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汉字

合集下载

《现代汉语》第三章-文字-练习(有答案)

《现代汉语》第三章-文字-练习(有答案)

《现代汉语》第三章-文字-练习(有答案)第三章文字一、填空1、文字是记录语言的_____,是人类最重要的_____。

人类有了文字,就空破了语言在______上的限制,扩大了语言的_______。

2、文字是在______的基础上产生,依附于______而存在的,不记录______的任何图形、符号都不是文字。

3、世界上的文字基本上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_______文字,一类是______文字。

汉字是_______体系的文字。

由于现行汉字一般是记录汉语的单音节语素的,所以又被称为是______文字。

4、汉字产生以来,在不断的演变过程中,出现过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__、以及______、______等字体。

汉字形体演变的总趋势是________。

5、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采用的标准字体是______。

大篆指春秋战国时代______国的文字,一般以___和_______为典型代表。

以上两种字体合称______。

6、________是汉字发展史上的一个转折点,是古今汉字的分水岭。

7、楷书出现于________,到魏晋时就完全成熟并代替了隶书。

8、印刷体常用的有下列几种变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汉字的构造单位有两级:______和______。

10、_____是构成汉字的最小单位,它的组合有三种方式,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1988年的《现代汉语通用字表》规定了五种基本笔画,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复合笔画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笔画的连接,常见的有_____类、_____类、_____类、____类、_______类、_______类等六类二十五种。

12、偏旁是构成_____的基本单位。

______是具有字形归类作用的偏旁,是字书中各部的______。

汉字的构形与构意

汉字的构形与构意

第三章汉字的构形与构意第一节汉字因义构形的特点汉字是表意文字,早期的汉字是因义而构形的,也就是说,汉字依据它所记录的汉语语素的意义来构形,所以词义和据词而造的字形是统一的。

这一点,在小篆以前的古文字中表现得更为直接、明显。

下面是一批古文字,有甲骨文、金文,也有《说文解字》中的小篆。

可以看到,这些字的形体都是依据汉语的某一词义或语素义构造的,因此,这些字的形体也都可以用相应的词义或语素义来解释:(1)(2)(3)(4)(5)(6)(7)(8)(9)撩(10)惚(1)-(4)分别是甲骨文的“鹿”、“鱼”、“山”和“车”。

“鹿”象鹿形,以多歧的角为其特征;“鱼”直接描绘鱼的形象;“山”象山峰并立之形;“车”象车之两轮及辕、衡等形。

(5)-(8)分别是金文的“木”、“其”、“皿”和“禾”。

“木”上象枝,中象干,下象根;“其”是簸箕的形象;“皿”象盛食器具之形;“禾”象禾苗之形,上象禾穗与叶,下象茎与根。

(9)-(10)分别是小篆的“鸟”和“水”。

“鸟”是鸟的象形;“水”是水纹的形象,因与川区别而将两边的线条断开。

(1)-(10)这10个字直接描绘物象,它们都与物象相似,一看就知道画的是什么,可以直接据形识义。

(11)(12)(13)(14)(15)(16)(17)莆(18)举(19)纵(20)忌(11)-(14)分别是甲骨文的“上”、“下”、“厷”和“刃”。

“上”和“下”是相对的概念,甲骨文的“上”和“下”分别用一根短线条放在一根长线条的上面或下面,以标识“上”或“下”的意思;“厷”象于臂肘上加标示符号以表臂肘之义;“刃”是在“刀”上加一短竖,指出刀刃的位置。

(15)-(16)分别是金文的“本”和“末”。

“本”是在“木”的下部加标示符号,表示下部的树根,“末”是在“木”的上部加标示符号,表示上部的树梢。

(17)-(20)分别是小篆的“甘”、“寸”、“卒”和“音”。

“甘”是在口中加标示符号,表示甘美的滋味;“寸”是在人手下寸口的地方加一标示符号,表示寸口;“卒”指士卒,古代士卒的衣服是有某种标记的,“卒”即在“衣”字上加指示符号,用士卒所穿的有标志的衣服来表示“士卒”的意义;“音”是在“言”上加“一”,以与“言”区别。

《现代汉语》第三章 文 字 练习

《现代汉语》第三章 文 字 练习

第三章文字一、名词解释1.独体字和合体字 2.笔画和笔顺3.偏旁和部首4.象形和象形字5.指事和指事字6.会意和会意字7.形声和形声字8.甲骨文9.行书10.草书11.楷书12.异体字13.异读词14.汉字标准化15.汉字四定16.规范字17.不规范字二、填空题1.文字是_________________的书写符号,是人类最重要的_________工具,文字是________的统一体。

2.文字产生以后,语言不再受____________的限制,扩大了语言的____________。

3.文字是在_________的基础上产生,依附于______而存在的,不记录______的任何图形、符号都不是文字。

4.汉字是记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它是世界上历史最______的文字,汉字的历史可以追溯到______年前,距今有______多年历史的甲骨文,已经是一种相当发达的文字了。

5.世界上的文字基本上可以分为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两大类,汉字属于______文字。

6.汉字在记录汉语上优越性,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从造字方式上来看,汉字可以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种,东汉人许慎《说文解字》中“六书”的后两书“转注”和“假借”实际是____________,汉字是以______字为主的方块形文字。

8.国家于1988年1月发布的《现代汉语常用字表》共收字______个,其中常用字______个,次常用字____个。

9.汉字因为是______________在长期的_____________中逐渐创造出来的,因此它也在______中发展。

10.文字的产生是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的标志。

11.从现行汉字的结构单位有两级,分别为______和______。

现代汉语电子教案

现代汉语电子教案

2009-2-26
荆楚理工学院人文社科学院
19
第二节 汉字的形体
(二)汉字形体演变的趋势:汉字形体演变总的趋势是由 繁趋简。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从图画性的象形文字到不象形的书写符号; 2、笔形从类似绘画式的线条逐步变成横、竖、撇、点、
折的笔画,书写更方便。 3、许多字的结构和笔画逐步简化。 4、甲骨文、金文都异体繁多,小篆、隶书、楷书的异体
2009-2-26
荆楚理工学院人文社科学院
25
第三节 汉字的结构
(一)象形(独体)及象形字 (二)指事(独体)及指事字 (三)会意(合体)与会意字 (四)形声(合体)和形声字
(形旁与声旁的组合方式): (1)上形下声:苦、竿、笼、宇、花、蓠、雾 (2)上声下形:盅、忠、盒、垄、堡、想、犁 (3)左形又声:呼、憎、蚊、喉、咙、哗、啦 (4)左声右形:功、攻、顶、领、战、鸭、期 (5)内形外声:闷、问、闻、闽、辩、辨、辫 (6)内声外形:闺、阁、囫、囵、固、圆、衷 (7)特殊结构:颍、旗、旌、荆、修、珊、疫
2009-2-26
荆楚理工学院人文社科学院
26
第四节 形 声 字
一、什么是形声字 二、形旁的作用:提示字义,区别同音字。 三、声旁的作用:指示字音,区别字形,
类推字音,纠正方音。 四、形旁、声旁的局限:形旁表意模糊,
声旁表音不一定准确。
2009-2-26
荆楚理工学院人文社科学院
27
17
第二节 汉字的形体
5.楷书 楷书又称真书和正书,“楷”是模范、标
准的意思。楷书兴于汉末,盛于魏晋南北 朝。楷书由隶书省改而来:波势改为平直, 扁平改为方正。楷书一直沿用至今,是通 行时间最长的标准字体。

第三章 汉字的结构和发展 1 结构

第三章  汉字的结构和发展 1 结构

没有具体形象的概念;
第二、形体往往不统一。
(2)指事 许慎:“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 是也。” 用一种记号标明意义的字。 (一)纯粹抽象符号的指事字: 上:

下 表示数字的字,如: 一:

(二)象形字上加符号的指事字: 在象形字的基础上添加指示性的符号。 本: 《说文》:“木下曰本。从木, 一在其下。” 末: 《说文》:“木上曰末。从木, 一在其上。” 刃: 《说文》:“象刀有刃之形。 ” 寸: 《说文》:“人手却一寸,动脉谓 之寸口 ”
(二)形声、会意两兼字(亦声字) 婚,《礼》:“娶妇以昏时。”从女从昏,
昏亦声。 姻,女之所因,从女从因,因亦声。 娶,取妇也。从女从取,取亦声。 婢,女之卑者也。从女从卑,卑亦声。 贫 ,财分少也。从贝从分,分亦声。 钩,曲钩也。从金从勾,勾亦声。
“右文说” 右文即形声字的声符,声符大多居于字的右 侧 。字的意义与形符有关,有时声符与意义 也有关。 宋人王圣美首倡“右文说”。认为,声符相同 的一组形声字具有共同的意义,这一意义由 声符赋予,义符只决定该字所表示的一般事 类范围。 例如:“戋,小也。水之小者曰浅,金之小者曰 钱,歺之小者曰残,贝之小者曰贱,皆以戋字为 义。”


取 及 莫(暮)
捕取也。从又从耳。 逮也。从又从人。 日且冥也。从日在茻中。





降 陟 監 無
下也。 登也。




毓 至 飲 宿 囚 牧 住宿;过夜 。 拘禁、囚禁。 从牛,从攴( pū), 本义:放牧 牲畜。





以上会意字的字义主要是通过各构件在 形体上的联系体现出来。 z 秦汉以后出现了“以义会意”的会意字。 指会意字的字义主要是通过各构件 在意义上的联系体现出来的,构件的意 义关联起着重要作用。

第三章 汉字发展过程中的主要变化

第三章  汉字发展过程中的主要变化

第三章汉字发展过程中得主要变化及其规律如果把新石器时代仰韵文化得早期定为汉字起源得上限,那么,汉字已经有六千年得发展历史。

即使只从甲骨文得时代——商代后期算起,汉字也已经有三千三百年得历史了。

在这段漫长得发展进程中,汉字无论就是在形体上还就是结构上,都发生了一些很重要得变化。

一、形体上得变化——由繁到简从形体上瞧,汉字主要经历了从繁到简得变化,这种变化表现在字体与字形两个方面。

1、字体方面:汉字字体得演变可以分为两个大得阶段,即古文字阶段与隶、楷阶段。

前一阶段起自商代,终于秦代;后一阶段起于汉代,一直延续至今。

(1)分为两个阶段:古汉字阶段——商代至秦代(公元前三世纪晚期)隶、楷阶段——汉代至现代(2)字体方面发生得主要变化:象形变为不象形,象形程度不断降低(“线条化”、“笔画化”)2、字形方面:不论汉字得字体如何演变,字形上不断地简化这个总体趋势从未停止。

在字形简化得历史进程中,也有一些字形繁化得现象。

a、纯粹外形上得繁化。

目得:明确字形以避免混淆,如“上、下”“玉、王”。

b、文字结构上得变化所造成得繁化。

方法:增加偏旁。

结论:总之,汉字形体得变化主要就是简化。

繁化得现象虽然也存在,但就是其影响跟简化不能相提并论。

二、结构上得变化:1、形声字得比重逐渐上升。

在汉字发展得过程里,形声字在全部汉字里所占得比重不断上升,从少数逐渐变成占压倒优势得多数。

2、所使用得意符从以形符为主变为以义符为主。

“形符”就是作为象形符号使用得,她们通过自己得形象来起表意作用,往往不能独立成字,如古汉字“人”“日”等。

几何形符号如果不就是用作记号,而有以形表意得作用,如一、二、口(方)、○(圆)等字所使用得符号,也就是用她们得形象来表意得。

古汉字里得独体字,基本上都就是用单个象形符号造成得表意字。

而“义符”不就是依靠自己得形象来起作用得,通常都就是由现成得文字充当,它们依靠本身得字义来表意。

如合体表意字“歪”由“不”与“正”二字构成,它得意思就就是“不正”, “不”与“正”在这里就就是依靠它们得字义起作用得义符。

第三章:汉字的起源与发展

第三章:汉字的起源与发展

第三章汉字的起源与发展一、汉字起源一、关于仓颉造字说汉字和古埃及的圣书字、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古印度的印章文字以及中美洲的玛雅文,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几种独立形成的古老文字,关于它们的起源问题,一直是人类未解之谜之一。

世界上正在使用的文字有很多种,而汉字是最为古老的。

比起其他几种早已不用的古老文字,汉字历史是延续不断的,其发展脉络清晰可见。

人们越是感到汉字的生命力如此强大,就越想了解它是如何形成和发展的。

探讨汉字的起源不仅是探寻中华文明源头的一项有意义的工作,而且也可以给人们探讨其他文字的起源及其形成过程提供参考,对于了解整个世界文明的发生和发展也是很有意义的。

古代中国人对汉字的起源也非常关注:奚仲作车,仓颉作书,后稷作稼,皋陶作刑,昆吾作陶,夏鲧作城,此六人者,所作当矣(《吕氏春秋·君守》)。

苍颉造文字。

苍颉,黄帝之史(《周礼·外史》疏引《世本·作》)。

仓颉之作书也,自环者谓之私,背私者谓之公(《韩非子·五蠹》)。

这种传说无疑在较早的时候就已经出现了。

但是,在传世的战国晚期的古籍中却没有关于仓颉的时代以及他在造字之外的事迹的任何记载。

现存的早于战国晚期的古籍中也从来没有关于仓颉的记载。

汉代人多认为仓颉是黄帝的史官,魏晋以后人则说仓颉是早于黄帝的远古帝王。

《尚书正义》孔颖达疏说:司马迁、班固、韦诞、宋忠、傅玄皆云:苍颉,黄帝之史官也。

……崔瑗、曹植、蔡邕、索靖皆直云:古之王也。

汉代人把仓颉跟史官联系起来,很可能是因为人们认为史官在平时跟文字接触最多,所以才有此说。

魏晋人说仓颉是远古的帝王,过去多认为荒诞无稽。

其实,这个说法也不是魏晋人创造的,而有很早的根据。

最近出版的《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有一篇《容成氏》,第一简有这样的文字:……尊膚(盧)是(氏)、茖(赫)疋(胥)是(氏)、乔结是(氏)、仓颉是(氏)、轩缓(辕)是(氏)、(神)戎(农)是(氏)、椲是(氏)、是(氏)之又(有)天下也,皆不受(授)亓(其)子而受(授)臤(贤)。

《现代汉语》第三章 文字

《现代汉语》第三章 文字
中国土地广袤,各地方的语言文化差异巨大,可谓“十里不同 音”,但是却始终保持着疆域大体统一的局面。
重要原因之一——中国各方言之上有统一的共同书面语。汉字具 有超越语音差异的功能,稳固性较强,各地方言语音差异虽大, 但书面交际所受影响不大。
(二)汉字是形体复杂的方块结构
字母结构简单,线性更明显; 汉字结构复杂,平面性更强;
(1)汉字的简化
1956年国务院公布了《汉字简化方案》,分四批 推行,1964年总结成《简化字总表》。
1977年文改会发布《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草案 )》,该方案1986年废止。
汉字简化的方法
1、类推简化。简化一个繁体字或繁体字的部件, 由此类推简化一系列繁体字。
长(長)、张(張)、胀(脹)、怅 (悵)……
那么,汉语拼音化是否同样可行呢?
2. 拼音化是否可行?
赵元任曾编了一段短文:
《施氏食狮史》
石室诗士施氏,嗜狮,誓食 十狮。施氏时时适市视狮。十时 ,适十狮适市。是时,适施氏适 市。氏视是十狮,恃矢势,使是 十狮逝世。氏拾是十狮尸,适石 室。石室湿,氏使侍拭石室。石 室拭,氏始试食是十狮。食时, 始识是十狮,实十石狮尸。试释 是事。
思考:为什么日韩等国能比较成功地
实施文字拼音化改革?
汉字标准化的“四定”:
定量、定形、定音、定序
(详细内容自学教材)
“一音一符”才是真正的表音文字。
不过,认为“汉字属于表义文字”也有一 定的问题。
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见形知义”的 文字体系。
实际上,“音-形-义”的结合是所有文字体系的共 同特征。因此有的学者主张,表音文字和表意文字 的二分模式并不科学。
思考: 汉字字形能反映造字理据,这有什 么好处?
(1)汉字字形能记录和反映更多的古代文化 信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
(3)表音文字:这种文字是使用少量的字母记录 语言中的语音,从而记录语言。世界上大多数国家 的文字都是表音文字。表音文字可分为: 音节文字:用一个字母代表一个音节。日语的假名和 阿拉伯字母属于音节文字; 音素文字(或称音位文字):音素文字用一个字母代 表一个音素。英语、法语等使用拉丁字母,俄语使 用斯拉夫字母。
8
汉字的特点
1、汉字是属于表意体系的文字。汉字的形音 义之间存在一定的理据。 2 2、汉字具有一定程度的超时空性。 3、汉字同音不同形,具有分化同音词的作用。 4、汉字记录汉语没有分词连写的规则。 5、从书写形式看,汉字是平面型方块体文字。 6、汉字是历史悠久一直没有中断使用的文字。
9
汉字数目众多、结构复杂,难记难写难认难 学; 汉字用于机器处理和信息处理比较困难;配 备一个助手来弥补汉字的不足,这个助手就 是威力越来越大的汉语拼音; 汉字用于国际文化交流比较困难。
16
汉字与汉语基本适应 六.汉字与汉语基本适应 汉字与汉语
汉字富有生命力的根本原因:汉语以单音节语 素为主,同音语素多,汉字有分化同音语素 汉字有分化同音语素 的作用。 汉字与汉语的语音没有密切的联系,适应了汉 汉字与汉语的语音没有密切的联系 语多方言的特点。
17
七、汉字的地位
1.汉字是中国的通用文字 。 2.汉字是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文字,过去汉 字曾被东亚和东南亚一些民族或国家(如朝 鲜、日本、越南)长期使用,在东亚和东南 亚形成了汉字文化圈,现在除中国外,使用 汉字的国家还有日本、韩国、新加坡、马来 西亚。世界上使用汉字的人口约有12亿.
13
山东省莒县原始社会晚期的大汶口文化的陵阳河遗址里,发 现过一些刻在陶器同一部位的象形符号。他们和商代甲文中 表示族名的一些字十分相似,带有表意性质。陵阳河遗址的 年代,据推测距今约五千多年。 人们对这些契刻、符号、图画不断地进行加工整理,逐步使 它们具有较为固定的形体和读音,代表一定的意义,在一定 的地区内,人们“心心相印,口口相传,文字就多起来了” (《门外文谈》)。现在能够看到的最古的成批的汉字资料, 是距今三千多年前商代后期的甲骨卜辞和器物铭文中的文字, 数目达到三千五百多个。从文字结构来看,象形、会意、形 声、假借等方法都已经应用,可算是基本成熟的文字。
3.文字同语言的关系 文字同语言的关系 (1)文字依附于语言。语言是文字的基础, 文字依附于语言。 文字依附于语言 文字受语言的制约。文字是为了满足语言的 需要而在语言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字。 (2)文字作用于语言。文字不是消极的记录 文字作用于语言。 文字作用于语言 言语,而是积极的作用于语言,促进语言的 发展。
2
2、作用:文字的基本作用是记录语言。 、作用:文字的基本作用是记录语言。 ①有了文字,就有了文字记载的历史,文字 把各种知识、技术和经验记录下来流传给后 人,传播开去,促进了社会的发展。 ②有了文字就有了书面语言,文字促进了语 言的发展,使语言更加精密和丰富。
3
思考2:“文字就是语言,就是书面 语”,这句话对吗?为什么?古文字一开始都是象形文字, 包括古埃及的象形文字、古巴比伦的楔形文字、古 印第安人的玛雅文字和中国的甲骨文。 (2)表意文字:通过象征性图形符号,表达语言 中的词或者语素的意义。一个符号记录语言中的一 个词,这种文字叫做“词文字”。 一个符号记录语 言中的一个语素,这种文字叫做“语素文字”。现 代汉字是语素文字。古代汉字是词文字。 (幸/福/生/活、水;子曰学而时习之;葡/萄、咖/啡)
10
讨论4、赵元任的《施氏食狮史》说 明什么问题?
“石室诗士施氏,嗜狮,誓食十狮。氏时时适 市视狮。十时,适十狮适市。氏视十狮,恃 矢势,使十狮逝。氏拾是十狮尸,适石室, 石室湿,氏使侍拭石室,石室拭,氏始试食 是十狮尸。食时,始识是狮尸,实十石狮尸, 试释是事。”
11
四、汉字的产生
汉字的起源?汉字产生的时间?谁创造了汉字? 汉字的起源?汉字产生的时间?谁创造了汉字? 汉字是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系统, 汉字是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系统,它是汉族人 的祖先在长期社会实践中逐渐创造出来的。 的祖先在长期社会实践中逐渐创造出来的。 汉字起源于图画 图画,起源于标记符号 标记符号。 图画 标记符号 根据从西安半坡临潼一带仰韶文化的遗址里发 掘出来的甲骨拓片研究,汉字距今应该有 4500-6000年 4500-6000年的历史。殷商的甲骨文距今3000 多年,是比较成熟的文字了。
14
汉字数目众多、 汉字数目众多、结构复杂 其中重文1163字); 许慎著, 《说文解字》,汉·许慎著 收10516字(其中重文 说文解字》 汉 许慎著 字 其中重文 字; 《玉篇》,南朝梁 顾野王著 实收 玉篇》 南朝梁 顾野王著, 实收22,561字; 字 玉篇 南朝梁·顾野王著 广韵》 宋 陈彭年等著 陈彭年等著, 《广韵》,宋·陈彭年等著 收26,194字; 字 《康熙字典》,清·张玉书、陈廷敬等著, 收47,043字; 康熙字典》 清 张玉书、陈廷敬等著 字 张玉书 陆费逵等著,收 《中华大字典》,陆费逵等著 收44,908字; 中华大字典》 陆费逵等著 字
第三章 文字
思考讨论1:文字是语言要素之一吗?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它本身不属于语言体系, 不是语言。语言是由语音、词汇和语法组成 的,文字只不过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文 字和语言是两种现象,语言是第一性的,文 字是第二性的。
1
一、文字的性质
1.什么是文字 什么是文字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 书写符号系统,是人类最重要的 书写符号系统 辅助性交际工具。 清代学者陈醴:“声不能传于异地,留于异时,于 是乎书之为文字。文字者,所以为意与声之迹也。” (《东塾读书记》卷十一) 文字的创造和发明是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里 程碑。
12
“我们的古圣人,是否也用一条长绳,有一件事就打一个结呢?恐怕是不 行的。只有几个结还记得,一多可就糟了。当时的社会生产已经由采集 和渔猎发展成为以农业或畜牧为主的综合经济了,原始手工业也相应的 发展起来。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私有制和阶级的产生,这一切都要求 有一种更为方便的记录语言的工具来代替“结绳”,以适应社会生产和 阶级斗争等发展的需要。于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不断摸索,寻求新的 记事方法。“有的在刀柄上刻一点图,有的在门户上画一些画”(《门 外文谈》)有的在陶器上刻画一些符号,用这样的办法来记录和表达更 多的意思。如书上所示符号,就是西安半坡村出土的彩陶钵上的,它们 距今有六千年左右的历史。属于同一时期的其他古代文化遗址的出土文 物上也有类似的符号。这些符号同流传下来的古代汉字有相同之处,很 可能是古汉字的前身。
《汉语大字典》,许力以主编,收54,678字左右。 汉语大字典》 许力以主编, 54,678字左右。 字左右
15
五、汉字的作用
(1)汉字的主要作用是记录语言。 (2)汉字保存了我国丰富的文化遗产。 (3)汉字维护了民族的团结和祖国的统一。 (4)汉字促进了我国的对外文化交流。
思考:为什么汉字能经久不衰、繁荣发展?
18
判断分析:1、有人说:“汉字是比拼音文字 更加高级的书面语言。”(《汉字文化》) 2、任何文字都具有形、音、意三个方面。
19
6
三、汉字的特点
讨论3、汉字有哪些优点?有哪些缺点?
7
余光中《听听那冷雨》
杏花。春雨。江南。六个方块字,或许那片土就在那里 面,而无论赤县也好神州也好中国也好,变来变去,只要仓 颉的灵感不灭,美丽的中文不老,那形象,那磁石一般的向 心力当必然长在。太初有字,于是汉族的心灵、祖先的回忆 便有了寄托。譬如写一个“雨”字,点点滴滴,滂滂沱沱, 淅沥淅沥淅沥,一切云情雨意,就宛然其中了。视觉上的这 种美感,岂是什么rain也好pluie也好所能满足?翻开一部 《辞源》或《辞海》,金木水火土,各成世界,而一入“雨” 部,古神州的天颜千变万化,便悉在望中,美丽的霜雪雲霞, 骇人的雷电霹雹,展露的无非是神的好脾气与坏脾气,气象 台百读不厌、门外汉百思不得其解的百科全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