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路基排水设计
第五章道路排水设计及桥涵方案设计

5道路排水设计及桥涵方案设计5.1 道路排水设计道路排水系统包括路基排水、路面排水和中央分隔带排水三部分。
路基排水系统包括边沟和排水沟。
设计中通过边沟、排水沟、桥涵等排水构造物将水排入天然河沟,以形成完整的排水系统。
因此道路排水系统设计包括路基排水设计、路面排水设计和中央分隔带排水设计。
5.1.1路基排水设计路基排水主要通过两侧的边沟和集水沟及挡水土堤来进行。
边沟将汇集的路面水、路基边坡排入河沟或排入排水涵洞中,或用排水沟引离路基。
路线经过河塘地段时,设置填筑式边沟,或直接通过河塘排水,一般不应将水排入鱼塘。
路基路面排水的一般原则如下:1)排水设施要因地制宜、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处置、讲究实效、注意经济,并充分利用有利地形和自然水系;2)沟槽的顶面高度应高出设计水位0.1~0.2m。
边沟纵坡一般不小于0.5%,特殊情况下可减至0.3%。
边沟长度原则上不超过300m,最大不超过500m。
当边沟与沟渠、道路发生交叉时,一般将边沟水直接排入排水沟,遇灌溉沟渠时,则考虑将边沟水向两侧排除,当边沟必须穿越道路时,设置边沟过路涵穿越。
边沟(排水沟)出水口与较大河沟相接处,当可能发生冲刷时采用急流槽将水引入河沟中。
根据地势走向情况,以及周围天然河沟的分布情况,同时在排水沟设计中尽量减少填方量。
该路段排水沟设计如下,各段边沟起始桩号、沟底纵坡列表(5.1)。
5.1.2中央分隔带排水中央分隔带采用锯齿型,并植草绿化防目眩。
为排除中央分隔带下渗水,采用纵向碎石盲沟结合横向塑料排水管排出中间带填土渗水。
盲沟采用矩形断面,宽60m,深20~38cm,纵坡不小于0.3%,其沟底及侧壁、中间带土基表面以及中央分隔带路面结构外侧采用2cm厚水泥砂浆抹面并涂沥青防渗层及铺设防渗土工布。
碎石盲沟顶面铺一层透水土工布,以防中间带填土污染碎石盲沟而降低透水功能,中央分隔带纵向碎石盲沟内贯穿埋设φ5cm中空耐压塑料管,每间隔50~70m设置较盲沟地面底20cm得集水槽,集水槽内埋设带孔塑料三通管并于横向φ8cm聚氯乙烯硬塑料排水管相接,将中央分隔带中下渗水排出路基以外。
《路基工程》第五章-5

5.4路基排水设计路基排水是排地面和地下水,路基排水是保证路基稳定的重要措施,也是路基设计的内容之一,包括排水系统规划和排水结构物设计。
排水系统设计的原则:1)少占农田,并与农田排水相结合;2)排水沟渠位置应选在地形地质好的地区,节约沟渠的加固工程量;3)排水沟渠的出口应选在天然河沟处;4)就地取材,减少造价。
5.4.1排水设施的分类根据排不同的水源,采用不同的排水设施。
1)地面排水沟渠排除地表水的设施,包括边沟、截水沟、排水沟、跌水和急流槽。
(1)边沟位于挖方或低填路段路肩外侧坡脚处,用来汇集和排除降落在路面、路肩和路基边坡上的水。
边沟常用的断面为梯形(也有矩形、三角形),边沟深度H和宽度b一般为0.4~0.6m,长度为200~300m。
边沟不可作为农田排水沟。
图5-4-1 排水边沟示意图(2)截水沟截水沟也叫天沟,设在路基上方山坡上,用于拦截和排除流向路基的地表径流,防止水冲刷和浸湿挖方边坡。
图5-4-2 截水沟示意图一般情况:d>5m,土不良时取d=10m。
;1:m=1:1~1:1.5b≥0.5m,H按设计流量算得,但H≥0.5m;沟底有不小于0.5%的纵坡。
(3)排水沟排水沟用来排除来自边沟、截水沟和取土坑的水,并将水引到桥涵、天然河沟等远离路基的地方。
排水沟的断面一般为梯形,砌石排水沟断面可为矩形,沟底宽b和沟深H由排水量决定,但b、H 0.5m,边坡为1:m=1:1~1:1.5,沟底纵坡为1~3%,排水沟距路基坡脚d>3~4m,排水沟长度<300m。
(4)跌水和急流槽跌水和急流槽是地面排水沟渠的特殊形式,设在陡坡地段或有水位落差较大排水沟渠连接处。
跌水:分单级和多级形式,水流以瀑布形式流下。
急流槽:坡度很陡的排水沟渠。
图5-4-3 跌水示意图图5-4-4 急流槽示意图2)地下排水沟管排除地下水、降低地下水位的设施,包括明沟、暗沟和渗沟。
(1)明沟设置在路基上方或路基两侧,用以拦截、引排或降低浅层地下水,见下图5-4-5。
公路路基路面排水设计

公路路基路面排水设计摘要:公路的建设不仅方便了人们的出行,也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基础,但是在公路建设过程中还是存在一些基础性的问题需要加强重视,路基路面的排水设计就是其中一个方面。
在一些已建成的公路上经常出现因排水系统设计不完善而出现的路基浸水或边坡冲蚀问题,严重的甚至会影响道路的使用安全。
文章主要对公路排水设计中的一些基本原则和注意事项进行初步的探讨和分析,供大家在今后的公路路基路面排水设计中参考借鉴。
关键词:公路路基路面;排水设计;边沟;中分带引言公路工程目前得到快速发展,为确保公路正常运营,必须在设计阶段做好路基路面排水,采用合理可行的排水措施,保证排水效果,防止路基路面受到水的影响和破坏。
1公路路基排水设计1.1地面排水公路的路基路面一般通过边沟实现排水,通常设置梯形边沟,规格为0.6m×0.6m,其边坡按1:1控制,采用7.5号浆砌片石进行铺砌,在边沟中,纵坡通常在0.3%以上,长度不超过300m,边沟中的水必须引排至路基以外,进入周围自然水系或取土坑,但不可排入到鱼塘当中。
如果边沟和涵洞或通道有交叉现象,则需要将边沟中的水排至涵洞,也可在通道和灌溉涵等位置使边沟中的水由两侧排除,也可布置倒虹吸涵。
对于挖方地段,要布置梯形截水沟,其规格为0.4m×0.4m,同时在边坡顶部的外侧布置矩形截水沟,其规格为0.6m×0.6m,同于排除边坡表面的积水。
对于截水沟,都采用厚度为25cm的浆砌片石进行铺砌。
1.2地下排水区域地下水会带来严重危害,使路基发生坍塌与软化,对结构安全性造成严重影响,这一现象在平原区十分显著。
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做好地下排水方面的设计。
1.2.1软基处理段很多公路工程都分布大面积软土层,其地下水的实际含量相对较大,为确保软土段路基保持稳定,必须做好地下水的排水。
因此,需采用以下处理措施:布置塑料排水板,设置砂垫层,采用超载预压方法等。
通过实践可知,以上措施均能排除段落内的地下水。
路基路面排水设计

二、渗沟
渗沟及渗井用于降低地下水位或拦截地下水。当地下水 埋藏较浅或无固定含水层时,宜采用渗沟,如图5-20,图521,图5-22所示。
根据使用部位、结构形式,将渗沟分为填石渗沟、管式 渗沟、洞式渗沟、边坡渗沟、支撑渗沟、无砂混凝土渗沟。 填石渗沟,也称为盲沟,一般适用于地下水流量不大、 渗沟不长的地段,填石渗沟较易淤塞。
渗沟的排水孔(管),应设在冻结深度以下不小于0.25 米处。截水渗沟的基底宜埋入隔水层内不小于 0.5米。边坡 渗沟、支承渗沟的基底,宜设置在含水层以下较坚实的土层 上。寒冷地区的渗沟出口,应采取防冻措施。渗沟、渗井的 断面尺寸,应根据构造类型、埋设位置、渗水量、施工和维 修条件等确定。渗沟侧壁及顶部应设置反滤层,底部应设置 封闭层。
边沟的横断面形式:有梯形、矩形、U形(或带盖板 矩形、U形)、三角形、碟形横断面,以及暗埋式边沟。
高速、一级公路边沟的底宽和深度不应小于0.6米,其 他等级公路不应小于0.4米。
2.截水沟(天沟)
设置在挖方路基边坡坡顶以外,或山坡路堤上方的适当 处,用于截引路基上方流向路基的地面径流,防止冲刷和侵 蚀挖方边坡和路堤坡脚,并减轻边沟的泄水负担,保证挖方 边坡和填方坡脚不受流水冲刷。
二、路基排水的目的
路基排水的任务:
是将路基范围内的土基湿度降低到一定的限度以内,保 持路基常年处于干燥状态,确保路基具有足够的强度与稳定 性。 设计: 地面水:排除和拦截于路基用地范围以外,防止漫流、 滞积或下渗。 地下水:予以隔断、疏干和降低,并引导至路基范围以 外的适当地点。
施工:
校核全线路基排水系统的设计是否完备和妥善,必要时 应予以补充或修改,应重视排水工程的质量和使用效果。
急流槽槽底每隔2.5~5.0米应设置一个凸榫,嵌入坡体 内0.3~0.5米,以避免槽体顺坡下滑。
城市道路的路基排水设计

城市道路的路基排水设计1. 引言1.1 城市道路的路基排水设计概述城市道路的路基排水设计是指为了防止城市道路路面及路基产生积水现象,保障道路交通安全畅通,保护道路设施的健康运行而进行的设计工作。
城市道路的路基排水设计旨在合理引导和处理道路上的降水,将雨水及时有效地排走,避免雨水在道路上停留造成积水,减少道路水损,延长道路使用寿命,提高道路抗载能力。
城市道路的路基排水设计需要考虑多种因素,如道路的纵、横坡、路基土质、降水量等。
合理的排水设计不仅需要考虑排水效果,还需兼顾经济性、实用性和美观性。
城市道路的路基排水设计是一个综合性、系统性的工程设计,需要工程师对道路特性进行全面分析,从而确定最佳的排水方案。
城市道路的路基排水设计是城市道路设计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对于保障城市道路交通畅通,减少交通事故,减轻城市雨水过程带来的灾害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科学合理的设计,可以有效提高城市道路的安全性和舒适度,为市民出行提供便利和保障。
1.2 城市道路路基排水设计的重要性城市道路的路基排水设计可以有效预防道路因雨水积聚而导致的漫水和塌方等安全隐患。
良好的路基排水系统可以及时将雨水排除,降低路面积水和泥浆的积聚情况,保证道路通行的安全性和畅通性。
城市道路的路基排水设计可以延长道路使用寿命。
如果道路路基排水设计不合理,雨水积聚在路面上会导致路基变软、龟裂甚至冻融损伤,加速路面的破损和老化,降低路面的承载能力和使用寿命。
城市道路的路基排水设计对于改善城市环境和提升市民生活质量也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科学的排水设计,可以有效减少雨水对城市环境的影响,减少污水和泥沙对城市的污染,提升城市的整体形象和环境质量。
城市道路的路基排水设计不仅直接关系到道路的安全性和使用寿命,还关系到城市的环境质量和市民的生活品质。
在城市道路建设中,要充分重视路基排水设计的重要性,科学合理地进行设计与施工,确保道路的安全、畅通和持久。
2. 正文2.1 城市道路的路基排水设计原则1.合理设计斜度:路基排水设计中,路面应该设置一定的纵坡和横坡,保证雨水能够迅速排走,避免积水和漫水现象的发生。
第5章路基排水设计

3.排水沟
主要用途在于引水,将路基范围内的各种水源的水流, 引排至桥涵或路基范围以外的指定地点。
排水沟的横断面形式一般采用梯形,尺寸大小应经过水 力水文计算选定。边坡1:1.0~1:1.5,深度和底宽不宜小 于0.5米。
上层滞水或泉水。 修建边坡渗沟的边坡坡度不应陡于1:1。 边坡渗沟应垂直嵌入边坡坡体,其平面形状宜采用条带
形布置;对于范围较大的潮湿坡体,可采用增设支沟的分岔 形布置或拱形布置。
主沟间距宜采用6~10米;渗沟宽度约1.2~1.5米,其基 底应设在较干燥而稳定的土层内,筑成阶梯状,基础采用浆 砌片石。
2.截水沟(天沟)
设置在挖方路基边坡坡顶以外,或山坡路堤上方的适当 处,用于截引路基上方流向路基的地面径流,防止冲刷和侵 蚀挖方边坡和路堤坡脚,并减轻边沟的泄水负担,保证挖方 边坡和填方坡脚不受流水冲刷。
截水沟长度以200~500米为宜;超过500米时,可在中 间适宜位置处增设泄水口,由急流槽或急流管分流排引。
二、路基排水的目的 路基排水的任务: 是将路基范围内的土基湿度降低到一定的限度以内,保
持路基常年处于干燥状态,确保路基具有足够的强度与稳定 性。
设计: 地面水:排除和拦截于路基用地范围以外,防止漫流、 滞积或下渗。 地下水:予以隔断、疏干和降低,并引导至路基范围以 外的适当地点。
施工: 校核全线路基排水系统的设计是否完备和妥善,必要时 应予以补充或修改,应重视排水工程的质量和使用效果。 设置施工现场的临时性排水措施,消除路基基底和土体 内与水有关的隐患,保证路基工程质量,提高施工效率。 养护: 定期检查与维修,保证排水设施正常使用,水流畅通, 并不断改善路基排水条件。
路基排水设计

路基排水设计
1.地面排水设施
路基地面排水设施
分类:边沟、截水沟、排水沟、跌水和急流槽 设置原则:适用、美观、经济、施工简便
安全美观要求:宽、浅、绿、隐(远)
一、边沟: 作用:汇集、排除、拦截 断面形式:梯形、矩形、三角形、浅碟形
边沟
梯形边沟
优美的碟形边沟
植草的碟形水沟
边沟
1: m
作用:截流
注意事项:
应设置在路基边坡以外一定距 离内(5-6m,土质不良时,可 取到10m以上)。
方向尽量与路线平行,与水流 方向尽可能垂直。
挖方坡顶的截水沟
失败的设计
三、排水沟
作用:排水,以形成整个
排水系统。
注意事项:
➢ 位置:距离路基尽可能远 一些,距路基坡脚不易小 于3-4m。
➢ 线形:以直线为宜。
H
b a)
1:n
1:1 H b b)
R1=5.6
R=0.3
0.3~0.5 R=0.3
c)
0.3~0.5R=0.3 d)Fra bibliotekR=0.3
H 1:n
e)
1:n 1:0.1
H b f)
边沟的横断面形式示意图:a)、b)梯形;c)、d)流线形;e)三角形;f)矩形
适用条件:
➢ 梯形:二级、二级以下公路的土质边沟 ➢ 矩形:二级、二级以下公路的石质边沟;
2、水害 公路水害系指因洪水淹没等原因而带来的经济损失,
主要类型有:公路因洪水淹没而使交通中断;小桥涵、 边沟及其它地表排水沟渠被泥沙堵塞而需要疏通;道路 被泥沙淤埋而需要清理等。
沿河公路下边坡坍 塌引起路基水毁
桥梁水毁
沿河公路挡土墙水 毁引起路基被冲毁
第五章道路排水设计及桥涵方案设计

5道路排水设计及桥涵方案设计5.1 道路排水设计道路排水系统包括路基排水、路面排水和中央分隔带排水三部分。
路基排水系统包括边沟和排水沟。
设计中通过边沟、排水沟、桥涵等排水构造物将水排入天然河沟,以形成完整的排水系统。
因此道路排水系统设计包括路基排水设计、路面排水设计和中央分隔带排水设计。
5.1.1路基排水设计路基排水主要通过两侧的边沟和集水沟及挡水土堤来进行。
边沟将汇集的路面水、路基边坡排入河沟或排入排水涵洞中,或用排水沟引离路基。
路线经过河塘地段时,设置填筑式边沟,或直接通过河塘排水,一般不应将水排入鱼塘。
路基路面排水的一般原则如下:1)排水设施要因地制宜、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处置、讲究实效、注意经济,并充分利用有利地形和自然水系;2)沟槽的顶面高度应高出设计水位0.1~0.2m。
边沟纵坡一般不小于0.5%,特殊情况下可减至0.3%。
边沟长度原则上不超过300m,最大不超过500m。
当边沟与沟渠、道路发生交叉时,一般将边沟水直接排入排水沟,遇灌溉沟渠时,则考虑将边沟水向两侧排除,当边沟必须穿越道路时,设置边沟过路涵穿越。
边沟(排水沟)出水口与较大河沟相接处,当可能发生冲刷时采用急流槽将水引入河沟中。
根据地势走向情况,以及周围天然河沟的分布情况,同时在排水沟设计中尽量减少填方量。
该路段排水沟设计如下,各段边沟起始桩号、沟底纵坡列表(5.1)。
5.1.2中央分隔带排水中央分隔带采用锯齿型,并植草绿化防目眩。
为排除中央分隔带下渗水,采用纵向碎石盲沟结合横向塑料排水管排出中间带填土渗水。
盲沟采用矩形断面,宽60m,深20~38cm,纵坡不小于0.3%,其沟底及侧壁、中间带土基表面以及中央分隔带路面结构外侧采用2cm厚水泥砂浆抹面并涂沥青防渗层及铺设防渗土工布。
碎石盲沟顶面铺一层透水土工布,以防中间带填土污染碎石盲沟而降低透水功能,中央分隔带纵向碎石盲沟内贯穿埋设φ5cm中空耐压塑料管,每间隔50~70m设置较盲沟地面底20cm得集水槽,集水槽内埋设带孔塑料三通管并于横向φ8cm聚氯乙烯硬塑料排水管相接,将中央分隔带中下渗水排出路基以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