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影回声话屈原
《渔父》赏析

文章起笔“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
颜色枯槁,形容憔悴”。
游于江潭,首先是一种强烈的暗示,暗示屈原即将结束自己的生命。
这时是他人生中最后的时光。
给文章笼上一层悲凉的氛围。
游是一种无目的地,散漫地走。
也在写屈原的心境,有目标固然不会“游”,如果能够“徘徊”,虽然痛苦,也说明还有所期待。
但是屈原是心烦意乱,不知所措漫无目的的“游”。
在古人进退之间,山和水有一种奇特的含义。
山往往代指隐逸,代指平静(不管是真的还是假的)。
写到水,往往是一种忧愁。
从孔子的时间流逝,到后世以水喻愁,到苏轼,张若虚对水慨叹人生哲理。
水既含有永恒性,又不断变化,不断消逝,这些特征都是对人生感慨的集中概括。
屈原流放,选择面对浩淼的大江,作者行文不一定是刻意为之。
但是不经意间包含着一种文化的选择,选择向天地哭诉,选择向天地质问,选择赤裸裸地展露自己的痛苦。
也就是说水和此时的屈原的精神是内在相通的。
还有一层含义,屈原流放,心神错乱,不知取道,顺着水走或许也是一种下意识的行为。
行吟泽畔。
首先可以看到屈原的率真。
他不能把哀伤藏在心里,即使没有一个人倾听,他也要吐露出来。
其次也可以看出屈原的痛苦,不是痛苦至极,也不会像疯子一样行吟。
颜色枯槁,形容憔悴这两个词用在屈原身上显得格外惨淡。
屈原是一个尤其洁身自好,喜欢装饰自己的人。
不管是内在还是外在都追求完美。
他自己说“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说:“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这样一个格外喜欢自我修饰的人如今“颜色枯槁,形容憔悴”,只能说明他的精神已经崩溃,丧失了积极的心态,对人生充满了幻灭感。
“游于江潭,行吟泽畔。
颜色枯槁,形容憔悴。
”四个词写得太好了。
总得来说,这个屈原依然是一个“九死其犹未悔”的屈原,依然是一个与世俗决裂的屈原,也依然是一个脆弱,遇到挫折就不知所措的屈原。
四句话把屈原全部的个性都暗示出来。
这个屈原也是一个反常的屈原。
他不再有犀利的言辞,也不再有华美的服饰和俊朗的外表。
-离骚(长太息以掩涕兮)

诗作赏析
①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余虽好修 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
分析:诗人为自己坚持真理而自豪, 并坚信自己,至死不变。
重点词语积累
①兮:语气助词,相当于“啊”,“楚辞”中大量用 “兮”,有时在句中,有时在句末。 ②替:废弃、贬斥。申:加上罪名。蕙纕、揽茝,比喻高 尚的德行。 ③浩荡:荒唐。民心:人心,或指诗人的苦心。蛾眉:喻 指高尚的德行。谣诼:造谣,诽谤。 ④固:本来。错:通“措”,措施。以为:以之为, 把……当作。度:法度,准则。 ⑤忳(tú n):忧闷。郁邑:通“郁邑”,忧愁苦闷。侘傺 (chà chì ):失意的样子。溘(kè ):突然、忽然。 ⑥群:合群。圜:通“圆”。周:合。孰:何。 ⑦尤:罪过。攘:忍受。诟(gò u):耻辱。伏:守、保持。
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 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 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 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 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 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
但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 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 的疏远及顷襄王的放逐。流放江南, 辗转流离于沅 、湘二水之间约九年 之久。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 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 遂自沉汨罗江,以明其忠贞爱国之 志。
(10)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剪裁荷叶做上衣啊,缀缝荷花做为下裳。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 没人了解我也就算了罢,只要我的本心 确实是美好的。
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把头上的高帽再戴高些啊,把长长的 佩带再加长些。 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 我的芳香和光泽杂糅在一起啊,惟独我 光明纯洁的品质还没有亏损。
代表作:《九歌》、《天问》、《离骚》
高考语文阅读理解《屈原》含答案

高考语文阅读理解《屈原》含答案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16分)屈原(节选)郭沫若郑詹尹[注]把酒喝一点怎么样呢?屈原我回头一定领情的啦,太卜。
郑詹尹你该不会疑心这酒里有毒的吧?屈原果真有毒,倒是我现在所欢迎的。
唉,我们的祖国被人出卖了,我真不忍心活着看见它会遭遇到的悲惨的前途呵。
郑詹尹真的啦,像这样难过的日子,连我们上了年纪的人,都不想再混了。
屈原大家都不想活的时候,生命的力量是会爆发的。
郑詹尹好的,你慢慢喝也好,我还想去躺一会儿。
屈原请你方便,怕还有一会天才能亮呢。
〔郑詹尹复提着灯笼由原道下场。
〔①大风渐息,雷电亦止,月光复出,斜照殿上。
屈原啊,宇宙你也恬淡起来了。
真也奇怪,我现在的心境又起了一个不可思议的变换。
我想,毕竟还是人是最可亲爱的呵。
不怕就是你所不高兴的人,在你极端孤寂的时候和他说了几句话,似乎也是镇定精神的良药啦。
(复在殿中徘徊)啊,河伯!(徘徊有间之后,在河伯前伫立)请让我还是把你当成朋友,让我再和你谈谈心吧。
你知道吗?现在我所最担心的是我的婵娟呀!她明明是被人家抓去了的。
她是很尊敬我的一个人,她把我当成了她的父亲、她的师长,她把我看待得比她自己的性命还要贵重。
(稍停)她最能够安慰我。
我也把她当成了我自己的女儿,当成了我自己最珍爱的弟子。
唉,我今天实在不应该抛撇了她,跑了出来。
她虽然在后园子里面看着那些人胡闹,她虽然把我的衣裳拿了一件出去,但我相信那一定是宋玉要她做的,宋玉那孩子,他是太阴柔了。
(将神案上的酒爵拿起将饮,复搁置)唉,这酒的气味,我终竟是不高兴。
河伯,你是不是喜欢喝酒的呢?你现在的情形又是怎样?我也明明看见,别人也把你抓去了。
你明明是为我而受难,为正义而受难呀。
啊,我真不知道该怎样报答你的好呵!(复在神殿中徘徊) 〔此时卫士甲与婵娟由右首出场。
屈原瞥见人影,顿吃一惊。
屈原是谁?婵娟啊,先生在这儿啦,我婵娟啦!(用尽全力,踉跄奔上神殿,跪于屈原前,拥抱其膝,仰头望之,似笑,又似干哭)屈原(呈极凄绝之态)啊,婵娟,你怎么来的?你脸上怎么有伤呀?你怎么这样的装束?婵娟(断续地)先生,我高兴得很。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屈原(节选)》课文详细解析

《屈原(节选)》课文详细解析屈原手足已戴刑具,颈上并系有长链,仍着其白日所着之玄衣,披发,在殿中徘徊。
因有脚镣,行步甚有限制,时而伫立睥睨,目中含有怒火。
手有举动时,必两手同时举出。
如无举动时,则拳曲于胸前。
屈原(向风及雷电)风!你咆哮吧!咆哮吧!尽力地咆哮吧!在这暗无天日的时候,一切都睡着了,都沉在梦里,都死了的时候,正是应该你咆哮的时候,应该你尽力咆哮的时候!【品味】通过抒情主人公对风、雷、电的呼唤与歌颂,表现了主人公对黑暗世界的强烈愤懑之情和摧毁黑暗的热望,也表达了他对光明未来的热烈追求。
尽管你是怎样的咆哮,你也不能把他们从梦中叫醒,不能把死了的吹活转来,不能吹掉这比铁还沉重的眼前的黑暗,但你至少可以吹走一些灰尘,吹走一些沙石,至少可以吹动一些花草树木。
你可以使那洞庭湖,使那长江,使那东海,为你翻波涌浪,和你一同地大声咆哮啊!【品味】这是抒情主人公对风的呼唤,也是充满矛盾的内心独白,尽管他清楚地认识到风“不能吹掉这比铁还沉重的眼前的黑暗”,但他还是热切地呼唤与祈求风,尽自己的微薄之力,为光明的未来作一点贡献。
啊,我思念那洞庭湖,我思念那长江,我思念那东海,那浩浩荡荡的无边无际的波澜呀!那浩浩荡荡的无边无际的伟大的力呀!那是自由,是跳舞,是音乐,是诗!啊,这宇宙中的伟大的诗!你们风,你们雷,你们电,你们在这黑暗中咆哮着的,闪耀着的一切的一切,你们都是诗,都是音乐,都是跳舞。
你们宇宙中伟大的艺人们呀,尽量发挥你们的力量吧。
发泄出无边无际的怒火,把这黑暗的宇宙,阴惨的宇宙,爆炸了吧!爆炸了吧!雷!你那轰隆隆的,是你车轮子滚动的声音?你把我载着拖到洞庭湖的边上去,拖到长江的边上去,拖到东海的边上去呀!我要看那滚滚的波涛,我要听那鞺鞺鞳鞳的咆哮,我要飘流到那没有阴谋、没有污秽、没有自私自利的没有人的小岛上去呀!我要和着你,和着你的声音,和着那茫茫的大海,—同跳进那没有边际的没有限制的自由里去!【品味】抒情主人公呼唤着轰隆隆的雷,把他载到“那没有阴谋、没有污秽、没有自私自利”的地方去,表达了诗人对光明未来的热烈追求,他渴望平等、自由的新社会,这是对社会现实极端憎恶而企求寄托灵魂的一方净土。
屈原——我的话_小学作文

屈原——我的话
汨罗江边的风肆虐的向我吹来,难道连风都不肯饶恕我吗?
岁月不饶人,转眼已消逝十五载。
十五年前,我正意气风发,愿以身许国,愿把我的赤子之心交给那个高高在上的楚王,可没想到,今日正是他……
在那个满是明枪暗箭的宫殿里,我只是想成为一名毫不起眼的清官,并不是愿沉在这满是阴暗的战斗。
我看着坐在龙椅上的那个人,他是如此昏庸,无能。
我只想为清,难道只有这滚滚之水才可以为我洗洁沉冤吗?
我明明满可以做一个只会奉承讨好的小人,可我蒙骗不了我身上的清廉。
我突然想做一只能展翅高飞的雄鹰,展开翅膀摆脱束鋍。
有一种幸福叫做……
放手
在那一瞬间,我纵身一跳,寻找我应到的那个永恒的世界。
那一刻,我突然挽起嘴角,轻轻笑了……
1 / 1
文章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学习。
【屈原】ppt课件样例

•
端午 屈原 贾谊——————怀才不遇、发愤抒情
(“不问苍生问鬼神”)
李白、杜甫———浪漫华彩、爱国忧思 (“哀怨起骚人”;“窃攀屈宋宜方驾”) 苏轼——————高寒理想、隔世知音 (“我欲乘风归去”)
• 巧用对比
•
• 诗文溯源
•
总结全文
• 课文由端午缘起,通过历代文人对屈 原的追怀,表达屈原精神永不磨灭, 特别是在大动荡时代,屈原苦痛内心 所包孕的忧国忧民之情怀,激励后人 勇于坚守人生信念,不屈不饶地为实 现国家的伟大目标而努力奋斗。 • 课文还印证了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是 我国的优秀文化遗产,必将对我们今 天的民族振兴提供丰富的思想资源、 精神力量。
【“走近大师”单元】
第 1课
倒影回声话们会自然联想起我国历史上第一 位浪漫主义诗人屈原,相传才华横溢、遗世独立的楚 国大夫屈原就是在五月初五这天投汨罗江自尽的。民
间传说,百姓为了寻找被江水吞没的屈原、也为了引
开咬食屈原身体的鱼虾,便有了端午这一天划龙舟和 吃粽子的习俗。我们现在每到端午节也会包粽子、赛 龙舟,来纪念屈原。端午节作为国家法定节假日,还 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贾谊简介
贾谊(公元前200~前168),汉 族,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东)人。 西汉初年著名的政论家、文学家。18 岁即有才名,得河南郡守吴公推荐, 20余岁被文帝召为博士。不到一年被 破格提为太中大夫。但是在23岁时, 因遭群臣忌恨,被贬为长沙王太傅。 后被召回长安,为梁怀王太傅。梁怀 王坠马而死,贾谊深疚自责,直至忧 伤而死,时年33岁。作品主要有散文 和辞赋两类,散文《过秦论》、《论 积贮疏》和辞赋《吊屈原赋》、《鵩 鸟赋》最为著名。
• 纪念屈原
• 划龙舟
新整理校园话剧!纪念伟大爱国诗人的话剧剧本《屈原》

校园话剧!纪念伟大爱国诗人的话剧剧本《屈原》人物屈原:HX张仪:WXX郑袖:WXX宋玉:WXX靳(jin)尚:ZXX楚王:WXX太监:ZXX旁白:LXX第一幕幕起-----------【屈原】(执卷诵读,踱步)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受命不迁,生南国兮。
深固难徙,更壹志兮。
绿叶素荣,纷其可喜兮【宋玉】(恭顺,抱拳打断)先生,学生打扰了!【屈原】哦,有事吗?【宋玉】有客来访,秦国的使臣张仪求见。
【屈原】(反感)张仪?!【宋玉】(劝)先生,张仪亲自到访,不见恐怕有失风度。
【屈原】好吧,请他进来!【宋玉】是,先生请稍等片刻!宋玉退,和张仪一并上,做请的姿势,退下。
【屈原】(客套,作揖)噢~~不知今日有贵客来访,有失远迎,还请见谅!先生请!【张仪】(夸张、奉承)屈原先生!久仰先生的道德文章,冠冕天下!今日瞻仰风采,果然名不虚传!【屈原】(客套、作揖)哪里哪里不知张丞相此次来访,有何贵干啊?【张仪】不不,鄙人已罢去秦国丞相之职。
不过鄙人虽不在其位,可仍然心忧天下!并且对贵国的前途十分关心!【屈原】(轻声)哈哈!楚国的事情自然有我楚国人来处理,(轻蔑的转身)先生无须多虑。
【张仪】(语调夸张)先生真是一位顶天立地的人物啊!自从先生担任楚国左徒以来励精图治,变法图强。
楚国已成为当今天下国力仅次于秦国的国家。
可如今贵国与齐国联盟和我秦国为敌,先生真是有负于祖国啊【屈原】(诧异)此话怎讲年会小品【张仪】(分析语气)左徒大人自然知晓。
当今秦国地半天下、兵敌六国,更有战车千乘,雄师百万!秦国的大军所向披靡,天下无敌!!在此强弱分明的形势下,楚国遵循先生的主张,不但不与秦国修好,反而联齐抗秦!这么做岂不是至楚国危亡于不顾吗【屈原】哼哼哼张仪先生言过其实了吧!【张仪】怎么?!【屈原】假使秦国至楚齐联盟于不顾,全力进攻楚国。
楚国和齐国定会上下一心,同舟共济!绝不会坐以待毙!就算是秦国拥有军士百余万,战车千万乘。
就算秦国法度严明,仓廪充足。
《端午》古诗屈原 端午古诗佳作写屈原(9篇)

《端午》古诗屈原端午古诗佳作写屈原(9篇)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
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作者整理了9篇端午古诗佳作写屈原,希望您在阅读之后,能够更好的写作《端午》古诗屈原。
端午问屈原篇一端午问屈原是节日成就你的英名还是你赐予节日灵魂你惊人的壮举沉重了汨罗江的龙舟保全了士大夫的脸你这骇俗的一跳却埋葬了诗人的尊严你该用你的笔呐喊你该用你的智慧引领民众走出贫穷和苦难而你却选择了逃避一去安然爱你的民众依然生活在火热的深渊一阙天问问天不语一首离骚哀哀婉婉寂静的角落唯有美人抱着香草躲躲闪闪躲闪着封建王朝的狗眼试问诗人啊你保的是谁家的天你忠的`是谁家的国落的如此的凄惨看如今众志成城万山红遍睡醒的雄狮傲啸在世界强国之巅告诉你吧,诗人只有人民当家作主才能著就民族复兴的恢宏诗篇诗人啊,在今天在这个丰收的节日我很矛盾我不知该举杯庆祝还是投粽汨罗祭奠你不瞑的愚昧忠颜端午三首篇二[宋] 赵蕃谩说投诗赠汨罗,身今且乐奈渠何。
尝闻求福木居士,试向艾人成祝呵。
端午古诗佳作写屈原篇三1、竞渡齐登杉板船,布标悬处捷争先。
归来落日斜檐下,笑指榕枝艾叶鲜。
——钱琦《竹枝词》2、正是浴兰时节动。
——欧阳修《渔家傲·五月榴花妖艳烘》3、入袂轻风不破尘,玉簪犀壁醉佳辰。
——苏轼《浣溪沙》4、风雨端阳生晦冥,汨罗无处吊英灵。
——贝琼《已酉端午》5、粽团桃柳,盈门共饮,把菖蒲旋刻个人人。
——秦观《端午》6、五月五日午,赠我一枝艾。
——文天祥《端午即事》7、肩舆任所适,遇胜辄留连。
焚香引幽步,酌茗开静筵。
微雨止还作,小窗幽更妍。
——苏轼《端午遍游诸寺得禅字》8、官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
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
——杜甫《端午日赐衣》9、天气润罗衣,病起却忄欠微暑。
休雨。
休雨。
明日榴花端午。
——范成大《如梦令》10、稽古堂前,恰见四番端午又来江上,听鸣鼍急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倒影回声话屈原陈虎又到端午节。
看罢杨雨新著《魂兮归来——听杨雨讲屈原》,眼前浮现的是,一位清癯飘逸的风雨夜行人,在这传统的节日里永恒而坚定地走着。
两千多年来,作为中华民族之魂,屈原是一个常说常新、永远也说不尽的话题。
从汉代开始,历朝历代无数的读者和学者,被屈原那神奇瑰丽的文字所征服,被他深厚而浪漫的内心情感所感动,试图深入到他那丰富而曲折、高贵而执着的精神世界。
司马迁就曾引用淮南王刘安的话,如此评价屈原的人格精神:“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在屈原身后,贾谊、李白、杜甫、苏轼、元好问……这些文学家,从不同的角度诠释着屈原的精神:有的拥有浪漫文采,有的坚持正道直行,有的体现着深沉的家国忧思,有的发扬了香草美人的文学传统……怀才不遇、发愤抒情——屈原与贾谊中国历史上,第一篇纪念屈原、对屈原的思想进行反思的文章,是西汉初年文学家贾谊所作的《吊屈原赋》。
为什么这第一篇关于屈原的文字,是由贾谊来完成呢?原因其实很简单,贾谊(前200—前168)的生平经历与屈原极为相似。
首先,贾谊也是才华横溢,并且少年得志。
十八岁时就因为诗文辞赋而声名远扬,被汉文帝召为博士。
二十出头,又被汉文帝破格提拔为太中大夫,是当时朝中最年轻、最引人注目的高官。
贾谊提出了不少加强中央集权、推动政治变革的真知灼见,汉代初年变法的内容基本上都出自贾谊之手,“其说皆自贾生发之”(《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汉文帝对他颇为信任,几乎是言听计从。
其次,贾谊也曾遭到贬谪。
也许是贾谊的年轻气盛、风头太健,加上他又颇有恃才自傲的诗人气质,引起了朝中大臣们的不满,被汉文帝贬出长安,任命为长沙王太傅。
这里正是当年屈原被贬谪时无数次徘徊、痛哭过的地方。
在赴任途中,贾谊满怀悲愤地写下了经典名作《吊屈原赋》,借哀悼屈原所遭受的不公,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悲愤,表达对现实污浊、贤臣遭嫉的不平。
在《吊屈原赋》中,贾谊怀才不遇的怨愤溢于言表。
贾谊出生于公元前200年,距离屈原生活的时代不过几十年,对屈原的生平和作品应该都是非常了解的,所以才会对屈原的命运产生如此惺惺相惜的情感。
长沙四年之后,贾谊被召回长安,为梁怀王太傅。
尽管回到了京城,但汉文帝这次召他回来,却不再将他当成是政治上的左膀右臂,而只是把他当成一介文人来看待。
贾谊满怀美好的政治理想,再也没有了实现的机会。
不久,梁怀王骑马的时候不小心摔死了。
贾谊认为自己是梁怀王的老师,他意外惨死,自己没有尽到老师的责任,也哀伤而死,死时年仅三十三岁。
说来也巧,贾谊和屈原一样,不但少年得志,当过朝廷高官,深受君王信任,又都有过被贬谪的经历,而且都还当过“老师”。
从这一点相似的遭遇,我们可以发现,其实楚怀王也好,汉文帝也好,对屈原和贾谊的才华都是非常欣赏的,因此,让他们当“老师”,教授君王最亲近的王室子弟,可以说是对他们的信任。
然而,对于胸怀远大政治理想的屈原和贾谊而言,这种“人事安排”无疑是对他们的致命打击。
对于贾谊的这一段遭遇,唐代大诗人李商隐曾经写过一首著名的七言绝句哀叹贾谊的怀才不遇:“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贾生》)宣室是汉代皇宫未央宫的正殿,汉文帝就是在这里重新召见了曾被他贬谪到长沙的贾谊。
皇帝在宣室召见,礼遇之隆重,求贤若渴之殷切,这对一个被长期贬谪的臣子来说,该是多么令人振奋的恩宠!然而“不问苍生问鬼神”——汉文帝向贾谊垂询的并不是富国强兵的治国之策,却是虚无荒诞的鬼神之事。
这对一位雄心勃勃的政治家和思想家而言,该是多大的讽刺?同样负有绝世才华,同样拥有美好的政治理想,同样遭受嫉妒和贬谪,又同样曾经被召回朝廷,却从此远离政治中心,不能为国计民生奉献自己的智慧和生命,这是贾谊与屈原的共同之处,也是贾谊以自身的怀才不遇,和屈原产生的隔代共鸣,“屈贾精神”甚至还成了一个专有名词。
也许,正是因为他们有如此相似的经历,司马迁才把屈原和贾谊合写在一篇《屈原贾生列传》之中,“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浪漫华彩、爱国忧思——屈原与李白、杜甫号称中国诗歌黄金时代的唐朝,出现了两位巨星——李白与杜甫。
李白号称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杜甫则被公认为是现实主义诗人的典范。
这两位诗坛巨星,既是诗坛知己,又都是屈原的忠实崇拜者与追随者。
李白曾在《古风·大雅久不作》诗中高吟:“龙虎相啖食,兵戈逮狂秦。
正声何微茫,哀怨起骚人。
”这四句诗回忆起了屈原以及他生活的那个时代。
在这个混乱的时代中,“正声何微茫,哀怨起骚人”,雅正之声已经越来越微弱,世风颓靡,幸亏有屈原这样的“骚人”,用他那慷慨哀怨的诗篇,延续了早已衰微的大雅之声。
李白正是感慨于初唐诗坛浮华颓靡的风气,希望以屈骚风骨来振兴诗坛气象。
李白自己的创作,也以浪漫的构思、华丽的文采著称,他的诗篇融合上天入地的神话想象以及历史穿越,完全冲破了现实的牢笼,构筑了一个如仙如幻的诗意世界,这就使得李白也许比历史上的任何诗人都更接近屈原的神采,也难怪李白会高吟着“屈平词赋悬日月”的诗句,希望能像屈原那样以浪漫瑰丽的辞章流芳后世。
试看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这几句:“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这与《离骚》中“吾令凤鸟飞腾兮,继之以日夜。
飘风屯其相离兮,帅云霓而来御”的浪漫华彩何等惊人地相似这两段诗分别是李白和屈原“梦游”或“仙游”时呈现的景象:鸾、凤、龙、虎是他们的车驾,风、雷、云、霓是他们的侍从,他们日夜不停地驰骋,只是为了追求内心中最美的世界——那是他们执着不舍的理想。
李白在诗的最后说:“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这与屈原在《离骚》中感叹的“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其精神实质又是何等惊人的相似!从这个意义上说,李白继承的不仅仅是屈原浪漫不羁的文采,也继承了屈原桀骜不驯的风骨。
与诗仙李白的浪漫华彩相比,“诗圣”杜甫更多的是继承了屈骚深沉的爱国忧思。
杜甫曾说过自己的理想是要“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这样的美政理想和屈原可谓一脉相承。
屈原多次在他的诗篇中提到对尧、舜的追慕,例如他在《离骚》中说:“彼尧舜之耿介兮,既遵道而得路。
”屈原多么希望楚怀王能向尧、舜学习,使楚国的发展走上正道。
杜甫生活在唐朝安史之乱前后,正是大唐皇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诗人经历了社会的动荡,自己也在漂泊贫寒中度过一生,对家庭、国家的忧思之情都是刻骨铭心的。
还有惊人巧合的是,屈原在秦楚战乱之时流浪江南,形容枯槁,最终自沉于汨罗江;杜甫晚年也是因为战乱所迫,流离失所,悲苦憔悴,最终客死于寒冷的湘江之上。
杜甫是自觉学习屈骚精神的伟大诗人,他曾在《戏为六绝句》中写道:“窃攀屈宋宜方驾,恐与齐梁作后尘。
”杜甫认为,要写出真正的好诗,不能步南朝齐梁浮艳诗风的后尘,而应该学习屈原、宋玉的文采与风骨,使诗歌美的形式与内容兼备。
作为古典诗歌的集大成者,从杜甫沉郁顿挫与慷慨悲歌中,我们无疑能清晰地看到屈原的身影。
高寒理想,隔世知音——屈原与苏轼宋代有一首著名的词,大概每个中国人都能背诵甚至都能演唱,这就是每年中秋节我们都会想起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词作者正是宋代大文学家苏轼。
苏轼同样有从政治国的抱负,却也同样在政治斗争中失败,半辈子都是在贬谪与流放当中度过的。
也许苏轼对待人生比屈原多了几分洒脱与旷达,多了几分超脱与豪迈,然而他们有一个最大的共同点,那就是对“极高寒的理想”的坚持,是至情率性的个性独立。
这首《明月几时有》据说是在中秋节的夜里,苏轼喝得酩酊大醉,醒来之后写下的,并寄给了他的弟弟。
词表面上是借月圆之时来表达对亲人的思念,但实际是苏轼借月的高寒来抒发自己高寒的理想。
坚持理想也许不是一件太难的事,但是“极高寒的理想”,意味着这种理想往往不能被一般人所理解和接受,往往要高于一般人的追求,也意味着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要忍受常人难以忍受的孤独和磨难。
但是屈原也好,苏轼也好,都没有放弃:“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据说连当时的皇帝宋神宗读到这几句的时候,都忍不住感动地说:“苏轼终是爱君。
”其实,苏轼深切依恋和追求的,不仅仅是高高在上的皇帝,他的感情也不仅仅是“爱君”的热忱,更是他超出常人的理想,是对生命意义的终极追寻,是对人间至情的珍爱——“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从这一点上说,苏轼的“我欲乘风归去”,与屈原在《离骚》中上天入地的遨游与追寻,在精神实质上是一致的;而“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种对于人生苦难的深切同情,又与屈原的生命追问惺惺相惜。
苏轼确实是屈原的隔世知音,他不仅写过《屈原塔》诗,还写过《屈原庙赋》,他认为屈原的《离骚》,可“与日月争光”。
如果要评选古往今来屈原最忠实的铁杆“粉丝”,就凭这一句话,苏轼当居其首。
香草美人、至爱真情——屈原与元好问“问世间、情是何物。
直教生死相许”——金庸武侠小说《神雕侠侣》中赤练仙子李莫愁反复低吟的两句词,因电视剧的红极一时而成了家喻户晓的经典词句。
这首词就是金代词人元好问的名作《摸鱼儿·雁丘词》中的开头两句:“问世间、情是何物。
直教生死相许。
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
欢乐趣。
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
君应有语。
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为谁去。
横汾路,寂寞当年箫鼓。
荒烟依旧平楚。
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自啼风雨。
天也妒。
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
千秋万古。
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丘处。
”这首词确实是一首描写爱情的经典作品,不过,它写的爱情,不是发生在人身上,而是发生在一对大雁身上。
词的上半部分是就事论事,描写大雁的悲壮爱情:“问世间、情是何物。
直教生死相许。
”词的下片,词人笔锋陡转,带领我们在爱情之外展开了更丰富的遐思。
“横汾路,寂寞当年箫鼓。
荒烟依旧平楚”。
“天也妒。
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
千秋万古。
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丘处”——难道是大雁至死不渝的爱情让老天都产生了妒忌吗?大雁的壮烈情怀,和那些莺莺燕燕不一样。
这样的爱情,不会随着身体的死亡而归于黄土。
正因为坚贞的爱情具有崇高的价值,词人才会想到要垒起一座“雁丘”,让千秋万代之后当“骚人”们经过这里时,还会为大雁的爱情而“狂歌痛饮”。
“问世间、情是何物。
直教生死相许”!整首雁丘词都是在围绕这两句追问,一层一层铺垫出词人的答案:到底什么才是“至情”。
那么,这首描写大雁爱情的《摸鱼儿·雁丘词》,与屈原又有什么关系呢?除了元好问在词中提到的《招魂》、《山鬼》都是屈原楚辞的名篇之外,他们之间还有什么联系吗?当然有!元好问提到《招魂》,提到《山鬼》,绝不仅仅是为了渲染大雁的爱情,而是因为在元好问心中,屈原的至情与大雁的至情在本质上是完全相通的。
有人在读到元好问的这首词之后,曾发出这样的感慨:“大千世界,一情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