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提高小学生的古诗词欣赏能力之管窥
睢宁县李集中心小学张辉
中国是诗的国度。

在中国灿烂辉煌的文化长河中,诗词大家灿若繁星,一首首千古绝唱熠熠生辉,至今仍脍炙人口,润泽后人。

这些承载者汉民族博大智慧和美好情感结晶的古诗词历久弥新,所载的至理常道,透射着人文的光芒。

在儿童心灵最纯净、记忆力最好的时候让他们诵读经典古诗词,可以奠定他一生高远的智慧和优秀的人格的基础;成为他一生去不断消化、理解、受益的文化根基。

然而,在教学实践中,我们经常发现,一些小学生对诵读古诗词不大感兴趣,缺泛应有的热情。

在上古诗词阅读课上学生也总是对古诗词“爱”不起来。

究其原因有二,其一,古诗词创作于遥远的古代,孩子们学起来有“距离感”;其二,古诗词更接近文言文,古汉语的语法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那么如何让学生对古诗词感兴趣,使学生会读、爱读、乐读古诗词呢?我想,如果学生对古诗词的欣赏能力得到提高了,他们就能在诵读古诗词中收获快乐,在快乐的引导下,学生自然就会喜欢诵读古诗词。

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提高学生古诗文欣赏能力。

一、知人读诗,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可以帮助学生走进作者的内心,与作者心灵相通、产生共鸣,从而有效地拉近学生与古诗词的距离,消除“陌生感”。

课前,可以让学生通过预习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课上,教师可
以做适当的补充,为后面的诗词学习做好铺垫。

如在学习《春望》一诗时,学生了解写作背景后,得知杜甫生活在唐由盛转衰之时。

当杜甫亲眼看到唐朝都城长安被安史叛军焚掠一空,满目凄凉,亲身体验到“国破”的痛苦;而自己居无定所,流离漂泊。

在此身历逆境、思家情切之际,诗人不禁触景伤情,发出深重的忧伤和感慨。

杜甫情动而辞发,于是乎“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就在诗人心中涓涓流淌,情真意切!又如杜甫在作《望岳》一诗时,正值青年,所谓“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

当诗人登上景色雄奇秀丽的泰山,被泰山壮丽的景色所吸引,情动而辞发,豪情壮志喷薄而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就成了诗人当时的心境真实的写照。

由此可见,知人读诗,可以使学生“思接千载,悄然动容。

”从而“视通万里”“批文而入情。


二、抓住诗题解诗意
古人云“文载道,诗言志,词缘情”。

古人创作态度严谨,题目都是通认真推敲的,许多古诗诗题即“诗眼”。

抓住诗题细细玩味,就可以提纲挈领,理解诗歌内容。

不失为理解诗歌的一大捷径。

如《示儿》一诗,诗题就给我们许多启发。

“示”即“告诉”,“儿”指出了诉说的对象。

诗人在什么时候“示儿”的?诗人想告诉儿子什么,又为什么要告诉儿子这些内容?从作者的遗言中可以看出他是怎样的一个人?有了题目的指引,学生理解这首诗时就能少走弯路。

再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中的“送”道出了作者此行的目的是为老朋友送别。

既然是送别,那“依依难舍”、“惆怅”就
是此刻情感的主旋律。

一个“送”字揭示了该诗的感情基调。

抓住诗题仔细推敲,可以为我们的阅读提供方向,避免盲目性。

三、善于抓“诗眼”提挈全诗
诗眼是诗歌中最能开拓意旨和表现力最强的关键词句。

“诗眼”即全诗的中心所在,能否抓住“诗眼”理解古诗词,将影响到古诗词理解的深度。

如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唯”字,充分表达了诗人离别之际怅然若失、依依难舍之情,真可谓是“过尽千帆皆不见,心中只有孟浩然”。

“唯”字紧扣标题,成为统帅全诗的诗眼,揭示了全诗的主题。

又如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是诗眼,提挈全诗,用“绿”字而不用“吹”“染”“满”等字,不仅是因为取“绿”字的色彩,增强了形象性,而且写出了作者当时奉诏回京的喜悦,还流露出作者经历第一次罢相之后,虽被再次征召回朝,但不能不产生的重重忧虑。

其丰富的表现力让人称道,难怪王安石不厌其烦,易“十许字,始定为绿”。

在教学中及课外阅读中,可以鼓励学生尝试寻找诗眼,从而准确地把握古诗词的内容和中心。

四、迸发想想,领略诗词意境美。

意境是作者的主观情意和客观的物象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艺术境界。

“作者胸有境,入境使为亲”。

古诗词的教学就是要把学生带入诗歌的情境中。

胡令能的的《小儿垂钓》,“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这两句充满童趣,意境浑然。

诗中的小儿害怕惊散了鱼儿,老远就招手示意来人声音轻点儿。

“遥招手”“不应人”等细
致地勾画了小儿垂钓的动作、神态,与前句的“蓬头”“莓苔”等景物相互映衬,情景交融、形神兼备。

一个纯真、专注垂钓的儿童形象跃然纸上,妙趣横生,堪称佳作。

王国维说:“文学之事,其内足以憾己,而外足以感人者,意与境二者而已。

上焉者,意与境浑,其次,或以境胜,或以意胜。

苟却其一不足以言文学。

”在古诗词教学中,让学生在感悟、理解的基础上,欣赏古诗词,走入诗词所创造的意境,可以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使他们受到古典文学的熏陶与感染,提高他们对古诗词的欣赏能力。

五、引导学生欣赏“妙言佳句”
唐朝苦吟诗人贾岛因思考在“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一联中到底是用“推”好,还是“敲”好,竟然在长安街上旁若无人般的骑着毛驴边走边比划,浑然不觉中冲撞了韩愈的仪仗队,引出了文学史上的一段佳话,产生了“推敲”这一典故。

妙言佳句是古诗词精华之所在,是诗人在字斟句酌的基础上产生的,其中所蕴涵的形象美、音乐美、意境美,给学生以美的感染。

如宋代诗人叶绍翁的《游园不值》:“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诗人兴致勃勃地去游园,令人扫兴的是园的主人不在。

虽然柴门紧闭,但是满园春色是关不住的,一枝红杏越过墙头,在春风中绽开了美丽的笑脸。

“关不住”、“出墙来”,寥寥数字,描绘出了满园盎然的春色。

失望后的意外收获,让诗人在欣喜之余,得到了精神上的满足。

再如唐朝诗人贺知章的《咏柳》:“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
似剪刀。

”作者把春风比作剪刀,这一大胆而又奇特的想象,把二月春风由无形化为有形。

是这把承载着自然活力“剪刀”,巧妙地裁制出满树嫩绿柳叶,一个“裁”字,刻画出了景物独有的神韵。

清黄周星在《唐诗快》有云:“尖巧语,却非有雕琢而得”,也就是说它比喻新巧,却出语自然,毫无人工的痕迹。

这一新奇的比喻,把作者抽象的情思,完全形象化了,令人拍案叫绝!
引导学生在整体把握古诗词内容之后品味妙言佳句,有利于加深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提升他们的欣赏能力。

王朝闻在《一以当十》中说:“欣赏活动所以是有趣的,不只因为欣赏者被动地接受了什么。

也因为他可能主动地发现了什么,补充了什么。

”因此,在引导学生欣赏古诗词时,还要根据古诗词的题材、体裁、思想内容、艺术形式及理念旨趣的不同,灵活地应用各种方法,并融会贯通,才能提高学生的“主动”性,让欣赏活动变得有趣,从而有效地提高古诗词鉴赏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