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损检测
无损检测的方法有

无损检测的方法有
无损检测的方法包括以下几种:
1. 超声波检测:利用超声波的传播和反射特性,检测材料内部的缺陷,如裂纹、气孔等。
2. 磁粉检测:利用涂有磁性粉末的材料,在施加磁场的情况下,检测材料表面和内部的裂纹和缺陷。
3. X射线检测:利用X射线的穿透性,检测材料内部的缺陷,适用于金属和一些非金属材料。
4. 电磁感应检测:利用电磁感应原理,通过测量材料中的电磁参数变化,检测缺陷。
5. 热红外检测:利用红外辐射的热量分布,检测材料的表面温度变化,以识别缺陷。
6. 声发射检测:利用材料在受力作用下产生的声波信号,检测材料的疲劳破裂和其他缺陷。
7. 液体渗透检测:将渗透液施加到材料表面,经过一定时间后,再用显色剂显示渗透液渗入缺陷位置,以检测缺陷。
8. 核磁共振检测:利用核磁共振原理,检测材料内部的缺陷和组织结构。
这些方法都可以用于无损检测材料的质量和缺陷程度。
选择合适的方法取决于材料的性质、被检测物体的类型和大小,以及需要检测的缺陷类型。
无损检测法名词解释

无损检测法名词解释
无损检测(Non-destructive Testing,简称NDT)是指在检查机械材料内部不损害或不影响被检测对象使用性能,不伤害被检测对象内部组织的前提下,利用材料内部结构异常或缺陷存在引起的热、声、光、电、磁等反应的变化,以物理或化学方法为手段,借助现代化的技术和设备器材,对试件内部及表面的结构、状态及缺陷的类型、数量、形状、性质、位置、尺寸、分布及其变化进行检查和测试的方法。
无损检测是工业发展必不可少的有效工具,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国家的工业发展水平,其重要性已得到公认。
常见的无损检测方法有射线检验(RT)、超声检测(UT)、磁粉检测(MT)和液体渗透检测(PT)四种。
其他无损检测方法包括涡流检测(ECT)、声发射检测(AE)、热像/红外(TIR)、泄漏试验(LT)、交流场测量技术(ACFMT)、漏磁检验(MFL)、远场测试检测方法(RFT)和超声波衍射时差法(TOFD)等。
常用的无损检测方法

常用的无损检测方法
常用的无损检测方法包括:
1. 超声波检测:通过探头发出超声波,并根据超声波的传播和反射特性来判断材料内部的缺陷。
2. 磁粉检测:在被检测材料表面涂覆磁粉或磁化材料,通过磁场的漏磁现象来发现表面和近表面的缺陷。
3. 电磁感应检测:利用电磁感应原理,通过探测线圈产生的磁场和被测材料的导磁性来发现缺陷。
4. X射线检测:利用X射线的高能量穿透材料,根据X射线透射和散射的特性来发现材料内部的缺陷。
5. 热红外检测:通过测量被检测材料的表面温度分布来发现其中的缺陷,如裂纹、缺陷等。
6. 涡流检测:通过感应涡流的存在和变化,来发现材料中的缺陷,特别适用于导电材料。
7. 声发射检测:利用材料在载荷下产生的微小声音信号,来发现材料的缺陷和损伤。
8. 红外线检测:通过测量材料辐射的红外辐射能量来判断材料的温度分布和缺陷情况。
无损检测介绍

无损检测无损检测(Nondestructive Testing,缩写就是NDT),工作中也被叫做无损探伤。
是在不损坏工件或原材料工作状态的前提下,对被检验部件的表面和内部质量进行检查的一种检测手段。
无损检测通常被称为无损评估(NDE,non-destructive evaluation),但从技术上讲,它们涵盖的领域略有不同。
NDE 方法通常用于更定量的测量,例如定位缺陷以及提供有关缺陷的测量信息,例如尺寸、形状和方向。
NDE 方法还用于确定材料的物理性能,例如成形性和断裂韧性。
传统的无损检测的方法比较常见的是以下的几种:1、目视检测(VT,Visual and Optical Testing)这是最基本的无损检测方法,范围从简单的肉眼目视检查到计算机控制的远程摄像系统。
这些设备能够自动识别和测量组件的特征。
2、射线照相法(RT,Radiographic Testing)工业射线照相涉及使用辐射穿透测试对象来识别缺陷或检查内部特征。
X 射线通常用于较薄或密度较小的材料,而伽马射线则用于较厚或较密的材料。
辐射穿过被检查的物体到达胶片等记录介质上,生成的阴影图可识别厚度和密度变化等特征。
3、超声波检测(UT,Ultrasonic Testing)该方法涉及将超高频声波传输到材料上,然后将其返回到接收器(可以在视觉显示器上呈现)。
如果材料特性存在缺陷或变化,这些反射将记录不同的声密度和速度。
最常见的UT 技术是脉冲回波。
4、磁粉检测(MT,Magnetic Particle Testing)该方法用于定位铁磁材料中的表面和近表面缺陷或缺陷。
感应磁场后,表面会撒上铁颗粒(干燥或悬浮在液体溶液中),这些铁颗粒也可能是有色或荧光的。
如果存在不连续性,它将扰乱磁场的流动并迫使部分磁场在表面泄漏,从而使检查人员能够明显地识别缺陷。
5、渗透检测(PT,Penetrant Testing)渗透检测法涉及用含有可见或荧光染料的溶液涂覆干净的测试物体。
无损检测基础知识

一、无损检测基础知识1.1无损检测概况1.1.1无损检测的定义和分类什么叫无损检测,从文字上面理解,无损检测就是指在不损坏试件的前提下,对试件进行检查和测试的方法。
但是这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无损检测的定义,对现代无损检测的定义是:在不损坏试件的前提下,以物理或化学为手段,借助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器材,对试件的内部及表面的结构、性质、状态进行检查和测试的方法。
在无损检测技术发展过程中出现三个名称,即:无损探伤(Non-destructive lnspction),无损检测(Non-destructive Testing),无损评价( Non-destructive Evaluation)。
一般认为,这三个名称体现了无损检测技术发展的三个阶段,其中无损探伤是早期阶段的名称,其内涵是探测和发现缺陷;无损检测是当前阶段的名称,其内涵不仅仅是探测缺陷,还包括探测试件的一些其它信息。
而无损评价则是即将进入或正在进入的发展阶段,无损评价包涵更广泛,更深刻的内容,它不仅要求发现缺陷,探测试件的结构、性质、状态,还要求获取全面的、更准确的、综合的信息。
射线检测(Radiographyic Testing,,简称RT),超声波检测(Uitrasonic Testing,简称UT),磁粉检测(Magnetic Testing 简称MT),渗透检测(Penetrant Testing,简称PT)是开发较早,应用较广泛的探测缺陷的方法,称为四大常规检测方法,到目前为止,这四种方法仍是锅炉压力容器制造质量检验和再用检验最常用的无损检测方法,其中RT和UT 主要用于检测试件内部缺陷。
PT主要用于检测试件表面缺陷,MT主要用于检测试件表面及近表面缺陷。
其它用于锅炉压力容器的无损检测方法有涡流检测(Eddy current Testing,简称ET)、声发射检测(Acoustic Emission,简称AE)。
1.1.2无损检测的目的用无损检测技术,通常是为了达到以下目的:1、保证产品质量;2、保障使用安全;3、改进制造工艺;4、降低生产成本。
无损检测项目及标准

无损检测(Non-Destructive Testing,简称NDT)是一种在不破坏被检测物体的情况下,通过对其进行探测和分析,以了解其内在质量、缺陷和性能的方法。
无损检测项目包括多种检测技术,如X射线无损检测、超声波无损检测、磁粉无损检测、渗透无损检测等。
这些检测项目各自有相应的标准规范。
以下是无损检测项目及部分相关标准:
1. X射线无损检测:X射线无损检测主要用于检测内部缺陷、结构组成等。
相关标准有:
- GB/T 7704-2017《无损检测X射线应力测定》
- GB/T 12604.2-2005《无损检测术语射线照相检测》
2. 超声波无损检测:超声波无损检测主要用于检测内部缺陷、厚度、强度等。
相关标准有:
- GB/T 5616-2014《无损检测应用导则》
- GB/T 11343-2008《无损检测接触式超声斜射检测》
- GB/T 12604.1-2005《无损检测术语超声检测》
3. 磁粉无损检测:磁粉无损检测主要用于检测表面缺陷。
相关标准有:
- GB/T 12604.3-2013《无损检测术语渗透检测》
- GB/T 12604.4-2005《无损检测术语声发射》
4. 渗透无损检测:渗透无损检测主要用于检测表面缺陷。
相关标准有:
- GB/T 12604.3-2013《无损检测术语渗透检测》
- GB/T 12604.4-2005《无损检测术语声发射》。
无损检测有哪些方法

无损检测有哪些方法无损检测有哪些方法?1、回弹法回弹法是以在混凝土构造或构件上测得的回弹值和碳化深度来评定混凝土构造或构件强度的一种方法,它不会对构造或构件的力学性质和承载能力产生不利影响,在工程上已得到广泛应用。
2、超声波法超声波法检测混凝土常用的频率为20〜250kHz,它既可用于检测混凝土强度,也可用于检测混凝土缺陷。
3、超声回弹综合法回弹法只能测得混凝土表层的强度,内部情况却无法得知,当混凝土的强度较低时,其塑性变形较大,此时回弹值与混凝土表层强度之间的变化关系不太明显;超声波在混凝土中的传播速度可以反映混凝土内部的强度变化,但对强度较高的混凝土,波速随强度的变化不太明显。
如将以上两种方法结合,互相取长补短,通过实验建立超声波波速回弹值混凝土强度之间的相关关系,用双参数来评定混凝土的强度,即为超声回弹综合法八实践说明该法是一种较为成熟、可靠的混凝土强度检测方法。
4、雷达法钢筋混凝土雷达多采用1GHz、及以上的电磁波,可探测构造及构件混凝土中钢筋的位置、保护层的厚度以及孔洞、酥松层、裂缝等缺陷。
它首先向混凝土发射电磁波,当遇到电磁性质不同的缺陷或钢筋时,将产生反射电磁波,接收此反射电磁波可得到一波形图,据此波形图可得知混凝土内部缺陷的状况及钢筋的位置等。
雷达法主要是根据混凝土内部介质之间电磁性质的差异来工作的,差异越大,反射波信号越强。
、雷达法检测混凝土其探测深度较浅,一般为20、cm、以内,探地雷达使用较低频率电磁波,探测深度可稍大些。
此外,该法受钢筋低阻屏蔽作用影响较大,且仪器本身价格昂贵,故实际工程上应用的并不多。
5、冲击回波法冲击回波法是用一钢珠冲击构造混凝土的表面,从而在混凝土内产生一应力波,当该应力波在混凝土内遇到波阻抗差异界面即混凝土内部缺陷或混凝土底面时,将产生反射波,接收这种反射波并开展快速傅里叶变换(FFT)可得到其频谱图,频谱图上突出的峰值就是应力波在混凝土内部缺陷或混凝土底面的反射形成的,根据其峰值频率可计算出混凝土缺陷的位置或混凝土的厚度。
无损检测方法

无损检测方法
无损检测是一种非破坏性的检测方法,主要用于检测材料或零部件的内部质量和结构缺陷,例如裂纹、气孔、杂质等。
它可以通过不同的物理原理和技术手段来实现。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用的无损检测方法。
一、X射线检测
X射线检测是利用X射线的穿透性质来检测材料内部的缺陷的一种方法。
该方法具有穿透力强、检测效率高的特点,适用于各种材料的检测。
在检测过程中,通过测量射线透射过程中的吸收和散射情况,可以确定材料的内部结构和缺陷。
二、超声波检测
超声波检测是利用超声波在材料中传播的特性来检测材料的内部缺陷的一种方法。
该方法采用超声波探测器向被测材料发射超声波,并记录超声波的传播时间和强度。
通过分析实测数据可以确定材料的内部结构和缺陷。
三、涡流检测
涡流检测是利用涡流感应现象来检测材料表面和近表面的缺陷的一种方法。
该方法通过将交变电流通过探测线圈引入被测材料中,当线圈靠近材料表面时,由于磁感应强度的变化,会产生涡流。
通过测量涡流的强度和分布情况,可以确定材料的表面和近表面的缺陷。
四、磁粉检测
磁粉检测是利用磁场分布的变化来检测材料表面和近表面缺陷
的一种方法。
该方法通过在被测材料表面或近表面施加磁场,并在磁场作用下将磁粉粘附在缺陷处。
通过观察磁粉的分布情况,可以确定材料的表面和近表面的缺陷。
以上介绍的是常用的几种无损检测方法,它们各具特点,在不同的检测场景中都有广泛应用。
无损检测方法能够实现对材料和零部件的内部结构和缺陷的快速、准确检测,对于保证产品质量和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章线检测物理基础第1节原子与原子结构1.1.1元素与原子元素是化学上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原子是元素的具体存在,是体现元素性质的最小微粒。
在化学反应中,原子的种类和性质不会发生变化。
原子由一个原子核和若干个核外电子组成。
原子核带正电荷,位于原子中心,核外电子带负电荷,在原子核周围高速运动。
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与核外电子所带的负电荷相同,所以整个原子呈电中性。
电子的质量极轻,带有1个单位负电荷。
在原子中,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数(简称核电荷数)与核外电子所带的负电荷数相等,所以核外电子数就等于核电荷数。
不同元素的核电荷数不同,核外电子数也不同。
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次序就是按核电荷数排列的,因此,周期表中的原子序数Z等于核电荷数。
原子核仍然可以再分,原子核是由两种更小的粒子即质子和中子组成的。
中子不带电,1个质子带1个单位正电荷,原子核中有几个质子,就有几个核电荷,因此在数值上有以下关系: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质子的质量和中子的质量几乎相等,接近于1个原子质量单位,而电子太轻,计算原子量时可以忽略不计,由此得以下关系:原子量=质子数+中子数中子数=原子量-质子数=原子量-原子序数Z元素标准的书写方法是将原子量标于元素符号的左上角,核电荷数标于左下角,例如,即表示钴元素中原子量为60的钴原子,其核电荷数为27,核内有27个质子,而中子数为60-27=33。
在工程应用时可直接书写元素符号和原子量来表示某一元素,例如写为:钴60或CO60。
凡是具有一定质子数、中子数并处于特定能量状态的原子或原子核称为核素。
目前已知的核素有2000多种,分别属于100多种元素,也就是说一种元素包含有多种核素。
同一种元素的原子必定具有相同的核电荷数,即核内的质子数相同,但核内的中子数却可以不同。
放射性核素又可分为天然的和人工制造的两类。
前者为自然界存在的矿物,一般Z ≥83的许多元素及其化合物具有放射性;获得后者最常用的方法是用高能粒子轰击稳定核素的核,使其变成放射性核素。
天然放射性核素稀少,又不易提炼,价格昂贵,所以当前射线检测所用的均为人工放射性核素。
1.1.2核外电子运动规律原子中的电子绕核沿着圆形轨道运行,各条轨道有不同的能量状态,叫作能级,各能级的能值都是确定的。
正常情况下电子总是在能级最低的轨道上运行,这时的原子状态称作基态。
玻尔理论:①原子只能存在一些不连续的稳定状态,这些稳定状态各有一定的能量E1、E2、E3.....En。
处于稳定状态中运动的电子虽然有加速度,但不发生能量辐射。
能量的改变,由于吸收或放射辐射的结果或由于碰撞的结果。
②原子从一个能量为En的稳定状态过度到能量为Em的稳定状态时,它发射(或吸收)单色的辐射,其频率υ决定于下列关系式(称为玻尔频率条件):hυ=En-Em En、Em分别为较高、较低能级的能量值。
稳定状态的改变(或能量的改变)是不连续的。
1.1.3原子核结构原子核的半径约为原子半径的万分之一所以说原子内部的绝大部分是空的。
原子核虽小,却占有原子的99%以上的质量。
试验表明核的半径r与原子质量数A 的三分之一次方成正比。
这说明无论哪一种元素,其核的密度是相同的。
正如原子中的电子处于运动中一样,核中的粒子,即质子和中子也处于运动中,因而核具有角动量和磁矩。
原子核的总质量总是小于它的组成部分的质量和,这是由于其中有把原子核结合在一起的吸引力有关的负电位能的质量当量。
例如氢的同位素氘的核由1个质子和1个中子组成,已知两者质量之和为mp+mn=2.015942u,而氘核的实际质量md=2.013552u,质量差值mp+mn-md=0.002390u,由质能公式E=moc2可求得相应的能量为2.225MeV,这部分能量称为结合能。
在原子核内,带正电的质子间存着库仑斥力,但质子和中子仍能非常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这说明核内存在着一个非常大的力,即核力。
核力具有以下性质:第—,核力与电荷无关,无论中子还是质子都受到核力的作用。
第二,核力是短程力,只有在相邻核子之间发生作用,因此一个核子所能相互作用的其他核子数目是有限的,这称为核力的饱和性。
核力具有以下性质:▪ 第三,核力约比库仑力大100倍,是一种强相互作用。
▪ 第四,核力能促成粒子的成对结合(例如两个自旋相反的质子或中子)以及对对结合(即总自旋为零的一对质子和一对中子的结合)。
核稳定性与中子数、质子数的关系为:对小质量数的核,N/Z=1附近较稳定,这个比值随核质量数的增大而增加;对大质量数的核,N/Z=1.6附近的核较稳定。
采用人为的方法,以中子、质子或其他基本粒子作为炮弹轰击原子核,从而改变核内质子或中子的数目,便可以制造出新的核素,也可以使稳定的核素变为不稳定的核素。
现已发现的约2000种核素中,天然存在的有300多种,其中有30多种是不稳定的;人工制造的有1600多种,其中绝大部分是不稳定的。
不稳定的核素会自发蜕变,变成另一种核素,同时放出各种射线,这种现象称为放射性衰变。
放射性衰变有多种模式,其中最主要的有:▪ ①α衰变:放出带2个正电荷的氦核,衰变后形成的子核,核电荷数较母核减2,即在周期表上前移两位,而质量数比母核减少4的。
▪ ②ß衰变,包括β- 衰变、β+ 衰变和轨道电子俘获,其中: ▪ β-( β+)衰变:母核放出負(正)电子,衰变后子核的质量数不变,而核电荷数增加(減小)1,即在周期表上后移(前移)一位。
▪ ③γ衰变:放出波长很短的电磁辐射。
衰变前后核的质量数和电荷数均不发生改变。
▪ γ衰变总是伴随着α衰变或β衰变而发生,母核经α衰变或β衰变到子核的激发态。
这种激发态核是不稳定的,它要通过γ衰变过渡到正常态。
所以γ射线是原子核由高能级跃迁到低能级而产生的。
1.1.4射线的概念射线分为:电磁辐射和离子辐射交替变化的电场和磁场在空间的传播,就是电磁波或称 为电磁辐射。
无线电波、微波、可见光、X 射线、γ射线等都是电磁波。
什么情况下产生电磁辐射?①根据玻尔理论:原子内轨道电子从高能级向低能级跃迁时将产生电磁辐射;②根据电动力学理论:带电粒子作加速运动时,将产生电磁辐射。
粒子:具有质量和能量的构成物质的微粒称为粒子,如电子、α粒子、中子等。
粒子辐射:粒子的发射称为粒子辐射。
粒子射线:发射的粒子流可称为粒子射线、如有电子射线、 α射线、中子射线等。
电磁辐射和粒子辐射区别HeY X A Z A Z 4242+→--+--++→+→eY X e Y X AZ A Z A Z A Z 111.电磁辐射是只有能量而没有质量的一束波,电磁波在自然界不是物质实体,波的传播仅是能量的传播。
2.在自然界是物质实体,粒子辐射是质量和能量的传播。
3.辐射和粒子辐射的共同性4.辐射和粒子辐射的穿透性:由于电磁波和粒子都具有很大的能量,所以它们对物质都具有穿透性,这种穿透性是无损检测的基础。
5.磁辐射和粒子辐射的波粒二相性:尽管电磁辐射和粒子辐射在本质上是完全不同的,但是它们是相互联系的,即电磁波具有粒子性,而粒子具有波动性。
第1章射线检测物理基础第2节X射线和γ射线1.2.1X射线和γ射线的性质⑴X射线和γ射线的本质①本质:电磁波X射线和γ射线是波长较短的电磁波②波动关系:λ=C/fλ(波长),C(光速),f(频率)③波长单位:埃A=10-8 cm ;纳米nm=10-7 cm.⑵X 射线和γ射线的性质:①不可见,在真空中以光速传播,速度与能量无关;②不带电,不受电场和磁场的影响;③在媒质界面上只能发生漫反射,而不能像可见光那样产生镜面反射;X射线和γ射线的折射系数近似为1,所以折射的方向改变不明显;④可以发生干涉和衍射现象,但由于其波长远小于可见光的波长,所以干涉、衍射现象只有很小很小的孔、狭缝等才能观察到;⑤具有极大的能量,能穿透可见光不能穿透的物体;⑥在穿透物质时,会与物质发生复杂的物理和化学作用,如电离作用、荧光作用、热作用及光化学作用;⑦具有辐射生物效应,能杀伤生物细胞,损害生物组织,危及生物器官的正常功能。
1.2.2连续谱的产生和特点(1)产生机理:根据电动力学理论,作加速运动(包括负加速运动)的带电粒子将产生电磁辐射。
X射线管内高速运动的电子与靶原子碰撞时,与原子核外库仑场作用,而产生电磁辐射,称为致辐射。
这种辐射由于是子急剧停速引起的所以又称停速辐射。
(2)连续X 射线谱及最短波长: * 根据经典电动力学理论,韧致辐射的能量与停速时间 Δt 成反比,即 E = h υ= hc / λλ--连续变化,Δt--连续变化,E--连续变化。
(3)连续谱 变化规律:①管电压变;②管电流变;③滤波的影响;④Z 的影响。
(4) 最短波长λmin 的计算例: U=200Kv, λmin =12.4 / 200= 0.062 埃t E ∆∝1minλυhc h eV E ===)()(4.12min o A KV V eV hc ==λ(5)最大强度对应波长与最短波长λmin的关系:实际检测中,其主要作用是最大强度对应波长附近的射线。
(6)连续X射线强度分布曲线及强度计算:连续谱曲线I(λ)极其复杂!强度:求面积积分I = KZi V2 *式中:K—比例系数 1.1--1.4×10-6Z--原子序数i--管电流V--管电压影响强度的因素V、Z、i(7)连续X射线的效率(转换效率):* K值:K= 1.1--1.4×10-9 /v;K= 1.1--1.4×10-6 /Kv* 影响转换效率的因素K、V、Z例:Z=74;V=200;求ηη=1.4×10-6 ×74×200=2%* 靶的原子序数愈大,效率愈高。
如果将钼靶换成钨靶,则能:a.提高发射X射线效率;b.耐热性好。
(8)连续X射线的空间强度分布:* 垂直方向不是强度最大方向* 实际曝光场是一个椭圆* 通过实验测定曝光场的强度分布1.2.3标致谱的产生和特点⑴标识X射线产生机理:能量较大的电子入射到靶材料的原子中,与内层电子碰撞,击出内层电子,使原子处于激发态(吸收);激发态原子释放能量发射光子(辐射)。
即发射标识X射线。
⑵产生标识X射线的条件:管电压>某一临界值时,才能产生标识X射线。
例:* W靶:69.5KV 开始产生标识X射线;* Mo靶:20KV 开始产生标识X射线;⑶标识谱极其特征* 标识X射线谱是叠加在连续谱上的单色谱。
* 其线系为:入射到K层的发射K系标识X射线,Kα、Kβ…* 入射到L层的发射L系标识X射线, Lα、Lβ... * 入射到M层的发射M系标识X射线, Mα、Mβ....⏹特征谱的特点反应了物质原子结构的特点,运用特征谱线可对材料成分进行分析,例如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