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梦令阅读赏析及参考答案
《如梦令》李清照赏析习题及答案

《如梦令》李清照赏析习题及答案内容:【原诗】【翻译】【作者】【主题思想】【赏析】题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简答题】【原词】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译文】时常记起溪边亭中游玩至日色已暮,沉迷在优美的景色中忘记了回家的路。
尽了酒宴兴致才乘舟返回,不小心进入藕花深处。
怎么才能出去呢?怎么才能出去呢?划船声惊起了一群鸥鹭。
【作者】李清照,南宋女词人,婉约派代表。
号易安居士,济南人。
所以后人又称她为李易安,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代表作品有《漱玉词》等。
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
早年生活优越,和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
【主旨】这首词形象生动逼真,语言自然优美,表达了作者内心世界的深美和高雅的生活情趣。
显现出一位活泼率真、热爱生活的女词人形象。
【名句赏析】这首小令是词人李清照的早期作品,一共六句话,却似一幅图。
内容曲折而含蓄,语言深美而自然,笔调跌宕而有致。
写景:“雨疏风骤”,雨小而风急;写人:“浓睡”、“残酒”,睡得香甜而残醉未醒;写花:“绿肥红瘦”,绿代指叶,红代指花,暮春时节,叶儿茂盛了,花儿稀少了;如此精心刻意地选择对立统一的形象和词语,相彰并比地渲染和形容,给读者更加鲜明醒豁的印象.其中尤以“绿肥红瘦”一语最为清新、色泽浓艳,形象逼真,从来没有为人道过.甚至在用韵上,依律上、去可以互押,但作者哪怕在这方面也用心做到上去递换使用,象∶“骤”、“酒”、“旧”、“否”、“瘦”,抑扬相间,跌宕入耳。
再看词中的问答。
“卷帘人”指正在卷帘的侍女。
“试问卷帘人”,引出女主人公与侍女的一番对话.“却道海棠依旧”,是答语,问语省去,从答语中可知问的是:“经过一夜风雨的海棠究竟怎么样了?”问答显然不相称,问得多悄,答得淡漠,因答语的漫不经心,逼出一句更加多情的“知否?知否”来.《如梦令》小词,安顿两个叠句短语最难,然而这里的“知否?知否”,口气宛然,浑成天巧,非圣于词者不能到此。
李清照《如梦令》赏析

李清照《如梦令》赏析李清照出生于一个爱好文学艺术的士大夫的家庭。
父亲李格非是济南章丘人,进士出身,苏轼的学生,官至提点刑狱、礼部员外郎。
《如梦令》小词既欢乐开心,又惊险刺激,还凄切悲惨。
下面是店铺为你带来的《如梦令》赏析,欢迎阅读。
李清照《如梦令》赏析篇11、如梦令宋·李清照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2、注释(1)疏:指稀疏(2)卷帘人:有学者认为此指侍女。
(3)绿肥红瘦:绿叶繁茂,红花凋零(4)浓睡不消残酒:虽然睡了一夜,仍有余醉未消。
浓睡:酣睡残酒:尚未消散的醉意。
(5)雨疏风骤:雨点稀疏,晚风急猛3、译文昨夜雨点稀疏,晚风急猛,我虽然睡了一夜,仍有余醉未消。
试问卷帘的侍女:海棠花怎么样?她说海棠花依然如旧。
知道吗?知道吗?应是绿叶繁茂,红花凋零。
4、赏析这首小令是李清照的奠定“才女”地位之作,轰动朝野。
传闻就是这首词,使得赵明诚日夜作相思之梦,充分说明了这首小令在当时引起的轰动。
又说此词是化用韩偓《懒起》诗意。
韩诗曰:“昨夜三更雨,临明一阵寒。
海棠花在否?侧卧卷帘看。
”但李清照的小令较原诗更胜一筹,入木三分地刻画了少女的伤春心境。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这两句写昨夜的风很急,还淅淅沥沥的下起小雨;晚上又饮了一些酒,睡的很沉,直到早上醒来酒意还没有完全退去。
一开始就将整首词的时间、环境勾勒得十分清楚。
“雨疏风骤”十分恰当的写出了暮春的特点,风吹的紧而雨却是疏落,四个字即使人能够感受到暮春的气息。
“浓睡不消残酒”则写出了人物现在的状态,刚刚醒来略略还带些酒意,一副慵懒的模样,这种状态下最容易想起昨夜的雨疏风骤,隐隐心底还藏着些许心事,这样就顺理成章地引出下文。
上下两句前者写室外,后者写室内,转折的巧妙恰当,灵动自然。
经历了一场风吹雨打,主人公心中十分想知道园中的海棠是否花瓣零落,令人不忍面对,因此急急地向“卷帘人”询问。
一个“试”字,写出了人物心中的担忧,她不愿意春天就这么快的过去。
李清照的两首如梦令原文及赏析

李清照的如梦令原文及赏析李清照的两首如梦令原文及赏析这两首《如梦令》是南宋诗人李清照所写的。
这两首小令,充分显示了宋词的语言表现力和词人的才华。
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李清照如梦令背景,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如梦令(一)李清照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注释1、疏:指稀疏2、卷帘人:有学者认为此指侍女。
3、绿肥红瘦:绿叶繁茂,红花凋零4、浓睡不消残酒:虽然睡了一夜,仍有余醉未消。
浓睡:酣睡残酒:尚未消散的醉意。
5、雨疏风骤:雨点稀疏,晚风急猛译文昨天夜里,雨点稀疏,晚风急猛,虽然酣睡了一宵,还是余醉未消。
试探地问那卷帘的侍女,她却告诉我说,海棠花还跟原先一样。
唉,你知道吗,知道吗?海棠树应该是绿叶繁茂、红花凋零了。
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写作背景李清照与赵明诚夫妇感情笃厚,但是“结缡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刘逸生《宋词小札》),并抓住一问一答进行分析,我们就不难领悟到这首词的感伤情怀,既有爱花惜春的遗憾,又有红颜易老的伤感,更有惜别怀人的烦闷,几股愁思扭结,于“短幅中藏有无数曲折”。
赏析这首小令是李清照的奠定“才女”地位之作,轰动朝野。
传闻就是这首词,使得赵明诚日夜作相思之梦,充分说明了这首小令在当时引起的轰动。
又说此词是化用韩偓《懒起》诗意。
韩诗曰:“昨夜三更雨,临明一阵寒。
海棠花在否?侧卧卷帘看。
”但李清照的小令较原诗更胜一筹,入木三分地刻画了少女的伤春心境。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这两句写昨夜的风很急,还淅淅沥沥的下起小雨;晚上又饮了一些酒,睡的很沉,直到早上醒来酒意还没有完全退去。
一开始就将整首词的时间、环境勾勒得十分清楚。
“雨疏风骤”十分恰当的写出了暮春的特点,风吹的紧而雨却是疏落,四个字即使人能够感受到暮春的气息。
“浓睡不消残酒”则写出了人物现在的状态,刚刚醒来略略还带些酒意,一副慵懒的模样,这种状态下最容易想起昨夜的雨疏风骤,隐隐心底还藏着些许心事,这样就顺理成章地引出下文。
李清照(如梦令二首)赏析

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赏析如梦令【宋】李清照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作者介绍】李清照(1084年~1151年),号易安居士,宋代历城(今山东省济南市)人。
父李格非是当时著名学者。
丈夫赵明诚历任地方官职,对金石学很有研究。
她早年生活在一个学术、文艺气氛都非常浓厚的家庭里,过着优闲平静的生活。
南渡以后不久,丈夫死去,颠沛流离,境遇孤苦。
她是南宋有名的女作家,诗词散文都有成就。
所作词,前期以抒发对爱情的要求和对自然的热爱为主,写得曲折、含蓄,韵味深长,形象鲜明;南渡后在词中蕴含着沉痛的家国兴衰之惑,通过个人遭遇反映时代和社会的动乱,现实意义较强。
她是词中婉约派的大家,擅长白描手法。
论词注重协律,崇尚典重、情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
所作诗风格豪迈,爱国热情极强,但流传不多。
所著《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
后人辑有《漱玉词》,今人辑有《李清照集》。
【简析】本篇是李清照早期的词作之一。
词中充分体现出作者对大自然、对春天的热爱。
这是一首小令,内容也很简单。
它写的是春夜里大自然经历了一场风吹雨打,词人预感到庭园中的花木必然是绿叶繁茂,花事凋零了。
因此,翌日清晨她急切地向“卷帘人”询问室外的变化,粗心的“卷帘人”却答之以“海棠依旧”。
对此,词人禁不住连用两个“知否”与一个“应是”来纠正其观察的粗疏与回答的错误。
“绿肥红瘦”一句,形象地反映出作者对春天将逝的惋惜之情。
词的写法别致,侧重于从听觉方面来塑造形象并构成意境。
作者不是平铺直叙地去描写百花凋残的暮春景象,而是立足清晨醒后,从“昨夜”写起,通过“雨疏风骤”,从听觉上展开联想,然后转化为视觉形象:“绿肥红瘦”。
值得指出的是,这“绿肥红瘦”四字只不过是作者内心虚拟想象之词,它还有一个向客观现实转化的过程。
正因为这首词有一个从听觉到视觉,有一个从内心到客观现实的转化过程,所以才能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便于进行艺术的再创造。
秦观《如梦令_遥夜沉沉如水》阅读附答案和翻译赏析

秦观《如梦令·遥夜沉沉如水》阅读附答案和翻译赏析如梦令秦观遥夜沉沉如水,风紧驿亭深闭。
梦破鼠窥灯,霜送晓寒侵被。
无寐,无寐,门外马嘶人起。
注释①遥夜:永夜。
②驿亭:古时候设在官道旁,利便传递公文的使者和往来官员半途休息换马的馆舍。
③梦破:睡梦被惊醒。
窥:在隐僻处偷看。
鼠窥灯:谓饥鼠想偷吃灯盏里的豆油。
辛弃疾《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词:“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
”情形类似。
④侵被:透进被窝。
⑤无寐:睡不着。
1.“遥夜沉沉如水,风紧驿亭深闭”这两句流露出了作者什么样的感受?2请解释“门外马嘶人起”暗示出的内容。
参考答案1.漫漫永夜难尽,孤傲、苍凉的愁绪犹如如水的永夜同样排解不去。
2.暗示出旅途跋涉,长路关山,白昼艰辛的糊口又将开始。
二:注:①此词是作者绍圣三年(1096)贬谪郴阳时在途中驿亭所写。
1.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么的情感?请结合全词作扼要分析。
(4分)2.这首诗使用了多种表达技能,请举出两种并作赏析。
(4分)参考答案:1.(4分)这首词表达了词人贬谪后的落漠忧伤之情。
(2分)永夜漫漫,沉沉如水,秋风阵阵,驿亭紧闭,饥鼠窥灯,晓寒侵被,人声喧闹,驿马长嘶。
它通过写词人彻夜难眠时的所见、所闻、所感,表现了词人贬谪途中孤旅难眠的落漠之感,凄苦忧伤之情。
(2分)2.(4分)①比喻,首句把“沉沉的夜”比作水,生动形象的写出了深沉如水的夜的苍凉,表达了诗人因被贬谪而繁重的心境。
②首句叠词“沉沉”,不仅表明了夜的深沉,而且强化了诗人繁重苍凉的心境。
③“无寐,无寐”,应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强调词人因被贬谪而夜不能寐。
④融情于景。
首句应用景物描述,写出了夜的漫长和苍凉,渲染了悲凉的气氛,烘托出作者孤寂苍凉的心境译文永夜漫漫,四处静寂如水,风很大,驿站的门紧闭。
从梦中惊醒,老鼠正偷看着油灯,寒气也透进了被子。
睡不着了,门外已传来马的叫声,已有人早起了。
创作背景这是一首抒发谴谪之恨的词。
宋绍圣三年丙子(106年),作者自处州再贬,暮秋至郴阳道中,他有诗记其事,其中有一首题古寺壁的诗中云:“饥鼠相迫坏壁中”,与此词所写之境很是近似。
李清照的《如梦令》赏析

李清照的《如梦令》赏析李清照的《如梦令》赏析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号易安居士,济南人。
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李清照的《如梦令》赏析,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李清照宋词:《如梦令》原文: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如梦令》参考注释:①雨疏风骤:雨点稀疏,晚风急猛。
②浓睡不消残酒:虽然睡了一夜,仍有余醉未消。
浓睡,酣睡。
③卷帘人:有学者认为此指侍女。
④绿肥红瘦:指绿叶繁茂,红花凋零。
李清照宋词:《如梦令》赏析:这首小令是李清照的奠定“才女”地位之作,轰动朝野。
传闻就是这首词,使得赵明诚日夜作相思之梦,充分说明了这首小令在当时引起的轰动。
又说此词是化用韩偓《懒起》诗意。
韩诗曰:“昨夜三更雨,临明一阵寒。
海棠花在否?侧卧卷帘看。
”但李清照的小令较原诗更胜一筹,入木三分地刻画了少女的伤春心境。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这两句写昨夜的风很急,还淅淅沥沥的下起小雨;晚上又饮了一些酒,睡的很沉,直到早上醒来酒意还没有完全退去。
一开始就将整首词的时间、环境勾勒得十分清楚。
“雨疏风骤”十分恰当的写出了暮春的特点,风吹的紧而雨却是疏落,四个字即使人能够感受到暮春的气息。
“浓睡不消残酒”则写出了人物现在的状态,刚刚醒来略略还带些酒意,一副慵懒的模样,这种状态下最容易想起昨夜的雨疏风骤,隐隐心底还藏着些许心事,这样就顺理成章地引出下文。
上下两句前者写室外,后者写室内,转折的巧妙恰当,灵动自然。
经历了一场风吹雨打,主人公心中十分想知道园中的海棠是否花瓣零落,令人不忍面对,因此急急地向“卷帘人”询问。
一个“试”字,写出了人物心中的担忧,她不愿意春天就这么快的过去。
“试”字将不忍问却又忍不住想知道的矛盾心理刻画的淋漓尽致。
孰料,“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这让她出乎意料,虽然她内心渴望海棠依旧,但自己也明白风雨之后必是花事凋零,所以“卷帘人”的回答给了她意外的惊喜。
李清照 如梦令鉴赏-李清照《如梦令》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

李清照如梦令鉴赏|李清照《如梦令》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李清照《如梦令》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如梦令》李清照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注]①浓睡不消残酒:睡得很好,但还有残余的酒意末消。
②卷帘人:指侍女。
这时她正在卷帘。
③“知否”三句:女主人纠正侍女的话说:“你知道吗?海棠不是‘依旧’,该是绿叶多,红花少了”[鉴赏提示]李清照前后期作品有显著的区别。
前期作品的反映面比较狭隘,限于闺情一类。
后期由于凄凉的身世之感深刻地影响了她的创作思想,风格突变,大都反映南渡人士辞乡别土、破国亡家的共同哀愁,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这首词以寥寥数语的对话,曲折地表达出主人翁惜花的心情,写得那么传神。
"绿肥红瘦",用语简练,又很形象化。
(1)“不消”表面上是指酒意未消,实际指“消不尽的伤感和烦闷情绪”(2)“绿肥红瘦”中“绿”、“红”分别代指“叶和花”;“肥”、“瘦”分别形容“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扩写昨天夜里风很大,天上落下的雨滴却显得稀疏。
想起了一些以前的事情,觉得沉闷,于是我一个人喝了点酒,可能是贪杯喝多了,头晕晕的,丫鬟便扶我到床上睡了,睡得很沉不曾醒酒。
次日醒来恰见服侍我的丫鬟卷帘进来。
我问她:“经昨夜风雨之后,外面的海棠怎么样了?”她却跟我说:“夫人,海棠还是跟以前一样。
”我摇了摇头,说道:“不对,不对。
应该是叶子变肥了,花变瘦了才对。
知道吗?”赏析这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一首小令,自其诞生日起至今,历来为人称赏,论者甚多,今又拈出,实有班门弄斧之嫌。
惜花伤春确为此首小词透辟出来的情愫,也为历来论者所共道。
文人伤春,自古而然。
唐孟浩然诗云:“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此乃妇孺皆知,童叟能诵的千古名篇。
词学家唐圭璋将此篇小令与《春晓》比较说:“二人时代虽不同,诗与词体格虽不同,朴素与凝炼之表现手法虽不同,但二人爱花心灵之美则完全一致,宜乎并垂不朽云。
《如梦令》李清照赏析

《如梦令》李清照赏析
《如梦令》是宋代李清照最著名的诗歌之一,写于元朝洪武十四年。
在这首诗里,李清照表达了她对春天的热烈期盼,对梦想的不断追求。
在这首诗中,李清照用比喻的手法表达出春天带来的生机勃勃,仿佛夜梦变成真实,使人精神振奋,心情欢畅。
“春梦无计入珠帘”、“更添新愁”、“流转更觉绿”,这些表达,都在形象地表达着春天的芬芳与活力,以及春天对人们心灵的洗涤,让人们无数次回味无穷。
总之,《如梦令》是李清照的优秀作品,它不仅深深描绘了春天的美妙,而且表达了人们对春天的期盼和追求,令人流连忘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梦令阅读赏析及参考答案
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7分)
如梦令①
秦观
遥夜沉沉如水,风紧驿亭②深闭。
梦破鼠窥灯,霜送晓寒侵被。
无寐,无寐,门外马嘶人起。
注:①此词是作者绍圣三年(1096)贬谪郴阳时在途中驿亭所写。
②驿亭是古时供传递公文的使者和来往官员休息之所
⑴该词精于炼字。
请简要赏析“紧”字。
(3分)
⑵请从情和景的角度简要赏析“门外马嘶人起”。
(4分)
参考答案:
10.(1)“紧”字,这里是“狂”或“大”之意(字意1分,放在句中描绘为“驿门深闭也隔不断呼啸的风声”亦可)该字以动衬静(以风声之大衬托出四周之冷寂亦可),渲染了一种冷清死寂的氛围(渲染怎样的氛围1分),突出了诗人贬谪后的落寞哀伤(1分)。
(2)门外驿马长嘶,人声嘈杂。
该句乐景衬哀情(手法1分,写到以景结情、情景交融、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或乐景衬哀情的任何一个皆可。
),用门外的喧闹之景(景物特征1分,答道“喧闹”或与之接近的词语即可。
)反衬门内之凄清,将诗人彻夜难眠后的身心俱疲之状展现的淋漓尽致。
同时“门外马嘶人起”暗示了诗人孤独凄凉的贬谪生活又将开始,含蓄地透露出诗人的无奈与怨愤之情。
[情
感2分,身心俱疲(疲累倦怠、孤苦凄凉等)1分,无奈与怨愤(或无奈与厌倦)1分。
]
【附2:诗歌简析】
此词是作者绍圣三年(1096)贬谪郴阳时于途中所写。
词中通过夜宿驿亭的描写,绘出贬谪途中的情景,表达了作者旅途中凄凉寂寞的心情和倦于宦游的情绪。
首句点明时间是夜晚,“遥夜”即长夜,状出了夜漫漫而难尽的感觉。
紧接“沉沉”的叠字,将长夜难尽的感觉再度强化。
一句尤妙在“如水”的譬喻。
是夜长如水,是夜凉如水,还是黑夜深沉如水,作者不限制在何种性质上相“如”,只说“如水”,让读者去体味。
较之通常用水比夜偏于一义的写法,有所创新。
次句点出地点。
“驿亭”是古时供传递公文的使者和来往官员憩宿之所,一般都远离城市。
驿站到夜里自是门户关闭,但词句把“风紧”与“驿亭深闭”联在一起,则有更多的意味。
一方面更显得荒野“风紧”;另一方面也暗示出即使重门深闭也隔不断呼啸的风声。
“驿亭”本易使人联想到荒野景况以及游宦情怀,而“风紧”更添荒野寒寂之感。
作者虽未言情,但景语中亦见出其情。
“梦破”二字,又流露出多少烦恼情绪。
沉沉寒夜做一好梦,更反衬出氛围的凄清。
“梦破”大约与“鼠”有关,客房点的是油灯,老鼠半夜出来偷油吃,不免弄出些声响。
人一惊梦,鼠也吓咆了,但它还舍不得已到口边的美味,远远地盯着灯盏。
“鼠窥灯”的“窥”字,用得十分传神。
它那目光闪闪,既惶恐,又贪婪。
昏暗灯光之下
这一景象,直叫人毛骨悚然,则整个驿舍设备之简陋、寒伧,可窥见一斑。
能否捕捉富于特征性的细节,往往是创造独特的词境的成败关键。
此句与下句间,有一个从夜深至黎明的时间过程。
下句之“送”字、“侵”字都锤炼极佳。
天犹未明,“晓”的将临是由飞“霜”知道的,而“霜”的降临又是由“寒”之“侵被”感到的。
“无寐,无寐”的重复,造成感叹语调,再联系“风紧”“鼠窥灯”“霜送晓寒”等等情景,可以体味出无限的感伤。
古时驿站常备官马,以供来往使者、官员们使用。
而“门外马嘶人起”,门外驿马长嘶,人声嘈杂,正是驿站之晨的光景。
这不仅是写景,从中可以体味到被失眠折腾的人听到马嘶人声时的困怠情绪。
同时,“马嘶人起”,又暗示出旅途跋涉,长路关山,白昼难辛的生活又将开始。
此词不直写心境,而是写一夜难寐的所见、所闻、所感。
词写长夜沉沉,驿亭风紧,饥鼠窥灯,晓寒侵被,人声嘈杂,驿马长嘶,真实谪徙羁旅的苦境与凄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