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选修1《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word教案

合集下载

高二历史学案:5.2 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 (人教版选修1)

高二历史学案:5.2 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 (人教版选修1)

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教学目标】识记:1915年,马丁·路德发表了“九十五条论纲”,揭开了欧洲宗教改革的序幕;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

理解:通过对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社会背景的分析,理解其必要性;马丁·路德宗教改革冲击和动摇了天主教会的统治地位,影响巨大。

运用: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规律分析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实质是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的社会运动;分析比较马丁·路德思想同天主教会说教的不同。

【学习重点】马丁·路德改革的背景和实质【学习难点】马丁·路德改革的内容和实质【自主学习】一、“九十五条论纲”1.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背景(1)16世纪初,德意志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形态是___________,新生的经济形态是___________ 。

(2)阻碍德意志社会经济发展的根本因素是___________。

(3)“罗马教皇的奶牛”指___________(4)天主教廷能够控制德意志的原因是___________,工具是___________。

2.马丁·路德的思想下列对右图人物叙述错误的是()A.他是德意志神学家马丁·路德B.他建立了推动民族复兴的教会C.他受到了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D.他反对宗教,立志改革3.“九十五条论纲”的发表(1)“九十五条论纲”发表的导火线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___________ ”的发表揭开了欧洲宗教改革的序幕。

4.马丁·路德的斗争二、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1.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主张集中体现在()①“九十五条论纲”②《致德意志的基督教贵族书》③《圣经》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2.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理论基础是___________。

3.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措施不包括()A.反对兜售赎罪券B.简化宗教仪式C.驱逐天主教会势力D.建立民主教会4.马丁·路德坚持《___________》是人们唯一信仰的神圣权威。

人教版高二历史选修一第五单元第2课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二历史选修一第五单元第2课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教学设计
-了解宗教改革在德国、瑞士、英国等国家的传播和影响。
-掌握宗教改革对天主教教会的影响,如宗教战争、教派分裂等。
3.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宗教改革的社会背景和历史意义。
-掌握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如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等。
-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宗教改革时期的欧洲社会矛盾。
(二)过程与方法
3.分析历史事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引导学生分析宗教改革的社会背景、历史意义等,提出自己的见解。
-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多层面分析历史事件,形成自己的观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崇尚信仰自由,尊重不同宗教信仰。
-使学生认识到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主要目标是追求信仰自由。
-培养学生对不同宗教信仰的尊重,树立平等、包容的价值观。
接着,我会简要介绍马丁·路德的生平事迹,特别强调他在宗教改革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这样,学生在了解背景知识的基础上,对新课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讲授新知(500字)
在导入新课之后,我将系统地讲授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内容。首先,讲述宗教改革的背景,包括当时欧洲的社会环境、天主教教会的统治等。其次,详细讲解马丁·路德的主要观点,如“信仰称义”、“圣经至上”等,并分析这些观点对宗教改革的影响。
-每组准备一份讨论提纲,明确观点和论据。
-每位小组成员都要参与讨论,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4.研究性学习:鼓励学生选取一个与宗教改革相关的课题,进行深入研究,形成一份研究性学习报告。
-课题可以涉及宗教改革的人物、事件、影响等方面。
-报告要包括研究背景、研究方法、研究结果和结论等。
5.案例分析:选取一个宗教改革时期的案例,分析其背景、过程和影响,并撰写一份案例分析报告。

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 第2课 马丁 路德的宗教改革同步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1

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 第2课 马丁 路德的宗教改革同步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1

2014年高中历史第五单元第2课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教案新人教版选修1 [课程标准] 知道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主张,理解欧洲宗教改革的实质。

一、“九十五条论纲”1.原因(1)根本原因:政治上____________的局面阻碍了德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2)主要原因:罗马教廷对德国进行神权统治和经济掠夺。

(3)主观原因:____________立志宗教改革。

(4)直接原因:1517年,教皇派人到德意志兜售________。

2.发表:1517年10月,马丁·路德发表《关于赎罪券的九十五条论纲》,简称“________________”。

3.影响:揭开了欧洲____________的序幕。

二、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1.教义(1)理论基础:“____________”。

(2)坚持《圣经》是人们唯一信仰的神圣权威,人人在上帝与《圣经》面前都是________。

2.宗教仪式(1)减少教堂、修道院,简化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也可以结婚生子。

3.世俗权力(1)____________是唯一合法的权力,世俗统治者的权力应当高于______并______教权。

(2)建立________的教会。

三、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影响1.对德国(1)引发了________领导的农民起义;掀起了反对____________的风潮。

(2)把《圣经》译成德文既有利于____________的拓展,也促进了德意志____________的发展。

(3)1555年,各诸侯国确立“__________”的原则,________取得合法地位。

2.对欧洲:为欧洲其他国家和地区的____________开辟了道路。

知识点一“九十五条论纲”1.德意志四分五裂的政治局面所造成的影响是( )①诸侯混战,社会动荡②严重阻碍社会经济发展③为罗马教廷控制德意志政治经济提供了有利条件④为宗教改革提供了有利的社会条件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2.下图是“九十五条论纲”,它是马丁·路德宗教改革开始的标志。

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第二课 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1

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第二课 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1

历史人教版选修一第五单元欧洲的宗教改革第二课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课标要求及其解读1.课标要求知道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主张,理解欧洲宗教改革的实质。

2.解读本课教材从三个方面向学生介绍了16世纪马丁路德宗教改革:改革的社会背景,主要内容和对天主教会统治的冲击。

由于本课世纪的宗教问题理论性强,对学生而言理解起来有很大的难度,同学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要结合必修三的内容,重点理解几个比较核心的历史概念,比如赎罪券,“因信称义”,“教随国定”,新教,路德派等,并逐步探讨宗教改革的实质,为下一节课理解宗教改革的历史作用打下基础。

学法建议1.理论引领法:运用唯物主义辩证法,认识宗教属于上层建筑的一部分,它由一定的经济基础决定,所以说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结果,这样就可以准确的理解宗教改革的背景和历史意义。

2.史料学习法:马丁路德的“九十五条论纲”是他宗教改革的核心内容,也是高考中的考试频点,课本上罗列性质的引了主要几条,我们在学习过程中不碍把它作为几则材料阅读,培养史料研读能力。

同时,进一步增强对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感性认识。

历史名词释疑“因信称义”基督教用语。

有广义和狭义两种。

广义是指信仰是得到救赎和在上帝面前得到义的必要条件。

狭义是指路德派如何得救的教义。

具体解释见知识梳理。

赎罪券天主教认为,世人“犯罪”后,就失去了上帝的宠爱,要想获得免罪,必须做忏悔和善功;还认为每个人的能力有限,靠耶稣救赎之功,所以每个人要缴纳一定的钱币才能得到“大赦”。

14世纪以来,这类“免罪罚”的方式,逐渐演变成出售赎罪券的方式来进行,这成了16世纪宗教改革的导火线。

基础知识大梳理一,“九十五条论纲”1.背景(1)四分五裂的政治局面严重阻碍德国经济的发展(根本原因)(2)罗马教廷对德意志的政治控制和经济搜刮(主要原因)(3)马丁路德立志改革(个人原因)(4)教皇兜售赎罪券,马丁路德发表“九十五条论纲”。

(直接原因)二,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1520年马丁路德连续发表了《致德意志的基督教贵族书》等一系列文章,系统地阐述了自己宗教改革的主张。

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第五单元欧洲的宗教改革第2课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教学教案新人教版选修1

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第五单元欧洲的宗教改革第2课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教学教案新人教版选修1
2.5 课堂反馈:教师通过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五、教学流程
(一)课前准备(预计用时:5分钟)
学生预习:
发放预习材料,引导学生提前了解宗教改革的学习内容,标记出有疑问或不懂的地方。
设计预习问题,激发学生思考,为课堂学习宗教改革内容做好准备。
教师备课:
深入研究教材,明确宗教改革教学目标和宗教改革重难点。
准备教学用具和多媒体资源,确保宗教改革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
设计课堂互动环节,提高学生学习宗教改革的积极性。
(二)课堂导入(预计用时:3分钟)
激发兴趣:
提出问题或设置悬念,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学生进入宗教改革学习状态。
回顾旧知:
简要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历史事件,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疑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拓展思维。
(四)巩固练习(预计用时:5分钟)
随堂练习:
随堂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检查学生对宗教改革知识的掌握情况。
鼓励学生相互讨论、互相帮助,共同解决宗教改革问题。
错题订正:
针对学生在随堂练习中出现的错误,进行及时订正和讲解。
引导学生分析错误原因,避免类似错误再次发生。
八、课后作业
1. 简要概括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思想,并说明其对欧洲历史的影响。
2. 分析宗教改革对德国历史的意义,包括其对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
3. 探讨宗教改革对欧洲宗教格局的影响,如天主教与新教的对立,以及不同教派之间的竞争与合作。
4. 分析宗教改革对现代社会的影响,如宗教自由、信仰与道德的关系等。
九.板书设计
1. 宗教改革背景:马丁·路德的生平,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

人教版选修1 历史:第五单元 第2课 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 学案

人教版选修1 历史:第五单元 第2课 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  学案

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学习目标】1.认识马丁·路德《九十五条论纲》发表的意义。

2.知道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主张。

3.理解欧洲宗教改革的实质。

【学习重难点】通过马丁·路德改革理解其给德意志乃至欧洲带来的重大影响。

【学习过程】一、“九十五条论纲”1.根本原因:16世纪初, _________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发展。

2.主要原因:是德意志最大的封建主,即干预德意志政治,又通过各种方式 __________。

3.主观原因:马丁·路德受思想影响。

4.导火线:年,教皇派人到德意志兜售_____。

5.表现:1517年10月,______发表“______”,批判教皇的无耻行为。

6.影响:揭开了 ________的序幕。

二、主要内容1.因信称义:是改革的理论基础。

主张只有______才能获得上的的拯救。

2.教义:坚持《_____________》是人们唯一信仰的圣神权威,人人在上帝与《圣经》面前都是 __________的。

3.宗教仪式:简化_____,_______也可以结婚生子。

4.世俗权力:强调的权力应高于并支配;德意志应当建立_______。

三、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影响1.引发了_________领导的农民起义;掀起了反对________的风潮。

2.把《圣经》译成德文有利于________的拓展,也促进了德意志___________的发展。

3.1555年,确立了“教随国定”的原则,_____________取得了合法地位。

4.对欧洲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宗教改革开辟了道路。

【达标检测】1.有关中世纪天主教会在欧洲所处地位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在欧洲占据支配地位 B.王权凌驾于教权之上C.在社会生活方面其影响无处不 D.是欧洲最大的封建主2.中世纪天主教会的落后性表现在()①禁锢人性的教义教规②教会的腐化、堕落③利用宗教裁判所迫害宗教“异端”④宣扬信仰得救A.①②③ B.①②④C.②③④ D.①②③④3.欧洲宗教改革运动发生的根本原因是()A.欧洲民族国家的成长 B.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C.文艺复兴运动的推动 D.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4.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导火线是()A.马丁•路德发表“九十五条论纲”反对教皇出售赎罪券B.德国的分裂割据阻碍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C.马丁•路德立志改革天主教D.天主教会阻挠德国统一5.日内瓦之所以被称为“新教的罗马”,主要是因为()A.卡尔文主张“先定论”B.卡尔文教适应了新兴资产阶级的需要,在欧洲许多地区得到广泛传播C.卡尔文倡导《圣经》是最高权威D.卡尔文在日内瓦建立了神权共和国6.在“九十五条论纲”中,马丁•路德认为:()A.人人都能与上帝直接沟通 B.国家权力为神所授,至高无上C.人们靠内心的虔诚忏悔就能够获得上帝的赦免D.人的“原罪”使人的本性变坏,只要坚持苦心修练就能获得上帝赦免7.对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理论基础“因信称义”的解释不正确的是:A.宗教仪式应当尽量简化以减轻教徒的负担B.通过外在的苦修与事功同样可以得到上帝的宽恕和拯救C.《圣经》是唯一的信仰权威D.教士只不过是教徒们推选出的公仆,他们应该为教徒服务。

历史人教版选修1导学案第五单元第2课 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 Word版含答案

历史人教版选修1导学案第五单元第2课 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 Word版含答案

课堂探究探究点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核心主张史料导入我日思夜想这句话(神的裁判表现在神的本身,正如……所写的:“义人靠信仰生活”),神终于怜悯我,让我明白:神的裁判就是义人蒙受神恩所经历的裁判,就是信仰,而那段话的意思就是:《福音书》表现了神的裁判,被动的裁判,慈悲为怀的神通过它让信仰使我们成为义人。

——马丁·路德《拉丁文作品第一卷序言》互动探究概括史料中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基本观点。

提示:“因信称义”,只要内心信仰虔诚,就能获得上帝的拯救;《福音书》(《圣经》)是信仰的唯一依据。

名师精讲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1)思想的核心是“因信称义”。

(2)人人在上帝与《圣经》面前都是平等的。

(3)信仰的唯一依据是《圣经》,反映了正在兴起的资产阶级要求自由、平等的愿望和反封建的思想。

(4)减少教堂和修道院,简化宗教仪式,并主张神甫可以娶妻。

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建立“廉价教会”的要求,进行资本原始积累。

(5)世俗权力高于教权,并最终支配教权。

(6)建立本民族(德)教会。

这表达了新兴资产阶级彻底摆脱罗马教廷的控制,加强王权,实现国家统一的政治要求。

【例题】“它破除了对权威的信仰,却恢复了信仰的权威。

他把僧侣变成了俗人,但又把俗人变成了僧侣。

”以上材料反映的思想是()A.因行称义B.“因信称义”C.“人非工具”D.理性至上题目立意:本题主要考查对马丁·路德宗教改革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题指导:马丁·路德认为每个信徒都应当阅读《圣经》,并完全可以对《圣经》的含义作出个人的价值判断与理解,任何人都无权剥夺别人信仰自由的权利。

这实质上破除了教皇的权威,倡导了信仰自由,使每个人都有权利和条件成为信徒。

答案:B。

5.2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学案2(人教版选修1)

5.2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学案2(人教版选修1)

5.2 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学案2(人教版选修1)教材整理一、“九十五条论纲”1.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背景(1)四分五裂的政治局面严重阻碍德国经济的发展(根本原因)(2)罗马教廷对德意志的政治控制和经济搜刮(主要原因)①经济上,教会是德意志最大的封建主,占据了全德三分之一的土地。

教会还常常通过各种方式,从德国搜刮财富。

②政治上,德意志的社会矛盾十分复杂,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和宗教矛盾交织在一起,德意志和罗马教廷的矛盾成为一切矛盾的焦点。

(3)马丁·路德立志改革路德是德国宗教改革的先驱和领袖。

他深受人文主义思想影响,痛恨罗马教会在德意志的统治与搜刮。

(4)教皇兜售赎罪券,路德发表“九十五条”论纲二、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1.路德宗教改革的理论基础是“因信称义”。

2.《圣经》是人们信仰唯一的神圣权威。

3.世俗统治者的权力应高于教权并支配教权,建立本民族教会。

三、马丁·路德改革对天主教会统治的冲击1.推动了广大民众的反封建斗争路德的宗教改革推动了广大下层人民的反封建斗争,德意志爆发了闵采尔领导的农民战争。

战争动摇了天主教会在德意志的统治地位。

2.路德教派取得合法地位1555年,路德教派取得合法地位,并且传播德意志以外的一些地区。

3.为欧洲宗教改革开辟了道路在德国宗教改革的影响下,其他国家也纷纷进行改革,出现了新的基督教派,他们和路德教并称为“新教”。

辨析比较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比较(1)从核心内容上看: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家宣扬资产阶级人文主义世界观,肯定人性,反对神权,以把人从神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为最终目的;宗教改革中,马丁·路德和加尔文主张“信仰得救”和简化宗教仪式,建立适应时代要求的新教,但最终还承认神的存在。

(2)从形式上看:文艺复兴是在“复兴”古典文化的形式下,宣扬资产阶级世界观;马丁·路德和加尔文的宗教改革是资产阶级披着宗教外衣的一场反封建的社会运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课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
一、教材分析
【课程标准】
知道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主张,理解欧洲宗教改革的实质。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
(1)识记:1915年,马丁·路德发表了“九十五条论纲”,揭开了欧洲宗教改革的序幕;“因信称义”是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理论基础;1524年德国爆发了闵采尔领导的农民起义;“教随国定”的原则通过后,路德教取得合法地位;(2)通过对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社会背景的分析,理解其必要性;
(3)马丁·路德宗教改革冲击和动摇了天主教会的统治地位,影响巨大;
2、过程与方法:
(1)问题探究:指导学生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规律分析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实质是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的社会运动;(2)历史比较:辅导学生查找资料,分析比较马丁·路德思想同天主教会说教的不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政治、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2)通过对马丁·路德大无畏、勇为天下者先的战斗精神和品质的学习,培养学生勇于追求和捍卫真理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难点】
重点:马丁·路德改革的背景和实质。

难点:马丁·路德改革的内容和实质。

【教学建议】
本课教材主要从三个方面向学生介绍了16世纪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改革的社会背景、主要内容和对天主教会统治的冲击。

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是德意志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早期资产阶级的反封建斗争,是反对罗马天主教会的一场政治运动,他的改革揭开了欧洲宗教改革的序幕。

由于本课涉及的宗教问题理论性较强,对学生而言理解起来有很大的难度,建议教师精讲一些概念,如赎罪券、“因信称义”、“教随国定”、新教等,并组织学生讨论、分析,逐步深入探究宗教改革的实质,为下一课理解宗教改革的历史作用打下基础。

二、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法来导入:
师:中世纪西欧天主教的地位如何?
生:凌驾于王权之上。

师:早期宗教改革发生在哪些国家?
生1:英国,如威克里夫的“异端”学说。

生2:捷克,如胡司对教会的批评。

教师总结说明:中世纪西欧的罗马天主教会是封建主阶级的精神统治工具,也是西欧各国最有势力的封建主,政治上凌驾于王权之上,是西欧各国实现政治统一的障碍;经济上,教会的专横、腐败、对人民的搜刮,激起了社会各阶层的不满,各国都要求摆脱天主教会的控制,改革天主教。

师:宗教改革开始于哪个国家呢?为什么?
由此进入新课的学习。

★讲授新课
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
(一)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背景和原因——“九十五条论纲”:
1、原因:
(1)四分五裂的政治局面严重阻碍德国经济的发展(根本原因):
15~16世纪,德意志的纺织、采矿、印刷、造纸等工业都有显著发展,虽然封建经济仍占统治地位,但在矿冶、制革等手工业部门中也出现了资本主义手工工场。

商业相当繁荣,从东方运到意大利再转往北欧的商品,需要从德意志过境。

北方和南方的一些城市经营对外贸易。

但是,德意志的经济发展远远落后于意大利和英国等欧洲其他地方。

由于封建割据,德意志没有形成统一的国内市场,没有一个城市成为德意志的工商业中心,对内贸易少于对外贸易。

经济的分散又影响了政治上的统一。

而政治上的分裂便利了天主教会对德国的勒索和搜刮。

从公元11世纪开始,罗马教皇和西欧封建世俗王权之间展开了长达两个多世纪的激烈斗争。

随着法国、英国、西班牙等统一民族国家的形成,盛极一时的罗马教皇势力在这些国家里迅速衰落。

到15世纪末16世纪初,只有四分五裂的德国和意大利仍然由罗马教会牢牢控制。

这种情况下,教皇将原本由整个西欧承担的经济重负全部转移到德国和意大利两国人民的身上。

(2)罗马教廷对德意志的政治控制和经济搜刮(主要原因):
经济上,教会是德意志最大的封建主,占据了全德三分之一的土地,许多高级教士本身就是拥有领地的封建贵族。

教皇利用德意志的分裂和软弱,加强了对德意志的掠夺。

这一时期德意志的白银产量很高,罗马教廷每年从德意志搜刮的财富达30万古尔登(货币单位),相当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每年税收额的20倍。

德意志也成了被教会榨取最严重的地区,素有“教皇的乳牛”之称。

这种搜刮,既不利于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也不利于封建统治的财政收入。

而教廷从德意志榨取的财富,归根到底都来自广大劳动人民的
血汗,所以更恶化了广大人民的经济生活。

政治上,德意志除了七大选侯之外,还有十几个大诸侯、二百多个小诸侯、上千个帝国的骑士,交通不便,关卡林立,币制庞杂,局面混乱。

罗马教廷为了控制德意志的政治,竭力维持其分裂割据局面。

因此,经济的分散性不利于政治统一,而政治不统一又影响经济发展。

德意志的社会矛盾十分复杂,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和宗教矛盾交织在一起,到15世纪末16世纪初,德意志和罗马教廷的矛盾成为一切矛盾的焦点, 天主教会引起了各阶层人民的普遍憎恨。

摆脱罗马教廷的桎梏,建立促进民族复兴的本国教会,成为德意志各阶层的共同要求,也是德意志资本主义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

(3)马丁·路德立志改革(主观原因):
马丁·路德(1483~1546)是德国宗教改革的先驱和领袖。

父母是农民,父亲翰斯路德(Hans) 是一位非常特别且不易认识的人,他曾多次因犯法判罪而逃亡,他在本乡之中,被人藐视、厌弃。

所以,有人传说谓马丁路德是一个恶魔和一位妇人所生的孩子,甚至马丁路德工作成功时,许多人仍以此话来攻击他。

青年时代的路德,系统地学习了天主教神学,研读了圣经,1511年,路德受修道院的差遣朝拜罗马教廷,目睹了教皇和天主教会的腐朽糜烂,使他对教会的说教越来越感到怀疑,萌发了改革德意志宗教的思想。

1512年,马丁·路德获神学博士学位,并被任命为维登堡修道院的副院长和维登堡大学神学教授。

他利用大学的图书馆潜心研读《圣经》,从《圣经》中悟出了“信仰耶稣即可得救”的道理,已经初步在思想上否定了教皇的权威,立志要通过改革,实现民族复兴。

德国著名诗人海涅在他的著作《论德国宗教和哲学的历史》中,有一段对路德的最著名的评论,海涅写道,路德“在我们的历史上不仅是最伟大的,也是德国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故而德国人的所有优点和弱点在他的身上非常出色地结合在一起”。

“他是这个时代的喉舌和刀剑。

……一个冷静的有学问的词语制造者和一个有灵感的陶醉于上帝的先知,他呕心沥血地工作、来研究他的费劲的教义上的特点,而在晚上他则拿起长笛,凝视天空的星星,把乐曲和对神的敬畏融合在一起”。

他的性情和风格在他的宗教改革中是非常显著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