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造地质学程序教案
构造地质学》教案

《构造地质学》教案第一章绪论一、研究内容及对象1、构造地质学的定义地质构造指的是组成地壳的岩层和岩体在地球内、外力地质作用下所发生的变形,从而形的成诸如褶皱、节理、断层、劈理以及其它各种面状和线状构造。
2、构造地质学的研究对象及两个概念的区别①研究对象构造地质学的研究对象是地壳及岩石圈中的造现象、空间分布及形成原因。
② structural geology和tectonics的区别构造地质学有两个分支,即structural geology和tectonics,这种区别在欧美国家中实际不存在,在欧美国家中,structural geology一词包含了所有的地质构造,也包含了tectonics的含义。
而在前苏联和我国,structural geology和tectonics两个单词则具有不同的含义,即structural geology指的是地壳内的中、小型构造,而tectonics则指的是包括岩石圈在内的区域大地构造,故在这些国家,将structural geology和tectonics两词分别称之为《构造地质学》和《大地构造学》,在大学里也分别开设上述相应的两门课程。
3、构造地质学的研究内容研究内容:从构造现象(构造形迹)上讲,其包括岩石和岩体〈地质体〉的原生和次生构造,尤其以研究岩石的次生构造为主。
次生构造:指的是岩石形成后,在地质作用过程中所发生的破坏,包括褶皱、断层、节理劈理等。
原生构造:指的是岩石在形成过程中形成的各种面状和线状构造(主要指沉积岩和岩浆岩)。
从地质作用的角度讲,《构造地质学》主要研究内力地质作用。
二、研究方法《构造地质学》的研究方法主要为反序法,即根据地质构造的形态特征及规律反寻其成因,进而去讨论地壳运动的规律,即"将今论古"。
在对某一构造进行实际分析时,往往包括了如下方面的研究:空间方面:主要研究地质构造的形态特征、分布规律与组合形式。
时间方面:主要研究地质构造的形成顺序与演变。
构造地质学教案西安石油大学课程

宋立军
西安石油大学 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
二零一六年十二月
1
西安石油大学教案
院(系):油气资源学院
课程名称 总学时 专 业 宋立军 48 构造地质学 学分 3
教研室(系):基础地质教研室
课程类别 讲授 学时 班 职 48 级 称 副教授 专业基础课(√)选修课( ) 上机 学时 0 实验 学时 8
任课教师
本课程目的是使学生在学习构造地质学的基本知识、 基础理论和技能的基础上, 掌握观 教学目的 察、认识、描述各种地质构造现象的能力和方法,并能够应用力学原理分析地质构造的形成 和要求 和发展演化, 为学生学习有关的后继专业课程, 及在以后的生产实践和科学研究中解决有关 地质构造问题奠定基础。 课程主要讲述地壳中各类中、小尺度基本构造形态、分类、形成条件和形成机制的基本 知识和基本理论,介绍地质构造的观察和研究方法。 教学重点、 为便于表达课程教学内容的要求层次,分别将其表述为“A”项—要求“掌握” 的内 难点 容; “B”项—要求“理解”或“初步掌握”的内容; “C”项—为“了解”的内容。 (见西安 石油大学教案:章节备课和课时备课)。 建议教材 [1]李忠权.构造地质学.地质出版社,2013. 教学参考书 [1]朱志澄.构造地质学,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9 [2]于在平.构造地质学概论(多媒体电子教材),2000,高等教育出版社 [3]金性春.板块构造学基础,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2 [4]车自成、刘良、罗金海.中国及其邻区区域大地构造学,科学出版社,2002 [5]Hobbs B.E.,1976,构造地质学纲要,刘和甫等译,1982,石油工业出版社 [6]Park R. G., 1983,构造地质学基础,李东旭等译,1988 年,地质出版社 [7]Mattauer M., 1980,地壳变形,孙坦等译,1984,地质出版社 教材和参 考书 [8]Davis G. H.,1984,区域和岩石构造地质学,张樵英、宋鸿林等译,1985,地质出 版社 [9]Spencer E. W., 1977,地球构造导论,朱志澄等译,1981,地质出版社 [10]Ramsay J.G., 1967,岩石的褶皱作用和断裂作用,单文琅等译,1985,地质出版 社 [11]Ragan D. M., 1973,构造地质学几何方法导论,邓海泉,徐开礼等译,1984,地 质出版社 [12]Marre J., 1982,花岗岩类岩石构造分析方法,陈凤莲译,1985,地质出版社 [13]Turner F. J., Weiss L. E., 1963,变质构造岩的构造分析,周金城等译,1978, 地质出版社
公开课构造地质学教学设计

公开课构造地质学教学设计一、引言地质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学科,研究地球的物质组成、内部构造、地质历史和生物演化等方面的知识,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对于地球环境的认识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本文设计了一堂公开课,旨在通过多种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以达到教学的目的。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 认识地球的内部结构和构造,了解板块构造学说;3. 掌握地质学中常用的调查和研究方法;4.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5. 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三、预习环节在本节课的开头,通过展示地质学相关的图片、音频或视频,引发学生对地质学的兴趣,并介绍地质学的重要性和应用领域。
通过向学生提出问题激发他们的思考,以预习环节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四、知识讲解与探究1. 地球的内部结构首先,讲解地球的内部结构,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
通过使用地球模型或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地球内部的构成和特点。
2. 板块构造学说接下来,介绍板块构造学说,通过使用动画、模型或实地考察等形式,向学生展示板块运动的过程和影响。
引导学生思考板块运动与地球上的地震、火山活动等现象的关系。
3. 调查和研究方法讲解地质学中常用的调查和研究方法,例如野外调查、地质剖面图的绘制等。
通过案例分析,指导学生如何利用这些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五、实践与合作1. 实地考察安排学生进行实地考察活动,例如到附近的山区进行地质调查。
在实地考察中,要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对地质现象进行观察和记录。
2. 小组合作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地质现象进行研究。
要求小组成员合作完成调查和研究报告,并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和讨论。
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六、课堂评价1. 学生展示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和实践经验,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内容总结和分享。
通过学生的展示,可以了解他们对地质学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小组讨论设置小组讨论环节,鼓励学生主动提问和回答问题。
《构造地质学》实习课教案

《构造地质学》实习课教案一、实习目标1. 理解构造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掌握地质图的阅读和分析方法。
3. 学会使用地质罗盘进行地质测量。
4. 能够识别和描述不同类型的地质构造。
5. 掌握构造地质学野外数据采集和记录方法。
二、实习材料与设备1. 地质图和地形图。
2. 地质罗盘。
3. 野外调查记录本。
4. 岩石和构造标本。
5. 登山鞋、雨具和防晒用品等。
三、实习内容和步骤1. 实习前期准备:学习构造地质学基本概念和原理,了解实习地点的地质背景。
2. 实习第一天:学习地质图的阅读和分析方法,熟悉实习地点的地形地貌。
3. 实习第二天:学习使用地质罗盘进行地质测量,掌握测量原理和方法。
4. 实习第三天:识别和描述实习地点的地层、岩石和构造特征,采集地质标本。
5. 实习第四天:分析实习过程中采集的地质数据,编写实习报告。
四、实习评价1. 评价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对构造地质学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理解程度。
2. 评价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对地质图阅读和分析方法的掌握程度。
3. 评价学生在实习过程中使用地质罗盘进行地质测量的能力。
4. 评价学生在实习过程中识别和描述地质构造的能力。
5. 评价学生在实习过程中野外数据采集和记录的准确性。
五、实习注意事项1. 实习期间要注意安全,遵守实习规定,听从指导教师安排。
2. 实习过程中要保护环境,不乱扔垃圾,不破坏地质景观。
3. 实习期间要尊重他人,团结协作,共同完成实习任务。
4. 实习过程中要注重实践操作,积极参与,勤于思考。
5. 实习报告要真实记录实习过程和观测数据,严禁抄袭。
六、实习任务分配1. 学生分组: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每组4-5人。
2. 实习任务:每组负责实习地点的某一特定区域的地质调查和构造分析。
a. 读取和分析该区域的地质图和地形图。
b. 使用地质罗盘进行地质测量,记录测量数据。
c. 识别和描述该区域的地质构造,采集相关地质标本。
d. 分析实习过程中采集的地质数据,编写实习报告。
《构造地质学》实习课教案

《构造地质学》实习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构造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
2. 掌握地质图的阅读和构造要素的识别。
3. 学会使用地质罗盘进行现场测量和数据采集。
4. 能够分析构造格局和构造演化历史。
二、教学内容1. 构造地质学概述:构造地质学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和应用领域。
2. 地质图阅读:地质图的组成、符号表示和阅读方法。
3. 构造要素识别:地层、岩性、断层、褶皱等构造要素的识别和描述。
4. 地质罗盘使用:地质罗盘的结构、使用方法和测量技巧。
5. 构造格局分析:现场测量数据的整理和构造格局的分析。
三、教学方法1. 讲授:讲解构造地质学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和构造要素的特征。
2. 演示:展示地质图和构造要素的实例,进行现场演示和操作。
3. 实践:学生分组进行地质罗盘测量和构造要素识别的实践操作。
4. 分析:学生根据现场测量数据进行分析,得出构造格局的结论。
四、教学准备1. 教材:构造地质学教材或相关参考书籍。
2. 地质图:准备一些地质图作为教学示例。
3. 地质罗盘:为学生提供地质罗盘进行实践操作。
4. 实地考察地点:选择合适的实地考察地点,准备相关地质资料。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理解构造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
2. 学生能够熟练阅读地质图和识别构造要素。
3. 学生能够正确使用地质罗盘进行现场测量和数据采集。
4. 学生能够根据现场测量数据进行分析,得出构造格局的结论。
六、教学步骤1. 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回顾构造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
2. 讲解地质图的阅读方法,包括地质图的组成、符号表示和阅读技巧。
3. 介绍构造要素的识别方法,包括地层、岩性、断层、褶皱等构造要素的特征和识别要点。
4. 演示地质罗盘的使用方法,包括罗盘的结构、测量技巧和数据记录。
5. 进行现场实践,学生分组进行地质罗盘测量和构造要素识别的实操练习。
七、实习要求1. 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构造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
2. 学生能够熟练阅读地质图,识别构造要素。
1-构造地质学课程设之一

课程设计报告内容(主体)
《构造地质学》课程设计 第一章 引言 简述课程设计(综合分析读图)目的要求、 图幅名称、比例尺、图区地形轮廓及完成任务情况。 第二章 地层 简述区内地层发育、分布、岩性特征及其相 互之间接触关系。 第三章 构造 本章是文字报告的重点。
首先概括区内构造的总体特征,如以何种构造(褶皱或断裂构造) 为主,构造线方向,构造单元及其划分,总之要简明扼要概括出总体的 构造轮廓。然后按褶皱和断裂构造逐一叙述。 褶皱构造先总体描述,然后进行单个褶皱的描述。描述内容主要有: 褶皱名称、展布位置(地理位置和构造部位)、轴迹(延伸)方向、组 成(核部和翼部地层)、两翼和轴面及其枢纽产状、褶皱性质、与后期 的构造关系、形成时代。 断层先描述总体发育特征然后分别描述,断层名称、分布地理位置 和构造部位、走向、倾向、倾角、断层证据、与其它断层、岩浆岩体和 褶皱构造的关系。
构造地质学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的目的
进一步加深对构造地质学课程的理解,增 强读图和实际动手能力; 熟悉巢湖区域地质,为两周后的地质填图 服务。
课程设计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专题一
以综合阅读安徽巢湖地区地质图、绘制构造纲要 图、编写读图报告三个环节来完成。在全面分析、 解读实际地质图的基础上完成如下工作: 1、绘制安徽巢湖地区(1/5万)构造纲要图1幅; 2、绘制反映全区构造地质特征的地质剖面图1~ 2条; 3、编写安徽巢湖地区构造地质设计报告1份。
王乔洞花岗斑岩剖面图
研究区构造成因分析
1、构造成因的基本理论 2、研究区构造解析
1、构造成因的基本理论
安德森模式
模式认为: 形成断层的三轴应力状态中 的一个主应力趋于垂直水平 面,断层面是一对剪裂面。 σ1与两剪裂面的锐角分角线 一致,σ3与两剪裂面的钝角 分角线一致,断层两盘垂直 于σ2方向滑动。
构造地质学教材

《构造地质学》课程设计指导书一、目的《构造地质学》课程设计目的是使学生比较全面系统地掌握构造地质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分析并解决地质构造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任务和要求根据构造地质学课程特点,本课程设计采取综合阅读地质图(资料取自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南宁幅1/20万区域地质调查报告)、绘制南宁幅构造地质图(或构造纲要图)、编写读图报告三个环节来完成。
在全面分析、解读南宁幅地质图的基础上,要求:1、绘制南宁幅(1/40万)构造地质图1幅;2、绘制反映全区构造地质特征的地质剖面图1~2条;3、编写南宁幅(1/40万)构造地质特征报告1份。
三、综合读图方法及步骤1、初读地质图首先对南宁幅地质图的全貌,如图名、图幅号、比例尺、图例等;地貌、水系及地层层序和地质构造特征有一个概括性的了解,进而详细解读图幅内地质构造特征,如构造线方向、构造层数目,各构造层内褶皱、断裂构造的特点及展布形态。
2、地层根据综合地层柱状图、图例和文字资料,了解地层层序及其地层发育情况、各地层单元分布位置及展布特征、各地层单元之间的接触关系,尤其注意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
根据角度不整合或假整合接触关系划分构造层,进而根据地质构造演化进程为主线,划分图幅内构造发展、演化阶段(构造幕)。
构造层,是指一定构造单元内,在某一构造发展阶段(时期)过程中形成的一套地层组合(或建造)及其所组成的构造,其中包括一定的岩浆岩组合。
构造层常由角度不整合面所限定。
一个构造层内的地层组合、沉积岩相、构造、岩浆活动等具有一定特色而区别于其它构造层。
在时间上代表一定的构造旋回和构造幕,空间上代表该构造幕影响的范围。
一个构造层又可以进一步划分为几个亚构造层,亚构造层是由假整合面(或平行不整合面)所限定的。
3、褶皱以构造(旋回)层或构造幕为主线,由老到新研究各个构造层内的褶皱构造发育特征。
从单个褶皱形态到褶皱组合形态特征、褶皱三维空间展布规律、褶皱与断层和岩浆岩体之间的关系以及褶皱形成的时代。
《构造地质学》实习课教案

《构造地质学》实习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构造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
2. 掌握地质构造的识别和分析技巧。
3. 能够运用地质构造知识解释实际地质现象。
二、教学内容1. 构造地质学概述:地质构造的定义、分类和研究意义。
2. 地质构造的识别:地层、岩性、变形特征等。
3. 地质构造分析:断层、褶皱、岩浆侵入等。
4. 实际地质现象解析:地震、山脉形成等。
5. 构造地质图的阅读与绘制:断层、褶皱等地质构造符号的理解和应用。
三、教学方法1. 讲授:讲解构造地质学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和实际应用。
2. 演示:通过地质构造模型、实地照片等展示地质构造特征。
3. 实践:学生动手操作,识别和分析地质构造模型。
4. 讨论:分组讨论实际地质现象,提出解释方案。
四、教学资源1. 教材:《构造地质学》实习指导书。
2. 模型:地质构造模型、地质构造图等。
3. 图片:实地照片、地震剖面图等。
4. 软件:地质构造分析软件(可选)。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提问等方面的积极性。
2. 实习报告:评估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期末考试:测试学生对构造地质学基本概念、方法和应用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安排1. 课时:共计32课时,包括8次实习课,每次4课时。
2. 实习课内容安排:第1次课:构造地质学概述及地质构造识别第2次课:地质构造分析(断层、褶皱)第3次课:实际地质现象解析(地震、山脉形成)第4次课:构造地质图的阅读与绘制第5次课:地质构造模型实践操作第6次课:分组讨论与实习报告准备第7次课:实习报告交流与评估第8次课:期末考试复习与答疑七、实习要求1. 学生需提前预习实习教材,了解实习内容和要求。
2. 实习过程中,学生应认真观察、记录地质构造特征。
3. 学生需按时完成实习报告,包括观察、分析和讨论部分。
4. 期末考试前,学生应复习实习内容,确保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
八、实习安全与纪律1. 实习期间,学生应遵守实验室纪律,不得擅自离开实习场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学数据收集与计算处理说明运用计算机对常见地质构造从几何学、运动学和动力学方面进行快速定量解析,必然涉及如何利用计算机整理加工处理野外数据,计算有关参数,绘制所需的相应图形,以及对图形进行必要的解译等工作。
该软件是由成都理工大学的汤经武,杨学敏教授开发的,适合区域构造、矿田及矿床构造、小构造及微构造研究中对基础数据的计算机处理、分析和成图,为构造的几何学、运动学和动力学分析提供科学、定量和可靠的依据。
该软件是当代地学工作的忠实伙伴和强有力的工具。
使用对象是地质、有色、冶金、油气、地震、工程及水文、建材、煤田等专业的院校师生、科研和生产单位的技术人员。
应用该软件的12种方法可打印16种图件和共170余种参数,是易操作、高精度和打印结果美观的第二代应用软件。
供选用的应用软件有:1.优势方位分析DIP(含其他软件)2.断裂构造分析FRUCTURE——玫瑰花图(Rose D iagram)——同期节理配套(P airs of Joint)——据共轭节理求主应力(J oint Stress)——派生构造求断层应力(F ault Stress)3. 褶皱构造分析FOLD——求枢纽、轴面(A xial surface and hinge)——褶皱π组构图解(πF abric)——褶皱位态分类(Fold C lassification)4. 岩石有限应变分析STRAIN——二维应变Fry法(F ry method)——二维应变图解Heed ky——三维应变图解(T hree-dimensions strain)——弗林及霍萨克图解(S train diagram)5. 岩组分析FABRIC注:以上括号内大写字头均为屏幕提示行中方法代号,以下操作说明中将称之。
实际上,打开这些程序后,它们都会亮显,实际操作一遍就知道了。
在每种方法使用之前请调入支持软件PZP,保证打印机输出屏幕图形及计算结果。
1.节理统计及上机 4学时节理是地壳中分布最广泛、最常见的一种小型构造。
它是地壳某一部分在一定时期、一定构造应力场作用下产生的构造形态。
它的存在为矿液上升、分散、渗透提供了构造条件。
因此,从野外观察入手,研究节理的形态、性质和不同时期的组合,由点至面,进而可以恢复不同时期的构造应力场。
由于节理与各种矿产资源、工程及水文地质和地震地质研究密切相关,人们对他的兴趣经久不衰,其理论研究不断深入,所以,我们也就必须学习和掌握有关节理统计和应力分析的方法手段。
一、野外数据的收集整理研究节理的基础是大量测定、观察和统计,从而进行分析。
而观察点的选定取决于我们工作需要,根据地质情况和节理发育情况布点,做到疏密适度:一般要露头良好,最好能在三度空间观测,其露头面积不小于10m 2,便于大量测量;特征清楚、稳定、较发育,同时,点位一般选在构造上重要部位,(《构造地质学》 p120)在统计基础上,结合有关资料1.针对性要强 为恢复区域构造应力场,应当避免局部构造干扰和强烈变形带(断层带、韧性剪切带)2.循序渐进原则 为减少分歧配套工作的困难,应当从较新的地层或构造层入手,找出晚期节理特征和配套的依据,在逐层深入;从简单区到复杂区,亦是节理统计工作富有成效的方式。
3.资料:⑴地层时代、产状和岩性;⑵所处构造部位;⑶节理配套的定量依据(擦痕侧伏产状)和定性依据(交切、充填物、夹角等);⑷确定主压应力σ1指向锐角/钝角的野外依据⑸节理统计数量 构造变动不强地区,可测几组代表性的节理产状;中等~强烈变形区,每组一般测30各左右;在露头不良和节理不发育时,应扩大点测量面积。
二、室内数据处理及其原理(一) 玫瑰花图节理玫瑰花图反映节理方位趋势比较明显,实际工作中较为常用,主要有:走向玫瑰花图:反映节理的走向方位;倾斜玫瑰花图:根据节理的倾角和倾向编制。
1. 建立数据文件及存盘首先,打开记事本,(记事本的打开步骤为:单击开始菜单(START ),然后选择程序命令中的附件子目录,这里就可以找到“记事本”程序,在单击,就打开它了,注意,保存文件名最好要该组数据的点号等可以联想记忆的名字),然后输入数据,其顺序由上而下为:JOINT ,150 节理名JOINT ,数据组总数;91,61 每组节理倾向,倾角;199,78 ;. ,. 存盘数据文件格式为:文件名·dat如文件J-1.dat ,J-2dat ;2. 运 行①运行应用软件FRUCTURE 并选用方法“D ”:在TJW(汤经武)文件夹,点击图标FRUCTURE 程序,即进入处理节理数据计算过程,出现界面如下: 在屏幕下有一工具条(菜单),其中:D,P,J,F,R 分别亮显,为热键(命令键)其它界面也类似。
我们要处理节理数据,成玫瑰花图,则在键盘敲入“D ”键(Rose D iagram :玫瑰花图),就进入如下界面:②计算及绘图——按提示行字母“G ”——调入数据文件(如:input datafilename :J-1.dat ),回车后显示图形及参数,如右图:③执行行字母“H ”,提示(命令行)消失,④在键盘上按{Screen intPr }(复制屏幕、打印屏幕)后,⑤再按Ctrl +Esc 键或就重新回到WINDOWS 桌面,⑥然后在附件打开画图,粘贴图片,如不能,则再次进入程序,重复步骤④~⑥,,一般要做2次才行,保存文件也最好是以该点点名等公认名称,便于以后使用(※以下同)。
3. 实 习:调用数据文件P-2.dat 、J-1.dat 、J-2.dat 、(节理)运行。
(二) 同期节理配套1. 建立数据文件及存盘打开记事本,输入顺序由上而下为:4,2 节理组数,有擦痕节理组数200,73 每组节理倾向,倾角。
5,76 …… 313,58 ……121,42 ……315,60,80,S 有擦痕节理倾向,倾角,擦痕侧伏角,侧伏向 120,40,29,S ……存盘数据文件格式为:文件名*.dat ;如P-3·dat 、J-3.dat 、J-4.dat ;2. 运 行①运行应用软件FRUCTURE 并选用方法“P ”。
②计算及打印——调入数据文件,回车后回答提示Pairs?(Y/N) N 则回到窗口Y 则处理下一个文件——可以在笔记本上记入下所得数据;也可生成图片,同生成玫瑰花图步骤一样:在键盘上按{Screen intPr }(复制屏幕、打印屏幕)后,⑤再按Ctrl +Esc 键或就重新回到WINDOWS 桌面,⑥然后在附件打开画图,粘贴图片,如不能,则再次进入软件,重复步骤④~⑥,一般要做2次才行。
3. 实 习:调用数据文件P-3·dat 、J-3.dat 、J-4.dat 并运行。
(三) 据共轭节理求主应力1. 建立数据文件及存盘打开记事本,输入顺序由上而下为:Y ,A 岩层要复平Y (不则N ),最大主应力指向锐角(钝角为字母O )300,42 岩层倾向,倾角195,40 甲组节理倾向,倾角78,55 乙组节理倾向,倾角存盘数据文件格式为:文件名·dat ,如P-4.dat 、J-5.dat 、J-6.dat2. 运 行①运行应用软件FRUCTURE 并选用方法“J ”,进入如下所示界面:②计算及绘图——按提示行字母“C ”计算和调入数据文件;回车后显示图形,按提示行字母“H ”;(同生成玫瑰花图步骤一样)4组节理数据; 2组有擦痕节理数据;在键盘上按{Screen intPr }(复制屏幕、打印屏幕)后,⑤再按Ctrl +Esc键或就重新回到WINDOWS 桌面,⑥然后在附件打开画图,粘贴图片,如不能,则再次进入软件,重复步骤④~⑥,一般要做2次才行,把数据记下。
3. 实 习:调入数据文件P—4·dat 、J-5.dat 、J-6.dat 后运行。
三、地质解译2. 断层测量及上机 4学时一、野外数据的收集整理二、室内数据处理及其原理(四) 派生构造求断层应力1. 建立数据文件及存盘打开记事本:①断层擦痕:输入顺序由上而下为:S ,285,68 擦痕标志S ,断层倾向,倾角39,N ,T ,34 擦痕侧伏角,侧伏向N (北),逆断层或右行平移断层为“T ”(正断层或左行平移断层为“N ”),断裂剪裂角(一般取30°)。
存盘数据文件格式:文件名·dat ,如P-51.dat 、F-1.dat 、J-6.dat②派生羽张:输入顺序由上而下为:T ,297,80 张节理标志T ,断层倾向,倾角175,71 张节理倾向,倾角存盘数据文件格式:文件名·dat ,如P-52.dat 、J-5.dat 、J-6.dat③牵引褶皱:输入顺序由上而下为:F,340,7 5 牵引褶皱标志F ,断层倾向,倾角。
15,61,335,87,N 甲翼倾向,倾角,乙翼倾向,倾角,正常褶皱或同斜褶皱N (倒转或非同斜褶皱为“T ”)存盘数据文件格式:文件名·dat ,如P-53.dat 、F-3.dat 、J-6.dat2. 运 行①运行应用软件FRUCTURE 并选用方法“F ”。
②计算及绘图——按提示行字母“C ”计算,并调入数据文件——选择图形位置Position (L ∶1 M ∶2 R ∶3)1,2,3分别代表屏幕内左、中、右位置。
③按提示行字母“H ”;(同生成玫瑰花图步骤一样)④在键盘上按{Screen intPr }(复制屏幕、打印屏幕)后,⑤再按Ctrl +Esc 键或就重新回到WINDOWS 桌面,⑥然后在附件打开画图,粘贴图片,如不能,则再次进入软件,重复步骤④~⑥,一般要做重复才行,把数据记下。
3. 实 习:先后调入数据文件P-51.dat 、F-1.dat 、P-52.dat 和P-53.dat 、F-3.dat 运行。
三、地质解译3. 褶皱测量及上机 4学时一、野外数据的收集整理二、室内数据处理及其原理(一) 求枢纽、轴面1. 建立数据文件及存盘打开记事本,输入数据顺序由上而下为:N ,N 数据类型(已知两翼代表产状时为“Y ”,否则为“N ”),褶皱性质(正常或非同斜褶皱为“N ”,倒转或同斜褶皱为“T ”);34,44 “N ”型数据时,输入甲翼数据组数,乙翼数据组数;为“Y ”型数据时,在第二行分别输入甲翼倾向,倾角,乙翼倾向,倾角;244,34 “N ”型数据时,从本行起,每行输入每组倾向,倾角;249,37. ,.. ,. 存盘数据文件格式:文件名·dat ,如:P-6.dat 、F-4.dat 、F-5.dat2. 运 行①运行应用软件FOLD 并选用方法“A ”②计算及绘图——按提示行字母“C ”计算,并调入数据文件——选择图形位置(左,中,右)——显示图形后回答有效否result available(Y/N)?“N ”需重新计算,“Y ”则进行下一步——③按提示行字母“H ”;(同生成玫瑰花图步骤一样)④在键盘上按{Screen intPr }(复制屏幕、打印屏幕)后,⑤再按Ctrl +Esc 键或就重新回到WINDOWS 桌面,⑥然后在附件打开画图,粘贴图片,如不能,则再次进入软件,重复步骤④~⑥,一般要做重复才行,把数据记下3. 实 例:调入数据文件P —6·dat 、F-4.dat 、F-5.dat 后运行(二)褶皱π组构图解1. 建立数据文件及存盘打开记事本,输入数据顺序由上而下为:87 褶皱面产状数据组数340,26 每组倾向,倾角350,30. ,.. ,.. ,.……存盘数据文件格式:文件名·dat ,如:P-7.dat 、F-6.dat 、F-7.dat2. 运 行①运行应用软件FOLD 并选择方法“F ”②据提示行,调入数据文件,计算,从而转化成适合于软件DIP 所需的数据文件形式(文件名·dip )③运行应用软件DIP ;并选择方式“A ”(Advanced );④在DIP 菜单中(如右图)逐步操作:(用箭头键或鼠标器控制不同级别菜单选择,通过屏幕上、下提示行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