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高中全程训练计划·生物课练23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能量流动
2019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课时作业33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能量流动

课时作业(三十三)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能量流动1.[2018·河南郑州一检]在美国西海岸的一个基岩质海岸的潮间带栖息着藤壶、贻贝、帽贝和石鳖等几种动物,这些动物被海星所捕食。
科学家将海星从实验小区中移除一段时间后,调查小区中被捕食物种的数量,由15种迅速下降到8种,同时发现藤壶和贻贝种群数量明显增加。
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小区中藤壶、贻贝、帽贝和石鳖等动物构成一个生物群落B.海星可以位于第三营养级C.海星移除后,小区物种数量下降的原因是被捕食者之间竞争加剧D.实验结果说明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物种多样性答案:A 解析:小区中所有的生物构成一个生物群落,A项错误;贻贝等动物可以属于初级消费者,海星以这些动物为食,海星可以位于第三营养级,B项正确;海星移除后,由于被捕食者数量增加,种间竞争加剧,导致部分物种被淘汰,物种数量下降,C项正确;通过海星的捕食可以调节被捕食者之间的关系,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物种多样性,D项正确。
2.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的叙述,正确的是( )A.太阳光来源于地球以外,不属于生态系统的成分B.硝化细菌是原核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属于生产者C.病毒是原核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属于分解者D.蚯蚓是真核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属于消费者答案:B 解析: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太阳光属于非生物的能量,A错误;硝化细菌能够通过化能合成作用制造有机物,属于生产者,B正确;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是原核生物,也不属于分解者,C错误;蚯蚓能够分解土壤中的有机物,属于分解者,D错误。
3.[2018·湖北鄂东南省级联考]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a~e代表各营养级的生物。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共有3条食物链,a属于第三营养级B.各营养级中,所含能量最多的是cC.若该生态系统的水源受有机磷农药轻度污染,受害最严重的是aD.图中的所有生物再加上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就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答案:D 解析:据图分析,图中食物链有c→b→a、c→e→a、c→d 3条,A正确;能量流动具有逐级递减的特点,所以第一营养级生物c含有的能量最多,B正确;若该生态系统的水源受有机磷农药轻度污染,由于食物链的富集作用,受害最严重的是a,C正确;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而图中只含有生产者和消费者,D错误。
【高考领航】2018版高三生物一轮总复习文档讲义:单元9-3生态系统的结构与能量流动

第3讲 生态系统的结构与能量流动考点1 生态系统的结构1.生态系统的范围(1)概念:由________与它的________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2)范围:________。
(3)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________。
2.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1)无机环境:非生物的________。
(2)生物群落主要生物 成分 地位①细菌和真菌 a .生产者 Ⅰ.生态系统的关键成分②绿色植物 b .消费者 Ⅱ.生态系统的基石③动物 c .分解者 Ⅲ.生态系统最活跃的部分3.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1)食物链①食物链的起点一定是______,后面的营养级是______。
②次级消费者在食物链中属于________营养级。
③食物链中体现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
(2)食物网:由于一种生物的食物来源可能来自______生物,且某种生物可能为______生物所食,所以一个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往往是由多种食物链交错而成,从而构成食物网。
答案:1.(1)生物群落无机环境(2)有大有小(3)生物圈 2.(1)物质和能量(2)①-c-Ⅰ②-a-Ⅱ③-b-Ⅲ3.(1)①生产者消费者②第三③捕食(2)多种多种[判断正误]1.土壤微生物可作为生态系统的分解者。
(√)2.稻田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能将鸭的粪便分解成无机物以促进水稻的生长。
(√) 3.所有的生产者都是植物,所有的动物都是消费者,所有的细菌和真菌都是分解者。
(×)4.生态系统的结构指的就是食物链和食物网。
(×)5.三级消费者在食物链中属于第四营养级。
(√)6.草、鹿、兔、狼、狐和土壤中微生物共同形成了一个生态系统。
(×)[热图思考]如图表示某陆地生态系统的食物网,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共有几条食物链?请写出最长的食物链。
提示:图中共有8条食物链,其中最长的食物链是:草→食草昆虫→蜘蛛→青蛙→蛇→猫头鹰。
(2)如果大量引入兔,短时间内会对其他生物的数量造成怎样的影响?提示:狐的数量会增加,其他生物的数量会因兔大量吃草而减少。
高中生物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稳定性课件

• 大气中的氮,必须通过以生物固氮为主的固氮作用, 才能被植物吸收利用。动物直接或间接地以植物为食 物,动物体内的一部分蛋白质在分解过程中产生的尿 素等含氮废物,以及动植物遗体中的含氮物质,被土 壤中的微生物分解后形成氨。氨经过土壤中硝化细菌 的作用,最终转化成硝酸盐,硝酸盐可以被植物吸收 利用,在氧气不足的情况下,土壤中的另一些细菌可 以将硝酸盐转化成亚硝酸盐并最终转化成氮气,氮气 则返回到大气中。除了生物固氮以外,生产氮素化肥 的工厂以及闪电等也可以固氮,但是,同生物固氮相 比,它们所固定的氮素数量很少。可见,生物固氮在 自然界氮循环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生产者的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
• 碳进入无机环境的主要方式:
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呼吸作用 分解者的分解作用 化石燃料的燃烧
• 碳在生物群落中的传递方式: 食物链 食物网 • 碳循环的范围: 全球
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从大气中吸收碳
的速率,与通过动植物呼吸作用和微生 物分解作用将碳释放到大气中的速率大 致相等。因此,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的含 量在收到人类活动的干扰之前是相当稳 定的。
一般来说,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营养级不会超 过五个。
生物学中的“金字塔”
能量金字塔
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营 养级越多,在能量流动 过程中消耗的能量就越 多。
数量金字塔和生物量金字塔的特殊形状
• 数量金字塔:一棵树与树上昆虫及鸟的数量
关系。
• 生物量金字塔:海洋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浮
游植物个体小,寿命短,又不断被浮游动物吃 掉,所以某一时间调查到的浮游植物的生物量 可能要低于其捕食者的生物量。
生产者
• 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 • 属于自养生物
主要为绿色植物,还包括化能合成细 菌,光合细菌等。(如:草 硝化细菌 硫细菌等)
(完整版)高考生物材料—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习题

训练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1.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指()①能量输入②能量传递③能量储存④能量转化⑤能量散失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②④⑤D.①②③⑤2.下图是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图解,对此图解的理解不正确的是()A.图中方框的大小可表示该营养级生物所具有的能量多少B.该图中C所具有的能量为B的10%~20%C.该图中的A表示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D.图中所示四个营养级能量的关系为A≥B+C+D3.已知各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均为10%,若草固定的能量相同,则下面哪一条途径鹰获得的能量最多()A. B.C.草→昆虫→青蛙→蛇→鹰D.草→昆虫→食虫鸟→鹰4.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已知初级消费者与次级消费者的个体数分别为N1、N2,个体平均重量分别为M1、M2,则下列正确的是()A.N1·M1>N2·M2 B.N1·M1<N2·M2 C.N1·M1=N2·M2 D.N1·M1≥N2·M2 5.下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四种生物所同化的有机物的量占该生态系统有机物总量的比例,则这四种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最可能的是()A.甲乙丁丙B.丁甲乙丙C.甲乙丙丁D.甲乙丙丁6:(2010山东高考理综)以下表示动物利用食物的过程。
正确的分析是()A.恒温动物的④/③值一般高于变温动物B.哺乳动物的③/①值一般为10%-20% C.提高圈养动物生长量一般需提高③/②值D.食肉哺乳动物的③/②值一般低于食草哺乳动物7.据图判断,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食用菌也利用了农作物通过光合作用储存的能量B.每一级生产环节都获得产品,提高了生态经济效益C.由于食物链延长,能量逐级损耗,系统总能量利用效率降低D.由于各级产物都可以利用,减少了废物和污染8.运用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规律分析下列四项中,能量不利于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的是()A.在森林中,使能量多储存在木材里B.在草原牧场,使能量多流向牛和羊C.能量流经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三级消费者(人的食物)D.在养鱼池,让有机肥料以腐屑形式被鱼类或饵料动物直接摄食9.右图食物网中,假如猫头鹰的食物有2/5来自兔,2/5来自鼠,1/5来自蛇,那么,猫头鹰若要增加20 g体重,最少需要消耗的植物为()A.80 g B.900 g C.800 g D.600 g10.如图所示食物网中,E是生产者,共含有7.1×109 kJ的能量,B生物种群总能量为2.3×108 kJ,从理论上计算A最多获得的能量是()A.2.84×108 kJ B.2.38×108 kJ C.1.41×109 kJ D.3.05×108 kJ11.(2010江苏高考卷)有人发起“多吃素食、少吃肉食”的运动,以支援粮食短缺地区的灾民。
(新课标)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 第九单元 生物与环境 9.3 生态系统的结构与能量流动课时规范训练(2

(新课标)2018年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第九单元生物与环境9.3 生态系统的结构与能量流动课时规范训练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新课标)2018年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第九单元生物与环境9.3 生态系统的结构与能量流动课时规范训练)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新课标)2018年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第九单元生物与环境9.3 生态系统的结构与能量流动课时规范训练的全部内容。
第九单元生物与环境 9。
3 生态系统的结构与能量流动一、选择题1.下图是有关生态系统的概念图,①、②、③分别是()A.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种类、食物链和食物网B.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C.生态系统的种类、生态系统的成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D.生态系统的成分、生态系统的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解析:选B。
生态系统包括其结构①和功能,其结构又包括②生态系统的成分和营养结构即③食物链和食物网,而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B项正确。
2.关于土壤微生物的叙述,错误的是( )A.土壤微生物参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B.土壤微生物可作为生态系统的分解者C.秸秆经土壤微生物分解后可被农作物再利用D.土壤中的硝化细菌是异养生物,因而不属于生产者解析:选D。
土壤微生物参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A正确;土壤微生物可作为生态系统的分解者,B正确;秸秆经土壤微生物分解为无机物后,可被农作物再利用,C正确;土壤中的硝化细菌是化能自养生物,属于生产者,D错误。
3.关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的叙述中正确的有几项( )①凡是自养生物都是生产者②凡是细菌、真菌都是分解者③绝大多数植物都是生产者④异养型生物都是分解者⑤动物不都是消费者A.一项B.两项C.三项D.四项解析:选C。
最新高中生物-高二生物生态系统的结构和能量流动测试题 精品

5.1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能量流动课时知能评估一、选择题1.(2018年高考山东理综)以下表示动物利用食物的过程。
正确的分析是()A.恒温动物的④/③值一般高于变温动物B.哺乳动物的③/①值一般为10%~20%C.提高圈养动物生长量一般需提高③/②值D.食肉哺乳动物的③/②值一般低于食草哺乳动物解析:恒温动物相对于变温动物来说,代谢强,所以呼吸代谢消耗量相对多,有机物积累少,④/③值一般低于变温动物;相邻两个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是10%~20%,哺乳动物与其上一个营养级(食物)之间的传递效率应表示为③/(①+未获取量);提高圈养动物的生长量应该提高③/②值,这样才能促使有机物积累;食肉动物与食草动物的③/②值无法比较。
答案:C2.(2018年高考全国理综Ⅰ)右图是一个农业生态系统模式图,关于该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A.微生物也能利用农作物通过光合作用储存的能量B.沼气池中的微生物也是该生态系统的分解者C.沼渣、沼液作为肥料还田,使能量能够循环利用D.多途径利用农作物可提高该系统的能量利用效率解析:微生物能够利用农作物秸秆中有机物内储存的能量,A项对;沼气池中的微生物如产甲烷杆菌能将人畜粪便、农作物秸秆中的有机物分解产生甲烷(沼气的成分之一),此时的微生物是分解者,B 项对;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能量不能循环利用,C项错;农作物为人类提供食物,为家畜提供饲料,产生的秸秆可以用来生产沼气,这种多途径利用农作物的方式,大大提高了生态系统中的能量利用效率。
答案:C3.(2018年高考广东卷)如图为南极某海域的食物网。
据图判断正确的是()A.此食物网共有6条食物链B.硅藻既是生产者,又是分解者C.磷虾在不同食物链上都属于同一营养级D.严禁过度捕杀蓝鲸是由于其对该食物网影响最大解析:由图可知此食物网共有9条食物链,所以A错;硅藻是生产者而不是分解者,所以B错;蓝鲸在此食物网中占有一定的地位,但其对该食物网的影响不是最大,所以D错,磷虾在不同食物链上都是第二营养级,所以C对。
高中生物 高考全程复习课后基础巩固训练25 生态系统的结构、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

姓名:班级:正确率:% 时间控制:推荐20分钟2021届老高考全程复习课后基础巩固训练25 生态系统的结构、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一、选择题1.下列关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生产者固定的能量是光能或化学能B.自然生态中,生物数量金字塔存在倒置情形,能量金字塔则不存在倒置情形C.与传统鱼塘相比,桑基鱼塘可显著提高不同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D.在农田中除草、杀虫可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2.下列关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A.通过消费者的粪便流入分解者体内的能量属于本级消费者同化作用所获得的能量的一部分B.能量的流动特点说明自然界中的能量是不守恒的C.生产者可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并使能量从无机环境流入生物群落D.当捕食者吃掉被捕食者时,捕食者便获得了该被捕食者的10%~20%的能量3.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都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渠道进行的B.植物的花可以为传粉昆虫传递物理信息或化学信息C.利用植物生长素类似物除草体现了信息传递的作用D.按照信息来源可以将信息划分为物理信息、化学信息和生物信息4.下列关于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叙述,错误..的是()。
A.一个草原生态系统只含一个食物网B.以植食动物为食的肉食动物属于三级消费者C.在生态系统中一般都存在着捕食食物链和腐食食物链D.一般说来,营养级越高,该营养级中的生物种类、数量和能量就越少5.某农场面积120 hm2,农场丰富的植物资源为黑线姬鼠提供了良好的生存条件,鼠大量繁殖吸引鹰前来捕食。
某研究小组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该农场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第一次捕获了100只,标记后全部放掉,第二次捕获了300只,发现其中有5只带有标记。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鹰的迁入率增加会影响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B.该农场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约为50只/hm2C.黑线姬鼠种群数量下降,说明该农场群落的丰富度下降D.鹰与黑线姬鼠之间为捕食关系6.下面列举的在设计小生态瓶时应遵循的原理中,不合理的是()A.瓶中动物与植物之间应有捕食关系B.瓶中各种生物的数量搭配应合理C.应经常向瓶中通气,保证瓶中生物的呼吸D.瓶中生态系统应有充足的太阳能7.科研人员在同一温带草原中选择放牧、割草、围封三种不同利用方式的样地,测定湿润年和干旱年的土壤呼吸总量(样地内土壤动物、植被根系和土壤微生物的呼吸总量),结果如图所示。
高中生物必修3测试:第5章 第2节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课时作业 含解析

[基础对点]知识点一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概念和过程1.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中,能量形式转变的顺序是()A.光能→化学能→热能B.热能→光能→化学能C.化学能→光能→热能D.光能→热能→化学能[答案] A[解析]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应从生产者固定太阳能开始,生产者将光能转化为有机物中的化学能,然后依次再被各级消费者利用,最终以热能的形式散失于无机环境中,A正确。
2.流经某一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A.该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B.照射到该生态系统中的全部太阳能C.该生态系统中所有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体内的能量D.该生态系统中生产者体内的能量[答案] A[解析]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A正确。
3.在一个生态系统中,植食性动物所同化的能量等于()A.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的总量B.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的总量减去生产者的呼吸量C.被植食性动物吃了的植物所含的能量减去粪便等排泄物中的能量D.用于植食性动物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答案] C[解析]植食性动物以植物为食物,经食物消化吸收,真正进入体内的物质是食物减去粪便,这些物质中包含的能量,即其同化的能量。
4.下列关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通过消费者的粪便流入分解者体内的能量属于消费者同化作用所获得的能量的一部分B.能量可以循环流动C.生产者可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并把能量从无机环境带入生物群落D.当捕食者吃掉被捕食者时,捕食者便获得了被捕食者的全部能量[答案] C[解析]同化量=摄入量-粪便中的能量,粪便中的能量不属于同化量,A错误;能量流动是单向的,不能循环流动,B错误;生产者可通过光合作用把太阳能转化为自身体内有机物中的化学能,这样能量就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C正确;当捕食者吃掉被捕食者时,捕食者把被捕食者的绝大部分能量同化为自身能量的一部分,但有少量能量要变为粪便排出体外而未被捕食者利用,D错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b中有真核生物,也有原核生物,但都是自养型生物
B.a中全是异养型真核生物
4.(2017·深圳调研)图示为某海湾大陆架的食物网。
浮游植物急剧增加时会引起( )
5.如图为南极某海域的食物网,据图判断,正确的是
A.此食物网共有6条食物链
B.硅藻既是生产者,又是分解者
C.磷虾在不同食物链上都属于同一营养级
D.严禁过度捕杀蓝鲸是由于其对该食物网影响最大
6.(2017·安庆模拟)如表是某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情况的调查结果,乙、丙、丁、戊分别代表构成该生态系统食物网的主要种群
kJ/(m2·a)]。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种群同化固定的能量
甲16.74
乙70
丙930
丁69.5
戊 1.674
A.表中的丙为生产者
B.表中的种群构成2条食物链
C.当某种原因导致乙大量减少时,戊的数量仍能保持相对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