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忌讽齐王纳谏》复习课
初中语文中考 文言文阅读 《邹忌讽齐王纳谏》

问题探究
知识
第21篇 邹忌讽齐王纳谏
原文呈现
字词详解 结构导航
字词释义
句子翻译 问题探究
7.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答案】 由此看来,大王您所受的蒙蔽很深了。(采分点:蔽) 8.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答案】 所有大臣、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可得上等奖赏。(采分点: 面刺) 9.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2012年考】 【答案】 能够在公共场所指责讥讽(寡人的)过失,(并能)使我的耳朵听到的,可得下 等奖赏。(采分点:谤讥、市朝、闻) 10.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答案】 命令刚下达,群臣都来进谏,宫门前和庭院内像集市一样(喧闹)。(采分点: 门庭) 11.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答案】 满一年以后,即使想进谏,也没什么可说的了。(采分点:期年、虽) 12.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答案】 燕、赵、韩、魏等国听说了这件事,都到齐国来朝见(齐王)。(采分点:朝) 13.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答案】 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在朝廷上取得胜利。(采分点:所谓)
知识
第21篇 邹忌讽齐王纳谏
原文呈现
字词详解 结构导航
7.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8.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9.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2012年考】 10.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字词释义
11.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12.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句子翻译 13.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知识 原文呈现
字词详解 结构导航
字词释义
句子翻译
第21篇 邹忌讽齐王纳谏
9.齐王在接受了邹忌的劝谏之后采取了什么措施?最终取得了怎样的效果?请 结合文章内容,用自己的话概括作答。
第16讲-课内文言文复习(下)《王顾左右而言他》和《邹忌讽齐王纳谏》

辅导讲义学员姓名:学科教师:年级:七年级辅导科目:语文授课日期时间 A / B / C / D / E / F段主题第16讲课内文言文复习(下)教学内容1、复习课内文言文《王顾左右而言他》和《邹忌讽齐王纳谏》,掌握其中的重要实词。
2、深入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感情,准确归纳文中主人公的特点。
教法指导:本环节共三个步骤:一、通过历史导入引出本节课复习的课内文言文;二、组织学生分享交流预习作业,初步梳理需复习的内容;三、《王顾左右而言他》、《邹忌讽齐王纳谏》背诵、默写小PK,老师可根据学生情况选择背诵、默写形式或者内容。
一、导入:常言道:“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然而因为逆耳,常使忠言得不到落实。
尤其在君王身边,俗话说:“伴君如伴虎”。
出口不慎很可能招致杀身之祸。
给君王提意见,要冒很大的风险。
但是,作为忠臣,面对君王的弊病如果不及时指出,第一愧对国家社稷,黎民百姓,其次又愧对自己良心。
那么如何才能让君王心平气和地聆听忠言,使其听之顺耳,并且心悦诚服地接受呢?历史上偏偏就有人,不但给君王提了意见,而且被君王赏识,建议得以实施,又产生了奇效,其人其事也在历史上传为美谈。
二、预习作业探讨与讲解三、背诵或默写小PK教法指导:请大家采取灵活的策略来处理复习的知识梳理部分,例如:回顾式、提问式、等都可以;重点梳理作者、朝代、出处、重要字词、重要翻译句子、文章主旨等;最后通过例题与巩固题强化所梳理的知识点。
一、《王顾左右而言他》复习孟子谓齐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
比.其反.也,则冻馁.其妻子,则如之何...?”王曰:“弃.之。
”曰:“士师..不能治士.,则如之何?”王曰:“已.之。
”曰:“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王顾.左右而言他。
1、解释文中加点的字。
托(托付)之(到…去)比(等到)反(同“返”,回来)馁(饥饿)如之何(对他怎么办)弃(抛弃)士师(古代的司法官)士(士师的下属)已(罢免)顾(看,张望)2、课文分析(1)这篇文章记录的是哪两个人的对话?两人的对话围绕哪三个问题展开?对话的双方,一个是战国时代著名的思想家孟子,另一个是齐国国君齐宣王。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10篇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10篇【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和掌握文中重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2、了解《战国策》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和史学上的地位。
3、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
4、理解文中设喻说理和类比推理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1、用自学、质疑、答疑和讨论相结合的方法来学习课文,鼓励学生发表自已的见解.2、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中加深对文章写作特色和劝谏技巧的领悟.(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要有勤于思考和自知之明的精神.2、认识除蔽纳谏在当时的积极作用和在今天的借鉴意义.【教学重点难点】(一)重点:掌握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和特殊的文言句式,培养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
(二)难点:体会邹忌劝谏的技巧。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中国历史上不乏忠臣进谏的故事,但他们的命运都各不相同:比干劝商纣王不要沉湎于酒色而被挖心,蹇叔劝谏秦穆公不要出兵伐郑而被嘲讽羞辱,屈原劝谏楚怀王连齐抗秦而被放逐,伍子胥劝谏吴王夫差除掉勾践而身为戮没,但邹忌劝谏齐威王却收到成效。
这是什么原因呢?让我们从今天要学习的《邹忌讽齐王纳谏》中寻找答案吧。
(板书课题)二、自读感知,整体把握1、简介《战国策》《战国策》原名《国事》《短长》《事语》等,由于书中主要记载的是战国时策士们的言论和行动,所以传到西汉时,由刘向整理校正后定名为《战国策》,全书共33篇。
至于这部书的作者已不可考。
《战国策》主要记述战国时代策士们的言行和主张。
其语言活泼流畅,粗中有细,刻画人物栩栩如生,善于运用一些讽喻性的故事作比,如“画蛇添足”、“狐假虎威”等。
《战国策》不愧是先秦历史散文中的一枝奇葩,它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影响极为深远。
2、简介邹忌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邹忌不仅是一个能言善辩的雄辩家,而且是一个有远见的政治家。
3、简介齐威王齐威王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君王,据史载,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
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课内文言文17 《邹忌讽齐王纳谏》文学常识+重点注释+中考预测(含详解)

专题17 课内重点文言文篇——《邹忌讽齐王纳谏》(原卷版)整理编辑的,共33篇,分国编次。
讽,讽谏,用含蓄的话委婉地规劝。
谏,规劝国君、尊长⑴〔修〕长,这里指身高。
⑵〔尺〕战国时期的一尺约等于现在的23.1厘米。
⑶〔昳丽〕光艳美丽。
⑷〔朝服衣冠〕早晨穿戴好衣帽。
⑸〔服〕穿戴。
⑹〔窥镜〕照镜子。
⑺〔我孰与城北徐公美〕我与城北徐公相比,哪一个美?⑻〔孰与〕,与……相比怎么样,表示比较。
⑼〔旦日〕第二天。
⑽〔明日〕次日,第二天。
⑾〔孰〕同“熟”,仔细。
⑿〔弗如远甚〕远远不如。
⒀〔美我〕认为我美。
⒁〔私〕偏爱。
⒂〔皆以美于徐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
⒃〔宫妇〕宫里侍妾一类女子。
⒄〔左右〕君主左右的近侍之臣。
⒅〔莫〕没有谁。
⒆〔四境之内〕全国范围内。
⒇〔蔽〕蒙蔽,这里指所受的蒙蔽。
(21)〔面刺〕当面指责。
(22)〔谤讥于市朝〕在公众场所指责讥刺(寡人的)过失。
(23)〔市朝〕指集市、市场等公共场合。
(24)〔闻〕这里是“使…听到”的意思。
(25)〔时时〕常常,不时。
(26)〔间进〕偶然进谏。
(27)〔间〕间或、偶然。
(28)〔期年]满一年。
(29)〔朝于齐〕到齐国来朝见。
(30)〔战胜于朝廷〕在朝廷上取得胜利。
意思是内政修明,不需用兵就能战胜敌国。
⑴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答案】邹忌身高八尺多,容貌光艳美丽。
【答案】早晨他穿戴好衣帽,照着镜子,对他的妻子说:我与城北的徐公相比,哪一个美?⑶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答案】我的妻子认为我美,是偏爱我。
⑷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
【答案】如今齐国有方圆千里的疆土,一百二十座城池。
⑸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答案】宫里侍妾一类女子和君主左右的近侍之臣,没有不偏爱您的,朝中的大臣没有不害怕您的,全国范围内的百姓,没有不有求于您的。
⑹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答案】由此看来,大王您受的蒙蔽很深啦。
⑺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答案】所有的大臣,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可得到上等的奖赏。
第二部分 文言文阅读9 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 课件—重庆市2021年中考语文复习

一、阅读《邹忌讽齐王纳谏》,回答1~4题。(15分)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4分)
(1)形貌昳.丽.( 光艳美丽 ) (2)我与城北徐公孰.美( 谁,哪一个 ) (3)能面刺.寡人之过( 指责 ) (4)期.年.之后( 满一年 )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2分) 译文:________(再__)_照__镜__子__看__自__己__,__更__(_觉__得__)_远__远__不__如__(徐__公__)_。______
(2)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2分) 译文:_能__够__在__公__众__场__所__指__责__讥__刺__(寡__人__的___)过__失__,__使__我__听__到__的__人__,__可__ 得__下__等__奖__赏__。____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邹忌讽齐王纳谏的目的在于使齐王广开言路,以修明朝政。 B.本文是一篇设喻说理的文章,虚写邹忌之“蔽”;实写“王之蔽 甚”。 C.本文多处运用排比的手法,如“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 客欲有求于臣”“宫妇左右莫不私王……莫不有求于王”等等,这种排比 结构,极大地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D.本文有很多值得今人借鉴的地方:如“察纳雅言”的行政风格, “兼听则明”的行事态度,层次递进、排比对称的行文技巧等。
三、文意理解与探究 (一)下列说法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 妻、妾、客三人都认为邹忌比徐公美,但措辞上有细微的差别,由此体现出 三人与邹忌有亲疏远近之分。( √ ) 2. 邹忌认为“王之蔽甚矣”的原因是宫中的妃嫔和身边的近臣偏爱齐王、朝中 大臣害怕齐王、举国上下的人都有求于齐王。 ( √ ) 3. 邹忌以小比大,以家比国,寓治国安邦之道于比喻之中,贴切自然。
部编部教版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1课《邹忌讽齐王纳谏》常考知识盘点及习题

部编部教版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1课《邹忌讽齐王纳谏》常考知识盘点及习题常考知识盘点1.资料链接《战国策》是战国末年和秦汉间的人编辑的一部重要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集。
最初有《国策》《国事》等名称,经过汉代刘向整理编辑,始定名为《战国策》。
全书共33篇。
主要记载的是战国时策士们的言论和行动。
《战国策》语言活泼流畅,粗中有细,刻画人物栩栩如生,如善于讽涑的谋臣邹忌,任性顽固的贵族老妇人赵太后,追逐功名富贵的策士苏秦。
另外,还特别善于运用一些讽喻性的小故事作比,如“画蛇添足”“狐假虎威”“南辕北辙”等。
《战国策》不愧是先秦历史散文中的一枝奇葩,它对后世史学和后世文学的影响极为深远。
2.文章中心概括这篇课文通过邹忌以身设喻,规劝齐王纳谏的事,说明了国君广开言路,虚心接受谏言,对于修明国家政治的重大意义。
3.写作特点(1)情节完整,人物生动。
全文只有300多字,情节却相当完整,对人物刻画讲究,如齐王在文中只两个动作,贤君形象却跃然纸上。
(2)巧设比喻,以小喻大。
以生活小事来说明纳谏的重要,娓娓道来,人情人理。
(3)叙事简洁,剪裁巧妙。
如邹忌与徐公比美的情节,作者作了绘声绘色的描绘,后来进谏时,却只作概括叙述。
(4)语言生动幽默。
如邹忌的三问,内容相同,只是在文字上略有变化,既表现了他的怀疑,又毫无重复之感,三答的内容也相同,但感情色彩却不大一样。
4.文言文基础知识和理解运用(1)古今异义①邹忌讽.齐王纳谏讽:古义:规劝今义:讽刺②明日..,徐公来明日:古义:第二天今义:明天③今齐地方..千里地方:古义:地土方圆今义:地点④谤讥..于市朝谤讥:古义:指责议论今义:诽谤嘲讽(2)一词多义①朝:朝服衣冠(zhāo 早晨)于是入朝见威王(cháo 朝廷)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cháo 朝见)②孰:是可忍,孰不可忍(谁、哪一个、什么)我与城北徐公孰美(哪一个)孰视之,自以为不如(通“熟”,仔细)③旦: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第二天)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旦旦,天天):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早晨)④诚:臣诚知不如徐公美(的确、实在)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真心、诚意)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如果、假使)(3)词类活用①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形容词意动,以……为美)②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名词作状语,当面)③闻寡人之耳者(使动用法,使……听)(4)重要句子翻译①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邹忌讽齐王纳谏》知识点梳理(解析版)-备战2022年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知识点梳理+三年真题训练

《邹忌讽齐王纳谏》知识点梳理一、作者作品。
1.《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战国策》,文章题目中“讽”的意思是用暗示、比喻的方法委婉地规劝。
“纳”的意思是_接受,接纳__。
2.《战国策》是国别体史书,也是一部历史散文总集。
由_西汉__代的___刘向__编订。
记录了上至春秋、下至秦并六国约二百四十年间的历史。
二、内容概括第1段:写进谏的缘起。
写邹忌与徐公比美,悟出直言不易的道理。
第2段:写邹忌以切身经历设喻,讽谏齐王除弊纳谏。
第3段:写齐王虚心纳谏及纳谏的结果——齐国大治。
三、字音字形昳.( yì)丽朝.( zhāo)服衣冠.(guān ) 窥.( kuī)镜谤.( bàng)讥期.( jī)年皆朝.( cháo)于齐时时而间.( jiàn)进四、词语汇总(一)重点词语释义1. 邹忌讽齐王纳谏(讽:用委婉的语言劝告。
谏:臣对君、下级对上级直言规劝,使之改正错误。
)2. 而形貌昳丽(形貌:相貌昳丽:光彩美丽)3.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孰与:与……比谁更……。
孰:谁)4.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不若:不如,比不上)5.孰视之(孰:通“熟”,仔细)诚知不如徐公美(诚:的确,实在)以美于徐公(以:认为于:比)蔽甚矣(蔽:受蒙蔽)9.莫不私王(莫:没有谁)面刺寡人之过者(面刺:当面指责。
过:过失)谤讥于市朝(谤讥:指责,讽刺)12.时时而间进(时时:有时候。
间:偶尔)13.期年之后(期年:满一年)(二)通假字1.孰视之“孰”通“熟”,仔细(三)古今异义1..邹忌讽齐王纳谏古义:用委婉的语言劝告今义:讽刺2. 窥镜古义:察看今义:从小孔或缝隙里看地方千里古义:土地方圆今义:某一区域;部位4.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古义:指责今义:尖的东西进入或穿过物体5.明日徐公来古义:第二天今义:明天左右莫不私王古义:侍从今义:方位词,左和右私臣古义:偏爱今义:自私8.谤讥于市朝古义:指责议论今义:诽谤嘲讽9.虽欲言,无可进者古义:即使今义:虽然(四)词类活用1.朝服衣冠(朝:名词用作状语,在早晨;服:名词用作动词,穿戴)美我者,私我也(美: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美;私:形容词用作动词,偏爱)3.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面:名词做状语,当面)4. 闻寡人之耳者(闻: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听到)(五)一词多义1.朝朝服衣冠(早晨)于是入朝见威王(朝廷)能谤讥于市朝(公共场所)皆朝于齐(朝拜)2.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谁)孰视之(通“熟”,仔细)3.诚臣诚知不如徐公美(确实,的确)帝感其诚(诚心、诚意)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确实、的确)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表假设,如果、果真)4.若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比得上)门庭若市(像)5.美不如徐公美(美丽)妾之美我者(认为……美)6.于欲有求于我也(向……)能谤讥于市朝(在)皆以美于徐公(比)(六)虚词归纳之:齐国之美丽者也(助词,的)吾妻之美我者(取消句子独立性)孰视之(代词,指俆公)暮寝而思之(代指这件事)由此观之(代词,指这件事)臣之妻私臣(助词,的)燕,赵,韩,魏闻之(代词,指上面这件事)五、特殊句式1.判断句:(1)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复习课课件

昳丽 yì 窥镜 kuī 间进 jiàn
期年 jī 燕国 yān 谤讥 bàng jī
朝服衣冠 zhāo
皆朝于齐 cháo
孰视之 shú
朗读时注意:
1、停顿 2、语速 3、重音 4、语气语调
句读示例:
邹忌/修/八尺有余。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今齐地/方千里。 王之蔽/甚矣。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复习目标
• 1、巩固背诵 • 2、积累文言词语、准确疏通原
文 • 3、邹忌是怎样成功说服齐王的,
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 4、评价人物
《战国策》简介
《战国策》又称《国 策》,是一部历史散文 总集, 其体列为国别体 ,由西汉 编订刘,向反映 战国
时期策士谋臣的言论和谋 略。全书共12策
1、字词检测
用自己的话说说邹忌是怎样成功说 服齐王的?
邹忌以日常生活小事设喻(类比),由 己及君,由家事到国事,以小见大,启发 诱导齐王认识到自己受蒙蔽的巨大危害性、 纳谏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语气委婉,既充 分尊重了齐王,又使之受到启发,明白了 道理,从而愉悦的接受了。
对“邹忌讽齐王纳谏”
中的“讽”理解正确的是
思考: 封建社会也有很多大臣纳谏后, 没有被采纳的例子?你能举几个例 子吗?
伍子胥刺剑自刎 比干向纣王提建议,纣王不耐烦将其剖腹挖心 屈原劝谏楚怀王后,被放逐,后投汨罗江自杀 司马迁蒙受宫刑之辱,这些都是千古奇冤。
• 吾与徐公孰美:谁,哪一个 • 孰视之:仔细 • 闻寡人之耳者:使……听到 • 吾妻之美我者:认为……美 •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的确知道 • 今齐地方千里 方圆 • 门庭若市:像,如
翻译重点句子:
1、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 美?” 2、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3、皆以美于徐公。 3、暮寝而思之,曰:“吾妻美我者,私我也; 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 我也。” 4、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5、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6、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邹忌讽齐王纳谏》复习课复习目标:1、理解并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
2、正确背诵课文并流畅翻译文句。
3、运用相关方法,解答课外文言文阅读。
教学重难点:运用相关方法,解答课外文言文阅读。
复习过程:一、导入复习二、出示复习目标,指生读。
三、第一关温故知新迅速回顾:(1)准确背诵课文,书写易错字,并思考邹忌为什么能进谏成功?(2)你认为哪些词重要,找出来并解释。
(至少五个)友情提示:注意重点实词、虚词,通假字,词类活用词,一词多义词,古今异义词。
(3)你认为哪些句子在翻译中易出现问题,找出来正确翻译。
友情提示:抓住重点词,补充省略成分,注意语序,句子要通顺流畅。
第二关大展身手一、原句填空1 .朝服衣冠,窥镜,____,____ ,____ ,____,____。
2 .忌不自信,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
3 .暮寝而思之,曰:____ ,_____ ,_____,_____,_____ ,_____。
4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___,____,____,____ ,_____ 。
5 .乃下令:___ ,___ ,___,____ ,___ ,____ ,____。
6 .令初下,____ ,___ ,___ ,___,____ ,____ ,___。
二.我认为邹忌能进谏成功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
三.我积累的重要词语是____,词义是___(最多5个)四.容易出错的句子是_______应译为____(最多2个)第三关备战中考一、选择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朝”跟“于是入朝见威王”中的“朝”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朝.服衣冠B、此所谓战胜于朝.廷C、皆朝.于齐D、能谤讥于市朝.2、下面句子中加点的“于”与“臣之客欲有求于臣”中的“于”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皆以美于.徐公B、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C、此所谓战胜于.朝廷D、皆朝于.齐二、请同学们仿照下面阅读积累卡片中的示例,将本课的阅读积累卡片填写完整。
然后交换完成题目,交流。
太宗有一骏马,殊①爱之,恒于宫中养饲。
一日,无病而暴死。
太宗怒养马宫人,将杀之。
皇后谏曰:“昔齐景公以马死杀人,晏子请数其罪云:‘尔养马而死,尔罪一也。
使公以马杀人,百姓闻之,必怨吾君,尔罪二也;诸侯闻之,必轻吾国,尔罪三也。
’公乃释罪。
陛下尝读书见此事,岂忘之邪?”太宗意乃解。
又谓房玄龄②曰:“皇后庶③事相启沃④,极有称益尔。
”注释:①殊:特别。
②房玄龄:唐初名臣,曾协助唐太宗夺得政权。
③庶事:众事、诸事④启沃:启发影响,这里指臣下建言于皇帝。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恒于宫中养饲()必轻.吾国()岂忘之邪()太宗意乃解()2、用自己的话说说下列句子的意思:使公以马杀人,百姓闻之,必怨吾君,尔罪二也;译:3、皇后的劝谏有什么特点?和邹忌进谏有什么不同?答:温馨回顾:课外文言文解词译句的方法一.课外文言文解词:二.句子翻译:1 .联系课内词语 1 .关注重点字词,词词落实。
2 .考虑是否通假 2 .注意特殊句式,句句流畅。
3 .考虑是否活用4 .结合具体语境第五关学以致用千金市骨古之君人①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
涓人②言于君曰:“请求之。
”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
马已死,买其骨五百金,反以报君。
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③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马至者三。
注释:①君人:这里指国君。
②涓人:指在君王左右担任洒扫的人,也指亲近的侍臣。
③捐:丢掉,白白扔掉。
运用刚才学到的课外文言文解词译句的方法,解释你认为重要的两个词语,翻译你认为重要的一个句子。
六、作业1、整理“孰,于,朝,若”等一词多义词。
2、预习九年级下册21课《曹刿论战》。
《邹忌讽齐王纳谏》复习检测第三关备战中考一、选择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朝”跟“于是入朝见威王”中的“朝”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朝.服衣冠B、此所谓战胜于朝.廷C、皆朝.于齐D、能谤讥于市朝.2、下面句子中加点的“于”与“臣之客欲有求于臣”中的“于”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皆以美于.徐公B、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C、此所谓战胜于.朝廷D、皆朝于.齐二、请同学们仿照下面阅读积累卡片中的示例,将本课的阅读积累卡片填写完整。
然后交换完成题目,交流。
第四关课外冲浪皇后劝谏太宗有一骏马,殊①爱之,恒于宫中养饲。
一日,无病而暴死。
太宗怒养马宫人,将杀之。
皇后谏曰:“昔齐景公以马死杀人,晏子请数其罪云:‘尔养马而死,尔罪一也。
使公以马杀人,百姓闻之,必怨吾君,尔罪二也;诸侯闻之,必轻吾国,尔罪三也。
’公乃释罪。
陛下尝读书见此事,岂忘之邪?”太宗意乃解。
又谓房玄龄②曰:“皇后庶③事相启沃④,极有称益尔。
”注释:①殊:特别。
②房玄龄:唐初名臣,曾协助唐太宗夺得政权。
③庶事:众事、诸事④启沃:启发影响,这里指臣下建言于皇帝。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恒于宫中养饲()必轻吾国()岂忘之邪()太宗意乃解()2、用自己的话说说下列句子的意思:使公以马杀人,百姓闻之,必怨吾君,尔罪二也;译:3、皇后的劝谏有什么特点?和邹忌进谏有什么不同?答:第五关学以致用千金市骨古之君人①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
涓人②言于君曰:“请求之。
”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
马已死,买其骨五百金,反以报君。
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③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马至者三。
注释:①君人:这里指国君。
②涓人:指在君王左右担任洒扫的人,也指亲近的侍臣。
③捐:丢掉,白白扔掉。
运用刚才学到的课外文言文解词译句的方法,解释你认为重要的两个词语,翻译你认为重要的一个句子。
解词:译句:《邹忌讽齐王纳谏》复习课城阳第十一中学陈明全复习目标:1、理解并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
2、正确背诵课文并流畅翻译文句。
3、运用相关方法,解答课外文言文阅读。
教学重难点:运用相关方法,解答课外文言文阅读。
复习过程:一、导入复习二、出示复习目标,指生读。
三、第一关温故知新迅速回顾:(1)准确背诵课文,书写易错字,并思考邹忌为什么能进谏成功?(2)你认为哪些词重要,找出来并解释。
(至少五个)友情提示:注意重点实词、虚词,通假字,词类活用词,一词多义词,古今异义词。
(3)你认为哪些句子在翻译中易出现问题,找出来正确翻译。
友情提示:抓住重点词,补充省略成分,注意语序,句子要通顺流畅。
第二关大展身手一、原句填空1 .朝服衣冠,窥镜,____,____ ,____ ,____,____。
2 .忌不自信,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
3 .暮寝而思之,曰:____ ,_____ ,_____,_____,_____ ,_____。
4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___,____,____,____ ,_____ 。
5 .乃下令:___ ,___ ,___,____ ,___ ,____ ,____。
6 .令初下,____ ,___ ,___ ,___,____ ,____ ,___。
二.我认为邹忌能进谏成功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
三.我积累的重要词语是____,词义是___(最多5个)四.容易出错的句子是_______应译为____(最多2个)第三关备战中考一、选择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朝”跟“于是入朝见威王”中的“朝”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朝.服衣冠B、此所谓战胜于朝.廷C、皆朝.于齐D、能谤讥于市朝.2、下面句子中加点的“于”与“臣之客欲有求于臣”中的“于”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皆以美于.徐公B、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C、此所谓战胜于.朝廷D、皆朝于.齐二、请同学们仿照下面阅读积累卡片中的示例,将本课的阅读积累卡片填写完整。
然后交换完成题目,交流。
第四关课外冲浪皇后劝谏太宗有一骏马,殊①爱之,恒于宫中养饲。
一日,无病而暴死。
太宗怒养马宫人,将杀之。
皇后谏曰:“昔齐景公以马死杀人,晏子请数其罪云:‘尔养马而死,尔罪一也。
使公以马杀人,百姓闻之,必怨吾君,尔罪二也;诸侯闻之,必轻吾国,尔罪三也。
’公乃释罪。
陛下尝读书见此事,岂忘之邪?”太宗意乃解。
又谓房玄龄②曰:“皇后庶③事相启沃④,极有称益尔。
”注释:①殊:特别。
②房玄龄:唐初名臣,曾协助唐太宗夺得政权。
③庶事:众事、诸事④启沃:启发影响,这里指臣下建言于皇帝。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恒于宫中养饲()必轻.吾国()岂忘之邪()太宗意乃解()2、用自己的话说说下列句子的意思:使公以马杀人,百姓闻之,必怨吾君,尔罪二也;译:3、皇后的劝谏有什么特点?和邹忌进谏有什么不同?答:温馨回顾:课外文言文解词译句的方法一.课外文言文解词:二.句子翻译:1 .联系课内词语 1 .关注重点字词,词词落实。
2 .考虑是否通假 2 .注意特殊句式,句句流畅。
3 .考虑是否活用4 .结合具体语境第五关学以致用千金市骨古之君人①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
涓人②言于君曰:“请求之。
”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
马已死,买其骨五百金,反以报君。
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③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马至者三。
注释:①君人:这里指国君。
②涓人:指在君王左右担任洒扫的人,也指亲近的侍臣。
③捐:丢掉,白白扔掉。
运用刚才学到的课外文言文解词译句的方法,解释你认为重要的两个词语,翻译你认为重要的一个句子。
六、作业1、整理“孰,于,朝,若”等一词多义词。
2、预习九年级下册21课《曹刿论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