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王朝政治制度变化的认识 高中历史必修教案教学设计 人教版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教学设计
(1)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基本特点有哪些?
(2)明清君主专制加强的原因有哪些?这些原因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3)明清君主专制加强产生了哪些影响?这些影响对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有何作用?
2.教师巡回指导: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3.小组汇报: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1.教学方法:
(1)运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基本特点和加强原因。
(2)采用案例教学法,通过分析具体历史事件,帮助学生理解君主专制加强的影响。
(3)组织课堂讨论,让学生在交流中碰撞思维,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2.教学策略:
(1)以时间线为线索,梳理明清两代的重要历史事件,使学生对君主专制加强的过程有清晰的认识。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明清两代君主专制制度的基本特点,包括皇帝的权力集中、中央集权制度、科举制度等方面。
2.掌握明清两代重要历史事件,如明朝的建文改制、永乐大典、土木之变,清朝的康乾盛世、鸦片战争等,以及这些事件对君主专制制度的影响。
3.能够分析明清君主专制加强的原因,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因素,并能够从历史的角度评价这些原因。
4.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对明清君主专制制度进行客观评价,提高对历史事物的分析判断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明清君主专制加强的原因、过程及影响。
2.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图片、视频等,帮助学生形象地了解历史事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感受中华民族在历史发展中的智慧与勇气,增强民族自豪感。

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1教学教案第一单元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2)

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1教学教案第一单元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2)

4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一、课标要求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废行省,设三司;胡惟庸案;废丞相,权分六部;内阁制的创立和发展;清初政治制度的变化;军机处的设置。

(2)理解内阁制与宰相制的区别。

(3)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概念:内阁、军机处,并结合具体历史背景和历史阶段特征加以分析、评价,培养学生辩证的思维能力。

(4)从多角度分析明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强化和完备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5)掌握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趋势极其对当时社会所产生的积极作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1)利用多媒体,提供图片、视频、漫画、文字等材料,设置新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发掘学生学习的动力。

(2)通过史料阅读、问题探究、视频欣赏、历史比较、图表分析等方法与手段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多渠道搜集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的历史资料,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历史学科素养,更好地与高考全国卷模式相链接。

(4)通过阅读课本及搜集的资料,提炼相关的历史信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认识到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既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也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阻碍中国社会的进步。

(2)认识到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是造成中国近代落后和被侵略的原因之一,激发学生为祖国的富强而努力,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

难点:内阁制与宰相制的区别;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影响。

四、学情分析1.已有基础:高二学生之前已学过明清君主专制加强的有关知识以及在影视上对明清的一些制度如军机处有所了解。

2.认知能力:高中学生自身的知识、个性与社会性都有了较为充分的发展,他们具有强烈的探究世界的动机,他们的分析能力、辩证思维也明显增强,而且获得比较丰富的学习策略。

2021-2022学年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教学设计

2021-2022学年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教学设计

4. 13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教学设计----- 2021-2022学年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教材分析(一)教材地位:明清两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阶段,繁荣与危机并存是这一时期的突出特征。

在这一时期封建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继续发展,达到了空前的高度。

另一方面与世界潮流相比,呈现出落后的一面,封建制度走向衰落。

这一单元既是对前面历朝历代,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历史发展的延续和总结,也是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伏笔,在中国历史体系中具有承上启下的地位。

(二)教材整合:本课主要讲明朝,共三个子目,分别涉及明朝封建专制的发展和明朝经略边疆的问题。

在逻辑关系上采取先内后外的原则。

第一子目讲明朝的内政、以专制强化为重点。

第二、三子目讲明朝的外部环境和边疆问题,其中先讲沿海,再讲内陆。

第三子目在讲内陆边疆的时候,顺便带出清朝建立、明朝灭亡和清军入关,从而结束全课。

(三)内容取舍:明朝的边疆与前代相比包括内陆、沿海两大方面,问题更加复杂,同时,明朝对内陆边疆的治理也为清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的奠定打下了基础,因此这一部分讲述稍详细。

内政相对简略,除太祖、成祖外未出现其他具体人物。

但是这一部分概念比较多,历史解释的要求比较高,是本课的难点。

本课内容最后简述了清朝入关前和入关后统一南北方的历史,与下一课清朝历史前后呼应,体现了明清两朝的关系。

(四)重点难点:本课重点是明朝面临的内部和外部问题;难点是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五)课时数量:1课时一、课前准备教师编制导学案,引导学生根据学案进行自主学习,明确基础知识,构建基本的知识体系。

二、教学目标与学法指导1.了解明朝废丞相、设内阁、宦官专权的史实,运用唯物史观对明朝加强君主专制作出历史解释。

2.正确理解明朝时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对郑和下西洋作出正确的历史解释,培养注目全球、居安思危的家国情怀。

3.了解明朝中央政权与边疆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掌握明清易代的相关史实, 培养时空观念等学科核心素养。

学年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教学设计: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学年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教学设计: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一、课程标准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通过对明初废行中书省设三司,废中书省、废丞相、设内阁史实的学习,理解这些措施使我国的君主专制达到了新的高度,分析内阁制与宰相制的区别。

2、理解军机处的设置使皇权发展到了极端,我国的君主专制制度达到了顶峰。

3、探究明清君主专制加强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以情境创设、史料研习、观点辩论、历史分析比较、探究学习等形式培养学生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和探究历史的态度。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明清君主专制的强化,既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也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三、教材分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政治制度。

该制度经过秦汉、隋唐、宋元等阶段的不断发展,至明清时期达到顶峰。

明代罢中书省、废丞相,内阁制为中央辅政机构;清代以内阁及军机处为中央辅政机构,协助皇帝处理军政要务。

明清两代,以六部为中央政务部门,分理国政,直属皇帝。

皇权兼并了相权,使皇权发展到顶端,也使中国在政治上大大落后于同时代的西方国家。

四、重难点:重点: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难点:内阁制与宰相制的区别;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影响五、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六、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课件显示】利用知识网络梳理,回顾2、3课中央集权制度下从秦至元中央、地方制度的演变,得出结论:地方权力集中到中央,中央的权力集中到皇帝。

提出问题:明清的中央、地方制度是怎样的呢?激发学习兴趣。

【讲授新课】思考:明清两朝为什么都要空前加强君主专制制度?背景:中国封建社会开始步入晚期,统治阶级更加腐朽,社会矛盾更加尖锐。

目的:为稳定、巩固封建统治。

一、明朝:君主专制的强化中央1、明太祖的措施:废中书省和丞相,权分六部。

思考:罢相的原因、结果。

原因:①明初设中书省,左右丞相统领六部②朱元璋的观点③地方制度:废行省设三司,宰相职权扩大④丞相胡惟庸权倾朝野,骄恣擅权(直接原因)根本原因:相权过大,威胁皇权结果:①皇帝集皇权和相权于一身,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②皇帝政务繁多,力不从心。

第14课 明代的统治 教案(新人教版)

第14课  明代的统治    教案(新人教版)

第14课明代的统治教案(新人教版)第14课明代的统治教案(新人教版)
目标
本节课的目标是让学生了解明代的统治特点和制度,以及明代的社会经济发展。

教学准备
- 教学PPT
- 学生教材
- 板书工具
教学过程
导入
- 讲师介绍明代的背景和历史地位,引起学生的兴趣。

知识点讲解
1. 明代的基本情况
- 统治者:朱元璋建立了明朝,共有16个皇帝统治。

- 统治年代:1368年-1644年。

- 社会制度:实行严格等级制度,分为士农工商四民。

2. 明代的政治制度
- 皇帝: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实行封建君主制。

- 官员选拔:科举制度是明代的主要选拔官员的制度。

- 行政区划:设立了行省、布政司等政府机构。

实践活动
1. 分组讨论
- 请学生分成小组,讨论明代政治制度的优点和缺点,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2. 个人作业
- 要求学生查找资料,了解明代的社会经济状况,写一篇短文进行总结。

总结
- 请学生回答以下问题:
- 明代的统治特点是什么?
- 明代的社会经济发展如何?
课后作业
- 学生完成个人作业并提交。

- 学生预下节课的内容。

资源。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教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教案

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教学设计【课标要求】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人教版历史必修1的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的第四课,是人类社会政治领域发展进程中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到顶峰,也是中国大大落后于世界的开始。

落后与先进、专制与民主在世界的东西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本课着重要讲清楚内阁制与宰相制的区别,以及明清君主专制制度加强所带来的影响。

【学情分析】本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中一年级的学生,通过初中的学习,已经初步了解中国古代的封建制度;由于平时媒体的传播(如电视剧等),比较普遍地以明清时期为素材,因此,学生对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及发展会有所了解。

但学生在认识君主专制制度加强的背景及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上,仍存在一定难度,需要教师加以指导与解释。

【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⑴掌握明清两朝强化君主专制的具体措施。

⑵从皇权和相权矛盾的解决来认识内阁制、军机处的设置是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的产物。

⑶理解内阁制与宰相制度的区别并认识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1)利用多媒体,提供图片、设置新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发掘学生学习的动力。

(2)通过史料阅读、问题探究、历史比较、等方法与手段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分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既有助于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也极大地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做一个有民主意识的现代公民,既不妄作一个否定中国传统的“愤青”,更不能做唯唯诺诺的奴才,做到真正爱国。

【教学重难点】重点: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

难点:内阁制与宰相制的区别;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影响。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多媒体出示两汉时期、宋朝时期、明清时期的大臣上朝礼仪图。

师:请同学们结合图片思考:大臣上朝礼仪有什么变化?说明了什么?生:(回答略)提示:变化:坐而上朝——立而上朝——跪而上朝说明:朝中大臣地位下降权力受到削弱,皇权加强。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教案(4)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教案(4)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教案(一)教学重点: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二)教学难点1.内阁制与宰相制的区别2.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影响(三)知识结构一.宰相制度的废除明初沿袭元朝制度,在中央设立中书省,由左右丞相统辖六部,管理全国行政事务。

1.背景①元朝丞相权势过重,导致皇权不稳、内乱屡生。

②明初在中央设中书省,由左右丞相统辖六部,管理全国行政事务。

③明太祖朱元璋认为宰相制度妨碍了皇权的高度集中,会导致社会动荡。

1376年,明太祖废除总揽地方军政大权的行中书省,设立布政司、都指挥司和按察司,分管地方的行政、军政和监察,合称“三司”。

三司分别隶属于中央有关部门,这样,地方权力就集中到中央。

统领中央各部的宰相,职权也随之扩大。

2.过程①1380年,明太祖朱元璋以谋反罪诛杀了丞相胡惟庸。

②1380年,明太祖朱元璋裁撤中书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

③1380年,明太祖朱元璋下令以后不许再立丞相。

至此,秦以来一直被告的宰相制度宣告废除,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易错点】中国历史上延续1600多年的宰相制度被废除是在:明太祖时。

【易错点】明朝废除丞相制度,使君主专制达到了新的高度。

【易错点】我国古代的丞相制度确立和结束的时间分别是在:秦朝(秦始皇——赢政)、明朝(明太祖——朱元璋)。

例题:我国古代丞相一职的设立和废除体现了( B )A.国家统一的需要 B。

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 C。

权力相互制约的需要 D。

政令统一的需要二.内阁的出现1.原因:丞相废除后,皇帝政务繁多,难以应付。

2.过程①明太祖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帮助他处理繁多的政务。

但很少能参决政事,一切大事仍由明太祖亲自主持。

②明成祖时,选拔翰林院官员作为殿阁大学士,入值宫内的文渊阁,随侍皇帝,并开始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内阁”由此出现。

③后来,内阁地位日益提高,大学士有了替皇帝起草批答大臣奏章的票拟权,主持阁务的首辅更是权圧众臣。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教案:第2讲 汉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人教版必修一)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教案:第2讲 汉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人教版必修一)

高考一轮复习指导:第2讲汉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课标要求】1.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2.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备考指要】1.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是考查的重点内容,其中尤其以秦朝、唐朝、宋朝和明朝最为重要,考查的重点放在官僚体系中各部门的职能上。

我国古代很多名称相同的部门在不同的朝代职能却差别很大,这是学生最容易混淆的地方,也是高考失分的最重要原因。

2.规律性知识是考查的重点,很多考题强化专题内的综合,比如从秦朝、唐朝、宋朝、明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中归纳出我国古代加强中央集权的一般性手段是“分化事权"。

3.高考越来越重视与社会生活的结合,强调学以致用,体现了新课标高考试题的命题方向.4.中国古代政治机构改革对当今中国政府机构改革的借鉴意义;加强中央集权对巩固国家统一的重大意义;从隋唐的三省六部制与美国三权分立的比较认识中外政治文明的特点;选官用官制度的演变与创新。

【自主学习】考点1: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1.中央集权的发展(1)汉朝:初期,________并行。

武帝颁布“_______”,中央集权得到强化。

(2)唐中期:________势力在安史之乱后发展为________局面。

(3)北宋:军事上-—兵权收归中央,充实中央________。

行政上,文臣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________负责监督。

财政上,地方赋税大部分由中央掌控。

(4)元朝:实行________制度。

边远民族地区设________进行管理.2.君主专制的演进(1)汉朝:汉武帝重用身边工作人员,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内朝)。

(2)魏晋南北朝:逐步形成________。

(3)隋唐时期:确立并完善了________的管理体制.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4)北宋: ________是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姓名许丹萍单位名称平果县民族中学填写时间2020.6.6学科历史年级/册高中教材版本人教版课题名称明王朝政治制度变化的认识
难点名称明王朝政治制度变化的认识
难点分析从知识角度分析为
什么难
填写示例
知识点本身内容复杂:被减数连续两位不够减,要连续从前一位退1,在第二次
退位后除了加上本位的数还要减去上次退的1,又加又减,计算上思维过程交为
复杂,学生容易出错。

难点教学方法填写示例
1.通过XX直观演示算理XX
2.XX
教学环节教学过程
导入
知识讲解
(难点突破)
地方六部而且间接向天子担任,对上面上的奏折有票拟权(对事情处置提来由理意见),并有对天子旨意的封驳权(即可以对天子下达的下令予以支持,而且可以不予实行)。

明朝政治制度比以往历代都更完备,其中异于历代而影响最大的,当首推丞相制的废除与内阁制的设
立。

历史上多有相权对于皇权的威胁,明代丞相制的被永远废弃,是皇权对于相权取得的彻底胜利。

但是,偌大的政务丛杂,皇帝绝不可能凡事亲裁,只得设立内阁助理。

根据实际教学设计需要增行课堂练习
(难点巩固)
小结
以下为语文学科《长相思》教学设计案样例。

教师姓名××单位名称××填写时间×年×月×日学科语文年级/册五年级(上)教材版本人教版
课题名称第七单元 21《长相思》
难点名称在移情想象中建构“故园”的丰富意象,体味“故园”的文化意蕴。

难点分析从知识角度分析
为什么难体味“故园”的文化意蕴,要通过理解诗句,展开想象,将凝固的语言转化为可感的画面,具有一定的难度。

难点教学方法 1.通过情境诵读和想象,感悟诗人天涯行役的相思之苦和相思之深。

2.通过讨论及问题探究,体验诗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

教学环节教学过程
导入1.如果用一个词表达你读完这首词的感受,你想到了哪个词?(艰难、悲壮、思乡、危险、豪迈、思念)
2.指名学生朗读(读出自己体会)
知识讲解(难点突破)3.理解诗句。

(1)从哪一句词中读出了这种感受?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①作者此时身处何地?
②想象:这边是故园,那边是榆关,中间隔着“山一程,水一程”,你想到了哪个词?
(跋山涉水)故园的人思念亲人,榆关的人走过了怎样的山,怎样的水?
将士们走过“山一程,水一程”,越走越远,思念越走越长。

身在故园的人“遥望这山一程,水一程”,牵挂前方的亲人。

③由晚上的“千帐灯”想到了什么?
故园人的牵挂,榆关人的思念
跋山涉水的艰难
身向榆关的豪迈,壮观。

(2)“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①“更”在古代分为五更,每更大约2小时,风一更,雪一更,更更交替,体会边关环境的恶劣。

②借助注释理解“聒碎”, 体会“聒碎乡心梦不成”实为“聒碎乡心梦难成”,就是因为那份
思念。

③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妙。

上阕“一程一程”、下阕“一更一更”对仗应和,“一”虽为数字之首,却有连绵不绝之意,实为“一程一程又一程”,“ 一更一更又一更”。

④“故园无此声”
想象:身在征途的将士们此时会想些什么?故园的亲人又会想些什么?难道故园真的无此声吗?故园的人看到风雪也会想念远在塞外的亲人。

将士们思念故园的宁静,山水分隔的只是距离,但却隔不开牵挂思念的心。

⑤指导朗读:读出风雪的肆虐、读出将士难以入睡、读出对家人的思念。

“山一程,水一程”隔不断思念的心,“风一更,雪一更”吹不散思乡的情。

难怪作者长相思。

齐读。

那就让这风雪带去故园的人对将士们的牵挂和思念吧。

此时,身在榆关外的将士们,他们也让这风这雪带去自己对故园人的思念和怀念。

⑥如果将这首词定格成一幅幅画面,当你的耳畔响起这样的声音,你的眼前会出现哪些画面让你印象深刻。

配乐朗读
课堂练习(难点巩固)4.提到“思乡”,在古诗词中,表达对家乡思念的诗句也有很多,有一些特定的“景”或者“物”都可以和思乡联系起来,比如:
(指名回答)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这么多古诗词当中,有明月寓相思,有书信寓相思,还有佳节寓相思。

在纳兰性德这首《长相思》当中,他的相思又寓托在哪里呢?
纳兰性德,他生在关内,长在关内,在这个初春的季节,他去塞外,冰雪未消,一切在他的眼中都是那么的荒凉,寂寞。

难怪他会思念。

寒冷的帐外,帐内的点点灯光应该是最温暖的,这一暖一寒,更让纳兰性德和无数将士们心里想着故园。

带着这份思念,带着这份想念,一起走进《长相思》。

在纳兰性德的笔下,他将思乡之情寓于风雪之中,将这份不得不离,不得不别的牵挂写在这首长相思中。

配乐朗读。

小结
当一个人的身和他的内心相统一的时候,我们叫做“身心合一”,而此时的纳兰性德,一生跟康熙皇帝出巡无数次,他早已厌倦了这样的征途,所以这种离别是不得不忍的离别,这种跋山涉水是不得不进行了山一程,水一程,这种听风沐雪也是他不得不的。

那当他的身和心分开的时候,此时,纳兰性德的身在哪里?心在哪里?(身在征途、心系故园)
全班配乐朗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