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_2018学年广东广州越秀区广东实验中学初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
2017_2018学年广东广州越秀区广东实验中学初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

1 2 3 4D.深海勘探开发技术装备的研制,将不断推进我国大洋海底可燃冰的开采工程效率。
A.明天我将光临你的寒舍看望你,请在家恭候。
B.令郎不愧是青年才俊,各方面才能都很突出。
C.下午四点,我陪同来访的外国友人拜访您的家父。
D.近年我笔耕不辍,现特奉上本人大作一本,请您指正。
下列句子中,敬辞与谦辞使用正确的一项是5名著阅读。
6《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追忆自己青少年时期生活经历与体验的散文集。
在鲁迅深情的笔下,我们认识了那位“给哥儿买来‘三哼经’”的保姆;我们记住了那位正直善良的异国老师。
(1)作者回忆少年时读了《二十四孝图》这一本孝子的教科书后,觉得其中“自然也有可以勉力仿效的故事”,如“子路负米”、“黄香扇枕”、“陆绩怀桔”之类。
而“哭竹生笋”的故事则有些可疑,还有“ ”的故事,如模仿则有性命之忧了。
(2)《五猖会》中回忆童年往事,含蓄地表达了对父母毫不顾及孩子心理的无奈与厌烦,这件事是什么?(3)古诗文默写。
7根据课本,给下列古诗文补写出上句或下句。
(1)遥怜故园菊,。
(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1,小桥流水人家。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2峨眉山月半轮秋,。
(李白《峨眉山月歌》)3,崔九堂前几度闻。
(杜甫《江南逢李龟年》)4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
(曹操《观沧海》)5不必说,,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
6根据语境,在横线上填入古诗词名句。
(每空只填一句,4分)(说明:本题有2分附加分,加分后第7小题不超过10分)自古至今,一轮明月,照彻多少诗人的思乡怀人之态。
独自凭栏的李煜,用“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来抒写故国之思;对友人被贬尽感无奈的李白,用“①, ”来表达对友人的殷切的关心(《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身处受降城中的李益,用“②, ”来寄托征人绵绵不绝的乡愁(2)(《夜上受降城闻笛》)。
【广州18】2017-2018广东广州越秀区广东省实验学校初一上期中语文答案(目标学校)

广东实验中学2017—2018学年(上)中段质量检测初一语文参考答案一、本大题共8小题,共24分。
1.(3分)B(A. 憔cuì C. 粗犷guǎng确凿záo D. 应和hè)2.(3分)A(B.诀别一诀 C. 翻来覆去一覆 D. 岐斜一敲)3.(3分)D(咄咄逼人形容气势汹汹,盛气凌人,使人难堪。
)4.(3分)C(A.指代不明,应为“这种手表是一种可以双向通话……”;B.缺乏主语,去掉“随着”,或者“使得”;D.搭配不当,“推进”“效率”不合适,可以“提高”“效率”。
)5.(3分)B(A.“寒舍”和“恭候”是谦辞;C.“家父”称自己的父亲;D.“大作”是称别人作品的敬辞。
)6.(5分)(1)阿长(长妈妈),藤野先生(藤野严九郎)(2分);(2)卧冰求鲤(1分);(3)当作者兴高采烈地计划前往看五猖会时,却突然被父亲叫住要求他背书(2分)。
7.(1)①应傍战场开;②枯藤老树昏鸦;③影入平羌江水流;④岐王宅里寻常见;⑤水和澹澹,山岛竦峙;⑥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
(2)①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②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8.(1)因:趁,乘。
(2)拟:相比。
(3)引:拉,牵拉。
(4)说:同“悦”,愉快。
(5)饭:吃。
(每空1分,共5分)9.(3分)C(A.快乐/以……为快乐 B.按时/当时 C.诚信 D.表转折/表承接)10. (3分)广泛学习且能坚定自己的志向,恳切地发问求教,多思考当前的事情。
仁德就在其中了。
11.(3分)D(孔子并不排斥富贵)12.(1)(2分)次:停宿;残夜:夜将尽未尽之时。
(2)(3分)这句话的意思是:夜还未消尽,红日已从海上升起,江上早春,旧年未过新春已来。
形象地写出了夜退日出、冬去春来的变化,在写景中蕴含着自然理趣;新生事物孕育于旧事物之中,并将取代旧事物。
表达了作者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和四年故乡的情怀。
(句意1分,哲理1分,情感1分)13.(3分)D(联系下文可知)14.(3分)C(第2段应是按山腰—山脚—山顶的顺序,并非由高至低)15.(4分)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把顶着雪的矮松比作日本看护妇,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雪后萧山明丽(或秀气、柔美等,意思相近即可)的美景,表达了作者对济南冬天的喜爱之情,(手法1分,手法分析1分,景物特点1分,情感1分)16.(3分)(1)“从老家搬到城里”时的端午;(2)姥姥生命中“最后的”的端午;(3)姥姥去世“次年”的端午。
2017_2018学年广东广州越秀区广州市执信中学初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

1 2 3 4A.B.C.D.下列文学常识中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是由孔子及其弟子共同完成的一部书,宋代把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
《春》和《背影》的作者都是散文家、诗人、学者朱自清,他是扬州人。
《世说新语》是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组织编写的一部志人小说集,《咏雪》出自《言语》篇。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不少文章的内容写的是童年的妙趣生活。
5古诗文默写6根据课文填空。
(1)有朋自远方来, 。
(《论语》十二章)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 。
”(《论语》十二章)2,随君直到夜郎西。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3小桥流水人家, 。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4按照意思根据课文或名著填空。
(2)王湾《次北固山下》揭示旧事物中孕育新的生命的哲理的诗句是: , 。
1《论语》十二章中阐述“学”与“思”辩证关系的句子是 , 。
2名著阅读。
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这部作品集并非是专为少年儿童而写,但写了不少作者孩童之事,作品除了《百草园与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外,还有《五猖会》,写的是“我”一次 的不愉快经历。
7根据课本,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
8博学而笃志(1)二、默写三、名著阅读四、文言文阅读好之者不如乐之者(2)人不知而不愠(3)择其善者而从之(4)思而不学则殆(5)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题。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2017_2018学年广东广州越秀区广州市第二中学初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答案

123456 7(8(9D (1)(2)时间就像这奔流的河水一样,不论白天黑夜不停地流逝。
1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2C(3)10次:旅途中暂时停宿,这里是停泊的意思。
残夜:夜将尽之时。
(1)不好。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
用“生”字使太阳拟人化,赋予太阳以人的意志和情思。
这句话富有生活哲理:新事物脱胎于旧事物之中,旧事物中孕育着新的事物,表现出一种积极、乐观、向上的精神。
(2)11B (1)C(2)12B(1)父亲对儿童心理的无知和隔膜,是一个专制、不了解儿童心理的封建家长。
(2)13①无理由的;②温暖的;③大多是两个姐姐联合起来对付我;④有趣的(1)这个句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姐弟争斗抢来的咸菜比作天鹅肉,生动形象地展现了我得意洋洋的神情,表达了我对姐弟斗争生活的回味与怀念。
(2)因为年少时不懂事,看到大姐摔了很开心,又想着可以向爸妈告状;但随着年纪的增长,为当时年幼的姐姐为了弟弟治病劳累奔波而心疼,也为姐姐摔了生病的自己而内心惊恐不已感到心痛。
(3)(4)四、古诗鉴赏五、现代文阅读六、名著阅读七、文学类文本阅读①以经典动形象作为题目,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②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表达文中姐弟之间的浓浓亲情,增加趣味性。
感动有一种感觉叫做幸福,有一种幸福叫做感动。
而我,正是会享受这种幸福的一个幸运女孩。
那年冬天,雪下得纷纷扬扬。
除夕前那晚,我趴在窗边看雪。
灯光中满是飞舞的雪片,仿佛抑制不住满心的喜悦。
接连不断的鞭炮声,洋溢着春节来临时温暖的气氛。
一切仿佛都映在橘红色灯光的背景里,包括父母发丝里所夹的依稀可见的几丝银发,在这幅冬夜画中闪闪发亮。
我不会忘记,父母是如何把我养育成人的。
他们用淳朴与善良浇灌着我,让聪明和热情渗透了我,使我这朵小小的花儿快乐茁壮地成长。
记不清有多少次,我摔倒过,父母用鼓励的眼神与亲切的笑容,让我振作,重新站起来;忘不了有多少夜,我在灯下温习功课,父母也在灯下呆呆地坐着,默默地陪伴我大半夜------记不得有多少件充满父母亲爱意的小事,忘不掉有多少父母亲太阳般的关怀------蓦然,感觉灯光中盛满了爱,在雪花的飞舞中,我的脸上不知不觉湿润了。
2017_2018学年广东广州越秀区广州市育才实验学校初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

1 2 3 4A.B. C.D.下列句子没有使用修辞的一项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消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
我难道就没有应该责备自己的地方吗?天上乌云密布,似乎要下雨了。
5 A.B.C.D.请在下列选项中选出有错的一项《金色花》中泰戈尔把儿童想象成一朵金色花——最美丽的圣树上的花朵,赞美了孩子的纯洁、可爱。
《再塑生命》的作者是法国女作家海伦·凯勒,她是教育家、慈善家,是盲聋哑人。
《窃读记》是台湾作家林海音的作品,记述作者童年因买不起书而只能在书店“窃读”的经历。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美好生活的回忆,表现了儿童热爱自然,追求新鲜知识,天真幼稚、快乐的心理。
6名著导读。
《朝花夕拾》原是 (作者)在1926年撰写的十篇 (体裁),并以《 》为总题目陆续发表在《 》(刊物)半月刊上。
7解释下列加粗词的意思。
8传不习乎(1)未若柳絮因风起(2)元方入门不顾(3)尊君在不(4)饭疏食(5)古诗文默写。
9 A.B.C.D.E.下列诗句默写及出处正确的两项是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正是江南好时节,落花时节又逢君。
(杜甫《江南逢李龟年》)水何澹澹,山岛悚峙。
(曹操《观沧海)》)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崖。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李白《峨眉山月歌》)(1)F.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曹操《观沧海》)把下列诗文句补充完整。
①学而时习之, 。
②学而不思则罔, 。
③遥怜故园菊, 。
④ ,受降城外月如霜。
(2)根据提示写出相应诗句。
⑤《江南逢李龟年》中提及当年名流聚会之地,勾起过往美好回忆的诗句:, 。
(3)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甲)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2017_2018学年广东广州越秀区广州市执信中学初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答案

12345 6(78(以……为快乐(2)生气,恼怒(3)好的方面,优点(4)疑惑(5)9B(1)(2)和别人约定同行,丢下我走了。
1谢安在寒冷的雪天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和他子侄辈的人讲论文章的义理。
2B(3)10B (1)A(2)这种手法叫借景抒情。
【甲】诗表达了诗人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原、建功立业的抱负。
【乙】诗抒发了诗人旅途中的思乡之情,给人以乐观、积极的精神力量。
(3)11A(1)“悄悄地躲出去”是为了让儿子彻底发泄心中的痛苦,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痛苦心情的充分体谅;“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是又担心儿子做出“傻事”,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的细心关爱。
(2)①“央求”反映出母亲既盼望儿子早日摆脱阴影,又怕自己支撑不到那一天的复杂心理,若换成“期待”则不能突出母亲忍着巨大病痛仍一心为儿子着想这一特点。
②从词义看,“央求”含有最低要求的意思,“期待”则指较高要求。
(3)“我”不仅懂了,而且已经像母亲期待的那样不再消沉,和妹妹一起相互扶持着“好好儿活”,积极地去面对生活。
(4)121:②2:②(1)运用了神态描写,表明他对大人摘花行为的不理解和强烈不满,突出了“我”的老师的爱心。
(2)五、诗歌鉴赏六、现代文阅读相对心灵被污染的世俗成人世界,纯真可爱的儿童的确有许多宝贵的品质值得我们大(3)人学习,反复强调起到了强化主题的作用。
(4)善良富有爱心坦诚勇敢(5)作者相信意识到儿童可以作为成人老师的应该不只是作者一个人,同时表达了他的良好愿望,希望更多的人都来向儿童学习,少一些庸俗、势利、胆怯和虚伪,多一些坦诚、爱心和勇气。
七、作文略13。
2017学年广州市越秀区七年级第一学期期中语文检测题(含答案)

2017学年第一学期期中检测题七年级语文(问卷)本试卷共7页,分三部分,共21题,满分120分,120分钟完成。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在答卷上用黑色字迹的钢笔和签字笔填写自己的考生号、姓名;同时填写考场试室号,座位号。
2.所有答案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写在答题卷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的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改动后的答案也不能超出指定的区域;不准使用铅笔、圆珠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第一部分积累与运用(35分)一、基础知识(5小题,15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3分)A.锡箔.( bó)蝉蜕.(tuì)棱.镜(líng)粗犷.(kuàng)B.匿.笑(nì)盔.甲(kuī)攲.斜(jī)憔悴.(cuì)C.绽.开(zhàn)着.落(zhuó)确凿.(záo)高邈.(miǎo)D.黄晕.(yūn)收敛.(liǎn)贮.蓄(zhù)搓捻.(liǎn)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3分)A.化妆人声顶沸絮叨花团锦簇B.狼狈截然不同诀别混为一谈C.感慨由然而生云宵废寝忘食D.央求喜出忘外烂漫各得其所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国学泰斗季羡林先生深信开卷有益....,生前多次在不同场合倡导青少年要广泛阅读。
B.校辩论赛上,李明引经据典,夸夸其谈....,最终夺得“最佳辩手”称号。
C.锻炼身体必须持之以恒,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否则收效甚微....。
D.梁益建大夫,医术精湛,医德高尚,令同行肃然起敬....。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A.由于连降大雨,近期到越秀公园散步的人比以前减少了一倍。
B.为了防止这类事故不再发生,我们加强了交通安全的教育。
C.广州人都知道春天的白云山是观赏风景的好季节。
2017_2018学年广东广州越秀区广州大学附属中学初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答案

13 略
2017~2018学年广东广州越秀区广州大学附属中学 初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
一、积累与运用(32分)
1D 2A 3C 4C 5B
6 遥怜故园菊 2:不知何处吹芦管 3:山岛竦峙 4:枯藤老树昏鸦 5:博学而笃志 6:落花时节又逢君 (3) 1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2 1:夕阳西下 2:断肠人在天涯
8 1:舍弃 2:同“否” 3:吃 4:传授,指老师传授的知识 5:相比
二、阅读与鉴赏(47分)
9 (1) “客路”指旅人前行的路(1分) ,“残夜”指夜将尽未尽之时(1分) (2) “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 意。”(2分)这句诗在描写江南早春特有的景色时,蕴含着一种新事物必将代替旧事 物的自然理趣,给人乐观、积极、向上的力量。
12 (1) 以求女儿成凤凰时,将有梧桐栖,(1分)或者女儿们长大以后,用梧桐木做嫁妆。 (2) 燕子每年都要迁徙一次,“我”家的梧桐树成了它们归来的家;(2分)“我”长年奔波在 外,故乡的家是“我”能够停歇的地方。(2分) (3) 运用了比喻、对比、拟人的修辞手法,(1分)把梧桐树比喻成女子,(1分)从“探出 头”可看出用了拟人,(1分)以及把“那些树”与梧桐作对比,(1分)突出了梧桐树花 期之迟,令人难以察觉。(1分) (4) 写出了燕子迁徙归来后在梧桐树上兴奋和鸣的情景。(2分)表达作者对这些活泼燕子 的喜爱之情。(2分) (5) 运用了想象的表现手法。(1分)作者运用想象,再加上深情的询问,表达了对燕子的 关切,(2分)也含蓄的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同时也起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2分)
10 (1) A (2) 1 正午过后客人还没有来,太丘便不再等候就走了,他走后客人才到。 2 友人惭愧,从车里下来,想要拉住元方。 (3) B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2 3 4D.深海勘探开发技术装备的研制,将不断推进我国大洋海底可燃冰的开采工程效率。
A.明天我将光临你的寒舍看望你,请在家恭候。
B.令郎不愧是青年才俊,各方面才能都很突出。
C.下午四点,我陪同来访的外国友人拜访您的家父。
D.近年我笔耕不辍,现特奉上本人大作一本,请您指正。
下列句子中,敬辞与谦辞使用正确的一项是5名著阅读。
6《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追忆自己青少年时期生活经历与体验的散文集。
在鲁迅深情的笔下,我们认识了那位“给哥儿买来‘三哼经’”的保姆;我们记住了那位正直善良的异国老师。
(1)作者回忆少年时读了《二十四孝图》这一本孝子的教科书后,觉得其中“自然也有可以勉力仿效的故事”,如“子路负米”、“黄香扇枕”、“陆绩怀桔”之类。
而“哭竹生笋”的故事则有些可疑,还有“ ”的故事,如模仿则有性命之忧了。
(2)《五猖会》中回忆童年往事,含蓄地表达了对父母毫不顾及孩子心理的无奈与厌烦,这件事是什么?(3)古诗文默写。
7根据课本,给下列古诗文补写出上句或下句。
(1)遥怜故园菊,。
(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1,小桥流水人家。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2峨眉山月半轮秋,。
(李白《峨眉山月歌》)3,崔九堂前几度闻。
(杜甫《江南逢李龟年》)4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
(曹操《观沧海》)5不必说,,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
6根据语境,在横线上填入古诗词名句。
(每空只填一句,4分)(说明:本题有2分附加分,加分后第7小题不超过10分)自古至今,一轮明月,照彻多少诗人的思乡怀人之态。
独自凭栏的李煜,用“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来抒写故国之思;对友人被贬尽感无奈的李白,用“①, ”来表达对友人的殷切的关心(《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身处受降城中的李益,用“②, ”来寄托征人绵绵不绝的乡愁(2)(《夜上受降城闻笛》)。
根据课本,解释下列文言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
8未若柳絮因风起(《咏雪》)(1)撒盐空中差可拟(《咏雪》)(2)下年引之(《陈太丘与友期》)(3)不亦说乎(《〈论语〉十二章》)(4)饭疏食,饮水(《〈论语〉十二章》)(5)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媒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③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④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⑤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⑥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雍也》)⑦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⑧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⑨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⑩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罕》)⑪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罕》)⑫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张》)9 A.B.C.D.下列各组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回也不改其乐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而时习之 元方时年七岁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人不知而不愠 择其善者而从之(1)把“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翻译成现代汉语。
(2)二、第二部分 阅读与鉴赏(共45分)A.B.C.D.下列对文本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选文选自两千多年前的《论语》,其中有的谈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有的提出个人修养的要求,对于今天的人们仍有借鉴意义。
第二则“吾日三省吾身”从忠、信、习三个方面反省自己,从中可以看出古代治学的人非常重视个人品德的修养。
第五则告诉我们,如果一味读书而不思考,就会陷入迷茫;如果一味空想而不去学习,则终究会疑惑而一无所得。
第八则中可以看到,孔子是排斥富贵的,他认为“富”“贵”就是“不义”,人应该甘于贫穷,舍弃优裕的物质生活。
(3)阅读《次北固山下》一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次北固山下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0解释加粗词。
(1)次北固山下 1海日生残夜2“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历来得到人们的好评,请作简要赏析。
(2)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甲】________________。
设若你的幻想中有个中古的老城,有睡着了的大城楼,有狭窄的古石路,有宽厚的石城墙,环城流着一道清溪,倒映着山影,岸上蹲着红袍绿裤的小妞儿。
你的幻想中要是这么个境界,那便是济南。
设若你幻想不出——许多人是不会幻想的——请到济南来看看吧。
……诗的境界中必须有山有水。
请看济南吧。
那颜色不同,方向不同,高矮不同的山,在秋色中便越发的不同了。
以颜色说吧,山腰中的松树是青黑的,加上秋阳的斜射,那片青黑便多出些比灰色深,比黑色浅的颜色,把旁边的黄草盖成一层灰中透黄的阴影。
山脚是镶着各色条子的,一层层的,有的黄,有的灰,有的绿,有的似乎是藕荷色儿。
山顶上的色儿也随着太阳的转移而不同。
山的颜色是永远在那儿变动,特别是在秋天,那阳光能够忽然清凉一会儿,忽然又温暖一会儿,这个变动并不激烈,可是山上的颜色觉得出这个变化,而立刻随着变换,忽然黄色更真了一些,忽然又暗了一些,忽然像有层看不见的薄雾在那儿流动,忽然像有股细风替“自然”调合着彩色,轻轻的抹上一层各色俱全而全是淡美的色道儿。
有这样的山,再配上那蓝的天,晴暖的阳11光;蓝得像要由蓝变绿了,可又没完全绿了;晴暖得要发燥了,可是有点凉风,正像诗一样的温柔;这便是济南的秋。
况且因为颜色的不同,那山的高低也更显然了,更瘦硬了,看山顶上那个塔!——节选自老舍《济南的冬天》,有删改【乙】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
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
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
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表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
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
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节选自老舍《济南的冬天》A.B.C.D.甲文横线上应填入的句子是济南的秋天是静谧的济南的秋天是温和的济南的秋天是虚幻的济南的秋天是诗境的(1)A.B.C.D.关于选文,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在以上选文中,老舍用饱含深情的笔触描摹了济南别具魅力的秋天和冬天,以自然、活泼的语言展现了他对济南的喜爱之情。
甲乙两文都写出了济南山景的秀美神韵,甲文着重写秋季时山的绚厢色彩,乙文着重写薄雪后小山的淡雅秀气。
甲乙两文都非常注重写景的层次与顺序,甲文第2段是按从高到低的顺序依次写了山腰和山脚的美景。
甲文第2段连用六个“忽然”,生动地写出了因阳光变化,而带来的山的颜色的变化莫测,充满了动感。
(2)请从修辞的角度,品味下列句子的妙处。
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
(3)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姥姥的端午王瀛①十余年前的五月,姥姥忙碌完生命里最后一个端午,便匆匆离去。
②此后每自清明夜始,随着金银花的细碎步声,临近粽香五月,便有姥姥的絮语叮咛,踱着疲惫的小脚,轻轻推门,轻轻走近,拾起床边垂落的被角,为我一掩再掩。
③物质极度贫瘠的岁月,端午,在童年的期盼中,总是姗姗来迟。
等待中长大的日子,不知何时,青苇已隔夜盈尺。
端午,似一株凌虚而至的瓦楞草,无声无息落在老家的瓦房上,就在某12个清晨,姥姥推醒了还在熟睡中的我们,她说,粽子熟了。
烧了一夜的灶火已渐燃渐熄,大锅里还咕嘟嘟冒着些微的水泡,粽香漫过那口大锅的四周,弥漫在农家小院上空,萦绕在孩子渴望的小嘴边,飘荡在蹦跳的童歌里。
④端午粽香,萦绕岁岁年年童谣,我们在姥姥精心赶制的一个又一个端午之后长高。
姥姥一双操劳的枯手,渐渐托不住昔日蹒跚的娃儿们,当小弟也站在她身后,声渐雄浑之时,姥姥缓身回望,却已一笑白头。
⑤姥姥的端午,从老家搬到城里,仍旧初始味道。
而安逸清闲的市民生活,狭窄的蜗居,使姥姥呆呆地坐在门前,想念乡间,想念宽敞的农家小院,鸡鸣大吠,想念清晨趟着两腿露珠,一双巧手侍弄过的黄瓜架、葡萄秧,想念老槐树阴下,几位老邻絮絮陈年旧话,农谚桑麻。
姥姥似乎在那一年忽然苍老。
⑥最后的端午,姥姥依旧忙碌,她似乎始终是这个节日大会的主持人,任何人都可以忽略和忘记这个日子,唯她不能。
我们从各自的家里奔来吃粽子的时候,还丝毫没有感觉到姥姥的端午,将在这里停留。
只记得姥姥唠叨了许多,关于谁该谈朋友了,谁该快点结婚了,别让姥姥这么等着。
大家听着,都没有在意。
⑦端午后几日,姥姥在一个深夜忽然丢下大堆未了的心事,匆匆撒手而去,我守在她床边仅仅一步之遥,却空着两手没留下老人家只言片语。
⑧次年端午,凝重在无限衷思里,大家小心翼翼躲闪着,似乎稍不留意会不慎碰落太多的哀伤。
谈话间,说到童年,那苇塘、蛙鸣、老家的土炕、邻家小孩憨态可掬的猫头小布鞋……小弟忽然一句“一到端午,就想起姥姥来。
”大家顿住了,都不说话,大弟站到阳台,低头点起一支烟,妈妈肩头抽动,不知谁的眼泪叮咚掉在米盆里,落在一只只秀气的青粽上……姥姥赐我农家巧手,包粽的“工艺”代代相传,粽香飘进以后的日子。
⑨端午,翠绿与寂静,蒹葭苍苍的古韵,带着一春濡湿的水气,简淡、玄远。
芦丛摇曳、薄雾轻裳,青衣姗姗,不禁想起眉清目秀,淡妆行走在阡陌上的秀丽村姑,初见有股矜持的冷,一身素衣隔岸浅笑低吟,柔骨而就、甜而不腻,那种感觉在常久的凝睇里埋藏,永远都蛰伏在心灵深处不会消失。
⑩娴静的汨罗江,从远古走来,走近几千年光阴。
姥姥的端午永远是其中一尺鲜洁的水,涤荡着我生命的五月,走过多少年,芬芳多少年。
(1)通读全文,说说本文除了写“我”童年时的“姥姥的端午”外,还写了哪些与“姥姥”有关的“端午”?(2)体会下列加粗词语的表达效果。
临近粽香五月,便有姥姥的絮语叮咛,踱着疲惫的小脚,轻轻推门,轻轻走近,拾1起床边垂落的被角,为我一掩再掩。
而安逸清闲的市民生活,狭窄的蜗居,使姥姥呆呆地坐在门前,想念乡间,想念宽2敞的农家小院,鸡鸣犬吠,想念清晨趟着两腿露珠,一双巧手侍弄过的黄瓜架、葡萄秧。
(3)第⑨段看似与“姥姥”无关,实是文章独具匠心之处。
请仔细揣摩,分析这样写对刻画姥姥的形象有何作用。
文章以“姥姥的端午”为题,有哪些作用?(4)比较以下两段材料,说说在描写角度方面两者有什么共同点,分别有什么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