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工因素对微生物驱油效果影响的物理模拟研究_史树有

合集下载

《微生物采油试验效果油藏影响因素分析》

《微生物采油试验效果油藏影响因素分析》

《微生物采油试验效果油藏影响因素分析》篇一一、引言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微生物采油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采油方法,在国内外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应用。

该技术利用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来提高原油采收率,具有环保、经济和可持续性等优点。

然而,微生物采油试验效果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本文将就这些影响因素进行深入分析。

二、微生物采油技术概述微生物采油技术是指利用特定菌种,在地下油藏环境中繁殖代谢,并通过改变原油物理性质和代谢产物的相互作用来提高采收率的技术。

它是一种具有发展潜力的辅助采油技术,可以有效改善油田的采出程度。

三、影响因素分析(一)油藏物理性质油藏的物理性质如孔隙度、渗透率、储层温度等是影响微生物采油效果的关键因素。

其中,孔隙度和渗透率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微生物及代谢产物的运移能力;储层温度则影响微生物的生存和繁殖能力。

(二)微生物种类及活性不同种类的微生物对原油的降解能力和代谢产物不同,因此选择合适的菌种是提高采收率的关键。

此外,微生物的活性也受到环境条件的影响,如营养物质的供应、氧气含量等。

(三)水质及注水条件水质对微生物的生长有直接影响,适宜的水质能够提供充足的营养和生长环境。

而注水条件则关系到地下环境的流动性,对微生物的运移和繁殖有重要影响。

(四)化学添加剂的使用化学添加剂的使用可以改变原油的物理性质,从而促进微生物的繁殖和代谢。

然而,添加剂的种类和用量也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合理选择,以避免对环境造成不良影响。

(五)地质构造与油藏类型地质构造和油藏类型决定了地下环境的复杂性和多变性,这也会对微生物的生存和繁殖产生影响。

如深水油田和高盐油田的环境条件与一般油田不同,需要针对性地选择和培养菌种。

四、研究展望与建议(一)深入研究影响机理为了更好地应用微生物采油技术,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各种影响因素的作用机理,从而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二)加强现场试验研究通过现场试验来验证理论的可行性,不断积累经验和数据,为改进和完善技术提供支持。

《2024年内源微生物驱油数值模拟研究》范文

《2024年内源微生物驱油数值模拟研究》范文

《内源微生物驱油数值模拟研究》篇一一、引言内源微生物驱油(Internal Microbial Driving of Oil Recovery)是利用内源性微生物促进油藏内烃类资源的转化、释放以及产出的方法。

在复杂地质条件和严苛生产环境条件下,传统的开采方式逐渐显露局限性。

为了探索更高效、环保的采油技术,本文对内源微生物驱油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旨在为实际生产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

二、研究背景及意义随着全球能源需求的增长,石油开采已成为重要的能源产业。

然而,传统的采油方法在面对复杂地质条件时,往往难以达到理想的开采效果。

内源微生物驱油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采油技术,具有环保、高效、可持续等优点,因此受到了广泛关注。

本文通过数值模拟研究,深入探讨内源微生物驱油的机理和效果,为实际生产提供理论支持。

三、研究内容(一)模型建立本研究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建立内源微生物驱油模型。

该模型包括地质模型、微生物生长模型、油藏流动机理模型等。

其中,地质模型根据实际油藏条件进行构建,包括地层结构、孔隙度、渗透率等参数;微生物生长模型则考虑了微生物的生长规律、代谢过程及对油藏的改造作用;流动机理模型则描述了油藏内流体的流动规律及微生物与流体的相互作用。

(二)模拟实验设计在模型建立的基础上,设计了一系列的模拟实验。

实验主要考虑了不同地质条件、不同微生物种类及浓度、不同注入方式等因素对内源微生物驱油效果的影响。

通过调整参数,模拟不同场景下的内源微生物驱油过程。

(三)结果分析根据模拟实验结果,分析内源微生物驱油的机理和效果。

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微生物在油藏内的生长规律、微生物对油藏的改造作用、微生物驱油的效率及影响因素等。

同时,将模拟结果与实际生产数据进行对比,验证模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四、研究结果与讨论(一)研究结果通过数值模拟研究,发现内源微生物在油藏内具有良好的生长和改造能力。

微生物能够通过代谢作用改变油藏的物理化学性质,促进烃类资源的转化和释放。

《内源微生物驱油物理模拟实验影响因素研究》范文

《内源微生物驱油物理模拟实验影响因素研究》范文

《内源微生物驱油物理模拟实验影响因素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对石油资源需求的日益增长,石油开采技术也在不断进步。

内源微生物驱油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采油技术,因其具有环保、高效等优点,受到了广泛关注。

然而,该技术的实际应用效果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本文旨在通过物理模拟实验,深入研究内源微生物驱油过程中各影响因素的作用机制,为优化内源微生物驱油技术提供理论依据。

二、实验材料与方法1. 实验材料实验所需材料包括:内源微生物、油田原油、模拟油藏水等。

2. 实验方法采用物理模拟实验方法,通过控制不同因素水平,观察内源微生物驱油效果的变化。

实验过程中,记录并分析各因素对驱油效果的影响。

三、实验设计及影响因素分析1. 微生物种类与数量内源微生物种类与数量是影响驱油效果的重要因素。

不同种类的微生物具有不同的代谢途径和产物,对原油的降解能力也不同。

此外,微生物数量也会影响其代谢速度和降解效果。

因此,在实验中需控制微生物种类与数量,以研究其对驱油效果的影响。

2. 油藏温度与压力油藏温度与压力是影响内源微生物生长和代谢的重要因素。

适宜的温度和压力有利于微生物的生长和代谢,从而提高驱油效果。

因此,在实验中需设置不同的温度和压力条件,观察其对驱油效果的影响。

3. 油藏水质油藏水质对内源微生物的生长和代谢具有重要影响。

水质中的营养成分、pH值、盐度等因素都会影响微生物的生存和活动。

因此,在实验中需控制水质条件,以研究其对驱油效果的影响。

4. 驱油剂种类与浓度驱油剂种类与浓度是影响驱油效果的关键因素。

不同种类的驱油剂具有不同的作用机制和效果,而驱油剂浓度也会影响其作用效果。

因此,在实验中需控制驱油剂种类与浓度,以研究其对驱油效果的影响。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微生物种类与数量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不同种类的内源微生物对原油的降解能力存在差异。

在适宜的条件下,某些种类的微生物能够更好地降解原油,提高驱油效果。

此外,微生物数量也会影响其代谢速度和降解效果。

《内源微生物驱油物理模拟实验影响因素研究》范文

《内源微生物驱油物理模拟实验影响因素研究》范文

《内源微生物驱油物理模拟实验影响因素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对石油资源需求的不断增长,提高采收率成为石油工业的重要课题。

内源微生物驱油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采油技术,其利用微生物代谢产生的有机酸、生物气等物质来降低油藏的粘度,从而增强原油的流动性,提高采收率。

内源微生物驱油物理模拟实验是研究这一技术的重要手段,其实验结果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本文旨在研究内源微生物驱油物理模拟实验中影响因素的探讨,以期为该技术的应用提供理论支持。

二、实验材料与方法1. 实验材料实验所需材料主要包括内源微生物、模拟油藏水、模拟油藏岩石等。

内源微生物主要包括产酸菌、产气菌等,用于产生有机酸、生物气等物质。

模拟油藏水用于模拟油藏环境中的水环境,其成分应与实际油藏水相似。

模拟油藏岩石则用于模拟实际油藏的地质环境。

2. 实验方法内源微生物驱油物理模拟实验主要采用物理模拟的方法,通过模拟实际油藏环境,观察内源微生物在其中的生长情况、代谢产物的产生以及其对原油采收率的影响。

实验过程中需严格控制温度、压力、pH值等参数,以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三、实验影响因素研究1. 温度对实验的影响温度是影响内源微生物生长及代谢的重要因素。

实验表明,当温度过高或过低时,内源微生物的生长及代谢活动会受到抑制,从而影响驱油效果。

因此,在实验过程中需根据实际油藏的温度条件,选择合适的温度范围进行实验。

2. pH值对实验的影响pH值是影响内源微生物代谢的重要因素。

不同种类的内源微生物对pH值的适应性不同,因此,在实验过程中需根据实际选用的内源微生物种类,调整pH值至其最佳生长范围,以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3. 营养物质浓度对实验的影响营养物质是内源微生物生长的必需条件。

营养物质浓度过低或过高都会影响内源微生物的生长及代谢活动。

因此,在实验过程中需根据实际需要,合理配置营养物质浓度,以保证内源微生物的正常生长及代谢活动。

4. 岩石性质对实验的影响岩石性质是影响内源微生物在油藏中分布及代谢的重要因素。

《内源微生物驱油物理模拟实验影响因素研究》范文

《内源微生物驱油物理模拟实验影响因素研究》范文

《内源微生物驱油物理模拟实验影响因素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石油资源的日益紧张,内源微生物驱油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采油技术,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关注。

该技术利用地下内源微生物来增强原油采收率,其基本原理是通过改善地下环境、优化石油中某些物质的浓度及流动状态等手段,激活和驱动内源微生物在地下环境中进行生物活动,从而达到驱油的目的。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一技术,本文将针对内源微生物驱油物理模拟实验的影响因素进行深入研究。

二、实验材料与方法1. 实验材料实验所需材料主要包括:地下岩心样本、内源微生物菌种、营养液、模拟油等。

其中,地下岩心样本和内源微生物菌种是实验的关键因素,其性质对实验结果有显著影响。

2. 实验方法采用物理模拟法进行实验。

该方法主要在实验室环境下,通过模拟地下油藏的实际条件,利用菌液注入方式使微生物与油藏直接接触。

在此基础上,通过控制不同环境条件,观察微生物的活动状态及其对石油的驱动力变化情况。

三、内源微生物驱油物理模拟实验影响因素研究在研究过程中,我们注意到以下因素对内源微生物驱油物理模拟实验有显著影响:1. 地下岩心样本性质:岩心的孔隙度、渗透率等物理性质对微生物的生存环境和活动状态有重要影响。

例如,高孔隙度和高渗透率的岩心更有利于微生物的生长和代谢。

2. 内源微生物菌种特性:菌种的活性、产气能力等对驱油效果具有重要影响。

例如,高活性、高产气能力的菌种能有效促进油的驱动。

3. 环境条件:温度、压力和湿度等环境因素是影响内源微生物活动的重要条件。

过高或过低的温度、湿度等都可能影响菌种的生长和活动,进而影响驱油效果。

4. 营养液与模拟油成分:营养液与模拟油的成分比例对菌种的生长和代谢有重要影响。

适宜的成分比例能促进菌种的生长和代谢,从而提高驱油效果。

5. 注入方式与速度:菌液的注入方式(如连续注入或脉冲注入)和速度(如慢速或快速)都会影响菌液在岩心中的分布和扩散情况,从而影响驱油效果。

四、结论通过对内源微生物驱油物理模拟实验的影响因素进行深入研究,我们发现地下岩心样本性质、内源微生物菌种特性、环境条件、营养液与模拟油成分以及注入方式与速度等因素均对实验结果产生显著影响。

《内源微生物驱油物理模拟实验影响因素研究》范文

《内源微生物驱油物理模拟实验影响因素研究》范文

《内源微生物驱油物理模拟实验影响因素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对石油资源需求的不断增长,提高采收率成为了石油工业的重要课题。

内源微生物驱油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采油技术,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该技术利用地下原油中存在的微生物或注入微生物制剂,增强原油的流动性,进而提高采收率。

内源微生物驱油物理模拟实验作为该技术的关键环节,其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对于该技术的实际应用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因此,研究内源微生物驱油物理模拟实验的影响因素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

二、实验方法与材料1. 实验材料:本实验所使用的原油、微生物制剂等均需符合相关标准,并经过严格筛选和预处理。

2. 实验方法:采用物理模拟实验装置,模拟地下油藏环境,通过注入微生物制剂,观察并记录原油的流动性变化。

3. 实验设计:实验过程中需控制温度、压力、微生物种类及浓度、注入速度等关键参数,以全面研究各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三、实验影响因素分析1. 温度与压力:温度和压力是影响内源微生物驱油效果的重要因素。

在一定范围内,适当提高温度和压力有助于提高微生物的活性,从而增强原油的流动性。

然而,过高的温度和压力可能对微生物产生不利影响,甚至导致其失活。

因此,需要针对具体油藏条件,选择合适的温度和压力范围。

2. 微生物种类及浓度:微生物的种类和浓度直接影响到驱油效果。

不同种类的微生物具有不同的代谢途径和产物,对原油的降解能力和驱油效果存在差异。

此外,微生物浓度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驱油效果的发挥。

因此,在选择微生物制剂时,需根据油藏特点选择合适的微生物种类及浓度。

3. 注入速度:注入速度影响原油与微生物制剂的混合程度以及微生物在油藏中的分布。

过快的注入速度可能导致原油与微生物制剂混合不均匀,影响驱油效果;而过慢的注入速度则可能使微生物在油藏中分布不均,降低驱油效率。

因此,需要选择合适的注入速度,以实现良好的混合和分布。

4. 实验操作:实验操作过程中需注意无菌操作,避免外界微生物的污染;同时,要确保实验装置的密封性,防止原油泄漏和空气进入。

《内源微生物驱油物理模拟实验影响因素研究》

《内源微生物驱油物理模拟实验影响因素研究》

《内源微生物驱油物理模拟实验影响因素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对石油资源需求的日益增长,石油开采技术也在不断进步。

内源微生物驱油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石油开采技术,因其具有环保、高效等优点而备受关注。

然而,该技术的实际应用效果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为了更好地掌握内源微生物驱油技术的特点和规律,提高驱油效果,本文进行了内源微生物驱油物理模拟实验影响因素的研究。

二、实验材料与方法1. 实验材料实验所使用的石油样品、培养基、内源微生物等均经过严格筛选和纯化。

其中,石油样品来自某油田,具有代表性。

2. 实验方法采用物理模拟实验的方法,对内源微生物驱油过程中影响因素进行研究。

具体实验步骤包括:制备石油样品、接种内源微生物、模拟油藏环境、观察驱油效果等。

三、实验结果与分析1. 影响因素分析经过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发现内源微生物驱油效果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微生物种类与数量:不同种类和数量的内源微生物对驱油效果具有显著影响。

优势菌种的选择和培养条件的优化是提高驱油效果的关键。

(2)油藏环境:油藏温度、压力、pH值等环境因素对内源微生物的生长和代谢具有重要影响。

适宜的环境条件有利于内源微生物的生长和代谢,从而提高驱油效果。

(3)石油性质:石油的组成、粘度、含水率等性质对内源微生物的驱油效果产生影响。

不同性质的石油需要采用不同的处理方法以提高驱油效果。

(4)注入方式与时机:内源微生物的注入方式、注入量和注入时机对驱油效果具有重要影响。

合理的注入策略有助于提高驱油效果。

2. 实验结果分析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发现内源微生物驱油效果在不同影响因素的作用下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在适宜的微生物种类与数量、油藏环境、石油性质以及注入方式与时机的条件下,内源微生物驱油效果显著提高。

反之,若任一因素控制不当,则可能导致驱油效果不佳。

四、讨论与建议1. 讨论内源微生物驱油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石油开采技术,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内源微生物驱油物理模拟实验影响因素研究》

《内源微生物驱油物理模拟实验影响因素研究》

《内源微生物驱油物理模拟实验影响因素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石油资源的日益紧缺,提高采收率已成为石油工业的重要课题。

内源微生物驱油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采油技术,其利用微生物的代谢活动来改善油藏的流动性,从而提高采收率。

然而,内源微生物驱油物理模拟实验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不仅影响实验结果,还可能影响实际应用的效果。

因此,对内源微生物驱油物理模拟实验影响因素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二、实验原理与方法内源微生物驱油物理模拟实验主要通过模拟油藏环境,利用微生物的代谢活动来改变原油的物理性质,从而改善油藏的流动性。

实验中,通过控制不同的环境因素,如温度、压力、pH值、营养物质等,来研究这些因素对微生物生长及驱油效果的影响。

三、影响因素分析(一)温度温度是影响内源微生物驱油的重要因素。

适宜的温度有利于微生物的生长和代谢活动,从而提高驱油效果。

然而,过高的温度可能导致微生物死亡或失去活性,影响驱油效果。

因此,在实验中需要控制适宜的温度范围。

(二)压力压力对内源微生物驱油也有重要影响。

在模拟油藏环境时,需要控制适宜的压力范围,以保证微生物的正常生长和代谢活动。

过高的压力可能抑制微生物的生长,而过低的压力则可能使原油过早析出,影响驱油效果。

(三)pH值pH值是影响微生物生长和代谢的重要因素。

在实验中,需要控制适宜的pH值范围,以保证微生物的正常生长和代谢活动。

不同的微生物对pH值的适应性不同,因此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调整pH值。

(四)营养物质营养物质是微生物生长和代谢的基础。

在实验中,需要提供适宜的营养物质来满足微生物的生长需求。

不同种类的微生物对营养物质的需求不同,因此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营养物质。

四、实验结果与讨论通过内源微生物驱油物理模拟实验,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温度对内源微生物驱油效果具有显著影响。

在适宜的温度范围内,微生物的生长和代谢活动较为活跃,从而提高驱油效果。

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油藏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宜的温度范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 4·
石 油 钻 探 技 术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2 0 1 3年1月
收 率 普 遍 提 高 5% ~2 含水率降低1 0% , 0% ~ 3 0%
[ 1]
试验用菌种 L Z 3 1为产表面活性剂能力 较 强 的 - 兼性厌氧芽孢杆菌属 。 试验过程中 , 模拟油藏温度 , 注入 水 矿 化 度 为 菌 种 L Z 3 1的 最 佳 生 长 矿 化 度 - / 1 2 0 0m L。 g 培养基分为菌种活化和 L Z 3 1无机 2 种 : - )菌种活 化 培 养 基 。 蛋 白 胨1g , , 1 N a C l 0 . 5g , , , 葡萄糖 1 牛肉膏0 酵母粉0 蒸馏水 . 0g . 5g . 5g 1 0 0m L; H 值为 7 . 2; 1 1 5 ℃ 条件下灭菌 3 0m i n。 p , 2) L Z 3 1 无 机 培 养 基。 N a C l . 0 g - 5 , , , ( 尿素 0 NH4 ) S O . 0g . 5g M S O . 0 5g g 2 4 1 4 0 , , , N a H2P O . 0g K O . 0g F e S O . 0 1g 42 2HP 4 2 4 0 , , , 甘油1 葡萄糖 C a C l . 0 1g M n S O . 0 1g 0 . 0g 20 40 ; 。 1 0 . 0g 1 1 5 ℃ 温度条件下灭菌 3 0m i n 1 . 2 正交设计 试验 具 体 采 用 四 因 素 三 水 平 的 方 法 , 试验因素 试验方法见表 2。 和水平见表 1,
第4 1 卷第 1 期 2 0 1 3年1月
石 油 钻 探 技 术 P E T R O L E UM D R I L L I NG T E CHN I QU E S
V o l . 4 1N o . 1 , J a n . 2 0 1 3
油气开采
: / . i s s n. 1 0 0 1 d o i 1 0. 3 9 6 9 0 8 9 0. 2 0 1 3. 0 1. 0 1 8 - j
施工因素对微生物驱油效果影响的物理模拟研究
史树有1,杨胜来1,张宏丹2
( ) , ) 石油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中国石油大学 ( 北京 ) 北京 1 中国石油大学 ( 北京 ) 化学工程学院 , 北京 1 1. 0 2 2 4 9; 2. 0 2 2 4 9
摘 要: 为了提 高 微 生 物 驱 油 效 果 , 开 展了 施 工 因素 对 微 生 物 强 化采 油 效 果 影 响 的 物 理 模 拟 试 验 。 利 用 “ 四因 正 交 试验 设计 方 法 , 将注入方式、 注 入量 、 关井时间及重新开井时的微生物驱替速度分3个水平进行微 素 三 水平 ” 生 物 驱替 试验 。 驱替 试验 按 在水 驱之 后 注 入 微 生 物 关 井 一 段时 间 、 再利用微生物发酵液驱替的顺序进行。评价各 因素 在 不同 水平 组 合 下的 采 收 率 , 从而 优 选 出 各 因 素 最 佳 水 平。利 用 正 交 试 验 设 计 方 法 设 计 的 驱 替 试 验 结 果 优 , 化, 采 用 无机 培 养 基和 接 种 活 化 的 菌 液按照 1∶1 的 段 塞 注 入 方 式 , 注入量为0 关 井 2d 重新开井 . 6倍 孔 隙 体 积, 时 的 驱替 速 度为 3 倍 孔 隙 体 积/ 这一最优组合方式在水驱产水率达到9 h 时 微 生 物 强 化采 油 效 果 最 佳 , 5% 的 基 础 采 收 率 可以 进 一 步 提 高 近 3 上, 2百分点。这表明微生物注入方式等施工参数 对 微 生 物 强 化 采 油 效 果 有 较 大 影 响, 在 实际 施 工 中 应 先 进行 参 数 优 化 , 以 取得 最 佳 强 化采 油 效 果 。 关键词 : 微 生 物采 油 施 工 参 数 微 生 物 驱 正 交 试验 ( ) 中图分类号 : T E 3 5 7. 9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1 0 8 9 0 2 0 1 3 0 1 0 0 9 3 0 5 - - -
P h s i c a l S i m u l a t i o n S t u d o n E f f e c t o f O e r a t i o n F a c t o r s o n ME O R y y p
1 1 2 , , S h i S h u o u Y a n S h e n l a i Z h a n H o n d a n y g g g g ( , 1. MO E K e L a b o r a t o r o P e t r o l e u m E n i n e e r i n C h i n a U n i v e r s i t o P e t r o l e u m( B e i i n B e i - y y f g g, y f j g) , , ; , ( ) , 0 2 2 4 9C h i n a 2. C o l l e e o C h e m i c a l E n i n e e r i n h i n a U n i v e r s i t o P e t r o l e u m B e i i n e i i n - g f g gC y f j g B j g1 , , ) 0 2 2 4 9C h i n a i n j g1 : A b s t r a c t I n o d e r t o e n h a n c e t h e e f f e c t o f ME O R, h s i c a l s i m u l a t i o n o f e f f e c t o f o e r a t i o n a r a m e r - p y p p , t e r s o n ME O R w e r e c a r r i e d o u t . F o u r f a c t o r a n d t h r e e l e v e l o r t h o o n a l t e s t i n d e s i n, i n e c t i o n m o d e i n e c - g g g j j , t i o n v o l u m e s h u t i n t i m e a n d d i s l a c e m e n t r a t e a f t e r w e l l r e o e n w e r e s e t i n t h r e e l e v e l s i n m i c r o b i a l f l o o d - p p -
i n e x e r i m e n t s . T h e f l o o d i n e x e r i m e n t w a s c o n d u c t e d i n t h e o r d e r o f i n e c t i n m i c r o b e s a n d s h u t i n f o r a - g p g p j g o f t i m e a f t e r w a t e r f l o o d i n f o l l o w e d b c r u d e o i l d r i v i n f r o m u s i n b a c t e r i a s o l u t i o n. S u b s e u e n t e r i o d y g - g g q p l t h e e f f e c t o f v a r i o u s f a c t o r s a t d i f f e r e n t l e v e l s o n o i l r e c o v e r r a t i o i n m i c r o b i a l f l o o d i n w a s e v a l u a t e d t o y, y g t h e o t i m a l l e v e l o f e a c h f a c t o r . T h e r e s u l t s s h o w t h a t t h e e f f e c t o f ME O R i s o t i m a l w h e n 1∶1 d e t e r m i n e p p ( ) , , s l u i n o r a n i c m e d i u m a n d a c t i v a t e d b a c t e r i a l s o l u t i o n i n e c t e d v o l u m e o f 0 . 6P V, s h u t i n f o r t w o d a s - g g j y / f l o o d i n s e e d a t 3P V h a t w e l l r e o e n i n w e r e u s e d . T h i s o t i m a l c o m b i n a t i o n i n c r e a s e d o i l r e c o v e r b p p g g y p y n e a r l 3 2% a f t e r w a t e r f l o o d i n r e c o v e r r a t i o r e a c h i n 9 5%. T h i s i n d i c a t e s t h e o e r a t i o n s u c h a r a m e t e r s y g y g p p , a s m i c r o b i a l i n e c t i o n m o d e s h a v e a s i n i f i c a n t i m a c t o n t h e ME O R e f f e c t s o i m r o v e d ME O R e f f e c t c a n j g p p , a c h i e v e d t h r o u h o t i m i z a t i o n. I n o r d e r t o a c h i e v e o t i m a l r e s u l t s i n t r e a t m e n t t h e s e o e r a t i o n b e r a c t i c a l g p p p p a r a m e t e r s s h o u l d b e o t i m i z e d b e f o r e i m l e m e n t a t i o n. p p p :ME ; ; K e w o r d s O R; o e r a t i o n m i c r o b i a l f l o o d i n o r t h o o n a l e x e r i m e n t a r a m e t e r s p g g p p y 工 艺 简 单、 成本 微 生 物 采 油 具 有 适 用 范 围 广 、 低廉、 经济 效 益 好、 环 境 友 好 等 特 点, 是继常规提 高采收率的方法( 化学驱、 气 驱、 热 力 采 油 等) 之后 一种新的提高采收率的方法。据 统 计, 截 至 目 前, 全世界共进行了1 原油采 0多万井次微生物采 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