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2009年高考试题分类汇编诗词鉴赏
2009年高考全国卷及各省卷诗歌题汇编

2009年高考全国卷及各省卷诗歌题汇编2009年高考全国卷及各省卷诗歌题汇编一:(09年全国卷)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次石湖书扇韵姜夔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注]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苏苏州),自号石湖居士。
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
浪迹江湖,终生不仕。
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
(1)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请简要叙述。
答:(2)有人说,诗的后两句歌颂了范成大的品格,第三句中的的“人”是指趋炎附势的人。
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简要说明。
答:二:(09年全国卷)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军城早秋严武[注]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注]严武(726-765):字季鹰,华阴(今属陕西)人。
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
(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什么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
三:(09年北京卷)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题。
(10分)西江月黄陵庙(又题阻风三峰下)张孝祥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
波神留我看斜阳,唤起鳞鳞细浪。
明日风回更好,今宵露宿何妨?水晶宫里奏《霓裳》,准拟岳阳楼上。
注:张孝祥:南宋初词人。
这首词,因船行洞庭湖畔黄陵庙下为风浪所阻而作。
与友人信中提到:“某离长沙且十日,尚在黄陵庙下,波臣风伯亦善戏矣。
”波神:水神。
准拟:准定。
下列对词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一、二句点明行船的季节,描写洞庭湖上风浪未起时的景色。
B.三、四句有主观想象色彩,“鳞鳞细浪”实际指滚滚波涛。
C.五、六句写明日风向一便可顺风行船,今晚露宿又有什么关系呢?D.七、八句写期盼到岳阳楼上听水下传来的《霓裳》曲。
09年高考试题精选2009年高考试题——(湖北卷)精析版

09年高考试题精选2009年高考试题--(湖北卷)精析版测试题 2019.91,四、古诗词鉴赏和古诗文默写(13分)14.阅读下面的诗句,根据提示,完成赏析,(7分)三月晦日偶题秦观节物相催各自新,痴心儿女挽留春。
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
点绛唇元好问醉里春归,绿窗犹唱留春住。
问春何处,花落莺无语。
渺渺予怀,漠漠烟中树,西楼暮,一帘疏雨,梦里寻春去。
(1)词多富情趣,而宋诗多理趣。
青从作品中作者对春逝态度的角度,分析秦诗之理趣、元词之情趣是如何表现的。
(5分)答:秦词的理趣:元词的情趣:(2)分析《点绛唇》一词起句与结句的艺术特点。
(2分)2,15.古诗文默写。
(6分)(1)古文默写。
(必须默写)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然泥而不滓者也。
,。
(司马迁《屈原列传(节选)》)(2)古诗默写。
(任选一首默写)①,。
,。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杜甫《客至》)②,。
,。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陆游《书愤》)3,五、现代文(文学类文章)阅读(17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6~19题。
云南看云沈从文(1)云南是因云而得名的,可是外省人到了云南一年半载后,一定会和本地人差不多,对于云南的云,除了只能从它变化上得到一点晴雨知识,就再也不会单纯的来欣赏它的美丽了。
看过卢锡麟先生的摄影后,必有许多人方俨然重新觉醒,明白自己是生在云南,或住在云南。
(2)战争给了许多人一种有关生活的教育,走了许多路,过了许多桥,睡了许多床,此外还必然吃了许多想象不到的苦头。
然而真正具有深刻教育意义的,说不定倒是明白许多地方各有各的天气,天气不同还多少影响到一点人事。
云有云的地方性:中国北部的云厚重,人也同样那么厚重。
南部的云活泼,人也同样那么活泼。
海边的云幻异,渤海和南海云又各不相同,正如两处海边的人性情不同。
河南河北的云一片黄,抓一把下来似乎就可以作窝窝头,云粗中有细,人亦粗中有细。
2009年真题诗词

二、熟悉《考纲》
• 1、《考试说明》对诗歌鉴赏的总体要求: • 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 ②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能力层级E。
三、复习2009年的诗歌鉴赏高考试题,熟悉意象在 诗歌鉴赏中的作用。 • 1.意象:意象通常是指自然意象,即取自大自然 的借以寄托情思的物象。 • 2.形象:形象在文学理论中指语言形象,即以 语言为手段而形成的艺术形象,亦称文学形象。 它是文学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特殊形态。也是作 家的美学观念在文学作品中的创造性体现。 • 3.意境: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 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的韵味无穷的 诗意空间。
• 明确:(1)(全国卷Ⅰ)“这首诗描绘了 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 请简要叙述。” • 不同的意象组合,就可以形成不同的画 面,“水、浮萍、藕花、岸阁、村、桥” 构成一幅田园山水画,表达作者悠然闲适 以及丝丝的寂寞之情。
(2)(全国卷Ⅱ)“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 象?有什么寓意?
(2)辽宁卷的第第8题,诗中有三处写到“月”,请
就此作简要赏析。(6分)
• 第三句写明月“来”悬空江,表现作者人在旅 途,只有明月为伴;第五句用拟人方法呈 现静夜“月弄清辉”的画面,也为下句渔人归 家作因;第六句写月光引领水上人伴着歌 声飞去归家,带出作者一丝思乡之情。
3.请再仔细研读,是否有间接考 查意象的,若有,请找出来。
• 夜晚、秋风、汉关、寒云、冷月、西山, 诗的前两局描绘的是一幅初秋边关阴沉浓 重的夜景。寓意边境局势的紧张。
(3)(重庆卷)“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 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表达 了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4分)
• 通过“白鸟”“绿水”“嫩黄花”“新红叶”等描绘了初 秋景色。又通过“飘飘”“滔滔”“有些蝶飞”“无个 人瞧”等表达了因昔盛今衰引发的冷寂落寞之 情。
2009年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诗词鉴赏(含赏析)3

2009年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诗词鉴赏(含赏析)32009年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诗词鉴赏(含赏析)3十四【试题】(江西卷)14,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6)喜外弟卢纶见宿司空曙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
平生自有分,况是蔡家亲注。
[注]蔡家亲:表亲。
(1)此诗表达了怎样的感情?答:(2)前人认为全诗动人之处在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两句,请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分析其独到之处。
(4分)答:【译诗】居住在荒僻的地方,周围没有邻居,夜晚特别安静。
原来的家业丧失殆尽,家徒四壁。
在雨中,枯黄的树叶飘零,灯下有我白发老人。
因我长久地孤独沉沦,有愧于君的多次看望。
平素就有情分,何况还有表亲呢。
【韵译】宁静的夜晚四周没有近邻,我荒居旧屋家道早就赤贫。
枯黄的老树在风雨中落叶,昏暗的灯光映照白发老人。
因为我长期以来孤寂沉沦,你频来探望令我自愧难忍。
平生情谊可见是自有缘分,更何况本身就是姑表亲门。
【参考答案】14. (6分)(1)此诗表达了悲喜交加(或悲中有喜,喜中带悲)的感情。
(2)以悲景写哀情;不着悲字而悲情自现(或寓情于景,不直接写情,而将情完全寄寓在景物中)。
【赏析一】司空曙与卢纶,既是表兄弟,又都是才华横溢的大历诗人,所以当卢纶前来住宿时,司空曙极为高兴。
便挥笔写下了这传诵千古的名篇。
诗篇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在写喜悦之前,先写悲凉。
首联写诗人的住处荒僻,没有四邻,毫无家产,十分贫困。
颔联写他孤独而衰老。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采用赋而比的手法,写尽了孤独衰飒的况味。
既可理解为孤灯之下,一个白发老人,常常对着雨中那树叶枯黄的老树出神发呆;也可以理解为室内灯下的白头人,好比门外雨中的黄叶树,显得十分衰老而孤独;还可以理解为树叶在秋风秋雨中枯萎凋零,正像人在社会上受打击摧残后显得十分苍老衰飒一样。
总之,这两句诗既写的形象鲜明,又给读者留下了巨大的想象空间,很耐咀嚼。
精品文档 (80)2009年高考真题分类精编──诗歌鉴赏专题(二)

江苏卷三、古诗词鉴赏(10分)⒐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岳飞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
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
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
[注]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
兵安在?膏锋锷。
民安在?填沟壑。
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
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
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注】万岁山、蓬壶殿:指宋徽宗时构筑的土山苑囿、亭台宫殿。
⑴这首词中的对比是由哪两个句子领起的?“万岁山前珠翠绕”一句中用了哪种修辞手法?(2分)⑵词中写了哪些“风尘恶”的景象?(4分)⑶词的开头写作者登黄鹤楼遥望中原,结尾说“再续汉阳游,骑黄鹤”,反映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何变化?(4分)【参考答案】⑴想当年,到而今。
借代。
⑵铁骑满郊畿,士兵“膏锋锷”,百姓“填沟壑”,千村寥落。
⑶由开头对昔盛今衰的悲慨,对外敌人侵践踏大好河山的愤恨,对统治阶层奢侈误国的隐隐痛心,对抗击敌人收复失地的决心,转到想象中“提锐旅”“清河洛”之后再登黄鹤楼的舒畅心情。
【考点】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
“浅易”指合格的高中毕业生能够基本读懂的程度。
【解析】这首词创作时代较耳熟能详的“怒民冲冠”词略早,写于岳飞出兵收复襄阳六州驻节鄂州时。
全词采用散文化写法,层次分明。
从篇首到“蓬壶殿里笙歌作”为第一段。
写在黄鹤楼之上遥望北方失地,引起对故国往昔“繁华”的回忆。
“想当年”三字点目。
“花遮柳护”四句极其简练地道出北宋汴京宫苑之风月繁荣。
“珠翠绕”、“笙歌作”,极力写作了歌舞升平的壮观景象。
“珠翠”,妇女佩带的首饰,这里指代宫女。
“珠翠绕”当然也是夸张说法。
第二段由“到而今”字起笔(回应“想当年”),直到下片“千村寥落”句止。
写北方遍布铁蹄的占领区,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人们的惨痛情景。
与上段歌舞升的景象强烈对比。
“铁蹄满效畿,风尘恶”二句,花柳楼阁、珠歌翠舞一扫而空,惊心动魄。
过片处是两组自成问答的短句。
“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
2009-2013全国卷一、二及北京卷语文诗歌赏析题汇编剖析

1、2009全国卷一次石湖书扇韵①姜夔②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注】①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苏苏州),自号石湖居士。
②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阳(今江西波阳)人,浪迹江湖,终生不仕。
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
(1)这首诗描绘了一副什么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请简要叙述。
(2)有人说,诗的后两句歌颂了范成大的品格,第三句中的“人”是指趋炎附势的人。
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简要说明。
2、09全国卷二军城早秋严武[注]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注]严武(726-765):字季鹰,华阴(今属陕西)人。
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
(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
3、2009北京卷西江月黄陵庙(又题阻风三峰下)张孝祥①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
波神②留我看斜阳,唤起鳞鳞细浪。
明日风回更好,今宵露宿何妨?水晶宫里奏《霓裳》,准拟岳阳楼上。
【注】①张孝祥:南宋初词人。
这首词,因船行洞庭湖畔黄陵庙下为风浪所阻而作。
作者与友人信中提到:“某离长沙且十日,尚在黄陵庙下,波臣风伯亦善戏矣。
”②波神:水神。
③准拟:准定。
(1)下列对词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一、二句点明行船的季节,描写洞庭湖上风浪未起时的景色。
B.三、四句有主观想象色彩,“鳞鳞细浪”实际指滚滚波涛。
C.五、六句写明日风向一转便可顺风行船,今晚露宿又有什么关系呢?D.七、八句写作者期盼到岳阳楼上听水下传来的《霓裳》曲。
(2)这首词的风格与宋代哪两位词人比较接近?这种风格的词人属于哪一流派?(3分)(3)在这首词中,作者是以怎样的胸怀对待风波险阻的?举出两处具体描写,略作分析。
2009年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诗词鉴赏

2009年高考语文试卷分类汇编——诗词鉴赏(09年全国卷Ⅰ)12.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次石湖书扇韵①姜夔②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注]①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苏苏州),自号石湖居士。
②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
浪迹江湖,终生不仕。
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
(1)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请简要叙述。
答:(2)有人说,诗的后两句歌颂了范成大的品格,第三句中的的“人”是指趋炎附势的人。
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简要说明。
答:答案:(1)诗歌描绘了一幅江南水乡清幽恬静的画面,写了小桥、流水、村庄、绿岸、浮萍、荷花、人家、庭院等景物。
(2)观点一:这种说法有道理。
此诗赞誉石湖美景,也包含对石湖主人的歌颂。
“人”是指势利小人,这些人在范氏去职归隐后不再与他来往,范氏却不以为意。
反而享受田园之乐,这与作者终生不仕的人生态度相契合。
观点二:这种说法不确切。
此诗描写了石湖清幽恬静的美景,表现的是作者对石湖主人归隐田园生活的赞赏之情。
“人”只是泛指,无人相烦正是幽静的要素,不是写范氏失势后的世态炎凉。
(09年全国卷Ⅱ)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军城早秋严武[注]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注]严武(726-765):字季鹰,华阴(今属陕西)人。
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
(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
答案:(1)(4分)夜晚、秋风、汉关、寒云、冷月、西山,诗的前两句描绘的是一幅初秋边关阴沉凝重的夜景。
寓意边境局势的紧张。
(2)(5分)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作为镇守边疆的将领,斗志昂扬,坚信必胜的豪迈情怀。
精品文档 (83)2009年高考真题分类精编──诗歌鉴赏专题(三)

山东卷1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8分)寄远杜牧南陵水面漫悠悠,风紧云轻欲变秋。
正是客心孤回处,谁家红袖凭江楼?(1)首句中“悠悠”在诗中有何作用?(3分)(2)本诗后两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变化?请作简要分析。
(5分)【答案】(1)一方面描绘水流的悠长、江面的清寂。
另一方面以景写情,烘托出客子思归的孤寂心情。
(2)这两句写正值客心孤寂之时,忽见红袖凭楼而更增思家之情,诗人看见红袖凭楼的情景时,一下子联想到家人也在盼望自己归来,于是思家之情更加浓重(或红袖的悠闲和客心的孤回形成鲜明的对照,越发衬托出旅思的凄凉,进一步触发了诗人的思家之情)。
【解析】这首诗收入《樊川外集》,题一作“寄远”。
杜牧在文宗开成年间曾任宣州团练判官,南陵是宣州属县,诗大约就写于任职宣州期间。
题称“南陵道中”,没有点明是陆路还是水程。
从诗中描写看,理解为水程似乎切当一些。
前两句分写舟行所见水容天色。
“漫悠悠”,见水面的平缓、水流的悠长,也透露出江上的空寂。
这景象既显出舟行者的心情比较平静容与,也暗透出他一丝羁旅的孤寂。
一、二两句之间,似有一个时间过程。
“水面漫悠悠”,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时的景象。
过了一会,风变紧了,云彩因为风的吹送变得稀薄而轻盈,天空显得高远,空气中也散发着秋天的凉意。
“欲变秋”的“欲”字,正表现出天气变化的动态。
从景物描写可以感到,此刻旅人的心境也由原来的相对平静变得有些骚屑不宁,由原来的一丝淡淡的孤寂进而感到有些清冷了。
这些描写,都为第三句的“客心孤迥”作了准备。
正当旅人触物兴感、心境孤迥的时候,忽见岸边的江楼上有红袖女子正在凭栏遥望。
三、四两句所描绘的这幅图景,色彩鲜明,饶有画意,不妨当作江南水乡风情画来欣赏。
在客心孤迥之时,意绪本来有些索寞无聊,流目江上,忽然望见这样一幅美丽的图景,精神为之一爽,羁旅的孤寂在一时间似乎冲淡了不少。
这是从“正是”、“谁家”这样开合相应、摇曳生姿的语调中可以感觉出来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9年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诗词鉴赏09年全国卷Ⅰ)(12.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①②姜夔次石湖书扇韵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自石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苏苏州)【注】①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湖居士。
:字尧章,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
浪迹江湖,?)1155②姜夔(—1221 )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
终生不仕。
淳熙十四年(1187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请简要叙述。
(1答:是指趋炎附势的人。
你人”(2)有人说,诗的后两句歌颂了范成大的品格,第三句中的的“对此有什么看法?请简要说明。
答:浮萍、村庄、绿岸、)诗歌描绘了一幅江南水乡清幽恬静的画面,写了小桥、流水、答案:(1 荷花、人家、庭院等景物。
观点一:这种说法有道理。
2)(“人”是指势利小人,这些人在范氏去此诗赞誉石湖美景,也包含对石湖主人的歌颂。
这与作者终生不仕的人生态职归隐后不再与他来往,范氏却不以为意。
反而享受田园之乐,度相契合。
观点二:这种说法不确切。
此诗描写了石湖清幽恬静的美景,表现的是作者对石湖主人归隐田园生活的赞赏之情。
“人”只是泛指,无人相烦正是幽静的要素,不是写范氏失势后的世态炎凉。
09(年全国卷Ⅱ)8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12(][注军城早秋严武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字季鹰,华阴(今属陕西)人。
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严武(726-765 [注])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
二年(764 )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1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
(分)夜晚、秋风、汉关、寒云、冷月、西山,诗的前两句描绘的是一幅初秋(4答案:(1)边关阴沉凝重的夜景。
寓意边境局势的紧张。
分)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作为镇守边疆的将领,斗志昂扬,坚信必胜的豪迈(5(2)第四局写全歼敌军的决心,显示必胜的信第三句写部署奋力出击,显示昂扬的斗志;情怀。
心。
年北京卷)09(分)读下面这首词,完成①—③题。
(1012. (又题阻风三峰下)西江月黄陵庙张孝祥①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
波神②留我看斜阳,唤起鳞鳞细浪。
岳阳楼上。
明日风回更好,今宵露宿何妨?水晶宫里奏《霓裳》,准拟【注】①张孝祥:南宋初词人。
这首词,因船行洞庭湖畔黄陵庙下为风浪所阻而作。
作者与”友人信中提到:“某离长沙且十日,尚在黄陵庙下,波臣风伯亦善戏矣。
③准拟:准定。
②波神:水神。
①下列对词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一、二句点明行船的季节,描写洞庭湖上风浪未起时的景色。
B.三、四句有主观想象色彩,“鳞鳞细浪”实际指滚滚波涛。
C.五、六句写明日风向一转便可顺风行船,今晚露宿又有什么关系呢?D.七、八句写作者期盼到岳阳楼上听水下传来的《霓裳》曲。
②这首词的风格与宋代哪两位词人比较接近?这种风格的词人属于哪一流派?(3分)③在这首词中,作者是以怎样的胸怀对待风波险阻的?举出两处具体描写,略作分析。
(5分)答案:① D ②苏轼辛弃疾豪放派③第一问:达观、豪迈的胸怀第二问:略(09年江苏卷)9.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红江满.登黄鹤楼有感岳飞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
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
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注]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
殿里笙歌作。
兵安在?膏锋锷。
民安在?填沟壑。
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
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
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注】万岁山、蓬壶殿:指宋徽宗时构筑的土山苑囿、亭台宫殿。
⑴这首词中的对比是由哪两个句子领起的?“万岁山前珠翠绕”一句中用了哪种修辞手法?(2分)⑵词中写了哪些“风尘恶”的景象?(4分)⑶词的开头写作者登黄鹤楼遥望中原,结尾说“再续汉阳游,骑黄鹤”,反映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何变化?(4分)答案:(1)想当年,到而今。
借代。
(2)铁骑满郊畿,士兵“膏锋锷”,百姓“填沟壑”,千村寥落。
(3)由开头对昔盛今衰的悲慨,对外敌人侵践踏大好河山的愤恨,对统治阶层奢侈误国的隐隐痛心,对抗击敌人收复失地的决心,转到想象中“提锐旅”“清河洛”之后再登黄鹤楼的舒畅心情。
(09年湖北卷)1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题西溪无相院张先积水涵虚上下清,几家门静岸痕平。
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
入郭僧寻尘里去,过桥人似鉴中行。
已凭暂雨添秋色,莫方修芦碍月生。
(1)这首诗多处写到“影”,有的是明写,有的是暗写。
请找出两处暗写“影”的诗句,并加以说明。
(4分)(2)第二联是怎样写景的?请简要分析。
(4分)答案:(1)①过桥人似鉴中行,暗写人影(或桥影)。
②莫放修芦碍月生,暗写月影(或芦影).2)上句着眼视觉,写浮萍破处,山影在水中显现出来,呼应了第一联的“清字”。
(呼应了第一联的“静”字。
下句则着墨于听觉,以细微的草声衬托出环境的宁静,(09年天津卷) 6分)13.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
(唐·杜甫严郑公宅同咏竹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
色侵书帙晚,阴过酒樽凉。
雨洗涓涓净,风吹细细香。
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
注,笋壳。
帙,包书的布套。
:严郑公,即严武,受封郑公。
箨(tuò)(1)本诗前三联描写出竹子怎样的形象?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请赏析“色侵书帙晚”一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你谈谈对最后一联寓意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形象:嫩竹新出,竹影阴凉,雨洗竹净,风送竹香。
(2)翠竹的影子投映在书上,使人感到光线暗了下来。
“侵”写出了竹影移动扩大的渐进过程。
“晚”字则写出了竹影给人带来的时间错觉。
(3)答案符合诗意,言之成理即可。
示例一:要尊重天性,顺应自然。
示例二:要呵护人才,不要摧残人才。
示例三:期待得到提携,使自己有所作为。
(09年重庆卷)12、阅读下面的曲词,回答问题。
(6分)【折桂令】问秦淮孔尚任问秦淮旧日窗寮,破纸迎风,坏槛当潮,目断魂消。
当年粉黛,何处笙箫? 罢灯船端阳不闹,收酒旗重九无聊。
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
(1)“当年粉黛,何处笙箫?”用了什么修辞手法?(2分)(2)“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4分)答案:(1)借代、反问。
(2)通过“百鸟”“绿水”“嫩黄花”“新红叶”等描绘了初秋景色。
又通过“飘飘”“滔滔”“有些蝶飞”“无个人瞧”等表达了因昔盛今衰引发的冷寂落寞之情。
(09年福建卷)5.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6分)江行[宋]严羽暝色蒹葭外,苍茫旅眺情。
残雪和雁断,新月带潮生。
天到水中尽,舟随树杪行。
离家今几宿,厌听棹①歌声。
【注】①棹歌:行船时船工所唱的歌。
(1)诗人为什么“厌听棹歌声”?(2分)答:(2)请从“景”与“情”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4分)答:答案:(1)诗人离家日久,思乡情切,厌倦了长期的漂泊生活,所以听到棹歌声便心生厌倦。
(2)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
诗中描写了鹜“残”、雁“断”、月“新”、潮“生”的凄迷景致,景中寄寓了诗人的羁旅之情、思乡之感。
(09年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8~9题。
小重山?端午[元]舒颉碧艾香蒲处处忙。
谁家儿共女,庆端阳。
细缠五色臂丝①长。
空惆怅,谁复吊沅湘②。
往事莫论量。
千年忠义气,日星光。
《离骚》读罢总堪伤。
无人解,树转午阴凉。
【注】①五色臂丝:荆楚风俗,端午节以五彩丝系臂。
②沅湘:沅水和湘水。
湘水支流中有泪罗江。
8.从全词看,“空惆怅”和“无人解”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这首词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分别结合上阙和下阙作简要分析。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答案:8.空惆怅:慨叹世人忙于节日的喜庆,而不理解或淡忘了端午节厚重的历史内涵;表达对爱国诗人屈原的怀念之情。
无人解:抒发了作者不为世俗理解的孤寂落寞情怀,也表达了对屈原忠义节的崇敬。
9.手法:对比。
简析:上阕中众人的繁忙喜庆和作者的独自惆怅开成对比;下阕中世俗对屈原的不理解和作者读《离骚》的深切感伤形成对比。
(答“反衬”,且简析合理也可。
)(09年辽宁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晚泊岳阳欧阳修卧闻岳阳城里钟,系舟岳阳城下树。
正见空江明月来,云水苍茫失江路。
夜深江月弄清辉,水上人歌月下归;一阕声长听不尽,轻舟短楫去如飞。
8.诗中有三处写到“月”,请就此作简要赏析。
(6分)9.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是怎样表现的?(5分)答案:8.第三句写明月“来”悬空江,表现作者人在旅途,只有明月为伴;第五句用拟人方法呈现静夜“月弄清辉”的画面,也为下句渔人归家作因;第六句写月光引领水上人伴着歌声飞去归家,带出作者一丝思乡之情。
答出三处“月”所写不同景象,给3分;答出所写景象的作用,给3分。
意思答对即可。
9.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处景而生的思乡之情。
是通过卧闻钟声、系舟树下、静赏江月、倾听歌声等举动,城里钟、水上歌等听觉感受,城下树空江月、水上人、云水苍茫、轻舟飞逝等视觉形象,以境寓情来表现的。
句句写景,景景关情。
答出思乡之情,给2分;答出以景寓情,给1分;具体答出景于情的关系,给2分。
意思答对即可。
(09年江西卷))6(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14.喜外弟卢纶见宿司空曙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
蔡家亲:表亲。
[注] )此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1注。
平生自有分,况是蔡家亲答:两句,请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分析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前人认为全诗动人之处在(2“4)其独到之处。
(答:)此诗表达了作者悲喜交加(或悲中有喜,喜中带悲)的感情。
答案:(1)以悲景写哀情;不着悲字而悲情自现(或寓情于景,不直接写情,而将情完全寄寓2 (。
在景物中)年浙江卷)(09分)(6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22-23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