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丁路德宗教改革作业

合集下载

高中历史1第5章第2节 马丁路德和德国宗教改革(同步练习)

高中历史1第5章第2节 马丁路德和德国宗教改革(同步练习)

5、2马丁•路德和德国宗教改革(同步练习)1。

中世纪晚期,罗马教廷竭力阻挠德意志统一的主要目的在于( )A。

压制德国资本主义的发展B。

维护封建贵族的特权C。

维持其在德国的神权统治D.继续榨取德国的钱财解析罗马天主教会之所以在德意志拥有巨大权力,原因就在于德意志缺乏一个强有力统一的封建专制王权与其抗衡,而此时期的英法都发展成为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答案C2.1517年,为反对罗马教皇派人到德意志兜售赎罪券,马丁·路德发表了著名的《九十五条论纲》。

它的发表()A。

揭开了德意志宗教改革的序幕B。

标志着德意志宗教改革进入了高潮C。

引发了德意志大规模的农民战争D.迫使教皇承认了路德教的合法地位解析“九十五条论纲"发表后,消息很快传遍德意志,激起了各地反对教廷的风潮,揭开了欧洲宗教改革的序幕.答案A3。

马丁·路德指出每个人在《圣经》面前都是平等的,都是领受了圣职的教士。

这一主张()A。

实质上否定了上帝的存在 B.否定了教会的中介作用C.肯定了世俗权力的重要性D.否定了宗教信仰的价值解析既然人人在《圣经》面前平等,都是教士,这就否定了教士等级和教会作为人们与上帝交流的中介作用.4.马丁·路德提出的“因信称义”原则,其意义在于( )A.否定了天主教会及其神学的作用B.确立了“教随国定”的宗教原则C.打击了天主教会的势力D。

维护了德意志各阶层的利益解析路德思想核心是“因信称义",意即每个人都可以凭自己的虔诚信仰得到拯救,这实际上否定了天主教会及其神学的作用。

答案A5。

观察下图,该图寓言着路德的宗教改革()A。

打开了宗教信仰的大门B。

沉重地打击了天主教的统治C。

导致欧洲社会出现了混乱D。

使民主与科学思想得到传播19世纪欧洲人眼中的路德解析图中的路德被神化为拿着金钥匙痛打教皇恶魔的天使,这表明路德改革是对天主教会神权大一统的冲击,是对天主教会统治的有力打击。

答案B6。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第27条有人说当钱币一投入钱柜中叮当作响时,灵魂就超脱炼狱飞入天堂,这是宣传者的捏造。

课时作业10:第2课 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

课时作业10:第2课  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

第2课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1.马丁·路德在“九十五条论纲”中指出每个信徒都有权读《圣经》和理解《圣经》,人人都可以直接与上帝沟通。

这种思想的社会效果是( )A.将人们从宗教迷信中解放出来B.从神学角度论证了人的自由和独立性C.动摇了上帝在人们心中的地位D.促进了海外殖民扩张2.1517年,为反对罗马教皇派人到德意志兜售赎罪券,马丁·路德发表了著名的“九十五条论纲”。

它的发表( )A.揭开了德意志宗教改革的序幕B.标志着德意志宗教改革进入了高潮C.引发了德意志大规模的农民战争D.迫使教皇承认了路德派的合法地位3.马丁·路德说:“我们应当让世俗政权在整个基督教世界中执行它的职务,不要加以任何阻碍。

无论什么人,不管他是教皇、主教、传教士,或是修士、修女,世俗权力都有权来管他。

”该材料反映了马丁·路德( )A.倡导人的解放B.否定基督教C.宣扬《圣经》精神D.否定教皇地位4.马丁·路德指出每个人在《圣经》面前都是平等的,都是领受了圣职的教士。

这一主张( )A.实质上否定了上帝的存在B.否定了教会的中介作用C.肯定了世俗权力的重要性D.否定了宗教信仰的价值5.1555年,德意志新、旧教诸侯签订合约所确立的原则是( )A.“教随国定”B.路德派新教为将来德国的国教C.“因信称义”D.在《圣经》面前人人平等19世纪欧洲人眼中的路德6.观察上图,该图喻示着路德的宗教改革( )A.打开了宗教信仰的大门B.沉重地打击了天主教的统治C.导致欧洲社会出现了混乱D.使民主与科学思想得到传播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首先赦免受教士责难的人,无论他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其次赦免犯罪、犯规或过分无节制的人,不论他的过错多大。

……只要是罗马教会之匙所达之处,我都可以赦免你该在炼狱接受的惩罚。

——赎罪券贩子的赦罪词(1)你如何看待天主教会出售赎罪券的做法?(2)马丁·路德是怎样驳斥赎罪券贩子的谬论的?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人教版】历史选修一:5.2《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课时作业及答案

【人教版】历史选修一:5.2《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课时作业及答案

温馨提示: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课时提升训练一、选择题1.(2013·济宁高二检测)16世纪初,德国有一句谚语说:“德国是教皇的奶牛。

”右图漫画形象地说明了()A.罗马教皇对德国搜刮掠夺B.罗马教皇对德国的重视C.德国的畜牧业发达D.德国与教皇的关系密切2.(2013·昆明高二检测)路德说:“无论什么人,不管他是教皇、主教、传教士,或是修士、修女,世俗权力都有权来管他。

”该材料反映了路德()A.倡导人的解放B.否定基督教C.宣扬《圣经》D.否定教皇地位3.面对教皇和教会组织的围剿,路德慷慨陈词:“我的良心是出于上帝的命令,我不能也不愿撤回任何意见。

”这最能表明他()A.对天主教会的教义、做法不满B.具有坚定的宗教信仰,坚持斗争C.痛心于天主教分崩离析的局面,积极挽救D.得到了德国人民和部分封建主的支持4.(2013·潍坊高二检测)“既然已经认识上帝的意思,就不需要问别人”,也不需要由教士举行仪式。

他主张“从头到脚改良教会”。

上述观点主要反映马丁·路德的思想是()A.极力反对教会神学B.天主教徒不应盲从教会说教C.主张简化宗教仪式D.虔诚信仰并与上帝直接对话5.(2012·广东文综)1521年,有教皇代表与马丁·路德辩论说:信仰无法安稳地奠基于《圣经》,因为“《圣经》就像软蜡一样,可以让每一个人随兴所至地扭或拉”。

他们的主要分歧在于()A.教会是否腐败B.信仰是否必要C.信徒能否仅仅依靠信仰得救D.《圣经》能否作为信仰的基础6.在《致德意志的基督教贵族书》等文章中,马丁·路德的哪一主张特别受到诸侯的欣赏()A.《圣经》是人们唯一信仰的神圣权威B.世俗统治者的权力应当高于教权并支配教权C.减少教堂和修道院D.神职人员可以结婚生子7.(2013·南京高二检测)马丁·路德是德国宗教改革的掀起者,他的宗教观点具有极高的价值。

课时作业4:第2课 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

课时作业4:第2课 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

第2课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基础巩固1.1521年有教皇代表与马丁·路德辩论说:信仰无法安稳地奠基于《圣经》,因为“《圣经》就像软蜡一样,可以让每一个人随兴所至地扭或拉”。

他们的主要分歧在于()A.教会是否腐败B.信仰是否必要C.信徒能否仅仅依靠信仰得救D.《圣经》能否作为信仰的基础答案C解析材料表明,教皇代表认为只有教皇有权解释《圣经》,而马丁·路德宣扬“因信称义”,强调基督信徒都有直接阅读和解释《圣经》的权利,即基督徒的信仰建立在《圣经》的基础上,反对信徒盲从教皇和教会的说教,故C正确。

2.1517年,为反对罗马教皇派人到德意志兜售赎罪券,马丁·路德发表了著名的“九十五条论纲”。

它的发表()A.揭开了德意志宗教改革的序幕B.标志着德意志宗教改革进入了高潮C.引发了德意志大规模的农民战争D.迫使教皇承认了路德教的合法地位答案A解析“九十五条论纲”发表后,消息很快传遍德意志,激起了各地反对罗马教廷的风潮,揭开了欧洲宗教改革的序幕。

3.马丁·路德在“九十五条论纲”中论述了基督教徒有权阅读《圣经》和理解《圣经》,人人都可以直接与上帝沟通。

这种思想的社会效果是()A.把人们从宗教迷信中解放出来B.使基督教徒在上帝面前实现了人人平等C.从神学角度论证了人的自由和独立性D.动摇了上帝在人们心中的地位答案C解析16世纪的宗教改革家虽反对正统的基督教,但对神依然显出无比的尊敬,他们判定事物均以神为绝对权威。

“基督教徒有权阅读《圣经》和理解《圣经》”,说明马丁·路德仍从神学角度论证问题。

“人人都可以”,体现了人的自由和独立性,因而选C。

4.“它破除了对权威的信仰,却恢复了信仰的权威。

它把僧侣变成了俗人,但又把俗人变成了僧侣。

”以上材料反映的思想是()A.因行称义B.因信称义C.“人非工具”D.理性至上答案B解析马丁·路德认为每个信徒都应当阅读《圣经》,并完全可以对《圣经》的含义做出个人的价值判断与理解,任何人都无权剥夺别人信仰自由的权利。

[精品]新人教版选修1高二历史第五单元第2课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达标习题及答案

[精品]新人教版选修1高二历史第五单元第2课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达标习题及答案

第五单元欧洲的宗教改革第2课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1.如图反映的是罗马教廷兜售赎罪券的情景。

有关该图的历史阐释正确的是( )①罗马教廷在德意志常常通过这种方式搜刮财富,故德意志被称为“罗马教皇的奶牛”②对这种行为进行公开抨击的是“九十五条论纲”,这也揭开了欧洲宗教改革运动的序幕③这种兜售赎罪券的行为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④这一历史事件是导致德意志宗教改革的根本原因A.①③④B.②③④.①②④D.①②③解析:兜售赎罪券,引起了众多的反对,成为德国宗教改革运动的导火线,马丁·路德公开抨击,揭开了宗教改革的序幕。

根本原因是天主教会的腐朽统治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所以④错误。

答案:D2.马丁·路德发表“九十五条论纲”的直接原因是( )A.教皇派人到德意志兜售赎罪券B.德意志四分五裂的局面阻碍了经济发展.天主教会在德意志大肆搜刮钱财D.马丁·路德受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解析:注意题干关键信息“直接原因”。

“九十五条论纲”是马丁·路德在教皇派人到德意志兜售赎罪券,引起各阶层人民愤怒的情况下发表的。

答案:A3.“唯独圣经”“唯独恩典”“唯独信心”“唯独基督”“唯独把荣耀归给上帝”是宗教改革时期重要的口号,其意义在于( ) A.宣扬因行称义B.为资产阶级革命奠定论基础.创立新教教派D.否定教皇的权威解析:“唯独圣经”“唯独信心”表明是因信称义,故A项错误;启蒙思想为资产阶级革命奠定论基础,与材料中“宗教改革”不符,故B项错误;创立新教教派是宗教改革的重要内容,与题中“意义在于”不符,故项错误;材料中“唯独圣经”“唯独信心”“唯独把荣耀归给上帝”,就是没有“教皇”,打破了对罗马教会的迷信,解放了思想,故D项正确。

答案:D4.路德认为,“信”不是外在修炼的结果,而是与之俱的、是深深地植根于人的内在经验之中的东西。

路德把最基本的宗教信条直接建立在个人内心之中,也就是说他在人的内心世界中发现了宗教。

浙江地区2018-2019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 第五单元 第2课 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 作业

浙江地区2018-2019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 第五单元 第2课 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 作业

第2课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基础达标]1.(2016·晋江高二期中)对如图“兜售赎罪券”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是天主教会搜刮钱财的一种手段B.是激化天主教会和德意志矛盾的导火线C.可以使教徒赎清自己的罪行D.16世纪中期,在各方反对声中废止了这一做法答案 C解析据所学知识可知,1517年,教皇利奥十世以维修罗马圣彼得大教堂为名,派人到德意志兜售赎罪券,声称可以用来抵消世间的一切罪恶。

此举引起了德意志各阶层的愤怒,马丁·路德强烈反对,发表《九十五条论纲》,揭露赎罪券的荒谬,揭开了欧洲宗教改革的序幕。

分析选项,C符合题意。

2.1517年,为反对教皇借兜售赎罪券盘剥百姓,路德贴出了“九十五条论纲”。

当时社会各阶层都对“论纲”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可以说“论纲”点燃了第一次德国资产阶级革命即宗教改革的火焰。

这说明()A.神学禁锢了人们的头脑B.罗马教皇是欧洲封建主C.当时社会矛盾相当尖锐D.“论纲”充分反映了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利益和要求答案 C解析注意材料信息“当时社会各阶层都对‘论纲’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当时在思想上天主教会对欧洲人民进行严密的精神统治;在经济上天主教会大肆搜刮欧洲各国人民;在政治上天主教会干涉各国的内政,引起欧洲许多君主和贵族的不满,因此教会与德意志各阶层的社会矛盾十分尖锐,故C项正确。

3.(2017·成都高二检测)《欧洲文艺复兴史》中写道,“《九十五条论纲》原本只是那个时代教会改革呼声中的一声……他划着一支火柴本来是为了看清脚下的路,却点燃了整片森林”。

文中的“他”划燃火柴的地点位于下图中的()A.①B.②C.③D.④答案 C解析《九十五条论纲》为马丁·路德的著作,他在德国开始了宗教改革,故“划燃火柴的地点”是德国,图中①为英国,②为法国,③为德国,④为瑞士,故C正确。

4.(2017·西宁高二检测)路德认为,“上帝是全能的,但是,信者就是上帝”。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 5.2《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教材习题答案解析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 5.2《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教材习题答案解析

《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教材习题答案解析
【探究学习总结】
(一)本课测评
1.马丁•路德的“九十五条论纲”发表有何意义?
解题关键:“九十五条论纲”是宗教改革开始的标志。

思路引领:从内容和影响两个方面回答。

答案提示:“九十五条论纲”的内容否定了教皇和教会的权威;激起了德意志民族反对罗马教廷的风潮,揭开了欧洲宗教改革的序幕。

2.简述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

解题关键:“因信称义”
思路引领:从教义、教会组织两个方面回答。

答案提示:(略)
(二)学习延伸
阅读材料,联系相关历史事实,分析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实质。

解题关键:材料中的核心思想实际上就是“因信称义”。

思路引领:结合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背景和内容回答。

答案提示:马丁•路德宗教改革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实质上是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的社会运动,为德意志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解除了精神枷锁。

高中历史选修1课时作业11:第2课 马丁 路德的宗教改革

高中历史选修1课时作业11:第2课 马丁 路德的宗教改革

第2课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基础巩固1.下图反映的是罗马教廷兜售赎罪券的情景。

有关该图的历史阐释正确的是()①罗马教廷在德意志常常通过这种方式搜刮财富,故德意志被称为“罗马教皇的奶牛”②对这种行为进行公开抨击的是“九十五条论纲”,这也揭开了欧洲宗教改革运动的序幕③这种兜售赎罪券的行为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④这一历史事件是导致德意志宗教改革的根本原因A.①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答案 D解析兜售赎罪券,引起了各阶层人民的反对,成为德国宗教改革运动的导火线,马丁·路德公开抨击,揭开了宗教改革的序幕。

故D项正确。

2.1517年,为反对罗马教皇派人到德意志兜售赎罪券,马丁·路德发表了著名的“九十五条论纲”。

它的发表()A.揭开了德意志宗教改革的序幕B.标志着德意志宗教改革进入了高潮C.引发了德意志大规模的农民战争D.迫使教皇承认了路德教的合法地位答案 A解析“九十五条论纲”发表后,消息很快传遍德意志,激起了各地反对罗马教廷的风潮,揭开了欧洲宗教改革的序幕。

3.马丁·路德说:“我们应当让世俗政权在整个基督教世界中执行它的职务,不要加以任何阻碍。

无论什么人,不管他是教皇、主教、传教士,或是修士、修女,世俗权力都有权来管他。

”该材料反映了马丁·路德()A.倡导人的解放B.否定基督教C.宣扬《圣经》精神D.否定教皇地位答案 D解析结合材料中“无论什么人……世俗权力都有权来管他”进行分析,可见路德是在否定教皇的地位,主张世俗的权力应当高于皇权。

4.马丁·路德在“九十五条论纲”中论述了基督教徒有权阅读《圣经》和理解《圣经》,人人都可以直接与上帝沟通。

这种思想的社会效果是()A.把人们从宗教迷信中解放出来B.使基督教徒在上帝面前实现了人人平等C.从神学角度论证了人的自由和独立性D.动摇了上帝在人们心中的地位答案 C解析16世纪的宗教改革家虽反对正统的基督教,但对神依然显出无比的尊敬,他们判定事物均以神为绝对权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stressing that “he was bitter towards the stubborn rulers and favorably disposed toward the peasant‟s demands, which seemed right and proper to him, though as a minister of the Gospel he felt no competent to adjudge.”
Luther’s Protest
Against the Roman Papacy, an Institution of the Devil in 1544, Luther argued that all the papacy
taught was false doctrine and fustigated the popes‟ actions of exalting themselves over the princes by addressing “the papacy has no basis in Scripture and it was never instituted at the request of the kings of Europe, so it can come only from the devil”.
Luther’s Ally
In his To the Christian Nobility of the German Nation, Luther expressed his promising hopes for the emperor and the princes and argued that they should punish the wicked clergy, diminish the malpractice of the Catholic Church and restrain their economic exploitations.
Consequences of Martin Luther’s Ally with the German Princes in Terms of his Protest against the Catholicism and his Early Sympathy and Later Offense towards the German Peasants during the Reformation Yun Wang
Luther‟s Attitudes
* Protest * Ally * Sympathy
Luther’s Protest
In Luther‟s The Open Letter to the Christian Nobility , one of the main arguments was that ” papal primacy, as practiced and understood in his times, was contrary to Scripture … the papacy is a human institution, not a divine one. Christ never made the pope head of the Church universal”.
Thesis Statement:
Luther consistently fought against the supremacy and ultramontanism of the Catholic Church by allying the German princes and won popular supports from the German peasants by sympathizing them for their grievance; however, when they violated the interests of the German princes in the Peasants‟ War, he rebuilt his attitude towards the peasants that they should be condemned and suppressed brutally.
The Backdrop
* Grievances of Germany * Safety Protection * Disillusion
The Gravamina of the German People 1521
“22. Concerning Indulgences. It is also most objectionable
Luther’s Principle
“I am and always will be, on the side of those against whom insurrection is directed, no matter how unjust their cause; I am opposed to those who rise in insurrection, no matter how just their cause;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Counter-arguments
* Towards Popes * Towards Peasants
Counter-argument 1.
Some argue that Luther‟s attitude towards the pope was swaying from time to time. During the early years, he addressed Pope Leo X fairly respectfully. For example, in September 1520, Luther sent an open letter to Pope Leo X, addressing him as “most blessed father”, constantly Luther expressed that he did not intent to attack or criticize the pope himself and would always serve for him and conduct the Church service.
The Gravamina of the German People 1521
“85. How Priests Take Issues That Should be Adjudicated by
Secular Courts to Ecclesiastic Courts.
There are many legal matters that, according to law, could be settled in either an ecclesiastical or a secular court. It happens often that when a secular judge assumes jurisdiction over a case, an ecclesiastical judge steps forward threatening the secular judge with excommunication unless he surrenders the case. Thus the ecclesiastical judges hear whatever cases they wish. … the ecclesiastical judges, against all laws, boldly usurp such cases, which causes great troubles for secular authority”.
Luther’s Sympathy
Facing the Twelve Articles summarizing the peasants‟ grievances, Luther responded with
Friendly Admonition to Peace Concerning the Twelve Articles of the Peasants in June 1525,
Luther’s Protest
In Luther‟s Treatise on Good Work, Luther argued that “all these works go on apart from faith; therefore they amount to nothing and are absolutely dead … God is served by all things that may be done, spoken and thought in faith”.
Luther’s Ally
In his Concerning Governmental Authority, published in 1523, he argued that “since Paul says here that the governing authority is God‟s servant, we must allow it to be exercised not only by the heathen but by all men. What can be the meaning of the phrase, „It‟s God‟s servant,‟ except that governing authority is by its very nature such that through it one may serve God?... It would even be fine and fitting if all princes were good, true Christians. For the sword and authority, as a particular service of God, belong more appropriately to Christians than to any other men on earth. Therefore, you should esteem the sword or governmental authority as highly as the estate of marriage, or husbandry, or any other calling which God has institute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