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数学总复习系列-技巧题5
中考数学《计数方法》专题复习考点讲解(含答案)

计数方法考点图解技法透析1.计数计数,通俗地说就是数数,即把我们研究的对象的个数数出来.在计数时应遵循的原则是:既不重复也不遗漏.2.计数问题中常运用的方法(1)穷举计数法:当研究对象比较简单数目也不大时,穷举法是最基本而又简单的方法,即把对象的所有可能一一列举出来,最后再求出总数.(2)分类计数法:将研究对象按一定标准分类,然后逐步计数,得出总数,这种方法要用到加法原理.(3)分步计数法:当研究对象较复杂时,为了有序而又正确地思维,我们需要将其分成若干步,然后将每一步的方法数相乘,便可得出总数,这种方法要用到乘法原理.(4)递推过渡法:当研究的对象数目较多又比较复杂时,我们常通过对较少数量对象的观察,采用从简单到复杂,从特殊到一般,探究其变化的规律,最后计算出总数.(5)加法原理和乘法原理:当研究的对象比较复杂,且数目较大时,计数时常常要用到如下两原理:①加法原理:完成一件事情,共有n类办法,第一类办法中又有m1种不同的方法,第二类办法中有m2种不同的方法,第三类办法中又有m3种不同的方法……,第n类办法中有mn种不同的方法,那么完成这件事情共有:m1+m2+m3+…+m n种不同方法.②乘法原理:完成一件事情,共分n个步骤,第一步中又有m1种不同方法,第二步中又有m2种不同方法,第三步中又有m3种不同方法…….第n步中有m n种不同方法,那么完成这件事情共有:m1·m2·m3…·m n种不同方法.3.几何计数问题(1)简单图形个数的计算:这类问题中出现的图形的组成一般比较简单,没有过多的限制条件,但图形数量和计算量都很大,此类计数问题通常需要根据具体问题寻求一定的规律和运用一定的计数方法来解决.(2)条件图形个数的计算:这类问题的图形数目较多且较复杂,所求的是满足某种限制条件的几何图形的个数,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是对限制条件的分析,这些条件的要求往往决定了所求图形的不同情况和种类,此为分类计数的重要依据.(3)分割或包围图形个数的计算:它们是指用一类几何图形(如直线)去分割另一类几何图形(如平面或其他封闭图形),或者一类封闭图形包含另一类封闭图形,解决此类问题,除了掌握必要的分割与包含的几何知识之外,还需要借助有关统计的方法和技巧.名题精讲考点1分类枚举法计数例1 在1到300这300个自然数中,不含有数字3的自然数有_______个.【切题技巧】利用分类枚举法,按数的位数分类;即不含有数字3的一位数有几个;不含数字3的两位数有几个;不含数字3的三位数有几个,最后求出总数.【规范解答】∵不含有数字3的一位数有8个;不含有数字3的两位数有72个;不含有数字3的三位数有162个.∴不含有数字3的自然数共有8+72+162=242个.【借题发挥】分类枚举法就是将所研究对象按某一标准分类,然后把研究对象的各种可能一一列举出来,最后数出总数的方法,这种方法要用到加法原理.在运用枚举法时,必须无一重复,无一遗漏,且枚举法常与分类讨论结合运用,故称为分类枚举法.【同类拓展】1.在1000以内的自然数中,各位数字之和等于16的有多少个?考点2分步法计数例2 某城市街道如图,一个居民要从A处前往B处,如果规定,只能沿从左向右或从上向下的方向走,那么该居民共有几条可选择的路线?【切题技巧】本例看起来复杂,但可以从简单情况入手寻找规律,按从上向下,从左向右的顺序,从简单情况分步来看复杂问题.如先考虑简单情况如图(1)中的正方形,可知以A到C的方法有2种,再考虑如图(2)中的情况,可以从A到D的方法共有3种……【规范解答】从简单情况入手,先考虑如图(1)中的小正方形,不难发现,从A到C 共有2种方法;再考虑如图(2)中的情况,同样可知:从A到D共有3种方法……从而可总结出下述规律:到右下角终点的走法等于它所在小正方形右上角和左下角走法之和,故依次标出每个小正方形的走法不断累加,即可得到答案.由图(3)可知共有40种走法.【借题发挥】(1)分步计数法就是指当所研究对象较复杂时,为了有序而又正确地思维,将问题分成若干步,最后求出各步的总数.(2)在利用分步法计数时,要克服盲目性和随意性,一定要按照法则或顺序进行、从简单情况人手分步来思考复杂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常用技巧.(3)分步法常与分类法结合求解.【同类拓展】2.在期中考试中,同学甲、乙、丙、丁分别获得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名,在期末考试中,他们又是班上的前四名,如果他们当中只有一位的排名与期中考试的排名相同,那么排名情况有_______种可能;如果他们排名都与期中考试中的排名不同,那么排名情况有_______种可能.考点3 递推过渡法计数例3 小美步行上楼的习惯是每次都只跨一级或两级,若她要从地面(0级)步行到第9级,问她共有多少种不同的上楼梯的方式.【切题技巧】因为楼梯台阶较多,我们可以先考虑以简单入手.(1)若只有1级台阶,则只有唯一上楼梯方式;(2)若有2级台阶,则有两种上楼梯的方式:①一级一级地上;②一步两级地上;(3)若有3级台阶,则有三种上楼梯的方式:①一级一级地上,②先一级后2级地上,③先2级后1级地上……如此类推.【规范解答】设小美上第n级楼梯有a n种上法,通过分析易知a1=1,a2=2,a4=5,a n+2=a n+1+a n,n=1,2,3,…,从而递推可得:a5=8,a6=13,a7=21,a8=34,a9=55.所以小美共有55种不同的上楼梯的方式.【借题发挥】(1)当研究对象比较复杂时,要很自然地想到从特殊到一般的思维方式.即从特殊的简单的情况人手探索变化的规律,(2)用递推过渡法计数时先要从最简单情况和特殊情况入手分析,发挥观察、归纳猜想的思想方法,最终探索出变化规律,且在探索一般的规律时,应注意抓住问题的实质为最后计数提供依据.【同类拓展】3.平面上n个圆(n为正整数),最多能把平面分成多少个部分?考点4加法原理和乘法原理法计数例4 观察如图所示的图形:根据图(1)、(2)、(3)的规律,则图(4)中三角形的个数为_______.【切题技巧】通过观察知:图(1)中三角形的个数为:1+4=5(个);图(2)中三角形的个数为:1+4+3×4=17(个);图(3)中三角形的个数为1+4+3×4+32×4=53(个),由图(1)(2)(3)中三角形的个数的规律,可知图(4)中三角形的个数为1+4+3×4+32×4+33×4=1+4+12+36+108=161(个)【规范解答】161个【借题发挥】(1)按本例中图(1)、(2)、(3)……的图形规律,则图(n)中三角形的个数为:1+4+3×4+32×4+33×4+…+3n-1×4(个).(2)当研究对象为比较复杂的计数问题中,我们常需要用到加法原理与乘法原理,而且还需要对研究对象进行分析,从简单情形入手,通过观察、归纳、猜想,最后找出其变化规律,再依据规律计算其个数.【同类拓展】4.一个三角形最多将平面分成两部分,两个三角形最多将平面分成8个部分,10个三角形最多将平面分成多少个部分?n个三角形呢?例5分正方形ABCD的每条边为四等分,取分点(不包括正方形的四个顶点)为顶点可以画出多少个三角形?【切题技巧】显然构成三角形的3个顶点不可能共线,即3个顶点不可能在正方形的同一边上,故最多有2个顶点在正方形的同一边上;又因为三角形顶点只能取分点,故必须在正方形的边上.因此只有两种情况:(1)三角形的顶点分别在正方形的三边长;(2)三角形的顶点分别在正方形的两条边上.【规范解答】分两类计算:(1)第一类:如图(1)三角形的顶点分别在正方形的在三条边上.首先,从4条边中取3条有4种取法;其次从每条边上取一点,各有3种取法,故总共计有4×3×3×3=108(个)三角形.(2)第二类如图(2),三角形的两个顶点位于正方形的一条边上,而第三个顶点在正方形的另一条边上.首先,从4条边取1条有4种取法,在这边3个分点中取2点,也有3种取法;其次,从其余3边中的9点中取1点,有9种取法,故共有4×3×9=108(个)三角形.综上所述,两类合计,共有216个三角形.【借题发挥】(1)在使用加法原理和乘法原理时一定要明确两者的不同之处:在用加法原理时,完成一件事有n类方法,都能完成这件事,而用乘法原理时,完成一件事情可分为n步,只有每一步都完成了,这件事情才得以完成.(2)运用加法原理的关键在于合理适当地进行分类,使所分类既不重复又不遗漏;而运用乘法原理的关键在于分步骤,要正确地设计分步程序,使每步之间既互相联系,又彼此独立.【同类拓展】5.至少有两个数字相同的三位数共有( )个.A.280 B.180 C.252 D.396参考答案1.69个.2.9(种).3.n2-n+2(个部分).4.10个三角形最多将平面分成272个部分,n个三角形最多将平面分成(3n2-3n+2)个部分.5.C。
初三数学总复习指导--第五讲 不等式(组)及应用

第五讲 不等式(组)及应用一、课标下复习指南1.不等式:用不等号表示不等关系的式子,叫做不等式. 2.不等式的解和不等式的解集(1)不等式的解:与方程类似,使不等式成立的未知数的值叫做不等式的解.(2)不等式的解集:一个含有未知数的不等式的所有的解,组成这个不等式的解集.它可以用最简单的不等式表示,也可以用数轴表示.3.解不等式:求不等式的解集的过程,叫做解不等式. 4.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性质1 不等式的两边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式子),不等号的方向不变. 性质2 不等式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正数,不等号的方向不变. 性质3 不等式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的方向改变. 不等式的其他性质:(1)若a >b ,则b <a ;(2)若a >b ,b >c ,则a >c ;(3)若a ≥b ,b ≥a ,则a =b ;(4)若a 2≤0,则a =0.5.一元一次不等式:类似于一元一次方程,含有一个未知数,未知数的次数是1的不等式叫做一元一次不等式.它的一般形式为ax +b >0(a ≠0)或ax +b <0(a ≠0).6.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类似于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但要特别注意不等式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负数时,不等号的方向改变.7.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及其解集:类似于方程组,把含有相同未知数的几个一元一次不等式合在一起组成一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所有这些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集的公共部分,叫做这个不等式组的解集. 8.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解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基本步骤:(1)分别求出不等式组中各个不等式的解集; (2)利用数轴确定它们的公共部分; (3)表示出这个不等式组的解集.9.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应用:列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应用题与列方程(组)解应用题的步骤类似,即(1)审题,设出未知数;(2)列不等式(组);(3)解不等式(组);(4)结合不等式(组)的解集与未知数的限制条件确定符合题意的解或解集,并写出答案.10.一元一次不等式、一元一次方程和一次函数的关系:一次函数y =kx +b (k ≠0)当函数值y =0时,一次函数转化为一元一次方程;当函数值y >0或y <0时,一次函数转化为一元一次不等式,利用函数图象可以确定x 的取值范围. 二、例题分析例1 解不等式21687xx x +≤+-,并在数轴上表示它的解集. 例2 x 取何值时,代数式645+x 的值不小于代数式3.187x--的值?并求出x 的最小值.例3 解不等式组⎪⎩⎪⎨⎧>+-≤+-x x x x 432,33)1(2在数轴上表示它的解集,并求它的整数解.例4 关于x 的方程,如果3(x +4)-4=2a +1的解大于3)43(414-=+x a x a 的解,求a 的取值范围. 例5 若关于x 的不等式组⎪⎩⎪⎨⎧<++>+0,1234a x xx 的解集为x <2,求a 的取值范围. 例6 某物流公司,要将300吨物资运往某地,现有A 、B 两种型号的车可供调用,已知A 型车每辆可装20吨,B 型车每辆可装15吨,在每辆车不超载的条件下,把300吨物资装运完.问:在已确定调用5辆A 型车的前提下,至少还需调用B 型车多少辆?例7 为改善办学条件,东海中学计划购买部分A 品牌电脑和B 品牌课桌.第一次,用9万元购买了A 品牌电脑10台和B 品牌课桌200张;第二次,用9万元购买了A 品牌电脑12台和B 品牌课桌120张.(1)每台A 品牌电脑与每张B 品牌课桌的价格各是多少元?(2)第三次购买时,销售商对一次购买量大的客户打折销售.规定:一次购买A 品牌电脑35台以上(含35台),按九折销售,一次购买B 品牌课桌600张以上(含600张),按八折销售.学校准备用27万元购买电脑和课桌,其中电脑不少于35台,课桌不少于600张,问有几种购买方案? 三、课标下新题展示例8 如图5-3,要使输出值y 大于100,则输入的最小正整数x 是______. 例9 某工厂用如图5-4(a)所示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纸板,做成如图5-4(b)所示的 竖式与横式两种长方体形状的无盖纸盒.(1)现有正方形纸板162张,长方形纸板340张.若要做两种纸盒共100个,设做竖式纸盒x 个. ①根据题意完成以下表格:②按两种纸盒的生产个数来分,有哪几种生产方案?(2)若有正方形纸板162张,长方形纸板n 张,做成上述两种纸盒,纸板恰好用完.已知290<n <306.则n 的值是______.(写出一个即可)例10用长度相等的100根火柴摆放一个三角形,使最大边的长度是最小边长度的3倍,求满足此条件的每个三角形的各边所用火柴杆的根数. 四、课标考试达标题 (一)选择题1.若a >b ,且c 为有理数,则( ). A .ac >bc B .ac <bc C .ac 2>bc 2D.ac 2≥bc 22.如图5-5,a ,b ,c 分别表示苹果、梨、桃子的质量.若同类水果质量相等,则下列关系正确的是( ).A .a >c >bB .b >a >cC .a >b >cD .c >a >b3.不等式x <3的解集在数轴上表示为( ).4.函数11-=x y 中,自变量x 的取值范围在数轴上可表示为( ).5.不等式组⎪⎩⎪⎨⎧-≤-<+x x x x 23821,148的解集在数轴上表示正确的是( ).6.若关于x 的不等式组⎩⎨⎧>≤<k x x ,21有解,则k 的取值范围是( ).A .k <2B .k ≥2C .k <1D .1≤k <27.若(x -2)2+|2x -3y -a |=0,y 是正数,则a 的取值范围是( ). A .a <2 B .a <3 C .a <4 D .a <5 (二)填空题8.若不等式组⎩⎨⎧>-<-32,12b x a x 的解集是-1<x <1,则(a +1)(b +1)的值是______.9.直线l 1:y =k 1x +b 与直线l 2:y =k 2x 在同一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图象如图所示,则关于x 的不等式k 2x >k 1x +b 的解集为______.10.k 满足______时,方程组⎩⎨⎧=-=+4,2y x k y x 中的x 大于1,y 小于1.(三)解答题 11.求不等式8)1(3411-≥--x x 的非负整数解. 12.解不等式组⎩⎨⎧≥+->+,33)1(2,03x x x 并判断23=x 是否是该不等式组的解.13.若关于x 的不等式组⎪⎪⎩⎪⎪⎨⎧+<+->+a x x x x 322,3215只有4个整数解,求a 的取值范围.14.某商店需要购进一批电视机和洗衣机,根据市场调查,决定电视机进货量不少于洗衣机的进货量的一半.电视机与洗衣机的进价和售价如下表:计划购进电视机和洗衣机共100台,商店最多可筹集资金161800元.(1)请你帮助商店算一算有多少种进货方案? (不考虑除进价之外的其他费用)(2)哪种进货方案待商店销售购进的电视机与洗衣机完毕后获得利润最多?并求出最多利润.(利润=售价-进价)15.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比赛已经圆满闭幕.当时某球迷打算用8000元预订10张下表中比赛项目的门票.(下表为当时北京奥运会官方票务网站公布的几种球类决赛的门票价格)(1)若全部资金用来预订男篮门票和乒乓球门票,问他可以订男篮门票和乒乓球门票各多少张?(2)若在现有资金8000元允许的范围内和总票数不变的前提下,他想预订下表中三种球类门票,其中男篮门票数与足球门票数相同,且乒乓球门票的费用不超过男篮门票的费用,求他能预订三种球类门票各多少张?。
九年级上册数学解题技巧专题总结与归纳

九年级上册数学解题技巧专题总结与归纳目录专题1:类比归纳专题——配方法的应用专题2:类比归纳专题——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专题3:易错易混专题——一元二次方程中的易错问题专题4:考点综合专题——一元二次方程与其他知识的综合专题5:解题技巧专题——抛物线中与系数a,b,c有关的问题专题6:易错易混专题——二次函数的最值或函数值的范围专题7:难点探究专题——抛物线与几何图形的综合专题8:拔高专题——抛物线中的压轴题专题9:易错专题——抛物线的变换专题10:解题技巧专题——巧用旋转进行计算专题11:拔高专题——旋转变化中的压轴题专题12:类比归纳专题——圆中利用转化思想求角度专题13:类比归纳专题——切线证明的常用方法专题14:解题技巧专题——圆中辅助线的作法专题15:解题技巧专题——圆中求阴影部分的面积专题16:考点综合专题——圆与其他知识的综合专题17:拔高专题——圆中的最值问题专题18:拔高专题——抛物线与圆的综合专题19:易错专题——概率与放回、不放回问题一、类比归纳专题:配方法的应用——体会利用配方法解决特定问题◆类型一配方法解方程1.一元二次方程x 2-2x -1=0的解是( ) A .x 1=x 2=1B .x 1=1+2,x 2=-1- 2C .x 1=1+2,x 2=1- 2D .x 1=-1+2,x 2=-1- 22.用配方法解下列方程时,配方有错误的是( ) A .x 2-2x -99=0化为(x -1)2=100 B .x 2+8x +9=0化为(x +4)2=25 C .2t 2-7t -4=0化为⎝⎛⎭⎪⎫t -742=8116D .3x 2-4x -2=0化为⎝⎛⎭⎪⎫x -232=1093.利用配方法解下列方程: (1) x 2+4x -1=0;(2)(x +4)(x +2)=2;(3)4x 2-8x -1=0;(4)3x 2+4x -1=0.◆类型二 配方法求最值或证明4.代数式x 2-4x +5的最小值是( ) A .-1 B .1 C .2 D .55.下列关于多项式-2x2+8x+5的说法正确的是()A.有最大值13 B.有最小值-3C.有最大值37 D.有最小值16.求证:代数式3x2-6x+9的值恒为正数.7.若M=10a2+2b2-7a+6,N=a2+2b2+5a+1,试说明无论a,b为何值,总有M>N.◆类型三完全平方式中的配方8.如果多项式x2-2mx+1是完全平方式,则m的值为()A.-1 B.1 C.±1 D.±29.若方程25x2-(k-1)x+1=0的左边可以写成一个完全平方式,则k的值为()A.-9或11 B.-7或8C.-8或9 D.-6或7◆类型四利用配方构成非负数求值10.已知m2+n2+2m-6n+10=0,则m+n的值为()A.3 B.-1 C.2 D.-211.已知x2+y2-4x+6y+13=0,求(x+y)2016的值.答案:二、类比归纳专题: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学会选择最优的解法◆类型一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解法方法点拨:形如(x+m)2=n(n≥0)的方程可用直接开平方法;当方程二次项系数为1,且一次项系数为偶数时,可用配方法;若方程移项后一边为0,另一边能分解成两个一次因式的积,可用因式分解法;如果方程不能用直接开平方法和因式分解法求解,则用公式法.1.用合适的方法解下列方程:(1)⎝ ⎛⎭⎪⎫x -522-14=0;(2)x 2-6x +7=0; (3)x 2-22x +18=0;(4)3x (2x +1)=4x +2.◆*类型二 一元二次方程的特殊解法 一、十字相乘法方法点拨:例如:解方程:x 2+3x -4=0.第1种拆法:4x -x =3x (正确), 第2种拆法:2x -2x =0(错误),所以x 2+3x -4=(x +4)(x -1)=0,即x +4=0或x -1=0,所以x 1=-4,x 2=1.2.解一元二次方程x 2+2x -3=0时,可转化为解两个一元一次方程,请写出其中的一个一元一次方程____________.3.用十字相乘法解下列一元二次方程: (1)x 2-5x -6=0; (2)x 2+9x -36=0.二、换元法方法点拨:在已知或者未知条件中,某个代数式几次出现,可用一个字母来代替它从而简化问题,这就是换元法,当然有时候要通过变形才能换元.把一些形式复杂的方程通过换元的方法变成一元二次方程,从而达到降次的目的.4.若实数a ,b 满足(4a +4b )(4a +4b -2)-8=0,则a +b =_______.5.解方程:(x 2+5x +1)(x 2+5x +7)=7.参考答案1.解:(1)移项,得⎝ ⎛⎭⎪⎫x -522=14,两边开平方,得x -52=±14, 即x -52=12或x -52=-12,∴x 1=3,x 2=2;(2)移项,得x 2-6x =-7,配方,得x 2-6x +9=-7+9,即(x -3)2=2, 两边开平方,得x -3=±2, ∴x 1=3+2,x 2=3-2;(3)原方程可化为8x 2-42x +1=0. ∵a=8,b =-42,c =1,∴b 2-4ac =(-42)2-4×8×1=0,∴x=-(-42)±02×8=24,∴x1=x2=24;|(4)原方程可变形为(2x+1)(3x-2)=0,∴2x+1=0或3x-2=0,∴x1=-12,x2=23.2. x-1=0或x+3=0.3.解:(1)原方程可变形为(x-6)(x+1)=0,∴x-6=0或x+1=0,∴x1=6,x2=-1;(2)原方程可变形为(x+12)(x-3)=0,∴x+12=0或x-3=0,∴x1=-12,x2=3.4.-12或15.解:设x2+5x+1=t,则原方程化为t(t +6)=7,∴t2+6t-7=0,解得t=1或-7.当t=1时,x2+5x+1=1,x2+5x=0,x(x+5)=0,∴x=0或x+5=0,∴x1=0,x2=-5;当t=-7时,x2+5x+1=-7,x2+5x +8=0,∴b2-4ac=52-4×1×8<0,此时方程无实数根.∴原方程的解为x1=0,x2=-5.三、易错易混专题:一元二次方程中的易错问题◆类型一利用方程或其解的定义求待定系数时,忽略“a≠0”1.若关于x的方程(a+3)x|a|-1-3x+2=0是一元二次方程,则a的值为______.【易错1】2.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a-1)x2+x+a2-1=0的一个根是0,则a的值是()A.-1 B.1C.1或-1 D.-1或03.已知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m-1)x2+5x+m2-3m+2=0的常数项为0.(1)求m的值;(2)求方程的解.◆类型二利用判别式求字母取值范围时,忽略“a≠0”及“a中的a≥0”4.若关于x 的一元二次方程(m-2)2x2+(2m+1)x+1=0有解,那么m的取值范围是()A.m>34B.m≥34C.m>34且m≠2 D.m≥34且m≠25.已知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x2+k-1x-1=0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则k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6.若m是非负整数,且关于x的方程(m-1)x2-2x+1=0有两个实数根,求m的值及其对应方程的根.◆类型三利用根与系数关系求值时,忽略“Δ≥0”7.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x2+kx+k+1=0的两根分别为x1,x2,且x21+x22=1,则k的值为_______.【易错2】8.已知关于x的方程x2+2(m-2)x+m2+4=0有两个实数根,且这两根的平方和比两根的积大21,求m的值.【易错2】◆类型四与三角形结合时忘记取舍9.已知三角形两边长分别为2和9,第三边的长为一元二次方程x2-14x+48=0的根,则这个三角形的周长为()A.11 B.17C.17或19 D.1910.在等腰△ABC中,三边分别为a,b,c,其中a=5,若关于x的方程x2+(b+2)x+6-b=0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求△ABC的周长.参考答案四、考点综合专题:一元二次方程与其他知识的综合◆类型一一元二次方程与三角形、四边形的综合1.已知等腰三角形的腰和底的长分别是一元二次方程x2-4x+3=0的根,则该三角形的周长可以是()A.5 B.7 C.5或7 D.102.一个等腰三角形的两条边长分别是方程x2-7x+10=0的根,则该等腰三角形的周长是()A.12 B.9C.13 D.12或93.菱形ABCD的一条对角线长为6,边AB的长是方程x2-7x+12=0的一个根,则菱形ABCD的周长为()A.16 B.12 C.16或12 D.244.等腰三角形边长分别为a,b,2,且a,b是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x2-6x+n-1=0的两根,则n的值为()A.9 B.10C.9或10 D.8或105.△ABC的两边长分别为2和3,第三边的长是方程x2-8x+15=0的根,则△ABC的周长是________.6.若矩形的长和宽是方程2x2-16x+m=0(0<m≤32)的两根,则矩形的周长为_________.【方法8】7.已知一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是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x2+(2k-1)x +k2+3=0的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如果此直角三角形的斜边是5,求它的两条直角边分别是多少.【易错4】◆类型二一元二次方程与一次函数的综合8.若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x2-2x+kb+1=0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则一次函数y=kx+b的大致图象可能是()9.若一元二次方程x2-2x-m=0无实数根,则一次函数y=(m+1)x+m-1的图象不经过()A.第四象限 B.第三象限C .第二象限D .第一象限10.已知k 、b 是一元二次方程(2x +1)(3x -1)=0的两个根,且k >b ,则函数y =kx +b 的图象不经过( )A .第一象限B .第二象限C .第三象限D .第四象限11.从3,0,-1,-2,-3这五个数中抽取一个数,作为函数y =(5-m 2)x 和关于x 的一元二次方程(m +1)x 2+mx +1=0中m 的值.若恰好使函数的图象经过第一、三象限,且使方程有实数根,则满足条件的m 的值是______.◆类型三 一元二次方程与二次根式的综合12.方程(m -2)x 2-3-mx +14=0有两个实数根,则m 的取值范围为( )A .m >52B .m≤52且m≠2C .m≥3 D.m≤3且m≠213.已知关于x 的一元二次方程x 2+k -1x -1=0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则k 的取值范围是______.答案:12.B 13.五、解题技巧专题:抛物线中与系数a,b,c有关的问题◆类型一由某一函数的图象确定其他函数图象的位置1.二次函数y=-x2+ax-b的图象如图所示,则一次函数y=ax+b的图象不经过()A.第一象限 B.第二象限C.第三象限 D.第四象限第1题图第2题图2.已知一次函数y=-kx+k的图象如图所示,则二次函数y=-kx2-2x+k的图象大致是()3.已知函数y=(x-a)(x-b)(其中a>b)的图象如图所示,则函数y=ax +b的图象可能正确的是()第3题图第4题图4.如图,一次函数y1=x与二次函数y2=ax2+bx+c的图象相交于P,Q两点,则函数y=ax2+(b-1)x+c的图象可能是()◆类型二由抛物线的位置确定代数式的符号或未知数的值5.已知二次函数y=ax2+bx+c(a≠0)的图象如图所示,则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是【方法10】()A.a>0B.c<0C.3是方程ax2+bx+c=0的一个根D.当x<1时,y随x的增大而减小第5题图第7题图6.以x为自变量的二次函数y=x2-2(b-2)x+b2-1的图象不经过第三象限,则实数b的取值范围是【方法10】()A.b≥54B.b≥1或b≤-1C.b≥2 D.1≤b≤27.如图是抛物线y=ax2+bx+c(a≠0)的部分图象,其顶点坐标为(1,n),且与x轴的一个交点在点(3,0)和(4,0)之间.则下列结论:①a-b+c>0;②3a +b=0;③b2=4a(c-n);④一元二次方程ax2+bx+c=n-1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其中正确结论的个数是()A.1个 B.2个C.3个 D.4个8.如图,二次函数y=ax2+bx+c(a≠0)的图象与x轴交于A,B两点,与y轴交于点C,且OA=OC,则下列结论:①abc<0;②b2-4ac4a>0;③ac-b+1=0;④OA·OB=-ca.其中正确结论的序号是____________.答案:六、易错易混专题:二次函数的最值或函数值的范围——类比各形式,突破给定范围求最值◆类型一没有限定自变量的范围求最值1.函数y=-(x+1)2+5的最大值为_______.2.已知二次函数y=3x2-12x+13,则函数值y的最小值是【方法11】()A.3 B.2 C.1 D.-13.已知函数y=x(2-3x),当x为何值时,函数有最大值还是最小值?并求出最值.◆类型二限定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求最值4.函数y=x2+2x-3(-2≤x≤2)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分别是()A.4和-3 B.-3和-4C.5和-4 D.-1和-45.二次函数y=-12x2+32x+2的图象如图所示,当-1≤x≤0时,该函数的最大值是【方法11】()A.3.125 B.4 C.2 D.06.已知0≤x≤32,则函数y=x2+x+1()A.有最小值34,但无最大值B.有最小值34,有最大值1C.有最小值1,有最大值19 4D.无最小值,也无最大值◆类型三限定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求函数值的范围7.从y=2x2-3的图象上可以看出,当-1≤x≤2时,y的取值范围是()A.-1≤y≤5 B.-5≤y≤5C.-3≤y≤5 D.-2≤y≤18.已知二次函数y=-x2+2x+3,当x≥2时,y的取值范围是()A.y≥3 B.y≤3 C.y>3 D.y<39.二次函数y=x2-x+m(m为常数)的图象如图所示,当x=a时,y<0;那么当x=a-1时,函数值CA.y<0B.0<y<mC.y>mD.y=m◆类型四已知函数的最值,求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或待定系数的值10.当二次函数y=x2+4x+9取最小值时,x的值为()A.-2 B.1 C.2 D.911.已知二次函数y=ax2+4x+a-1的最小值为2,则a的值为()A.3 B.-1C.4 D.4或-112.已知y=-x(x+3-a)+1是关于x的二次函数,当x的取值范围在1≤x≤5时,y在x=1时取得最大值,则实数a的取值范围是()A.a=9 B.a=5 C.a≤9 D.a≤513.在△ABC中,∠A,∠B所对的边分别为a,b,∠C=70°.若二次函数y=(a+b)x2+(a+b)x-(a-b)的最小值为-a2,则∠A=_______度.14.★已知函数y=-4x2+4ax-4a-a2,若函数在0≤x≤1上的最大值是-5,求a的值.参考答案:七、难点探究专题:抛物线与几何图形的综合——代几结合,突破面积及点的存在性问题◆类型一二次函数与三角形的综合一、全等三角形的存在性问题1.如图,抛物线y=x2+bx+c经过点(1,-4)和(-2,5),请解答下列问题:(1)求抛物线的解析式;(2)若抛物线与x轴的两个交点为A,B,与y轴交于点C.在该抛物线上是否存在点D,使得△ABC与△ABD全等?若存在,求出D点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二、线段(或周长)的最值问题及等腰三角形的存在性问题2.如图,已知抛物线y=ax2+bx+c(a≠0)经过A(-1,0),B(3,0),C(0,-3)三点,直线l是抛物线的对称轴.(1)求抛物线的函数关系式;(2)设点P是直线l上的一个动点,当点P到点A、点B的距离之和最短时,求点P的坐标;(3)点M也是直线l上的动点,且△MAC为等腰三角形,请直接写出所有符合条件的点M的坐标.◆类型二二次函数与平行四边形的综合3.如图,抛物线y=ax2+2ax+c(a>0)与y轴交于点C,与x轴交于A,B 两点,A点在B点左侧.若点E在x轴上,点P在抛物线上,且以A,C,E,P 为顶点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则符合条件的点P有()A.1个 B.2个 C.3个 D.4个4.如图,抛物线y=12x2+x-32与x轴相交于A,B两点,顶点为P.(1)求点A,B的坐标;(2)在抛物线上是否存在点E,使△ABP的面积等于△ABE的面积?若存在,求出符合条件的点E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3)坐标平面内是否存在点F,使得以A,B,P,F为顶点的四边形为平行四边形?直接写出所有符合条件的点F的坐标.◆类型三二次函数与矩形、菱形、正方形的综合5.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A在抛物线y=x2-2x+2上运动.过点A作AC⊥x轴于点C,以AC为对角线作矩形ABCD,连接BD,则对角线BD的最小值为________.第5题图第6题图6.如图,抛物线y=ax2-x-32与x轴正半轴交于点A(3,0).以OA为边在x轴上方作正方形OABC,延长CB交抛物线于点D,再以BD为边向上作正方形BDEF.则a=,点E的坐标是_________________.7.如图,对称轴为直线x=72的抛物线经过点A(6,0)和B(0,-4).(1)求抛物线的解析式及顶点坐标;(2)设点E(x,y)是抛物线上一动点,且位于第一象限,四边形OEAF是以OA 为对角线的平行四边形,求平行四边形OEAF的面积S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3)当(2)中的平行四边形OEAF的面积为24时,请判断平行四边形OEAF是否为菱形.8.正方形OABC的边长为4,对角线相交于点P,抛物线l经过O,P,A三点,点E是正方形内的抛物线l上的动点.(1)建立适当的平面直角坐标系,①直接写出O,P,A三点的坐标;②求抛物线l的解析式;(2)求△OAE与△OCE面积之和的最大值.答案:八、拔高专题抛物线中的压轴题一、基本模型构建常见模型思考在边长为1的正方形网格中有A,B, C三点,画出以A,B,C为其三个顶点的平行四边形ABCD。
2021年九年级数学中考复习专题之二次函数考察:最值问题综合(五)

2021年九年级数学中考复习专题之二次函数考察:最值问题综合(五)1.如图,抛物线y=ax2+bx+4交x轴于A(﹣1,0)、B(3,0)两点,交y轴于点C,连接BC.(1)求抛物线的解析式;(2)点P是第一象限抛物线上一点,设P点的横坐标为m.过点P作PD⊥x轴,交BC 于点D,过点D作DE⊥y轴,垂足为E,连接PE,当△PDE和△BOC相似时,求点P的坐标;(3)连接AC,Q是线段BC上一动点,过Q作QF⊥AC于F,QG⊥AB于G,连接FG.请直接写出FG的最小值和此时点Q的坐标.2.图①,二次函数y=ax2+bx+c(a≠0)的图象经过点A(﹣1,0),并且与直线y=x ﹣2相交于坐标轴上的B、C两点,动点P在直线BC下方的二次函数的图象上.(1)求此二次函数的表达式;(2)如图①,连接PC,PB,设△PCB的面积为S,求S的最大值;(3)如图②,抛物线上是否存在点Q,使得∠ABQ=2∠ABC?若存在,则求出直线BQ的解析式及Q点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3.如图,直线y=x+2与x轴,y轴分别交于点A,C,抛物线y=﹣x2+bx+c经过A,C 两点,与x轴的另一交点为B.点D是AC上方抛物线上一点.(1)求抛物线的函数表达式;,(2)连接BC,CD,设直线BD交线段AC于点E,如图1,△CDE,△BCE的面积分别为S1 S,求的最大值;2(3)过点D作DF⊥AC于F,连接CD,如图2,是否存在点D,使得△CDF中的某个角等于∠BAC的两倍?若存在,求点D的横坐标;若不存在,说明理由.4.已知,抛物线y=x2+bx+c与x轴交点为A(﹣1,0)和点B,与y轴交点为C(0,﹣3),直线L:y=kx﹣1与抛物线的交点为点A和点D.(1)求抛物线和直线L的解析式;(2)如图,点M为抛物线上一动点(不与A、D重合),当点M在直线L下方时,过点M 作MN∥x轴交L于点N,求MN的最大值;(3)点M为抛物线上一动点(不与A、D重合),M'为直线AD上一动点,是否存在点M,使得以C、D、M、M′为顶点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如果存在,请直接写出点M的坐标,如果不存在,请说明理由.5.如图1,抛物线y=x2+2x﹣6交x轴于A、B两点(点A在点B的左侧),交y轴于C点,D点是该抛物线的顶点,连接AC、AD、CD.(1)求△ACD的面积;(2)如图1,点P是线段AD下方的抛物线上的一点,过P作PE∥y轴分别交AC于点E,交AD于点F,过P作PG⊥AD于点G,求EF+FG的最大值,以及此时P点的坐标;(3)如图2,在对称轴左侧抛物线上有一动点M,在y轴上有一动点N,是否存在以BN 为直角边的等腰Rt△BMN?若存在,求出点M的横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6.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 中,直线l :y =x +m 与x 轴、y 轴分别交于点A 和点B (0,﹣1),抛物线y =+bx +c 经过点B ,且与直线l 的另一个交点为C (4,n ).(1)求n 的值和抛物线的解析式;(2)P 是直线AC 下方的抛物线上一动点,设其横坐标为a .当a 为何值时,△APC 的面积最大,并求出其最大值.(3)M 是平面内一点,将△AOB 绕点M 沿逆时针方向旋转90°后,得到△A 1O 1B 1,点A 、O 、B 的对应点分别是点A 1、O 1、B 1,若△A 1O 1B 1的两个顶点恰好落在抛物线上,请直接写出点A 1的横坐标.7.如图1,已知抛物线y =ax 2﹣12ax +32a (a >0)与x 轴交于A ,B 两点(A 在B 的左侧),与y 轴交于点C .(1)连接BC ,若∠ABC =30°,求a 的值.(2)如图2,已知M 为△ABC 的外心,试判断弦AB 的弦心距d 是否有最小值,若有,求出此时a 的值,若没有,请说明理由;(3)如图3,已知动点P (t ,t )在第一象限,t 为常数.问:是否存在一点P ,使得∠APB 达到最大,若存在,求出此时∠APB 的正弦值,若不存在,也请说明理由.8.如图,抛物线y=﹣x2+bx+c与x轴交于A、B两点,与y轴交于点C.直线y=x﹣5经过点B、C.(1)求抛物线的解析;(2)点P是直线BC上方抛物线上一动点,连接PB、PC.①当△PBC的面积最大时,求点P的坐标;②在①的条件下,y轴上存在点M,使四边形PMAB的周长最小,请求出点M的坐标;③连接AC,当tan∠PBO=2tan∠ACO时,请直接写出点P的坐标.9.如图,已知二次函数y=﹣x2+bx+c的图象与x轴交于点A、C,与y轴交于点B,直线y=x+3经过A、B两点.(1)求b、c的值.(2)若点P是直线AB上方抛物线上的一动点,过点P作PF⊥x轴于点F,交直线AB于点D,求线段PD的最大值.(3)在(2)的结论下,连接CD,点Q是抛物线对称轴上的一动点,在抛物线上是否存在点G,使得以C、D、G、Q为顶点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若存在,请直接写出点G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10.如图,已知二次函数图象的顶点坐标为C(1,0),直线y=x+m与该二次函数的图象交于A、B两点,其中A点的坐标为(3,4),B点在轴y上.(1)求m的值及这个二次函数的关系式;(2)P为线段AB上的一个动点(点P与A、B不重合),过P作x轴的垂线与这个二次函数的图象交于点E点,设线段PE的长为h,点P的横坐标为x.①求h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并写出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②线段PE的长h是否存在最大值?若存在,求出它的最大值及此时的x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参考答案1.解:(1)∵抛物线y=ax2+bx+4交x轴于A(﹣1,0)、B(3,0)两点,∴,解得:,∴抛物线的解析式为:y=﹣;(2)如图1,令x=0,得y=4,∴C(0,4),∴OC=4,∵B(3,0),∴OB=3,设直线BC的解析式为y=kx+n(k≠0),则,解得:,∴直线BC的解析式为:y=﹣x+4,设P(m,﹣m2+m+4),则D(m,﹣m+4),∴DP=(﹣m2+m+4)﹣(﹣m+4)=﹣m2+4m,DE=m,∵∠BOC=∠PDE=90°,∵,∴当△PDE和△BOC相似时,∴=或,∴3PD=4ED或4PD=3ED,①当3PD=4ED时,3(﹣m2+4m)=4m,4m2﹣8m=0,m=0(舍)或2,∴P(2,4),②当4PD=3ED时,4(﹣m2+4m)=3m,解得:m=0(舍)或,∴P(,);综上,点P的坐标为:(2,4)或(,);(3)∵A(﹣1,0),C(0,4),同理可得:AC的解析式为:y=4x+4,设F(t,4t+4),﹣1<t<0,∵FQ⊥AC,∴k FQ=﹣=﹣,同理可得:FQ的解析式为:y=﹣x+t+4,则,解得:x=﹣t,∴G(﹣t,0),∴FG2=(t+t)2+(4t+4)2=,∴当t=﹣时,FG2有最小值=,∴FG的最小值是,此时Q(,).2.解:(1)对于直线y=x﹣2,令x=0,则y=﹣2,令y=0,即x﹣2=0,解得:x=4,故点B、C的坐标分别为(4,0)、(0,﹣2),抛物线过点A、B两点,则y=a(x+1)(x﹣4),将点C的坐标代入上式并解得:a=,故抛物线的表达式为y=x2﹣x﹣2①;(2)如图2,过点P作PH∥y轴交BC于点H,设点P(x,x2﹣x﹣2),则点H(x,x﹣2),S=S△PHB +S△PHC=PH•(x B﹣x C)=×4×(x﹣2﹣x2+x+2)=﹣x2+4x,∵﹣1<0,故S有最大值,当x=2时,S的最大值为4;(3)①当点Q在BC下方时,如图2,延长BQ交y轴于点H,过点C作SC⊥BC交x轴于点R,交BQ于点S,过点S作SK⊥x 轴于点K,∵∠ABQ=2∠ABC,则BC是∠ABH的角平分线,则△RSB为等腰三角形,则点C是RS的中点,在△BOC中,tan∠OBC===tan∠ROC=,则设RC=x=SB,则BC=2x,则RB==x=BS,=×SR•BC=BR•SK,即2x•2x=KS•x,解得:KS=,在△SRB中,S△RSB∴sin∠RBS===,则tan∠RBH=,在Rt△OBH中,OH=OB•tan∠RBH=4×=,则点H(0,﹣),由点B、H的坐标得,直线BH的表达式为y=(x﹣4)②,联立①②并解得:x=4(舍去)或,当x=时,y=﹣,故点Q(,﹣);②当点Q在BC上方时,同理可得:点Q的坐标为(﹣,);综上,点Q的坐标为(,﹣)或(﹣,).3.解:(1)根据题意得A(﹣4,0),C(0,2),∵抛物线y=﹣x2+bx+c经过A、C两点,∴,∴,∴y=﹣x2﹣x+2;(2)如图1,令y=0,∴﹣x2﹣x+2=0,∴x1=﹣4,x2=1,∴B(1,0),过D作DM⊥x轴交AC于点M,过B作BN⊥x轴交AC于N,∴DM∥BN,∴△DME∽△BNE,∴==,设D(a,﹣a2﹣a+2),∴M(a,a+2),∵B(1,0),∴N(1,),∴===﹣(a+2)2+;∴当a=﹣2时,的最大值是;(3)∵A(﹣4,0),B(1,0),C(0,2),∴AC=2,BC=,AB=5,∴AC2+BC2=AB2,∴△ABC是以∠ACB为直角的直角三角形,取AB的中点P,∴P(﹣,0),∴PA=PC=PB=,∴∠CPO=2∠BAC,∴tan∠CPO=tan(2∠BAC)=,过D作x轴的平行线交y轴于R,交AC的延长线于G,情况一:如图2,∴∠DCF=2∠BAC=∠DGC+∠CDG,∴∠CDG=∠BAC,∴tan∠CDG=tan∠BAC=,即=,令D(a,﹣a2﹣a+2),∴DR=﹣a,RC=﹣a2﹣a,∴=,∴a1=0(舍去),a2=﹣2,∴x D=﹣2,情况二,∴∠FDC=2∠BAC,∴tan∠FDC=,设FC=4k,∴DF=3k,DC=5k,∵tan∠DGC==,∴FG=6k,∴CG=2k,DG=3k,∴RC=k,RG=k,DR=3k﹣k=k,∴==,∴a1=0(舍去),a2=﹣,∴点D的横坐标为﹣2或﹣.4.解:(1)将点A、C的坐标代入抛物线表达式得,解得:,故抛物线的表达式为:y=x2﹣2x﹣3①,将点A的坐标代入直线L的表达式得:0=﹣k﹣1,解得:k=﹣1,故直线L的表达式为:y=﹣x﹣1②;(2)设点M的坐标为(m,m2﹣2m﹣3),点N的纵坐标与点M的纵坐标相同,将点N的纵坐标代入y=﹣x﹣1得:m2﹣2m﹣3=﹣x﹣1,解得:x=﹣m2+2m+2,故点N(﹣m2+2m+2,m2﹣2m﹣3),则MN=﹣m2+2m+2﹣m=﹣m2+m+2,∵﹣1<0,故MN有最大值,当m=﹣=时,MN的最大值为;(3)设点M(m,n),则n=m2﹣2m﹣3③,点M′(s,﹣s﹣1),①当CD为边时,点C向右平移2个单位得到D,同样点M(M′)向右平移2个单位得到M′(M),即m±2=s且n=﹣s﹣1④,联立③④并解得:m=0(舍去)或1或,故点M的坐标为(1,﹣4)或(,)或(,);②当CD为对角线时,由中点公式得:(0+2)=(m+s)且(﹣3﹣3)=(n﹣s﹣1)⑤,联立③⑤并解得:m=0(舍去)或﹣1,故点M(1,﹣4);综上,点M的坐标为(1,﹣4)或(,)或(,).5.解:(1)令x=0,得y=x2+2x﹣6=﹣6,∴C(0,﹣6),令y=0,得y=x2+2x﹣6=0,解得,x=﹣6或2,∴A(﹣6,0),点B(2,0),设直线AC的解析式为:y=kx+b(k≠0),则,∴,∴直线AC的解析式为:y=﹣x﹣6,∵y=x2+2x﹣6=(x+2)2﹣8,∴D(﹣2,﹣8),过D作DM⊥x轴于点M,交AC于点N,如图1,则N(﹣2,﹣4),∴,∴△ACD的面积=;(2)如图1,过点D作x轴的平行线交FP的延长线于点H,由点A、D的坐标得,直线AD的表达式为:y=﹣2x﹣12,故tan∠FDH=2,则sin∠FDH=,∵∠HDF+∠HFD=90°,∠FPG+∠PFG=90°,而∠HFD=∠PFG,∴∠FPG=∠FDH,在Rt△PGF中,PF===FG,则EF+FG=EF+PF=EP,设点P(x,x2+2x﹣6),则点E(x,﹣x﹣6),则EF+FG=EF+PF=EP=﹣x﹣6﹣(x2+2x﹣6)=﹣x2﹣3x,∵﹣<0,故EP有最大值,此时x=﹣=﹣3,最大值为;当x=﹣3时,y=x2+2x﹣6=﹣,故点P(﹣3,﹣);(3)存在,理由:设点M的坐标为(m,n),则n=m2+2m﹣6①,点N(0,s),(Ⅰ)当点M在x轴下方时,①当∠MNB为直角时,如图2,过点N作x轴的平行线交过点B与y轴的平行线于点H,交过点M与y轴的平行线于点G,∵∠MNG+∠BNH=90°,∠MNG+∠GMN=90°,∴∠GMN=∠BNH,∵∠NGM=∠BHN=90°,MN=BN,∴△NGM≌△BHN(AAS),∴GN=BH,MG=NH,即n﹣s=2且﹣m=﹣s②,联立①②并解得:m=﹣2±2(舍去正值),故m=﹣2﹣2;②当∠NBM为直角时,如图3,过点B作y轴的平行线交过点N与x轴的平行线于点G,交过点M与x轴的平行线于点H,同理可证:△MHB≌△BGN(AAS),则BH=NG,即n=﹣2,当n=﹣2时,m2+2m﹣6=﹣2,解得:m=﹣2±2(舍去正值),故m=﹣2﹣2;(Ⅱ)当点M在x轴上方时,同理可得:m=﹣﹣或﹣3﹣;综上,点M的横坐标为﹣2﹣2或﹣2﹣2或﹣﹣或﹣3﹣.6.解:(1)直线l:y=x+m过点B(0,﹣1),则m=﹣1,则直线l:y=x﹣1,将点C(4,n)代入上式并解得:n=2,故点C(4,2),将点B、C的坐标代入二次函数表达式得:,解得:,故抛物线的表达式为:y=x2﹣x﹣1;(2)如图1,过点P作PD∥y轴交AC于点D,点D在线段AC上,由题意得P(a,a﹣1),则D(a,a﹣1),A(,0),∴PD==﹣+2a,∵A(,0),C(4,2),∴△APC 的面积=S △PAD +S △PDC =×PD ×(4﹣)=××=﹣(a ﹣2)2+,∴a =2时,△APC 的面积最大,最大值为.同理当点D 在线段AB 上时,S △APC =S △PDC ﹣S △PAD =×PD ×(4﹣)=﹣(a ﹣2)2+, ∴a =2时,△APC 的面积最大,最大值为.综合以上可得a =2时,△APC 的面积最大,最大值为. (3)∵△AOB 绕点M 沿逆时针方向旋转90°, ∴A 1O 1∥y 轴时,B 1O 1∥x 轴,设点A 1的横坐标为x ,①如图2,点O 1、B 1在抛物线上时,点O 1的横坐标为x ,点B 1的横坐标为x +1,∴x 2﹣x ﹣1=(x +1)2﹣(x +1)﹣1, 解得x =,②如图3,点A 1、B 1在抛物线上时,点B 1的横坐标为x +1,点A 1的纵坐标比点B 1的纵坐标大,∴x 2﹣x ﹣1=(x +1)2﹣(x +1)﹣1+, 解得x =﹣,综上所述,点A 1的横坐标为或﹣.7.解:(1)连接BC ,令y=0,得y=ax2﹣12ax+32a=0,解得,x=4或8,∴A(4,0),B(8,0),令x=0,得y=ax2﹣12ax+32a=32a,∴C(0,32a),又∠ABC=30°,∴tan∠ABC=,解得,a=;(2)过M点作MH⊥AB于点H,连接MA、MC,如图2,∴AH=BH==2,∴OH=6,设M(6,d),∵MA=MC,∴4+d2=36+(d﹣32a)2,得2ad=32a2+1,∴d=16a+=,∴当4时,有,即当a=时,有;(3)∵P(t,t),∴点P在直线y=x上,如图3,取AB的中点T,过T作MT⊥AB,以M为圆心,MA为半径作⊙M,MT与直线y=x 交于点S,P′为直线y=x上异于P的任意一点,连接AP′,交⊙M于点K,连接BK,MP,AP,BP,MB,MA,当⊙M与直线y=x相切时,有∠APB=∠AKB>∠AP′B,∴∠APB最大,此时相切点为P,设M(6,d),而T(6,0),∴S(6,6),∴∠PSM=90°﹣∠SOT=45°,又MP=MB=,∴MS==,∵MS+MT=ST=6,∴,解得,d=2(负根舍去),经检验,d=2是原方程的解,也符合题意,∴M(6,2),∴MB=2,∵∠AMB=2∠APB,MT⊥AB,MA=MB,∴∠AMT=∠BMT=∠AMB=∠APB,∴sin∠APB=sin∠BMT=.8.解(1)∵直线y=x﹣5经过点B,C,∴点B(5,0),C(0,﹣5),∵抛物线y=﹣x2+bx+c经过点B,C,∴,解得:,∴抛物线的解析式为y=﹣x2+6x﹣5①;(2)①如图1,过点P作PD⊥x轴,交BC于点D,设点P(m,﹣m2+6m﹣5),则点D的坐标为(m,m﹣5),∴PD=﹣m2+6m﹣5﹣(m﹣5)=﹣m2+5m,S=PD×OB=×(﹣m2+5m)×5=﹣m2+m=﹣,△PBC取得最大值,此时点P的坐标为(,);∵0<m<5,当m=时,S△PBC②如图2,作点P关于y轴的对称点P’,连接P’A交y轴于点M,连接MP,此时,MP+MA的值最小,∵PB,AB为定长线段,此时四边形PMAB的周长最小,∵P 的坐标为(,); ∴点P ′的坐标为(﹣,), ∵抛物线y =﹣x 2+6x ﹣5交x 轴于A ,B 两点,且B (5,0),点A 的坐标为(1,0), ∴直线P ′A 的解析式为y =﹣x +, ∴点M 的坐标为(0,);③在Rt △AOC 中,tan ∠ACO ==,则tan ∠P ′BO =2tan ∠ACO =, 如图3,当点P ′位于第一象限时,过点B 作直线BE 交抛物线于点P ′、交y 轴于点E ,∵tan ∠P ′BO ==,∴, ∴OE =2,∴E (0,2),设直线BP ′的表达式为:y =kx +2,将点B 的坐标代入上式并计算得:k =﹣, 故直线BP ′的表达式为:y =﹣x +2②,联立①②并解得:x 1=0(不合题意值舍去),x 2=, 则点P ′的坐标为(,); 当点P ″位于第四象限时,同理可得P ″(,﹣); 综上,点P 的坐标为(,)或(,﹣).9.解:(1)∵直线y=x+3经过A、B两点.∴当x=0时,y=3,当y=0时,x=﹣4,∴直线y=x+3与坐标轴的交点坐标为A(﹣4,0),B(0,3).分别将x=0,y=3,x=﹣4,y=0代入y=﹣x2+bx+c得,,解得,b=﹣,c=3,(2)由(1)得y=﹣x2﹣x+3,设点P(m,﹣m+3),则D(m,m+3),∴PD=﹣=﹣,∴当m=﹣2时,PD最大,最大值是.(3)存在点G,使得以C、D、G、Q为顶点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G点的坐标为或或;∵y=﹣x2﹣x+3,∴y=0时,x=﹣4或x=2,∴C(2,0),由(2)可知D(﹣2,),抛物线的对称轴为x=﹣1,设G(n,﹣n+3),Q(﹣1,p),CD与y轴交于点E,E为CD的中点,①当CD为对角线时,n+(﹣1)=0,∴n=1,此时G(1,).②当CD为边时,若点G在点Q上边,则n+4=﹣1,则n=﹣5,此时点G的坐标为(﹣5,﹣).若点G在点Q上边,则﹣1+4=n,则n=3,此时点G的坐标为(3,﹣).综合以上可得使得以C、D、G、Q为顶点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的G点的坐标为或或;10.解:(1)∵点A(3,4)在直线y=x+m上,∴4=3+m.∴m=1.设所求二次函数的关系式为y=a(x﹣1)2.∵点A(3,4)在二次函数y=a(x﹣1)2的图象上,∴4=a(3﹣1)2,∴a=1.∴所求二次函数的关系式为y=(x﹣1)2.即y=x2﹣2x+1.(2)①设P、E两点的纵坐标分别为y P和y E.∴PE=h=y P﹣y E=(x+1)﹣(x2﹣2x+1)=﹣x2+3x.即h=﹣x2+3x(0<x<3).②存在.∵h=﹣(x﹣)2+,又∵a=﹣1<0,∴x=时,h的值最大,最大值为.。
九年级数学难题解题思路和方法

九年级数学难题解题思路和方法1.九年级数学难题解题思路和方法篇一1.规划好答题时间在考试的时候要分配好不同题型的答题时间,对于比较难的题目可以分配更多的时间,但是也不能完全把时间花在思考难题上,要在确保简单的题都能够做正确的情况下才去把时间用在难题上。
2.先易后难进行答题先解容易的题再做难题是任何考试都可以采取的方法之一,对于初三数学考试更是如此。
对于暂时不会的题目要迅速跳过,可以先把简单的题做完之后,再回过头来解答这些难题。
不能将时间耽误在很难的题目上,尤其是最开始答题的时候,遇到难题要及时跳过。
3.认真仔细审题在考试的时候最容易出现的问题不是不知道怎么答题,而是没有看清楚题目就开始答题,这是考试丢分的主要原因。
因此,在作答的时候一定要仔细认真审题,不能不看清楚题目就开始答题。
4.拿满该得的分数拿满该得的分数是考试成功的关键之一,首先要保证基础题拿满分,把这些分数先拿到。
其次是力争中档题不丢分,在有限的时间里做好基础题,然后把中档题也完成,争取争取不丢分。
最后是争取附加题能得分,附加题是最难的部分,在做完其他题目的时候,争取在附加题是得到分数。
5.做完题后仔细检查养成做完题后再仔细检查是参加任意考试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做初三数学题也是如此,如果有时间的话还可以把答题内容现在草稿纸上写出来,检查完毕之后再填写到试卷上。
2.九年级数学难题解题思路和方法篇二1、数形结合思想:就是根据数学问题的条件和结论之间的内在联系,既分析其代数含义,又揭示其几何意义,使数量关系和图形巧妙和谐地结合起来,并充分利用这种结合,寻求解体思路,使问题得到解决。
2、分类讨论的思想:在数学中,我们常常需要根据研究对象性质的差异,分各种不同情况予以考查,这种分类思考的方法,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同时也是一种重要的解题策略。
3、联系与转化的思想: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数学学科的各部分之间也是相互联系,可以相互转化的。
2021年九年级中考数学一轮复习精练+热考题型:几何变换综合题(五)

2021年中考数学一轮复习精练+热考题型:几何变换综合题(五)1.在△ABC中,AB=AC,∠A=60°,点D是线段BC的中点,∠EDF=120°,DE与线段AB相交于点E,DF与线段AC(或AC的延长线)相交于点F.(1)如图1,若DF⊥AC,垂足为F,AB=8,求BE的长;(2)如图2,将(1)中的∠EDF绕点D顺时针旋转一定的角度,DF仍与线段AC相交于点F.求证:BE+CF=AB;(3)如图3,将(2)中的∠EDF继续绕点D顺时针旋转一定的角度,使DF与线段AC 的延长线相交于点F,作DN⊥AC于点N,若DN=FN,AB=8,求BE的长.2.将一个直角三角形纸片ABO放置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点B(0,1),点O(0,0).P是边AB上的一点(点P不与点A,B重合),沿着OP折叠该纸片,得点A的对应点A'.(1)如图①,当点A'在第一象限,且满足A'B⊥OB时,求点A'的坐标;(2)如图②,当P为AB中点时,求A'B的长;(3)当∠BPA'=30°时,求点P的坐标(直接写出结果即可).3.如图,已知正方形ABCD、AEFG边长分别为cm、2cm,将正方形ABCD绕点A旋转,连接BG、DE相交于点H.(1)判断线段BG、DE的数量关系与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2)连接FH,在正方形ABCD绕点A旋转过程中,①线段DH的最大值是;②求点H经过路线的长度.4.如图1,已知线段AB的两个端点坐标分别为A(a,1),B(﹣2,b),且满足+=0.(1)则a=,b=;(2)在y轴上是否存在点C,使三角形ABC的面积等于8?若存在,请求出点C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3)如图2,将线段BA平移得到线段OD,其中B点对应O点,A点对应D点,点P (m,n)是线段OD上任意一点,求证:3n﹣2m=0.5.矩形ABCD中,AB=10,BC=8,点P为AD边上的一点,沿直线BP将△ABP翻折至△EBP(点A落在点E处).(1)如图1,当点E落在CD边上,则△EBC的面积S△BEC=;(2)如图2,PE、CD相交于点M,且MD=ME,求折痕BP的长;(3)如图3,当点P为AD的中点时,连接DE,则图中与∠APB相等的角的个数为.6.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A(﹣2,0),等边△AOB经过平移或轴对称或旋转都可以得到△OCD.(1)填空:①△AOB沿x轴向右平移得到△OCD,则平移的距离是个单位长度;②△AOB与△OCD关于某直线对称,则对称轴是;③△AOB绕原点O顺时针旋转得到△OCD,则旋转角度可以是度;(2)连接AD,请探索AD与CD的位置关系.7.如图,矩形ABCD中,P为AD上一点.将△ABP沿BP翻折至△EBP,点A与点E重合:(1)如图1,AB=10,BC=6,点E落在CD边上,求AP的长;(2)如图2,若AB=8,BC=6,PE与CD相交于点O,且OE=OD,求AP的长;(3)如图3,若AB=4.BC=6,点P是AD的中点,求DE的长.8.在Rt△ABC中,∠ACB=90°,AC=BC,CD为AB边上的中线.在Rt△AEF中,∠AEF=90°,AE=EF,AF<AC.连接BF,M,N分别为线段AF,BF的中点,连接MN.(1)如图1,点F在△ABC内,求证:CD=MN;(2)如图2,点F在△ABC外,依题意补全图2,连接CN,EN,判断CN与EN的数量关系与位置关系,并加以证明;(3)将图1中的△AEF绕点A旋转,若AC=a,AF=b(b<a),直接写出EN的最大值与最小值.9.在△ABC中,∠B=45°,∠C=30°.(1)如图1,若AB=5,求BC的长;(2)点D是BC边上一点,连接AD,将线段AD绕点A逆时针旋转90°,得到线段AE.①如图2,当点E在AC边上时,求证:CE=2BD;②如图3,当点E在AC的垂直平分线上时,直接写出的值.10.已知等边三角形△ABC,点D和点B关于直线AC轴对称.点M(不同于点A和点C)在射线CA上,线段DM的垂直平分线交直线BC于点N(1)如图1,过点D作DE⊥BC,交BC的延长线于E.CE=5,求BC的长;(2)如图2,若点M在线段AC上,求证:△DMN为等边三角形;(3)连接CD,BM,若=3,直接写出=参考答案1.解:(1)如图1,∵AB=AC,∠A=60°,∴△ABC是等边三角形,∴∠B=∠C=60°,BC=AC=AB=4.∵点D是线段BC的中点,∴BD=DC=BC=4,∵DF⊥AC,即∠AFD=90°,∴∠AED=360°﹣60°﹣90°﹣120°=90°,∴∠BED=90°,∴BE=BD×cos∠B=4×cos60°=4×=2;(2)过点D作DM⊥AB于M,作DN⊥AC于N,如图2,则有∠AMD=∠BMD=∠AND=∠CND=90°.∵∠A=60°,∴∠MDN=360°﹣60°﹣90°﹣90°=120°.∵∠EDF=120°,∴∠MDE=∠NDF.在△MBD和△NCD中,,∴△MBD≌△NCD,∴BM=CN,DM=DN.在△EMD和△FND中,,∴△EMD≌△FND,∴EM=FN,∴BE+CF=BM+EM+CF=BM+FN+CF=BM+CN=2BM=2BD×cos60°=BD=BC=AB;(3)过点D作DM⊥AB于M,如图3.同(1)可得:∠B=∠ACD=60°.同(2)可得:BM=CN,DM=DN,EM=FN.∵DN=FN,∴DM=DN=FN=EM,∴BE+CF=BM+EM+CF=CN+DM+CF=NF+DM=2DM=2BD×sin60°=BC=AB,∴(2)中的结论不成立;∵AB=8,∴BD=4,∵BE+CF=BE+NF﹣CN=BE+DM﹣BM=BE+BD﹣BD=AB,∴BE=2+2.2.解:(1)∵点,点B(0,1),∴OA=,OB=1,由折叠的性质得:OA'=OA=,∵A'B⊥OB,∴∠A'BO=90°,在Rt△A'OB中,A'B==,∴点A'的坐标为(,1);(2)在Rt△ABO中,OA=,OB=1,∴AB==2,∵P是AB的中点,∴AP=BP=1,OP=AB=1,∴OB=OP=BP∴△BOP是等边三角形,∴∠BOP=∠BPO=60°,∴∠OPA=180°﹣∠BPO=120°,由折叠的性质得:∠OPA'=∠OPA=120°,PA'=PA=1,∴∠BOP+∠OPA'=180°,∴OB∥PA',又∵OB=PA'=1,∴四边形OPA'B是平行四边形,∴A'B=OP=1;(3)设P(x,y),分两种情况:①∵∠BPA'=30°,∴∠APA'=150°,连接AA′,延长OP交AA′于E,如图③所示:则∠APE=75°,∴∠OPB=75°,∵OA=,OB=1,∴AB===2,∴∠BAO=30°,∠OBA=60°,∵∠BPA'=30°,∴∠BA′P=30°,∠OPA′=105°,∴∠A′OP=180°﹣30°﹣105°=45°,∴点A'在y轴上,∴∠A'OP=∠AOP=∠AOB=45°,∴点P在∠AOB的平分线上,设直线AB的解析式为y=kx+b,把点,点B(0,1)代入得:,解得:,∴直线AB的解析式为y=﹣x+1,∵P(x,y),∴x=﹣x+1,解得:x=,∴P(,);②如图④所示:由折叠的性质得:∠A'=∠A=30°,OA'=OA,∵∠BPA'=30°,∴∠A'=∠A=∠BPA',∴OA'∥AP,PA'∥OA,∴四边形OAPA'是菱形,∴PA=OA=,作PM⊥OA于M,如图④所示:∵∠A=30°,∴PM=PA=,把y=代入y=﹣x+1得:=﹣x+1,解得:x=,∴P(,);综上所述:当∠BPA'=30°时,点P的坐标为(,)或(,).3.解:DE=BG,DE⊥BG,理由:如图,∵四边形ABCD和四边形AEFG是正方形,∴AD=AB,AE=AG,∠DAB=∠EAG=90°,∴∠DAE=∠BAG,在△ADE和△ABG中,,∴△ADE≌△ABG,∴DE=BG,∠AED=∠AGB,∵∠AGB+∠AMG=90°,∴∠AED+∠AMG=90°,∵∠AMG=∠EMH,∴∠AED+∠EMH=90°,∴∠EHG=90°,∴DE⊥BG;即:DE=BG,DE⊥BG;(2)①由(1)知,∠EHG=90°=∠C,∴点H是正方形ABCD的外接圆上,∴DH是正方形ABCD的外接圆的弦,∴DH最大就是正方形ABCD的外接圆的直径BD=2cm;故答案为2cm;②如图2,作出正方形AEFG的外接圆,连接OC',OC,FC,FC',由(1)知,∠EHG=90°=∠EFG,∴点H在正方形AEFG的外接圆⊙O上,点H的运动轨迹是如图2所示的这段弧,(即:点D,B,E在同一条线上时,和点G,D',B'在同一条线上时,)∴当∠AGH越大,越长,即:GH⊥AB时,∠AGH最大,∵正方形AEFG的边长是2,∴OA=OB=,∵AB=,∴OA=OB=AB,∴∠AOB=60°,同理:∠AOD'=60°,∴∠BOD'=∠AOB+∠AOD'=120°∴点H经过路线的长度为•2π•=π(cm).4.解:(1)∵+=0.∴a+5=0,b﹣3=0,∴a=﹣5,b=3,故答案:﹣5,3;(2)存在,理由:如图1,延长AB交y轴于E,设C(0,c),∵a=﹣5,b=3,∴A(﹣5,1),B(﹣2,3),∴AB的解析式为y=x+(﹣5≤x≤﹣2),∴E(0,),∴CE=|c﹣|,∵S△ABC=8,∴S△ABC=S△ACE﹣S△BCE=CE•|x A|﹣CE•|x B|=CE•(|x A|﹣|x B|)=×|c﹣|×(5﹣2)=8,∴|c﹣|=,∴c=或c=﹣,∴C(0,)或(0,﹣1);(3)∵将线段BA平移得到线段OD,∴OD的解析式为y=x(﹣3≤x≤0),∵点P(m,n)在线段OD上,∴n=m,∴3n﹣2m=0.5.解:(1)由折叠知,BE=AB=10,在Rt△BCE中,BC=8,根据勾股定理得,CE=6,∴S△BCE=CE•BC=24,故答案为24,(2)如图2,当MD=ME时,设BE交DC与点Q,在△DPM和△EQM中,,∴△DPM≌△EQM∴DP=EQ DQ=EP,设AP=x,则DP=8﹣x=EQ DQ=EP=AP=x ∴CQ=10﹣x BQ=2+x,在Rt△CBQ中,由勾股定理得:64+(10﹣x)2=(x+2)2,解得x=,即AP=,在Rt△ABP中,由勾股定理得:BP=,(3)由折叠知,∠BPE=∠APB,AP=PE,∵点P是AD中点,∴AP=DP,∴PD=PE,∴∠PDE=∠PED,∵2∠PDE+∠DPE=180°,2∠APB+∠DPE=180°,∴∠PDE=∠APB,∴∠PDE=∠PED=∠BPE=∠APB,∵∠APB+∠ABP=90°,∠PBC+∠ABP=90°,∴∠APB=∠PBC故答案为4.6.解:(1)△AOB沿x轴向右平移得到△OCD,根据AO=2可知,平移的距离是2个单位长度;△AOB与△COD关于直线对称,根据线段AC被y轴垂直平分可知,对称轴是y轴;△AOB绕原点O顺时针旋转得到△DOC,根据∠BOC=180°﹣∠AOB=120°可知,旋转角度可以是120°;故答案为:2;y轴;120(2)由AO=DO,∠COD=60°可得,∠OAD=∠ODA=30°,∴∠ADC=30°+60°=90°,∴AD⊥CD.7.解:(1)如图1,由折叠可得,AP=EP,AB=EB=10,Rt△BCE中,由勾股定理可得,CE=8,∴DE=CD﹣CE=2,设AP=EP=x,则PD=6﹣x,∵Rt△DEP中,DE2+DP2=PE2,∴22+(6﹣x)2=x2,解得x=,∴AP的长为;(2)如图2,∵四边形ABCD是矩形,∴∠D=∠A=∠C=90°,AD=BC=6,CD=AB=8,根据题意得:△ABP≌△EBP,∴EP=AP,∠E=∠A=90°,BE=AB=8,在△ODP和△OEG中,,∴△ODP≌△OEG(ASA),∴OP=OG,PD=GE,∴DG=EP,设AP=EP=x,则PD=GE=6﹣x,DG=x,∴CG=8﹣x,BG=8﹣(6﹣x)=2+x,根据勾股定理得:BC2+CG2=BG2,即62+(8﹣x)2=(x+2)2,解得x=4.8,∴AP=4.8;(3)解法一:如图3,取DE的中点F,连接PF,则当点P是AD的中点时,DP=AP=EP=3,∴PF⊥DE,∴∠PFE=∠BEP=90°,由折叠可得,∠BPE=∠APE=∠PEF,BE=AB=4,∴△PEF∽△BPE,∴,即,∴PF=EF,又∵EF2+PF2=PE2,∴EF2+(EF)2=32,解得EF=,∴DE=;解法二:如图3,过E作GF∥AB,交AD于G,交BC于F,则∠PGE=∠EFB=90°,GF=AB=4,设GE=x,则EF=4﹣x,由折叠可得,∠BEP=∠A=90°,AB=BE=4,PE=AP=AD=3,∴∠PEG=∠EBF,∴△PEG∽△EBF,∴=,即=,∴PG=(4﹣x),∵Rt△EGP中,GE2+PG2=PE2,∴x2+[(4﹣x)]2=32,解得x1=0(舍去),x2=,∴GE=,GD=DP﹣PG=3﹣(4﹣)=,∴Rt△DEG中,DE===,∴DE的长为.8.解:(1)证明:在Rt△ABC中,∵CD是斜边AB上的中线.∴CD=AB.在△ABF中,点M,N分别是边AF,BF的中点,∴MN=AB,∴CD=MN.(2)答:CN与EN的数量关系CN=EN,CN与EN的位置关系CN⊥EN.证明:连接EM,DN,如图.与(1)同理可得CD=MN,EM=DN.在Rt△ABC中,CD是斜边AB边上的中线,∴CD⊥AB.在△ABF中,同理可证EM⊥AF.∴∠EMF=∠CDB=90°.∵D,M,N分别为边AB,AF,BF的中点,∴DN∥AF,MN∥AB.∴∠FMN=∠MND,∠BDN=∠MND.∴∠FMN=∠BDN.∴∠EMF+∠FMN=∠CDB+∠BCN.∴∠EMN=∠NDC.∴△EMN≌△DNC.∵∠1+∠3+∠EMN=180°,∴∠2+∠3+∠FMN=90°.∴∠2+∠3+∠DNM=90°,即∠CNE=90°.∴CN⊥EN.(3)点N是以点D为圆心,为半径的圆上,在Rt△ABC中,AC=BC=a,∴AB=a,∵CD为AB边上的中线.∴CD=AB=,∴CN最大=CD+=,CN最小=CD﹣=由(2)知,EN=CN,∴EN最大=,EN最小=即:EN的最大值为,最小值为.9.解:(1)如图1,过点A作AH⊥BC于H,则∠AHB=∠AHC=90°,在Rt△AHB中,∵AB=5,∠B=45°,∴BH=AB cos B=5,AH=AB sin B=5,在Rt△AHC中,∵∠C=30°,∴AC=2AH=10,CH=AC cos C=5,(2)①证明:如图2,过点A作AP⊥AB交BC于P,连接PE,则∠BAP=90°,∠APB =45°,由旋转可得,AD=AE,∠DAE=90°,∴∠BAP=90°=∠DAE,∴∠BAD=∠PAE,∵∠B=∠APB=45°,∴AB=AP,在△ABD和△APE中,,∴△ABD≌△APE,∴BD=PE,∠B=∠APE=45°,∴∠EPB=∠EPC=90°,∵∠C=30°,∴CE=2PE,∴CE=2BD;②如图3,作AH⊥BC于H,AC的垂直平分线交AC于P,交BC于M,则AP=PC,在Rt△AHC中,∵∠ACH=30°,∴AC=2AH,∴AH=AP,在Rt△AHD和Rt△APE中,,∴△AHD≌△APE(HL),∴∠DAH=∠EAP,∵EM⊥AC,PA=PC,∴MA=MC,∴∠MAC=∠MCA=∠MAH=30°,∴∠DAM=∠EAM=∠DAE=45°,∴∠DAH=∠EAP=15°,∴∠BAD=∠BAH﹣∠DAH=30°,如图3,作DK⊥AB于K,设BK=DK=a,则AK=a,AD=2a,∴==,∵AE=CE=AD,∴=.10.解:(1)如图1,连接CD,∵△ABC是等边三角形,点D和点B关于直线AC轴对称,∴BC=DC,∠ACB=∠ACD=60°,∴∠DCE=60°,∵DE⊥CE,CE=5,∴∠CDE=30°,∴CD=2CE=10,∴BC=10;(2)如图2,过点N作NG⊥CD于G,作NH⊥AC于H,则∠H=∠DGN=90°,∵△ABC是等边三角形,点D和点B关于直线AC轴对称,∴∠1=∠2=60°,∴∠3=60°=∠4,即NC平分∠GCH,∴NG=NH,∵线段DM的垂直平分线交直线BC于点N,∴NM=ND,在Rt△MNH和Rt△DNG中,,∴Rt△MNH≌Rt△DNG(HL),∴∠CMQ=∠NDQ,又∵∠MQC=∠DQN,∴∠2=∠5=60°,∵NM=ND,∴△DMN为等边三角形;(3)①如图3,当点M在线段AC上时,连接AD,BD,则BD⊥AC,BP=DP,∵△ACD和△MND都是等边三角形,∴AD=CD,∠ADM=∠CDN,MD=ND,∴△ADM≌△CDN,∴AM=CN,∵=3,∴=,∴=,∴=,即=,∴=,∴=;②如图4,当点M在CA延长线上时,连接AD,同理可得,△ADM≌△CDN,∴AM=CN,∵=3,∴=,∴=,即=,∴BN=CN,∴=1.综上所述,=或1.故答案为:或1.。
初三数学专题复习7应用题 (5)

初三数学专题复习7---应用题列方程或方程组解应用题1.为了增强居民的节约用电意识,某市拟出台居民阶梯电价政策:每户每月用电量不超过230千瓦时的部分为第一档,按每千瓦时0.49元收费;超过230千瓦时且不超过400千瓦时的部分为第二档,超过的部分按每千瓦时0.54元收费;超过400千瓦时的部分为第三档,超过的部分按每千瓦时0.79元收费.(1)将按阶梯电价计算得以下各家4(2)设一户家庭某月用电量为x千瓦时,写出该户此月应缴电费y(元)与用电量x(千瓦时)之间的函数关系式.2. 某中学库存960套旧桌凳,修理后捐助贫困山区学校.现有甲、乙两个木工小组都想承揽这项业务.经协商后得知:甲小组单独修理这批桌凳比乙小组多用20天;乙小组每天修的桌凳套数是甲小组的1.5倍.求甲、乙两个木工小组每天各修桌凳多少套?3.如图是一块长、宽分别为60 m、50 m的矩形草坪,草坪中有宽度均为x m的一横两纵的甬道.(1)用含x的代数式表示草坪的总面积S ;(2)当甬道总面积为矩形总面积的4.10%时,求甬道的宽.解:4. 小明从家骑自行车出发,沿一条直路到相距2400m96m/min速度从邮局沿同一条道路步行回家,小明在邮局停留2min后沿原路以原速返回,设他们出发后经过t min时,小明与家之间的距离为s1 m,小明爸爸与家之间的距离为s2 m,图中折线OABD、线段EF分别表示s1、s2与t之间的函数关系的图象。
(1)求s2与t之间的函数关系式;(2追上爸爸?这时他们距离家还有多远?5.列方程(组)解应用题:600米,跑步的平均速度为每分钟200米,自行车路段和长跑路段共5000米,用时15分钟.求自行车路段和长跑路段的长度.6.某纺织厂有纺织工人300名,为增产创收,该纺织厂又增设了制衣车间,准备将这300名纺织工人合理分配到纺织车间和制衣车间.现在知道工人每人每天平均能织布30米或制4件成衣,每件成衣用布1.5米,若使生产出的布匹刚好制成成衣,求应有多少人去生产成衣?7.已知相邻的两根电线杆AB与CD高度相同,且相距BC=50m.小王为测量电线杆的高度,在两根电线杆之间某一处E架C ABD起测角仪,如图所示,分别测得两根电线杆顶端的仰角为45°、23°,已知测角仪EF 高1.5m ,请你帮他算出电线杆的高度.(精确到0.1m ,参考数据:sin23°≈0.39,cos23°≈0.92,tan23°≈0.43) 显示解析8. 列方程或方程组解应用题:某石化工程公司第一工程队承包了铺设一段输油管道的工程,原计划用9天时间完成;实际施工时,每天比原计划平均多铺设50米,结果只用了7天就完成了全部任务. 求实际施工时,平均每天铺设多少米?这段输油管道有多长?9. 某街道办事处需印制主题为“做文明有礼的北京人,垃圾减量垃圾分类从我做起”的宣传单. 街道办事处附近的甲、乙两家图文社印制此种宣传单的收费标准如下: 甲图文社收费s (元)与印制数t (张)的函数关系如下表:乙图文社的收费方式为:印制2 000张以内(含2 000张),按每张0.13元收费;超过 2 000张,均按每张0.09元收费.(1)根据表中给出的对应规律,写出甲图文社收费s (元)与印制数t (张)的函数关系式; (2)由于马上要用宣传单,街道办事处同时在甲、乙两家图文社共印制了1 500张宣传单,印制费共179元,问街道办事处在甲、乙两家图文社各印制了多少张宣传单?(3)若在下周的宣传活动中,街道办事处还需要加印5 000张宣传单,在甲、乙两家图文社中选择 图文社更省钱.10.列方程解应用题:某种电脑病毒传播非常快,如果一台电脑被感染,经过两轮感染后就会有81台电脑被感染.请你用学过的知识分析,每轮感染中平均一台电脑会感染几台电脑?11.如图,某场馆门前台阶的总高度CB 为0.9m ,为了方便残疾人行走,该场馆决定将其中一个门的门前台阶改造成供轮椅行走的斜坡,并且设计斜坡的倾斜角A∠为8°,请计算从斜坡起点A到台阶最高点D的距离(即斜坡AD的长).(结果精确到0.1m,参考数据:sin8°≈0.139,cos8°≈0.990,tan8°≈0.141)12.如图,某天然气公司的主输气管道途经A小区,继续沿A小区的北偏东60︒方向往前铺设,测绘员在A处测得另一个需要安装天然气的M小区位于北偏东30︒方向,测绘员从A处出发,沿主输气管道步行2000米到达C处,此时测得M小区位于北偏西60︒方向.现要在主输气管道AC上选择一个支管道连接点N,使从N处到M小区铺设的管道最短.(1)问:MN与AC满足什么位置关系时,从N到M小区铺设的管道最短?(2)求∠AMC的度数和AN的长.初三数学专题复习7---应用题 答案1.解:(1)……2分(2)当0230x ≤≤时,0.49y x =; 当230400x <≤时,0.54-11.5y x =;当400x >时,0.79-111.5y x =.2.解:设甲组每天修桌凳x 套,则乙组每天修桌凳为1.5x 套. 解得,x=16 经检验,x=16是原方程的解,且符合实际意义.1.5x=1.5 16=24 答:甲组每天修桌凳16套,乙组每天修桌凳为24套.3.解:(1)S = 6050⨯-(60 x + 2×50 x -2×x 2 )=3000 + 2x 2 -160x .(2)由题意得:-2x 2+160x =60501000104⨯⨯, 解得 x = 2 或 x = 78.又0<x <50,所以x = 2, 答:甬道的宽是2米. 4. (1)解:设b kt s 2+=∵t=2400÷96=25分∴(25,0)与(0,2400)在直线2s 上 ∴可得k=-96,b=2400 ∴2400t 96-s 2+= …(2)解法一:设小明从家出发经过t 分钟可以追上爸爸 小明的速度是:2400÷10=240米/分根据题意:可得 96t=240(t-12)解得 t=20 ,(25-20)×96=480米 ………………………5分答:小明从家出发经过20分钟可以追上爸爸,距家还有480米。
中考数学压轴题解题方法大全和技巧

2015年中考数学压轴题解题技巧练习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已知矩形ABCD的三个顶点B4,0、C8,0、D8,8.抛物线y=ax2+bx过A、C两点.1直接写出点A的坐标,并求出抛物线的解析式;2动点P从点A出发.沿线段AB向终点B运动,同时点Q从点C出发,沿线段CD向终点D运动.速度均为每秒1个单位长度,运动时间为t秒.过点P作PE⊥AB交AC于点E.①过点E作EF⊥AD于点F,交抛物线于点G.当t为何值时,线段EG最长②连接EQ.在点P、Q运动的过程中,判断有几个时刻使得△CEQ是等腰三角形请直接写出相应的t值.解:1点A的坐标为4,8 …………………1分将A 4,8、C8,0两点坐标分别代入y=ax2+bx8=16a+4b得0=64a+8b解得a=-12,b=4∴抛物线的解析式为:y=-12x2+4x …………………3分2①在Rt△APE和Rt△ABC中,tan∠PAE=PEAP=BCAB,即PEAP=48∴PE=12AP=12t.PB=8-t.∴点E的坐标为4+12t,8-t.∴点G的纵坐标为:-124+12t2+44+12t=-18t2+8. …………………5分∴EG=-18t 2+8-8-t =-18t 2+t. ∵-18<0,∴当t=4时,线段EG 最长为2. …………………7分 ②共有三个时刻. …………………8分t 1=163, t 2=4013,t 3= 8525+. …………………11分 一、对称翻折平移旋转1.2014年南宁如图12,把抛物线2y x =-虚线部分向右平移1个单位长度,再向上平移1个单位长度,得到抛物线1l ,抛物线2l 与抛物线1l 关于y 轴对称.点A 、O 、B 分别是抛物线1l 、2l 与x 轴的交点,D 、C 分别是抛物线1l 、2l 的顶点,线段CD 交y 轴于点E .1分别写出抛物线1l 与2l 的解析式;2设P 是抛物线1l 上与D 、O 两点不重合的任意一点,Q 点是P 点关于y 轴的对称点,试判断以P 、Q 、C 、D 为顶点的四边形是什么特殊的四边形 说明你的理由.3在抛物线1l 上是否存在点M ,使得ABM AOED S S ∆∆=四边形,如果存在,求出M 点的坐标,如果不存在,请说明理由.2.福建2013年宁德市如图,已知抛物线C 1:()522-+=x a y 的顶点为P ,与x 轴相交于A 、B 两点点A 在点B 的左边,点B 的横坐标是1.1求P 点坐标及a 的值;4分 2如图1,抛物线C 2与抛物线C 1关于x 轴对称,将抛物线C 2向右平移,平移后的抛物线记为C 3,C 3的顶点为M ,当点P 、M 关于点B 成中心对称时,求C 3的解析式;4分3如图2,点Q 是x 轴正半轴上一点,将抛物线C 1绕点Q 旋转180°后得到抛物线C 4.抛物线C 4的顶点为N ,与x 轴相交于E 、F 两点点E 在点F 的左边,当以点P 、N 、F 为顶点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时,求点Q 的坐标.5分12yxAO B PM图1C 2C 321 yxAO B PN图C 1C 4Q EF 22二、动态:动点、动线3.2014年辽宁省锦州如图,抛物线与x 轴交于Ax 1,0、Bx 2,0两点,且x 1>x 2,与y 轴交于点C 0,4,其中x 1、x 2是方程x 2-2x -8=0的两个根. 1求这条抛物线的解析式;2点P 是线段AB 上的动点,过点P 作PE ∥AC ,交BC 于点E ,连接CP ,当△CPE 的面积最大时,求点P 的坐标;3探究:若点Q 是抛物线对称轴上的点, 是否存在这样的点Q ,使△QBC 成为等腰三角形若存在,请直接写出所有符合条件的 点Q 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4.2013年山东省青岛市已知:如图①,在Rt △ACB 中,∠C B 出发沿BA 方向向点A 匀速运动,速度为1cm/s ;点Q 由A 为2cm/s ;连接PQ .若设运动的时间为ts0<t <2,解答下列问题: 1当t 为何值时,PQ ∥BC2设△AQP 的面积为y 2cm ,求y 与t 之间的函数关系式;3是否存在某一时刻t,使线段PQ 恰好把Rt △ACB 的周长和面积同时平分 若存在,求出此时t 的值;若不存在,说明理由;4如图②,连接PC,并把△PQC 沿QC 翻折,得到四边形PQP ′C,那么是否存在某一时刻t,使四边形PQP ′C 为菱形 若存在,求出此时菱形的边长;若不存在,说明理由.5.09年吉林省如图所示,菱形ABCD 的边长为6厘米,∠B =60°.从初始时刻开始,点P 、Q 同时从A 点出发,点P 以1厘米/秒的速度沿A →C →B 的方向运动,点Q 以2厘米/秒的速度沿A →B →C →D 的方向运动,当点Q 运动到D 点时,P 、Q 两点同时停止运动.设P 、Q 运动的时间为x秒时,△APQ 与△ABC 重叠部分....的面积为y 平方厘米这里规定:点和线段是面积为0的三角形,解答下列问题:1点P 、Q 从出发到相遇所用时间是__________秒;B 图C2点P 、Q 从开始运动到停止的过程中,当△APQ 是等边三角形时x 的值是__________秒; 3求y 与x 之间的函数关系式.6.2012年浙江省嘉兴市如图,已知A 、B 是线段MN 上的两点,4=MN ,1=MA ,1>MB .以A为中心顺时针旋转点M ,以B 为中心逆时针旋转点N ,使M 、N 两点重合成一点C ,构成△ABC ,设x AB =. 1求x 的取值范围;2若△ABC 为直角三角形,求x 的值; 3探究:△ABC 的最大面积8.2009年中考天水如图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 ,二次函数y =ax 2+bx +ca >0的图象顶点为D ,与y 轴交于点C ,与x 轴交于点A 、B ,点A 在原点的左侧,点B 的坐标为3,0,OB =OC ,tan ∠ACO =错误!.1求这个二次函数的解析式;2若平行于x 轴的直线与该抛物线交于点M 、N ,且以MN 为直径的圆与x 轴相切,求该圆的半径长度;3如图2,若点G 2,y 是该抛物线上一点,点P 是直线AG 下方的抛物线上的一动点,当点P 运动到什么位置时,△AGP 的面积最大 求此时点P 的坐标和△AGP 的最大面积.9.14年湖南省张家界市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已知A -4,0,B 1,0,且以AB 为直径的圆交y 轴的正半轴于点C ,过点C 作圆的切线交x 轴于点D . 1求点C 的坐标和过A ,B ,C 三点的抛物线的解析式; 2求点D 的坐标;3设平行于x 轴的直线交抛物线于E ,F 两点,问:是否存在以线段EF 为直径的圆,恰好与x 轴相切 若存在,求出该圆的半径,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xOy坐标O 相切于点A 和点C .1求抛物线的解析式;2抛物线的对称轴交x 轴于点E ,连结DE ,并延长DE 交圆O 于F ,求EF 的长. 3过点B 作圆O 的切线交DC 的延长线于点P ,判断点P 是否在抛物线上,说明理由.第24题四、比例比值取值范围11.2014年怀化图9是二次函数k m x y ++=2)(的图象,其顶点坐标为M1,-4.1求出图象与x 轴的交点A,B 的坐标; 2在二次函数的图象上是否存在点P,使MAB PAB S S ∆∆=45,若存在,求出P 点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3将二次函数的图象在x 轴下方的部分沿x 轴翻折,图象的其余部分保持不变,得到一个新的图象,请你结合这个新的图象回答:当直线)1(<+=b b x y 与此图象有两个公共点时,b 的取值范围.12. 湖南省长沙市2013年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矩形OABC 的两边分别在x 轴和y 轴上,82OA = cm, OC=8cm,现有两动点P 、Q 分别从O 、C 同时出发,P在线段OA 上沿OA 方向以每秒2 cm 的速度匀速运动,Q在线段CO 上沿CO 方向以每秒1 cm 的速度匀速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 秒.1用t 的式子表示△OPQ 的面积S ;2求证:四边形OPBQ 的面积是一个定值,并求出这个定值;3当△OPQ 与△PAB 和△QPB 相似时,抛物线214y x bx c =++经过B 、P 两点,过线段BP 上一动点M 作y 轴的平行线交抛物线于N ,当线段MN 的长取最大值时,求直线MN 把四边形OPBQ 分成两部分的面积之比.13.成都市2010年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 ,抛物线2y ax bx c =++与x 轴交于A B 、两点点A 在点B 的左侧,与y 轴交于点C ,点A 的坐标为(30)-,,若将经过A C 、两点的直线y kx b =+沿y 轴向下平移3个单位后恰好经过原点,且抛物线的对称轴是直线2x =-.1求直线AC 及抛物线的函数表达式;2AC ABP ∆BPC ∆的面积分别为ABP S ∆、BPC S ∆,且:2:3ABP BPC S S ∆∆=,求点P 的坐标;图9 图1BA P x CQ O y第26题图3设Q 的半径为l,圆心Q 在抛物线上运动,则在运动过程中是否存在Q 与坐标轴相切的情况 若存在,求出圆心Q 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并探究:若设⊙Q 的半径为r ,圆心Q 在抛物线上运动,则当r 取何值时,⊙Q 与两坐轴同时相切五、探究型14.内江市2010如图,抛物线()2230y mx mx m m =-->与x 轴交于A B 、两点,与y 轴交于C 点.1请求出抛物线顶点M 的坐标用含m 的代数式表示,A B 、两点的坐标; 2经探究可知,BCM △与ABC △的面积比不变,试求出这个比值;3是否存在使BCM △为直角三角形的抛物线 若存在,请求出;如果不存在,请说明 理由.15.重庆市潼南县2010年如图,于A 、B,点A 的坐标为2,0,点C 1求抛物线的解析式;2点E 是线段AC 上一动点,过点D 的坐标; 3在直线BC 上是否存在一点P,说明理由.16.2008年福建龙岩如图,抛物线y 轴,点A 在x 轴上,点C 在y 轴上,且AC BC =.1求抛物线的对称轴;2写出A B C ,,三点的坐标并求抛物线的解析式;3探究:若点P 是抛物线对称轴上且在x 轴下方的动点,是否存在PAB △是等腰三角形.若存在,求出所有符合条件的点P 坐标;不存在,请说明理由.题图2617.09年广西钦州26.本题满分10分如图,已知抛物线y =34x 2+bx +c 与坐标轴交于A 、B 、C 三点, A 点的坐标为-1,0,过点C 的直线y =34tx -3与x 轴交于点Q ,点P 是线段BC 上的一个动点,过P 作PH ⊥OB 于点H .若PB =5t ,且0<t <1.1填空:点C 的坐标是_▲_,b =_▲_,c =_▲_; 2求线段QH 的长用含t 的式子表示;3依点P 的变化,是否存在t 的值,使以P 、H 、Q 为顶点的三角形与△COQ 相似 若存在,求出所有t 的值;若不存在,说明理由.18.09年重庆市已知: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 y 中,矩形OABC 的边OA 在y 轴的正半轴上,OC 在x 轴的正半轴上,OA =2,OC =3.过原点O 作∠AOC 的平分线交AB 于点D ,连接DC ,过点D 作DE ⊥DC ,交OA 于点E .1求过点E 、D 、C 的抛物线的解析式;2将∠EDC 绕点D 按顺时针方向旋转后,角的一边与y 轴的正半轴交于点F ,另一边与线段OC交于点G .如果DF 与1中的抛物线交于另一点M ,点M 的横坐标为56,那么EF =2GO 是否成立 若成立,请给予证明;若不成立,请说明理由;3对于2中的点G ,在位于第一象限内的该抛物线上是否存在点Q ,使得直线GQ 与AB 的交点P与点C 、G 构成的△PCG 是等腰三角形 若存在,请求出点Q 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ax 2+bx,12P3在2的条件下,抛物线的对称轴上是否存在点Q ,使得以B ,N ,Q 为顶点的三角形与△ABC 相似 若存在,请求出点Q 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20.08江苏徐州如图1,一副直角三角板满足AB =BC,AC =DE,∠ABC =∠DEF =90°,∠EDF =30°操作将三角板DEF 的直角顶点E 放置于三角板ABC 的斜边AC 上,再将三角板....DEF ...绕点..E .旋转..,并使边DE 与边AB 交于点P,边EF 与边BC 于点Q 探究一在旋转过程中, (1) 如图2,当CE1EA=时,EP 与EQ 满足怎样的数量关系 并给出证明. (2) (3) 如图3,当CE2EA=时EP 与EQ 满足怎样的数量关系, (4) 并说明理由. (5)(6) 根据你对1、2的探究结果,试写出当CEEA=m 时,EP 与EQ 满足的数量关系式 为_________,其中m 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直接写出结论,不必证明 探究二若,AC =30cm,连续PQ,设△EPQ 的面积为Scm 2,在旋转过程中:(1) S 是否存在最大值或最小值 若存在,求出最大值或最小值,若不存在,说明理由. (2) 随着S 取不同的值,对应△EPQ 的个数有哪些变化 不出相应S 值的取值范围. (3)六、最值类综合题;一函数型综合题:是先给定直角坐标系和几何图形,求已知函数的解析式即在求解前已知函数的类型,然后进行图形的研究,求点的坐标或研究图形的某些性质;初中已知函数有:①一次函数包括正比例函数和常值函数,它们所对应的图像是直线;②反比例函数,它所对应的图像是双曲线;③二次函数,它所对应的图像是抛物线;求已知函数的解析式主要方法是待定系数法,关键是求点的坐标,而求点的坐标基本方法是几何法图形法和代数法解析法;此类题基本在第24题,满分12分,基本分2-3小题来呈现;二几何型综合题:是先给定几何图形,根据已知条件进行计算,然后有动点或动线段运动,对应产生线段、面积等的变化,求对应的未知函数的解析式即在没有求出之前不知道函数解析式的形式是什么和求函数的定义域,最后根据所求的函数关系进行探索研究,一般有:在什么条件下图形是等腰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四边形是菱形、梯形等或探索两个三角形满足什么条件相似等或探究线段之间的位置关系等或探索面积之间满足一定关系求x的值等和直线圆与圆的相切时求自变量的值等;求未知函数解析式的关键是列出包含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等量关系即列出含有x、y的方程,变形写成y=fx的形式;一般有直接法直接列出含有x和y的方程和复合法列出含有x和y和第三个变量的方程,然后求出第三个变量和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代入消去第三个变量,得到y =fx的形式,当然还有参数法,这个已超出初中数学教学要求;找等量关系的途径在初中主要有利用勾股定理、平行线截得比例线段、三角形相似、面积相等方法;求定义域主要是寻找图形的特殊位置极限位置和根据解析式求解;而最后的探索问题千变万化,但少不了对图形的分析和研究,用几何和代数的方法求出x的值;几何型综合题基本在第25题做为压轴题出现,满分14分,一般分三小题呈现;在解数学综合题时我们要做到:数形结合记心头,大题小作来转化,潜在条件不能忘,化动为静多画图,分类讨论要严密,方程函数是工具,计算推理要严谨,创新品质得提高;解中考数学压轴题秘诀二具有选拔功能的中考压轴题是为考察考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而设计的题目,其特点是知识点多,覆盖面广,条件隐蔽,关系复杂,思路难觅,解法灵活;解数学压轴题,一要树立必胜的信心,二要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和熟练的基本技能,三要掌握常用的解题策略;现介绍几种常用的解题策略,供初三同学参考;1、以坐标系为桥梁,运用数形结合思想:纵观最近几年各地的中考压轴题,绝大部分都是与坐标系有关的,其特点是通过建立点与数即坐标之间的对应关系,一方面可用代数方法研究几何图形的性质,另一方面又可借助几何直观,得到某些代数问题的解答;2、以直线或抛物线知识为载体,运用函数与方程思想:直线与抛物线是初中数学中的两类重要函数,即一次函数与二次函数所表示的图形;因此,无论是求其解析式还是研究其性质,都离不开函数与方程的思想;例如函数解析式的确定,往往需要根据已知条件列方程或方程组并解之而得;3、利用条件或结论的多变性,运用分类讨论的思想:分类讨论思想可用来检测学生思维的准确性与严密性,常常通过条件的多变性或结论的不确定性来进行考察,有些问题,如果不注意对各种情况分类讨论,就有可能造成错解或漏解,纵观近几年的中考压轴题分类讨论思想解题已成为新的热点;4、综合多个知识点,运用等价转换思想:任何一个数学问题的解决都离不开转换的思想,初中数学中的转换大体包括由已知向未知,由复杂向简单的转换,而作为中考压轴题,更注意不同知识之间的联系与转换,一道中考压轴题一般是融代数、几何、三角于一体的综合试题,转换的思路更要得到充分的应用;中考压轴题所考察的并非孤立的知识点,也并非个别的思想方法,它是对考生综合能力的一个全面考察,所涉及的知识面广,所使用的数学思想方法也较全面;因此有的考生对压轴题有一种恐惧感,认为自己的水平一般,做不了,甚至连看也没看就放弃了,当然也就得不到应得的分数,为了提高压轴题的得分率,考试中还需要有一种分题、分段的得分策略;5、分题得分:中考压轴题一般在大题下都有两至三个小题,难易程度是第1小题较易,第2小题中等,第3小题偏难,在解答时要把第1小题的分数一定拿到,第2小题的分数要力争拿到,第3小题的分数要争取得到,这样就大大提高了获得中考数学高分的可能性;6、分段得分:一道中考压轴题做不出来,不等于一点不懂,一点不会,要将片段的思路转化为得分点,因此,要强调分段得分,分段得分的根据是“分段评分”,中考的评分是按照题目所考察的知识点分段评分,踏上知识点就给分,多踏多给分;因此,对中考压轴题要理解多少做多少,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水平,把中考数学的压轴题变成最有价值的压台戏;近几年中考数学中运动几何问题倍受青睐,它不仅综合考查初中数学骨干知识,如三角形全等与相似、图形的平移与旋转、函数一次函数、二次函数与反比例函数与方程等,更重要的是综合考查初中基本数学思想与方法;此类题型也往往起到了考试的选拔作用,使学生之间的数学考试成绩由此而产生距离,所以准确快速解决此类问题是赢得中考数学胜利的关键;如何准确、快速解决此类问题呢关键是把握解决此类题型的规律与方法――以静制动;另外,需要强调的是此类题型一般起点低,第一步往往是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考生一般都能拿分,但恰恰是这一步问题的解题思想和方法是本题基本的做题思想和方法,是特殊到一般数学思想和方法的具体应用,所以考生在解决第一步时不仅要准确计算出答案,更重要的是明确此题的方法和思路;下面以具体实例简单的说一说此类题的解题方法;一、利用动点图形位置进行分类,把运动问题分割成几个静态问题,然后运用转化的思想和方法将几何问题转化为函数和方程问题例1:北京市石景山区2010年数学期中练习在△ABC中,∠B=60°,BA=24CM,BC=16CM, 1求△ABC的面积;2现有动点P从A点出发,沿射线AB向点B方向运动,动点Q从C点出发,沿射线CB也向点B方向运动;如果点P的速度是4CM/秒,点Q的速度是2CM/秒,它们同时出发,几秒钟后,△PBQ 的面积是△ABC的面积的一半3在第2问题前提下,P,Q两点之间的距离是多少点评:此题关键是明确点P、Q在△ABC边上的位置,有三种情况;1当0﹤t≦6时,P、Q分别在AB、BC边上;2当6﹤t≦8时,P、Q分别在AB延长线上和BC边上;3当t >8时, P、Q分别在AB、BC边上延长线上.然后分别用第一步的方法列方程求解.A例2: 北京市顺义2010年初三模考已知正方形ABCD的边长是1,E为CD边的中点, P为正方形ABCD边上的一个动点,动点P从A点出发,沿A→B→C→E运动,到达点E.若点P经过的路程为自变量x,△APE的面积为函数y,1写出y与x的关系式2求当y=13时,x的值等于多少点评:这个问题的关键是明确点P在四边形ABCD边上的位置,根据题意点P的位置分三种情况:分别在AB上、BC边上、EC边上.第一是以静化动,把问的某某秒后的那个时间想想成一个点,然后再去解,第二是对称性,如果是二次函数的题,一定要注意对称性;第三是关系法:你可以就按照图来,就算是图画的在不对,只要你把该要的条件列成一些关系,列出一些方程来;中等的动点题也就没问题了;但是在难一点的动点题就要你的能力了,比如让你找等腰三角形的题,最好带着圆规,这样的题你要从三个顶点考虑,每一条边都要想好,然后再求出来看看在不在某个范围内1、以坐标系为桥梁,运用数形结合思想纵观最近几年各地的中考压轴题,绝大部分都是与坐标系有关的,其特点是通过建立点与数即坐标之间的对应关系,一方面可用代数方法研究几何图形的性质,另一方面又可借助几何直观,得到某些代数问题的解答;2、以直线或抛物线知识为载体,运用函数与方程思想直线与抛物线是初中数学中的两类重要函数,即一次函数与二次函数所表示的图形;因此,无论是求其解析式还是研究其性质,都离不开函数与方程的思想;例如函数解析式的确定,往往需要根据已知条件列方程或方程组并解之而得;3、利用条件或结论的多变性,运用分类讨论的思想分类讨论思想可用来检测学生思维的准确性与严密性,常常通过条件的多变性或结论的不确定性来进行考察,有些问题,如果不注意对各种情况分类讨论,就有可能造成错解或漏解,纵观近几年的中考压轴题分类讨论思想解题已成为新的热点;4、综合多个知识点,运用等价转换思想任何一个数学问题的解决都离不开转换的思想,初中数学中的转换大体包括由已知向未知,由复杂向简单的转换,而作为中考压轴题,更注意不同知识之间的联系与转换,一道中考压轴题一般是融代数、几何、三角于一体的综合试题,转换的思路更要得到充分的应用;中考压轴题所考察的并非孤立的知识点,也并非个别的思想方法,它是对考生综合能力的一个全面考察,所涉及的知识面广,所使用的数学思想方法也较全面;因此有的考生对压轴题有一种恐惧感,认为自己的水平一般,做不了,甚至连看也没看就放弃了,当然也就得不到应得的分数,为了提高压轴题的得分率,考试中还需要有一种分题、分段的得分策略;5、分题得分:中考压轴题一般在大题下都有两至三个小题,难易程度是第1小题较易,第2小题中等,第3小题偏难,在解答时要把第1小题的分数一定拿到,第2小题的分数要力争拿到,第3小题的分数要争取得到,这样就大大提高了获得中考数学高分的可能性;6、分段得分:一道中考压轴题做不出来,不等于一点不懂,一点不会,要将片段的思路转化为得分点,因此,要强调分段得分,分段得分的根据是“分段评分”,中考的评分是按照题目所考察的知识点分段评分,踏上知识点就给分,多踏多给分;因此,对中考压轴题要理解多少做多少,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水平,把中考数学的压轴题变成最有价值的压台戏;二. 重点难点:1. 重点:利用题设大胆猜想、分析、比较、归纳、推理,或由条件去探索不明确的结论;或由结论去探索未给予的条件;或去探索存在的各种可能性以及发现所形成的客观规律;2. 难点:探索存在的各种可能性以及发现所形成的客观规律;三. 具体内容:通常情景中的“探索发现”型问题可以分为如下类型:1. 条件探索型——结论明确,而需探索发现使结论成立的条件的题目;2. 结论探索型——给定条件但无明确结论或结论不惟一,而需探索发现与之相应的结论的题目;3. 存在探索型——在一定的条件下,需探索发现某种数学关系是否存在的题目;4. 规律探索型——在一定的条件状态下,需探索发现有关数学对象所具有的规律性或不变性的题目;由于题型新颖、综合性强、结构独特等,此类问题的一般解题思路并无固定模式或套路,但是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考虑:1利用特殊值特殊点、特殊数量、特殊线段、特殊位置等进行归纳、概括,从特殊到一般,从而得出规律;2反演推理法反证法,即假设结论成立,根据假设进行推理,看是推导出矛盾还是能与已知条件一致;3分类讨论法;当命题的题设和结论不惟一确定,难以统一解答时,则需要按可能出现的情况做到既不重复也不遗漏,分门别类加以讨论求解,将不同结论综合归纳得出正确结果;4类比猜想法;即由一个问题的结论或解决方法类比猜想出另一个类似问题的结论或解决方法,并加以严密的论证;以上所述并不能全面概括此类命题的解题策略,因而具体操作时,应更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综合运用;5. 如图所示,抛物线()23m x y --=m >0的顶点为A ,直线l :m x y -=33与y 轴交点为B . 1写出抛物线的对称轴及顶点A 的坐标用含m 的代数式表示;2证明点A 在直线l 上,并求∠OAB 的度数;3动点Q 在抛物线对称轴上,问抛物线上是否存在点P ,使以点P 、Q 、A 为顶点的三角形与⊿OAB 全等 若存在,求出m 的值,并写出所有符合上述条件的P 点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6.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 中,将抛物线22y x =沿y 轴向上平移1个单位,再沿x 轴向右平移两个单位,平移后抛物线的顶点坐标记作A ,直线3x =与平移后的抛物线相交于B ,与直线OA 相交于C .1求△ABC 面积;2点P 在平移后抛物线的对称轴上,如果△ABP 与△ABC 相似,求所有满足条件的P 点坐标.7. 设抛物线22y ax bx =+-与x 轴交于两个不同的点A 一1,0、Bm,0,与y 轴交于点C.且∠ACB=90°.1求m 的值和抛物线的解析式;2已知点D1,n 在抛物线上,过点A 的直线1y x =+交抛物线于另一点E .若点P 在x轴上,以点P 、B 、D 为顶点的三角形与△AEB 相似,求点P 的坐标.3在2的条件下,△BDP 的外接圆半径等于________________.。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m 3或m 1 m3
m 2 m 3 0 解 : 依题意, 得 , m 1 0 m 3或 1 所以 m 1 故m 3, 选( D)
某商店从厂家以每件21元的价格购进一批商品,该商店可以自行定 价。若每件商品售价为a元,则可卖出(350 – 10a)件,但物价局限 定每件商品加价不能超过进价的20%,商店计划要赚400元,需要卖 出多少件商品?每件商品应售价多少元?
m x0 2 (3) (3)代入(1)得x0 1, 所以m 3, 故选( A).
已知两圆的半径分别为2,5,而圆心距是一元二次方程
x 2 10x 21 0 的根,则两圆的公切线的条数为……( D )
A、一条 B、二条 C、三条 D、一条或三条
解:因为方程
x 10x 2 6
abc 4 3 2 6 所以内切圆半径 r 2 3 6 2 2 c 外接圆半径R 6 2
证明 : 原方程可化为: (b c) x 2 2 n ax (c b)n 0, 因为方程有相等的两个 实根, 所以 (2 n a ) 4(b c)(c b)n 0
2
因为n 0, 所以a 2 b 2 c 2 0. 即a 2 b 2 c 2 , 所以ABC为直角三角形 且C为直角 , .
初三数学总复习系列
技巧题——5
1、下列命题中,错误的是…………………………………( D ) A、对于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若a+b+c=0,则一定有 一个根是1;若有一个根是1,则一定有a+b+c=0. B、对于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若a-b+c=0,则一定有 一个根是-1;若有一个根是-1,则一定有a-b+c=0. C、若x1 , x2是方程ax2 bx c 0(a 0)的两个根, 则ax2 bx c
答:该商店需要卖出100件商品,每件商品应售价25元,才能使 商店赚400元。
所以舍去x 31, 取x 25.
(2002 黑龙江)是否存在这样的非负数 , 使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 m m 2 x 2 (2m 1) x 1 0有两个实数根 若存在, 请求出m的值, 若不 , 存在, 请说明理由 .
2
若关于x的方程x 2 m x 2 0与x 2 (m 1) x m 0有一个相同 的实根, 则m的值为( A
A、3 B、2
)
C、4 D、-3
解 : 设相同实根为 0 , 则有 x
2 x0 m x0 2 0 (1) 2 x0 (m 1) x0 m 0 (2) (1) (2)整理, 得
2
若圆心距为3=5 – 2,此时两圆内切,有一条公切线; 若圆心距为7=5+2,此时两圆外切,有三条公切线;
综上知,两圆公切线为一条或三条,选(D)。
(2002 内江)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 m 1) x 2 x m 2 2m 3 0 ( 有一根为0, 则m的值是( D ). ( A) m 3或m 1 (C ) m 1 ( B) ( D)
解 : 不存在. 由题意, 得m 0. m 0
2
[(2m 1)] 4m 0 1 m 4 m为非负整数, 这样的m不存在.
2 2
(1998 山西)设a, b, c是ABC三边的长, 且关于x的方程c( x 2 n) b( x 2 n) 2 nax 0(n 0)有相等的两个实根求证 : ABC是直角三角形 . .
a( x x1 )(x x2 )
D、在实数范围内,二次三项式ax2+bx+c=0总可以分解为两个一次 因式之积。
(1998 镇江)若x 2 2x 2 ( x 2 4x 3)0 , 则x
x 4x 3 0 解 : 依题意 2 x 2x 2 1 x 1且x 3, 故 x1 3, x2 1 所以 : x 1
解 : 设每件商品应售价为 元, 才能使商店赚400元.依题意, 得方程 x ( x 21)(350 10x) 400 整理得 解得 因 x 2 56x 775 0. x1 25 x2 31. 211 20% 25.2, 而x1 25.2, x2 25.2, 当x 25时,350 10x 100件.
(1998 丹阳)已知RtABC的两直角边的长是方程 2 3 px p 2 2 p 4 0 x 的两个根, 试求这个直角三角形的 内切圆半径和外接圆半 . 径
解 :由题意, 得 ( 3 p ) 2 4( p 2 2 p 4) 3 p 2 4 p 2 8 p 16 0. 即 ( p 4) 2 0, 又( p 4) 2 0, 所以p 4. 把p 4代入方程得: x 2 4 3 x 12 0, 即( x 2 3 ) 2 0, 所以x1 x2 2 3. 令两直角边为 , b, 斜边为c, 则c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