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诗词如梦令欣赏
《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李清照诗词赏析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李清照诗词赏析《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是李清照早期词作的代表之一,以其清新、婉约的风格,展现了词人的才情与情感。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李清照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注解:1、溪亭:临水的亭台,是过去常去的地方。
2、日暮:太阳落山,天色渐暗。
3、沉醉:醉酒,形容人沉浸在某种情感或状态中,忘却了时间。
4、归路:回家的路。
5、兴尽:兴趣耗尽,形容玩乐到尽兴的时候。
6、回舟:乘船返回。
7、误入:错误地进入某地。
8、藕花:荷花。
9、深处:指荷花丛生的地方。
10、争渡:急速行驶,努力渡河。
11、惊起:受惊吓而起来。
12、一滩鸥鹭:一群栖息在水边的鸥鹭。
译文:我常常记起在溪边的亭子,游玩直到太阳落山的时候,沉醉在这风景中,甚至不知道回去的路。
玩得尽兴了,很晚才划船回去,不小心进入藕花湾。
用力划啊,用力划啊,惊起了一滩的鸥鹭。
诗词赏析:这是一首优美的自然诗歌,诗人用细致的笔触描绘了溪亭夕照的景色,以及她在荷花丛中迷失方向、艰难穿越的情景。
整首诗不仅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热爱和向往,也表达了她对生活的小小陶醉和喜悦。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词人通过回忆,描绘出一幅美丽的黄昏景色。
夕阳西下,词人在溪亭中饮酒作乐,醉得连回家的路都忘记了。
这里的"沉醉"不仅是酒精的麻醉,更是对美好时光的沉醉,对生活的沉醉。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词人在尽兴之后,乘坐小舟回到家中,却无意间闯入了荷花的世界。
这里的"误入"二字,既写出了词人的无意,也写出了荷花的美丽,更写出了词人对美好生活的深深眷恋。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词人试图找到回家的路,却惊动了在滩上休息的水鸟。
这里的"争渡"二字,写出了词人的急切心情。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格律赏析

一、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格律的背景介绍《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是唐代诗人李清照的代表作品之一,该诗描写了作者对溪亭日落的感慨和美好景色的赞美。
这首词以其清丽的笔触和含蓄的情感,成为了我国古代词作品中的经典之作。
二、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格律的文学价值在词的创作上,李清照借用了元曲的艺术手法,使得这首词不仅在意境上较之前人更富有情感,而且在音乐性上也更加明显,十分优美。
并且,在表达方面,李清照通过描写溪亭日暮的景致,塑造了她自己的情感,以及使得整篇词具有了较强的抒情色彩。
另外,从词的题材上来看,融入了典情,反映了以“守贞情”为主题的爱情思想。
这不仅仅体现了唐代文学的宝贵遗产,而且也表达了李清照对于现实生活的感慨和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
三、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的赏析1. 词的开头:“常记溪亭日暮”引起人们的共鸣。
语言简单而明了,直截了当地表明了作者写作的出发点和意图,也展现了词所要表达的意境。
2. 接下来,“沉醉不知归路”使人产生联想,作者徜徉在美好的景色之中,愿意忘却归途,享受片刻的宁静和美好。
3. “兴尽晚回舟”表现出作者的淡然和悠闲,饱饮溪亭的美景,精神得到了愉悦和满足,不愿离去。
4. “误入藕花深处”让人想起传统诗词中的“莲”、“芙蓉”等音韵,给人以玉砌琼楼、莲开豔阳的田园意境。
5. “隔水问梁州”再表现出作者的心旷神怡,她乐善他乡的自由超脱气质。
而且,梁州又是具有浓重文化底蕴的地方,暗示了作者自己的文化修养和自身的品性。
6. 结尾“怕嫌莺语淡”展现出作者对于优美诗情的珍视,丝毫不愿意别人的质疑和怀疑。
四、《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对后世的影响《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通过优美的词句、流畅的抒情,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诗人的思想和情感,给人以愉悦和享受。
它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宋代甚至是元代的一些词人作品中都能找到其影子。
其颇受欢迎的程度为它在当时词坛上的著名程度提供了有力的证明。
李清照词《如梦令》赏析

李清照词《如梦令》赏析《如梦令》李清照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如梦令》,写的是词人一次郊游归途中匆忙间误入藕花深处的事。
稍加品味,词人心中的无比喜悦可以悟得。
去野外风景绝妙处溪亭游玩应该欢快,因为欢快就喝过头了酒,因为醉酒后沉沉睡去在太阳快落山时醒来才匆忙驾船回家;这喝酒是助兴,喝醉酒是爽朗尽兴。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表明临出荷花荡还赏看到了满滩鸥鹭从荡中齐飞出的壮观场面;即惟其晚归才见到了这平时难得见到的美妙画面,心情定然转生愉快。
归结起来,青年时期李清照的生活由自己意愿而定,大抵以美满尽兴为终极追求目标,人生潇洒,情趣率真。
词中只是写到满心欢乐吗?笔者认为,惊险刺激在文本中也多有交待。
一个青年女子郊游到日暮,路途行走就有不便,此一险;因为沉醉于酒恰才醒来,头脑昏昏沉沉,又加上天已擦黑,辨不清方向,此二险;荷花荡水域到处荷到处花,本想撑船回家却终于误入藕花深处离开家里反而更远,此三险;天黑心慌,手忙脚乱,惊起一滩鸥鹭的同时也极有可能就惊吓了自己,此四险而所有这些,倘凑巧造成自己醉眼心慌、手忙脚乱而哐铛入水,则是天大的惊险。
以致于如今追忆起来,仍然心悸而魄动;这从词的开头常记一词可以体会出来。
词人在对暮归途中迷路的描述,用争渡,争渡这种反复的修辞手法,活画了她的焦虑慌张及手脚并用划船的.情形。
请看,词人怎能不急呢?连鸥鹭水鸟也倦飞而归巢,而自己竟然迷路了。
因此,描述那种水鸟成片惊起的动作形象实在是反映自己心情的焦灼,或者说,满滩鸥鹭惊飞正是词人意乱神散情形的映衬,以景衬情,写照真实。
要说词中要喜悦有喜悦,要惊险有惊险。
而这个喜悦有喜悦本身的喜悦,也有惊险中孕育的喜悦;同样的道理,惊险本身固然惊险,就是没在误入之前已是包孕了惊险。
即喜悦、惊险不是割裂开来而是相互关联又相互交融的。
让我们再来总观该词,词语常记表达的信息是什么呢?第一,词人仍然是在青年时写作该小令;第二,词人是在很多年后的中老年时期写作了该词。
李清照《如梦令》赏析

李清照《如梦令》赏析李清照出生于一个爱好文学艺术的士大夫的家庭。
父亲李格非是济南章丘人,进士出身,苏轼的学生,官至提点刑狱、礼部员外郎。
《如梦令》小词既欢乐开心,又惊险刺激,还凄切悲惨。
下面是店铺为你带来的《如梦令》赏析,欢迎阅读。
李清照《如梦令》赏析篇11、如梦令宋·李清照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2、注释(1)疏:指稀疏(2)卷帘人:有学者认为此指侍女。
(3)绿肥红瘦:绿叶繁茂,红花凋零(4)浓睡不消残酒:虽然睡了一夜,仍有余醉未消。
浓睡:酣睡残酒:尚未消散的醉意。
(5)雨疏风骤:雨点稀疏,晚风急猛3、译文昨夜雨点稀疏,晚风急猛,我虽然睡了一夜,仍有余醉未消。
试问卷帘的侍女:海棠花怎么样?她说海棠花依然如旧。
知道吗?知道吗?应是绿叶繁茂,红花凋零。
4、赏析这首小令是李清照的奠定“才女”地位之作,轰动朝野。
传闻就是这首词,使得赵明诚日夜作相思之梦,充分说明了这首小令在当时引起的轰动。
又说此词是化用韩偓《懒起》诗意。
韩诗曰:“昨夜三更雨,临明一阵寒。
海棠花在否?侧卧卷帘看。
”但李清照的小令较原诗更胜一筹,入木三分地刻画了少女的伤春心境。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这两句写昨夜的风很急,还淅淅沥沥的下起小雨;晚上又饮了一些酒,睡的很沉,直到早上醒来酒意还没有完全退去。
一开始就将整首词的时间、环境勾勒得十分清楚。
“雨疏风骤”十分恰当的写出了暮春的特点,风吹的紧而雨却是疏落,四个字即使人能够感受到暮春的气息。
“浓睡不消残酒”则写出了人物现在的状态,刚刚醒来略略还带些酒意,一副慵懒的模样,这种状态下最容易想起昨夜的雨疏风骤,隐隐心底还藏着些许心事,这样就顺理成章地引出下文。
上下两句前者写室外,后者写室内,转折的巧妙恰当,灵动自然。
经历了一场风吹雨打,主人公心中十分想知道园中的海棠是否花瓣零落,令人不忍面对,因此急急地向“卷帘人”询问。
一个“试”字,写出了人物心中的担忧,她不愿意春天就这么快的过去。
一首特点鲜明的小词——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赏析

一首特点鲜明的小词——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赏析一首特点鲜明的小词——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赏析作者/810的老好人原诗: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赏析:李清照有两首我们熟知的《如梦令》,其一是《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另一首就是本词了。
两首相比,一首清新可爱,一首用语新奇,各具特色,可以说,李清照的才女之名,正是这两首作品奠定的。
甚至传说当年赵明诚正是因为看到本词,才对李清照心生爱慕,于是央求父亲去李家求亲,成就了一段传奇式的爱情(也有人认为,本词应该是李清照初嫁赵明诚未久的作品,但可以肯定,本词是李清照早期作品)。
前首我已作过赏析,这里对另一首也作一些赏析。
李清照存世的作品不是很多,而且以短词小令为主。
这些词作虽然篇幅大多不长,却仍有鲜明的特点,比如意象鲜明,比如融入生活情景,比如语新意隽。
这样的特色在本词中体现明显。
说本词意象鲜明,我们可以把词中的意象先罗列出来,就有:雨、风、酒、海棠,还有指代叶的“绿”和指代花的“红”。
意象虽不多,却很有代表性:雨、风是昨夜的情景,一疏一骤对比鲜明,却是真实写照,按正常向来,风骤,理当雨急,然而诗人偏偏说雨疏,正可见出她昨晚是经过细细观察的,将昨夜天气真实地反映出来,符合暮春的时令特点,浓缩而有表现力;酒属于生活事物,是诗人正常的生活内容,残酒则写出诗人昨夜豪饮,至今酒意未消,宿醉未去,想必滋味不是很好;海棠是花的代表,诗人询问海棠的状态,实际也是对所有花的珍惜之意,而绿、红则从色彩上给人明艳的感觉。
这些意象的组合,不仅写出了诗人的生活状态,也写出了她的心态。
本词的生活情景更是活泼。
除了上述意象的组合之外,诗里还有两个鲜明的形象,一个是“卷帘人”,即诗人的婢女,一个是诗人自己。
这两人,想必都是非常年轻的女子,婢女慵懒,诗人自己则有些无可奈何,于是在这里就有了这么一个情景的展示:诗人宿醉醒来,立马就记起昨夜下雨刮风的情景来了,有些担心庭院里的花,于是就问婢女,婢女随意打开窗帘向外看了一下,漫不经心地说跟昨儿个还一样,诗人自己却不认同,于是无奈地细问婢女可看清楚了?会不会是绿叶依然繁茂,而红花却快凋谢完了呢?诗人爱花,惜花,却因为宿醉而起床困难,但她第一关心的就是花还在否,婢女可能昨夜跟着主人喝酒而酒意未去,也可能是晚上伺候而睡眠不足,她的整个状态肯定都是迷离的,但显然也不是一个可恶的形象,诗人显然对婢女也没有许多的责怪。
《如梦令》李清照宋词注释翻译赏析

《如梦令》李清照宋词注释翻译赏析《如梦令》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词作,共有两首,分别是《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和《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这两首词都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通过简洁而生动的语言,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和心境。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是李清照的早期作品,描绘了她一次愉快的郊游经历。
词的上阕“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展现了作者在溪边亭中游玩时的沉醉和欢乐。
她尽情享受美景,忘记了回家的路。
下阕“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描写了她尽兴而归,却误入荷花深处的情景。
这里的“误入”增添了一份意外和惊喜,使整个场景更加生动有趣。
最后“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通过描写奋力划船的声音和惊起的鸥鹭,展现了作者的活泼和欢快。
整首词富有生活情趣,给人以美的享受。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则是李清照对春天将逝的感慨。
词的上阕“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描绘了夜晚风雨交加,词人宿醉未醒的情景。
下阕“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通过与侍女的对话,表达了作者对庭院中海棠花的关切。
最后“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以简洁而富有韵味的语言,抒发了作者对春天逝去的惋惜之情。
“绿肥红瘦”一词,形象地描绘了绿叶繁茂、红花凋零的景象,给人以无限遐想。
两首《如梦令》在艺术表现上有许多相似之处。
首先,它们都采用了短小精悍的形式,语言简洁明快,却又能够深刻地表达出作者的情感。
其次,两首词都通过生动的描写和细腻的感受,让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作者所描绘的场景和心境。
此外,两首词都运用了巧妙的构思和韵律,使整首词在节奏上和谐统一,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从注释和翻译中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这些词作。
注释为读者提供了关于词的背景、作者生平、词语解释等信息,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词的内涵。
翻译则将词人的原意准确地传达给读者,使读者能够品味到原作的韵味。
总的来说,李清照的《如梦令》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情感表达,成为了中国古代词坛上的佳作。
李清照著名诗词及赏析

李清照著名诗词及赏析《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其主要内容为:春夜里大自然经历了一场风吹雨打,词人预感到庭园中的花木必然是绿叶繁茂,花事凋零了。
一起来赏析李清照的《如梦令》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宋代:李清照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何况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并言,并言?应当就是绿肥红瘦。
李清照虽然不是一位高产的作家,其词流传至今的只不过四五十首,但却“无一首不工”,“为词家一大宗矣”。
这首《如梦令》,便是“天下称之”的不朽名篇。
这首小令,有人物,有场景,还有对白,充分显示了宋词的语言表现力和词人的才华。
小词借宿酒醒后询问花事的描写,曲折委婉地表达了词人的惜花伤春之情,语言清新,词意隽永。
双数两句,言面上虽然只写下了昨夜饮酒过量,翌日晨起毕宿酲尚未天下消,但在这个辞面的背后还潜藏着另一层意思,那就是昨夜醉酒是因为惜花。
这位女词人不忍心看见明朝海棠花胡,所以昨夜在海棠花下才尝了过量的酒,直至今朝尚有余醉酒。
三、四两句所写,是惜花心理的必然反映。
尽管饮酒致醉一夜浓睡,但清晓酒醒后所关心的第一件事仍是园中海棠。
词人情知海棠不堪一夜骤风疏雨的揉损,窗外定是残红狼藉,落花满眼,却又不忍亲见,于是试着向正在卷帘的侍女问个究竟。
一个“试”字,将词人关心花事却又害怕听到花落的消息、不忍亲见落花却又想知道究竟的矛盾心理,表达得贴切入微,曲折有致。
“试问”的结果——“却道海棠依旧。
”侍女的回答却让词人感到非常意外。
本来以为经过一夜风雨,海棠花一定凋谢得不成样子了,可是侍女卷起窗帘,看了看外面之后,却漫不经心地答道:海棠花还是那样。
一个“却”字,既表明侍女对女主人委曲的心事毫无觉察,对窗外发生的变化无动于衷,也表明词人听到答话后感到疑惑不解。
她想:“雨疏风骤”之后,“海棠”怎会“依旧”呢?这就非常自然地带出了结尾两句。
“并言?并言?应当就是绿肥红瘦。
”这既是对侍女的馈电,也像自言自语:这个贪玩的丫头,你晓得不晓得,园中的海棠必须就是绿叶茂盛、红花稀疏才就是。
李清照词《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鉴赏

李清照词《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鉴赏《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是宋代女词人的早期词作。
其主要内容为:春夜里大自然经历了一场风吹雨打,词人预感到庭园中的花木必然是绿叶茂,花事凋零了。
因此,翌日清晨她急切地向“卷帘人”询问室外的变化,粗心的“卷帘人”却答之以“海棠依旧”。
对此,词人禁不住连用两个“知否”与一个“应是”来纠正其观察的粗疏与回答的错误。
“绿肥红瘦”一句,形象地反映出作者对春天将逝的惋惜之情。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宋代李清照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译文昨天夜里雨点虽然稀疏,但是风却劲吹不停,我酣睡一夜,然而醒来之后依然觉得还有一点酒意没有消尽。
于是就问正在卷帘的侍女,外面的情况如何,她只对我说:“海棠花依旧如故”。
知道吗?知道吗?应是绿叶茂,红花凋零。
注释疏:指稀疏。
卷帘人:有学者认为此指侍女。
绿肥红瘦:绿叶茂,红花凋零。
浓睡不消残酒:虽然睡了一夜,仍有余醉未消。
浓睡:酣睡残酒:尚未消散的醉意。
雨疏风骤:雨点稀疏,晚风急猛。
鉴赏李清照虽然不是一位高产诗集的作家,其词流传至今的只不过四五十首,但是却“无一首不工”,“为词家一大宗矣”。
如这首《如梦令》,便是一首“天下称之”的不朽名篇。
这首小令,有人物,有场景,还有对白,充分地显示了宋词的语言表现力和词人的才华。
小词借叙酒醒后询问花事的描写,曲折委婉地表达了词人的惜花伤春之情,更惜自己那逝去的青春年华,语言清新,词意隽永,令人玩味不已。
词的大意是:昨夜雨疏风猛。
当此芳春,名花正好,偏那风雨就来逼迫了,心绪如潮,不得入睡,只有借酒消愁。
酒喝得多了,觉也睡得浓了。
结果一觉醒来,天已大亮。
但昨夜之心情,却已然如隔在胸,所以一起身便要询问意中悬悬之事。
于是,她急问收房屋,启户卷帘的侍女:海棠花怎么样了?侍女看了一看,笑回道:“还不错,一夜风雨,海棠一点儿没变!”女主人听了,嗔叹道;“傻丫头,你可知道那海棠花丛已是绿叶茂,红花凋零?”起首两句,如何理解颇有争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清照诗词如梦令欣赏
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赏析】
这首《如梦令》以李清照特有的方式表达了她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境界优美怡人,以尺幅之短给人以足够的美的享受。
“常记”两句起笔平淡,自然和谐,把读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创造的词境。
“常记”明确表示追述,地点在“溪亭”,时间是“日暮”,作者饮宴以后,已经醉得连回去的路径都辨识不出了。
“沉醉”二字流露了作者心底的欢愉,“不知归路”也曲折传出作者留连忘返的情致,看起来,这是一次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游赏。
果然,接写的“兴尽”两句,就把这种意兴递进了一层,兴尽方才回舟,而“误入”一句,行文流畅自然,毫无斧凿痕迹,同前面的“不知归路”相呼应,显示了主人公的忘情心态。
盛放的荷花丛中正有一叶扁舟,摇荡舟上是游兴未尽的少年才女,这样的美景,一下子跃然纸上,呼之欲出。
沉沉暮霭中,回舟误入曲港横塘,藕花深处。
这是一个清香流溢,色彩缤纷的世界。
它给词人带来的是巨大的惊喜和深深的陶醉。
花香、酒气,使词人暂时摆脱了传统观念的重重枷锁,显现出她开朗、活泼,好奇的少女的天性。
于是有争渡之举。
当轻舟穿行于荷花之中,看着栖息在花汀渔浦的鸥鹭惊飞,她感受到了一种强烈的生命的活力。
这种活力就从词短促的节奏和响亮的韵脚中洋溢而出。
这首小令用词简练,只选取了几个片断,把移动着的风景和作者怡然的心情融合在一起,写出了作者青春年少时的好心情,让人不由想随她一道荷丛荡舟,沉醉不归。
正所谓“少年情怀自是得”,这首诗不事雕琢,富有一种自然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