疼痛科管理与持续改进

合集下载

疼痛科质量与安全管理制度[1]

疼痛科质量与安全管理制度[1]

苦痛科质量与安全管理制度1. 引言本制度旨在规范苦痛科的质量与安全管理,确保医院苦痛科的工作遵从相关法律法规和规范,保障患者的安全与权益,提高医疗服务质量,达到持续改进的目标。

2. 质量管理标准2.1 工作流程规范•严格执行苦痛科工作流程,确保治疗过程规范化、标准化。

•医生应依据患者的实在情况订立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并在治疗过程中进行适时调整和评估。

2.2 资源管理与监控•确保苦痛科设备、药品、器械等资源的科学管理和合理使用。

•医院应建立健全的设备巡检、维护和修理保养制度,适时修复和更换老化设备。

•定期检查和监测苦痛科常用药品的质量,确保药品符合国家药典标准,并适时淘汰过期药品。

2.3 安全事件管理•医院应建立安全事件报告制度,确保医务人员能够适时反馈和报告相关安全事件。

•整理安全事件报告,进行分析和总结,适时实行措施避开仿佛事件再次发生。

2.4 患者隐私保护•苦痛科工作应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和医院的患者隐私保护制度。

•确保患者的个人隐私信息不被泄露,对涉及隐私的医疗记录和数据进行安全储存和传输。

3. 考核标准3.1 质量管理考核•每季度对苦痛科工作流程的执行情况进行抽查,确保流程规范、标准化。

•定期评估苦痛科医生个性化治疗方案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进行设备巡检和药品质量监测,确保资源的科学管理和合理使用。

3.2 安全管理考核•每月召开安全事件报告会议,对报告的安全事件进行分析和总结,提出改进措施。

•随机抽查患者隐私信息的处理情况,确保隐私保护措施的有效性。

3.3 绩效考核•依据苦痛科工作质量和患者充足度等指标,对医生进行绩效考核与评价。

•考核结果作为绩效嘉奖和晋升的紧要依据。

4. 惩罚措施4.1 违反工作流程规范的处理•对严重违反工作流程规范的医生,进行相应纪律处分,包括警告、记过、记大过等。

•违反工作流程规范导致患者损失的,医院将承当相应的责任,并予以补偿。

4.2 不合理使用资源的处理•对挥霍和滥用苦痛科设备、药品、器械等资源的行为,予以相应的纪律处分,并进行经济赔偿。

中医疼痛科_工作制度

中医疼痛科_工作制度

中医疼痛科工作制度一、宗旨和目标中医疼痛科以传承、发掘、整理、提高祖国医学遗产为宗旨,积极开展疼痛诊疗工作,为患者提供优质的中医药服务,缓解和消除疼痛,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二、诊疗原则1. 中医疼痛科的诊疗应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结合现代医学知识,综合分析患者的病情,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2. 诊断和治疗应以疼痛为主要症状,注重整体观念,辨证施治,中西医结合,发挥中医药在疼痛治疗中的优势。

3. 在治疗过程中,应注重患者的个体差异,因人制宜,灵活运用中药、针灸、推拿、拔罐、刮痧等多种中医治疗方法。

三、病历管理1. 中医疼痛科医生应根据患者的病情,认真书写门诊病历和住院病历,包括病情描述、诊断、治疗方案、用药情况等,确保病历的完整性、准确性和整洁性。

2. 病历应详细记录患者的疼痛部位、性质、程度、持续时间等信息,以及治疗过程中的变化和疗效评估。

四、诊疗规范1. 中医疼痛科医生应熟练掌握各种疼痛疾病的中医诊疗规范,遵循临床路径,确保诊疗过程的规范性和科学性。

2. 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应注重患者的知情同意权,向患者充分解释病情、治疗方案和可能的风险,取得患者的理解和同意。

五、药物管理1. 中医疼痛科医生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合理选用中药和非中药治疗方法,遵循药物使用的适应症、禁忌症和剂量规定。

2. 对特殊药物和贵重药物的使用,应经患者或家属同意,并做好用药记录。

六、针灸和推拿操作规范1. 针灸和推拿操作应严格遵守无菌原则,确保患者的安全和卫生。

2. 针灸和推拿医生应具备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技术水平,操作时应轻柔、准确、有效,避免患者不适。

3. 对初次接受针灸和推拿治疗的患者,应进行详细的解释工作,消除患者的疑虑和恐惧,取得患者的积极配合。

七、患者教育和健康指导1. 中医疼痛科医生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和需求,提供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和指导,帮助患者了解疼痛疾病的相关知识,提高自我管理和保健能力。

2. 向患者介绍中医药在疼痛治疗中的优势和特点,引导患者正确认识和接受中医药治疗。

疼痛科质量与安全管理制度(五篇)

疼痛科质量与安全管理制度(五篇)

疼痛科质量与安全管理制度是指对疼痛科治疗过程中的质量和安全进行管理和监控,以确保患者获得高质量的疼痛治疗服务,提高患者治疗效果与安全水平。

疼痛科质量与安全管理制度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1.质量管理:建立疼痛科治疗的质量管理体系,包括制定治疗操作规范、治疗评估标准、治疗流程和操作规程等,确保治疗过程的标准化和规范化。

2.安全管理:建立疼痛科治疗的安全管理体系,包括风险评估和风险预防措施、患者安全意识教育和培训、医疗设备的安全检查和维护等,确保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安全性。

3.医疗质量评价与改进:建立医疗质量评价体系,进行疼痛科治疗效果的评估和监测,定期对治疗结果和患者满意度进行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进行质量改进和持续优化。

4.患者权益保障:重视患者的知情权、选择权和隐私权,尊重患者的决策权,建立健全的患者投诉与纠纷处理机制,保障患者的合法权益。

5.团队协作与沟通:强调医疗团队的协作和沟通,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和工作机制,减少医疗事故和疏漏。

总之,疼痛科质量与安全管理制度是一套科学、完善的管理体系,旨在提高疼痛科治疗的质量和安全水平,保障患者的健康和权益。

疼痛科质量与安全管理制度(二)在医疗活动过程中,医务人员的个人行为具有较大的独立性,其个人素质、医疗技术水平对医疗质量影响较大,是质量不稳定的主要因素,是质量控制的基本点。

在质控过程中,特别要强调三级医师负责制度、会诊制度和病例讨论等把关制度,确保医疗质量控制的正确实施。

针对我科情况,特制定以下制度:1.门诊医师制度(1)严格执行首诊医师负责制。

(2)询问病史详细、物理检查认真,要有初步诊断。

(3)门诊病历书写完整、规范、准确。

(4)合理检查,申请单书写规范。

(5)具体用药在病历中记载。

(6)镇痛药物用法、用量、疗程和配伍合理。

(7)处方书写合格。

(8)积极完成门诊治疗,反馈治疗信息,使医疗工作流程通达。

(9)第二次就诊诊断未明确者,接诊医师应建议请上级医师确诊或收住院。

疼痛科质量与安全管理制度范文(3篇)

疼痛科质量与安全管理制度范文(3篇)

疼痛科质量与安全管理制度范文在医疗活动过程中,医务人员的个人行为具有较大的独立性,其个人素质、医疗技术水平对医疗质量影响较大,是质量不稳定的主要因素,是质量控制的基本点。

在质控过程中,特别要强调三级医师负责制度、会诊制度和病例讨论等把关制度,确保医疗质量控制的正确实施。

针对我科情况,特制定以下制度:1.门诊医师制度(1)严格执行首诊医师负责制。

(2)询问病史详细、物理检查认真,要有初步诊断。

(3)门诊病历书写完整、规范、准确。

(4)合理检查,申请单书写规范。

(5)具体用药在病历中记载。

(6)镇痛药物用法、用量、疗程和配伍合理。

(7)处方书写合格。

(8)积极完成门诊治疗,反馈治疗信息,使医疗工作流程通达。

(9)第二次就诊诊断未明确者,接诊医师应建议请上级医师确诊或收住院。

(10)第三次就诊诊断仍未明确者,接诊医师应收其住院,患者拒绝住院需履行签字手续。

2.病区监控制度:(1)病人入院____分钟内进行检查并作出初步处理。

(2)急、危、重病人应即刻处理并向上级医师报告。

(3)按规定时间完成病历书写(普通病人____小时、危重病人____小时内完成;首次病程记录____小时完成,急诊病人术前完成)。

(4)病历书写完整、规范,不得缺项。

(5)____小时内完成血、尿、便化验,并根据病情尽快完成肝、肾功能、胸透和其它所需的专科检查。

(6)按专科诊疗常规制定初步诊疗方案。

(7)对所管病人,每天至少上、下午各巡诊一次。

(8)按规定时间及要求完成病程记录(会诊、术前讨论、术前小节、转出和转入、特殊治疗、病人家属谈话和签字、出院小节和死亡讨论等一切医疗活动均应有详细的记录)。

(9)对所管病人的病情变化应及时向上级医师汇报。

(10)诊疗过程应遵守消毒隔离规定,严格无菌操作,防止医院感染病例发生。

若有医院感染病例,及时填表报告(11)病人出院须经上级医师批准,应注明出院医嘱并交代注意事项。

3.三级医师审核制度:(1)高级医师及时对下级医师开出的医嘱进行审核,对下级医师的操作进行必要的指导。

疼痛科管理与持续改进

疼痛科管理与持续改进
3.制定患者功能和生活质量最优化目标,进行个体化的疼痛治疗。
十二、疼痛治疗管理与持续改进
评审标准
评价要点
4.12.3依据服务的范围,为患者提供知情同意和疼痛知识的教育。
4.12.3.1
依据服务的范围,为患者提供疼痛知识教育,履行知情同意手续。
达到“A”
【C】
1.对疼痛患者进行疼痛知识的宣教。
2.有疼痛诊疗知情同意规范。实施有创镇痛诊疗操作应履行书面知情同意。
2.疼痛科工作制度
3.各级人员岗位职责
4.疼痛科诊治范围
5.疼痛科诊疗常规及技术操作规范
6.执业医师相关资质证明资料
7.高风险诊疗操作的资格许可授权制度
8.介入诊疗人员资质及授权管理制度,
9疼痛医师有创操作分级与授权管理制度,
10.科室授权名册
【B】符合“C”,并
1.科主任具备副主任医师资格,且从事临床疼痛工作5年以上。
材料目录:
疼痛科医师疼痛治疗的培训教育记录
【A】符合“B”,并
定期对常见并发症的追踪分析,改进防范措施,降低医疗风险。
4.12.5科主任、护士长与具备资质的质量控制人员组成的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能用质量与安全管理制度、岗位职责、诊疗规范与质量安全指标,加强疼痛诊疗质量全程监控管理,定期评价质量,促进持续改进。
4.12.5.1
有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或专人负责科室质量与安全管理工作。
达到“C”
【C】
1.有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或专人负责科室质量与安全管理工作。
2.有质量与安全管理相关制度与质量控制指标。
材料目录:
1.疼痛科医院感染管理小组成员及职责
2.疼痛科质量与安全小组成员及职责
3.医疗质量安全事件报告制度

4.13第四章 十三、疼痛治疗管理与持续改进

4.13第四章  十三、疼痛治疗管理与持续改进
十三、疼痛治疗管理与持 续改进
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2011版)
北京优联医院整理
评审标准
评审要点
评审方法
4.13.1实施疼痛治疗医院与医师需具备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诊疗科目及医师资质;医院规定疼痛治疗服务的范围。
4.13.1.1实施 疼痛治疗医院与 医师需具备卫生 行政部门规定的 诊疗科目及医师 资质,疼痛治疗 服务范围有明确 界定。
【现场核查】 抽查有创镇痛治疗的病历档案5份,核查知情同意资料 是否完整,病程记录中有无疼痛知识教育的内容。
评审标准
评审要点
评审方法
4.13.4.1有 疼痛治疗常见 并发症的预防 规范与风险防 范程序,有相 关培训教育。
【C】 1.有疼痛治疗风险防范与处置预案。包括:常 见并发症的预防、药物不良反应的预防、高风 险操作相关风险防范以及各类风险的处置预案 。 2.有对相关员工进行疼痛治疗的培训教育。 【B】符合“C”,并1.相关人员熟悉各种并 发症及风险防范的措施。2.相关人员熟悉各类 风险的处置流程和岗位职责。
【C】 1.有卫生行政部门核准的疼痛科诊疗科目登记。 2.有疼痛科工作制度、岗位职责与诊疗范围、诊疗 规范。 3.执业医师经过相关专业培训,具备相应资格,执 业范围与执业资格范围相符。4.有创操作实行资格 授权制。
【B】符合“C”,并 1.科主任具备副主任医师资格,且从事临床疼痛工 作5年以上。 2.开展诊疗技术有循证依据,新技术经过审核批准 。 3.主管部门履行监管职责,有分析、总结、反馈和 整改措施。 【A】符合“B”,并 相关学科有协调协作机制。
录表;
3.查看疼痛患者门诊/病房随访记录簿等日常工作记录
,综合评价诊疗质量监控管理与持续改进情况。
【A】符合“B”,并

疼痛治疗管理

疼痛治疗管理

疼痛治疗管理与持续改进一、实施疼痛治疗医院与医师需具备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诊疗科目及医师资质;医院规定疼痛治疗服务的范围。

(一)、实施疼痛治疗医院与医师需具备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诊疗科目与医师资质,疼痛治疗服务范围有明确界定。

<C>1、有卫生行政部门核准的疼痛科诊疗科目登记。

2、有疼痛科工作制度、岗位职责与诊疗范围、诊疗规范。

3、执业医师经过相关专业培训,具备相应资格、执业范围与职业资格范围相符。

4、有创操作实行资格授权制。

<B>符合“C”,并1、科主任具备副主任医师资格,且从事临床疼痛工作5年以上。

2、看展诊疗技术有循证依据,新技术经过审核批准。

3、主管部门旅行监管职责,有分析、总结、反馈和整改措施。

<A>符合“B”,并相关学科有协调协作机制。

二、依据服务范围,建立疼痛评估、疗效评估与追踪随访等相关制度,规范开展诊疗活动。

(一)、依据服务范围,建立疼痛评估、疗效评估与追踪随访等相关制度,规范开展诊疗活动。

<C>1、依据服务范围,建立疼痛的评估、再评估制度与程序,对疼痛强度进行量化评估。

2、根据“WHO三阶梯止痛原则”及“药物止痛五条原则”,制定事宜的诊疗方案。

3、有疼痛疗效评估的规范与程序。

对治疗效果进行追踪随访。

<B>符合“C”并1、承担对全院医务人员进行疼痛治疗规范的相关培训与指导。

2、科室对诊疗规范落实情况有自查、分析和评价。

<A>符合“B”,并有完整的疼痛治疗病历档案与定期总结评价,提高诊疗质量。

三、依据服务的范围,为患者提供疼痛只是教育,履行知情同意手续。

(一)、依据服务的范围,为患者提供疼痛只是教育,履行知情同意手续。

<C>1、对疼痛患者进行疼痛知识的宣教。

2、有疼痛诊疗知情同意规范。

实施有创镇痛诊疗操作应履行书面知情同意。

<B>符合“C”并知情同意资料完整,疼痛知识教育好。

四、有疼痛治疗常见并发症的预防规范与风险防范程序,有相关培训教育。

疼痛科质量与安全管理制度范本(2篇)

疼痛科质量与安全管理制度范本(2篇)

疼痛科质量与安全管理制度范本一、目的与适用范围本管理制度旨在建立和完善疼痛科的质量与安全管理体系,保障患者在疼痛科的诊疗过程中得到安全、准确、有效的服务。

适用于本医院疼痛科所有工作人员。

二、质量与安全管理原则1. 人性化原则:注重患者的人身安全和舒适度,提供关怀型的医疗服务。

2. 科学性原则: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科学合理、有针对性的诊疗方案。

3. 安全性原则:建立健全的安全管理机制,确保患者的诊疗过程安全可靠。

4. 持续改进原则:定期对疼痛科的工作进行评估和反馈,不断改进管理效果。

三、质量与安全管理措施1. 质量风险评估:对每位患者进行综合评估,包括药物过敏史、疾病史、手术史等,以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案和预防措施。

2. 医疗设备管理:定期对疼痛科所使用的医疗设备进行检查与维护,确保设备正常运转和使用安全。

3. 质量记录与跟踪:对每位患者的病历、检查结果、用药记录等进行详细的记录与跟踪,便于科室内部的沟通和协作,也为患者的随访提供依据。

4. 不良事件报告与分析:建立不良事件报告制度,及时报告并分析不良事件的发生原因,以防范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5. 临床路径管理:根据疗效和患者需求,制定标准化的临床路径,提高治疗效率,降低医疗风险。

6. 质量督导与培训:定期对疼痛科的医护人员进行质量督导和培训,提高专业水平和工作质量。

四、应急与安全管理1. 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制定疼痛科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包括突发疾病、自然灾害等,确保患者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2. 安全用药管理:建立规范的用药管理制度,包括药品采购、仓储、配发和使用,确保患者用药的安全性和准确性。

3. 医疗器械与耗材管理:对医疗器械与耗材的采购、消毒、贮存和使用进行管理,确保器械与耗材的安全可靠。

4. 消防与安全设施管理:定期对疼痛科的消防设施进行检查和保养,确保消防安全设施正常运转,提高对火灾等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

5. 感染控制管理:建立规范的感染控制制度,推行手卫生、口罩、帽子、无菌手术等措施,确保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安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执业医师经过相关专业培训,具备相应资格,执业范围与执业资格范围相符。
4.有创操作实行资格授权制。(详见标准条款、)
材料目录:
1.卫生部关于在《医疗机构诊疗科目名录》中增加“疼痛科”诊疗科目的通知
卫医发[2007]227号。
2.疼痛科工作制度
3.各级人员岗位职责
4.疼痛科诊治范围
5.疼痛科诊疗常规及技术操作规范
1.对疼痛患者进行疼痛知识的宣教。
2.有疼痛诊疗知情同意规范。实施有创镇痛诊疗操作应履行书面知情同意。
材料目录:
1对患者进行疾病知识的宣教实施方案。
2.宣教活动纪录
3.疼痛患者知情同意制度附件:实施有创镇痛诊疗操作的书面知情同意书(疼痛诊疗知情同意书)。
【B】符合“C”,并
根据患者疼痛评估,提供可选择的个体化诊疗方案,由具备资质的医师以患者易懂的语言与方式进行沟通,履行知情同意手续,并记录在病历中。
3..有疼痛疗效评估的规范与程序。对治疗效果进行追踪随访
材料目录:
1.疼痛评估制度 附件1.疼痛评估工具集方法附件2:疼痛强度评估记录表
2.疼痛再评估制度 附件:疼痛再评估工具与方法
3.疼痛疗效评估的规范与程序.附件:疼痛疗效评估记录表
4.疼痛及疗效评估的注意事项附件:疼痛量化评估方法
5.疼痛科随访及复诊预约制度
2.癌痛全面评估通常使用《简明疼痛评估量表(BPI)》。(属于肿瘤科)
3.制定患者功能和生活质量最优化目标,进行个体化的疼痛治疗。
十二、疼痛治疗管理与持续改进
评审标准
评价要点
依据服务的范围,为患者提供知情同意和疼痛知识的教育。
依据服务的范围,为患者提供疼痛知识教育,履行知情同意手续。
达到“A”
【C】
6.执业医师相关资质证明资料
7.高风险诊疗操作的资格许可授权制度
8.介入诊疗人员资质及授权管理制度,
9疼痛医师有创操作分级与授权管理制度,
10.科室授权名册
【B】符合“C”,并
1.科主任具备副主任医师资格,且从事临床疼痛工作5年以上。
2.开展诊疗技术有循证依据,新技术经过审核批准。
3.职能部门履行监管职责,有分析、总结、反馈和整改措施。
材料目录:
1.门(急)病历书写管理制度
2.医患沟通制度
3.病历书写规范制度
【A】符合“B”,并
知情同意资料完整,疼痛知识教育好。
材料目录:
疼痛科资料保管制度
有疼痛治疗常见并发症的预防规范与风险防范程序,有相关培训教育。
有疼痛治疗常见并发症的预防规范与风险防范程序,有相关培训教育。
达到“B”
【C】
1.有疼痛治疗风险防范与处置预案。包括:常见并发症的预防、药物不良反应的预防、高风险操作相关风险防范以及各类风险的处置预案。
2.癌症疼痛量化评估应当在患者入院后8小时内完成。(属于肿瘤科)
材料目录:
疼痛科患者疼痛治疗前病情评估制度
【B】符合“C”,并
癌痛量化评估通常使用数字分级法(NRS)或面部表情评估量表法或主诉疼痛程度分级法(VRS)。(属于肿瘤科)
【A】符合“B”,并
1.在治疗过程中,应当在给予止痛治疗3天内或达到稳定缓解状态时进行再次全面评估,原则上不少于2次/月。
依据服务的范围,建立疼痛的评估程序与追踪疼痛,用临路径指导疼痛的诊疗活动,规范地评估疗效,规范书写医疗文件。
依据服务范围,建立疼痛评估、疗效评估与追踪随访等相关制度,规范开展诊疗活动。
达到“C”
【C】
1.依据服务范围,建立疼痛的评估、再评估制度与程序,对疼痛强度进行量化评估。
2.根据“WHO三阶梯止痛原则”及“药物止痛五条原则”,制定适宜的诊疗方案。(属肿瘤科范围)
12.腰交感神经阻滞术流程图
14.硬膜外腔阻滞术流程图
【B】符合“C”,并
1.相关人员熟悉各种并发症及风险防范的措施。
2.相关人员熟悉各类风险的处臵流程和岗位职责。
材料目录:
疼痛科医师疼痛治疗的培训教育记录
【A】符合“B”,并
定期对常见并发症的追踪分析,改进防范措施,降低医疗风险。
科主任、护士长与具备资质的质量控制人员组成的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能用质量与安全管理制度、岗位职责、诊疗规范与质量安全指标,加强疼痛诊疗质量全程监控管理,定期评价质量,促进持续改进。
2.定期评价疼痛诊疗质量,有持续改进措施。
【A】符合“B”,并
有完整的质量管理资料,体现持续改进成效。
有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或专人负责科室质量与安全管理工作。
达到“C”
【C】
1.有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或专人负责科室质量与安全管理工作。
2.有质量与安全管理相关制度与质量控制指标。
材料目录:
1.疼痛科医院感染管理小组成员及职责
2.疼痛科质量与安全小组成员及职责
3.医疗质量安全事件报告制度
4.疼痛科差错事故防范制度
2.有对相关员工进行疼痛治疗的培训教育。
材料目录:
1.疼痛科医疗事故预防及处置预案
2.疼痛治疗常见并发症的预防与风险防范程序
3.过敏性休克急救流程
4.高血压急救流程
5.缺血性心脏病急救流程
6.晕厥的处理流程
7.窒息急救流程
8.循环呼吸停止急救流程
9.非住院患者麻醉流程图
10.小针刀松解术流程图
11.星状神经节阻滞术流程图
பைடு நூலகம்材料目录:
1.科主任资格证明文件及从业简历
2.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制度
3.新技术准入及临床应用管理制度
4.医疗技术风险管理制度
5.医疗技术准入制度
6.医务处监管职责.
7.医疗技术风险预警机制及预案
8.医疗技术损害处置预案
【A】符合“B”,并
相关学科有协调协作机制。
材料目录:
院内多学科联合诊疗会诊制度
5.疼痛科质控制度
6.关于鼓励患者参与医疗安全管理的规定
7.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规范
8.抗菌药物分级管理方法
9.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管理规定
10.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临床使用管理办法
11.精神药品管理制度
12.医疗证明管理制度
13.临床危急值管理与报告制度
【B】符合“C”,并
1.开展全程疼痛诊疗质量监控。
【B】符合“C”,并
1.承担对全院医务人员进行疼痛治疗规范的相关培训与指导。
2.科室对诊疗规范落实情况有自查、分析和评价。
【A】符合“B”,并
有完整的疼痛治疗病历档案与定期总结评价,提高诊疗质量。
癌症疼痛评估应当遵循“常规、量化、全面、动态”评估的原则。
达到“C”
【C】
1.应当在患者入院后24小时内进行首次全面评估。
十二、疼痛治疗管理与持续改进
评审标准
评价要点
开展疼痛治疗医院与医师需具备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诊疗科目及医师资质;医院规定疼痛治疗服务的范围。
实施疼痛治疗医院与医师需具备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诊疗科目及医师资质,疼痛治疗服务范围有明确界定。
达到“A”
【C】
1.有卫生行政部门核准的疼痛科诊疗科目登记。
2.有疼痛科工作制度、岗位职责与诊疗范围、诊疗规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