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广东高考优秀作文精选

合集下载

2011年广东高考作文

2011年广东高考作文

2011年广东高考作文
2011年广东高考作文题目是“梦想”,这个话题无疑是一个非常广泛和深刻的话题。

对于每个人来说,梦想都是生活的动力和目标,它可以激励我们前进,让我们拥有奋斗的方向和信念。

梦想是一种力量,它可以让我们在迷茫时找到方向,在困难时找到勇气。

每个
人的梦想都是独一无二的,它可以是成为一名医生、教师,也可以是环游世界、成为一名作家。

无论梦想是什么,它都是我们前进的动力。

正如马云所说,“不要放弃你的梦想,坚持下去,梦想终将成真。

”。

然而,梦想不是轻易可以实现的。

实现梦想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和不懈的奋斗。

在实现梦想的过程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但正是这些挑战让我们变得更加坚强和成熟。

只有不断地努力和坚持,我们才能最终实现自己的梦想。

同时,实现梦想也需要我们具备一定的能力和素质。

我们需要不断学习和提升
自己,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和技能,才能更好地应对各种挑战,更好地实现自己的梦想。

正如李嘉诚所说,“成功不是偶然的,它是需要有准备、有目标和有毅力的。

”。

总之,梦想是每个人内心深处的向往和追求,它可以激励我们前进,让我们拥
有奋斗的方向和信念。

实现梦想需要我们不断努力和坚持,需要我们具备一定的能力和素质。

相信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地努力,最终都能实现自己的梦想。

因为梦想,让我们变得更加坚强,让我们拥有更加美好的人生。

2011年高考(广东卷)优秀及满分作文评析

2011年高考(广东卷)优秀及满分作文评析

2011年高考(广东卷)优秀及满分作文评析2011年高考(广东卷)优秀及满分作文评析一、原题回放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60分)大千世界,原点无所不在,原点可以是道路的起点,可以是长河的源头,可以是坐标的中心,可以是事物的根本……请以回到原点为标题,生活体验与认识,写一篇文章,自定文体,不少于800个字(含标点符号)。

二、【作文解析】提示语里有这样几个关键词,大千世界告诉考生思维要放得开,写作范围无所不包;无所不在是指考生要选准一个切入点;道路的起点长河的源头坐标的中心事物的根本提示考生什么叫原点,弱化了考生审题的难度;生活体验与认识,指明了考生可以选择的文体,或是记叙文,或是议论文。

原点究竟是什么?它的的本意是指出发的地方,提示语里的原点,都是其比喻义。

那么,文题回到原点这个动宾结构的词组,亦即回到初始的状态。

也就是说,这个原点代表或者象征着一种美好的东西,例如人之初,性本善即是典型一例,这也回答了为什么要回到原点的原因。

当然,原点也代表了一种蒙昧、启蒙和混沌。

禅界有言:人生有三重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最高的境界就是回到原点,经历沧桑岁月,历览世事变幻,回归本真,再次回到原点。

新加坡有部电视剧就叫《原点》,故事叙述3名好友自小就许下同一个愿望,但因长大后的3人有了不同的际遇,从此分道扬镳,好友变成了仇敌、情侣也两地分离。

这是不能回到原点的悲剧。

因此,这个原点考生很容易联想到一切的真善美、纯自然的环境、淳朴的民风等等,那么,与此相关的主题就范围更广了。

三、【满分作文】回到原点头顶灰白的天空,翻过尘土飞扬的马路,我终于可以停下脚步,驻立在那熟悉又陌生的巷口。

我知道,只要再迈一步,我便回到我人生的原点———那条打从我一出生便孕育我的老巷。

那条充满西关风情,予我人生第一课的老巷。

踏着青石板路,我缓缓步入巷的深处。

映入眼帘的是久违的西关老屋。

2011年高考广东优秀作文

2011年高考广东优秀作文

高分作文揭开面纱,南方日报摘录2篇范文及名师点评以飨读者满分作文数超过去年南方日报讯(记者/雷雨通讯员/粤考宣)今天,广东高考正式放榜,而在昨日,今年语文高分作文就已经揭开面纱。

昨日下午,省教育考试院公布今年高考作文的一类高分作文,提供7篇范本,并请评卷组老师作详细点评。

南方日报从中摘录2篇,以飨读者。

据悉,今年广东优秀作文明显多过往年,而且满分作文超过去年的15篇。

不过今年也出现多篇零分作文,多数是考生仓促答卷赶不及写作文所致。

议论文仍“一统天下”高考语文评卷组组长、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陈少华教授介绍,今年高考语文作文题《回到原点》沿袭了近几年用导语加标题的惯用模式,已经比较成熟。

此外,《回到原点》审题不难,优秀答卷明显比去年增多。

和往年一样,今年仍是议论文“一统天下”,达86.7%,散文占8.6%,记叙文仅占4.7%。

不过考生在写作时语言运用基本规范,滥用网络语言的现象没有出现。

据了解,优秀作文的构思大多比较好。

“《回到原点》有两个关键词:…回到‟和…原点‟,两者缺一不可,很多考生理解都十分准确。

”对于议论文占绝对主导文体的现象,一位评卷组成员表示,这与高考命题有关,今年的题目确实适合写议论文,记叙文要出彩不容易。

90后不是“缺少思想的一代”令人可喜的是,陈少华透露,今年我省考生写作运用的素材贴近社会,贴近生活,写作材料陈旧的情况大有改观。

在省教育考试院公布的范文中,笔者就看到,《让子弹飞》、暴力拆迁、广州地铁“举牌哥”等与现实联系紧密的热辣词眼扑面而来。

省教育考试院有关负责人对此指出,今年广东优秀作文明显多过往年,作文的内容也相当丰富多彩。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些“90后”孩子并不像社会渲染的那样“是缺少思想的一代”,相反,在他们的作文中,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得到很好的展现,他们对社会有着深刻的见解和感悟。

“这说明高中新课改后,中学更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而不是纯粹的应试教育,这正是高校选拔人才最渴望见到的”。

2011年广东卷高考作文

2011年广东卷高考作文

2011年广东卷高考作文作文辅导0127 17542011年广东卷高考作文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60分)大千世界,“原点”无所不在。

“原点”可以是道路的起点,可以是长河的源头,可以是坐标的中心,可以是事物的根本……请以“回到原点”为标题,联系生活体验与认识,写一篇文章,自定文体,不少于800个字(含标点符号)。

回到原点河南省偃师高中教师黄科锋道路的起点,长河的源头,坐标的中心,事物的根本——不同的原点。

当宋江回到原点,多少人为之扼腕!宋江本是郓城县押司,好周人之急,扶人之困,人称“及时雨”。

《水浒全传》中这样描写宋江:眼如丹凤,眉似卧蚕。

滴溜溜两耳悬珠,明皎皎双睛点漆。

唇方口正,髭须地阁轻盈;额阔顶平,皮肉天仓饱满。

坐定时浑如虎相,走动时有如狼形。

年及三旬,有养济万人之度量;身躯六尺,怀扫除四海之心机。

志气轩昂,胸襟秀丽。

刀笔敢欺萧相国,声名不让孟尝君。

但忙碌一场,宋江的感情生活却回到了原点。

宋江仗义疏财,本是个单身贵族。

阎婆受他救助,便把女儿阎婆惜许配给宋江。

宋江带同事张三到阎婆惜处喝酒,没想到从此后阎婆惜便与张三勾搭上了。

因为不是正式结婚,宋江只是不再上门。

宋江私放晁盖,晁盖派刘唐送来一封感谢信和一百两黄金。

宋江收下了信,却只是象征性地留下了一条黄金。

路上,宋江被阎婆强拉到阎婆惜处。

但宋江与阎婆惜,已如湿柴与冰雪,一晚上没戏。

宋江早早起身离去,却把信和黄金忘了。

回头来寻时,两样东西已经被阎婆惜拿住了。

阎婆惜让宋江给她信上提到的一百两黄金,并以告发宋江私通贼寇相要挟。

宋江急了,怒杀阎婆惜,又打了光棍。

造反半辈子,宋江又回到了维护最高统治者的原点。

怒杀阎婆惜后,宋江成了通缉犯,落草为寇。

王英劫了官员之妻,宋江便将她救下,可见宋江不想与朝廷决裂。

后来他被发配江州,因写下“他时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而被判死刑。

死里逃生、坐稳梁山头把交椅后,他写的《满江红》是他思想的典型反映:“统豺虎,御边幅,号令明,军威肃。

2011高考满分作文(15篇)

2011高考满分作文(15篇)

2011高考满分作文(15篇)2011高考满分作文1予人玫瑰,手留余香:懂得分享,不仅是物质的共享,更是精神上的共融;懂得分享不是物质量上的增减,而是精神丰盈的开始。

分享能够带给人精神的充实与快乐,获得惬意的生活。

分享是一种大智慧。

懂得分享的人能收获高于常人几倍的快乐。

比尔·盖茨曾说:"每天清晨当我醒来,我便思索着如何与他人分享我的快乐,因为那会使我更快乐。

“盖茨的确如其所言做到了分享:他与世人分享他最新的研发成果;他与社会分享他的财富;他在分享中得到了人们的敬重,在分享中获得了更多的快乐。

不会分享的人只能在以自我为中心的小圈子中自以为”幸福“地度过每一天。

没有分享,便不能开阔心胸,而狭隘如何能有真正的快乐?分享就似一种催化剂,有了它便可以催生出更多的幸福与快乐,获得惬意的生活。

分享能够提升人生的情趣与境界,赢得人们的尊敬。

“竹林七贤”徜徉在山水之洞,在分享彼此的志趣之时升华了情谊;苏轼与王安石虽政见不同,却喜欢互相探讨诗词,分享文学见解,因而他们的友情坚如磐石;居里夫妇毫不吝啬分享各自的一点一滴,无论财富抑或是科研成果,他们都与世人同享,所以他们成了我们毕生爱戴尊敬的对象······因为分享,人与人之间的隔阂渐渐消失;因为分享,他们收获了双倍的幸福;因为分享,他们得到了世人的尊敬。

分享能够促进文化间的和谐与繁荣,维护世界的和平。

世界是一个大家庭,各国灿烂的文化需要世人分享。

回想古代中国闭关锁国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在一个封闭的环境中,文化的趋同与单一会日益严重;再想想二战时期法西斯对人类、对文化的肆意扼杀几乎将世界一步步推向衰败。

现代社会需要和谐,我们应当学会分享。

因为分享能让文明走向一个又一个新的高峰,分享能创造一个和谐宁静的国际大环境,分享将使世界这个家庭更温暖!让我们懂得分享,让我们试着分享:让分享不仅去充实我们的人生内容,更去提升我们的人生境界;让包含分享精神的每一个人去温暖这个世界;让饱含分享精神的每一个生灵去缔造和谐美好的共享家园。

2011年高考语文广东卷作文3篇范文《回到原点》!

2011年高考语文广东卷作文3篇范文《回到原点》!

广东卷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大千世界,“原点”无所不在。

“原点”可以是道路的起点,可以是长河的源头,可以是坐标的中心,可以是事物的根本……请以“回到原点”为标题,联系生活体验与认识,写一篇文章,自定文体,不少于800 字(含标点符号)。

《回到原点》在人生的漫漫旅途中,我们不断前行,追逐着梦想与目标。

然而,有时走得太远,我们会迷失方向,忘记了为何出发。

这时,或许我们需要的,是回到原点。

原点,是道路的起点,是梦想开始的地方。

当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徘徊、迷茫时,回到原点,能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的初心,找回那份最初的热情与动力。

还记得小时候,我们怀揣着对世界的好奇与憧憬,立下了一个个纯真的梦想。

那时候的我们,没有被现实的琐碎所困扰,没有被利益的诱惑所迷惑,心中只有那份最纯粹的向往。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在成长的道路上经历了风雨,遭遇了挫折,那份初心渐渐被遗忘。

我们开始追求功名利禄,开始随波逐流,失去了自我。

回到原点,是一种反思,是对过去的总结。

我们可以回顾自己走过的路,分析其中的得失。

是因为急于求成而忽略了细节?是因为盲目跟风而迷失了方向?通过反思,我们能够发现问题所在,从而调整自己的步伐,重新踏上正确的道路。

回到原点,也是一种回归本真。

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里,我们常常被外界的声音所左右,忘记了自己内心真正的需求。

我们为了迎合他人的期待,戴上了厚厚的面具,隐藏了真实的自己。

而回到原点,就是要摘下这层面具,找回那个真实、简单、快乐的自己。

历史上,许多伟人在关键时刻选择回到原点,从而实现了人生的升华。

苏轼一生坎坷,多次被贬,但他在困境中回到了文学创作的原点,用诗词抒发自己的情感,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的佳作;陶渊明厌倦了官场的尔虞我诈,毅然回到田园生活的原点,“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过上了宁静淡泊的生活。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可以尝试回到原点。

当工作压力让我们喘不过气时,不妨回到家庭的原点,感受亲情的温暖;当人际关系变得复杂时,回到真诚待人的原点,重建信任与友谊。

2011年广东高考满分作文评析【高考作文】

2011年广东高考满分作文评析【高考作文】

2011年广东高考满分作文评析【高考作文】2011年广东高考满分作文评析《回到原点》满分作文2篇范文1头顶灰白的天空,翻过尘土飞扬的马路,我终于可以停下脚步,驻立在那熟悉又陌生的巷口。

我知道,只要再迈一步,我便回到我人生的“原点”———那条打从我一出生便孕育我的老巷。

那条充满西关风情,予我人生第一课的老巷。

踏着青石板路,我缓缓步入巷的深处。

映入眼帘的是久违的西关老屋。

深红的趟栊门前是三级浅平的石阶,某户人家的家猫正慵懒地躺在石阶上,享受正午到来前温和的阳光。

偶有微风拂过,老猫用前爪轻轻拨弄脸上的胡子,发出”喵”的一声后,打了个滚又沉沉睡去。

我知道,这是喧嚣大城市的深处才有的悠闲与宁静。

而我人生的起点就始于这一片祥和中。

趟栊门后,原本掩着的木门已敞开。

借着屋内微弱的光线,我看见头发花白的老爷爷正躺在摇椅上看报纸。

忽然,一个小皮球“嘭”地一声打在了摇椅上,紧接着一个年纪大约只有两岁的孩子屁颠屁颠地走到摇椅旁,揪着爷爷的衣角“爷爷,球球!”老人摘下眼镜,笑着起身,把孩子揽入怀抱,细声细语地说着:“哦,球球去哪儿啦!在这里吗?不是!啊……在这儿!”只听,一阵铜铃般的笑声传入我耳中,我仿佛看见早已过世的爷爷也曾这么抱着我。

是的,在我人生刚开启的那几年,这条老巷承载着来自亲人的无数关怀,西关人特有的温情。

满洲窗,青瓦砖,古榕树,越来越多的景致冲击着我的视觉膜,也敲打着我心。

可是,忽然地,一个红得早已褪色却又刺眼的“拆”字赫然出现在我老屋的墙壁上。

这一“拆”字与周遭之景,周遭平和的氛围是何等的不相符。

这时,我方惊醒:早在十一年前,这条老巷便已列入拆迁范围,也就是说:我人生的“原点”将要被抹去。

眼泪不争气地涌出我的眼眶,我多想呐喊:这条巷子拆不得,拆不得啊!它不仅仅是我出生的地方,也是培育我温和性格的地方,更是让我感受人间温暖的最初的开始。

这里的一花一草,一砖一瓦都是岭南文化形成的开始。

将这里拆掉,就是毁了我的根,就是毁了上百广州老街坊的根!可是,这样的呐喊谁会听见呢?人生的原点,文化的原点与高速发展的经济,与拔地而起的大厦相比,似乎已经变得渺小了。

2011年广东高考作文范文

2011年广东高考作文范文

范文..1.头顶灰白的天空,翻过尘土飞扬的马路,我终于可以停下脚步,驻立在那熟悉..................................又陌生的巷口。

我知道,只要再迈一步,我便回到我人生的“原点”.......那条打从..............................———我一出生便孕育我的老巷。

那条充满西关风情,予我人生第一课的老巷。

................................踏着青石板路,我缓缓步入巷的深处。

映入眼帘的是久违的西关老屋。

深红的..................................趟栊门前是三级浅平的石阶,某户人家的家猫正慵懒地躺在石阶上,享受正午到来前温......................................和的阳光。

偶有微风拂过,老猫用前爪轻轻拨弄脸上的胡子,发出.............................“.喵”的一声后,打........了个滚又沉沉睡去。

我知道,这是喧嚣大城市的深处才有的悠闲与......................................宁静。

而我人生的起点就始于这一片祥和中。

...........趟栊门后,原本掩着的木门已敞开。

借着屋内微弱的光线,我看见头发花白的..................................老爷爷正躺在摇椅上看报纸。

忽然,一个小皮球“嘭”地一声打在了摇椅上,紧接着一......................................个年纪大约只有两岁的孩子屁颠屁颠地走到摇椅旁,揪着爷爷的衣角“爷爷,球球!”......................................老人摘下眼镜,笑着起身,把孩子揽入怀抱,细声细语地说着:“哦,球球去哪儿啦!......................................在这里吗?不是!啊……在这儿!”只听,一阵铜铃般的笑声传入我耳中,我仿佛看见......................................早已过世的爷爷也曾这么抱着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1年广东高考优秀作文精选(2011-07-04 21:45:22)转载▼分类:写作训练营标签:教育[广东卷]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60分)大千世界,“原点”无所不在。

“原点”可以是道路的起点,可以是长河的源头,可以是坐标的中心,可以是事物的根本……请以“回到原点”为标题,联系生活体验与认识,写一篇文章,自定文体,不少于800个字(含标点符号)。

1.回到原点文学创作是雨水缓缓渗入大地,再化作泉水泗泗流出的过程,而不是冷水直接装入冷饮车间,从流水线上批量生产的过程。

当我们看到评判一本书的好坏仅仅由其印数和销量来决定时,我们应该反思。

我们必须回到原点,回到文学创作的根本……回到原点,要回到生活中去寻找创作的源泉,而不是闭门造车。

文学创作本就是来源于生活,然后才是高于生活,然而现在很多作家却离这个原点越来越远。

有些作家以“作家团队”的形式,打着“名牌作家”的旗号,开个会讨论一下就可以出书,这样的闭门造车,只能产生无病呻吟之作。

回望历史,那些有成就的作家在创作时却是紧紧把握住这个原点。

列夫·托尔斯泰在他几部著作期间漫长的时间里,他总是深入到庄园里,与那里的农民们一起劳作、收获、编草鞋、编识字课本……他之所以被称为“耕作的诗人”,正是因为他没有远离文学创作要来源于生活这个原点,也才有了那些闪烁着人性光辉的文字。

如今,我们需要更多像托尔斯泰这样的作家,回到原点,以一种谦敬、悲悯的姿态去体察民众的生活,这样的文字才能有持久的生命力。

回到原点,要回到文学创作的根本使命,而不是一味地追求印数与销量。

文学创作本肩负着触及灵魂、涤荡思想、感召人性的使命,然而我们却看到,它已经渐渐变为一种只需要类型标准、只需要印数与销量的纯技术活动。

从一年出一本书,到一年出几本书,再到杂志书的出现,有些作家为了保持读者的关注度,持续吸引读者的眼球,已经将出书速度化,将文学创作的使命这个原点全然忘却。

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论语》中的一字一句都是他带着使命周游列国的见证。

白居易也说:“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先人的理念,却是绕着这个原点,带着使命来创作。

如今,我们已经偏离了这个原点,如果我们再不回到原点,那这种姿态必然阻止文学创作走向深刻,走向宽广辉煌的文学圣殿。

中国作协主席铁凝说:“我们要有放慢脚步回望从前的勇气”。

确实,现在我们的文学创作已经偏离了原点,远离了文学创作的根本。

我们需要放慢脚步,少一些急功近利,不要再闭门造车,去看看先人们是怎样做的,回归文学创作的根本。

回归原点,还文学一份厚重与深刻……【点评】主题明确批判性强(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周小蓬)本文取“原点”作为“源头”、“根本”的意义,联想到文学创作与生活的关系,把生活作为文学创作的原点,非常中肯。

接着,作者指出现实中一些作家或“写手”远离生活“闭门造车”写“无病呻吟”的东西,写有数量无生活的“作品”的现象是“离开原点”的作为,显示了作者一种社会批判意识。

作者批评了这种现象之后紧扣题目正面立论,阐述了文学创作必须“回到原点”。

文章结尾一句“回归原点,还文学一份厚重和深刻”,再次强调主题,给人留下回味的空间。

2.回到原点电影《让子弹飞》让人捧腹之余更予人一个耐人寻思的结尾,张麻子历经腥风血雨又重上马鞍,驰入山林。

也许英雄的归宿终是草莽!电影的结局总是太蒙太奇,但我庆幸,英雄不是走回头路,他只不过是回到原点,那里才有刀光剑影,那里才有豪迈与洒脱。

回到原点,重返本真,重拾你的真性情。

难忘毕淑敏的一句话:“额头上没有一丝皱纹的美人,怕血管里流动的都是水。

”的确,生活在现代世界里的人们是不是已经忘记自己不施粉黛的素颜,是不是已经遗漏了真性的原点?我们习惯于挤出不由衷的笑容,习惯于对化妆品和面具的依赖。

殊不知我们暗自高兴以为岁月的痕迹和世故的表情统统遮去,却令自己最珍贵的一面,生命最澎湃的热度一同抹去。

生命的原点在于个性的张扬,在于情感的表露,在于性格的突围。

回到原点不是褪下成熟的外衣,而是撕掉不必要的包装;回到原点不是原地踏步,更不是退回起点,而是以淡定而真实的姿态上路,轻轻抬头,已屈指行程二万,翻越无数的高山……每次坐飞机时,空乘人员都会为乘客演示应急用品的使用方法。

面对乘客,本是机上空姐绽放最美丽一面的时机,但我却每每看见一张张蓦然而冰冷的脸,很规范却很敷衍。

我想,再动人的面容也经不起随意的解读和虚伪的摆弄。

回到原点,虽不完美亦叫人亲切;远离原点,尽管精致但让人生厌。

回到生命的原点,是展现自己自然而感性的一面,是在生命的轨迹上搏动着最和谐的节奏,是在自己和他人的心中演绎着真善。

于是想起著名的人口学家马寅初。

尽管在那个人云亦云的年代,多少学者为苟全学说已放下知识分子的尊严,但马老依然保持着不屈的姿态。

“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造反者说他已丢掉立场的原点,我却谓马老回到了一个学者应有的原点。

“绝不向以力服人不以理服人的人低头”。

这个原点如此厚重而神圣,承载了人性的光辉和一个知识分子最倔强的底线。

原定不是起点,坚守原点者业已登上一个道德的高台,原点又是起点,坚守原点,回到原点者从这里再出发,再扬帆启航,最淋漓也最真实,最平平淡淡也是最轰轰烈烈。

在一个浮躁的社会里,我们满足于“枝枝叶叶外不寻”,但一个人人都标榜“金钱为原点”、“权力为原点”的社会又何尝不是一个迷失了原点的贫血社会?惟有每个人都自觉地寻找原点的坐标,重获人性的庄严,才有“民德归厚”的一天。

回到原点,重拾本真,这样的要求算不算太高?【点评】富有文采耐人品读(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胡家俊)文章从人的性情的角度,论述“回到原点,重返本真,重拾你的真性情”的观点,思路清晰,构思严密。

先是以电影《让子弹飞》中的张麻子为例,引出自己的观点,夺人眼球。

再引用毕淑敏的一句话,拓展开去,深化自己的思考。

接着以自己对空乘人员的体验作为例子,强化自己的观点,更加让人信服。

还以马寅初的事迹作为论据,加深对观点的认识。

最后,联系现实,以问句作结,引起反思,令人回味。

文章语言表达流畅,富有文采,而且相当多的文句很有意蕴,耐人品读。

3.回到原点盛夏的夜晚蝉声聒噪,仿佛永无休止地宣泄着对热气的不满。

风拢起了清凉的裙摆,明晃晃的白炽灯照着蒸笼般的教室。

我随手翻开一本杂志,上面矫情的文字朝着我挤眉弄眼,空洞泛滥的描写令我的胃一阵翻江倒海。

忽然,教室后方骚动起来,同学们不怕炎热,挤作一团,各不相让。

我好奇地挤过去一看,啊,竟然是两只萤火虫!有多久没见过萤火虫了呢?在童年记忆中,每逢夏夜,我都会在老家的田边抓萤火虫。

在潮湿的泥土中,在浓密的苇草中,在清澈的小溪旁,小半夜就能抓到大半袋。

有时恶作剧地拨拉一下草丛,那瞬间飞舞起来的流萤就像繁星,带着萤绿色的柔光一直向上飞、向上飞,直至投入漆黑的苍穹,成为浩瀚星河中的一分子……我从回忆中回过神来,大家都散了,只剩下我还盯着萤火虫。

然而它们的情况都不甚乐观:一只卧在盒子底纹丝不动,溅出的萤火已经很暗了;另一只虽说拼命地想逃出这个囚笼,但始终是有心无力。

我的心一阵抽搐:怎么办?难道它们会死吗?我真不希望予我以美好回忆的流萤化作尘埃。

我鼓起勇气对抓萤火虫的同学说:“你能把这两只萤火虫送给我吗?”“怎么?你喜欢?你这种埋头用功的人也喜欢玩虫子?随便你拿去,又不是什么贵重东西。

”我如获至宝似的抱着盒子往楼下冲去。

告别了刺眼的灯光,当我踏入花圃时,植物独有的生命气息刹那间把我包围,我的心开始平静下来。

我小心翼翼地把两只萤火虫放在一片宽阔的绿叶上。

当它们呼吸到自然的气息时,燃起了那熟悉的萤绿色光芒,那么纯粹,又那么充满着生命力。

它们缓缓地前进,伴随着雨声清脆的坠落声,两朵萤火没入到黑暗的草丛中去了,但我仿佛还能看见那如脉搏般跳动的一明一灭,一明一灭……我直起身来,深深地呼吸了一口清凉的空气,顿时暑热全消。

我忽然觉得我们就像是萤火虫,飞进了水泥森林,从此告别了宁静的自然,耳边充斥着迷离的电子音乐,放眼过去多是无病呻吟的文字,我们渐行渐远,似乎离自然这个原点越来越远……但值得庆幸的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回到了原点,在浮华中回归自然的状态,在喧嚣中回归宁静的心境,更好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各种环保活动、社区文体活动有条不紊地进行……风起了,鼓动着我的衬衣与思绪,我下定了决心暑假要回到告别了七年的老家。

我祈望着夜风能把一朵萤火吹入梦中,让我回到自然的这个原点。

是夜,流萤入梦,我回到了原点。

【点评】刻画精妙别具匠心(执信中学曾湖仙)本文是一篇记叙性散文,由在教室争看萤火虫,由“我”讨要萤火虫,再放飞萤火虫,最后梦入萤火虫等几个主要情节构成,融入作者的议论、抒情,生动地表现了都市人渴望回到原点的集体心理。

作者擅长细节描写,对人物的心理、动作、语言,体会深切,刻画精妙;环境描写亦别具匠心,开头“热气”的渲染为“回归”的渴望做了形象的铺垫,并与结尾“风起了”自然呼应,不着痕迹。

不足的是文章第六段交代都市人的回归过于直接,显得生硬,与其文含蓄优美的特点相悖。

4.回到原点头顶灰白的天空,翻过尘土飞扬的马路,我终于可以停下脚步,伫立在那熟悉又陌生的巷口。

我知道,只要再迈一步,我便回到我人生的“原点”———那条打从我一出生便孕育我的老巷。

那条充满西关风情,予我人生第一课的老巷。

踏着青石板路,我缓缓步入巷的深处。

映入眼帘的是久违的西关老屋。

深红的趟栊门前是三级浅平的石阶,某户人家的家猫正慵懒地躺在石阶上,享受正午到来前温和的阳光。

偶有微风拂过,老猫用前爪轻轻拨弄脸上的胡子,发出“喵”的一声后,打了个滚又沉沉睡去。

我知道,这是喧嚣大城市的深处才有的悠闲与宁静。

而我人生的起点就始于这一片祥和中。

趟栊门后,原本掩着的木门已敞开。

借着屋内微弱的光线,我看见头发花白的老爷爷正躺在摇椅上看报纸。

忽然,一个小皮球“嘭”的一声打在了摇椅上,紧接着一个年纪大约只有两岁的孩子屁颠屁颠地走到摇椅旁,揪着爷爷的衣角:“爷爷,球球!”老人摘下眼镜,笑着起身,把孩子揽入怀抱,细声细语地说着:“哦,球球去哪儿啦!在这里吗?不是!啊……在这儿!”只听,一阵铜铃般的笑声传入我耳儿,我仿佛看见早已过世的爷爷也曾这么抱着我。

是的,在我人生刚开启的那几年,这条老巷确承载着来自亲人的无数关怀,西关人特有的温情。

满洲窗,青瓦砖,古榕树,越来越多的景致冲击着我的视网膜,也敲打着我心。

可是,忽然地,一个红得早已褪色却又刺眼的“拆”字赫然出现在我老屋的墙壁上。

这一“拆”字与周遭之景,周遭平和的氛围是何等的不相符。

这时,我方惊醒:早在十一年前,这条老巷便已列入拆迁范围,也就是说:我人生的“原点”将要被抹去。

眼泪不争气地涌出我的眼眶,我多想呐喊:这条巷子拆不得,拆不得啊!它不仅仅是我出生的地方,也是培育我温和性格的地方,更是让我感受人间温暖的最初的开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