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谀”而不“迂”——唐代碑志“谀墓”再论:以韩愈为中心

合集下载

韩愈“谀墓”问题研究述评

韩愈“谀墓”问题研究述评

[ 要】 摘 文章 从 韩愈 “ 墓 ” 法之 由来谈 起 , 谀 说 以建 国前后 为分 期 , 多年 来 学界 关 于韩愈 “ 墓 ” 就 谀 问题 的研 究进 行 述 评 , 为肯 定 者 多从 刘 叉 之 言及 《 淮西碑 》 引起 的纠 纷入 手 , 定 韩愈 因贪 图钱 财 而作 认 平 等 断 碑 志文 , 迎权 贵 , 美 隐恶 , 墓 明显 。反 对 者则 就 史传所 载 与碑 志所 写人 事进 行 对 比 , 逢 虚 谀 并联 系韩愈 的政 治思想 和文 道精 神 。 为 韩愈 碑 志 文 写 法 虽多 变 , 写权 贵 就 事论 事 , 认 但 扬善 隐恶 , 并未谀 墓 。 综合 而 言 。 学 界 关 于韩愈 “ 墓 ” 谀 的研 究 , 虽取 得 不 少成 果 。 多集 中在 探 讨 作文 润 笔和 韩 弘碑 志等 方 面 , 限于 文本考 但 局
耳 。 若 与刘君 为寿 。 ’ 不 能止 , 归齐 不 愈 复


韩 愈 “ 墓 ” 法 之 由来 及 争 论 焦点 谀 说
鲁 。叉之 行 , 固不 在 圣 贤 中庸之 列 , 然其
能 面道 人 短 长 , 畏 卒 祸 . 得 其 服 义 , 不 及 则 又 弥 缝 劝 谏 , 若 骨 肉 。 其 过 人 无 有 此
其 故 时所 为 。辄 不 能俯 仰 贵人 。 穿屐 破 衣 , 寻 常人 乞 丐酒食 为 活。闻韩愈 善接 从
欧 阳修、 宋祁撰《 新唐书 ・ 刘义传》 , 引述 了李商 ①也
隐关 于刘叉 的 记载 . 中不乏 韩 愈 “ 其 谀墓 ” 之说 ,在
天 下士 , 步行 归之 。 既至 , 《 赋 冰柱 》 雪车》 《 二诗 。 一旦 居 卢 仝 、 郊之 上 。 樊 宗师 以 孟

2019-韩愈墓志铭艺术特色-优秀word范文(12页)

2019-韩愈墓志铭艺术特色-优秀word范文(12页)

2019-韩愈墓志铭艺术特色-优秀word范文(12页)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韩愈墓志铭艺术特色篇一:韩愈墓志研究隋唐史本科生课程论文论文题目:课程名称:任课教师:专业:班级:学号:姓名:201X年12月26日摘要:墓志属于碑文的一种,它的主要功能是用来记叙墓主的生平。

如《文章辩体序说·墓志》说:“墓志,则直述世系、岁月、名字、爵里,用防陵谷改迁。

”墓碑分为立于地表的“墓表文”和埋于地下的“墓志铭”,即所谓的“志以志诸阴,表以表诸阳”[1]。

经过近百年来的发现与汇编,目前已公开刊布唐人墓志接近万数,其是目前研究隋唐五代史的新资料,而在唐代墓志中又转向具体个案研究,本文通过对韩愈墓志研究整理,在了解其写作特色、内容、情感、谀墓传闻基础上,进一步提出由韩愈墓志为主考察墓志随着朝代的变化的新特点,以及韩愈墓志创作对当时社会影响,又是怎样的社会基础使得韩愈改骈体而为散文,以及当时为什么墓志多是纪人为主,而单纯的抒情志墓却很少。

关键词:韩愈墓志综述新的观点墓志文是东汉末期发展起来的一种应用文体,只不过是“仁人孝子,于幽宫则刻石而埋之”[2]。

经六朝到唐代再到韩愈。

经过近百年来的发现与汇编,目前公开刊布的唐人墓志已经接近万数,时间上从武德、贞观年间到晚唐五代涵盖唐朝各个历史时期,志主的身份从文臣武将、王后皇妃、公主亲王等皇室宗亲,到地方官员及其家庭成员、民间隐士、僧尼道人、妇女儿童、医卜商贾等各阶层社会成员[3],本文主要以韩愈墓志为主,在综合研究基础上对其写作特色、内容、情感、谀墓的描写中,进一步提出从韩愈墓志看朝代发展变化、韩愈墓志创作影响,为什么改骈文为散文,以及从其墓志中看出多是纪人为主,为什么单纯的抒情志墓却很少。

韩愈墓志之写作特色:韩愈可谓是唐代墓志创作的第一人,在《昌黎先生集》中现存的墓志就有六十余篇,其作为古今碑志第一大家,《唐才子传》谓“时韩碑铭独唱”吴讷在《文章辩体序说·墓志》中也说:“古今作者,惟常理最高,行文叙事,面目首尾,不再蹈袭”。

浅析韩愈三篇碑志文中的反道教方术思想

浅析韩愈三篇碑志文中的反道教方术思想
误 而 命丧 黄 泉 ,诱 杀李 于 的直 接 凶 手则 是 在宪 宗 朝一 度 受到 皇 帝 重用 后 又臭 名 昭 著 的道 士柳 泌 。在 为 李 于所 写墓 志 中 , 韩 愈 集 中一 切 笔 力对 道 教进 行 了彻底 揭 露和 清 算 。 《 故太 常 博士 李君 墓 志 铭 》全 文近 70 ,仅 用 18 叙 0字 0字 述李 _ r的生 平 事迹 ,仅 这 一 百多个 字 中就 有 5 多 字专 叙 李 于 O
尚有一定 的客观 事实依据 ,若说韩 愈不反道教则失之偏颇 的事,李虚 中的死给韩愈留下的痛与恨都是深刻的。
了,韩 愈 诗集 里 诸 如 《 自然 诗 》 《 氏子 》 《 山 女》那 谢 谁 华
《 故监 察 御 史卫 府君 墓 志铭 》 写 于元 和 十年 ,通 篇 只 唐 记 述 了墓 主 韦 中立 采药 铸 金 不效 而 亡这 一件 事 ,可 谓奇 特 。
主 韦 中立 乃 是韦 中 行 的哥 哥 ,这 篇 墓志 就 是韦 中行 与韩 愈 同 作 的 ,见 文 中所 言 : “ 时 中行 为 尚书 兵 部 郎 ,号 名人 ,而 于
是 李 虚 中和 韦 中立 的悲 剧 在 当 时绝 非为 道 家所 害 命 的偶 然个
例 。到 了长庆 三 年 ,韩 愈 的侄 孙 女 婿李 于 也 因受 道教 药 法所
药 事 ,极 愚 可悯 。若 中行 存世 俗 之 见 ,只 肯称 美 , 公或 勉从
和 《 故太 常博士 李君 墓志铭 》 ,笔者 以 为韩 愈利 用碑 志文 反对 之 而 夹 叙其 善 事 一 二 ,则 文 不 能如 此 奇 警歌更 为有 力的战斗 武器 ,也 是实 践他
在上 述 三 篇碑 志文 中 。
在 《 中 侍御 史 李君 墓 志 铭 》 中,墓 主 李 虚 中是 韩 愈的 殿

中唐文人的坚守与妥协—以韩愈为例

中唐文人的坚守与妥协—以韩愈为例

中唐文人的坚守与妥协—以韩愈为例摘要:唐代韩愈倡导“不平则鸣”,可是有的文章却表现了对现实的妥协,这一点为后人诟病批判。

韩愈的一生并不平坦,三岁父母双亡,家道中落,他所处的时代,国家衰微,科举考试难度大,在温饱问题面前,人生理想几乎被现实打碎。

在这样的时代和家庭背景下,韩愈对现实表现出矛盾性和妥协性。

韩愈一生在思想、政治、文学上的成就毋庸置疑。

对于韩愈的评价应当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和现实情况,不要片面地否定一切或肯定一切。

韩愈的一生,可以说是“硬骨”与“软骨”并存,有坚守也有妥协。

关键词:韩愈;散文;妥协;坚守韩愈是中国古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首。

苏轼在《潮州韩文公庙碑》中评价韩愈:“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

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夺三军之帅。

此岂非参天地,关盛衰,浩然而独存者乎?”[1]759这是对韩愈一生最出名的概括,而韩愈敢于向天子叫板,勇闯叛军大营的“硬汉”形象也就此深深刻在了后人心中。

虽然后人将韩愈塑造成了一位圣人,但真实的韩愈在一生中并不是每次都宁死不屈,如果真是这样,韩愈恐怕多少条命都不够用。

从韩愈的文章和经历中我们可以看到,普通人韩愈的“硬骨”与“软骨”。

一、韩愈的“硬骨”与“软骨”韩愈是一个同时具有“硬骨”和“软骨”的人。

韩愈生于唐代宗大历三年戊申(768年),卒于长庆四年甲辰(824年),享年五十七岁。

韩愈的一生经历了无数浮浮沉沉,正是这样并不平坦的人生,造就了韩愈的“软硬兼备”,从韩愈的人生中三件事和文章就可以看出。

(一)上书宰相自荐韩愈十九岁离开家乡到长安参加科举考试,连考三次都名落孙山,二十五岁那年才终于考中了进士。

接下来,韩愈为了进入仕途做官,参加了博学鸿词科考试,又是三次都没考中,这时的韩愈已经二十八岁了。

韩愈非常着急,给当朝宰相连上了三封自荐信——《上宰相书》《后十九日复上宰相书》《后廿九日复上宰相书》。

在这些信中,韩愈哭诉了自己的惨状“遑遑乎四海无所归,恤恤乎饥不得食,寒不得衣,滨于死而益固,得其所者争笑之……”[1]155,韩愈说自己如今已经是吃不饱穿不暖,就快要死了,还经常遭受别人的嘲笑,生理和心理上都遭受着巨大的痛苦。

陈寅恪《论韩愈》

陈寅恪《论韩愈》

陈寅恪《论韩愈》导读:陈寅恪一贯坚持发扬中国文化的主张,他的文化理想简练地表达在二十年代为王国维纪念碑写的铭文中,其中有:“士之读书治学,盖将以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真理因得以发扬。

思想而不自由,毋宁死耳。

斯古今仁圣所同殉之精义,夫岂庸鄙之敢望。

先生以一死见其独立自由之意志,非所论于一人之恩怨,一姓之兴亡。

”后来在《冯友兰〈中国哲学史〉审查报告》中,他又申述自己对中国文化发展的看法并展望未来发展趋向道:“其真能于思想上自成系统,有所创获者,必须一方面吸收输入外来之学说,一方面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

此二种相反而适相成之态度,乃道教之真精神,新儒家之旧途径,而二千年吾民族与他民族思想接触史之所昭示者也。

”他还说:“窃疑中国自今日以后,即使能忠实输入北美或东欧之思想,其结局当亦等于玄奘唯识之学,在吾国思想上,既不能居最高之地位,且亦终归于歇绝者。

”五十年代初,郭沫若邀请他到北京担任科学院中古历史研究所负责人。

他不同意时兴的“先有马列主义的观点,再研究学术”的办法,提出要坚持自己的学术自由主张。

在与劝说他赴任者的谈话中,他提到自己撰写的王国维纪念碑铭:“碑文你带去给郭沫若看。

郭沫若在日本曾看到我的王国维诗。

碑是否还在,我不知道。

如果做得不好,可以打掉。

郭沫若是甲骨文专家,是‘四堂’之一,也许更懂得王国维的学说。

那么我就做韩愈,郭沫若就做段文昌……。

我的碑已经流传出去,不会湮没。

”1954年《历史研究》创刊,向陈寅恪约稿时,他在第一、二期上发表了两篇文章,一篇是《论李唐之李武韦杨婚姻集团》,另一篇就是《论韩愈》。

可见,他肯定和赞美韩愈,除了对中华文化复兴和延续寄托希望之外,还有上述的现实原因:他反对举国尽是八股洋腔,生吞活剥马列主义术语。

陈寅恪当然会注意到郭沫若其时的种种言行。

但他没有批评韩愈的人品而影射郭沫若———韩愈的人品的确有无法遮掩的瑕疵———他的着眼点在韩愈的历史贡献,而不是斤斤于文人细行。

陈寅恪从六个方面赞颂韩愈在唐代文化史和中国文化史上的特殊贡献。

韩愈《争臣论》阅读练习及答案【附译文】

韩愈《争臣论》阅读练习及答案【附译文】

韩愈《争臣论》阅读练习及答案【附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争臣①论韩愈或问谏议大夫阳城②于愈:“可以为有道之士乎哉?行古人之道,天子以为谏议大夫,居于位五年矣,视其德如在野,彼岂以富贵移易其心哉?”愈应之曰:“恶得为有道之士乎哉?今阳子在位,不为不久矣;闻天下之得失,不为不熟矣,而未尝一言及于政。

视政之得失,忽焉不加喜戚于其心。

有道之士,固如是乎哉?”或曰:“夫阳子恶为人臣招其君之过而以为名者。

故虽谏且议,使人不得而知焉。

”愈应之曰:“入则谏其君,出不使人知者,大臣宰相者之事也。

夫阳子,本以布衣隐于蓬蒿之下,主上嘉其行谊,擢在此位,官以谏为名,诚宜有以奉其职,使四方后代,知朝廷有直言骨鲠之臣,天子有从谏如流之美。

阳子之心,将使君人者恶闻其过乎?”或曰:“阳子不求用而君用之,不得已而起,守其道而不变,何子过之深也? ”愈曰:“自古圣人贤士皆非有求于闻用也闵其时之不平得其道不敢独善其身而必以兼济天下也。

故禹过家门不入,孔席不暇暖,而墨突不得黔。

彼二圣一贤者,岂不知自安佚之为乐哉?诚畏天命而悲人穷也。

夫天授人以贤圣才能,岂使自有余而已,诚欲以补其不足者也。

恶得以自暇逸乎哉? ”或曰:“若吾子之论,直则直矣,无乃伤于德而费于辞乎?”愈曰:“君子居其位,则思死其官。

未得位,则思修其辞以明其道。

我将以明道也。

《传》曰:“惟善人能受尽言。

”谓其闻而能改之也。

今虽不能及已,阳子将不得为善人乎哉?注:①争臣:谏官,指能以直言规劝君主的臣子。

争,zhèng,后作“诤”,规劝。

②阳城:唐德宗时为谏议大夫。

一开始他没有履行劝谏的职责,所以韩愈写本文来促进他。

三年后,阳城上书指斥裴延龄的罪恶。

16.对下列句子中加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忽焉不加喜戚于其心戚:喜悦B.知朝廷有直言骨鲠之臣骨鲠:刚正忠直C.将使君人者恶闻其过乎恶:厌恶D.何子过之深也过:责备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使人不得而知焉怯夫慕义,何处不勉焉B.将使君人者恶闻其过乎吾二臣者皆不欲也C.则思修其辞以明其道谨拜表以闻D.谓其闻而能改之也买五人之头而函之18.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认为阳城上不劝谏君主,下不关心百姓疾苦,不能很好地履行大臣宰相的职责,算不上有道之士,表达了批评指责之意,体现了“在其位,谋其政”的儒家政治思想。

实录与谀墓——韩愈研究中的一个具体问题

实录与谀墓——韩愈研究中的一个具体问题

作者: 卞孝萱
作者机构: 南京大学中文系
出版物刊名: 文史知识
页码: 62-69页
主题词: 王叔文 韩愈研究 实录 批评 左传 浮夸 经略使 集团内部 权德舆 具体问题
摘要: 以"《左氏》浮夸"为鉴,看看《顺宗实录》韩愈《进学解》云:"《春秋》谨严,《左氏》浮夸。

""谨严"是褒,"浮夸"是贬,意思明白,无须注释。

在韩愈之前,范宁批评过"《左氏》艳而富,其失也巫"(《春秋榖梁传集解自序》,《全晋文》卷125)。

与韩愈同时,赵匡批评《左氏》"诬谬实繁"(陆淳《春秋集传纂例》卷1《赵氏损益义第五》引)。

权德舆也批评《左氏》"终诬艳而多。

韩愈的柳宗元墓志铭

韩愈的柳宗元墓志铭

韩愈的柳宗元墓志铭韩愈的柳宗元墓志铭墓志铭,是古代文体的一种,刻石纳入墓内或墓旁,表示对死者的纪念,以便后人稽考。

文章通常分两部分,前一部分是序文,叙述死者的姓氏、爵里、世系和生平事迹;后一部分是铭文,缀以韵语,表示对死者的悼念和颂赞。

这一篇墓志铭的铭文极短,是一种变格。

柳子厚墓志铭子厚,讳宗元。

七世祖庆,为拓跋魏侍中,封济阴公。

曾伯祖奭,为唐宰相,与褚遂良、韩瑗俱得罪武后,死高宗朝。

皇考讳镇,以事母弃太常博士,求为县令江南。

其后以不能媚权贵,失御史。

权贵人死,乃复拜侍御史。

号为刚直,所与游皆当世名人。

子厚少精敏,无不通达。

逮其父时,虽少年,已自成人,能取进士第,崭然见头角。

众谓柳氏有子矣。

其后以博学宏词,授集贤殿正字。

俊杰廉悍,议论证据今古,出入经史百子,踔厉风发,率常屈其座人。

名声大振,一时皆慕与之交。

诸公要人,争欲令出我门下,交口荐誉之。

贞元十九年,由蓝田尉拜监察御史。

顺宗即位,拜礼部员外郎。

遇用事者得罪,例出为刺史。

未至,又例贬永州司马。

居闲,益自刻苦,务记览,为词章,泛滥停蓄,为深博无涯涘。

而自肆于山水间。

元和中,尝例召至京师;又偕出为刺史,而子厚得柳州。

既至,叹曰:“是岂不足为政邪?”因其土俗,为设教禁,州人顺赖。

其俗以男女质钱,约不时赎,子本相侔,则没为奴婢。

子厚与设方计,悉令赎归。

其尤贫力不能者,令书其佣,足相当,则使归其质。

观察使下其法于他州,比一岁,免而归者且千人。

衡湘以南为进士者,皆以子厚为师,其经承子厚口讲指画为文词者,悉有法度可观。

其召至京师而复为刺史也,中山刘梦得禹锡亦在遣中,当诣播州。

子厚泣曰:“播州非人所居,而梦得亲在堂,吾不忍梦得之穷,无辞以白其大人;且万无母子俱往理。

”请于朝,将拜疏,愿以柳易播,虽重得罪,死不恨。

遇有以梦得事白上者,梦得于是改刺连州。

呜呼!士穷乃见节义。

今夫平居里巷相慕悦,酒食游戏相徵逐,诩诩强笑语以相取下,握手出肺肝相示,指天日涕泣,誓生死不相背负,真若可信;一旦临小利害,仅如毛发比,反眼若不相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T em re agD at w t s o xm l H nY , i Zn ya n ni cmps gtet l a rdn.T em jr h  ̄n r T I ysy re r a pe a u Lu o gunadS o o oi e W p e t h ao t l o l n f i rf e O n n h a ts u b i y
如上文所述韩愈还为许多地位卑下的小官吏和落魄文人写碑志文他以感人事例谐闻趣事等入文刻画出了一个又一个怀才不遇心胸磊落的寒士形象读来备感亲切犹如一幅幅人物速写q从逝者亲属的角度来说他们希望在碑志中见到一些对逝者的溢美之辞可以理解这是对生者死去亲人所产生的心灵创伤的精神抚慰而碑志文出自韩愈之手更是对逝者的最大的荣耀和最好的慰籍
第3 3卷 第 3期 2 1 年 3月 01
宜春学院学 报
J un fYih nColg o ra o c u l e l e
Vo. 3, No 3 13 .
Mi' 01 l. l2 1
“ " 而不 “ " 谀 迂
唐 代碑 志 “ 墓” 再 论 : 以韩愈’ 中心 谀 为
中图分类号 :I0 .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 编号:17 30 (0 1 3— 13— 3 276 6 1— 8X 2 1 )0 0 3 0
“ l te s b td e o F a t r ” u o s n t“ Rii l d e e gdy a h r ”
— —
Dic 8 i n a an o “ lt r h a e o e T n y a t a l t T k s Ha u a e Ce tr s u 80 g i n F at st e Gr v ” ft a g D n sy T b e . a e n Y st n e e h h
谢 志勇
( .福建师范大学,福建 1 福州 300 5 07;2 .宜春学院 文学与新闻传播 学院, 江西 宜春 360 ) 300


要 :历代 对唐代碑 志是 否 “ 谀墓” ,聚讼纷纭 ,莫衰一是 。实际上 “ 谀墓” 乃是碑 志作 为一种 文体 内容
上所 固有 的特 点。韩愈 、柳 宗元等唐代文人撰 写碑 志的 态度是 慎重 的,对人 物 的叙写基 本符合 史传 “ 实录” 精
i c pin r f t r m f t sae“ at ”,b td e o r il  ̄ ee d e o tg aei i o l e u osn t“i dyal r ”, o sn t a n t g h s n肌 e d,a dds ly eu iu ri i au f ebo n n ipa st nq eat t vleo i- h sc h t r p ia i rtr c t .W h te eTa gDy at a lt os“ atrtega e o o ,wemutis e t fo tesca n i ga hcll eau rain t e e o eh r h n n yt e e f t rv ” rn t t s b d l e h s p cs rm o i mo d— n h l y h o w e a l me le ’ sc ooy h pt hl eays ec aa tr t a el sa to ̄ce t d at na n t ,tetmbo n rfmi nb r sp y h lg ,tee i p i rr tl h rce si sw l a uh r raieie e d i- y a t y i c v h n i i u t a dS n dvd ai n O o .T nc pinweso l leteu d rtn n “ h y ah ” . l y ois r t h udsv h n esa d go tesmp ty i o i f Ke r s:T gD n s ;Isrpin lt r;Riil d ee y wo d n a y at nc t ;Fat s y i o e gdya h r
神 ;虽然部分碑志对墓主有 些不 太过分的 溢美之辞 , 大多数墓志是 “ ” 而不 “ ,更 不滞 于一 端 , 现 出 但 谀 迂” 表 传记文 学创作 的独特 艺术价值 ;唐代碑志是否 “ 墓” 谀 ,需从 当时的社会风 尚、墓 主 家人的 心理 、墓志铭 的文体
特点 以及作者 的创作 思想和 个性等 多方面加 以考察 ,对其应给予 “ 同情 ”之理解 。 关键词 :唐代 ;碑 志 ;谀而不迂
Ab ta t Al pe iu y at sk p lmo fdf rn pno sa d w r n be t re n ote T gDy a t a ltwhc sr c : l rvo sd n si e taca ro iee to iin n e u a l o a e me tt h a n yt e ih e e g n s b w eh r“ ofatrtega e . I at. “ atr ega e i teih rn h rce s ci ecne ta n id o trr tl. h te t t rv ” l e h nfc l e h f t st rv ” s h e t aa tr t nt o tn so ekn fleaysye n e c i i h i
X疆 Z i o gr 1 o t aue,Fj nn ro nv sy。 uh u30 0 ,C ia fI ̄ ua om  ̄ui rt F zo 50 7 hn ; i ei
2 &ho ol r u n u as m ui t n,Y hn oee Y hn 300,Ci ) . oZf i a radJ r lmc m n ao t te e o ni o ci i u lg , i u 60 c Cl c 3 h a n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