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四单元第1课《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教案
4.1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教学设计高二历史人教版选修1

2.学生对于改革的认识可能较为片面,容易受到表面现象的影响,需要引导他们从多角度、多层面去理解和评价改革。
3.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可能存在分工不明确、沟通不畅等问题,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予以关注和指导。
3.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设计选择题、简答题等形式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五)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庆历新政的背景、过程、影响和评价。
2.强调庆历新政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教育学生认识到改革是社会进步的动力。
3.提醒学生关注社会现实,学会运用历史知识分析问题,为我国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社会危机四伏的背景下,庆历新政为何未能取得预期效果?
-庆历新政中的改革措施有哪些是具有前瞻性的?它们在当时为何难以实施?
2.利用案例分析法,挑选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深入剖析庆历新政的成败得失。例如:
-通过对范仲淹、王安石等历史人物的分析,理解他们的改革思想和举措。
-对比庆历新政与王安石变法,探讨两者之间的异同及其背后的原因。
这项作业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关注社会发展的意识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要求学生在课后阅读相关历史书籍、文章,了解庆历新政以外的其他历史改革事件,拓展知识面。在下节课上,请学生分享所学到的历史改革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讲授新知
1.详细讲解庆历新政的背景,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原因,使学生全面了解社会危机的深层次原因。
2.阐述庆历新政的主要内容和改革举措,如整顿吏治、实行免役法、推广青苗法等,让学生明白改革者的初衷和目的。
人教版历史选修1《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教案

人教版历史选修1《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教案政一、教学目标利用教材提供的文字、图片资料及教师提供的材料,创设情境,进行小组讨论,合作交流,探究了解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及其原因,通过阅读自学庆历新政的内容;通过学习体会改革的艰巨性,以及改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和推动力,改革是富国强兵的重要性。
二、教学思路设计课前准备:预习(一)导入新课从“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的长沙精神引入范仲淹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提出问题:“范仲淹忧什么?与本章的王安石变法的联系是什么?”。
(二)课堂设计1、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出示《五代十国形式示意图》、《杯酒释兵权》和《北宋文官增长一览表》材料1材料2材料3:提出设问:如果你的研究性学习小组的课题是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当你搜集这一系列资料时,你会从中找出什么联系?学生:为了吸取唐末以来藩镇割据的教训,宋太祖采取了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集中兵权,分散相权,地方权力,广设政府机构,导致官员猛增。
出示《宋辽时期全图》和澶渊之盟的文字资料,材料(按:以下为宋辽澶渊之盟盟约内容)(一)宋辽维持旧疆,约为兄弟之国,辽主称宋真宗为兄,宋真宗称辽主为弟,并称萧太后为叔母;(二)宋每年给辽国银十万两,绢二十五万匹,称为“岁币”;(三)双方沿边州县各守边界,两边人户不得交侵……设问:如果你们的研究性学习小组成员小甲在图书馆查到了这些资料,从中他将获得的主要信息是什么?出现这种历史现象的原因,你能帮他分析出来么?学生;北宋政府面临辽与西夏的威胁,被迫签订屈辱条约,送岁币。
加强中央集权导致战斗力削弱。
出示图片资料《王小波、李顺起义》文字资料王小波、李顺起义虽然失败了,但是这次起义具有重要的意义。
这次起义沉重打击了宋朝政府;第一次提出“均贫富”的口号;真宗咸平三年(1000年),王均的起义又爆发了。
仁宗庆历年间,农民起义和兵变在各地相继爆发,正如欧阳修所说“一年多于一年,一伙强于一伙”。
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王安石变法 第1课 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教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1-新人教版高二选

第1课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课标要求] 1.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
2. 归纳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
3.评价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
[目标导航] 1.概括北宋中期面临的主要问题。
(重点)2.理解庆历新政的主要内容。
(重点)3.分析庆历新政昙花一现的原因。
(难点)一、社会矛盾的日益激化1.原因(1)北宋初年,宋太祖对兼并土地采取放任态度,导致部分自耕农沦为佃农。
(2)为解决财政困难,政府不断增加赋税,导致中小农户赋税沉重。
(3)连年战事和频繁的自然灾害,加重了人民的苦难。
2.表现:北宋中期,各地农民反抗不断发生,威胁北宋王朝统治。
[重点精讲]自耕农与佃农的区别(1)佃农:没有土地,耕种地主的土地,但自己备有一定的劳动工具、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与地主具有人身依附关系。
(2)自耕农:自己占有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依靠自己和家庭成员进行农业经营的个体农民。
二、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宋代的民族政策虽然对宋政权来说是耻辱的,但客观上为当时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相对和平的环境,并促进了民族融合。
[思维点拨]北宋恩荫制度,经常且广泛,这使得北宋官员迅速增加,冗官现象日益加剧,更使得国家财政状况日益恶化,“积贫〞现象日益突出。
三、昙花一现的庆历新政1.背景(1)社会矛盾激化,封建统治出现危机。
(2)北宋统治集团中的一部分人,认识到改革的必要性。
2.推行:1043年,宋仁宗任用主X改革的X仲淹、富弼等人进行改革。
3.措施(1)吏治上①改革文官升迁办法,定期考核政绩,依照政绩提拔官员,淘汰冗员。
②严格“恩荫〞制,防止权贵子弟亲属垄断官位。
③改革贡举制,令州县立学;改变专以词赋、墨义取士的旧制,着重策论和操行。
④慎选地方官吏。
(2)经济上:减轻徭役,重视农桑。
4.结局(1)失败:庆历新政仅推行了一年多就夭折了。
(2)原因: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到他们强烈反对。
[归纳总结]庆历新政的特点(1)改革重点是整顿吏治,涉及官员选拔与任用。
人教版历史选修1《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优秀教案(重点资料).doc

第1课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一、教学目标利用教材提供的文字、图片资料及教师提供的材料,创设情境,进行小组讨论,合作交流,探究了解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及其原因,通过阅读自学庆历新政的内容;通过学习体会改革的艰巨性,以及改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和推动力,改革是富国强兵的重要性。
二、教学思路设计课前准备:预习(一)导入新课从“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的长沙精神引入范仲淹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提出问题:“范仲淹忧什么?与本章的王安石变法的联系是什么?”。
(二)课堂设计1、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出示《五代十国形式示意图》、《杯酒释兵权》和《北宋文官增长一览表》材料1材料2材料3:提出设问:如果你的研究性学习小组的课题是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当你搜集这一系列资料时,你会从中找出什么联系?学生:为了吸取唐末以来藩镇割据的教训,宋太祖采取了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集中兵权,分散相权,地方权力,广设政府机构,导致官员猛增。
出示《宋辽时期全图》和澶渊之盟的文字资料,材料(按:以下为宋辽澶渊之盟盟约内容)(一)宋辽维持旧疆,约为兄弟之国,辽主称宋真宗为兄,宋真宗称辽主为弟,并称萧太后为叔母;(二)宋每年给辽国银十万两,绢二十五万匹,称为“岁币”;(三)双方沿边州县各守边界,两边人户不得交侵……设问:如果你们的研究性学习小组成员小甲在图书馆查到了这些资料,从中他将获得的主要信息是什么?出现这种历史现象的原因,你能帮他分析出来么?学生;北宋政府面临辽与西夏的威胁,被迫签订屈辱条约,送岁币。
加强中央集权导致战斗力削弱。
出示图片资料《王小波、李顺起义》文字资料王小波、李顺起义虽然失败了,但是这次起义具有重要的意义。
这次起义沉重打击了宋朝政府;第一次提出“均贫富”的口号;真宗咸平三年(1000年),王均的起义又爆发了。
仁宗庆历年间,农民起义和兵变在各地相继爆发,正如欧阳修所说“一年多于一年,一伙强于一伙”。
设问:小组成员小乙觉得通过他们收集上面两组材料能够找到北宋农民起义不断的原因,你能帮他找出依据吗?或者你还能说出其它原因?学生;为加强中央集权,北宋统治者集中兵权,分散相权,广设官僚机构,岁币、官费开支庞大、不抑土地兼并,导致农民无立锥之地,负担沉重,阶级矛盾激化。
【优选整合】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第四单元第1课节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教案2.docx

第1课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教案)【教学目标】1、认识北宋中期社会矛盾的表现,理解矛盾激化的原因。
2、认识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理解北宋屮期积贫积弱局面形成的原因,探究北宋加强屮央集权的影响。
3、正确分析庆历新政的原因、内容。
4、探究庆历新政失败的原因及其与王安石变法的关系。
5、正确评价北宋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作用。
学习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情怀。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
难点:对北宋中期社会危机的准确理解;庆历新政失败的原因。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范仲淹两岁时,父亲因病去世,母亲贫困无依,只得改嫁给山东的一位朱姓大户,他也改名为“朱说雹范仲淹成年后,从傲慢的朱家孩子口里知道了自己的身世,激愤之下,发誓“男儿当自强J要自立门户,重振范家,“乃感泣辞母,去之应天府"求学。
虽然应天府是“公费读书二但范仲淹生活费用述得自理,“依戚同文学”,过得十分艰难。
他只能吃薄粥,深夜困倦打瞌睡,就用冷水洗而,激醒自已,继续攻读。
有一个同学是应天府留守(官阶相当于今日之“市委书记J “市长T的儿子,看不下去,便好意送了些美食。
他却一口不尝,听任食物变坏。
同学怪罪起来,他长揖致谢,道:“你的好意,我都心领了,谢谢!但我只怕自己一旦学会享受美餐,日后再也吃不得苦!"从青年时代开始,范仲淹就立志做一个有益于天下的人。
为官数十载,他在朝廷犯颜直谏,不怕因此获罪。
他发动了庆历新政,这一政治改革,触及到北宋的政治、经济、军事制度的各个方面,虽然由于守旧势力的反对,改革失改,但范仲淹主持的这次新政却开创了北宋士大夫议政的风气,传播了改革思想,成为王安石变法的前奏。
教授新课:一、北宋中期面临严重的社会危机1、出示《五代十国形势示意图》,介绍陈桥兵变,让学生了解北宋初期的状况,回顾必修1教材屮北宋加强屮央集权的措施。
2、北宋中期面临严重的社会危机北宋中期是指宋真宗、仁宗、英宗、神宗四朝。
史料再现材料一“富者田连阡陌,为国家守财尔!缓急盗贼窃发,边境扰动,兼并之财,乐于输纳,皆我之物。
【精选】人教版历史选修1《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word教案-历史知识点总结

第 1 课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一、教课目的利用教材供给的文字、图片资料及教师供给的资料,创建情境,进行小组议论,合作沟通,研究认识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及其原由,经过阅读自学庆历新政的内容;经过学习领会改革的艰巨性,以及改革是历史发展的必定要乞降推进力,改革是富国强兵的重要性。
二、教课思路设计课前准备:预习(一)导入新课从“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的长沙精神引入范仲淹的名句:“天生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提出问题:“ 范仲淹忧什么?与本章的王安石变法的联系是什么?”。
(二)讲堂设计1、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出示《五代十国形式表示图》、《杯酒释兵权》和《北宋文官增加一览表》资料 2资料 3:资料 1提出设问:假如你的研究性学习小组的课题是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当你采集这一系列资料时,你会从中找出什么联系?学生:为了汲取唐末以来藩镇盘据的教训,宋太祖采纳了一系列增强中央集权的举措,集中兵权,分别相权,地方权利,广设政府机构,致使官员猛增。
出示《宋辽期间全图》和澶渊之盟的文字资料,资料( 按 : 以下为宋辽澶渊之盟盟约内容 )( 一 ) 宋辽保持旧疆, 约为兄弟之国 , 辽主称宋真宗为兄,宋真宗称辽主为弟, 并称萧太后为叔母 ;( 二 ) 宋每年给辽国银十万两,绢二十五万匹, 称为“岁币”;(三)两方沿边州县各守边界,两边人户不得交侵设问:假如你们的研究性学习小构成员小甲在图书室查到了这些资料,从中他将获得的主要信息是什么?出现这类历史现象的原由,你能帮他剖析出来么?学生;北宋政府面对辽与西夏的威迫,被迫签署辱没合约,送岁币。
增强中央集权致使战斗力削弱。
出示图片资料《王小波、李顺起义》文字资料王小波、李顺起义固然失败了,可是此次起义拥有重要的意义。
此次起义深重打击了宋代政府;第一次提出“均贫富”的口号;真宗咸平三年( 1000 年),王均的起义又迸发了。
仁宗庆历年间,农民起义和兵变在各地接踵爆发,正如欧阳修所说“一年多于一年,一伙强于一伙”。
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第1课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教案2新人教版选修1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在理解王安石变法的背景和原因方面,学生可能会遇到对其时代背景和政治环境的不熟悉,需要通过具体的历史事件和资料来进行引导和解释。在掌握王安石变法的具体内容和措施时,学生可能会对其复杂性和多样性感到困惑,需要通过详细的讲解和案例来进行说明和理解。在评价王安石变法的成果和影响时,学生可能会遇到对其评价标准和视角的不清晰,需要通过不同的观点和论证来进行思考和分析。
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第1课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教案2新人教版选修1
授课内容
授课时数
授课班级
授课人数
授课地点
授课时间
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高中历史——王安石变法
2.教学年级和班级:高中一年级2班时数:1课时(45分钟)
核心素养目标
介绍与王安石变法相关的拓展知识,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引导学生关注学科前沿动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
情感升华:
结合王安石变法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学科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鼓励学生分享学习王安石变法的心得和体会,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六)课堂小结(预计用时:2分钟)
简要回顾本节课学习的王安石变法的背景、原因、内容和影响,强调重点和难点。
1.理解并分析王安石变法的背景和原因,提高历史理解能力。
2.掌握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和措施,培养史实辨析能力。
3.分析评价王安石变法的成果和影响,提升历史评价能力。
历史选修1人教新课标4.1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教案

第1课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识记:北宋中期社会矛盾的几个方面;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庆历新政的主要内容;(2)理解三个原因:北宋中期社会矛盾日益激化的原因;北宋中期形成积贫积弱局面的原因;实施庆历新政的原因;(3)探究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影响;探究庆历新政失败的原因及和王安石变法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1)讲述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时,通过教师的引导,由学生阅读课文,概括、归纳出社会危机的表现,并从中得出改革的原因。
培养学生概括、归纳知识和分析复杂历史问题的能力;(2)引导学生分析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的性质和根本目的,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3)比较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的异同;(4)评价王安石变法,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全面分析、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当今中央重视三农问题,费改税对稳定政局的重要作用;(2)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澶渊之盟的历史评价;(3改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和推动力,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
【教学重难点】重点: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
难点:对北宋中期社会危机的准确理解,庆历新政失败的原因。
二、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在湖南岳阳,与滕王阁、黄鹤楼并称我国南方三大名楼。
岳阳楼始建于唐代,主楼三层,高19.72米。
因宋代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名传四方。
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之誉。
范仲淹脍炙人口的名句:“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从这句引言内容中你能够获得哪些历史信息?表明作者其人生志向、政治抱负(以“古仁人”为楷模,忧国忧民),表露其博大襟怀、坚强意志。
强调为人要有宽阔的胸襟和崇高的人格,以天下为己任,吃苦在前,享乐在后,激励古往今来无数仁人志士忧国忧民,无私奉献。
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中的“忧”,到底他“忧”什么呢?讲授新课王安石变法的背景(一)北宋中期社会矛盾的日益激化:“北宋中期”的概念:一般认为宋真宗、仁宗、英宗、神宗四朝是北宋的中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课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教案【课程标准】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识记:北宋中期社会矛盾表现的几个方面;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庆历新政的主要内容;(2)理解三个原因:北宋中期社会矛盾日益激化的原因;北宋中期形成积贫积弱局面的原因;实施庆历新政的原因;(3)探究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影响;探究庆历新政失败的原因及和王安石变法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1)讲述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时,通过教师的引导,由学生阅读课文,概括、归纳出社会危机的表现,并从中得出改革的原因。
培养学生概括、归纳知识和分析复杂历史问题的能力;(2)引导学生分析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的性质和根本目的,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3)通过小组讨论,比较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的异同;(4)学生课外查找资料,实事求是地评价王安石变法,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全面分析、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当今中央重视三农问题,费改税对稳定政局的重要作用;(2)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澶渊之盟的历史评价;【教学重难点】重点: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
难点:对北宋中期社会危机的准确理解,庆历新政失败的原因。
【导入新课】利用教材的引言导入:师:在湖南岳阳,与滕王阁、黄鹤楼并称我国南方三大名楼。
岳阳楼始建于唐代,主楼三层,高19.72米。
因宋代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名传四方。
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之誉。
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一文中有一句脍炙人口的名句:“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yé)?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从这句引言内容中你能够获得哪些历史信息?生1:表明作者其人生志向、政治抱负(以“古仁人”为楷模,忧国忧民),表露其博大襟怀、坚强意志。
生2:强调为人要有宽阔的胸襟和崇高的人格,以天下为己任,吃苦在前,享乐在后,激励古往今来无数仁人志士忧国忧民,无私奉献。
师:说得很对,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中的“忧”,到底他“忧”什么呢?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本课新课的学习。
【讲述内容】一、社会矛盾的日益激化北宋的中期在经济增长的同时,社会危机也在发展。
预习思考:请阅读第一目内容和所学知识,思考并回答北宋中期的阶级矛盾主要有几种?产生的原因和表现分别是什么?【资料回放】反映了什么历史信息?(1)北宋中期,阶级矛盾的激化(2)民族矛盾的激化(3)统治阶级内部矛盾陈桥兵变赵匡胤,涿州(今河北涿县)人。
后周时任殿前都点检.960年,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国号“宋”,定都开封,年号建隆,史称宋太祖.(一)阶级矛盾激化1、阶级矛盾激化的原因:土地兼并、赋税沉重、战事连年、灾害频繁(1)宋代建国后,不但不抑制兼并,而且纵容功臣、大将们兼并土地。
土地买卖与典卖相当普遍,土地集中的趋势加速,农民失去土地的数字在增加,“富者有弥望之田,贫者无立锥之地。
有力者无田可种,有田者无力可耕”。
(2)地主占有大量土地,却很少交纳赋税,富者有田无税、贫者产去税存,中小农户的赋税沉重。
(3)与少数民族战争不断,加重人民负担(4)灾害频繁2、阶级矛盾激化的表现:993年,王小波在四川发动起义,他宣告:“吾疾贫富不均,今为汝均之。
”起义的队伍发展到数万人。
王小波、李顺起义虽然失败了,但是这次起义具有重要的意义。
这次起义沉重打击了宋朝政府;第一次提出“均贫富”的口号;真宗咸平三年(1000年),王均的起义又爆发了。
仁宗庆历年间,农民起义和兵变在各地相继爆发,正如欧阳修所说“一年多于一年,一伙强于一伙”。
【合作探究】1:以往的农民的起义主要发生在王朝的后期,如两汉、唐朝,而北宋则在一开始时,阶级对立就十分突出,这又是什么原因?汉唐:是在农民起义之后建立起来的王朝,统治者注意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着手调整统治政策,使当时的阶级矛盾有所缓和。
北宋是在兵变的基础上建立的,统治者为吸取五代频繁军事政变的教训,只注意调整和缓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而作为封建社会经济基础的小农经济没有得到较大的恢复和发展,再加上纵容土地兼并的发展,阶级矛盾在北宋初年就十分尖锐。
(二)民族矛盾激化1、原因:辽和西夏始终威胁着北宋的安全2、表现:辽、西夏与北宋战争不断【合作探究】2:阅读p47资料回放,该材料反映北宋中期出现了什么社会问题?西夏、辽威胁宋,战争连年;赋役、徭役繁重;官吏腐败;激化了社会矛盾,人民反抗不断(三)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朋党之争实质:以范仲淹为代表的改革派与守旧派之间的斗争二、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预习思考:(1)北宋建国后采取哪些措施加强中央集权?产生了什么影响?(2)北宋建国后,冗兵、冗费和冗官局面是如何出现的?产生了什么影响?此局面的形成是庆历新政、王安石变法的重要背景之一。
1、北宋加强中央集权措施(1)集中军权:①解除禁军将领石守信等人的兵权;(杯酒释兵权)②枢密院有调兵权,统兵将领有统兵权无发兵权,互相牵制;③实行更戍法,规定禁军定期更换驻地,而统兵的将领并不随军调防,防止武将专权;(2)集中行政权:在中央:将宰相职权一分为三,皇帝总揽大权。
(参知政事分相行政权、枢密院分相军事权、三司(盐铁、度支、户部)使分相财权)积弱:行政效率低下军队战斗力弱;积贫:国家财力贫弱2、空前强化皇帝专权的负面影响(1)削弱了军队战斗力,形成积弱局面为了强化专制集权,集中行政权、集中财政权、集军权、更戍法,使得军队战斗力弱,行政效率低下,出现积弱局面。
澶渊之盟对宋代皇帝而言,权力集中的深层含义是确保自己的统治,因此,为了保住一己私利,不惜牺牲一切,包括国家利益,因此,在对西夏和辽的战争中常常表现得患得患失,非常软弱。
景德元年(1004)九月,辽兵20万直趋黄河北岸的澶州,威胁宋都城开封。
动摇的宋真宗在主战派拥戴下勉强到达澶州,宋军士气高涨。
辽在澶州初战不利,加上长驱深入有后顾之忧,辽萧太后乃有退兵之意。
双方于当年十二月约定:(一)宋辽约为兄弟之国,宋尊辽萧太后为叔母;(二)宋每年输辽银10万两,绢20万匹;(三)双方罢战撤兵,宋、辽以白沟河为界。
由于澶州古称澶渊郡,故称此和议为“澶渊之盟”。
(2)冗兵、冗官、冗费,导致财政十分困难,出现积贫局面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虽然铲除了藩镇割据的基础,但却导致官僚机构的迅速膨胀。
到北宋中期,各级官僚达到17000多人。
这比实际所需人数多出两倍。
庞大的官僚机构中,有时三五个人担任同一项官职,互相推卸责任,不干实事,行政效率低下。
(P48历史纵横)北宋农民负担沉重【合作探究】3:北宋建国后采取的加强中央集权措施有何利弊?(1)利①使中唐以来重臣专权、武将拥兵和藩镇割据的基础得以铲除,从而维护中央集权的统一。
②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维持社会稳定。
③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
(2)弊①机构重叠,官员数量庞杂,财政开支巨大;②调兵权与统兵权相互牵制,使军队作战指挥不灵,战斗力下降;③地方上财政困难,地方工作难以开展。
这些因素给北宋种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三、昙花一现的庆历新政(1043年)预习思考:(1)宋仁宗进行改革的动机是什么?庆历新政的中心措施是什么?(2)新政的主要内容有哪些?(3)新政昙花一现的原因有哪些?说明了什么?(3)从新政的背景到实施、失败对当今中国的改革有哪些启示?1、背景:社会矛盾激化,积贫积弱严重2、目的:缓和矛盾,挽救岌岌可危的北宋统治3、措施:(1)改革文官3年一次循资升迁办法,考核政绩,淘汰老弱病愚等不称职和在任犯罪者;(2)严格恩荫制度;阅读【学思之窗】,想一想,这种制度产生了什么影响?解题关键:恩荫制度的含义,宋朝冗官出现的重要原因。
思路引领:直接影响:冗官;间接影响:政治、经济诸方面。
答案提示:恩荫制度指官宦之弟、亲属及门客不必通过科举即可做官。
其影响是使官员人数增加,出现冗官现象;造成政府效率低下,加重财政负担,进一步激化阶级矛盾。
(3)改革贡举制;(4)慎选地方官吏;(5)减轻徭役、重视农桑。
中心措施:整顿吏治4、结果:夭折【合作探究】4:庆历新政—改革失败的原因①目标没成功实现(阶级矛盾、积贫积弱)②触犯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攻击③措施“太猛”“更张无渐”④思想动员不足,配套措施不到位(罢官无安置)⑤农民无获明显好处5、影响:王安石变法的前奏【合作探究】5:范仲淹在《岳阳楼记》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请问:范仲淹“忧”什么?与本章的王安石变法的联系是什么?范仲淹忧的是北宋政府面临的社会危机,忧的是改革的失败,他的忧虑正是王安石改革的社会背景,改革的必要性,也预示了王安石改革所面临的巨大压力和艰巨性。
【本课小结】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1)北宋中期土地兼并严重,赋税繁重,阶级矛盾激化,农民起义不断,社会动荡不安;(2)民族矛盾激化,辽、西夏威胁;(3)宋初空前强化君主专制集权,出现冗官、冗兵、冗费,形成积贫积弱局面;(4)庆历新政失败,社会矛盾更加尖锐,改革呼声强烈,宋神宗任用富有改革精神的王安石变法。
【本课测评】1、宋朝积贫积弱的局面是怎样形成的?参考答案提示:北宋集中军权、行政和财政权,扩编军队,虽然加强了中央集权,但削弱了军队战斗力,降低了政府工作效率;随着冗官、冗兵和冗费的增加,财政危机加剧;农民起义的不断,边疆少数民族的进攻,统治阶级内部的朋党之争也促成了局面的形成。
2、简要分析庆历新政的内容及失败原因。
参考答案提示:改革文官三年一次循资遣升迁的办法,依照政绩提拔官员;严格限制中、上级官员的任子特权,防止权贵子弟垄断官位;改革贡举制,士子必须在学校学习一定时间方可应举,取士重在策论和操行;慎选地方官;裁并州县,厚农桑。
新政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他们强烈的反对并污蔑改革者为朋党。
宋仁宗对改革者的怀疑,废止新法。
改革措施“太猛”、“更张无渐”、“规模阔大”。
改革的思想动员不够,配套措施不到位,对罢黜官员的安置没有着落,农民没有在新政中得到立竿见影的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