言的交流、音乐的演奏和环境的感知等各种功能。
声音产生的原理

声音产生的原理一、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要产生声音,必须有振动的物体。
当物体振动时,它会引起周围气体的压缩和稀疏,形成波动。
这种波动可以用声波来描述,声波可以传播到空气、水、固体等媒介中。
不同媒介中的声波传播速度和特征不同,但其基本特征都是快速连续的小幅度压力变化。
物体振动的频率和振幅是影响声音高低和响度的主要因素。
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振幅越大,响度越高,振幅越小,响度越低。
这就是为什么在乐器演奏中,手指在弦上的压力和乐器本身的共鸣会改变音调和响度的原因。
二、波动产生的声音波动产生的声音是指气体、液体或固体中的波动引起的声音。
水波在波浪拍打时就会产生声音。
当空气流过突起物体时,也会产生声音。
在大气中经常可以听到风吹树叶的声音。
在气体中传输的声波被称为压缩波。
当物体振动时,它会引起周围气体的压力变化,产生压缩波。
从产生的振动中,我们可以看到气体分子的高速振动和碰撞。
声波的传播速度和声压强度取决于气体的温度和密度。
液体中传输的声波被称为慢压缩波或激波。
当液体受到冲击时,会形成波浪。
慢压缩波与空气压缩波的产生原理相似,但传播速度更快。
液体中的音速大约为1500米/秒,比空气中的音速要大得多。
在固体中传播的声波被称为弹性波。
当物体振动时,固体中的分子之间会产生弹性影响,产生弹性波。
固体中的音速通常较高,钢的速度可达到6100米/秒左右。
声波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和密度有关。
三、人类对声音的感知人类对声音的感知由人耳完成。
耳朵是由外耳、中耳和内耳三部分组成的。
外耳包括耳廓和耳道,用于收弱声信号,并将声音引入到中耳。
中耳有三个小骨头:锤骨、瞬膜和剪刀骨。
这些骨头通过振动将声音从外耳传递到内耳。
内耳由听觉器官和平衡器官组成。
听觉器官通过组织的震动将声波转化为电信号,这些信号被传送到大脑中,最终被解释为声音。
由于人类对声音的感知是主观的,不同的人可能对相同的声音有不同的反应。
音乐、语言、自然声音等声音具有不同的情感和意义,对人们的情感和情绪也有不同的影响。
声音的来源和产生方式

声音的来源和产生方式
声音的来源
声音的来源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1. 物体振动:当物体振动时,会产生声音。
例如,敲击铃铛、吹响口哨等都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声音的。
2. 声带振动:人类和许多动物通过声带振动来产生声音。
声带是位于喉部的一对带状组织,通过振动产生声音。
人类通过调节声带的紧张程度和长度来产生不同的音调。
3. 气体振动:当气体流动或受到冲击时,会产生声音。
例如,风吹过树叶、汽车发动机的声音等都是由气体振动而产生的声音。
4. 液体振动:液体中的物体振动也可以产生声音。
例如,水波的声音和瀑布的声音都是由液体振动而产生的。
声音的产生方式
声音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产生:
1. 声学乐器:乐器通过振动产生声音。
例如,钢琴的琴弦振动
产生音调,吹奏乐器的空气振动产生声音。
2. 电子设备:现代科技使得声音可以通过电子设备产生。
例如,扬声器、手机和电视等设备可以通过电信号转换为声音。
3. 声音录制和放音设备:录音设备可以将声音实时记录下来并
保存在介质中,然后通过放音设备回放产生声音。
4. 人声合成:通过电子设备和计算机的帮助,可以合成人声并
产生声音。
总结:
声音的来源和产生方式多种多样。
物体振动、声带振动、气体
振动和液体振动都是声音的来源。
声学乐器、电子设备、录音和放
音设备以及人声合成技术则是声音产生的方式。
通过了解声音的来
源和产生方式,我们能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声音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声音是指物体振动产生的机械波通过媒介传播到人耳内产生的听觉感觉。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是一个复杂而又有趣的过程,涉及到物理学、生物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
本文将从声音的产生原理、声音的传播方式以及声音的应用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声音的产生原理声音的产生是由物体的振动引起的。
当一个物体振动时,它会通过周围的空气、固体或液体传播机械波。
这种机械波在传播的过程中,会使周围的媒介分子发生压缩和稀疏,从而形成了声波。
声波的传播需要一个介质,常见的介质包括空气、水和固体。
二、声音的传播方式声音的传播方式一般分为两种,分别是空气传播和固体传播。
1. 空气传播:大部分情况下,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播的。
当一个物体振动时,它会使空气分子振动,从而形成一个声波,然后以波的形式向外传播。
这种声波可以在空气中自由传播,直到它遇到障碍物或者被吸收。
2. 固体传播:除了空气,声音还可以通过固体传播。
当声音遇到一个固体物体时,会引起物体分子的振动,然后这种振动通过固体内的分子之间的相互碰撞传播,从而使声音传到另一侧。
三、声音的应用声音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下面主要介绍声音在通信、音乐和医疗领域的应用。
1. 通信:声音是最早也是最常用的一种通信方式。
人们通过声音来进行语言交流,同时声音也是电话、对讲机、广播等通信工具的基础。
通过声音的传播,人们可以实现远距离的交流。
2. 音乐:声音是音乐的基本要素之一,没有声音就没有音乐。
通过不同频率和振幅的声音的组合和变化,人们可以演奏出各种不同的乐曲,传达出不同的情感和意境。
3. 医疗:声音在医疗领域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医生可以通过听诊器来听取患者身体内部的声音,从而判断患者的健康状况。
此外,声波也被广泛应用于超声检查、声波疗法等医疗技术中。
总结: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是一个复杂而又神奇的过程,通过物体的振动引起的声波在介质中传播,最终到达人耳产生听觉感觉。
声音的传播方式包括空气传播和固体传播,应用方面涵盖了通信、音乐、医疗等多个领域。
声音的产生

声音的产生一、填空题1、声音是产生的。
声音具有。
2、打鼓时,鼓声是由于振动而产生的。
找一只小口瓶子,向瓶口吹气,听到声音,这种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把皮筋绷在空盒盖上,用手拨动皮筋时,会看到皮筋在,并且发出声音,这声音是由皮筋产生的。
3.发声的物体停止后不再发声。
所以让发声的铜锣不再发生的方法是。
4.根据音叉、水、空气等发声时都在振动的现象,得出物体发声时会振动的结论,就是在。
二、判断1、人说话时都是由声带振动发出的声音。
()2、大海中波涛声是水振动而发声的。
()3.向一个空的矿泉水瓶中吹气能听到声音,声音是由矿泉水瓶振动产生的。
()4.有的物体不振动也能发出声音。
()5.鼓面停止振动,声音也就停止了,这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三.实验探究1.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呢,同学们准备了这些物品:小鼓、音叉、一盆水、鼓槌、尺子、气球、空矿泉水瓶。
(1)用槌敲击音叉,听到声音后,立即插入水中。
水面有什么现象?这种现象怎么产生的?要想让音叉不发声,你认为该怎么做?(2)尺子的一头压在桌面上,另一头伸出桌面并用手上下拨动。
你会发现(3)把气球吹满气,然后松开气球口。
有什么现象(4)用烧杯来回倒水. 你会发现(5)这些现象有什么共同特征(6)以上这些实验说明声音是怎么产生的。
(7)我们前面学过物体的存在有三种状态,以上实验()说明固体振动发声,()说明液体振动发声。
如果往一个空的矿泉水瓶中吹气,会听到唔唔声,这是()振动发出声音。
2.如图:敲击鼓面的时候,蜡烛的火焰有什么变化?这说明什么?举个例子说说生活中声音具有能量。
声音是如何生成的

声音是如何生成的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当物体振动时,它会传播出来并产生声音。
声音的生成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步骤:1. 振动: 声音的生成始于物体的振动。
当物体受到外力作用或者自身能量转化为动能时,就会开始振动。
例如,当我们敲击一根空杯子时,杯子会产生振动。
振动: 声音的生成始于物体的振动。
当物体受到外力作用或者自身能量转化为动能时,就会开始振动。
例如,当我们敲击一根空杯子时,杯子会产生振动。
2. 传输: 振动会通过物质传输。
传输的媒介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
例如,在上述例子中,杯子的振动会通过空气传输。
传输: 振动会通过物质传输。
传输的媒介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
例如,在上述例子中,杯子的振动会通过空气传输。
4. 侦听: 当声波到达我们的耳朵时,它们会引起耳膜振动。
然后,这些振动会通过耳朵内的骨骼和液体传递到听觉神经。
听觉神经会将这些信号传送到大脑,最终我们能够听到声音。
侦听: 当声波到达我们的耳朵时,它们会引起耳膜振动。
然后,这些振动会通过耳朵内的骨骼和液体传递到听觉神经。
听觉神经会将这些信号传送到大脑,最终我们能够听到声音。
总结起来,声音是通过物体的振动产生,然后通过传输和震荡形成声波,并通过侦听过程被我们感知。
这一过程是声音生成的基本原理。
请注意:为了简洁起见,这里对声音生成的过程进行了简化说明。
在实际情况中,声音的生成可能涉及更多的细节和复杂性。
为了简洁起见,这里对声音生成的过程进行了简化说明。
在实际情况中,声音的生成可能涉及更多的细节和复杂性。
[参考文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声音的产生》是人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这本教科书中的内容。
它属于“科学探究”的目标系列,通过实验和观察认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创新能力。
主要通过让学生运用多种方法和常见材料来“制造声音”,并对发声的物体与不发声的物体进行观察、比较,就观察到的现象进行积极思考,建立起“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的初步感性认识。
最后从正反取证,验证假设,培养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特别是让学生经历了整个探索求知的过程。
学情分析:
每个学生对声音都有一定的了解,有着不同的生活经验。
对于每个人来说,我们无时不刻生活在声音的世界之中,对声音有着最直观的感受,有些学生还通过不同的信息渠道获得了一些声音的知识。
但是熟悉的现象并不一定引起学生的关注,学生并不会花很多时间去探究声音的更多奥秘。
这恰是我们教学有价值的地方。
教学方法的分析: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属于探索性实验,从教学进程来分析,对于四年级的学生的认知水平来说,这种实验并不适合大步子教学,四年级的学生从接触科学到现在,他们经历的观察活动比较多,验证性实验比较多,而对探索性实验在《沉和浮》、《冷和热》单元学生有了涉及,但教学期望与实际效果有一定距离,为此,本课宜采用层层推进的方式设计教学。
教学目标:
1、运用多种方法和常见材料来“制造声音”。
2、通过观察比较物体发声时的状态,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3、通过探究活动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体会到各种自然现象都是有规律的。
教学重难点:
重点:从多种事实中概括出物体发声的规律。
难点:通过观察、比较,将声音的产生与物体振动建立起联系。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实验记录表、队鼓、盐、、泡沫小球、水、烧杯(两只,其中一只装水)饮料瓶(两个,其中一个装入一些泡沫碎粒)
2、学生准备:保鲜袋、尺子、橡皮筋、铅笔盒等
教学过程:
课前活动,激发兴趣。
1、上课之前,让我们一起唱首歌,好不好?
(播放《假如幸福你就拍拍手》,鼓励学生跟着做动作)。
2、接下来做一个抢答题,看谁说得多,说得快:从走进教室到现在你都听到了那些声音?
一、激情导课
1、导入课题
1)、同学们,在我们周围,每天,都有各种各样的声音伴随着我们,轰隆隆的雷声提醒我们下雨了,叮铃铃的铃声告诉我们上课了,吵闹声使人烦躁,音乐声让人舒畅,声音向我们传递了各种信息,对我们的生活有着重要的作用,
2)关于声音,你最想知道什么?
(我想知道:为什么会有声音?人为什么会听到声音?声音为什么有好多种?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问:这些问题中,你们觉得应该最先解决哪一个问题呢?
这一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奇妙的声音王国,去探索有关声音产生的奥秘。
(板书课题:第三单元奇妙的声音王国1、声音的产生)
[意图:引导学生自行提出问题是科学课的重要教学目标,在所提出的问题中引导学生进行筛选,选出最先要解决的为题,同样可以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
2、明确目标
1)能制造声音并观察物体发声时的状态。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3)学会“做”中学。
3、预期效果
相信大家在自己观察和小组的讨论中能完成今天的目标。
二、民主导学
1、任务呈现:利用材料制造声音,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1)、请你们想一想,你觉得声音产生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学生交流……..)。
怎样判断刚才同学们的回答对不对呢?最好的办法就是:实验。
其实无论什么问题,只要通过实验去听,去看,去摸,去思考,答案自然就出来了。
谈话:我们拿保鲜袋用不同的方法让它发出声音?(摩擦、弹拨、敲击、吹气等)(看谁的发现最多;制造声音时注意声音的大小)开始!停!谁能把你刚才使用的方法展示给大家看?
2)、刚才我们听了一些声音,也制造了一些声音,那么声音到底是怎样产生的呢?是不是对物体施加外力就能产生声音呢?
下面我们共同探究,请看实验记录表,第一部分是我的预测,把你们刚才预测的内容填上去。
第二部分是我的试验,请按照要求做试验并填写表格。
第三部分是我的结论,做完实验后,把你们组的结论写在上面。
2、自主学习
1)全班分组做实验,老师巡视指导。
提出要求:下面老师给你5分钟的时间制造声音,这儿老师有三点建议:
(1)看谁的发现最多;
(2)制造声音时注意声音的大小!
(3)注意观察:通过听一听、看一看、摸一摸等方法,感受尺子、橡皮筋、发出声音的时候,本身有什么变化?
2)教师引导:观察物体在发声前后的变化,做好观察记录。
使用哪些方法实验,结果怎样?观察交流尺子或橡皮筋发声与不发声有什么不同?归纳得出这些发声物体的共同点。
[意图:研究物体为什么会发声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很难说清楚,这个活动由扶到放,让学生学会观察、学会记录、学会思考。
通过相同现象的观察分析,自然而然地得出发声物体的共同点,即发生了振动。
]
3、展示交流
1)小组展示使尺子、橡皮筋发出声音,说明发声的原因。
(小组互相帮助)
课件填实验记录表(小组订正表)
师生小结:你们都是细心的孩子。
发现尺子发声时在抖动,皮筋发声时会颤动……这些“颤动”“抖动”…在科学上,我们把它们统称为振动(物体小的来回运动的重复)。
尺子发声时会振动,皮筋发声时会振动……什么情况尺子和皮筋不会发出声音?弯曲挤压尺子发声了吗?弯曲拉长皮筋发声了吗?
看来,要让物体产生声音,物体必须振动,这就说明:声音产生的原因其实就是-----物体的振动。
也就是说: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和学生一起小结)
2)验证猜想,归纳结论:物体发出声音,一定是振动了吗?我们怎么样才能看得更清楚一些呢?演示鼓面上的豆子振动。
说明物体振动产生声音。
既然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那么停止物体的振动,声音就应该消失,是不是这样呢?演示按压鼓面反证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
[意图:这是一个加深理解的活动,这里围绕“发声的物体一定是振动了吗?”设计反证法实验,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而且通过实验的方法把这个过程观察得更仔细。
当然学生理解起来就更简单。
]
3)刚才我们验证固体振动产生声音,那液体和气体是不是也是这样呢?
(1)拿杯子倒水,这是什么在振动?
(2)拿出空饮料瓶,对着瓶口吹。
这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呢?我看不见有什么在振动啊?
(在水中和饮料瓶中加入黄豆大的泡沫塑料小球来验证)
[这里演示的两个实验,一个证明了液体的振动,一个证明了气体的振动。
]
三、检测导结
1、目标检测(看题直接写出答案)
1)判断:
A、摩擦、弹拨、敲击、吹气可以物体产生振动而发出声音。
B、用手敲击桌面,可以听到声音,但看不见桌面在振动,说明桌面发声时,是不振动的。
C、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引起的,物体振动消失后声音不会消失。
2)看图说出什么地方在振动?
吹长号、摇铃铛、敲架子鼓、弹钢琴、弹吉他、唱歌。
3)学生做喉咙发声实验。
知道我们平时说话的声音是什么振动产生的吗?声带在哪里,有哪位知道?请同学们把手放在喉咙上感觉一下。
(生跟着师做、说:“你好”、“我们爱科学”)手有什么感觉?(生尝试后写感觉)
讲述:
2、结果反馈
看答案同桌互相判,互相解决问题。
3、反思总结
1)师: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声音的产生离不开物体的振动,振动产生了声音,这个物体,可以是固体,也可以是液体或气体,鼓声咚咚,那是鼓面在振动,流水哗哗,那是溪水在振动,北风呼啸,那是空气在振动,我们歌唱,那是声带在振动……声带振动人就能发出声音,如果声带损坏了,人的声音就会变得嘶哑、难听,甚至发不出声音。
同学们以后一定要注意保护声带,不要大声喊叫。
2)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了,声音也就停止了。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觉得有什么不足的地方需要今后改进的?
4)拓展: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我们已经知道了,你们还想研究什么问题?(如声音的高低、怎样传播等)
5)课件出示作业:
老师这里有一首关于声音的小诗。
只是还未完成的,请同学们补写完。
声音的世界
北风呼呼,是空气在振动;
小溪哗哗,是在振动;
蜜蜂嗡嗡,是在振动;
咚咚的鼓声,是在振动;
滴答的闹钟,是在振动;
砰砰的心跳,是在振动;
啊,声音!
正是有了你,
我们的世界才如此美妙。
附:板书
第三单元奇妙的声音王国
1、声音的产生
振动产生声音
物体
停止振动声音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