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教案设计:9.1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的加深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一9.1-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的加深-课件(人教版选修1)

拓展2 读下表,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的对外借款具有什么样 的特点? 甲午中日战争以后 清政府向列强借债情况表
时间 1895年
1896年
1898年
债主
俄法 银行团
英德 银行团
英德 银行团
借款 额
4亿 法郎
1 600 万英镑
1 600 万英镑
基础导学
核心考点
教材题解
年息
4厘
教材题解
②争夺在中国修筑_铁__路__的权利。 ③开设_工__厂__。 ④开采_矿__山__。 (2)政治侵略——瓜分中国。 ①强占租借地和划分“_势__力__范__围__”。 ②美国提出“_门__户__开__放__”政策。
3.影响 中华民族面临空前严重的危机。
基础导学
核心考点
教材题解
名师点拨:甲午战争后,西方列强由自由资本主义阶段进 入到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方式也从商品 输出为主转变为资本输出为主,其主要方式有开设工厂、 兴办银行、政治贷款、开矿修路等。甲午战争后《马关条 约》规定日本可以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就是一个经典的实 例。
基础导学
核心考点
教材题解
材料认为“当时的中日两国几乎处在同一起跑线上,…… 就财富和金钱而言,中国甚至要远远超过日本。”是否正 确?请说明理由。 答案 不正确。当时的中国处于封建社会晚期,仍是专制 主义中央集权统治,脱离世界发展趋势。而日本在1868年 进行明治维新后,成为亚洲强国,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 路。
基础导学
核心考点
教材题解
(2)认识: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进行资本输出和瓜分方式的 改变,并不意味着侵略的放松,而是适应和更加便利帝国 主义对外扩张的需要;各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的资本输出 和瓜分中国的地区、先后、程度差异甚至表现出的矛盾, 并不妨碍在侵略中国上的一致利益和一致行为。
人教版选修一9.1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的加深

熊—— 俄国 (东北)
虎—— 英国 (长江流域)
蛤蟆—— 法国 (两广、云南)
肠—— 德国 (山东)
人 教 版 选 修 一 9.1甲 午战争 后民族 危机的 加深( 共30张 PPT)
太阳——(福日建本) 鹰——美国
人 教 版 选 修 一 9.1甲 午战争 后民族 危机的 加深( 共30张 PPT)
列强瓜分中国简表(1897-1899年)
列强瓜分中国简表
国别 德国 俄国 法国 英国 日本
租借地或割占地 胶州湾
旅顺和大连 广州湾
新界和威海卫 台湾和澎湖列岛
势力范围 山东
长城北和新疆 两广和云南 长江流域
福建
人 教 版 选 修 一 9.1甲 午战争 后民族 危机的 加深( 共30张 PPT)
人 教 版 选 修 一 9.1甲 午战争 后民族 危机的 加深( 共30张 PPT)
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
1.对任何条约、口岸或任何既得利益不加干涉;
2.各国货物,一律按中国政府现行税率征收关税;
3.各国在各自“势力范围”内,对他国船只、货物 运费等不得征收高于本国的费用。
实质: 分享其它列强在华的侵略权益
第1课
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的加深
一、《马关条约》的签订与民族危机的加深
1189859年4年,,中日日本签挑订起《了马关甲条午约中》日战争。
甲午战后西方列强对华侵略方式的改变
(1)经济:
以商品输出为主
以资本输出为主
商品输出:资本主
义国家的工业品到 外国市场倾销,获 取利润。
Hale Waihona Puke 资本输出的表现方式:贷款 开设银行
势力范围:
是指列强凭借军事、政治、经济力量,控制殖民地或 半殖民地国家的全部或部分领土,宣称它享有独占的 权利,不许其它国家染指。
人教高中历史选修1 9.1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的加深

2、清政府采取的措施:
• 增收:增加旧税征收额度;加强鸦片税的征收; 增加商税;扩大纳官 。
• 节支:降低官员薪俸;裁减军队,节省军费开支。
3、结果:
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更加激 化,统治危机进一步加剧。
三、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 1、原因
• (1)甲午战后,帝国主义侵略加剧,中国的 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资 本主义的发展。
B.开设银行和迫使清政府借款
C.控制中国的海关和其他税收
D.投资修筑和经营中国的铁路 2、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变相对清政府贷款,是为了
① 攫取高额回扣利息②长期把持中国海关
③进一步控制中国经济命脉④ 扩大在华政治势力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3、关于势力范围,理解正确的是:某国在该 地区
A.实行军事占领,并入版图
B.扶植傀儡政权,实行间接统治
C.在政治、经济、军事上享有特权
D.享有优惠关税和治外法权
4、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的侵略客观上促进 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主要是由 于它为民族资本主义提供了
A.充足资金
B.先进技术
C.劳动力和市场 D.政治保护
5、甲午战争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虽有发 展,但仍举步维艰的原因是
理论升华
• 世异(时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
日舰击沉“高升”轮
邓 世 昌
悲壮一幕 致远撞击吉野
资本输出有哪几种方银行
列强通过对资本输出,加强对中国 经济、政治控制,民族危机加深。
经济:资本输出
以商品输 出为主
商品输出:资本主义国 家的工业品到外国市场 倾销,获取利润。
有感
高中历史选修1精品学案9:第1课 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的加深

第1课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的加深一、《马关条约》的签订与民族危机的加深1.背景(1)1895年,《》签订后,日本的侵略势力开始进入中国。
(2)欧美帝国主义列强趁机扩大对的政治侵略与经济掠夺。
2.表现(1)经济侵略——由输出进入以资本输出为主的阶段。
①政治性贷款:清政府先后三次向、法、英、德等国举借了附有政治条件的大借款。
②争夺在中国修筑铁路和开采的权利,列强通过铁路借款,获得了长达近万千米的铁路投资权和修筑权。
③开设工厂:列强援引“ ”的片面最惠国待遇,与共享在中国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的特权。
④开设银行:列强在中国一些城市开设银行,通过输出的方式获取更大的利益。
(2)政治侵略——瓜分中国。
①列强还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和划分“ 范围”,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②美国提出“ ”政策,分享其他列强的在华侵略权益。
3.结果: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二、清政府的统治危机1.原因:帝国主义掀起瓜分的狂潮;清政府的腐朽。
2.表现(1)财政危机①原因:偿还;洪涝灾害。
②措施:节支增收。
③结果:成效甚微。
(2)政治危机:阶级矛盾和矛盾更加激化,统治危机进一步加剧。
三、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1.原因(1) 主义侵略加剧,中国的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
(2)一些爱国工商人士发出了“ ”的呼声。
(3)清政府放松限制,允许设厂。
2.表现:出现了一些颇具规模的厂矿企业。
3.存在问题(1)民族工业无力与实力雄厚的外国在华资本及其廉价商品竞争。
(2)民族工业面临封建势力的压迫。
4.影响(1)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迫切要求实行政治变革,为发展开辟道路。
(2)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为维新变法运动奠定了基础。
随堂测试一、选择题1.19世纪末,列强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租借地和“势力范围”的实质是()A.列强掠夺中国高峰时的产物B.瓜分中国狂潮的主要内容C.走向殖民地的过渡形式D.中国已被肢解的具体表现2.甲午战争后,清政府大借外债的主要目的是()A.偿还对日赔款B.筹措资金发展民族工业C.大规模修筑铁路D.筹措资金镇压人民革命3.《马关条约》签订后,列强对华经济侵略进入一个新阶段。
高二历史人教版选修1课件:9-1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的加深(1)

问题1
问题2
点拨随着西方列强由自由资本主义阶段进入到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其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方式也从以商品输出为主转变为以资本输出 为主,其主要方式有开设工厂、兴办银行、开矿修路等。
问题1
问题2
甲午中日战争之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原因、概况及影响 是什么? (1)原因:①《马关条约》的签订和民族危机的加深,给中国带来 了巨大震动,刺激了一些有识之士把发展民族工业、采行西法开办 工厂以“抵制洋商洋厂”作为挽救民族危机的重要手段,“实业救国” 成为一股迅速发展的时代潮流。②清政府为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 机,调整了工商业政策,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③甲午战争后, 帝国主义向中国大量输出资本,其结果是进一步破坏了中国自给自 足的自然经济,从而扩大了商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
◆ 全书优质试题随意编辑
◆ 课堂教学流程完美展示
◆ 独家研发错题组卷系统
一
二
三
三、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1.原因 (1)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中国的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 (2)一些爱国工商人士发出了“实业救国”的呼声。 (3)清政府调整工商政策,放松限制,允许民间设厂。
一
二
三
2.表现 (1)出现了一些颇具规模的厂矿企业。 (2)民族工业的发展仍然困难重重,一方面,它们无力与实力雄厚 的外国在华资本及其廉价商品竞争;另一方面,民族工业还要承受 国内封建势力的压迫。
湖南省蓝山二中高二历史(人教版选修1)教案: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的加深(参考教案)

教学目标1.基础知识:甲午中日战争的爆发;左宝贵与平壤战役;邓世昌与黄海战役;旅顺陷落;丁汝昌与威海卫战役;中日《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影响;帝国主义经济侵略的加剧和瓜分狂潮。
2.思想教育:(1)甲午中日战争是日本帝国主义为吞并朝鲜、入侵中国而蓄意挑起的侵略战争。
(2)在战争中,以左宝贵、邓世昌等为代表的广大爱国官兵进行了英勇顽强的反侵略斗争,他们是中华民族的英雄。
(3)进一步认清政治制度的腐败是导致战争失败的主要原因,中日《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
(4)甲午中日战争以后,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加剧,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3.能力培养:(1)引导学生分析甲午战争清军战败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运用资料分析历史问题、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3)通过深入探讨甲午战争的影响,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学构思1.本课教材共分为甲午中日战争、中日《马关条约》、帝国主义经济侵略的加剧和瓜分狂潮三个子目。
为使学生对甲午战争的前因后果有一个完整深刻的印象,在本课教学设计上做了变动,教学线索安排如下:战争起因→经过→结果→影响→启示2.根据以上线索,重新组织教材并适当再加工,利用真实、形象、有说服力的感性材料加以佐证,使学生理性认识得到升华和提高。
3.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从多角度探讨问题。
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
本课利用计算机显示一副富有趣味的对联进入新课。
上联是:“内无相,外无将,不得已玉帛相将”,作者是甲午中日战争的主要策划者、日本内阁首相伊藤博文(出示伊藤照片),当他把这副上联拿给前去日本谈判的李鸿章(出示李鸿章照片),要求李鸿章对出下联时,这位清政府中举足轻重的人物思考良久,终于勉强想出下联:“天难度,地难量,这才是帝王度量”。
当这副对联在屏幕上显示后,提出问题:(1)对联中哪句话反映了当时清政府的状况?(2)“玉帛相将”是什么意思?学生回答后,教师设问:为什么在甲午战争中,清政府落得如此惨败,只得“玉帛相将”,具有“帝王度量”的慷慨大方?这副对联的引用起到了以趣引思的妙用。
9.1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的加深学案(人教版选修1)

9.1 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的加深学案(人教版选修1)租借地:是列强先用武力占领,然后通过不平等条约,用定期租借的方式,将他国领土的一部分借去使用,借去的地区称做租借地。
租借期限长短不一,最长不得超过100年。
期满归还。
势力范围:是指列强凭借军事、政治、经济力量,控制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国家的全部或部分领土,宣称它享有独占的权利,不许其它国家染指。
【课前导学】完成《非常学案》P阅读第1、2课,归纳戊戌变法的背景——政治基础、阶级基础、经济基础和思想、组织基础等。
知识点一、《马关条约》的签订与民族危机的加深-------政治1、 19世纪末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方式发生了什么重大变化?以什么事件为标志?2、(B级)阅读课本P124页学思之窗,想一想,为什么说《马关条约》加深了中华民族的危机?知识点二、清政府的统治危机------------政治3、清政府的统治危机⑴原因⑵应变措施⑶结果4、出现这个结果的根本原因是什么?5、(B级)阅读P126【历史纵横】思考财政危机没有解决的原因是什么?知识点三、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经济和阶级基础1、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甲午中日战争前后民办企业比较表从表格中你能得到什么历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表现:出现兴办民族工业的浪潮,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进入一个新的时期。
数量增多、投资额增加困难影响第一课答案、政治基础:(1)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面临民族危机。
(2)清政府面临统治危机。
经济基础: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
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发展壮大,他们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为戊戌变法的推行提供了阶级基础思想基础:19世纪70年代早期维新思想产生及90年代康梁维新思想的进一步传播。
组织基础:强学会、保国会等资产阶级政治团体的形成。
2、经济:商品输出为主资本输出为主政治:直接割地1)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2)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1)割地:使中国失去大量土地;使数百万台湾同胞,长期处于日本殖民统治的深重灾难之中。
人教版选修1《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的加深》教案

人教版选修1《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的加深》教案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的加深教案第九单元戊戌变法导入:1895年,随着号称亚洲第一、世界第六的北洋海军舰队的全军覆没,不仅标志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的惨败、战败,而且也标志着19世纪60到90年代的“师夷长技以自强”、学习西方仅局限于器物层面的洋务运动的彻底破产。
一个被认为是东亚文明主导的泱泱大国,居然被岛国小日本打败,这种震撼是空前的。
使几千年来形成的天朝上国的那种民族自信、自豪、优越感荡然消失。
国人在备受煎熬、痛苦、屈辱的同时,开始深刻的民族大反思。
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有识之士认识到,只有像日本“明治维新”那样学习西方,变法维新,建立资本主义制度,才能实现富国强兵,挽救民族危亡。
维新变法由此拉开序幕。
导入:今天我们开始学习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即第一课第一课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的加深一、《马关条约》的签订与民族危机的加深1、《马关条约》的签订(1895年)知识回顾:(1)割地:使失去大量土地;使数百万台湾同胞,长期处于日本殖民统治的深重灾难之中。
刺激了列强瓜分的野心。
(2)赔款: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列强通过贷款进一步加强了对的控制。
(3)通商:使列强深入内地,掠夺资源和倾销商品。
(4)开设工厂:使列强直接掠夺的原料和劳动力和市场;沉重打击了的民族工商业。
阅读课本P124页学思之窗,想一想,为什么说《马关条约》加深了中华民族的危机?答:①日本的侵略势力开始进入;②刺激了西方列强瓜分的野心;【链接】《马关条约》的签订,充分暴露出清政府腐朽无能,刺激了西方列强瓜分的野心,欧美列强趁机扩大对的政治侵略和经济掠夺。
③总之: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民族危机空前加深。
提问:《马关条约》跟以前的不平等条约相比,内容上最大的不同在哪里?答:开设工厂教师指导:这说明19世纪末列强侵略进入一个新阶段,即资本输出的新阶段。
即侵略的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由商品输出进入以资本输出为主的新阶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
(选修一)
第九单元第1课
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的加深
教学设计
【理论指导】
这一课内容囊括了三个必修模块的知识点,即集政治背景、经济基础、思想基础于一身,与必修一第12课、必修二第10课、必修三第14课都有着紧密的联系。
【学情分析】
高二文科班的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基础,也有一定的探究能力,可以对他们进行建构知识的能力培养。
但是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知识基础还是有差距的,如何在一节课上调动每人的积极性,有一定的难度。
针对这样的学生,需要启发诱导,引导他们探究,增强兴趣。
【教材分析】
本课所处的位置是这本书的最后一个单元,即第九单元戊戌变法的第一课甲午战后民族危机的加深,学生可以通过比较的方法把这一课的内容与其他国家的变法背景相对照,从而加深对这一课内容的理解。
这一课主要讲的是戊戌变法的背景既包括政治背景、经济背景和思想背景,学生都通过三本必须模块学过或了解过,所以这一课就知识而言对学生来讲没有太大的难度,难度主要来于对知识的建构,对问题的理解和认识。
【教学目标】
目标内容
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
法
情感态度价
值观
识记理解运用
《马
关条约》的签订与民族危机的
加深
帝国主义国家对
中国的大借款、争夺
修筑铁路开采矿山
的权利、开工厂、银
行;强租港口、划分
了解西
方列强侵略
方式的变化
及影响
比
较分析
中国民
族危机
的加深
问题
探究
中国面
临亡国灭种
的危机,先
进的中国人
进行艰难的
问题探究二: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的主要表现有哪些?
(学生分组讨论展示)
①强占租借地;
②划分“势力范围”;
③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
知识链接:
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
1.对任何条约、口岸或任何既得利益不加干涉;
2.各国货物,一律按中国政府现行税率征收关税;
3.各国在各自“势力范围”内,对他国船只、货物运费等不得征收高于本国
的费用。
实质:分享其它列强在华的侵略权益(即利益均沾)
.
病入膏肓——清政府
.
问题探究三:帝国主义侵略下清政府面临什么危机?
(学生分组讨论展示)
(1)引发严重的财政危机;
(2)出现政治危机,使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
教学活动安排:《历史纵横》和漫画的阅读,自然过渡到清政府采取措施的结果。
夹缝之中——民资本
问题探究四: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原因?
(学生分组讨论展示)
原因:
①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客观原因)
②“实业救国”思潮的兴起(主观原因)
③清政府为了扩大税源,放松民间投资设厂的限制。
(最主要的原因)
问题探究五: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困难的原因?
(学生分组讨论展示)
①主观:自身“先天不足、后天畸形”。
②客观: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双重压迫。
【课后总结】
甲午中日战争以后,清政府向列强大借外债,同今天我国改革开放中向资本主义国家贷款,是否相同?
【巩固练习】
一、选择题
1、甲午战后,清政府向帝国主义国家举借的外债有:(D )
A、英俄贷款
B、德俄贷款
C、英法贷款
D、英德贷款
2、将长江流域划归自己国家势力范围的国家是:( B )
A、法国
B、英国
C、德国
D、日本
3、在《马关条约》中,最有利于列强对华经济扩张的条款是:(C )
A、开辟新的内河航线
B、开辟苏、杭等新的通商口岸
C、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D、给予日本巨额赔款
4、19世纪八、九十年代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与19世纪四五十年代相比,最根本的不同是:(D )
A、割取中国领土的面积最大
B、索取赔款数额不断扩大
C、规定开放更多的通商口岸
D、列强获得在华投放资本的特权
5、1899年,美国国务卿海约翰提出“门户开放”政策,主张中国市场向全世界开放,其直接目的是:( A )
A、打入他国在华势力范围进行自由竞争
B、阻扰中国人民的反帝爱国斗争
C、保持中国领土完整,促进它走向近代化
D、步他国后尘摄取本国势力范围
6、下列关于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原因的表述,不正确的是:(B )
A、自然经济进一步瓦解
B、民间资本大量投资铁路
C、清政府调整经济政策
D、早期维新派“商战”思想的促进
7、甲午战争以后,清政府向列强三次大借款的危害是:(B )
A、帝国主义完全控制了清政府
B、帝国主义控制了中国经济命脉
C、帝国主义完全控制了中国财政
D、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社会
8、19世纪末,帝国主义对中国经济侵略的基本方式是:(A )
A、大量倾销工业品和资本输出
B、开设银行和迫使清政府借款
C、控制中国的海关和其他税收
D、投资修筑和经营中国的铁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