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征_介入还是逃逸_叶芝象征主义诗学理论初探

合集下载

华丽而深刻的“诗舞”——浅论叶芝诗歌的象征艺术

华丽而深刻的“诗舞”——浅论叶芝诗歌的象征艺术

文学评论・外国文学华丽而深刻的“诗舞”——浅论叶芝诗歌的象征艺术林静怡 辽宁大学文学院摘 要:威廉・巴特勒・叶芝是十九、二十世纪之交伟大的爱尔兰诗人,是后期象征主义、神秘哲学的代表人物。

被艾略特誉为:“我们这一时代最伟大的诗人”。

叶芝创作生涯长达四十余年,诗作风格几经变化,从早期较为单纯的浪漫主义到中期接受法国象征主义并将其发扬,再到后期建立起个人独特的象征主义原则以及神秘哲学体系。

叶芝的作品极为震撼,其意象之丰富,象征手法之华美,哲学思辨之深刻,令人叹为观止。

本文拟从叶芝的艺术思想入手,来对叶芝诗歌的象征艺术与意象进行分析研究。

关键词:尼采;艺术形而上;象征主义;意象作者简介:林静怡(1994-),女,辽宁大连人,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6)-36-120-01一、尼采的艺术形而上与叶芝的艺术哲学在西方现代派文学百花齐放的时代,有一股与之相辅相成共同进步的力量,那就是以尼采和休谟等人为代表的现代哲学。

现代派的艺术家们进行不同创作尝试的同时,或多或少的都受到了同时代哲学家们的思想影响,这在叶芝身上体现的极为明显。

叶芝本人对于尼采极为推崇,称尼采为“倡导悲剧喜悦的超强之人”,并在读过尼采著作后称“以前从未读过像这样能给我带来如此喜悦心情的作品”在《悲剧的诞生》中,尼采强调:“艺术是生命的最高使命和生命本来的形而上活动。

”尼采认为人的一生就是在强烈的生存欲望和深刻的痛苦意识两者之间挣扎进行的,要超越这种绝对的理性,就要用绝对的感性也就是艺术来美化人生,来救赎生命的存在价值。

叶芝对于艺术的看法以及表现与上述观点如出一辙,在《探索》中,叶芝写到:“艺术是激情,不是死板的教条,它赞扬生命。

”叶芝对于艺术美化人生的讴歌在他的戏剧《这里一片虚无》中体现的更是淋漓尽致,主人公保尔先是感觉:“这里的人都认为这个世界充斥着死亡与罪恶”,后来明白:“一切虚无就是一切皆有,空无一人就是任何人都在,在这里我们可以获得真正的愉悦和自由,因为这里一片虚无。

叶芝诗象征主义论文

叶芝诗象征主义论文

叶芝诗象征主义论文摘要:无论是从作者的创作的时代背景、选材背景还是对玫瑰题材的创作心理来看,叶芝总是将“玫瑰”这一意象纳入到对爱情,对美以及对爱尔兰的民族传统的颂扬。

通过一种完全不同的方式来表达这种情感。

正是通过这种方式,叶芝抒发了自己对爱尔兰民族解放运动特殊的情结。

同时也对后来研究者们对叶芝及其作品的研究提供了很大的帮助由于接近人民的生活,吸取了创作素材和人民的语言。

关键词:玫瑰;象征;叶芝引言在叶芝的一生中,他创作了大量优美的诗歌和戏剧,他的诗歌兼具浪漫主义和象征主义的特点,诗人从爱尔兰古老神话和民歌中吸收养料,形成了清新、深邃的诗风。

叶芝一生大概创作了很多的抒情诗,有的写爱情,有的抒发志向,在这些广为流传的抒情诗里,有些反复出现的意象,通过研究分析研究这些不同的意象,读者可以对叶芝的象征主义有一个深刻的认识。

从19世纪80年代开始,诗人叶芝就开始在他的诗篇中用一些意象来表达自己独特的感情,例如“拜占庭”,“老人”“水”和“玫瑰”等等。

这些早些的意象有很多都是来自爱尔兰的神话或者是民间的一些传说。

直到90年代初期,叶芝开始创作一些属于自己的带有自己的风格的一些意象。

在叶芝的诗歌《幻象》中,叶芝就设计了一些属于自己的独特的意象。

在叶芝的诗歌中,读者可以发现许多的象征意象。

在这些所有的意象中,诗人叶芝对“玫瑰”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

熟悉叶芝的读者不难发现,在叶芝的早期的代表作中,“玫瑰”的意象是非常常见的意象。

“玫瑰”是人类历史长河中永恒的主题,代表了爱与永恒。

因此,玫瑰自然也成为历代文学作品中恒古不变的话题。

而在诗人叶芝的作品中,“玫瑰”也成为作者诗歌中带有特殊情结的象征物,象征着叶芝的独特的感情。

可以说,“玫瑰”见证了叶芝象征主义的发展。

在这里我就以贯穿了叶芝一生的一个意向“玫瑰”为例,对叶芝的象征主义体系发展进行解读。

从1893年出版的诗集《玫瑰》中的《致时光十字架上的玫瑰》、《和平的玫瑰》、《战斗的玫瑰》,到1899年的诗集《苇丛中的风》中的《恋人诉说他心中的玫瑰》和《隐秘的玫瑰》,再到1921年的诗集《麦尔.罗巴蒂斯与舞者》中的《玫瑰树》,都是以玫瑰为中心。

简析叶芝诗歌中象征主义的表现

简析叶芝诗歌中象征主义的表现

简析叶芝诗歌中象征主义的表现摘要:本文对叶芝诗歌中象征主义创作手法进行了简要的分析,从中去窥视叶芝象征主义思想在其诗歌中的表现,从而对叶芝象征主义思想有一定的了解。

关键词:叶芝;诗歌;象征主义一、前言威廉·巴特勒?叶芝是二十世纪英语诗坛的卓越诗人。

他出生于爱尔兰的都柏林,在父亲的影响下,曾决心成为一名艺术家。

但不久之后,由于沉醉于诗歌所表现的伟大力量与个人情感的结合,开始了其个人的诗歌创作生涯。

叶芝曾于1923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使之成为了英国诗坛20世纪上半叶的诗歌领先者与杰出者,故而,对其研究也从不同的视角去剖析他,分析他。

叶芝的诗歌创作融合了神秘主义、浪漫主义以及美学主义,使之成为了英国诗坛的一个思想上受着不同诗人影响的,同时又混杂着不同思想与观点的诗人,这也为其诗歌的创作与被研究成为了热点与关注。

其诗歌在个人诗歌创作的不同时期体现了不同的风格,但又让其诗歌形成了其诗歌创作的三个主要思想的融合体。

因此,从其诗歌可以判别出诗人思想、心理上存在的矛盾与个人经历的情感上的结合。

诗歌是诗人思想与观点的外在表现形式,诗人的智性与睿智是以诗歌为载体,使之成为诗人思想与观点的外泄工具,从而在诗歌隐秘不宣的诗歌内在价值上去形成诗歌内在的张力,从而使诗歌的价值得到升华。

下面就其诗歌中象征主义手法与表现做个简要的分析。

二、象征主义在其诗歌中的表现象征主义在叶芝后期的创作中占据着主导地位。

在这一时期,诗人建立了自己复杂的象征主义思想体系。

在他的象征主义体系中大量涉及了自己的历史观、宇宙观、人生观,并包含了广泛的意象。

诗人将自己的象征主义体系在诗中发挥得淋漓尽致,以诗来抒写出自己对人生的感悟,表达出自己对历史、人生、宇宙的认识,对世界的认知与理性的思考。

这时期的诗人再也不仅仅停留在感性的表面,而是逐渐用理性的思考去激起读者的共鸣,引发读者的思考和深思。

而诗中若即若离的意象、似是而非的意境增加了冥思的效应。

自考本科西方文论选读练习200题

自考本科西方文论选读练习200题

西方文论选读练习题一、单项选择1 .创立文艺理论独立体系的是()A .亚里斯多德B .柏拉图C .苏格拉底D .席勒答案:A解析:2 .属于狄德罗著作的是 ( )A .《诗艺》B .《诗学》C .《悲剧的诞生》D .《绘画论》答案:D解析:3 .华滋华斯呼呈诗人采用语言 ( )A .贵族B .书面C .日常D .古典答案:C解析:4 .布瓦洛 ( ) 人物理论为后来的典型化人物理论作了有力的铺垫A .个性化B .独特化C .类型化D .共性化答案:C解析:5 .莱辛认为诗歌运用的 ( ) 符号A .自然B .人为C .天然D .抽象答案:B解析:6 .在柏拉图看来,创作的动力是()A .理性B .想象C .幻想D .灵感答案:D7 .提出“意图廖见说”的是()A .俄国形式主义B .英美新批评C .语义学D .精神分析学派答案:B解析:8 .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主角应 ( )A .由顺境转入逆境单B .由有逆境转达入顺境地C .处于顺境D .处于逆境答案:A解析:9 .歌德认为,艺术的真正生命在于对 ( ) 的掌握和描述。

A .个别B .一般C .共性D .集体答案:A解析:10 .俄国形式主义的纲领性文件是 ( )A .《词语的复活》B .《散文理论》C .《一八四七年俄国文学一瞥》D .《作为手法的艺术》答案:D解析:11.“俄狄浦斯情结”是哪个心理学家的术语?()A. 荣格B. 列维-斯特劳斯C. 弗洛伊德D.柏格森解析:12.人本主义的核心,出发点与归宿()A.人B.文化C.精神D.科学答案:A解析:人本主义的核心,出发点与归是人。

13.科学主义,是以()的眼光.原则和方法来研究世界的哲学理论A.客观性B.精确性C.科学性D.自然科学答案:D解析:科学主义,是以自然科学的眼光.原则和方法来研究世界的哲学理论,它把一切人类精神文化现象认识论根源都归结为数理科学14.当代西方文艺理论的研究重点发生了两次转移,其中第一次转移为()A.对作品文本的分析转移到对读者接受的分析上来。

从叶芝的《诗论》看象征主义

从叶芝的《诗论》看象征主义

从叶芝的诗论看象征主义姓名:***班级:中文072班学号: ***********从叶芝的诗论看象征主义(孙淑奎中文072班学号:20071314203)摘要:叶芝作为象征主义诗词的重要作家,一方面充分的发挥了象征主义的艺术手法,同时也推动了象征主义达到一个高潮。

总体来说,叶芝是象征主义后期的集大成者。

就其个人而言,作者象征主义的诗也经历了不同的阶段。

本文就叶芝诗的象征主义和其基本观点以及其诗论和象征主义的牵连做了简要分析。

关键字:叶芝;象征主义;现实;意像;时期著名的爱尔兰诗人,剧作家,也是后期的象征主义代表作家叶芝在诗论方面认为“诗歌之所以感动我们是因其象征主义。

”叶芝继承了法国象征主义诗人的观点,认为科学的方法去研究文学,指导文学创作,只能把文学引入歧途。

[1]因此也就有了自然主义和象征主义的对立。

他认为诗歌的魅力在于其象征因素。

这里其实也反映了一种西方人关于审美意识形态的认知:关于真的和美的对立的认知,即过于强调现实和理性的作品会失去它的审美意象。

一、叶芝象征主义的诗叶芝的象征主义优秀诗词主要集中在作者创作的后期,并且较之前期诗风有所转变。

就具体著作而言,《驰向拜占庭》整首诗就是一大象征,并且诗人后期的创作尤其以象征主义为主。

在诗的第一节,叶芝首先描绘出一系列将与后面出现的精神意念形成比照的物质意象。

这里一方面是在树上啁啾的鸟儿,那垂死的世代,赞扬尘世生活的欢歌,自然不断繁殖的意象群,所有在“感官的音乐”中获得自发的喜悦;另一方面,我们将看到停在金色枝头的鸟儿,一代灿烂不朽的艺术,拍手作歌的灵魂“赞扬”它的新生以及教唱歌的学校,灵魂必须在那里学会敲锤和涂釉的手艺,必须采集进“永恒的艺术安排”。

[2]同时,“玫瑰”是叶芝诗歌中频频出现的一个意象。

更为重要的是,“玫瑰”见证了叶芝象征主义的发展。

比如作者的作品《隐秘的玫瑰》和《玫瑰树》分别写于1897年和1917年,两首诗歌相隔20年,代表着叶芝两个不同时期的诗歌风格和特色。

浅析叶芝意向主义诗歌《二次圣临》意象主义诗歌

浅析叶芝意向主义诗歌《二次圣临》意象主义诗歌

浅析叶芝意向主义诗歌《二次圣临》意象主义诗歌如余光中对叶芝的评语:要了解叶芝的深厚与伟大,我们必须把握他诗中所呈现的对比性,这种对比在现实世界里充满矛盾,但是在艺术世界里,却可以得到调和与统一。

本诗题目The Second Coming 源自《圣经》,所指的是基督耶稣的复活。

在《新约・马太福音》中,耶稣预言他将再次降临人间(The Second Coming),主持末日审判,带来新纪元的福音。

而《新约・约翰一书》(1John)第2章第18节中,约翰却预见到一个狰狞恐怖的“伪基督”(Antichrist)将在世界末日之前来临,为世界带来灾难。

叶芝借用The Second Coming的说法,但表现的却不是基督再次降临所带来的太平盛世,是为伪基督出现所带来的疑惑和恐慌。

这种充满讽刺揶揄的写法与他诗中出现的“好人失落,坏人嚣张”的景象是吻合的,深刻揭示了当时社会混乱,人性丧失的状况。

在诗首行中所出现的旋锥(gyre)及月亮等意象是他在后期诗歌创作中经常采用的喻体,这些富质感的形象恰如其分的体现了它的神秘主义体系和抽象的哲学概念。

叶芝深受新柏拉图主义哲学和东西方宗教教义的影响,认为人类文明每两千年一个轮回,而他创作本诗之时(1919年1月)基督教纪元已进入20世纪,因此他认为基督教文明也行将结束。

当时,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俄国革命已经发生,而叶芝的故乡爱尔兰也正遭受“黑褐战争”所带来的摧残和磨难。

整个欧洲风雨飘摇,仿佛预示着旧时代的结束和新时代的到来。

另一方面,大多数诗都由声音起首,所以有这些和声音相关的“呼唤”和“倾听”。

然而,类似于史蒂文斯,叶芝也很是与众不同,他的“呼唤”被沉默了,不仅没有在文本中直接体现,更是连那个间接的“听”都是否定意味的。

呼唤应该是有的,却是听不见的,因为那个越转越大的螺旋。

他颇具独创地把人类历史的发展运动轨迹看成是两个交互渗透,螺型旋转的圆锥体,每个历史的时代均从螺旋的顶点向外围发展,发展到锥形底部的最大外围时,也就象征着一个纪元的结束。

现代主义作品举例

现代主义作品举例

阿玛兰达·乌苏拉 在国外和一比 利时青年结婚 后死于产后风
乱伦
奥雷良诺 研究各种神秘的书籍和手稿 最后破译了羊皮书
霍塞·阿卡迪奥·布恩地亚 精神失常 捆在树上而死 霍塞·阿卡迪奥 蛮横霸道 莫名被 打死在家中
乌苏拉 活了115—120岁
奥雷良诺·布恩地亚 参加内战 成为上校 和多人姘居 生17子 躲过14次暗杀73次埋伏 一次枪决
奥雷良诺·霍塞 一生未婚 死于政府军枪下
阿玛兰达 生性多疑 一生未嫁
乱伦 阿卡迪奥 横行霸道 被枪毙田
通过他人来证明自己的存在或存在的价值,却始终无法办到。这样三个痛 苦的卑劣的灵魂被禁闭在一起,相互追逐又相互排斥,相互渴望又互相折
磨:艾丝黛尔只想满足肉欲,对加尔森是否是个贪生怕死的小人毫不在乎,
伊内司明知加尔森急欲证明白己的勇敢却偏偏故意骂他是胆小鬼。三人之 间丝毫没有对他人的体谅与理解,同情与宽容,以邻为壑,尔虞我诈,你 对我是威胁,我对你是陷阱,生活在无休止的孤独与痛苦之中。最后加尔 森终于领悟道:“原来这就是地狱。我万万没有想到„„你们的印象中, 地狱里该有硫磺,有熊熊的火堆,有用来烙人的铁条„„啊!真是天大的 笑话!用不着铁条,地狱,就是别人。”
如果你不能正确对待他人,他人就是你
的地狱 如果你不能正确对待他人对你的判断, 他人的判断就是你的地狱 如果你不能正确对待自己,你自己也是 你的地狱
四、荒诞派戏剧
贝克特的《等待戈多》
两个老流浪汉: 爱斯特拉冈(又称戈戈) 弗拉季米尔(又称狄狄) 奴隶主波卓和他的奴隶 “幸运儿” 报信的小男孩
“20世纪最伟大的英语文学著作” “一部结束了所有小说的小说” “乔伊斯取代了上帝”(高尔斯华绥)
《尤利西斯》在中国的出版是1994年。 译林出版社社长李景端为组译《尤利西斯》,几乎请 遍国内英语界一流学者,均遭婉拒。 叶君健戏称:“中国只有钱钟书能译《尤利西斯》,因 为汉字不够用,钱能边译边造汉字”

从叶芝的诗和诗学理论看象征主义文学文学范文.doc

从叶芝的诗和诗学理论看象征主义文学文学范文.doc

从叶芝的诗和诗学理论看象征主义文学,文学-摘要:关于爱尔兰诗人威廉·巴特勒·叶芝的诗歌以及象征主义流派已经有很多学者做过相关研究了。

但从叶芝诗歌的角度出发,去回溯象征主义文学的影响,这样的研究还相对较少。

本篇拟从叶芝的诗及其诗学理论着手,阐述象征主义的一些特点,以飨后人。

关键词:叶芝;诗歌;象征;象征主义无论是在欧美诗歌发展史上,还是在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流变历程中,人们对于叶芝的研究和评论都不在少数。

有人把叶芝划分到象征主义文学流派的后期代表人物之列,有人认为他是象征主义诗歌在英国的早期代表人物,有人抓住他爱尔兰的国籍和身份不放,有人却不以为然。

但无论如何,象征主义对于叶芝的诗歌创作及其诗学理论是有很大影响的。

因此,从叶芝的诗歌和其诗学理论中,反观象征主义文学及其一些基本概况,是很有必要也很有价值的。

象征主义之于叶芝,影响自然不必多言;但却不能把叶芝仅仅当作是象征主义的代表而将这一理念贯穿到其所有的诗歌之中,毕竟叶芝的很多诗并没有象征主义的影子。

因此,二者的区别和联系是要分开看待的。

下面本文将从“叶芝诗中象征主义的来源及其特点”两个方面具体展开分析。

叶芝的诗有很多,代表性的集子亦不在少数,如《芦苇叶中的风》(Wind in the Reed Leaves)、《盘旋的楼梯》(The Winding Stair)、《塔楼》(The Tower)等,我们熟悉的那首曾被众多名家翻译的《当你老了》(When You are Old)一诗便是选自诗集《玫瑰》。

我们在欣赏叶芝的诗之余,也有必要了解叶芝诗歌的一般性的整体特点。

比如艺术上题材广泛,语言简洁,形式明快,抒情色彩上呈现出或直接或含蓄的一面;内容上内涵丰富、意蕴突出等。

一、来源把叶芝和象征主义联系到一起时,用“后象征主义”似乎更加确切。

因为象征主义本身因为分期的缘故也形成了很多的差异。

叶芝诗中的象征主义,主要是指法国象征主义。

那么法国象征主义又是怎样影响到他的诗的呢?从象征主义的发展和影响扩散开看,是从法国象征主义的影响扩展到西欧、北美开始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1月Journal of Q iqihar University (Phi&Soc Sci ) January 2008  [收稿日期]2007-10-12 [作者简介]李超(1979-),男,河南信阳人,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2005级文艺学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文艺学及诗歌理论研究。

象征:介入还是逃逸———叶芝象征主义诗学理论初探李 超(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福州福建350007)[关键词]叶芝;诗学;象征主义;现实[摘 要]叶芝是后期象征主义运动的代表人物,他有意识的运用艺术技巧将诗歌美学实践推向了一个新高度,对象征主义理论进行了深入的探索。

通过对叶芝诗歌生成模式的考辨、论析探视出他诗歌写作的内部视域与外部的现实世界隐匿着一种复杂的关系,展现出叶芝独特的诗学观念。

[中图分类号]I 1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638(2008)01-0099-04Sy m bol:I n terven ti on or Escapti on———Porbe i n to the Poeti cs of Y ea ts ’s Sy m boli c PoetryL I C hao(The L iterature Depart m ent of Fujian Nor mal University,Fuzhou 350007,China ) Key words:Yeats;poetics;sy mbolis m;reality Abstract:Yeats,the most outstanding poet of the late sy mbolis m move ment,p r omotes the poetry aesthetics t o a high degree byconsci ously using artistic skills,and exp l ore the sy mbolis m theory .Thr ough the analysis of his poetics,we found that his poetry writing hides a comp lex relati onshi p bet w een 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world,which de monstrates his unique concep ts of poetics . 写作和现实的关系是一个古老的理论问题,但在具体的写作过程中,它却能表现出不同的新意,常常演变成一个无法回避的极富挑战性的问题。

一个作家的写作不可能是一个封闭的话语体系,而是意味着在话语与现实之间确立起某种关系。

一、诗歌中隐秘的对抗主题叶芝早期的诗歌创作带有一种普遍的唯美主义倾向,其文色彩明丽、幽深。

不管是《被拐走的孩子》、《谁跟佛格斯同行》、《蜉蝣》、《悲哀的牧人》以及《空中的人们》等无不充满魅幻的色彩。

在风格上叶芝初期的诗作是“朦胧、甜美而略带忧郁,充满了美丽的词藻。

”[1]而这些作品又和爱尔兰本民族的传统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在他众多诗作里或隐或显地潜藏着神秘主义思想质素,这使得诗歌内部具有深广的意境和奇幻的色彩。

“叶芝早期诗作和诗剧中的象征主义是与爱尔兰民族的古老神话密切结合在一起的。

他利用神话传说中的角色、故事和事物来作象征。

”[2]爱尔兰民间传说、神秘主义,以至爱默生的超灵说、新柏拉图主义的宇宙灵魂等观念都成了他诗歌创作的精神源泉。

但透过叶芝这些美轮美奂的诗歌文本背后,我们却可以发现在他的精神世界里存在的一种不易觉察的深刻分裂或者说某种对抗,对这些因素的探讨或许比单纯探询诗歌本体论的问题更具现实意义。

从这个意义上讲,那些他所采用的神话和民间传说只是供他表达思想的意义载体,象征则演变成阐释诗歌的主题一条修辞术。

现在我要起身离去,去因尼斯弗里岛,用树枝和泥土,在那里筑起小屋:我要种九垄菜豆,养一箱蜜蜂在那里,在蜂吟嗡嗡的林间空地幽居独处。

我将享有些安宁,那里宁静缓缓滴零从清晨的面纱到蟋蟀鸣唱的地方;在那里半夜清辉粼粼,正午紫光耀映,黄昏的天空中织满了红雀的翅膀。

现在我要起身离去,因为在每夜每日我总能听见湖水轻舐湖岸的响声,伫立在马路上,或在灰色的人行道时,我都在内心深处听那悠悠水声。

(《因尼斯弗里岛》)[3]这是一首在叶芝早期创作中占有重要地位的诗作,很多人以此诗作认定叶芝是一个逃避现实的消极遁世者。

整首诗意象清新自然,语言简洁流畅,透露出一股民间质朴的气息,全诗已经尽除维多利亚时代后浪漫主义诗歌萎靡的遗风。

而透过诗歌文本的语言层面,我们明显可以感觉到在叶芝的意识深处存在一个梦想中的天国。

“因尼斯弗里岛”本是爱尔兰民间传说中的一个小岛,它在现实中并不存在。

叶芝在此以动身去一个乌有之乡的行动构成一种与现实对抗的姿态。

这首诗作也和他早期的众多用神话和传说写就的诗歌一样在文本之上构筑出一个隐秘的结构,这个结构是于现实而存在的。

对于叶芝与现实保持这种姿态可以从中国魏晋诗人陶渊明身上得到极好的对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4]这是陶渊明有名的组诗《饮酒》中的第五首,此首诗同样充满浓郁乡村的气息,民间纯朴闲适的生活令人向往。

但是我们在诗中可以感觉到个体私人世界与外部的现实世界存在着某种对立,这种对立既体现在诗歌的结构上也体现在诗歌的主题上。

从某种意义层面上讲,陶渊明所要言说的个人与现实的关系与叶芝所体认的并无二致。

而对这方面最好的注脚是叶芝早期诗歌中隐匿的一个“走”的主题,这是叶芝早期诗学中一个独特的现象,也是打开他思想的一个重要通道。

比如上面的那首《因尼斯弗里岛》,还比如:“我的爱,我们要走,我们要走,你和我.要到那林子里去,把一滴滴露珠抖落。

”(《记忆》)“现在谁愿跟佛格斯乘车同走,.穿过那幽深的树林密织的网,.在平坦的海岸上跳舞。

”(《谁跟佛格斯同去》)“我出门来到榛子树林里.因为头中燃着一团火。

”(《漫游的安格斯之歌》)“羞答答,羞答答.我羞答答的心上人,.炉火映照她忙碌,……我原带上她一起走.去那水中一小岛。

”(《去那水中小岛》),以及那首叙事长诗《乌辛的漫游》(1889)等。

就连诗人最早的一部诗集就取名《十字路口》(1889),其中所隐含的“走”的姿态与形象昭然若揭。

在叶芝的诗中,“走”并不是一种逃避和消隐,而是一种追寻和探索,是对这个混乱无序的世界的另一种思索和抗拒。

正像我们阅读陶渊明时所感受到的,在他诗歌文本的背后隐藏着一种对于现实无法言传的思考。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或许在叶芝看来神话和传说可以包容更多无法言说的东西,它们可以照见他心中的渴望和这个世界的真实。

按照维科的观点,神话以及神话中的英雄都是想象性的概念,它和诗歌一样都是想象的创造物,都是“诗性智慧”的表现。

所以,在他看来艺术和神话本是异质同构,神话与诗歌可以交融在一起。

然而“神话并非随意的创造,而是古代人认识事物的特殊方式,是隐喻(metaphor),是对现实的诗性的解释。

”[5]因而在叶芝的诗歌中神话变成一种隐喻,一种象征,一种对现实诗性的解释和揭示。

“叶芝歌唱神话传说的英雄,固然主要还是用过去的光辉幻想照亮现实的不幸处境。

”[6]霍夫在《现代主义抒情诗》一文中指出,象征主义诗人们“发展了他们与之相对的神话,其中有些是雄伟的,广博的,有些是深奥的、隐秘的……叶芝阐述了一个庞大的神话体系,这个体系要求包括历史、个人心理和死后灵魂的命运。

”[7]于是,“象征主义变成了对世界的解释,诗变成了认识的手段。

”[8]叶芝在诗歌文本深处构建起一个庞大的神话体系,而在这个体系的背后隐藏他对于这个社会独特思考和理解,展示出他另一副现实主义的面孔。

那么叶芝为何要在诗歌文本之上构建这样一个隐秘的对抗主题而达到对现实的某种言说呢?欧洲在进入18世纪的工业革命之后,整个社会在技术文明的推进下越来越走向一种异化的境地,个体在这种异化之中越来越体验到生存的深切孤独。

到了19世纪中期以后,“欧洲社会中互不相容的信仰在目的和方法上丧失了一致性;批判的理性夺走了信仰;对人类和文明的新的讽嘲观点则常常引起意志的神经性瘫痪。

”[9]叶芝生活的时期正值世纪的转换期,此时的西方社会正经历着从浪漫主义到现代主义这一文化转型,西方人的价值观正经历着一场剧烈的震荡。

在英国人们对启蒙理性以及维多利亚时期的传统信念已丧失信心,技术文明发展带来的物欲膨胀使传统的价值信仰正逐渐丧失凝聚力,对现实的焦虑促使人们寻求摆脱精神上危机的可能。

所以,“他们渴望在制服各种自然力的进程中,过一种积极而富有活力的生活,而这种生活的正是他们无法企求的。

同时,他们又批判过着这种生活的人们过度的物质主义。

他们倾向于使用现实的象征性表达,使用他们的梦幻、想象和诗歌而不是直接面对物质世界。

他们寻求各种‘世外桃源’来创造和发展自己的作品。

”[10]从这个层面上讲,叶芝所采用的神话和民间传说作为一套修辞策略和法国象征主义诗人投注于音乐、语言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区别。

他们都在“利用自己的象征体系(包括古代的神话)作为使混乱的世界得到连贯性和秩序的一种认识生活、表达思想的手段。

”[11]在叶芝诗歌中神话已经变成一个言说的主体,一个产生意义的结构模式。

诗人以此去思考个体、群体以及外部现实的复杂关系。

叶芝早期在构建一套属于自己的话语方式和修辞策略的同时,也完成了对社会现实的超越和批判性认知。

二、超越象征的现实之旅1899年之后叶芝进入一个自我修正的阶段,可以说这个阶段始于和毛特・冈的结识。

毛特・冈是一位激进的民族主义者,她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爱尔兰的独立和民族解放运动。

由于受到她以及整个社会运动的影响,叶芝渐渐发现自己早期的言说方式存在着脱离社会逐渐滑向唯美主义的危险,存在着迷失自我的危险。

叶芝从这个时期开始由先前政治态度上的摇摆不定转变成一个坚定的民族主义者,把自己的生命与爱尔兰的民族独立斗争紧紧联系在一起的。

因此,“本世纪头一个十年前后,叶芝从神话世界中走出来,面对爱尔兰现实生活的冲击,他同情爱尔兰的自治运动,办剧院,推动文艺复兴,直至出任议员,参与公共事务,又受到意象主义者庞德的指点,他的诗风为之大变,从唯美的朦胧的格调走向坚实明朗的世界。

他的象征体系也随之吸入更多的现实形象。

”所以,“这以后的作品把象征和现实紧密结合,形象硬朗而富于质感,文字洗炼而有韧性,蔚为现代英诗中的一座高峰。

”[12]反映这一时期创作特征的诗作有《致哀———接着再前进》、《1913年9月》、《致一个幽灵》、《为我001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女儿女祈祷》、《在学童中间》等作品,这些作品表现出叶芝对爱尔兰民族独立运动的关注,同时,也反映出作为一个知识分子深刻的现代体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