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辽宁高考语文试题

合集下载

2009年高考辽宁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2009年高考辽宁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辽宁卷)语文解析第Ⅱ卷表达题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高考资源网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 女性作者的文笔,常以柔情似水、细腻委婉见长,虽非个个如此,但说大多数是这样,应该算是持平之论。

B. 政府有关部门应该考虑如何更好地发掘、利用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以便尽快增强我国的“软实力”。

C. 这是一位已故著名作家的作品,由于各种原因一直没有发表,这次出版对编辑来说也有点敝帚自珍的意味。

D. 关于他的籍贯和生平,研究的人虽然很多,但一直言人人殊,始终没有一个定论,因此这个问题还可研究。

【答案】C【考点】考查正确选用成语【解析】敝帚自珍:敝:破的,坏的;珍:爱惜。

把自己家里的破扫帚当成宝贝。

比喻东西虽然不好,自己却很珍惜。

首先语境中作品是作家的不是编辑的,不算“自珍”,能出版的作品不算是不好,所以不算“敝帚”。

所以语境中的成语使用错误。

【思路点拨】成语使用主要要考察成语在使用时和语境的搭配是否得当,色彩、对象、场合、范围等,要注意在理解了成语的语义之后再加以判断。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A. 这次羽毛球邀请赛在新建的贺家山体育馆举行,参赛选手通过小组赛和复赛、决赛的激烈角逐,最后张碧江、邓丹捷分别获得了冠亚军。

B. 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观念,为病人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可让病人得到更多心理安慰,也有利于提高医院的社会声誉和经济效益。

C. 由于规划周密、准备充分,去年在北京举办的第29届奥运会成为奥运会中历届参赛国最多、开幕式演艺最精彩的一次盛会,好评如潮。

D. 在中国,尽管把恐龙化石当做“龙骨”并作为一味中药已有很长历史了,但从科学角度对之进行发现和研究,则是从20世纪才开始的事。

【答案】B【考点】考查辨析语病。

【解析】A项不合逻辑,第二个分句中,“参赛选手通过”“角逐”,与第三个分句中“张碧江、邓丹捷分别获得了冠亚军”矛盾,应改“通过”为“经过”。

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辽宁卷,含答案)

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辽宁卷,含答案)

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辽宁卷,含答案)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古代文论中,我们常常见到“文”和“质”这一对词语。

它们被用来评论作家作品,概括一定时代的文学风貌,还被用来说明文学的发展等,因此准确理解它们的含义十分重要。

“文”字的本义是指线条交错或者色彩错杂,由此引申出华丽、有文采的意思。

而“质”字,凡事物未经雕饰便叫做“质”,犹如器物的毛坯、绘画的底子,因此含有质朴、朴素的意思。

这一对词语最初不是用于评论文学,而是用来评论人物的。

《论语·雍也》记载,孔子曾说过“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的话。

这段话中的“文”、“质”,人们一般解释为:“质”是指“诚”一类内在的道德,“文”则是指文化知识一类外在的东西,“文”和“质”是形式和内容的关系。

其实按孔子原意,这里的“文”、“质”是指文华和质朴,都是就一个人的文化修养、言谈举止、礼仪节操而言的。

一个人若是缺少文化修养,言辞拙朴,不讲礼仪,便如同“草野之人”;相反,若是过分地文饰言辞,讲究繁文缛礼,就如同那些掌管文辞礼仪的史官了。

这里不存在本末内外的关系。

以“文”、“质”二字论文学、论社会政治生活,与用它们来论人物有着密切关系。

《韩非子·难言》论述向国君进谏之难:“繁于文采,则见以为史。

……以质信言,则见以为鄙。

”这句话可能就是本诸《论语》。

其中“繁于文采”即“文”,“以质信言”即“质”,分别指两种不同的语言风格。

再后来,东汉班彪说《史记》“辩而不华,质而不俚,文质相称,盖良史之才也”,很可能也是从《论语》的话而来。

“质而不俚”是说文风质朴而不至于俚俗鄙野。

“文质相称”是说文饰润色恰到好处,无过与不及之弊。

魏晋以后文论中用“文”、“质”二字,多数情况下也都是指作品的外部风貌而言;只有少数场合可理解为近似于今日所谓的形式和内容。

总之,古代文论中经常出现的“文”、“质”这对词语,大致上具有一以贯之的含义。

辽宁省2013-2009高考语文作文题汇总

辽宁省2013-2009高考语文作文题汇总

2013年辽宁卷高考作文题: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有一位年轻人非常沮丧的走在沙滩上,一位老人看见了问他怎么了。

年轻人说自己得不到大家的认可。

老人把一块石头扔在沙滩上,问年轻人,你能找到吗?年轻人回答,找不到。

老人又把一颗珍珠扔在沙滩上,问年轻人,你能找到吗?年轻人说能。

年轻人恍然大悟,一个人,只有做珍珠才能得到别人的认可。

根据阅读后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要抄袭。

上文是辽宁2013年的高考作文题。

材料作文。

但是材料的结尾很有诱导性:年轻人恍然大悟,一个人,只有做珍珠才能得到别人的认可。

言外之意,是要学生写一篇议论文章,无非是做人要努力向上,做成功人士,才能被人认可,才能体现人生价值。

2012年辽宁卷高考作文题:阅读材料,写不少于800字的文章:台后一帘深色的幕布,台上一架钢琴,柔和的灯光洒在黑白键上,人们屏息等待,女钢琴家悄然出现,衣着简朴。

演奏家上台,谁不身着华美的演出服,光彩夺目?人们就此问她,她的回答:“人,要隐于音乐背后”。

女钢琴家的话耐人寻味,有人感佩不已,有人不以为然,有人感到了缺憾,有人联想到人生诸多方面……要求选好角度主题,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

引申义为人们应该追求内在东西,而不该是美丽的外表,要关乎心灵成长,从而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能懂音乐家的话就不会跑题考生作文角度可以靠到价值观上,为人应该追求什么,是华丽的外表还是内在的修养,是名利还是高境界。

要想得高分需有现实素材2011年辽宁卷高考作文题: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哲学家拿一个苹果给同学们看,说这是我刚从果园摘来的,你们闻到苹果香味了么?有的学生说闻到了。

三个学生默不作声。

哲学家拿着苹果转了转,一个学生说没闻到,一个摸了摸问这是什么苹果?另一个说我感冒了。

2009年高考语文试题(辽宁卷).doc

2009年高考语文试题(辽宁卷).doc

2009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辽宁卷)语文第一卷甲必考一、代文(9分,每小 3 分)下面的文字,完成1~3 。

在古代文中,我常常到“文”和“ ” 一.它被用来作家作品,概括一定代的文学貌,被用来明文学的展等,因此准确理解它的意十分重要。

“文”字的本是指条交或者色彩,由此引申出、有文采的意思。

而“ ”字,凡事物未雕便叫做“”犹如器物的毛坯、画的底子,因此含有朴、朴素的毒思.一最初不是用于文学,而是用来采人物的。

《,雍也》,孔子曾“ 主野,文史。

文彬彬,然后君子”的。

段中的“文”、“ ”,人一般解:“ ”是指“ ”一内在的道德,“文” 是指文化知一外在的西,“文”和“ ”是形式和内容的关系,其按孔子原意,里的“文”、“ ”是指文和朴,都是就一个人的文化修养、言止、礼操而言的。

一个人若是缺少文化修养,言辞拙扑,不礼,便如同“草野之人”;相反,若是分地文言辞,究繁文礼,就如日那些掌管文辞礼的史官了。

里不存在本末内外的关系。

以“文”、“ ”二宇文学、社会政治生活,与用它来人物有着密切关系.《非于。

言》述向国君之:“繁于文采,以史.⋯⋯以信言,以鄙。

” 句可能就是本《》,其中“繁于文采”即“文”;“以信言”即“”,分指两种不同的言格。

再后来,班彪《史》“ 而不,而不俚,文相称,盖良史之才也”很可能也是从《》的而来.“ 而不俚”是文朴而不至于俚俗鄙野。

“文相称” 是文色恰到好赴,无与不及之弊。

魏晋以后文中用“文”、“ ”二字,多敷情况下也都是指作品的外部貌而言;只有少数合可理解近似于今日所的形式和内容。

乏,古代文中常出的“文”、“ ” ,大致上具有一以之的含。

古代批家要求文学作品能移呈出一种文彬彬的人貌。

当他不于文气于靡,便“ ”的方面:而当文于朴,又有人出来“文”的方面。

“文”、“ ” 概念,体了古人文学作品的差要求和他文学展律的.(摘自王运熙《中国文学批史上的文》)1、下列有关“文”和“ ”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是A“文”和“ ” 一概念在作家作品、概括代文学貌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所以必准确理解它的含。

2009年全国高考辽宁省试题答案(文数)

2009年全国高考辽宁省试题答案(文数)

绝密★启用前本试卷分第I 卷(选择题)和第II 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I 卷1至2页,第II 卷3至10页,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20分钟,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 卷(共60分)注意事项:1. 答第I 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涂写在答题卡上。

2. 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檫干净后,再选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参考公式:如果事件A 、B 互斥,那么P (A +B )=P (A )+P (B ) 如果事件A 、B 相互独立,P (A ·B )=P (A )·P (B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选择一个符合题目要求的选项.(1)定义集合运算:A ⊙B ={z ︳z = xy (x+y ),z ∈A ,y ∈B },设集合A={0,1},B={2,3},则集合A ⊙B 的所有元素之和为(A )0 (B )6 (C )12 (D )18 (2)函数y=1+a x (0<a <1)的反函数的图象大致是(A ) (B ) (C ) (D )(3)设f (x )=⎪⎩⎪⎨⎧≥-<-,2),1(log ,2,221x x x t t x 则不等式f (x )>2的解集为(A)(1,2)⋃(3,+∞) (B)(10,+∞) (C)(1,2)⋃ (10 ,+∞) (D)(1,2) (4)在△ABC 中,角A 、B 、C 的对边分别为a 、b 、c ,A =3π,a =3,b =1,则c = (A) 1 (B )2 (C )3—1 (D )3(5)设向量a=(1,2),b=(-1,1),c =(-1,-2),若表示向量4a ,4b -2c ,2(a -c ),d 的有向线段首尾相连能构成四边形,则向量d 为(A)(2,6) (B)(-2,6) (C)(2,-6) (D)(-2,-6) (6)已知定义在R 上的奇函数f (x )满足f (x+2)=-f (x ),则,f (6)的值为(A)-1 (B) 0 (C) 1 (D)2(7)在给定椭圆中,过焦点且垂直于长轴的弦长为2,焦点到相应准线的距离为1,则该椭圆的离心率为(A)2 (B)22 (C) 21(D)42 (8)设p :x 2-x -20>0,q :212--x x <0,则p 是q 的(A )充分不必要条件 (B )必要不充分条件(C )充要条件 (D )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9)已知集合A ={5},B ={1,2},C ={1,3,4},从这三个集合中各取一个元素构成空间直角坐标系中点的坐标,则确定的不同点的个数为(A)33 (B) 34 (C) 35 (D)36(10)已知nx x ⎪⎪⎭⎫ ⎝⎛-12的展开式中第三项与第五项的系数之比为-143,其中i 4=-1,则展开式中常数项是 (A)-45i (B) 45i (C) -45 (D)45(11)某公司招收男职员x 名,女职员y 名,x 和y 须满足约束条件⎪⎩⎪⎨⎧≤≥+-≥-.112,932,22115x y x y x 则z =10x +10y 的最大值是(A)80 (B) 85 (C) 90 (D)95 (12)如图,在等腰梯形ABCD 中,AB=2DC=2,∠DAB =60°,E 为AB 的中点,将△ADE 与△BEC 分别沿ED 、EC 向上折起,使A 、B 重合于点P ,则P -DCE 三棱锥的外接球的体积为 (A)2734π (B)26π (C)86π (D)246π(12题图)绝密★启用前200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山东卷)理科数学(必修+选修II )注意事项:1.用钢笔或圆珠笔直接答在试题卷中。

2009年全国18套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答案详解)

2009年全国18套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答案详解)

目录1、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2、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2)解析3、2009年普通高校招生统一考试(北京卷)逐题详解4、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题(上海解析卷)5、2009年高考安徽卷语文试题详细解答6、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江苏卷语文试题解析7、2009年全国高考天津卷语文试题答案解析8、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重庆卷)9、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逐题详解(浙江卷)10、2009年全国高考辽宁卷语文试题答案解析11、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湖北卷)语文试题解析12、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山东卷)试题解析13、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四川卷)解析14、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湖南卷)点评15、2009年江西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16、2009年福建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详解版)17、2009年高考语文(广东卷)答案与详解18、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宁夏卷)详解版绝密★启用前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第Ⅰ卷1至4页,第Ⅱ卷5至9页。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注意事项答题前,考生在答题卡上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并帖好条形码。

请认真核准条形码的准考证号、姓名和科目。

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本试卷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要求。

一、(12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菁华(qīng)宁可(nìng)冠心病(guān)翘首回望(qiáo)B.吐蕃(fān)庇护(bǐ)歼击机(jiān)呱呱坠地(gū)C.请帖(tiě)梵文(fán)发横财(hâng)按捺不住(nà)D.链接(liàn)创口(chuāng)倒春寒(dào)拈花惹草(niān)【答案】D【解析】A菁华jīngB吐蕃bōC梵文fàn2.下列各项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邻里之间的是非大多是由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琐屑小事引起的,不必寻根究底,你们还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吧。

2009年全国高考辽宁省试题答案(文数)(合集)

2009年全国高考辽宁省试题答案(文数)(合集)

2009年全国高考辽宁省试题答案(文数)(合集)第一篇:2009年全国高考辽宁省试题答案(文数)在孩子遇到困难时,你应该这样说:1、孩子,你能行,让我们再试一试!2、孩子,不要急,让我来帮助你。

3、孩子,再想一想,一定会有办法的。

知道孩子考分不够理想后,你应该这说:1. 孩子,你进步很快,我真为你高兴。

2. 如果你继续努力的话,下次数学考试一定会跟语文一样好!3. 这次没有考好没关系,我们下次努力。

4. 孩子你真棒,你这句话说的太好了!5. 孩子你真棒,你作文中的这段文字太精彩了!6. 孩子你真棒,你的画很有灵性。

在平常之中赏识你的孩子1. 孩子,你的字写得很工整。

2. 孩子,你的歌声很好听。

3. 孩子,你的想像力很丰富。

翘起你的大拇指:1. 太好了,做10道题你只错了9道。

2. 太好了,只差两个数!3. 太好了,还能更好!一句简单的话,能改变孩子的一生1、写得很好。

2、算得非常正确!3、这个词用得很恰当。

“住嘴!你怎么就是不听话。

“听话”的孩子到底好不好。

当孩子犯错,父母在批评孩子时,应该这样说:1. 这是我的看法,你也说一说欠的看法。

2. 我认为你做的不对,你是怎么认为的?3. 你在坚持自己的观点的同时,仔细想一想妈妈说的这些话的道理。

不要一味要求孩子服从自己,当孩子不听话时:1. 你没有按着妈妈的话去做,你一定有更好的点子,说说看。

2. 你不喜欢听大人的话,说明你爱思考,请你想一想我们谁说的更有道理?3. 妈妈说的也不一定全对,你可以不听,但你要说出道理,以理服人。

给孩子争辩的权力,当孩子与你争辩时,第一步,认真倾听孩子的诉说,了解孩子的需求和感受。

第二步,总结孩子的观点。

第三步,提出自己的看法。

第四步,和孩子一上进心讨论解决方法。

1. 我们先不要吵了,冷静思考10分钟后再说。

2. 我认为你的想法不对,希望你再找出几条理由。

3. 你说的有道理,我会仔细考虑的。

培养有主见的孩子:1、当你想用“听话”称赞孩子的时候,请根据实际情况先用别的语汇。

000622009年高考辽宁卷语文试卷答案课标

000622009年高考辽宁卷语文试卷答案课标

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辽宁卷)语文第一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古代文论中,我们常常见到“文”和“质”这一对词语.它们被用来评论作家作品,概括一定时代的文学风貌,还被用来说明文学的发展等,因此准确理解它们的意义十分重要。

“文”字的本义是指线条交错或者色彩错杂,由此引申出华丽、有文采的意思。

而“质”字,凡事物未经雕饰便叫做“质”犹如器物的毛坯、绘画的底子,因此含有质朴、朴素的毒思.这一对词语最初不是用于评论文学,而是用来采评论人物的。

《论语,雍也》记载,孔子曾说过“质胜主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的话。

这段话中的“文”、“质”,人们一般解释为:“质”是指“诚”一类内在的道德,“文”则是指文化知识一类外在的东西,“文”和“质”是形式和内容的关系,其实按孔子原意,这里的“文”、“质”是指文华和质朴,都是就一个人的文化修养、言谈举止、礼仪节操而言的。

一个人若是缺少文化修养,言辞拙扑,不讲礼仪,便如同“草野之人”;相反,若是过分地文饰言辞,讲究繁文缛礼,就如日那些掌管文辞礼仪的史官了。

这里不存在本末内外的关系。

以“文”、“质”二宇论文学、论社会政治生活,与用它们来论人物有着密切关系.《韩非于。

难言》论述向国君进谏之难:“繁于文采,则见以为史.……以质信言,则见以为鄙。

”这句话可能就是本诸《论语》,其中“繁于文采”即“文”;“以质信言”即“质”,分别指两种不同的语言风格。

再后来,东汉班彪说《史记》“辩而不华,质而不俚,文质相称,盖良史之才也”很可能也是从《论语》的话而来.“质而不俚”是说文风质朴而不至于俚俗鄙野。

“文质相称”是说文饰润色恰到好赴,无过与不及之弊。

魏晋以后文论中用“文”、“质”二字,多敷情况下也都是指作品的外部风貌而言;只有少数场合可理解为近似于今日所谓的形式和内容。

总乏,古代文论中经常出现的“文”、“质”这对词语,大致上具有一以贯之的含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9年辽宁高考语文试题第一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古代文论中,我们常常见到“文”和“质”这一对词语.它们被用来评论作家作品,概括一定时代的文学风貌,还被用来说明文学的发展等,因此准确理解它们的意义十分重要。

“文”字的本义是指线条交错或者色彩错杂,由此引申出华丽、有文采的意思。

而“质”字,凡事物未经雕饰便叫做“质”犹如器物的毛坯、绘画的底子,因此含有质朴、朴素的毒思.这一对词语最初不是用于评论文学,而是用来采评论人物的。

《论语,雍也》记载,孔子曾说过“质胜主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的话。

这段话中的“文”、“质”,人们一般解释为:“质”是指“诚”一类内在的道德,“文”则是指文化知识一类外在的东西,“文”和“质”是形式和内容的关系,其实按孔子原意,这里的“文”、“质”是指文华和质朴,都是就一个人的文化修养、言谈举止、礼仪节操而言的。

一个人若是缺少文化修养,言辞拙扑,不讲礼仪,便如同“草野之人”;相反,若是过分地文饰言辞,讲究繁文缛礼,就如日那些掌管文辞礼仪的史官了。

这里不存在本末内外的关系。

以“文”、“质”二宇论文学、论社会政治生活,与用它们来论人物有着密切关系.《韩非于。

难言》论述向国君进谏之难:“繁于文采,则见以为史.……以质信言,则见以为鄙。

”这句话可能就是本诸《论语》,其中“繁于文采”即“文”;“以质信言”即“质”,分别指两种不同的语言风格。

再后来,东汉班彪说《史记》“辩而不华,质而不俚,文质相称,盖良史之才也”很可能也是从《论语》的话而来.“质而不俚”是说文风质朴而不至于俚俗鄙野。

“文质相称”是说文饰润色恰到好赴,无过与不及之弊。

魏晋以后文论中用“文”、“质”二字,多敷情况下也都是指作品的外部风貌而言;只有少数场合可理解为近似于今日所谓的形式和内容。

总乏,古代文论中经常出现的“文”、“质”这对词语,大致上具有一以贯之的含义。

古代批评家要求文学作品能移呈现出一种文质彬彬的动人风貌。

当他们不满于文坛风气过于靡丽时,便强调“质”的方面:而当文风过于质朴时,又有人出来强调“文”的方面。

“文”、“质”这对概念,体现了古人对文学作品的审差要求和他们对文学发展规律的认识.(摘编自王运熙《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文质论》)1、下列有关“文”和“质”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文”和“质”这一对概念在评论作家作品、概括时代文学风貌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所以必须准确理解它们的含义。

B在中国古代,“文”是华丽有文采之意,“质”含有质朴、朴素之意,这两个字从一开始就是用来评论人物的。

C人们一般认为,“文质彬彬”就是形式和内容互相协调,其中“质”是指内在的道德,“文”是指外在的表现。

D.孔子认为,“文”有文华之意,“质”是质朴之意,“文质柞彬,然后君子”就是文华与质朴相配得当才能成为君子.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这里“文”和“质”是就一个人的文化修养等而言的,“野”和“史”也没有本末内外的关系。

B韩非子说“以质信言,则见以为鄙”,其中“以质信言”是指以质朴的语言进谏,“鄙”则与孔子话中的“野”意思相同。

C 班彪说《史记》“文质相称”,这可能是借用了《论语》的意思,从文学角度对《史记》外部风貌作出了高度评价.D 魏晋以后文论中“文”、“质”二字的古义也大都沿用了孔子的意思,只有少数场合可以大体理解为形式和内容.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韩非子·难言》指出,如果分别采用“文”或“质”不同的风格,就无法达到向国君进谏的目的。

这是“文”、“质”涉及社会政治生活的一个例子。

B “文”和“质”这一对概念的含义,不但在古代文论中大致上是一以贯之的,它跟最初评论人物时的意义也是一脉相承的。

C 从古代文论来看,如果人们在文学创作中兼用华美和质朴的语言-那就会使文学作品呈现出一种文质彬摧的动人风貌.D 当古代批评家不满于文坛风气,要求加强“文”或“质”的时候,就意味着当时文坛可能已经过于质朴或过于蘼丽了。

孙谦字长逊,东莞莒人也。

少为亲人赵伯符所知。

谦年十七,伯符为豫州刺史,引为左军行参军,以治干.称。

父忧去职,客居历阳,躬.耕以养弟妹,乡里称其敦睦。

出为句容令,清慎强记,县人号为神明。

泰始初,事建安王休仁,休仁以为司徒参军,言之明帝,擢为明威将军、巴东建平二郡太守。

郡居三峡,恒以威力镇之。

谦将述职,敕募千人自随。

谦曰:“蛮夷不宾.,盖待之失节耳,何烦兵役,以为国费。

”固辞不受。

至郡,布.恩惠之化,蛮獠怀之,竞饷金宝,谦慰喻而遣,一无所纳。

及掠得生口,皆放还家。

俸秩出吏民者,悉原除之。

郡境翕然,威信大著。

齐初,为宁朔将军、钱唐令,治烦以简,狱无系囚。

及去官,百姓以谦在职不受饷遣,追载缣帛以送之,谦却不受。

每去官,辄无私宅,常借官空车厩居焉。

明帝将废立,欲引谦为心膂,使兼卫尉,给甲杖百人,谦不愿处际会,辄散甲士,帝虽不罪,而弗复任焉。

天监六年,出为辅国将军、零陵太守,已衰老,犹强力为政,吏民安之。

先是,郡多虎暴,谦至绝迹。

及去官之夜,虎即害居民。

谦为郡县,常勤劝课农桑,务尽地利,收入常多于邻境。

九年,以年老,征为光禄大夫。

既至,高祖嘉其清洁,甚礼异焉。

每朝见,犹请剧职自效。

高祖笑曰“朕使卿智,不使卿力。

”谦自少及老,历二县五郡,所在廉洁。

居身俭素,床施蘧屏风,冬则布被莞席。

夏日无帱帐,而夜卧未尝有蚊蚋,人多异焉。

年逾九十,强壮如五十者,每朝会,辄先众到公门。

力于仁义,行己过人甚远。

从兄灵庆常病寄于谦,谦出行还问起居。

灵庆曰:“向饮冷热不调,即时犹渴。

”谦退遣其妻。

有彭城刘融者,行乞疾笃无所归,友人舆送谦舍,谦开厅事以待之。

及融死,以礼殡葬之。

众咸服其行义。

十五年,卒官,时年九十二。

(节选自《梁书·孙谦传)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引为左军行参军,以治干.称干:才能B.躬.耕以养弟妹躬:亲自C.蛮夷不宾.,盖待之失节耳宾:归顺D.至郡,布.恩惠之化布:宣告5.以下句子中,全部表明孙谦为政清廉的一组是(3分)①谦慰喻而遣,一无所纳②俸秩出吏民者,稀原除之③治烦以简,狱无系囚④每去官,辄无私宅⑤已衰老,犹强力为政⑥居身检素,夏日无帱帐A.①②④B.①④⑤C.②③⑥D.③⑤⑥A孙谦十七岁开始任职,离任后客居历阳,从事耕作来供养弟妹,乡里称赞他淳厚友爱。

后升任二郡太守,他对待蛮夷采用安抚政策,境内安定,威信卓著。

B孙谦任钱唐令时操守廉洁,不受馈赠。

由于没有私人住宅,离任时只能借住在官府空车库里。

明帝想将他引为亲信,因为他不愿意而被迫放弃这一想法。

C孙谦任零陵太守时,虽然年纪已老,仍勤于职守,受到官员民众欢迎.在担任郡守县令期间,常鼓励督责蚕桑养殖,努力发展农业生产,收入多于邻境。

D孙谦一生.历任二县五郡长官,处处廉洁奉公,以身作则。

九十岁后,每次朝见聚会,他总是先于别人到达:遵奉仁义之道,身体力行也远远超过别人。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既至,高祖嘉其清洁,甚礼异焉。

每朝见,犹请剧职自效。

(2)有彭城刘融者,行乞疾笃无所归,友人舆送谦寺,谦开厅事以待之。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晚泊岳阳欧阳修卧闻岳阳城里钟,糸舟岳阳城下树。

正见空江明月来,云水苍茫失江路,夜深江月弄清辉,水上人歌月下归。

一阙声长听不尽,轻舟短楫击如飞.8诗中有三处写到“月”,请就此作简要赏析。

(6分)9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是怎样表现的?(5分)(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1)弦弦掩抑声声思.____。

____,说尽心中无限事。

(白居易(琵琶行》)(2)千古江山,____。

____.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3)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____.受中赏;________,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

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记分。

作答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的题号涂黑。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I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5分)遗璞贾平凹离公路很远的地方,有条山沟。

再往深里走,有座古庙,庙前的河滩里,有一块共四问房那幺高,傅一只实一心碗儿放着。

上边凿了四个大字:孕璜遗璞。

住在这孕璜遗璞周围的人家,就是遗璞村。

县志上说:这石头,是当年士娲补天的时候多了一块,就遗弃在这里再没有用。

人们都在传说,这石头孕了玉璜,是仙灵之物,于是时常有人前来现赏,遗璞村的人便祖祖辈辈自豪。

收罢秋,是气转凉了。

沟脑上连要修一道水渠,把水引到山坡下的地里,男人们都去辛苦,丁丁当当在远处破石头。

夜里回来,使坐在碾盘上吃饭,然后就熬了山上自采的野茶。

这茶很苦,一无三顿都要唱,不喝脑壳就疼。

一喝着,身上来了精神,他们就笑话山外来观赏遗璞的那些人:“城里人没采,一喝这茶就吐了。

”“城里人胃嫩。

”“鸡鸭都克得过,这茶水儿却受不?!”他们说过,就乐了,接着就看起河滩里的那块遗璞采。

“这么个仙物儿,遗在这里真委屈了。

”“亏就遗弃了它!”“多亏?”“它要不在这儿,谁会到咱这儿?省城在天尽头,咱能去吗?但咱坐在家门口,倒见着省城大人物了。

”说的是省城老贾的事儿。

省城老贾是七年前在这里呆过的。

那时候,村里人发现从县里来了个胖胖的老头,白日里也上山劳动,夜里就在石头前闷头儿坐一阵。

他们都不知道这是谁,后来才风闻是犯了错误,从省城来的人,姓贾。

就叫起他省城老贾。

一年后.省城老贯就在县里当了书记,他们才知道那是个当官的人物,遗璞村老少都很骄傲。

省城老贾也没忘了这遗璞和遗璞村的人,过一些日子,就来看看石头,又给这个村拨了好多救济粮、救济款。

有一年每家得到十二元,一半买了粮食,一半给孩子们买了塑料凉鞋。

到山外去的时候,获子们就穿上塑料凉鞋,式样挺漂亮的,只是穿长了脚发烧,走一走得用凉水浇。

去年秩初,省城老贾突然回省城去了,临走他照了好多遗璞的照片,还说回去后,要为这石头写写文章哩。

不久,他就在省城当了一个很大的官。

遗璞村的人愈是十分地骄傲了。

“那文章不知写了没有?”男人们狂碾盘上说话,婆娘家觉得热闹,也走了过来,女人在石头上坐了,一直不开口,这会几说:“蛮儿说,他在报上看到省城老贾的文章了。

”“写咱遗璞村了吗?”“写了.说…四人帮‟迫害他,把他…流放‟,…流放‟是什么意思?”“就是下放吧。

”“流放‟到一个山区小县,而且还在一个山沟沟劳改了一年。

”“你胡说了,他住在咱这儿,没有背枪的看守他,苦是苦些,和咱们一样,咱又处处照顾了他,你说他劳改了一年,咱们不是长年在劳改吗?”“蛮儿说报上就连幺写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