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神经—第三节

合集下载

第12章人体的自我调节第三节激素调节教案

第12章人体的自我调节第三节激素调节教案

板书设计:第三节、激素调节一、激素调节1、生长激素——生长2、甲状腺激素——生长发育、新城代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3、性激素4、胰岛素——降低血糖浓度二、内分泌系统与激素教学反思:1、创设贴近生活的学习情景在教学中恰当使用近来新闻报道的实例,创设真实情景,吸引学生的关注;借助现代教育技术,展示激素异常导致的疾病时,图文并茂,形象、生动,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自主学习内、外分泌腺内容时,能结合文字描述对图片进行分析比较,有利于简化此难点知识的掌握;在探索生长激素、甲状腺激素、性激素及胰岛素的调节作用时,能结合生活实际举例,引导学生发挥主体参与作用。

2、兼容课堂学习的优势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引导者,但不能因过度引导而忽略学生主动性的调动。

本节课很好地处理了师生的关系,及时发现思维的火花,及时鼓励更多的同学参与活动,及时纠正偏差,及时把正确的观点散播在课堂中每个学生的心中,这是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优势所在。

3、体验活动学习的快乐根据本节课的知识点,在课堂中加入切合生活的小活动“请你当医生”,学生以主人翁的姿态在课堂中探索激素的调节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在设计此课教学时,把关于激素的大量知识内容融于活动中,通过医生于咨询者互动的形式让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由于设计此活动时,考虑到学生学习相关内容可能出现的问题,所以可以反复尝试、出错、纠错,强调他们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活动中掌握相关的生物学知识。

快乐的感觉是更好地投入学习的情感基础,在活动课堂上,学生全身心地投入,会获得较高的学习效率和较好的学习效果,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本课时所使用教材: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七年级下册生物学第四单元生物圈中的人。

第三节神经调节基本方式

第三节神经调节基本方式

2、手的任何部位都不要碰到直尺。
0刻度
被测者
3、看到同学松开手,立即捏住直尺。 4、读出直尺降落的高度。
3、下列哪一项是简单的反射活动:( D )
A、学生听到铃声进课室 B、骑车人看到红灯,停车 C、鹦鹉学舌 D、风沙吹进眼里,出现流泪现象
看看你的反应有多快!
测 定 反 应 速 度
测定反应速度:
第三节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最大刻度 实验方法:
1、请一位同学捏住直尺顶端,你在
下端用拇指和食指准备捏住它。
吸吮反射
眨眼反射
吃梅流唾液
缩手反射
海豹表演
训练海豚
小狗钻火圈 望梅止渴
人类特有的条件反射:
对语言、文字的刺激建立的条件反 射,是人类高级神经活动的最突出特征,是 人类所特有的,动物则没有这种能力。
试一试:
你能说出吃梅、看梅、谈梅这三 种反射的不同吗?
分析:
1、吃梅止渴 酸味 刺激 唾液
味觉感受器
膝跳反射、缩手反射、眨眼 反射、排尿反射(婴儿)等反 射,这些反射为什么不受大脑 的控制呢?
要知道原因,接下来我们一起来 学习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
反射与反射弧
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
感受器1 效应5器
神经节
传入2神经


传4出神经
白质

3 经 中

灰质
反射弧缺少任何一个环节,反射都不能进行! 感受器 传入神经 神经中枢 传出神经 效应器
考考你:
1、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2、跌倒后迅速伸出双手 3、画饼充饥 4、谈虎色变 5、人在悲伤时会流泪 6、人从亮处走到暗处,瞳孔会扩大 7、幼儿见到穿白色衣服的护士就紧张、哭闹 8、马戏团里经过训练的小狗会表演节目 9、手偶尔碰到火,就会立刻缩回 10、物体在眼球前突然出现时会眨眼

教学课件第十二章神经系统的感觉机能与感觉器官

教学课件第十二章神经系统的感觉机能与感觉器官
半规管的适宜刺激: 角变速运动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椭圆囊与球囊的机能装置: 囊斑(毛C+耳石) 参考P274图12-15、P276图12-18
半规管的机能装置: 壶腹嵴(毛C+胶质终帽) P275图12-17
感受机制:P274图12-14 毛C(感受器电位) Ⅷ (前庭N) AP
第六节
哺乳动物的声音感受器与听觉
耳作为声音感受器来说,它的适宜刺激是声波。 声波是一种机械振动波,人所能听到的声波频率在16 赫-20千赫。
毛 细胞胞体产生感受器电 位,即耳蜗微音器电位 听N的AP
当声波传来时,毛细胞弯曲(P280图12-25) , 从而使毛细胞纤毛顶部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变化。 K+通道开放,K+内流入纤毛内,形成去极化的感 受器电位,这种局部电位就是耳蜗微音器电位。其 使毛细胞底部轻微去极化,从而增加突触递质的释 放,进而引起传入纤维发放神经冲动,这是耳蜗 AP的发放的直接动因(P281图12-26)。
上传除嗅觉以外的其它各种感觉的冲动,与感觉的关 系不大,主要起激活作用。 •特异性丘脑皮层投射
一条神经通路只传导一种感觉。
深感觉感觉冲动 (一级N元)
由脊髓 背根 进入脊 髓后 继续上 行
延髓(二级N元)
浅感觉感觉冲动 (一级N元)
由脊髓 背根
脊髓(二级N元)
换元 交叉 换元 交叉 丘脑(后腹核)(三级)
反之,如果基膜向下位移时,覆膜与柯蒂氏 器之间的相对位移使毛细胞的纤毛向静纤毛方面 弯曲,从而使毛细胞的去极化程度↓,即使得耳 蜗微音器电位↓,突触递质的释放↓,耳蜗AP的发 放频率↓。
6.3 听觉的神经通路
从耳蜗核发生的神经纤维大部分交叉,还有部 分不交叉。所以听觉到皮层的投射是双侧性的,一 侧皮层的代表区与双侧耳蜗感觉功能有关。

第十二章 运动技能的形成过程

第十二章  运动技能的形成过程
一、运动技能形成的阶段
动作的认知阶段
泛化相
动作的联系阶段
分化相
巩固相
动作的完善阶段
自动化相
(1)泛化相 • 特点:大脑皮质内抑制尚未建立起来,兴奋 和抑制过程在大脑皮质扩散,使条件反射暂 时联系很不稳定,出现泛化现象。 • 表现:不该收缩的肌肉也收缩,动作僵、不 协调、有多余动作、动作不连贯、能量消耗 多,学习者动作概念模糊等。 • 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通过正确的示范和形 象的讲解使学生建立正确的动作概念。注意 突出重点,强调掌握动作的主要环节,不宜 过多要求动作的技术细节。及时指出主要错 误,对正确的部分要及时予以肯定进行强化。 促进分化抑制的发展。
(4)自动化相 • 特点:动作更加熟练自如,可在“低意识 控制”下完成运动技能,出现自动化。 • 表现:当环境变化使自动化过程受到阻碍 时,动作又会成为有意识的。 • 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在动作自动化后仍 应坚持练习,不断检查动作质量,保证动 作精益求精。
二、运动技能形成的特点
动作控制的意识性、线索的利用、肌肉的协调配合、运动 程序的作用、动觉反馈的作用。 运动技能不断提高的标志: 神经系统分化程度提高,形成愈加稳固的动力定型, 注意范围加大,知觉的清晰性和肌肉动作的协调性提高, 视觉反馈作用减弱,动觉反馈作用加强,意识参与程度减
练习次数
产生原因
(三)练习进步的高原现象
每 分 钟 字 母 数
练习周数
产生原因
(四)练习进步的时起时伏
产生原因
三、高效率学习运动技能的条件
(一)连续技能和分立技能 (二)闭锁技能和开放技能 (三)小肌肉群技能和大肌肉群技能
四、熟练与习惯
熟练即高级技能,也就是我们前面讨论的技巧。习惯 是完成某种自动化行为的需要。 熟练与习惯的区别。

神经系统解剖PPT课件

神经系统解剖PPT课件

.
13
概述
二、神经系统的常用术语 5.网状结构 在CNS,绘制和白纸混杂而成的结构称网状结构, 即神经纤维交织成网状,神经元胞体散在其中。
.
14
概述
二、突触和突触传递 突触:神经元和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效应器细胞 之间相接触并传递信息的结构
根据神经元相互接触的部位不同,突触可分为 轴-体突触、轴-树突触、轴-轴突触
脊髓节段 与每对脊神经前后根相连的一段脊髓,称 为1个脊髓节段。
共31个节段
8个颈段,12个胸段,5个腰段,1个尾段
.
32
临床小知识
脊髓
临床腰椎穿刺,常在第3-4腰椎棘突之间
扩展:从胚胎4个月起,脊髓的生长速度
比脊柱缓慢,故脊髓长度短于椎管,而其
上端连接脑处位置固定,使得脊髓节段的
位置由上向下逐渐高出相应的椎骨。
.
58

(2)背侧面 脑桥 背侧面-第4脑室的上部 外侧缘-左右小脑上脚
中脑 上丘—视觉反射中枢 下丘—听觉反射中枢
滑车神经
.
59

(二)脑干的内部结构
灰质-神经核 白质-纤维束 网状结构
.
60

1.灰质—神经核
神经核
脑神经核 非脑神经核
.
61

1)神经核
运动核 感觉核
躯体运动核:动眼神经核(中脑) 三叉神经核、面神经核 疑核、舌下神经核
侧角
灰质 连合
C8-L2侧角:脊髓交感神经中枢,支配血管、内脏及腺 体的活动 S2-4:脊髓副交感神经中枢,支配膀胱、直肠和性腺
灰质前连合:主要为左右相互交叉的痛、温觉纤维及 一部分触觉纤维 灰质后连合:连接两侧后角

第十二章高尔基体

第十二章高尔基体
movie
1、参与细胞分泌活动
3分钟 RER 17分 高尔基体 117分 分泌泡
用3H—亮氨酸标记天竺鼠胰腺外分泌细胞,应用放射自显 影电镜技术跟踪放射性标记氨基酸在胰腺细胞内的分布
SER上合成蛋白质→进入 ER腔→以出芽形成囊泡→ 进入CGN→在medial Golgi中加工→在TGN形成 囊泡→囊泡与质膜融合、 排出。
1. 脂类 介于内质网和质膜之间 粗面内质网 高尔基复合体 质膜 神经鞘磷脂、胆固醇 磷脂酰胆碱 2. 蛋白质 含有丰富的酶类,不同区室酶的分布不同 糖基转移酶是高尔基复合体的特征性酶 3. 多糖 形成面 成熟面 梯度上升
第三节 高尔基复合体的功能
主要功能将内质网合成的 蛋白质进行加工、分类、 与包装,然后分门别类地 送到细胞特定的部位或分 泌到细胞外。
高尔基体对蛋白质的分类, 依据的是蛋白质上的信号 肽或信号斑。
小肠粘液细胞蛋白质运输
2、对蛋白质和脂类的修饰加工
N-连接糖基化 (粗面内质网):寡糖与
天冬酰胺残基的氨基 (-NH2)共价结合
O-连接糖基化 (高尔基复合体):寡糖
与蛋白质酪氨酸、丝 氨酸或苏氨酸残基的 羟基(-OH)共价结 合
在内质网形成的糖蛋白具有相似的糖链,由Cis 面进入高尔基体后,在各膜囊之间转运发生一系 列有序的加工和修饰,原来糖链中的大部分甘露 糖被切除,但又被多种糖基转移酶依次加上不同 类型的糖分子,形成结构各异的寡糖链。糖蛋白 的空间结构决定了它可以和那一种糖基转移酶结 合,发生特定的糖基化修饰。
光学显微镜蛙脊 神经节切片银染
高尔基复合体的极性
分布:
因细胞类型不同而有很大不同。 神经细胞 核周围 生理极性细胞 靠近腔面 分泌功能旺盛的细胞,较发达; 不具分泌功能的细胞,则很罕见。

第十二章个性心理特征

第十二章个性心理特征

2、以心理活动的倾向分类 这是瑞士心理学家荣格的观点。荣格根据 一个人里比多的活动方向来划分性格类型,将 性格分为内倾型和外倾型。 (三)以个体独立性程度分类 美国心理学家威特金等人根据场的理论, 将人的性格分成场依存型(顺从型)和场独立 型(独立型)。 (四)以人的社会生活方式分类 德国的心理学家斯普兰格根据人认为哪种 生活方式最有价值,把人的性格分为六种类型, 即经济型、理论型、审美型、宗教型、权力型、 社会型。
六、性格的测量
第三节 能力
一、能力的概述 (一)什么是能力 能力是指人们成功地某种活动顺利完成所 必备的个性心理特征。 能力既包含实际能力(一个人现在“所能 为者”),也包含潜在能力(一个人将来“可 能为者”)。 (二)才能与天才 才能: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所需的各种能力 完备的结合。才能常以活动的名称来命名。 天才: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所需的各种能力 最完备的结合,是才能的高度发展。
(四)四种基本气质类型的典型表现 四种气质类型的典型表现(行为特征) () 对四种气质类型行为表现的一字概括 胆汁质—急 多血质—活 粘液质—稳 抑郁质 —细 四种气质类型遇到在相同情景中具有不 同的表现.附件 在现实生活中,单纯属于某一气质类型 的人并不多。除少数人具有某种气质类型的 典型特征之外,大多数人都偏于中间型或混 合型。也就是说,他们较多地具有某一类型 的特点,同时又具有其他气质类型的一些特 点。
个性心理特征
第一节 气 质
第二节


第三节 能力
第一节 气 质
一、什么是气质
(一)定义: 气质是个人心理活动的稳定的动力特 征。 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主要包括心理过 程的强度、心理过程的速度和稳定性、心 理活动指向性。 (二)气质的一般特点: 1、先天性 2、稳定性

2022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一部分必修基础巩固与提升第十二章第三节体液调节和神经调节的关系课件新人教版

2022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一部分必修基础巩固与提升第十二章第三节体液调节和神经调节的关系课件新人教版
(4)比赛结束后,运动员可适量补充水分以消除由于_细__胞__外__液____中渗透压 升高引起的渴感,还可通过积极放松的方式缓解因肌肉细胞中____乳__酸_____积累 过多造成的肌肉酸痛。
14.研究者将空腹的大鼠置于冷水中,探究冷水刺激对大鼠生理功能的影 响。
(1)冷水刺激引起实验大鼠皮肤___(冷__觉__)_感__受__器____产生兴奋,兴奋沿传入神 经到达神经中枢,经神经中枢处理,使传出神经末梢释放__神__经__递__质___,引起皮 肤血管____收__缩_____,减少皮肤散热量;同时引起___甲__状__腺__激__素__(和__肾__上__腺__素__)___ (填激素名称)分泌增加,细胞代谢加快,产热量增加,以维持体温稳定。
例 1 (2015·海南卷)关于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除激素外,CO2 也是体液调节因子之一 B.肾上腺髓质的分泌活动不受神经纤维的支配 C.机体水盐平衡的维持受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 D.血糖浓度可影响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分泌量 【解析】 除激素外,CO2 参与呼吸调节,是体液调节因子之一,A 正确; 肾上腺髓质的分泌活动受神经纤维的支配,B 错误;机体水盐平衡的维持受神 经调节和体液(抗利尿激素)调节,C 正确;血糖浓度可影响胰岛素和胰高血糖 素的分泌量,D 正确。 【答案】 B
11.(2015·海南卷)关于人体体温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A ) A.呼气是人体的主要散热途径 B.骨骼肌和肝脏是人体的主要产热器官 C.有机物的氧化分解是人体产热的重要途径 D.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也有感受体温变化的功能
12.(2019·全国卷Ⅰ)动物受到惊吓刺激时,兴奋经过反射弧中的传出神经 作用于肾上腺髓质,使其分泌肾上腺素;兴奋还通过传出神经作用于心脏。下 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D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要分布于下丘脑后部结节乳头核
纤维投射至中枢几乎所有部位 受体:H1、H2、H3受体 均G-蛋白耦联受体, 多数H3为突触前受体 参与觉醒、性行为、腺垂体分泌、血压、 饮水、痛觉等
氨基酸类递质及其受体 兴奋性氨基酸
谷氨酸(glutamate)、门冬氨酸(aspartate)
谷氨酸能神经元: 分布广泛, 大脑皮层和脊髓背侧相对为多 受体:促代谢型受体(metabotropic ~):11种 促离子型受体(ionotropic ~): KA、AMPA、NMDA
(二). 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
单线式(single-line) 联系:高分辨能力 辐散式(divergence) 联系:
扩大作用空间范围
聚合式(convergence) 联系: 产生整合效果 链锁状(chain circuit)联系: 可扩大空间范围 环状(recurrent circuit)联系: 构成正、负反馈, 及时终止或产生后放
胆碱能神经元和胆碱能敏感神经元
去甲肾上腺素及其受体
肾上腺素能纤维
多数交感节后纤维:除骨骼肌血管、汗 腺外 肾上腺素能受体:都是G-蛋白耦联受体
受体:1、2受体
受体:1、2、3受体
外周神经系统肾上腺素能受体的分布与拮抗剂
1受体 多数交感效应器(兴奋) 酚妥拉明、哌唑嗪 酚妥拉明、育亨宾 普萘洛尔、普拉洛尔 普萘洛尔、丁氧胺
包括:腺苷(adenosine)、ATP、ADP
腺苷受体:均G-蛋白耦联受体 A1、A2A、A2B、A3受体 ATP受体:P2Y、P2U受体, G-蛋白耦联受体 P2X1-3、P2Z受体, 离子通道 ADP受体:P2T受体, 可能离子通道
其他可能的递质
一氧化氮(nitric oxide, NO) 分布于外周和中枢 与一氧化氮合酶(NOS)伴行 直接结合并激活鸟苷酸环化酶(GC) 一氧化碳(carbon monoxide, CO) 与NO相似, 也通过激活GC而起作用
3. 受体(receptor)
概念:分布于细胞膜或细胞内
与某些物质特异结合, 生产效应
化学本质:带糖链的跨膜蛋白质
激动剂、拮抗剂和配体的概念 亚型: 使效应多样化
分类与激活机制 以递质化学性质分类 以受体激活机制分类
化学门控通道(chemically gated channel)
下丘脑调节肽(HRP)和神经垂体肽 如TRH、CRH、SST、OXT、VP等
生长抑素受体:SSTR1 ~ SSTR5
都是G-蛋白耦联受体 脑-肠肽(brain-gut peptides) 如CCK-4、 CCK-8、VIP、胃泌素、 神经降压素、甘丙肽、胃泌素释放肽等 CCK受体:CCK-A、CCK-B受体
低电阻、快速、双向传导
分布:广泛, 主要在同类神经元之间
意义:有利于神经元的同步化活动
二、神经递质和受体
1. 神经递质(neurotransmitter)
概念:神经元合成的某种化学物质
末梢释放, 作用于受体, 产生效应
鉴定:须符合5个基本条件
分类(classification): 以化学性质分:胆碱类、胺类、氨基酸类、 肽类、嘌呤类、气体类、脂类等 2、递质共存(coexistence): 概念、举例 代谢(metabolism): 合成、贮存、释放、降解、再摄取
(三). 中枢兴奋传布的特征 单向传布 (one-way conduction) 中枢延搁 (central delay) 总和 (summation):空间、时间 兴奋节律的改变 (change of excitatory rhythm) 后发放 (afterdischarge) 对内环境变化敏感和易疲劳
反射分类 非条件反射 条件反射 获得 先天 后天 数量 有限 无限 形式 固定、低级 可变、高级
2. 反射弧(reflex arc)的组成和反射的基本过程
→感受器→传入神经元→中枢→
传出神经元 →效应器→
反射活动依赖于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 反射中枢的概念, 范围可以相差很大 整体情况下, 多级水平整合, 更具适应性 某些情况下, 传出效应由内分泌腺参与
(susceptibility & fatigue)
神经纤维传导与突触传导
神经纤维传导 双 向 无 全 或 无 无 要 求 相对不易 绝 缘 性 突触传递 单 向 有 总和、节律改变 有 要 求 相对容易 易受影响
传导方向 时间延搁 电位变化 后 发 放 完 整 性 疲 劳 环境因素影响
(四). 中枢抑制 突触后抑制(postsynaptic inhibition) 传入侧支性抑制 传入冲动→中枢→某一神经元EPSP, 通过侧支→兴奋一抑制性中间神经元→ 另一神经元IPSP
肽类递质及其受体
P物质和其他速激肽:哺乳动物有6个成员
基因 SP/NKA 多肽产物 P物质 受体 NK-1 NK-2
神经激肽A 神经肽K
神经肽 神经激肽A(3-10)
NKB
神经激肽B
NK-3
受体均为G-蛋白耦联受体
阿片肽(opioid peptides)
包括:-内啡肽(-endophin) 脑啡肽(enkephalin) 甲硫氨酸脑啡肽(met- enkephalin) 亮氨酸脑啡肽(leu- enkephalin) 强啡肽(dynorphin) 受体:、、受体, 都是G-蛋白耦联受体
所有自主神经节前纤维
多数副交感节后纤维
少数交感节后纤维:骨骼肌血管和汗腺
胆碱能受体
M受体(muscarinic ~):G-蛋白耦联受体
N受体(nicotinic ~):化学门控通道
外周神经系统胆碱能受体的分布与拮抗剂
受体 M受体 N1受体 N2受体 分 布 自主神经效应器 自主神经节 骨骼肌终板膜 拮抗剂 阿托品 箭毒、六烃季铵 箭毒、十烃季铵
性质:后膜超极化, 局部电位
机制:某种抑制性递质→突触后膜受体→
Cl通道开放(也可有K+通道开放、Na+、
Ca2+通道关闭)→Cl内流(也可能有K+外
流) →局部后膜超极化
(二)、非定向突触传递 (non-directed synaptic transmission)
结构基础:曲张体(varicosity)
2受体 突触前受体(调节递质释放) 1受体 2受体 心肌(兴奋) 多数交感效应器(抑制)
肾上腺素能神经元及其敏感神经元
肾上腺素及其受体 (adrenaline, Adr or epinephrine, E)
肾上腺素能神经元
C1:延髓头端腹外侧 C2:延髓背侧, 第Ⅳ脑室底迷走背核处 C3:延髓中缝背侧, 舌下神经起始部内侧 肾上腺素能受体:同去甲肾上腺素受体
前列腺素(prostaglandin, PG) 脑匀浆神经末梢碎片中分离到
神经细胞膜上可能存在PG转运体
神经活性类固醇(neuroactive steroid)
脑内能产生有活性的神经类固醇
脑内有类固醇激素受体
三、反射活动的一般规律
(一)反射和反射弧
1. 反射(reflex)
反射的概念
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方式 反射的分类: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5-羟色胺能神经元 主要集中于低位脑干中缝核内 受体亚型:14种, 5-HT1-7, 多G-蛋白耦联受体 5-HT1A(部分是突触前受体)、1B、1D、1E、1F、 5-HT2A、2B、2C、 5-HT3(离子通道)、5-HT4、 5-HT5A、5B、5-HT6、5-HT7
组胺(histamine)及其受体 组胺能神经元
G-蛋白耦联受体(G protein-coupled ~)
受体的调节(regulation)
对数量(quantity)和亲和力(affinity)的调节 上调(up regulation) 下调(down regulation)
(二). 主要的神经递质和受体系统
1、乙酰胆碱(acetylcholine, ACh)及其受体 胆碱能纤维: 躯体运动神经纤维
意义:使不同中枢间活动协调
回返性抑制(recorrent inhibition)
某一中枢神经元兴奋→发出传出冲动, 通过侧支→兴奋一抑制性中间神经元→ 抑制原先发出传出冲动的神经元及 同一中枢的其他神经元→使其产生IPSP 意义:使神经元活动及时终止; 同一中枢许多神经元同步活动
特点:无前膜与后膜之分, 支配为1 : n
距效应器远(>20 nm), 费时(>1 s)
不一定产生效应
分布:神经-平滑肌和心肌接头
中枢单胺类纤维
(三)、电突触传递 结构基础:缝隙连接
结构特点:间隙小、膜不增厚、两侧无囊泡, 有原生质相连, 有水相孔道 功能特点:允许带电小分子、局部电流通过
降钙素基因相关肽
(calcitonin gene-related peptides, CGRP) 包括:CGRP、CGRP 神经肽Y(neuropeptide Y, NPY) 存在于脑内和自主神经系统 常与NA共存, 能增强NA的缩血管作用 在下丘脑增进食欲, 促进摄食行为
嘌呤类递质及其受体 分布:中枢和外周
抑制性氨基酸 * -氨基丁酸(-aminobutyric acid, GABA)
GABA能神经元:
分布广泛, 大脑皮层和小脑皮层浦氏细胞多 受体:促代谢型受体:GABAB受体 促离子型受体:GABAA受体(Cl通道) * 甘氨酸(glycine):神经元主要位于脊髓 受体:Cl通道, 可为士的宁阻断
4. 突触后电位 (postsynaptic potential)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xcitatory ~, EPSP) 性质:后膜去极化, 局部电位 机制:某种兴奋性递质→突触后膜受体 →Na+、Ca2+通道开放→Na+、Ca2+内流→ 局部后膜去极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