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编完整版】《内经》络脉络病理论及其临床意义课件最新版
合集下载
《内经选读》课件

病因病机理论
总结词
病因病机理论是《内经》中关于疾病发生的原因和机制的描述,它认为疾病的发生与内外环境因素有关,不同的 病因会导致不同的病机。
详细描述
病因理论认为疾病的发生与六淫、七情、饮食、劳倦等因素有关,不同的病因会对人体的脏腑和经络产生不同的 影响。病机理论则描述了疾病发生后人体内部的各种变化和反应,包括正邪斗争、脏腑功能的异常等。
一。
05 《内经》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
CHAPTER
《内经》在现代中医临床中的应用
总结词:广泛应用
详细描述:《内经》作为中医理论的经典著作,在现代中医临床中仍然被广泛应用。它为中医临床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践指 导,对于各种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具有重要意义。
《内经》在现代针灸学中的应用
总结词:重要依据
贡献
奠定了中医理论体系的基础,对后世中医临床实践和学术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 响。
02 《内经》的基本理论
CHAPTER
阴阳五行理论
总结词
阴阳五行理论是《内经》的核心理论之一,它认为自然界和人体内部都存在着阴 阳和五行相互作用的关系。
详细描述
阴阳理论认为万物皆有阴阳两面,阴阳相互作用产生万物。五行理论则将自然界 和人体内部的各种事物按照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进行分类,并认为它们 之间存在着相生相克的关系。
扶正祛邪
根据病情轻重缓急,以扶正为主或祛邪为主, 或扶正祛邪并用。
三因制宜
根据患者年龄、性别、体质等因素制定个性化 治疗方案。
调理脏腑
针对病变脏腑进行调理,恢复其正常生理功能。
治疗的基本原则与方法
辨证施治
根据患者具体病情,选择合适 的穴位和针灸方法进行治疗。
补虚泻实
络病简读_培训课件

经络之络〔气络〕运行经气
气的分类 真气 宗气 营气 卫气
络脉的空间结构与气血运行特点
空间结构特点:支横别出,逐层细分,络体细窄,网状分 布,络分阴阳,循行表里
气血运行特点:气血行缓,面性弥散,末端联通,津血互 换,双向流动,功能调节
络病基本病机
络气郁〔虚〕滞:相当于血管内皮功能障碍 络脉瘀阻:相当于动脉粥样硬化 络脉绌急:相当于血管痉挛 络脉瘀塞:相当于血管堵塞或闭塞 络息成积:相当于多种脏器损伤功能障碍,如肝肺纤维化, 肾硬化,心衰致心脏扩大,心室重构 络虚不荣:络中气血阴阳缺乏,虚而不荣 热毒滞络:相当于感染性疾病的微循环障碍 络脉损伤:络体损伤、破损或伤断致气血流泻或阻断不通,
周围血管病:应用于周围血管病变如多发 性大动脉炎、闭塞性动脉硬化、雷诺综合征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静脉血栓形成等
三 常用通络药物简介
2参松养心胶囊
气阴两虚,心络瘀阻 益气养阴,活血通络,清心安神
心律失常病理机制探讨示意图
年四十阴气自半
感受外邪 耗伤气阴
心脏传导系 统及自主神 经功能异常
气阴两虚
络脉瘀阻〔 心肌供血
1
用,但凡服用阿司匹林的患者均可服用通心络,有 临床禁忌或阿司匹林抵抗者可用通心络替代治疗
通心络降脂,抗炎,与他汀类具有协同作用,而没
2
有他汀类副作用,但凡服用他汀类的患者均可服用
通心络,有禁忌症者可用通心络替代治疗
通心络保护内皮,扩张血管,解除痉
3
挛,增加心脑血供,具有阿司匹林、 他汀类所不具备的疗效特点,更全面
--恩格斯
经脉包括经络与脉络两大系统
经脉“经脉者,行血气而营阴阳〞,“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脏腑, 外络于肢节〞,以藏象为核心,以经脉为枢纽,以气血为基础 络脉“经脉在里,支而横者为络〞,经脉系统按其运行气血的不同 分为经气环流系统和心脉血液循环系统。 经气环流系统末端的网络分支为经络之络〔气络〕,运行经气, 经 能失调与神经内分泌免疫功能失调密切相关 心脉血液循环系统末端的网络分支脉络之络〔血络〕,脉络之络 运行血液,与中小血管、微血管特别是微循环具有同一性
十四经脉精PPT课件

用于四肢取穴的直寸、 背部的横寸。
精选ppt课件最新
13
2. 拇指同身寸法
拇指指关节的横 度作为1寸。
用于四肢部取穴。
精选ppt课件最新
14
3.横指同身寸法
将食、中、无名、 小指并拢,以中 指第二节横纹处 为准,四指的横 度为3寸。又称 “一夫法”。
用于下肢直寸, 背部的横寸
精选ppt课件最新
15
精选ppt课件最新
4
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
• 十二经脉左右对称地分布于头面、躯干和四 肢,纵贯全身。
精选ppt课件最新
5
奇经八脉
• 定义 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
阴蹻脉、阳蹻脉的总称。 • 命名 ➢ “奇”有异的含义,与十二正经不同,无表
里属络,“别道奇行”,故称“奇经”。 ➢ 名称多反映其循行分布和各自的功能特点。
主治:①阴挺 闭经 带下 月经不调
不孕 不育 遗精 阳萎 阴痛
②下腹痛 疝气 刺灸:直刺1 ~ 1.5
沿耳前上行→前额角(头维)。 由大迎前下行→沿颈前外侧→
入缺盆→胸前正中线旁开4 寸→腹正中线旁开2寸→下 肢外侧前缘→止于第二趾外 侧端(厉兑穴)。足背分出 至大、
精选鼻ppt课、件耳最新、乳部有联系。
27
精选ppt课件最新
28
梁门
19
3、列缺
定位:桡骨茎突上方,腕 横纹上1.5寸。
主治:①外感咳嗽 气喘 头项痛
②咽喉肿痛
精选ppt课件最新
20
手阳明大肠经
The Large Intestine Meridian of Hand-yangming
精选ppt课件最新
21
1、体表路线: 起于食指桡侧端商阳穴 →上肢外侧前缘→肩→ 颈→面颊→左右交会于 人中穴→止于对侧鼻翼 旁的迎香穴。(交胃经)
精选ppt课件最新
13
2. 拇指同身寸法
拇指指关节的横 度作为1寸。
用于四肢部取穴。
精选ppt课件最新
14
3.横指同身寸法
将食、中、无名、 小指并拢,以中 指第二节横纹处 为准,四指的横 度为3寸。又称 “一夫法”。
用于下肢直寸, 背部的横寸
精选ppt课件最新
15
精选ppt课件最新
4
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
• 十二经脉左右对称地分布于头面、躯干和四 肢,纵贯全身。
精选ppt课件最新
5
奇经八脉
• 定义 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
阴蹻脉、阳蹻脉的总称。 • 命名 ➢ “奇”有异的含义,与十二正经不同,无表
里属络,“别道奇行”,故称“奇经”。 ➢ 名称多反映其循行分布和各自的功能特点。
主治:①阴挺 闭经 带下 月经不调
不孕 不育 遗精 阳萎 阴痛
②下腹痛 疝气 刺灸:直刺1 ~ 1.5
沿耳前上行→前额角(头维)。 由大迎前下行→沿颈前外侧→
入缺盆→胸前正中线旁开4 寸→腹正中线旁开2寸→下 肢外侧前缘→止于第二趾外 侧端(厉兑穴)。足背分出 至大、
精选鼻ppt课、件耳最新、乳部有联系。
27
精选ppt课件最新
28
梁门
19
3、列缺
定位:桡骨茎突上方,腕 横纹上1.5寸。
主治:①外感咳嗽 气喘 头项痛
②咽喉肿痛
精选ppt课件最新
20
手阳明大肠经
The Large Intestine Meridian of Hand-yangming
精选ppt课件最新
21
1、体表路线: 起于食指桡侧端商阳穴 →上肢外侧前缘→肩→ 颈→面颊→左右交会于 人中穴→止于对侧鼻翼 旁的迎香穴。(交胃经)
中医学基础经络ppt课件

右相交,退回沿下颌骨后下缘到大迎穴处,
沿下颌角上行过耳前,经过下关穴,沿发
际,到额前。
分支1:从颌下缘分出,下行到人迎
穴,沿喉咙向下后行至大椎,折向前行入
缺盆,深入体腔,下行穿过膈肌,属胃络
脾。
直行者:从缺盆出体表,沿乳中线下
行,挟脐两旁(旁开2寸),下行至腹股沟
处的气街。
分支2:从胃下口幽门处分出,沿腹
过肘中,经掌后锐骨端,
进入掌中,沿小指桡侧,
出小指桡侧端(少冲穴
H9),交于手太阳小肠经精。选ppt课件最新
21
手太阳小肠经
起于小指外侧端(少泽
穴SI1),沿手背尺侧上腕
部,循上肢外侧后缘,过肘
部,到肩关节后面,绕行肩
胛部,交肩上后入大椎穴,
再前行入缺盆,深入体腔,
络心,沿食道下行,穿过膈
肌,到达胃部,下行,属小
26
足少阳胆经
起于目外眦,上至额角(颔厌穴GB4),再向
后行到耳后(完骨穴GB12:乳突后下方凹陷中),
再折向上行,经额部至眉上(阳白穴GB14 ),又
向后折至风池穴(GB20:枕骨下,斜方肌外侧凹陷
中,发际上1寸),沿颈下行至肩上,左右交会于大
椎穴,分开前行入缺盆。
分支1:从耳后完骨穴分出,经翳风穴进入耳中,
分支:从肺中分出,
络心,注入胸中,交于手
厥阴心包经。
精选ppt课件最新
24
手厥阴心包经
起于胸中,出属心包络,
向下穿过膈肌,依次络于上、 中、下三焦。
分支1:从胸中分出,沿 胸浅出胁部,当腋下三寸处 (天池穴P1)向上至腋窝下, 沿上肢内侧中线入肘,过腕 部,入掌中(劳宫穴P8:在 第二和第三掌骨之间,握拳 时正当中指下),沿中指桡侧, 出中指桡侧端(中冲穴P9)。
络病学概论ppt课件

创新发展络病理论
传承
创新
指导临床 难治性疾病治疗
促进创新药物研发
21
络脉是从经脉支横别出,逐层细分,纵横交错,遍布全身,
广泛分布于脏腑组织间的网络系统,是维持生命活动和保持人 体内环境稳定的网络结构。
络病是各种致病因素损伤络脉引起的病理变化,是广泛存
在于多种难治性疾病中的病理状态。
络病理论是研究络病发病特点、病理变化、临床表现、
外 先犯肺络
温邪
卫
经脉 肌肉之间 中(顺传阳明) 气
阴络 体内脏腑 内 逆传心包络” 营血
(心络、肺络、肾络、肝络等)
《灵枢·百病始生》曰:“是故虚邪中于人也,始于皮肤,留而不去,则传舍于络脉,……留而 不去,传舍于经,……稽留不去,息而成积,或著孙脉(络),或著络脉。”
32
络脉的运行时速和常度
时速:气血运行时间与速度 常度:气血正常循环状态和节律
14
记载络病表现
记载络病常见病证:痹证、中风、痛证等; 记述络病表现:动络、入络、伤络等。
发展络病治法用药
提出“络以辛为泄”的观点 创立辛味通络、络虚通补等络病治法用药
15
创新发展络病理论是中医 学术发展的历史职责
“十二经脉,前贤论之详矣,而络脉则未之 及,亦缺典也。”
清·喻嘉言《医门法律·络脉论》
气络-NEI网络
络脉
脉络
渗灌濡养、供血供气 津血互换、营养代谢
脉络-血管系统 35
络病发病
外邪袭络 六淫外袭:风 、寒 、湿 、燥暑火; 温、疫之气:外感温邪 、疫疠之气;
内伤七情 痰瘀阻络:痰湿阻络 、血瘀阻络; 饮食起居跌仆金刃伤络
36
发病特点
“初为气结在经,久则血伤入络”, 久病入络
传承
创新
指导临床 难治性疾病治疗
促进创新药物研发
21
络脉是从经脉支横别出,逐层细分,纵横交错,遍布全身,
广泛分布于脏腑组织间的网络系统,是维持生命活动和保持人 体内环境稳定的网络结构。
络病是各种致病因素损伤络脉引起的病理变化,是广泛存
在于多种难治性疾病中的病理状态。
络病理论是研究络病发病特点、病理变化、临床表现、
外 先犯肺络
温邪
卫
经脉 肌肉之间 中(顺传阳明) 气
阴络 体内脏腑 内 逆传心包络” 营血
(心络、肺络、肾络、肝络等)
《灵枢·百病始生》曰:“是故虚邪中于人也,始于皮肤,留而不去,则传舍于络脉,……留而 不去,传舍于经,……稽留不去,息而成积,或著孙脉(络),或著络脉。”
32
络脉的运行时速和常度
时速:气血运行时间与速度 常度:气血正常循环状态和节律
14
记载络病表现
记载络病常见病证:痹证、中风、痛证等; 记述络病表现:动络、入络、伤络等。
发展络病治法用药
提出“络以辛为泄”的观点 创立辛味通络、络虚通补等络病治法用药
15
创新发展络病理论是中医 学术发展的历史职责
“十二经脉,前贤论之详矣,而络脉则未之 及,亦缺典也。”
清·喻嘉言《医门法律·络脉论》
气络-NEI网络
络脉
脉络
渗灌濡养、供血供气 津血互换、营养代谢
脉络-血管系统 35
络病发病
外邪袭络 六淫外袭:风 、寒 、湿 、燥暑火; 温、疫之气:外感温邪 、疫疠之气;
内伤七情 痰瘀阻络:痰湿阻络 、血瘀阻络; 饮食起居跌仆金刃伤络
36
发病特点
“初为气结在经,久则血伤入络”, 久病入络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详解PPT课件

二
病机 10
三
四诊举例 3、4、5、6、7、9、11、12
四
治则 14、15、16、17
第2页/共69页
第1条
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 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 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 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 也。
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 用甘味之药调之。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 在用之。
举 寸口,或寸口与趺阳、少阴对举的,则
此 寸口包括两手的寸关尺三部。 (7)
第45页/共69页
第11、12
条
问曰:寸脉沉大而滑,沉则为实,
滑则为气,实气相搏,血气入脏即死,入
腑即愈,此为卒厥,何谓也?师曰:唇口
青,身冷,为入脏即死;如身和,汗自出,
为入腑即愈。(11)
问曰:脉脱入脏即死,入腑即愈,何 谓也?师曰:非为一病,百病皆然。譬如 浸淫疮,从口起流向四肢者可治,从四肢 流来入口者不可治;病在外可治,入里者 即死。
第16页/共69页
名 词 • 养慎:外养正气,外慎风寒。
第17页/共69页
分析 仲景预防学观点
• 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 即医治之。
第18页/共69页
分析
仲景预防学观点
•
• 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 吐纳、针灸、膏摩,勿令 九窍闭塞。
第19页/共69页
分析 仲景预防学观点
• 更能勿犯王法,禽兽灾伤,房室 勿令竭乏,服食节其冷、热、苦 酸、辛、甘,不遗形体有衰,病 则无由入其腠理。
第14页/共69页
讲 解 仲景三条与无择三因之别
仲景三条
无择三因
内因
主
要 内
外因
容
内经概论 PPT课件

二、《内经》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
《内经》的内容所涉及的范围非常广 泛。就医学知识而言,又可分为基本理 论和医疗技术两大类。大致可以分为养 生、阴阳五行、藏象、经络、气血津液、 病因病机、病证、诊法、论治、运气等 十类。
第三节 《内经》理论体系的学术特征 一、从整体角度把握生命规律
1、人与自然事物统一
1、道家思想的影响
对老子思想继承发挥的学派很多,从医学观 点看,宋銒、尹文是最主要的学派。他们的贡献 是提出了精气学说:
(1)气的精粹、精微部分就是精气 《管子·内业》曰:“精也者,气之精者
也”。 《管子·心术下》曰:“一气能变曰精。”
(2)精气是宇宙万物的本原 《管子·内业》认为精气的不断运动,使:
《内经》这一学术特征,避免了静止不变的观 点看待生命活动规律的弊端,揭示了辨证论治理论 的深刻内涵。
三、从功能角度把握生命活动规律
从历史看,重视功能几乎是整个古代的一种 思维倾向。从医学看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时,没 有与之同步发展的先进的科技手段。当《内经》 应用解剖不能阐明人体的功能活动规律时,就用 取象比类、形象思维的方法,从人体外在功能现 象,去探索内脏的活动规律,“以表知里”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以我知彼”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司外揣内” (《灵枢·外揣》)。
2、人体外部现象的观察
《灵枢·刺节真邪》曰:“下有渐汝,上 生苇蒲,此所以知形气之多少也。”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灵枢·外揣篇》 提出诊断疾病的方法是“以表知里”、“司 外揣内” 。
对人体外部现象的观察十分细致,真实
可靠,为中医理论的提出奠定了客观事实的 基础。如《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曰:“中气 穴,则针游于巷”,即在刺激机体某一部位 后观察到刺激可以沿着一定的路线传导,从 而发现了经络现象。
《经络总论》课件

络系统。
3
经Hale Waihona Puke 的分支经络在其循行过程中,会不断地分支末梢, 这些分支穴位称之为“络穴”,也包括“孔穴”、 “会穴”等。
经络的特点
难以可视
经络不同于大多数器官、组织和系 统,无法使用肉眼或常规医学检查 方法进行观察。
系统复杂
功能独立
经络是一个复杂而密集的网状系统, 它可以穿越全身各种不同的组织和 器官。
学习经络总论的建议
学习经络之前,先了解中医基础理 论及中医治疗常用手法和操作技巧。 并结合富有特点的动静脉形态图将 会更容易理解经络。
经络系统是一个独立的、自我调节 的系统,其以内在的方式调节了人 体各器官的运作,保障了整个生物 体的正常运作。
经络与中医学
1 经络与病理
中医学认为疾病是气血失调的结果,因此对于许多疾病而言,调节经络的功能是非常关 键的。
2 经络与治疗
通过刺激经络,调节气血运行,可以达到治疗疾病、缓解疼痛、增加免疫力的效果。
经络的循行规律
经络的循行是由脏腑器官的气化 运化而来的,通过认识其循行规 律,可以多方面维护身体健康。
结束语
经络总论的意义
《经络总论》是中医学的重要经典 之一,其对经络的解说和分析对于 中医学理论的发展至关重要。
经络总论的现实应用
在现代社会,很多疾病都源于生活 中的不良习惯。学习经络总论,可 以帮助预防以及治疗相关的疾病。
3 经络在中医医疗中的应用
在中医治疗中,常用的针灸、推拿、拔罐等方法,都是通过调节经络从而起到治疗作用 的。
其他知识点
经络的对应脏腑
经络与人体脏腑之间存在着密切 的联系。通过理解经络和脏腑之 间的连接关系,可以更好地护理 自己的身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7
17
(二)满溢贯注
如上所述孙脉满,‚溢乃注于络脉‛, 络脉皆盈‚乃注于经脉‛,均反映了 络脉满溢贯注的特点。
虽然血气在络脉中流注不止,运行不 息,但是它与十四经循环的单向流动, 如环无端却有不同。
18
18
三、络脉的独特生理功能 络脉除了具有经络所共有的通行血气、 沟通表里、卫外抗邪的作用外,还有 下述独特功能。
11
11
(三)表里相对性 《内经》从总体上确认的经里络外的 分布概念,只是一个阴阳表里的相对概 念,实际上络脉是既散于表又布于里,既 行于上又达于下,上下左右,周身内外, 无处不到的立体网络系统。
12
12
二、络脉的气血流注特点
络脉是由经脉支横别出的分支。
《灵枢〃脉度》说:‚经脉为里,支而横 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
23
23
(二)互渗津血
《灵枢〃痈疽》说:‚肠胃受谷…… 中焦出气如露,上注谿谷,而渗孙脉, 津液和调,变化而赤为血。‛
24
24
(三)贯通营卫
营卫由于性质清浊的不同,而一行于脉 中,一行于脉外。但是,营卫之间并不是 各自为政,互不相涉的。 它们除了卫气‚常然并脉循分肉,行有 逆顺‛(《灵枢〃胀论》)和营卫二者 ‚五十而复大会‛(《灵枢〃营卫生会》) 外,更重要的是营卫二气无时不通过络脉 (主要是孙络)相贯通,以互根互用,共 同发挥煦养脏腑组织的功能,从而 保持人体阴阳平衡协调的生理常态。
15
15
《素问〃四时刺逆从论》说:‚经满气溢, 入孙络受血,皮肤充实。‛ 《灵枢〃脉度》说:‚故阴脉荣其脏,阳 脉荣其腑……其流溢之气,内溉脏腑, 外濡腠理。‛
《灵枢〃痈疽》说:‚中焦出气如 露,上注谿谷,而渗孙脉……血和 则孙脉先满,溢乃注于络脉,皆盈 乃注于经脉。‛
16
16
(二)满溢贯注 满溢贯注是络脉流注的正常状态 和前提 即络中的血气只有达到满溢的程 度才能正常双方流动,贯注不已, 以维持其生理功能。
13
13
二、络脉的气血流注特点
络脉以十四经为纪,分别构成十四大络 脉系统,每一络脉系统中包括大络、孙 络等组成部分。
血气在十四经循环过程中,由各经而溢 入于所属的络脉系统,流注不已,从而 发挥营养作用。
14
14
络脉流注与经脉循环不同,它具有 如下两个特点。 (一)双向流动 是指络脉中的血气既能 离经脉方向流动而布散于脏腑组织,又 可向经脉方向流动而注入经脉。 脏腑 络 经 脉 脉 组织
6
6
(一)广泛分布性 在经络系统中,经脉是其主体,络脉则 是其必不可少的补充,络脉广泛分布, 无处不到,弥补了经脉线状分布的不足
《灵枢〃经脉》说:‚诸络皆不能经 大节之间,必行绝道而出入……其会皆 见于外。‛
7
7
在络脉系统中,
十二经脉之别络均起于四肢,并走向其相表里的 经脉; 任脉之别络散于腹,督脉之别散于头,并别走足 太阳经; 脾之大络散布于前后胁肋,胃之大络出于左乳下。 孙络的分布更为广泛,它自络别出后,愈分愈多, 面性弥散全身各部, 正如张介宾所说:‚凡人遍体细脉,即皆肤腠 之孙络也。‛
4
4
提纲简介 五、络脉病变的主要病证 六、络脉望诊法及其应用 七、络病的治则治法及治疗方法 八、络脉络病理论的发展及其临床意义
5
5
一、络脉的循行分布规律
在十四络脉系统中,尽管络脉众多, 纷繁复杂,然而它在全身的分布却并不 是杂乱无章,而是以经脉为纪,井然有 序,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一)广泛分布性 (二)沿经分布性 (三)表里相对性
《内经》络脉络病理论 及其临床意义
邱幸凡
湖北中医学院
1
1
背景介绍 络脉是经络的有机组成部分,络脉 络病理论是经络学说不可分割的重要 内容。
《内经》分别在有关篇章中对络脉 流注及其循行分布、络脉的生理功能 及其病理病证、络病的治则治法及通 络方法等方面作了较为详细的论述, 初步形成了比较系统的络脉理论。
20
20
(一)渗灌血气
• 络脉接受经中‚流溢之气‛,而将血气 渗灌全身,以‚内溉脏腑,外濡腠理‛ (《灵枢〃脉度》),从而内则脏腑得 养,外则皮肤充实。 络脉是经脉中血气营养脏腑组织 的桥梁和枢纽。故《灵枢〃卫气失 常》说:‚血气之输,输于诸络。‛
21
21
(Hale Waihona Puke )互渗津血津血同源异流,在运行输布的过程中, 二者可以通过孙络互渗互化,即血渗络 外而为津,津还络中而为血。
(一)渗灌血气 (二)互渗津血 (三)贯通营卫 (四)促进经气环流
19
19
(一)渗灌血气
《灵枢〃本脏》说:‚经脉者,所以行 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 经脉中的血气‚营阴阳,濡筋骨,利关 节‛的作用,主要是通过络脉来实现的。 《灵枢〃小针解》说:‚节之 交三百六十五会者,络脉之渗灌 诸节者也。‛指出了络脉特别是 孙络,具有渗灌血气的功能。
8
8
(二)沿经分布性 络与经其气相通,络自经别出后,多 沿本经分布,或内达脏腑组织,或外 布于皮肤肌腠。
首先, 在大络 如 中
手太阴之别,‚并太阴之经, 直入掌中‛
手少阴之别,‚循经入于心中, 系舌本,属目系‛ 手心主之别,‚循经以上, 系于心包络‛
9
9
(二)沿经分布性 其次,孙络亦多是以经脉为纪内外 布散的。
《素问〃气穴论》说:‚孙络三百 六十五穴会。‛
张介宾注云:‚孙络之云穴会,以 络与穴为会也。穴深在内,络浅在外, 内外为会,故云穴会。‛
10
10
(三)表里相对性
《素问〃经络论》依络脉颜色变化的应 经或应时,而将其分为阴络、阳络两大类, 并认为阳络远经布于表,阴络近经布于里, 指出了络脉的分布有表里的不同。 如脾胃之大络起于里而布于表,十二经 之别络则起于表而多联络于里。《灵 枢〃百病始生》所谓‚阳络伤则血外溢‛ 之络,即在上在表之络,‚阴络伤则血 内溢‛之络,即在下在里之络。
2
2
背景介绍
由于络脉在经络中的从属地位,络 脉络病理论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更 缺乏系统的阐发。随着医疗实践的发 展,络脉络病理论的临床指导意义日 益显示出来,因此,从理论和实践上 进一步阐明《内经》络脉络病理论,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
3
提纲简介
一、络脉的循行分布规律 二、络脉的气血流注特点 三、络脉的独特生理功能 四、络脉的基本病理变化
血液
络 脉
津液
22
22
(二)互渗津血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说‚十二经 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 走空窍……其气之津液皆上熏于面。‛ 血液在经络中运行,从孙络渗出于络外, 与络外的津液化合以濡润皮肤肌腠为津 液。同样,皮肤肌腠之中的津液,亦可由孙 络渗入于经络之中,与经络中运行 的血液化合,经心化赤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