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4 1.3《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参考教案1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4 1.3《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教学设计1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4 1.3《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教学设计1

第3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本课是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教材《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家”的第3课。

主要从“少年皇帝”、“巩固统一国家”、“维护国家主权”三大方面,向学生介绍了康熙为中国历史发展所做的杰出贡献。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对其要求是:“评述康熙帝在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中的作用。

”从专题内部来看,本课是第一单元的最后一课,故有总结提升的作用;从模块间关系来看,与必修教材(Ⅰ)“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尤其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脉络有密切联系。

一、学习对象分析:本课教学对象为高二文科班学生,文理分科后,他们对历史学科的重视程度有所提高,学习自觉性增强并希望教师提供应试技能指导与训练的机会。

另外,较高一学生而言,他们的认知水平也有所提高,故可以采用自学-指导的教学模式,并开展适当的探究学习活动。

二、知识背景分析:1、高二学生已对中国和世界历史有了整体认识,掌握一定的历史学习方法,并具备一定的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分析问题的能力。

2、初中相关知识(主要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一课)学生已经学习,但是知识掌握不够扎实,遗忘较多,而且知识零散,缺乏系统性,故需要建立结构化的知识系统。

3、学生通过小说、影视剧等对康熙有较多的感性认识,但也因此存在许多误解,故教师需要结合教材和相关史料帮助学生了解历史上真实的康熙。

【知识与能力】1、知道康熙的个性品质及一些重要成长经历2、理解康熙帝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史实,提供阅读并初步整理文献的能力。

3、通过比较康熙时代的中国和西方,理解康熙与时代的相互关系,并能分析此后的中国落后西方的原因。

4、能运用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从多角度评价康熙其人其事。

5、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提高搜集历史信息和认识历史与社会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康熙的主要历史事件,培养学生能够从不同的角度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比较、归纳和诠释历史事件的能力,并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4教案-第3课_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_教学设计_教案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4教案-第3课_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_教学设计_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学生能够简述康熙帝维护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主要史实;了解康熙帝解决地方叛乱与分裂势力的主要措施;
2、过程和方法:
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康熙帝维护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措施;
学生通过史料分析、问题探究等,分析康熙帝巩固国家统一的主要措施;
辩证地评价历史人物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生通过康熙帝捍卫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史实,感受康熙帝在维护国家统一和国家主权过程中的雄才伟略,领略中华民族的政治智慧
2.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秦灭六国及其巩固统一的措施
教学难点:如何客观全面评价秦始皇一生功过是非
3. 教学用具
4. 标签
教学过程。

历史选修4人教新课标第3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教案

历史选修4人教新课标第3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教案

第3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课程标准解读】[课标要求]评述康熙帝在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中的作用。

[课标解读]主要掌握康熙帝巩固多民族国家统一、维护国家主权方面的重大举措。

按照康熙帝活动的地理方位、从空间布局上进行有效记忆。

注意将康熙帝的活动放在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进程上进行理解把握。

命题主要以材料解析题为主,重点考查康熙帝在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上的贡献,尤其注重考查台湾问题与雅克萨之战的区别。

试题难度设计适中,个别省区如天津将其作为必考内容,有可能出现选择题。

【情境激趣诱思】康熙与大一统下图图一是《康熙——中国大一统的缔造者》音像制品的封面;图二是《康熙王朝》电视剧中康熙御驾西征的剧照;图三是二十五史之一《清史稿》封面。

【诱思探究】图一作品荣获中国国家音像制品奖国家奖。

图二作品展现了一个叱咤风云、文治武功的康熙,使康熙帝成为家喻户晓的古代明君。

而图三作品在对康熙皇帝的评价中写道:“圣祖……经文纬武,寰宇一统,虽曰守成,实同开创焉。

”以上这些评述描绘是否真实展现了康熙帝维护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功绩?【教材内容详解】一、少年康熙1.面临的形势(1)有利形势:满洲贵族逐渐确立了对全国的统治,大陆上的抗清斗争大体结束。

(2)不利形势①国家统一上:郑成功赶走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后,仍然坚持抗清斗争。

游牧于漠西和漠北的蒙古各部需要加强管理。

明朝降将平西王吴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占有西南广大地区,割据称雄,严重威胁清朝统治。

②外部威胁上:侵入我国黑龙江流域的沙俄势力有待驱逐。

③社会矛盾上:满洲贵族入关后强制实行圈占土地、剃发易服等政策造成的满汉民族矛盾尚未平复。

④朝廷政权上:康熙帝亲政后,辅政大臣鏊拜仍然专权,有时侵犯皇权。

康熙帝的历史使命:康熙初年,清政府确立了对全国的统治,但在中央鳌拜专权,在地方割据势力尚未清除,满汉民族矛盾尚未平息,对边疆地区如台湾和西藏还没有完成有效的控制,游牧于漠西和漠北的蒙古各部需要加强管理;沙俄势力东来,侵入了我国的黑龙江流域。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4第一单元第3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4第一单元第3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教学设计
-推荐相关历史书籍、文章,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5.教学拓展:
-组织课外实践活动,如参观博物馆、实地考察历史遗址等,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康熙帝时期的历史文化。
-邀请历史专家、学者进行讲座,提高学生对康熙帝及我国古代历史的认识。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导入新课环节,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1.提问:简要介绍康熙帝的生平背景,然后向学生提问:“你们认为,康熙帝在我国历史上为什么能成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
2.故事引导:讲述康熙帝即位初期面临的困境,如权力斗争、内忧外患等,引发学生对康熙帝如何克服困难、实现国家统一的思考。
3.悬念设置:展示康熙帝的画像,并提出问题:“这位皇帝在位期间,有哪些重大成就?他的统治对我国历史产生了哪些深远影响?”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康熙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贡献,以及他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成就。
2.难点:客观评价康熙帝的历史地位,分析康熙帝治理国家过程中的政治智慧。
(二)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
-采用讲授法,系统地介绍康熙帝的生平事迹及其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运用案例分析法,深入剖析康熙帝在统一多民族国家、政治改革、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具体措施和成效。
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和合作精神。
(四)课堂练习
在课堂练习环节,教师设计以下练习题:
1.列出康熙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具体措施,并分析其意义。
2.分析康熙帝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改革举措,以及这些改革对我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3.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康熙帝的历史地位。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对答案进行讲解,巩固所学知识。

高中历史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人教版选修4

高中历史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人教版选修4

第一单元《第3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的理念和依据(指导思想):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根据历史学科和历史教学的特点,全面发挥历史教育的功能,尊重历史,追求真实,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陶冶关爱人类的情操。

通过历史学习,使学生增强历史意识,汲取历史智慧,开阔视野,了解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大势,增强历史洞察力和历史使命感。

在人类历史发展中,涌现出一大批重要历史人物。

他们是特定时代的产物,并以其各自的个性和活动,从不同侧面有力影响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

了解这些历史人物及其主要活动,探究他们与时代的相互关系,科学地评价其在历史上的作用,是历史学习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现代公民必备的人文素质之一。

课标要求:评述康熙帝在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的作用。

教学内容分析:本课是《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模块第一单元《中国古代政治家》的最后一课。

中国古代史是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建立发展巩固的历史,在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过程中涌现出了一些杰出的封建帝王,《中国古代政治家》讲述的就是这些杰出帝王的代表,其中本课中的康熙帝就是在维护统一多民族的国家中做出了贡献。

本课下设三个子目,其中“少年皇帝”一目为课外阅读内容。

“巩固统一国家”一目介绍了平定三藩之乱、统一台湾、镇压噶尔丹叛乱、强加对西藏蒙古地区的管理等史实;“维护国家主权”一目主要介绍抗击沙俄的斗争以及中俄尼布楚条约。

实际上这两目内容是可以合起来的,合成一个问题:康熙帝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主要措施。

学生情况分析:高二(9)班的学生是文科班学生,学生具有2个明显的特点:1是基础相对薄弱;2是经过近2年的历史课学习,学生基本上具备了一些历史思维方式、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学习历史的一些能力等。

教学重点:康熙在推进统一多民族国家历史进程中的主要功绩。

教学难点:如何站在世界历史的高度,对处于历史转折点上的康熙给予客观而辩证的历史评价。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概述康熙为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所做的努力,培养学生以正确的民族观、战争观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精选-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四《1.3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教案-word文档

精选-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四《1.3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教案-word文档

第3节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举康熙帝在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的举措:平定三藩之乱和噶尔丹叛乱、抗击沙俄侵略和签订《尼布楚条约》、统一台湾。

[过程与方法]用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些基本观点,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对所学内容进行评述康熙帝在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中的作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康熙在巩固和发展统一多民族国家方面所做的努力,逐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进一步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实现祖国统一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重点]:康熙在推进统一多民族国家历史进程中的主要功绩。

[难点]:如何站在世界历史的高度,对处于历史转折点上的康熙给予客观而辩证的历史评价。

一、少年皇帝——面临形势二、巩固统一和维护主权的措施1、平定“三藩”(1673--1681)①“三藩”的概念:三藩即吴三桂、尚可喜、耿精忠,清王朝认为他们有功,封吴三桂为平西王,驻防云南、贵州:尚可喜为平南王,驻防广东;耿仲明为靖南王,驻防福建,合起来叫做“三藩”。

②三藩割据,威胁清朝统治与国家统一③撤藩过程:撤藩—三藩反清—康熙指挥,八年平定④撤藩策略:起用汉将,重用绿营⑤史学界的评价:史学界有两种不同的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平定三藩,消灭了地方割据势力,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和维护国家统一。

第二种观点认为:平定三藩,并非明智之举,难以为功。

其依据有:第一,从原因上看,三藩之乱的发生是康熙对三藩处理政策不当造成的,汉武帝尚知以推恩令化王国为侯国,最后铲除王国势力,康熙在内地未治,人心不一的情况下,却不以政治手段徐图,贸然撤藩,指望军事手段的速效。

第二,从结果来看,兴兵八年,祸及十省,使刚刚恢复的社会经济重遭破坏。

第三,从性质上来看,康熙与三藩的矛盾,纯属统治阶级内部的斗争,无正义和非正义之分。

2、收复台湾▲关于台湾①中国大陆军民东渡台湾,垦拓、经营台湾岛,最早可追溯到1700多年前的三国时代。

公元230年(三国吴黄龙二年),吴主孙权曾派将军卫温、诸葛直率领1万水军渡海到达台湾。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四第一单元3《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优秀教学案例(共1课时)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四第一单元3《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优秀教学案例(共1课时)
(四)总结归纳
1.各小组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分享学习心得和体会。
2.教师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总结康熙帝的历史地位和功绩,如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
3.教师强调康熙帝作为一位伟大的历史人物,他的生平和事迹对于我国历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五)作业小结
1.教师布置作业:请学生结合所学内容,撰写一篇关于康熙帝的作文,要求观点明确、论述清晰。
五、案例亮点
1.情景创设丰富多样:本节课通过多媒体展示、角色扮演等多种形式的情景创设,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康熙帝的历史地位和功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2.问题导向深入浅出:本节课针对康熙帝的生平和事迹,设计了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小组合作紧密有序:本节课通过分组研究、小组展示等形式的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历史研究能力和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通过分析史料,掌握康熙帝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措施,如平定三藩之乱、收复台湾、抗击沙俄等,并能够从中提炼出相关的历史观点。
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康熙帝的历史地位和功绩进行客观的评价,培养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本节课的过程与方法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4.反思与评价全面深刻:本节课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面进行自我评价和小组评价,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全面深刻的评价,关注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5.教学内容与过程设计合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与过程设计紧凑合理,从导入新课、讲授新知、学生小组讨论、总结归纳到作业小结,每个环节都紧密结合,系统地介绍了康熙帝的生平和主要政绩,使学生能够全面、深入地理解和学习康熙帝的历史地位和功绩。

高二历史(人教版-人物评说)-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1教案

高二历史(人教版-人物评说)-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1教案
出示本课结构图,进行小结。
把握中国古代史主线
对清朝和康熙帝进行时空定位
明确康熙帝所处的时代环境和面临的问题
体现康熙帝的仁政思想和果敢成熟的政治智慧。
从维护国家统一的角度,说明撤藩的必要性和意义。
运用相关材料,有条理地分析解释康熙帝收复台湾,并在台湾设府等措施制定的曲折经过,说明康熙帝的选择对于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意义。认识台湾自古以来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
介绍收复台湾的经过和结果
出示:【清】郁永河《稗海纪游》、魏源《圣武记》和施琅《陈台湾弃留利害疏》
说明台湾收复后,清政府内部出现“台湾弃留问题”的争论,根据材料,分析主张弃台者和守台者的理由。
出示:《康熙起居注》康熙二十三年正月二十一日
说明康熙帝出于维护统一、巩固海防的考虑,选择守台
出示:清朝形势图
说明康熙帝在台湾设府、驻军等措施
出示:施琅《陈台湾弃留利害疏》
说明收复台湾在维护国家领土完整、巩固东南海防、抵御侵略和经济发展、加强民族文化认同等方面促进了国家统一。
(3)平定噶尔丹叛乱,巩固西北边疆
出示:清朝形势图
说明西北地区准噶尔势力的发展威胁国家统一
出示:平定准噶尔贵族分裂斗争图
说明康熙帝在安抚政策无效后,决定亲征平叛的过程和结果。并进一步说明康熙帝接连亲征噶尔丹的原因和平定噶尔丹叛乱的意义。
出示:《清圣祖实录》卷一三五
说明康熙帝以维护国家领土主权完整为议楚条约》的内容和意义
小结康熙帝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措施及效果
三、评价康熙帝
出示:康熙帝生平时间轴
从清朝历史发展的角度,结合康熙帝的具体措施,说明康熙帝有效解决了清朝前期面临的一系列社会现实问题,满足了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
能恰当选择、运用相关史料和史实,在不同时空框架下,认识康熙帝的历史功绩和这一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感悟康熙帝维护国家统一和国家领土主权的决心和魄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
课程标准:评述康熙帝在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中的作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列举康熙帝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举措:平定三藩之乱和葛尔丹叛乱、抗击沙俄侵略和签定《尼布楚条约》、统一台湾。

理解康熙帝在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中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阅读理解、分析比较、归纳概括。

3.情感态度价值观:康熙帝归中华民族的统一做出了重大贡献,强化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意识。

思维拓展:
1.在中华文明的形成、发展过程中,秦始皇、唐太宗、康熙是古代中国历史上时代性的代表人物。

秦始皇可以说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创立者,唐太宗可以说是其奠基者、开拓者,康熙帝可以说是其捍卫者。

2.我们需要把握其政治活动的主体脉络,注意观察其超出他的前代人之处以及对后来历史的影响,以此来揭示这个历史人物一生政治活动的规律,直至对他做出客观恰当的评价。

3.结合客观物质生活生产条件来把握社会变革的特点,把握历史人物与时代的关系。

同时要注意用世界的眼光来看中国,采用中外对比的方法进行学习。

4.“康乾盛世”作为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最后一个高峰,恰恰也是其走向衰落的转折点。

此时,在地球的另一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号角已经吹响,世界历史正处于资产阶级革命的开端时期。

因此人们又把“康乾盛世”比喻为落日余辉。

如果站在世界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待处于这一历史转折点上的康熙,相信我们会得到一个全新的认识。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出示有关康熙帝的影视作品图片。

一、“少年天子”
康熙五岁开始读书,八岁登极,于儒家经典,日日必读,字字成诵。

十七八岁时,读书过劳,至于咳血,但仍不肯休息。

在为时八年“平定三藩之乱”
的战争期间,战局迅变,军报频至,京师军民,惶惑不安,翰林院奏请隔日进讲,康熙帝不听,曰:“仍每日进讲,以慰联倦倦向学之意!”他三十一岁首次南巡,舟停南京长江燕子矾,夜至三更,仍不废读。

康熙帝即位时,在巩固统治上面临什么问题?
二、巩固统一国家
1.平定“三藩”叛乱
清初,影响国家统一的主要威胁来自“三藩”的割据势力。

什么是“三藩”?
P14正文:三藩即吴三桂、尚可喜、耿精忠,清王朝认为他们有功,封吴三桂为平西王,驻防云南、贵州:尚可喜为平南王,驻防广东;耿仲明为靖南王,驻防福建,合起来叫做“三藩”。

三藩之中,又数吴三桂最强。

吴三桂当上藩王之后,十分骄横,不但掌握地方兵权,还控制财政,自派官吏,不把清朝廷放在眼里。

康熙亲政后,把解决三藩问题当作头等重要的大事,并开始准备撤藩。

面对三藩的威胁,清朝的一些大臣主张撤藩,另一些大臣坚决反对,担心一旦撤藩会激起藩王反清,害怕清廷将来难以控制‘滇黔苗蛮’。

康熙帝决定三藩并撤,他说:“今日撤亦反,不撤亦反,不如先发制人。

”当时康熙只有20岁,周岁才19岁,一个年轻的皇帝,但是康熙在困难面前不畏惧,1673年,清政府下令撤掉三藩藩王称号,吴三桂等随即叛乱。

吴三桂反叛的消息传到北京,反对撤藩的人把吴三桂反叛归咎与主撤者,并主张对主撤者“以正国法”。

果敢的康熙帝承担了全部责任,他说:“此出自朕意,他人何罪?”随后发诏削夺王爵,还明谕要取吴三桂首级。

亲自指挥、启用汉将、重用绿营。

历时八年,最终平定了三藩之乱,这场胜利,彻底征服了一些明朝遗民的反清之心,巩固了清朝对中原地区的统一。

2.收复台湾
元朝在澎湖设“巡检司”,管辖澎湖、台湾民政,台湾正式归属中央管辖。

明朝末年,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统治38年(1624-1662)。

1661年,在东南沿海抗清的郑成功率战舰300多艘,在台湾登陆,经过激烈战斗,打败荷兰殖民民者。

1662年,台湾回到祖国怀抱。

此后,在台湾发展农商,提倡文教,继续对抗清廷,逐渐成为一股割据势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