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达原理
雷达的工作原理

雷达的工作原理雷达是一种利用电磁波进行探测和测量的仪器。
它可以通过发射电磁波并依据波的反射情况来确定目标的位置、速度和其他相关信息。
雷达在军事、气象、导航等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雷达的工作原理基于电磁波的特性。
电磁波是由电场和磁场组成的,通过空间传播,具有一定的速度和频率。
雷达通常使用的是无线电波或者微波作为探测介质。
无线电波是一种电磁波,可以在空气中传播,并且可以被大气中一些物质(如云、水滴等)反射、散射或者吸收。
雷达由三个主要部分组成:发射机、接收机和显示设备。
发射机负责发射电磁波,接收机负责接收反射的波,并将其转化为有用的信息,显示设备则用于显示结果。
当雷达开始工作时,发射机会产生一束电磁波并将其发射出去。
这束电磁波会朝着预定方向传播,直到遇到目标或者被地物等障碍物反射回来。
当反射波回到雷达时,接收机会接收到这些波,并将其转换成电信号。
在雷达中,发射和接收都是由一个共同的天线完成的。
天线既可以用来发射电磁波,也可以用来接收反射回来的波。
雷达系统中的天线通常由一个或多个指向性的发射和接收元件组成,以便能够在特定的方向上进行探测。
接收到的反射波经过放大和处理后,可以提供目标的位置、速度、大小等相关信息。
雷达通过测量从发射到接收的时间来确定目标的距离。
速度可以通过测量反射波的频率变化来确定,而目标的大小和形状可以根据反射波的幅度和形态来推断。
雷达的探测范围受到波的频率、功率和天线的特性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通常来说,更高频率的波具有更高的分辨率,但也更容易被地物散射吸收,限制了其探测范围。
同时,雷达的探测范围还受到天线高度、大气传播条件和目标表面反射能力等因素的影响。
雷达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其在军事、气象、导航、交通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例如,在军事领域,雷达被用于目标探测、导航、火控等方面。
在气象领域,雷达可以用于检测降水、探测风暴等。
在导航和交通控制中,雷达可以用于飞行器和船只的导航和交通管制。
总之,雷达是一种利用电磁波进行探测和测量的仪器。
雷达的基本工作原理

雷达的基本工作原理
雷达是一种利用电磁波进行探测和测距的设备,其基本工作原理可以分为发射、接收和处理三个步骤。
首先,雷达通过发射器产生一束电磁波。
发射时,雷达通过天线将电磁波传送到空间中。
这些电磁波可以是激光或微波等,具体的频率和波长取决于雷达的用途和工作环境。
接下来,当发射的电磁波遇到一个目标时,一部分电磁波会被目标反射回来。
被反射回来的电磁波会被雷达的接收器检测到。
接收器中的接收天线会接收到这些反射回来的电磁波信号。
随后,接收到的信号会被雷达的接收器放大,并经过滤波和解调等处理步骤。
然后,处理后的信号会被传输给雷达系统的显示器,以展示出目标的位置和其他相关信息。
综上所述,雷达的基本工作原理就是通过发射电磁波,接收并处理目标反射回来的电磁波信号,从而实现目标的探测和测距。
这一原理使雷达在军事、导航、气象和航空等领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雷达探测原理

雷达探测原理雷达(Radar)是一种利用电磁波进行远程探测和测量的技术。
它广泛应用于军事、航空、天气预报和无人驾驶等领域。
雷达的探测原理主要基于回波信号,通过发送和接收电磁波来获取目标的位置、速度和形状等信息。
以下将详细介绍雷达的工作原理。
1. 电磁波的发射和接收雷达系统由一个发射器和一个接收器组成。
发射器用来发射高频电磁波,而接收器用于接收从目标返回的回波信号。
发射器会将电能转化为电磁波能量,并将其辐射到目标区域。
接收器会捕获回波信号并将其转化为电信号,以供后续处理和分析。
2. 脉冲雷达和连续波雷达雷达系统可以分为脉冲雷达和连续波雷达两种类型。
脉冲雷达是以脉冲的形式发送和接收电磁波,通过测量脉冲的时间延迟和回波的强度来确定目标的距离和方位。
连续波雷达则是以连续的形式发送和接收电磁波,通过测量频率差异来判断目标的速度。
3. 雷达信号的传播和散射一旦电磁波从雷达发射器发出,它会以光速传播。
在传播过程中,电磁波会遇到许多障碍物,如建筑物、云层、大气颗粒等。
这些物体会导致电磁波被散射、反射、折射或吸收。
当电磁波与目标相遇时,一部分能量会被目标吸收,而另一部分则会被散射回来,形成回波信号。
回波信号的强度和相位会受到目标的物理属性和雷达参数的影响。
接收器会捕获回波信号并测量其强度和时间延迟。
4. 距离测量雷达通过测量回波信号的时间延迟来确定目标的距离。
当电磁波发射后,它会沿直线传播,直到遇到目标。
回波信号的时间延迟取决于电磁波从发射到接收的时间间隔,并通过速度与时间的关系计算出目标的距离。
计算距离的方法可以是通过测量脉冲雷达的脉冲宽度,或通过连续波雷达的频率差异。
这些数据会通过信号处理和算法来进行计算和解析,从而得出准确的目标距离。
5. 方位和高度测量雷达也可以用于测量目标的方位和高度。
为了确定目标的方位,雷达系统通常采用天线阵列或旋转天线,通过检测回波信号的相位差异来确定目标的方位角度。
对于高度的测量,雷达一般使用仰角来确定目标的高度。
简述雷达工作原理

简述雷达工作原理
雷达是一种利用无线电波来探测目标物体的装置。
雷达的工作原理主要包括发射、接收和信号处理三个步骤。
首先,雷达系统会发射一束无线电波,这些波被称为脉冲。
这些脉冲被发射到空中,并按照一定的频率和功率进行发送。
发射的电波会沿着一定的方向传播并遇到目标物体。
当脉冲遇到目标物体时,一部分的能量会被目标物体反射回来。
这些反射回来的信号通过接收器接收。
接收器是一个专门设计的装置,它能够检测并测量接收到的信号的强度和时间。
接收到的信号经过放大和滤波后,被送到信号处理系统中进行处理。
信号处理系统会分析接收到的信号的特征,比如信号的强度、频率和相位等。
根据这些特征,可以推测出目标物体的位置、速度、方向和其他属性。
最后,雷达系统将处理后的信号转化为可视化的图像或数据,以便用户观察和分析。
这些数据可以用来确定目标物体的位置、形状、运动轨迹等信息。
总结来说,雷达的工作原理是通过发射无线电波并接收反射回来的信号,然后对信号进行处理和分析,从而实现目标物体的探测和识别。
雷达技术原理

雷达技术原理本文将介绍雷达技术的工作原理。
雷达是一种主动式无线电测距测速系统,可以探测和跟踪远距离目标,并提供其位置、速度、大小等基本信息。
雷达技术在天文学、气象学、军事、民用航空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雷达的基本原理是利用电磁波在目标与雷达之间的传输、散射或反射,从而实现距离、方位和速度测量的目的。
雷达技术的工作原理雷达技术的工作原理涉及到电磁波的产生、传输、接收和处理等多个环节。
下面将分别介绍雷达系统中各部分的工作原理。
电磁波的产生雷达系统需要产生电磁波,以便进行测量。
为了产生电磁波,可以使用不同类型的电源,例如发电机、电池或光纤。
一般情况下,雷达系统会使用一台特殊的能够产生高频电磁波的设备,称为雷达发射机。
雷达发射机可以接收电源的电能,并将其转换成高频电磁波,然后将其输出到天线。
电磁波的传输电磁波在传输过程中会受到各种环境因素的干扰,例如气候、大气层、障碍物等。
电磁波的传播距离也会受到其频率和波长的影响。
雷达系统中常用的电磁波频率范围是从1 GHz到100 GHz,对应波长从30厘米到3毫米。
雷达系统一般会使用天线将产生的电磁波传输到目标,并接收其反射或散射回来的信号。
天线可以将电磁波转换为电流信号,并将其发送到雷达接收器进行处理。
电磁波的接收雷达系统的接收器需要能够接收反射或散射回来的电磁波信号,并将其转换为电流信号。
一般情况下,雷达系统会使用一台特殊的接收器,称为雷达接收机。
雷达接收机可以将接收到的电流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并通过信号处理算法来提取目标的距离、方位和速度等信息。
电磁波的处理通过信号处理算法,雷达系统可以对接收到的电磁波信号进行分析,并提取出目标的距离、方位和速度等信息。
雷达系统会将上述信息通过显示屏、电子设备或计算机等方式传送给用户或操作员。
根据用户或操作员的需要,雷达系统可以实现不同的功能,例如探测、识别、追踪、导航或通信等。
雷达技术的应用雷达技术在天文学、气象学、军事和民用航空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雷达技术的工作原理

雷达技术的工作原理雷达技术是一种经典的电子技术,用于探测目标物体。
它主要使用电磁波技术,通过发送和接收电磁波,确定目标物体的坐标、速度和其他特征信息。
本文将详细介绍雷达技术的工作原理。
一、雷达的工作原理1.1 发射信号雷达系统的发射装置通常由高功率的放大器、天线、发射器和控制电路等组成。
当雷达系统开始工作时,控制信号将通过放大器控制发射器发射出一个探测信号,这个信号被称为“脉冲”,脉冲通常是已知的电磁波,在频率和波形上有一定的规律性。
1.2 传播和接收信号脉冲信号通过天线向前传播,当它遇到目标物体时,一部分信号会被反射回来,称其为“回波”。
雷达系统的接收器会接收到反射回来的脉冲信号,并将它们转换成相应的电信号。
1.3 处理信号接收到回波信号后,雷达系统需要根据脉冲的传输时间和其他参数来计算目标物体的距离、速度和其他重要参数。
雷达系统的计算机会根据接收到的信号和发射信号之间的时间延迟来计算干涉波程和回波的时间差,进而计算出目标物体的距离。
同时,计算机还会对反射回来的信号进行信号处理,比如增益控制、滤波和压缩等,从而得到更清晰、更准确的目标物体信息。
1.4 显示目标信息雷达系统在计算出目标物体信息后,需要将这些信息展示给操作员,现代雷达系统通常使用计算机技术来进行目标物体的图像化表示。
计算机可以根据雷达检测到的目标物体位置来在显示器上显示出目标物体的位置、轨迹和速度等。
二、雷达技术的分类雷达技术通过发射信号的不同,可以分为两类:连续波雷达和脉冲雷达。
2.1 连续波雷达连续波雷达系统可以不断地发射电磁波,通过接收到的回波来确定目标物体的距离和位置等。
最早的雷达系统就是连续波雷达,但由于其无法确定目标物体的速度和其他特征,因此现在已不常用。
2.2 脉冲雷达脉冲雷达系统则是在发射一个脉冲信号后等待反射信号的回波,从而确定目标物体的距离、速度和其他特征信息。
脉冲雷达可以获得更加准确和丰富的目标物体信息,并已成为现代雷达系统中最常用的一种雷达系统。
雷达工作原理详解

雷达工作原理详解雷达(Radar)是一种利用电磁波进行探测和测量的技术。
它广泛应用于军事、民用和科研领域,为我们提供了无与伦比的远程感知和监测能力。
本文将详细介绍雷达的工作原理,从发射、接收到信号处理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雷达的发射部分雷达的发射部分主要由发射器、天线和辅助设备组成。
发射器负责产生并放大雷达所需的高频电磁信号,通常采用脉冲信号。
天线则负责将电磁信号转化为空间电磁波,并将其辐射出去。
辅助设备则包括功率放大器、调制器等,用于增强和调制发射信号。
在雷达工作时,发射器会周期性地发射脉冲信号。
脉冲信号的特点是高频短脉冲,这样可以提高雷达的测距分辨率。
天线将脉冲信号转化为电磁波,并通过辐射出去。
辐射出去的电磁波会沿着直线传播,直到遇到目标物体。
二、雷达的接收部分雷达的接收部分主要由天线、接收器和信号处理器组成。
天线负责接收目标物体反射回来的电磁波,并将其转化为电信号。
接收器则负责放大和解调接收到的信号,以便进一步处理。
信号处理器则是对接收到的信号进行处理和分析,提取出目标物体的相关信息。
当发射出去的电磁波遇到目标物体时,一部分电磁波会被目标物体吸收,一部分会被反射回来。
接收天线接收到反射回来的电磁波,并将其转化为电信号。
接收器对接收到的信号进行放大和解调,以便信号处理器能够更好地处理。
信号处理器会对接收到的信号进行滤波、去噪和分析等操作,提取出目标物体的位置、速度等信息。
三、雷达工作原理的基础雷达工作的基础是电磁波的特性和目标物体与电磁波的相互作用。
电磁波是一种由电场和磁场交替变化而形成的波动现象。
它具有传播速度快、穿透能力强等特点,因此非常适合用于远程探测和测量。
当电磁波遇到目标物体时,会发生反射、散射、透射等现象。
其中,反射是指电磁波遇到目标物体后,一部分电磁波按照入射角等于反射角的规律反射回来;散射是指电磁波遇到目标物体后,发生了随机的方向变化;透射是指电磁波穿过目标物体后继续传播。
雷达利用目标物体对电磁波的反射现象,通过接收反射回来的电磁波,可以获得目标物体的位置、速度等信息。
雷达原理1

雷达原理雷达原理雷达是通过发射电磁波,利用反射波来探测目标位置、速度、大小、形状等信息的一种无线电设备。
雷达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军事、民用、气象、海洋等领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遥感技术之一。
本文将介绍雷达的基本原理、组成部分以及常见应用。
一、雷达的原理雷达的基本原理就是利用电磁波的反射和回波的时间间隔来测量目标的位置。
雷达工作时会先发出电磁波,当这些电磁波照射到物体上时,一部分能量将被物体反射回来,这些反射回来的电磁波称为回波。
雷达接收到回波之后,测量回波的时间间隔,就可以计算出物体的距离。
根据多普勒效应,如果物体正在运动,回波的频率会发生改变,根据频率变化的大小,就可以计算出物体的速度。
通过对回波的幅度、相位等参数的测量,还可以推断物体的大小、形状等信息。
二、雷达的组成部分雷达主要由发射机、天线、接收机、信号处理和显示控制系统等几个部分组成。
1、发射机发射机是雷达系统中的核心部分,它主要负责产生并发射出电磁波。
发射机的输出功率决定了雷达的探测距离和精度。
对于航空雷达、气象雷达等要求经常工作、功率稳定的应用,往往使用高功率的宽带数字脉冲雷达。
对于防御、侦察等应用,需要具有较强隐蔽性和抗干扰能力的雷达,往往采用窄带脉冲雷达。
2、天线天线是雷达系统中的接口部分,它负责将发射机产生的电磁波转换成空间中的电磁场,并将接收到的回波转换成电信号送给接收机。
雷达天线的形式和结构各异,但都需要满足两个基本要求:一是较好的发电和收集效率,二是尽可能减少外部干扰和反射。
根据天线的方向特性和运动状态,可以将雷达分为:综合扫描雷达、机械扫描雷达、相控阵雷达、双基地雷达等。
3、接收机接收机是雷达系统中的检测部分,它主要负责接收并处理由天线接收回来的电磁波回波信号。
接收机需要对信号进行前置放大、中频放大、检波和解调处理。
接收机的性能直接决定了雷达系统的探测性能和抗干扰能力。
4、信号处理和显示控制系统信号处理和显示控制系统是雷达系统的信息处理部分,它主要负责对接收到的回波信号进行数字处理和显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无源相控阵雷达介绍
普通雷达的波束扫描是靠雷达天线的转动而实现的,又称为机械扫描雷达。
而相控阵雷达是用电的方式控制雷达波束的指向变化进行扫描的,这种方式被称为电扫描。
相控阵雷达虽然不能像其他雷达那样依靠旋转天线来使雷达波束转动,但它自有自己的“绝招”,那就是使用“移相器”来实现雷达波束转动。
相控阵雷达天线是由大量的辐射器(小天线)组成的阵列(正方形、三角形等),辐射器少则几百,多则数千,甚至上万,每个辐射器的后面都接有一个可控移相器,每个移相器都由电子计算机控制。
当相控阵雷达搜索远距离目标时,虽然看不到天线转动,但上万个辐射器通过电子计算机控制集中向一个方向发射、偏转,即使是上万千米外的洲际导弹和几万千米远的卫星,也逃不过它的“眼睛”。
如果是对付较近的目标,这些辐射器又可以分工负责,产生多个波束,有的搜索、有的跟踪、有的引导。
正是由于这种雷达摒弃了一般雷达天线的工作原理,人们给它起了个与众不同的名字———相控阵雷达,表示“相位可以控制的天线阵”的含义。
相控阵雷达又分为有源(主动)和无源(被动)两类。
其实,有源和无源相控阵雷达的天线阵相同,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发射/接收元素的多少。
无源相控阵雷达仅有一个中央发射机和一个接收机,发射机产生的高频能量经计算机自动分配给天线阵的各个辐射器,目标反射信号经接收机统一放大(这一点与普通雷达
区别不大)。
有源相控阵雷达的每个辐射器都配装有一个发射/接收组件,每一个组件都能自己产生、接收电磁波,因此在频宽、信号处理和冗度设计上都比无源相控阵雷达具有较大的优势。
正因为如此,也使得有源相控阵雷达的造价昂贵,工程化难度加大。
但有源相控阵雷达在功能上有独特优点,大有取代无源相控阵雷达的趋势。
有源相控阵雷达最大的难点在于发射/接收组件的制造上,相对来说,无源相控阵雷达的技术难度要小得多。
无源相控阵雷达在功率、效率、波束控制及可靠性等方面不如有源相控阵雷达,但是在功能上却明显优于普通机械扫描雷达,不失为一种较好的折中方案。
因此在研制出实用的有源相控阵雷达之前,完全可以采用无源相控阵雷达作为过渡产品。
而且,即使有源相控阵雷达研制成功以后,无源相控阵雷达作为相控阵雷达家族的一种低端产品,仍具有很大的实用价值。
无源雷达的特性及沿革
无源雷达本身并不发射能量,而是被动地接收目标反射的非协同式辐射源的电磁信号,对目标进行跟踪和定位。
所谓非协同式外部辐射源,是指辐射源和雷达“不搭界”,没有直接的协同作战关系。
这样就使得探测设备和反辐射导弹不能利用电磁信号对无源雷达进行捕捉、跟踪和攻击。
无源雷达系统简单,尺寸小,可以安装在机动平台上、易于部署,订购与维护成本低。
无源雷达不发射照射目标的信号,因
此不易被对方感知,一般不存在被干扰的问题。
它可以昼夜、全天候工作:可连续检测目标,一般为每秒一次,信号源是40—400兆赫的低频电磁波,有利于探测隐身目标和低空目标:不需频率分配,因此可部署在不能部署常规雷达的地区。
无源雷达自身不发射信号,既带来优点也带来缺点。
由于依赖于第三方发射机,操作员对照射器无法主动控制,在被探测目标保持无线电静默、照射器又不工作的情况下,无源雷达就成了无源之水,不能发挥作用。
此外,一些发射机的有效辐射功率较低,易受干扰和空射诱饵的影响而且要求发射机与目标、目标与接收机以及接收机与发射机之间信号不受阻挡,限制了无源雷达的使用。
其实无源雷达并不是新概念,它的历史几乎与雷达技术本身一样悠久。
1935年,罗伯特•沃森•瓦特曾在单基地无源系统中利用英国广播公司发射的短波射频,照射10千米以外的“海福特”轰炸机。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也试验过预警无源雷达,如德国的“克莱思•海德堡”(Kleine Heidelberg)系统。
但当时的系统缺乏足够的处理能力,不能计算出目标的精确坐标。
当前,有很多国家热衷于无源技术的应用研究。
美国洛克希德•马丁公司是最先涉足该领域的公司之一,据称依靠电视和无线发射机,其无源系统的探测距离达到220千米以上。
美国国防部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以及华盛顿大学、乔治亚技术大学等高校和雷声等公司,都开展了这一领域的研究。
在欧洲,法国也进行
了相应的技术研究工作、意大利演示了样机系统、英国正在研究无源相干雷达和“蜂窝’雷达(Celldar),俄罗斯和捷克也在进行类似研究。
无源雷达的分类
无源雷达系统可以依据探测对象或配置方式来分类。
依据配置方式,无源雷达分为固定式(地基)和机动式(安装在潜艇、舰船、飞机、地面车辆等平台上)两大类。
无源雷达的探测对象可以是雷达、通信电台或其他无线辐射源,也可以是仅仅反射无线电信号的目标。
无源雷达可以依据探测对象的不同,分为利用被探测目标的自身辐射进行探测和跟踪,以及利用外照射源发射的电磁波进行探测和跟踪两大类。
利用被探测目标的自身辐射,在被探测目标本身就是辐射源或携带了辐射源的情况下,无源雷达利用探测目标自身辐射的电磁波进行探测和跟踪。
可能的辐射源包括雷达、通信电台、应答机、有源干扰机、导航仪等电子设备。
捷克研制的“维拉”系列无源雷达就属于这类无源雷达。
几款典型的无源雷达
美国的“沉默哨兵”霄达
美国洛克希德•马丁公司从1983年开始研究非协同式双基地无源雷达,于1998年研制出新型的“沉默哨兵”被动探测系统。
这种无源雷达利用商业调频无线电台和电视台发射的50~80兆赫连续波信号,检测、跟踪、监视区内的运动目标。
该系统由大动态范围数字接收机、相控阵接收天线、每秒千兆次浮点运算的
高性能并行处理器及其软件组成。
试验证明,它对雷达反射面积10米2目标的跟踪距离可达180千米,改进后可达220千米,能同时跟踪200个以上目标,分辨间隔为15米。
英国的“蜂窝”霄达
英国的“蜂窝”雷达系统可探测、跟踪和识别陆上、海上和空中的移动目标,包括在树丛中运动的车辆,它理论上能够探测野外环境中10~15千米的地面目标和100千米的大型飞机。
当目标进入探测区域后,引起蜂窝电话辐射波的反射,这些反射被一部或多部蜂窝电话雷达探测到。
检测数据通过通信网络实时传送到中央控制系统,数据在这里进行处理,从而确定目标的位置和速度。
该雷达系统除了反射蜂窝电话基站的辐射信号外,还可利用声传感器探测到目标辐射出的噪声,有助于确定目标位置。
“维拉-E”雷达
“维拉”系列无源雷达由捷克研制。
“维拉-E”是该系列的最新型号,可探测定位、识别和跟踪空中、地面和海上目标,对空探测的最大距离为450千米,并可识别目标、生成空中目标图像。
“维拉-E”系统由4部分组成:分析处理中心居中,3个信号接收站呈圆弧线状分布在周围,站与站之间距离在50千米以上。
分析处理中心部署在方舱车内,有完整的计算机系统以及通信、指挥和控制系统。
信号接收站用重型汽车运载,可灵活部署。
接收天线支架竖起时高17米,占地面积9×12米,3个人在1
小时内即可竖起天线、进入监视状态。
天线外形为圆柱体结构,功耗低、可靠性极高,平均无故障间隔时间达2000小时,可抵御30米/秒的大风。
无源雷达的未来发展
无源雷达系统(尤其是利用外部非协同辐射源的无源雷达),可能是今后10~20年的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
随着几大国际通信卫星计划的实施,未来将有1000多颗通信卫星在轨。
其中将有许多能发射出足够高的射频能量,地面上大多数地点均会同时受到几个星载辐射源的照射,无源雷达系统可充分利用这些照射源进行目标探测和跟踪。
总的来看,无源雷达将会在以下几个方面得到发展:
(1)扩展可用外辐射源的种类。
外部的非协同辐射源从最早的电视信号、调频信号,到现在的移动通信信号、全球定位系统卫星信号,以及将来多种卫星信号和其他各种可能的辐射源,可供选择利用的外辐射源种类将日渐增多。
(2)雷达目标的傅立叶成像。
伊利诺斯州大学的研究人员已证实,可用无源多基地雷达产生飞机目标的合成孔径图像。
利用不同频率和不同位置的多部发射机,就可为某个目标建立一个傅立叶域的稠密数据集合,通过逆傅立叶变换就可以重构该目标的图像。
(3)不同平台无源雷达的组网。
由于可供使用的外辐射源信号种类繁多,不同的辐射源信号占据了不同的频段,同一目标在
不同频段会有不同的雷达特性。
因此,为尽可能地提高对目标的探测能力,可以将不同平台的无源雷达进行组网。
(4)无源雷达与有源雷达相结合。
当外界电磁辐射设备关机或无法利用时,无源雷达就无法对目标进行探测定位。
因此,可考虑将无源雷达与有源雷达结合使用。
如以双/多基地方式合理布设无源和有源雷达,当外界电磁辐射不存在或无法利用时,利用无源雷达接收己方有源雷达的直射信号与目标的反射信号,对目标进行探测。
这样既提高了无源雷达的利用率,又增强了有源雷达的隐蔽性和生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