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六年级科学上册 建高塔教案 教科版

合集下载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建高塔教案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建高塔教案
课题名称
高塔不易倒的秘密
年级
六年级

上册
章节
第二章第六节
参赛教师
指导教师
学习目标
1.能通过观察各种框架高塔的形状和结构,提出高塔不易倒原因假说。
2.能通过实验来搜集证据验证高塔不易倒的原因。
3.能有效迁移探究的结果,建造一个不易倒的“高塔”。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六上第二单元形状与结构这一章第六课的内容,第六课的课题是建高塔,主要包含两大内容:一是让学生探究物体不易倒的秘密,二是让学生根据老师所给的材料设计和建造“高塔”。由于第二部分内容强调的是学生自主设计和动手实践,微课难以实现这个目标,所以本节微课学习内容定为第一部分内容,目的是让学生探究高塔不易倒的秘密,为学生在课下建造“高塔”奠定理论基。
实验器材
矿泉水瓶、水、色素、平板、粉笔、一次性筷子、橡皮筋、吹风机
所用软件
CS、万兴喵影
流程图
教与学过程
环节一
情境体验
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高塔,它们受到各种外力的作用,却仍能长久保持直立不倒。观察这些塔的形状和结构,想一想哪些特点使高塔不易倒呢?
环节二
探究过程
怎样设计实验来搜集证据,验证你们的猜想呢?
探究一、上小下大的物体更稳定吗?
探究二、上轻下重的物体更稳定吗?
探究三、框架结构和实心结构,哪个更稳定?
探究四、三角形框架和四边形框架,哪个更稳定?
环节三
分析讨论
根据四个探究的结果,总结高塔不易倒的秘密。
你能根据高塔不易倒的秘密,运用所给的材料设计和建造一个不易倒的“高塔”吗?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2.6 建高塔|教科版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2.6 建高塔|教科版

《形状与结构单元》建高塔【教学目标】科学知识:通过经历塔的稳定性的探究过程,认识高塔和其他物体稳固不倒的前提因素是上小下大(支撑面大)、上轻下重-(重心低),重心垂线在支撑面里,连接方式稳固,大量应用了三角形结构。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经历一个“推测——实验、制作和探索——将探索结果与假设相比较”的科学探究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探究活动中培养合作意识,体验把探究结果与猜测相比较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将探索结果与最初的假设相比较进行反思。

【教学难点】高塔不容易倒的再思考。

形状、结构、重心、材料、连接方式【教学准备】1. 教师材料:短片、KT板、电风扇、电吹风、小塑料凳。

2. 分组材料:实验记录单、纸杯、矿泉水瓶、水、(大小不同的塑料瓶、沙子、水、小木棍、透明胶)。

【教学过程】教学设计:一、导入语:大家好,我是来自芙蓉区大同二小的秦老师。

以前是在电视屏幕里看到我们湘郡未来学校,今天真正走进这里更加喜欢。

听李老师说,咋们班的孩子思维敏捷、动手能力很强。

二、实验激趣,探究奥秘。

1.小挑战活跃气氛,铺垫主题:我想请一位同学来帮老师完成一个小挑战。

谁愿意来试试?好的,第一位毫不犹豫就举手了,就请你了。

秦老师手上有--塑料瓶,塑料瓶怎样放最容易倒?答:瓶口向下最容易倒。

塑料瓶怎么放不容易倒?答:瓶口向上不容易倒。

怎么做,塑料瓶最不容易倒?答:瓶里装水或沙子最不容易倒。

你从中知道了什么?请在座的回答瓶口向下最容易倒。

瓶口向上不容易倒;教师提炼:上小下大,上轻下重的不容易倒。

2.情境创设完毕,进入主题。

大家想想,这个就像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哪种建筑呀?生:答塔。

你说得很准确。

今天我走进校园,发现校园的欧式建筑都非常有特点——塔楼特别多。

(出示湘郡未来标志性建筑-塔钟楼照片)。

今天在场的老师也特别多,有来自我们的近邻湖北—呈现黄鹤楼照片;—江南三大名楼之一。

矗立在武汉长江边上的-黄鹤楼。

还有来自美丽的海滨城市-厦门的老师,切换幻灯片-厦门那有集美塔-普陀塔。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2.6建高塔 教科版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2.6建高塔 教科版

《建高塔》基础性教学设计一、教材简析《建高塔》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形状与结构》中的第六课。

本课将引导学生认识框架铁塔稳定不倒的形状结构特点。

物体都有稳定性问题,研究这个问题,不但可以加深对框架铁塔的认识,也能够认识所有物体的稳定性问题。

本课以铁塔为什么稳定不倒为起点和归宿,中间用塑料瓶做实验和制作“高塔”来探究物体稳定性问题。

探究学习的过程为“推测——探索和制作——将探索结果与假设相比较”。

本课有三个活动。

第一,研究物体不容易倒的秘密。

第二,建造不容易倒的“高塔”。

第三,铁塔不容易倒的再思考。

二、学生分析学生通过上节课《做框架》的学习,已经对框架结构的特点以及稳固性有了一定的认识,知道了怎样去加固框架,提高框架的承重能力。

框架铁塔,在现代学生的生活中也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物体,但是,铁塔的共同特点是什么,它们会受到哪些力的作用,为什么要这样建造才不会倒等这些问题学生的思考是不多的,甚至是没有的。

三、教学目标科学概念:认识框架铁塔的结构特点是上小下大、上轻下重、风阻小,而且这样的物体稳定性好。

过程与方法:用简单材料独立地探究物体不容易倒的秘密。

应用知识和经验制作不容易倒的“高塔”。

把探究的结果与最初的假设相比较。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合作与交流,尊重自己和他人的制作成果。

培养学科学、用科学的思想和做实验的良好习惯。

四、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探究物体不容易倒的方法,是后面制作高塔的理论依据和基础,是本课的核心内容。

教学难点:建造高塔,是学生从认知到实践应用的提升,是内化的过程。

五、教学准备每小组各3个大小不同的塑料瓶(或更多),砂、杯子和水、线、胶带、小木棒若干。

六、教学过程(一)图片导入,提出问题1、展示关于高塔的图片,提问:这是一座?(学生:塔。

)2、你知道哪些塔呢?(学生举例)3、展示更多的塔,提问:有什么共同特点?4、说起塔的历史,有些塔经历了很多年都仍然屹立不倒。

到底是什么原因呢?与他的结构有关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讨论,塔。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2.6 建高塔《搭建吸管塔》教科版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2.6 建高塔《搭建吸管塔》教科版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2.6 建高塔《搭建吸管塔》教科版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选自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第6课《建高塔》。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了塔的基本结构以及稳定性原理。

本节课通过搭建吸管塔的活动,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亲自动手实践,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思考和动手操作能力。

他们对塔的结构和稳定性有一定的了解,但搭建高塔的实践经验较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活动,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吸管塔的基本结构,学会搭建稳定的高塔。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增强团队协作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搭建稳定的高塔,掌握吸管塔的基本结构。

2.难点:如何使高塔更加稳定,创新高塔的设计。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2.实践教学: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培养动手能力。

3.小组合作:学生分组进行搭建活动,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吸管:若干根,长度适中。

2.剪刀:用于剪裁吸管。

3.胶带:用于固定吸管。

4.辅导书、PPT等教学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了解各种各样的塔,激发学生的兴趣。

提问:“你们知道塔的基本结构吗?塔为什么要设计成这样的结构?”2.呈现(5分钟)教师呈现吸管塔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吸管塔的结构,思考如何搭建稳定的高塔。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搭建活动。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提醒学生注意塔的稳定性。

4.巩固(5分钟)教师邀请部分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让大家一起分析、评价,从而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10分钟)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如搭建更高、更稳定的塔。

(小学教育)2019春六年级科学上册 2.6《建高塔》教案 (新版)教科版

(小学教育)2019春六年级科学上册 2.6《建高塔》教案 (新版)教科版

建高塔【教学目标】科学知识:通过经历塔的稳定性的探究过程,认识框架铁塔和其他物体稳固不倒的前提因素是上小下大、上轻下重。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经历一个“推测——实验、制作和探索——将探索结果与假设相比较”的科学探究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探究活动中培养合作意识,体验把探究结果与猜测相比较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将探索结果与最初的假设相比较进行反思。

【教学难点】高塔不容易倒的再思考。

【教学准备】1. 教师材料:短片、木板、电风扇。

2. 分组材料:实验记录单、大小不同的塑料瓶、沙子、水、小木棍、透明胶。

【教学过程】教学设计:一、创设情境,进入主题。

出示不倒翁,让学生从游戏中进入角色。

二、实验激趣,探究奥秘。

实验的内容:用简单材料独立地探究物体不容易倒的秘密。

两个同样的空塑料瓶,一些沙子,1、怎样放最容易倒?2、怎样放不容易倒?3、怎样做最不容易倒?学生通过摆弄这些实验材料会悟出:1、小头向下最容易倒,2、小头向上不容易倒,3、瓶子里面再装一些沙子最不容易倒。

4、也许他们还会发现用沙子堆在瓶底周围也不容易倒……三、小组竞赛,制作高塔。

1、明确任务:利用课前准备的材料做一个塔,并尽量使它既高又不容易倾倒。

2、分组制作:(小组长,小组组员的分工,要让每一个学生在小组学习中都有事可做:发材料、做实验、记录、发言、总结、汇报等等分别由不同的学生承担,让每个人在小组学习中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让人人都成为小组学习的主人,参与学习活动。

教师可适当提示、点拨、引导,为提高课堂效率服务。

)3、比一比谁做的塔又高又稳定。

①测量高度,(用长尺或目测)②用倾斜的方法测试塔的稳定性。

4、汇报讨论:①采用哪些方法使自己的塔建得这么高且坚固?②能为其他小组的塔加高和加固提供好的建议吗?③为什么这样设计你们小组的塔?④如果这是一座真正的高塔,它抗风能力与框架铁塔比,哪个好?四、因势利导,将探究结果与假设相比较。

通过以上两组探究活动,水到渠成的得出:上小下大、上轻下重的物体不容易倒。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建高塔》参考教案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建高塔》参考教案

建高塔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战国策·赵策》原创不容易,【关注】店铺,不迷路!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论语·卫灵公》原创不容易,【关注】店铺,不迷路!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知道上小下大、上轻下重的物体稳定性好。

过程与方法:1.用简单材料独立地探究物体不容易倒的秘密。

2.应用知识和经验制作不容易倒的“高塔”。

3.把探究的结果与最初的假设相比较。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合作与交流,尊重自己和他人的制作成果。

教学准备小组准备:几个大小不同的塑料瓶、沙、吸管、胶带、水。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出示关于塔的图片资料,让学生感受到塔的神奇与生活中的具大作用。

提出问题:这样高大的塔要承受哪些方面力的作用呢?观察这些铁塔,它们在形状和结构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二、物体不容易倾倒的秘密。

1.猜想是哪些结构特点使铁塔高耸入云又不容易倾倒?把我们的猜想写下来。

2.实验证明利用塑料瓶怎样放最容易倾倒?塑料瓶怎样放最不容易倾倒?怎样做,使塑料瓶最不容易倾倒?3.学生分组解决问题。

4.要想使物体不容易倾倒,可以用些什么方法?三、制作不容易倒的高塔1.利用老师要求准备的材料做一个塔,并尽量使它不容易倾倒。

比一比谁做的塔又高又稳定。

2.分组操作测量高度,哪组的塔最高?并测试哪组的塔最不容易倒。

如果这是一座真正的高塔,它的抗风能力与框架结构的高塔有什么不同?四、铁塔形状和结构的再思考。

塔为什么不容易倒?看看我们先前的猜想,哪些得到了证实?哪些需要修正补充?【板书设计】塔不易倒的秘密底部越大越不易倒底部越重越不易倒空体比实体抗风能力更强地基陷于地下越多越不易倒教后反思请一部分到沙坑实地进行实验,一部分在沙盘中实验,比赛谁的发现更多会容易激发学生的探究欲。

【素材积累】指豁出性命,进行激烈的搏斗。

比喻尽最大的力量,极度的努力,去实现自己的目标。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人生能有几回搏,此时不搏何时搏。

——容国团.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2.6 建高塔》教科版 (2)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2.6 建高塔》教科版 (2)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2.6 建高塔》教科版 (2)一. 教材分析《2.6 建高塔》这一节是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单元“结构与稳定性”的一节实践性课程。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到塔的稳定性与材料、结构的关系,提高动手动脑能力,培养科学思维和探究精神。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思考和动手操作的能力,对于塔的稳定性有一定的认识。

但在实践操作方面,还需要老师在旁边引导和鼓励。

此外,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较高,喜欢通过动手实践来学习。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塔的稳定性与材料、结构的关系,学会用废旧材料制作稳定的高塔。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实践,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探究精神。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究的精神,提高环保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会用废旧材料制作稳定的高塔。

2.难点:掌握塔的稳定性与材料、结构的关系。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2.实践性教学: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各种废旧材料,如纸盒、塑料瓶、木棒等。

2.准备搭建高塔的场地。

3.准备相关教学课件和视频。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各种高塔的图片,引发学生对塔的兴趣,进而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搭建高塔的课件和视频,引导学生了解塔的稳定性与材料、结构的关系。

3.操练(15分钟)教师分发废旧材料,学生分组进行高塔的搭建实践。

期间,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学生展示自己搭建的高塔,其他同学和教师对其进行评价,提出改进意见。

学生根据评价意见进行修改,提高高塔的稳定性。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设计一个更稳定的高塔?学生分组讨论,提出改进方案。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塔的稳定性与材料、结构的关系。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课件 建高塔PPT(附同步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课件  建高塔PPT(附同步教案)

建造不容易倒的高塔
画设计图
请小组成员交流 高塔的结构,并 画一个简单的设 计图。
研讨
建造不容易倒的高塔
请同学们根据 设计图建造自 己的高塔(建 造过程中可对 原设计进行修 改)
研讨
胡 萝 卜 牙 签 建 高 塔 视 频
研讨
建造不容易倒的高塔
塔高的测量方法
测量塔的高 度时,以塔 的最高处到 桌面的垂直 距离为准!
科学·六年级上册·教科版
第6课时 建高塔
讲师:文小语
2020年10月5日
探索 你能说出下面这些建筑物的名称吗?
东 方 明 珠 塔
探索 你能说出下面这些建筑物的名称吗?
广 州 电 视 塔
探索 你能说出下面这些建筑物的名称吗?
埃菲尔铁塔, 世界著名建筑,
埃始建于1887年, 菲由成框,架全结塔构高组324 尔米,是当时的 铁世至界今最已高一建百筑多, 塔年,是法国巴
研讨
铁塔不容易倒的再思考
小结: 哪些结构使框架 铁和塔我不们容先易前倒猜?想
的一样吗?
同步教案
同步教案
提示:打开后可根据需要进行编辑,打 印,保存。
提示:打开后可根据需要进行编辑,打 印,保存。
提示:打开后可根据需要进行编辑,打 印,保存。
点此下载
感谢您的聆听
“问号”,是打开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
研讨
物体不容易倒的秘密
同学们还可以尝试在三个相同的瓶子里装上 不同量的水,放在一块纸板上,然后倾斜这 块纸板,观察它们的稳定性。
空瓶 半瓶 满瓶
研讨
建造不容易倒的高塔
材料(每组)
胡萝卜 1根
牙签 100根
建高塔的材料: 每组胡萝卜1根; 的地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年六年级科学上册建高塔教案教科版【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上小下大、上轻下重的物体稳定性好。

过程与方法:
1. 用简单材料独立地探究物体不容易倒的秘密。

2. 应用知识和经验制作不容易倒的“高塔”。

3. 把探究的结果与最初的假设相比较。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验合作与交流,尊重自己和他人的制作成果。

【教学准备】
为小组准备:几个大小不同的塑料瓶、沙、吸管、胶带、水。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关于塔的图片资料,让学生感受到塔的神奇与生活中的具大作用。

提出问题:这样高大的塔要承受哪些方面力的作用呢?
观察这些铁塔,它们在形状和结构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二、物体不容易倾倒的秘密。

1.猜想是哪些结构特点使铁塔高耸入云又不容易倾倒?把我们的猜想写下来。

2.实验证明
利用塑料瓶怎样放最容易倾倒?
塑料瓶怎样放最不容易倾倒?
怎样做,使塑料瓶最不容易倾倒?
3.学生分组解决问题。

4.要想使物体不容易倾倒,可以用些什么方法?
三、制作不容易倒的高塔
1.利用老师要求准备的材料做一个塔,并尽量使它不容易倾倒。

比一比谁做的塔又高又稳定。

2.分组操作
测量高度,哪组的塔最高?
并测试叧组的塔最不容易倒。

如果这是一座真正的高塔,它的搞风能力与框架结构的高塔有什么不同?
四、铁塔形状和结构的再思考。

塔为什么不容易倒?看看我们先前的猜想,哪些得到了证实?哪些需要修正补充?
【板书设计】
塔不易倒的秘密
底部越大越不易倒
底部越重越不易倒
空体比实体抗风能力更强
地基陷于地下越多越不易倒
【教后反思】
请一部分到沙坑实地进行实验,一部分在沙盘中实验,比赛谁的发现更多会容易激发学生的探究欲。

附送:
2019-2020年六年级科学上册开发新能源教案冀教版
一、教学目的:
1.能大胆地提出自己开发新能源的设想并按照要求制作太阳炉。

2.能通过试验验证谁制作的太阳炉效果最好,比较说明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的优点和不足。

3.能分析出太阳炉转化能量的过程,举实例说明什么是新能源。

4.能正确地评价自己和别人开发新能源的计划书。

二、教学重点:
分析出太阳炉转化能量的过程
三、教学难点:
大胆地提出自己开发新能源的设想并按照要求制作太阳炉。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见过微波炉吧谁能说说它是怎样工作的?我们今天就来分析出太阳炉转化能量的过程
2.学习新课:
A.能源比较
活动目标:
1.能举实例说明什么是新能源。

2.能举实例说明什么是生物质能源。

3.能通过收集资料进行比较和分析,说明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的优点和不足。

活动过程:
1.教师讲解开发新能源的原因,激发学习兴趣。

2.出示新能源如太阳能、生物质能源、天然水合物、核能的图片。

指导学生认识新能源的种类;从能否再生、到环境的影响、开发技术要求的高低等几个方而认识新能源的特点。

3.布置学生查阅资料,认识更多的新能源,将自己收集到的新能源记录在教材第7 5页表中并分析其特点。

4.组织学生围绕“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将给我们带来哪些好处?”进行小组讨论。

鼓励学生课后继续关注新能源开发利用的最新动态,尤其是在开发利用中涉及到哪地新技术、新材料和新设备.收集相关资料,建立相关专栏,定期与同学分享。

B.制作太阳炉
活动目标:
1.能按照要求制作太阳炉。

2.能通过试验验征谁制作的太阳炉效果最好。

3.能分析出太阳炉转化能量的过程。

4.能举例说明使用太阳炉的优点和缺点。

活动过程:
1.作品引领,激发兴趣。

出示太阳炉模型,让学生观察是什么样的,由几部分构成。

2.讲解太阳炉的功能——它可以将阳光集中在一点,获得很高的热能,用来烧水、做饭等。

3.掌握方法。

指导学生掌握制作太阳炉的基本方法和技术要点。

(1)介绍制作太阳炉的材料,其中光亮的铝箔是制作太阳炉关键性的材料。

没有铝箔可以用镀有铝膜的包装袋(盒),如牛奶纸盒(袋)、饮料包装盒或水银镜等代替。

(2)讲解制作太阳炉的方法:
①太阳炉的形状和大小要根据材料和需要来定。

可以是长方体、正方体,也可以是圆柱体,一般将盒子的上面做成斜面这样便于接受阳光;
②划线时用刀背或剪刀背沿线划一次,目的是为了便于弯折,也可以用刻刀划半刀,具有同样效果;
③将铝箔抹平,亮面朝外铺在纸盒内,是为了取得更好的反光效果,如果将铝箔做成一个伞面.反光效果可能会更好;
④在纸盒的外面包上不同的材料是为了保温。

一般选用热的不良导体,如棉花、泡沫塑
料、纸等。

3.设计与创作。

学生根据方法提示.根据自己的创意,设计制作太阳炉。

提示——使用剪刀、刻刀时要注意安全,不要伤着自己或他人。

4.实验观测。

课下将盒子的斜面向着太阳放在阳光充足的地方,这样可以获得更多的太阳能。

将盛水的杯子放进盒内,用塑料纸蒙在盒口上面,是为了保温和增温。

用温度计观测水的初始温度,然后每隔10分钟观测一次水的温度.并记录下来。

5.分析使用太阳炉的优点和缺点.并说一说其在工作过程中能量是如何被转化的,
6.讨论:太阳炉能为我们做哪些事情。

7.交流评价。

选择合适的时间,组织学生展示制作的太阳炉;交流各自的实验方法及实验结果,想办法调试.改进自制的太阳炉。

C.畅想新能源的开发
活动目标:
1.能大胆地提出自己开发新能源的设想。

2.能根据提示写出自己开发新能源的计划书。

3.能正确地评价自己和别人开发新能源的计划书。

活动过程:
1.讲解:太阳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清洁无污染,但它最大的弱点就是受时间的限制太强,科学家们研制出一种称作“变色龙”的物质,克服太阳能这一弱点。

谁想知道“变色龙”是一种什么样的物质.又是怎样吸收和释放太阳能的吗?
2.阅读“科学在线”.了解其中的奥秘——“变色龙”最大的优点是,当阳光充足时.通过变色来吸收储藏太阳能,当没有阳光而需要太阳能时.它可以通过变色释放太阳能。

这就克服了太阳能的利用受时间限制的弱点。

开发利用新能源关键是开发研制像“变色龙”那样的材料或设备,从而有效地储存和释放来自太阳的光能和地球内部的热能。

D.小结——畅想新能源。

(1)畅想的重点是设计开发某种材料,设备或动植物能够吸收储存太阳能或地球热能,并能按照人们的需要及时地释放能量。

(2)参照“科学在线”和教材第78页的资料或其他开发利用新能源的资料.设计开发利用新能源的方法。

(3)将小组畅想的结果整理填写在教材第78页“开发新能源计划书”中。

作业:制定自己的开发新能源的计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