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汉至唐黠戛斯活动区域史料辨析

合集下载

核心素养视域下考古学成果融入高中历史教学的思考

核心素养视域下考古学成果融入高中历史教学的思考

展示和解读,用身边的考古学材料给学生呈现更
法。这节课通过考古证史的方式,一方面培养学生
有真实感的历史。
的史料实证意识,另一方面加深学生对公众考古
新冠疫情防控期间,学生经常需要居家学习,
以及文物保护的认识,拉近学生与公众考古的心理
笔者在执教《中外历史纲人(上)》第一课“中华文明
距离。
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时,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
富青少年文化生活,提升青少年精神素养,文化和
参观这些博物馆并不现实,但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充
旅游部办公厅、教育部办公厅、国家文物局办公室
分发掘并利用好这些博物馆资源却是可行的,并且
联合印发《关于利用文化和旅游资源、文物资源提
对学生大有裨益。
升青少年精神素养的通知》,这为优质文化进校园
以泰安市为例,作为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泰安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转变,这种转变对学生而
于王国维先生提出的二重证据法你是怎样理解的?
言比较抽象。对此,教师可以提前安排学生到泰安
在笔者的引导下,学生对海昏侯墓与西汉历史的相
市博物馆参观汉画像石,让学生亲自解读画像石上
关问题进行了热烈的探讨。接着笔者又向学生讲
的神话故事、历史传说和体现儒家思想的故事,使
历史·学科视点
核心素养视域下考古学成果融入高中历史教学的思考
山东省泰安长城中学(271000) 邹小宜
[摘 要]近年来,考古学越来越大众化。考古学以其独特的研究方法、丰富的研究成果在历史研究中发挥着越
来越重要的作用。在高中历史教学中适当引入考古学成果,对推动公众考古的发展、活跃高中历史课堂、培养学生历
观点的有力证据。结合高中历史教学内容,在教学
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有目标性,不宜喧宾

黠戛斯汗国所属诸部考辨

黠戛斯汗国所属诸部考辨
汉 文史料 明确 记载 的黠 戛斯 的属 部 ,仅 有都 播 、 弥列 哥 、俄支 等 号称 “木 马三 突厥 ”等 部 。 “木 马 三 突厥 ”作 为黠 戛斯 联盟 的成 员 ,被 “坚 昆 (黠 戛斯 )之 人 得 以 役 属 之 ”… 下黠戛斯传 。并 定 期 向 黠 戛 斯
交 纳赋 税 。这一 记载 ,得 到 了鄂 尔 浑一 叶尼 塞 河 流 域 考古 发现 的证 实 。经 过对 古 突厥 文碑 文 的考 证 , 前 苏联 学 者拉 德 洛 夫将 “木 马 三 突 厥 ”分 别 比定 为 Tuba、Balig、Ach,并 得 到 国 内学 者 的 认 可 。此 外 ,叶尼塞 河黠 戛斯 古代 贵族 的墓 葬 ,还 出土 过一个 素面小 金 罐 。 在 金 罐 的底 部 刻 有 古 突 厥 文 字 的 铭 文 ,大 意 是 “altuns(?)Yyacin(金 子 … … 阿 齐 之 贡 礼 。)”… 下 ”依据 前 述考 证 ,此 处 的“acin”可 比定 为 “Ach”,即 阿齐部 ,当是汉文 所指 “木 马三 突厥 ”之 一 的“俄 支 ”。这种 贡 赋 关 系 的 存 在 ,再 次 表 明 “木 马 三突厥 ”与黠戛 斯 的隶属关 系 。
关 于 黠戛 斯 的 其他 属 部 ,当 以后 突 厥 碑 铭 为例 展 开辨 析 。《毗伽 可 汗 碑 》东 面 第 26行 记 载 “当我 二 十六 岁 时 ,鞠 部 ( ik)同黠 戛 斯 人 一 起 与 我 们 为 敌 。我 渡过 剑河 (Kam)出征鞠 部 。我战 于 Orp ̄n,败 其 军 队 。 我 获 取 了 阿 热 (Az)人 民 …… 并 使 其 臣 属 ” ¨”。此段 碑铭 记载 的 “阿热 (Az)”是 与黠 戛斯
内蒙 古 师 范 大 学 学报 (哲 学 社 会 科 学 版 ) Journal of Inner Mongolia Normal University(Philosophy& Social Science)

2024年河南省普通高中招生考试历史试题

2024年河南省普通高中招生考试历史试题

2024年河南省普通高中招生考试试卷历 史注意事项:1.本试卷共6页,分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满分50分,考试时间50分钟。

2.开卷考试,可查阅参考资料,但应独立答题,禁止交流资料。

3.本试卷上不要答题,请按答题卡上注意事项的要求直接把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答在试卷上的答案无效。

选择题(共20 小题,20分)下列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请将正确选项的字母代号涂写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

1.2024年河南殷墟博物馆新馆的“王畿与四方”展览集中展示了河南、山东、四川、湖南、内蒙古、辽宁等多个地区商时期的多套代表性文物,包含铜器、玉器、甲骨、陶器等,展览突出体现了 ( )A.商朝都城繁荣昌盛B.中华文明多元一体C.社会风气积极开放D.科技成就灿烂先进2.一位同学在阅读某历史人物志时提取了下图信息,这位历史人物是 ( )A. 蒙恬B.霍去病C. 张骞D. 郑和3.能够与以下两个历史典故相互关联的成语是 ( )4.河南南阳内乡县衙三省堂前有一副广为流传的对联,其上联是“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这凸显了中国自古以来的治国思想是( )A.无为而治B.法治思想C.民本思想D.重文轻武5.比较图示中李清照前后期诗词写作之情,以下理解正确的是( )A.时代变迁影响诗词创作B.科举制促进了宋词的繁荣C.宋词全面再现社会真实D.北宋灭亡导致宋词的衰微6.明代科学家徐光启从小立志改变国家“积贫积弱”,表示“立身行道⋯⋯治国治民,崇正辟邪,勿枉为人一世”。

为此,他“杂采众家”又“兼出独见”,编撰了( )A.《九章算术》B.《本草纲目》C.《农政全书》D.《天工开物》7.史论结合是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以下史论逻辑合理的是( )选史事结论项A张骞通西域使西汉王朝开始进入鼎盛时期B设置安西都护府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C郑和下西洋增进中国和美洲国家的友好往来D郑成功收复台湾郑成功是我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8.”,甚至出现了一些织机五六百台、织工三四千人的大型工场。

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第四单元_天文学的旷世之争(二)

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第四单元_天文学的旷世之争(二)

时 下闳、邓平 量仪器和测量方法也不同
纳邓平的《太初历》
西汉末 扬雄 年 桓谭
②从观测角度到数理②结构等八方面对盖 天说做了批驳
③事撰》写,《浑难天③盖说天胜八出
东汉 王充
从观测角度责难浑天说关于“天在外,表里 ④击中浑天④说的软肋 有水;地在内,漂浮水上”的观点
晋朝 葛洪
⑤针对王充责难,提⑤出“横破镜”的事 ⑥证明盖天⑥说错误 实依据
高二—统编版—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第四单元
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 (第二课时)
知识回顾
1.借助表格,梳理学说的基本观点、历史贡献。 2.绘简笔画,直观明了呈现对学说的理解。 3.绘制思维导图,把握行文思路。
学习目标
1.梳理浑盖之争的基本信息,体会科学论著以“问题” 为基本线索的特点。
2.分析文章的征引材料,体会中国古人的科学思维和 科学态度。
⑤针对王充的责难,提出“横破镜” ⑥证明盖天说是错误
的事实依据

⑦从观测角度修补太阳从水中出没的 ⑧对浑天说未起太大
问题
的作用
⑨从天文观测仪器的制作角度反对盖 《朱子语类》卷第二,
天说
反对盖天说
(二)观察表格,归纳争论特点和意义
1. 特点:(1)延续时间长;(2)参与人员多、涉及面广;(3)成 果丰富,影响深远;(4)讨论内容丰富,重视实际校验;(5)政治、 宗教等非学术因素没有介入。
⑤针对王充的责难,提出“横破镜” ⑥证明盖天说是错误
的事实依据

⑦从观测角度修补太阳从水中出没的 ⑧对浑天说未起太大
问题
的作用
⑨从天文观测仪器的制作角度反对盖 《朱子语类》卷第二,
天说
反对盖天说
(二)观察表格,归纳争论特点和意义

后黠戛斯历史流变浅说

后黠戛斯历史流变浅说

斯 人 ,而 是来 自叶尼塞 流域 的辖戛斯 汗 国 。 同样 ,《辽史 》也 有 辽朝 向辖 戛斯 派 出过 使 者 的
记 载 。辽世 宗 天 禄 二 年 (948年 ),春 正 月 条 ,记 载 “天德 、萧翰 、刘哥 、盆都 等谋反 。诛 天德 ,杖萧 翰 ,迁 刘 哥 于边 ,罚 盆 都 使 辖 戛 斯 国”[1]卷 世宗奉圮五,“。该 条 史 料 所述史 实 为辽太 宗三 子 天 德 ,密 结萧 翰 欲 反世 宗 未遂 ,获 罪被杀 。盆 都是 辽 的一 名将 军 ,参 与 了此 次天 德 的谋 反 。盆 都 因 属 从 罪 而 被 罚 “使 辖 戛 斯 国”[ ]卷。世宗车纪五 ,当属“流刑 ”。辽代 “流刑 ”的处 罚 情 况 ,据《辽 史 ·刑法 志》记载 ,“流 刑量 罪轻重 ,置之 边 城 部 族 之 地 ,远 则 投 诸 境 外 ,又 远 则 罚 使 绝 域 -Ea]卷 。刑法志 。流 刑 的远 近分 为“边城 ”、“境 外 ”、 “绝域 ”。《辽史 ·刑法 志 》还 以“遣 盆 都使 辖 戛斯 国” 为例 ,对“罚 使 绝域 ”做 了解 读[ ]眷 刑黼 ”。 由此 可 见 ,契 丹人 对辖 戛斯 国的认 知 ,一 为辖 戛斯是 辽境 之 外 的“国”,二为辖 戛 斯 是 远离 契 丹 的 “绝 域 ”。或许 我 们 可 以这 样理 解 ,首 先 ,地 处偏 远的 黠戛斯在 辽代 仍 然是 北方 的一 个 汗 国 。其 次 ,《辽 史 》还 有 数 条关 于 盆 都 受 罚 的 记 载 ,如 “罚 盆 都 使 辖 戛 斯 国 ”[13卷 世宗本纪五m 、 “以 盆 都 使 辖 戛 斯 国 ”[ ]卷 耶律屋质 卯、 “ 使 于 辖 戛 斯 国”【 ]卷 。逆 中‘耶律刘哥湓都, 。。等 。虽 然 辽 向黠 戛斯 派 出 的使 者 是 一 位 受 罚 的 罪 人 ,但 史 官 却 用 “使 ”或 “遣 ”等字 样来 描 述此 事 。此 外 ,辽 代 属 国职 名 总 目 的 划 分 为 : “某 国 大 王 。 某 国 于 越”[ ]卷 。百官志 面属国官· 。黠戛 斯名 为“辖 戛斯 国王 府”[ ]卷 官志 ‘邶_属国官 。位 在 “诸 国”之 列 。也 都 印

两汉400余年间,玉器经历了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

两汉400余年间,玉器经历了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

汉代玉器1两汉400余年间, 玉器经历了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 这个过程表现为不同时期玉器种类组合的变化及其器型的演变. 因此, 对汉代玉器进行分期研究是揭示这个变化的重要方法. 分期首先是以可靠的墓葬年代为依据. 一般看来, 出土玉器较多的墓内往往有许多其他器物共存, 对这些器物进行对比分析研究, 能够大致判断墓葬的相对年代, 特别是有铭文的器物, 提供了准确判明墓葬年代的依据, 有的还可作为辨明诸侯王国别的参考资料. 利用这些条件, 再参考墓葬出土的玉器种类及其造型. 纹饰上的变化特征, 大体可将汉代玉器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四期), 即西汉前期(西汉初年至文景时期). 西汉中期(武帝前后). 西汉后期(武帝以后至王莽)和东汉时期. 下文依据上述分期, 分别论述各期中常见的. 具有代表性的玉器组合以及部分器物器型的发展序列.1. 分期①西汉前期玉器:种类主要有璧. 璜. 环. 觿. 韘. 心形玉佩. 玉人. 玉蝉. 玉猪. 玉衣. 带钩和剑饰等, 其中不少玉器种类的型式比较繁杂.璧有I型各式. I型a式, 其中常见的是I型b式. c式. d式和e式. 璜常见的是I型b式. Ⅱ型a式和Ⅲ型. 环以Ⅱ型为多, Ⅲ型和Ⅳ型环中的a式偶有发现. Ⅰ型a式觿. I型韘. Ⅱ型a式蝉和I型猪出土不多. 心形佩有I型各式. 玉人常见I型a式和Ⅲ型. 玉衣为I型, 数量很少. 带钩包括I型各式. 剑饰的数量较多, 几乎包括了各种型式, 除了I型玉璏和I型玉珌发现较少且制作粗糙外, I型a式. b式剑首. Ⅱ型. Ⅲ型a式剑格. Ⅱ型a式和Ⅲ型玉璏. Ⅱ型a式. b式玉珌数量较多且雕琢精美.②西汉中期玉器:除继承前期的种类, 新增加了I型. Ⅱ型圭和I型蝉, 一些玉器的型式也有所简化.I型e式璧中不见双周兽带纹的式样, 新出现Ⅱ型b式璧. 璜以Ⅱ型a式较为常见, 而不见I 型b式璜. 环中Ⅳ型a式少见, 与Ⅱ型环流行的同时I型环大量出现. 觿的数量较多, 器型有I型b式和Ⅱ型. Ⅱ型韘是本期特有的式样, I型韘还偶有发现. Ⅱ型a式猪开始出现, Ⅰ型猪消失. 心形玉佩流行I型b式, I型a式消失. 玉人不见I型a式, 以I型b式和Ⅱ型玉人最为常见, Ⅲ型玉人偶有发现.Ⅱ型玉衣出现, 缕别主要为金缕, 广州南越王墓中出土有丝缕编缀的玉衣. 带钩仍流行I型a式, 但不见I型b式. c式, 新出现了Ⅱ型a式. b式. 剑饰的式样减少, 除Ⅱ型剑首, Ⅲ型a 式. b式剑格, I型. Ⅱ型a式玉璏及Ⅲ型a式. b式玉珌数量较多外, 前期存在的其他各型式骤减或消失. 新出现的Ⅲ型剑首仅见于巨野红土山西汉墓中.③西汉后期玉器:种类主要有璧. 圭. 璜. 环. 觿. 心形玉佩. 玉人. 蝉. 猪. 玉衣. 带钩和剑饰. 器类组合与上期基本相同, 惟不见玉韘. 除璧. 圭. 觿. 猪. 玉衣等仍保存原有的型式外, 具他玉器的型式变化较大.璜以I型a式和Ⅱ型c式为多见, I型a式璜是I型b式的简化形式. 环以I型为多见, Ⅱ型和Ⅲ型a式稀少, 新出现的Ⅲ型b式简化来的. Ⅳ型b式环仅见北京大葆台汉墓中. 心形玉佩常见的是Ⅲ型a式和b式, I型b式逐渐减少. 玉人流行Ⅰ型b式和Ⅱ型, 这些式样在本期较具特色. 玉蝉发现较普遍, 以Ⅱ型b式为主, Ⅱ型a式消失. 带钩仅流行I型a式. 玉衣仍为Ⅱ型, 以金缕为主, 银缕和铜缕发现较少. 刻镂花纹的玉衣片为本期所特有. 剑饰的式样进一步简化, 有I型b式剑首. Ⅲ型玉璏. I型. Ⅱ型b式和Ⅲ型a式. b式玉珌, 数量都不多.④东汉时期玉器:种类主要有璧. 璜. 环. 觿. 心形玉佩. 玉人. 蝉. 猪. 玉衣. 带钩及剑饰. 不见上期的玉圭, 新增加较有特色的刚卯. 与上期相同的种类大多在器型上改变了, 器物的式样大为简化.璧除了I型各式仍较流行外, 新出现了I型c式, 而Ⅱ型a式. b式消失. I型c式觿. I型c 式蝉和Ⅱ型b式玉猪都是在原来旧型式上演变出的新型式. Ⅳ型心形玉佩是本期富有特色的器型. 玉人只流行I型b式, Ⅲ型玉人发现极少, 仅见于小墓中. 玉衣仅见Ⅱ型, 目前只发现银缕和铜缕, 不见金缕. 带钩基本消失, 只是I型c式偶尔可以见到. 剑饰除I型b式剑首和Ⅲ型玉璏不多见外, 常见的是Ⅱ型玉剑格. Ⅱ型b式玉璏和Ⅱ型b式剑珌.综上所述, 汉代玉器种类的组合经历了一个由多变到稳定, 器物的型式由繁到简的过程. 西汉前期的玉器较为繁杂, 器型甚多, 且型式变化较大, 如璜. 环. 带钩. 剑饰等, 但从中期开始出现简化的趋势, —些具有特色的玉器(如I型b式玉人. Ⅱ型玉猪和Ⅱ型玉衣等)开始出现. 西汉后期的玉器组合与中期基本相同, 变化不大, 反映出玉器组合趋于稳定, 但这一期有个显著特点, 就是一方面一些玉器的型式同上期相比趋于简化, 如I型c式璜. Ⅲ型b 式环等;另一方面在原来的器型上又派生出—些新式样, 如Ⅱ型c式璜. Ⅱ型玉人等. 东汉时期玉器的型式进一步简化, 主要器类的组合基本稳定. 这一时期墓葬出土的玉器在种类和数量上虽多寡不一, 但基本组合及型式没有大的变化. 这一时期玉器的另一个特点是大型玉器增多, 如座屏. 案. Ⅱ型玉枕等.这也反映了治玉水平的提高.汉代玉器的纹饰主要以涡纹. 蒲纹. 卷云纹和各种动物纹(包括各种龙纹. 凤鸟和兽首等)为主. 这些纹饰在两汉各个时期基本没有变化, 如果仅就这些纹饰式样来判断具体时代是很困难的. 当然, 也有一些纹饰具有时代特征. 西汉前期尚能见到较多的勾连纹, 到西汉中期以后这种纹饰逐渐减少以至绝迹. 东汉时期的一些玉器上(如Ⅱ型c式璧和刚卯)刻出吉祥语及辟邪词句. 在玉座屏上还出现东王公. 西王母这样的神话人物形象, 不过, 这类题材的纹饰少见. 从整个汉代玉器的发展过程来看, 纹饰变化不大.汉代玉器的种类, 按其造型和纹饰可大致分为玉璧, 玉圭. 玉璜. 玉环. 玉玦, 玉觿. 玉韘. 心形玉佩. 牌形玉饰. 玉人. 玉龙. 玉衣. 玉窍塞. 玉枕. 玉案. 玉座屏. 玉铺首. 玉带钩. 玉印. 玉刚卯. 玉剑饰. 动物形玉雕. 玉串饰和玉制容器等. 其中许多种玉器还包括繁多的式样. 以下分类叙述.1. 璧类:平圆形, 中央有孔. 按璧面纹饰分作三型.I型:璧面阴刻纹饰. 分五式.a式:素面无纹.b式:阴刻或浅浮雕涡纹.c式:阴刻蒲纹.d式:在蒲纹上加刻涡纹,e式:阴刻纹饰. 纹饰分内外圈, 内圈为蒲纹或涡纹, 外圈为勾连纹. 兽首或凤鸟, 还有的涡纹带内侧加刻一圈兽首纹.Ⅱ型:璧外缘或内孔有透雕纹饰. 分三式.a式:璧体较小. 透雕附饰位于璧的两侧, 纹饰为对称的凤鸟或柿蒂图案;璧内孔往往透雕出龙的形象, 作曲身舞爪状.b式:透雕附饰位于璧外缘上方, 为双螭相背, 顶端有卷云纹.c式:透雕附饰位于璧外缘上方, 为双螭相对, 作曲身舞爪相斗姿态. 有的双螭首间置一环;有的雕出“宜子孙”等吉祥语.Ⅲ型:璧面透雕出凤鸟纹或卷云纹.2. 圭类:长方体, 上锐下方. 分两型.I型:体型较小, 下端无孔.Ⅱ型:体型较大, 下端有孔.3. 璜类:半圆形或弧形扁平体, 脊部多有穿孔. 分三型.I型:璜体两端平齐. 分两式,a式:素面无纹.b式:璜面阴刻涡纹或勾连纹. 满城一号汉墓出土一对璜形玉, 无孔, 纹饰与I型e式壁相同, 系用该璧玉段改制而成.Ⅱ型:璜体两端雕成龙首形. 分三式.a式:龙首略呈方形, 璜面阴刻涡纹;有的璜体上部和下部外缘上透雕卷云纹或螭纹.b式:龙首较圆, 作回顾状, 口微张, 璜体中段下部附有卷云纹.c式:龙首细长, 作回顾状, 张口露齿, 璜体中段上部和下部外缘上透雕卷云纹和凤鸟纹. 雕凿精细, 阴刻线条流畅.Ⅲ型:璜体为透雕的卷云纹或龙纹.4. 环类;体窄而内孔大. 分四型.I型:环体截而呈扁平长方形, 环面为素面或饰涡纹.Ⅱ型:环体作绞丝状, 截面略呈圆形.Ⅲ型:环体为透雕纹饰. 分两式.a式:透雕出对称的龙凤及卷云纹饰. 图案较复杂, 雕琢精细.b式:环体为龙体, 透雕出一龙首, 张口咬尾, 阴刻其细部.Ⅳ型:环体细窄, 内孔及外缘透雕纹饰. 分两式:a式:呈套环状, 双环间及内孔为透雕的龙凤, 造型极为生动.b式:环体内孔透雕一螭虎, 外缘上方为透雕卷云纹.5. 玦:形体小, 有一窄缺口. 另外, 两广和云南地区汉墓中还出土有一种方形玦.6. 觿类;一端尖锐, 另一端雕刻兽纹. 分两型.I型:分三式.a式:觿体作卷曲龙体, 龙首作回顾状.b式:觿体细长, 呈锐爪状, 觿首雕刻龙首或风首, 亦有作回顾状.c式:觿首透雕螭纹和卷云纹.Ⅱ型:觿首作龙首, 觿身饰勾连纹, 觿脊上有透雕的螭虎和龙凤附饰.7. 韘:椭圆形, 上部有圆孔, 一侧有钩钮. 分两型.I型:韘体素面.Ⅱ型:韘体饰勾连纹及卷云纹, 与钩钮相对一侧雕有龙首和凤首.8.心形玉佩:扁平心形, 中央有圆孔. 分四型.I型:心形体作椭圆形, 中孔较大. 分三式.a式:心形体两侧雕有翼形耳.b式:心形体为素面或阴刻卷云纹, 两侧透雕凤鸟. 螭虎或卷云纹.c式:心形体上方透雕变形鸟纹.Ⅱ型:心形体细长, 中孔较小. 分两式.a式:心形体呈窄长圭形, 两侧透雕卷云纹b式:心形体略呈弧状, 两侧透雕有宽大的龙凤及卷云纹. Ⅲ型:心形体嵌刻于圆环中.Ⅳ型:心形体呈弧状, 浮雕的双螭环绕其周围, 中孔呈扇形.9. 牌形玉饰:图案主体为一长方形框. 广州南越王墓出土一件牌形玉饰, 框内布一变形鸟纹, 框内四周有透雕的悬垂璎珞. 卷云纹和凤鸟. 勾连纹璧等. 长沙曹·墓出土的牌形玉饰方框内透雕兽纹.10. 玉人:作舞蹈或跽坐状. 分三型.I型:作扁平透雕舞人状. 分两式.a式:双人对舞, 各举一袖于头顶之上相连, 雕刻简炼.b式;单人舞, 舞人甩长袖于头顶之上, 另一袖置于腰间. 阴刻线条流畅, 舞姿生动.Ⅱ型:作方牌形, 舞人形象均用阴线刻出.Ⅲ型:圆雕作品, 共见两件. 广州南越王墓出土一件圆雕舞人, 作扭腰并膝跪姿, 双臂舞长袖. 满城一号汉墓出土一件凭几而坐的圆雕玉人.11. 玉龙:由龙首和卷曲的龙体组成, 龙体上有穿孔. 分三型.I型:连体双龙首, 龙首相对, 张口露齿, 有爪, 龙首间有透雕云纹, 龙体饰勾连纹.Ⅱ型:龙体较细, 卷曲, 无爪, 龙首较小.Ⅲ型:龙体较宽, 爪呈羽状, 龙首作回顾状.12. 玉衣类:按其造型分两型.I型:由面罩或脸盖. 头罩. 左右手套和左右鞋构成, 以金缕穿缀.Ⅱ型:由脸盖. 头罩. 上衣前后片. 左右袖筒. 左右手套. 左右裤筒和左右鞋组成.构成玉衣的玉片上均有穿孔, 玉片形状有方形. 长条形. 梯形. 三角形. 璧形. 弧形. 舌形. 圭形等. 有的玉片上刻镂柿蒂纹或几何云纹. 徐州北洞山汉墓出土有—种比较特殊的凸字形玉衣片. 另外, 徐州子房山西汉墓出土一件玉面罩, 由眼罩. 鼻罩及面饰组成, 缝缀于织物上.13. 玉窍塞类:包括眼盖. 耳塞. 鼻塞. 口塞. 肛门塞. 生殖器罩盒和生殖器盖.满城汉墓出土了两套完整的玉窍塞. 眼盖作椭圆形或杏仁形, 多有穿孔. 耳塞. 鼻塞和肛门塞作圆柱或八棱柱体. 口塞呈月牙形, 侧面有塞状突起. 生殖器罩盒作圆筒形;生殖器盖作圭形.14. 玉枕:按其结构分作两型.I型:枕体长方形, 由长方形素面玉板组成. 分两式.a式:横截面呈方形, 枕面平坦.b式:横截面呈六边形, 枕面为弧形.Ⅱ型:枕体为长方形玉块, 遍饰变体云纹, 枕面下凹.15. 玉案:略呈方形, 底下有四足.16. 玉座屏:由两侧长方形支架和上下两块玉屏拼合而成. 上层屏板透雕东王公及鸟兽等, 下层屏板透雕西王母及龟蛇等, 均以阴线刻其细部.17. 玉铺首:均作兽形. 分两型.I型:兽首衔一只套连的玉璧, 兽首右侧为一螭.Ⅱ型:兽首长鼻露齿, 两侧环绕青龙. 白虎. 朱雀. 玄武.18. 玉带钩:分两型.a式:钩体浮雕兽纹. 广州南越王墓出土一件全兽形玉带钩, 钩体较宽, 全钩由七节玉段组成, 以铁条串接.c式:钩体为龙虎合体, 阴刻简化勾连纹, 龙首回顾, 衔一只勾连纹璧.a式:无翅, 钩体或为素面, 或饰卷云纹.b式:有翅, 钩体短粗.19. 玉印:按印座和钮的结构分两型.a式:钮作浮雕兽形, 多作螭虎形.b式:钮作覆斗形, 有横孔.20. 玉刚卯:长方四方体, 由上至下竖穿一孔, 四面刻辟邪文句.21. 玉剑饰:包括玉剑首. 玉剑格. 玉璏和玉珌.剑首:平面呈圆形, 正面雕纹饰, 背面有孔. 按纹饰分三型.a式:正面略呈喇叭口形, 外围纹饰为勾连纹, 内圈为柿蒂纹.Ⅱ型:扁圆柱体, 浮雕两条缠绕的螭.Ⅲ型:异型剑首. 斜梯形扁平体, 截面为椭圆形, 两面浮雕出五只螭虎及云纹.I型:格体两面为素面.Ⅱ型;格体两面阴刻简化的兽首及云纹. 广州南越王墓出土的一件玉剑格, 在阴刻兽首两侧各透雕一只凤鸟.a式:格体两面浮雕螭虎.b式:格体一面为浮雕的螭虎, 另一面为阴刻云纹.I型:素面无纹.a式:阴刻勾连纹或涡纹.Ⅲ型:璏面浮雕螭虎纹.I型:素面无纹.a式:中部刻涡纹, 四周饰变体云纹.b式:刻饰简化的兽首或云纹.a式:珌体两面均浮雕数只螭虎. 广州南越王墓出土的一件玉珌上, 还浮雕出熊等兽类. 徐州北洞山汉墓出土的—件玉珌, 下部为透雕, 上部为浮雕, 纹饰为螭虎和凤鸟.b式:一面浮雕螭虎纹, 另一面为阴刻兽首和云纹.22. 动物形玉雕:分平雕和圆雕两种.平雕动物包括玉蝉. 玉猪. 玉犀牛. 玉猴. 玉鱼. 玉龟等.I型:体内自口至尾竖穿一孔, 阴刻羽翼.a式:蝉体较宽, 头. 翼雕刻不清晰.c式:蝉体呈长方形, 眼突出, 头. 翼雕刻逼真.I型:仅具猪形, 未刻细部, 猪体中有一孔, 附有饰件.a式:呈卧式, 雕出猪体轮廓, 阴刻头. 耳及四肢.Ⅲ型:猪呈立式. 头. 尾有孔.玉犀牛:呈卧式, 有双角, 张口. 犀身饰涡纹.玉猴:上部刻作猴头, 昂首上视, 身方形, 胸部突出, 两足直立, 身部有穿孔.玉鱼:体扁平, 圆边, 两面阴刻眼. 嘴. 鳍和鳞片.玉龟:仅见残片, 刻龟背纹.圆雕动物有马. 熊. 鹰和辟邪等.a式:立姿, 润泽光滑.b式:作奔腾状, 昂首挺胸, 身饰羽翼, 上骑一仙人. 全器雕琢精美, 生动逼真.熊. 鹰雕刻精炼, 小巧圆润. 辟邪均作张口露齿状, 身体饰有羽翼. 分二式.a式:作爬行状.另外, 汉墓中还出土有微雕的狮. 鸽等.小巧的玉器.玉珠均贯穿一孔, 多为素面圆形, 也有作鼓形, 饰涡纹. 玉贝正面凸, 背面凹, 中有—道贝齿痕, 两端各有—孔. 瓶形玉颈部有穿孔. 花蕊形玉作细长花蕊形, 有短柄, 柄中有穿. 联珠形玉作平底联珠形, 上珠横穿一孔, 平底纵穿一孔.24. 玉制容器:有杯. 盒等.Ⅱ型:高足杯. 杯身筒形, 饰勾连纹, 近口部饰一周卷云纹, 也有的杯身为素面.盒由盒身和盖组成. 盒身深圆圜底, 附小圈足. 盒身饰勾连纹, 近口部有一周变体云纹, 口沿处有子母口与盖扣合, 盒盖漫圆, 顶端有桥形钮, 贯穿绞丝形圆环, 盖面饰勾连雷纹, 近口沿处有变体云纹一周,汉代玉器, 器形除玉璧. 玉环. 鸡心佩. 剑佩. 带钩外, 各种用于殉葬的明器和各式容器. 玩赏品大量出现.中国玉器鉴赏—汉代玉器(上)七. 汉代玉器(一)汉代社会政治文化特征及其对玉器的影响公元前206年10月, 秦玉子婴在西安灞上亲率臣下向汉玉刘邦献玉玺. 呈兵符, 伏地称臣. 至此, 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玉朝——寞, 就如昙花一现般地宣告了它的灭亡. 公元前202年, 经过了历时五年的楚汉战争, 刘邦于该下一战最终击败了西楚霸玉项羽, 即皇帝位, 称汉高祖.这是一段丰富而生动的历史. 西汉玉朝的建立在我们民族的发展史上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如果说在此900年前西周奴隶制国家的建立固然是实现了中华地域的政治统一, 但毕竟当时尚为国家形成的初期, 对处干分散状态的渚夏各国还不能实行完全的统治, 有时候还只是名义上的“天下共主”. 然而, 到了秦汉多民族国家建立以后, 情况便大下相同了.首先, 秦朝的统一是我们这个多民族国家形成的重要标志. 自秦削平六国;分天下三十六郡, 实行车同轨. 书同文, 统一货币. 度量衡, 也大有承继历代政治成果和融合各家所长之壮举. 更有筑长城. 建阿房. 修编山. 开运河, 但皆属震惊中外之举, 毫无疑问已成为汉文化的重要源头之一. 惜乎统治时间太短, 更兼焚书坑儒, 推行极端的专制主义;区区的15年建国史未能做出更大的贡献.西汉玉朝建立以后, 依仗着政治统一大业的宏伟基础, 加速推进着日益富足的社会经济, 不断开创着新的文化繁荣. 在纵向方面, 它继承了自夏. 商. 周三代直至春秋战国以来一切政治. 经济和文化艺术的成果;在横的方面, 它充分发挥出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的天然优势, 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 以其博大的胸怀, 兼容并蓄, 多元吸收, 并且整理和总结先秦典籍, 综合各家之长, 完成学术统一, 更有通西则. 和匈奴开刨中西文化交流的先河, 成就了我们眼族一个千古未有的文化大融会的局面, 奠定了我出华民族文化的基础. 自此以后, 中国文化的体制和巩貌基本上固定了下来.中国的玉器自它诞生以后, 就不再是单纯的文见现象而首先表现为一种政治现象. 由于中国古代剧政治和鬼神思想有扯不断的联系, 因此玉器又始被打上神秘的烙印. 那么, 在汉代的社会政治制度之下, 玉器的状况如何呢?要弄清这个问题, 首先必须回答汉代社会政治文化的主要特征.根据历史家的渚多论述汉代的政治制度和社会文化结构主要表现为三大特征. 一是汉承秦制. 从陈胜领导的大泽乡起义到秦玉朝彻底灭亡, 这是一场以农民战争推翻封建玉朝的伟大斗争. 在秦汉两个统一的玉朝之间进行的楚汉战争, 实质上是秦末民战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续. 从秦到汉, 虽然这当中经历的是农民战争的暴风骤雨, 虽然最终推翻秦玉朝的主力军;仍然是千千万万的农民, 但是, 作为农民起义军的领袖人物刘邦, 当他在广大农民的支持之下取得军事上的完全胜利之后, 旋即就位称帝, 不失时机地掀拾秦法. 作律九章. 恢复封建. 制定札仪, 最终完成了向封建统治者的转化. 这一场波澜壮阔的伟大斗争最终成为由一个封建政权向另一个封建政权的过渡. 已成为封建地主政权的刘邦集团为着自己本身的政治利益, 在政治. 经济. 法律和宗教礼仪方面, 完全继承了秦玉朝的一切制度, 这就是所谓的“汉承秦制”.二是汉继楚绪. 和政治. 经济渚方面形成鲜明对照的是, 刘汉玉朝在文化艺术领域并未完全继承周秦文化, 却是大量地继承和发展了战国时代楚文化的传统. 早在商玉朝灭亡之后, 楚继承了商文明在南方的成果, 再经过数百年的发展, 楚文化已远非周秦文化所及. 源于楚地的词赋. 音律. 帛画;甚至汉初独领风骚的黄老之学, 皆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楚歌楚舞楚声楚韵更是传遍了大江南北. 大河上下. 遥想当年项羽被困, 闻‘四面皆楚歌”, 军心顿失, 这已成为利用文化夺取军事胜利的范例. 刘汉开国君臣及汉军汉将大多出身楚地, 当他们登上了政治舞台, 便把他们故乡的文化习俗带到了中原大地. 齐鲁之滨.刘邦在锦还乡之曰, 一曲‘大风起兮云飞扬’, 不是传遍了中华大地2200多年之久?这便是历史家们所论述的“汉继楚绪”.三是独尊儒术. 汉武帝刘彻即位以后进一步强化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 儒家学术恰好符合汉玉朝之需要. 元光元年(前134年)武帝断然下令排斥百家之言千立学之外罢黜不治儒学的朝廷命官, 大幅度提拔和重用儒生, 直至担任朝廷丞相之位. 这就是“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自此以后儒学取代了道家的统治地位, 儒家思想成为统治人民的正统思想. 汉代政治文化的这三大特征, 对汉代玉器的发展有着非常重大的影响. 汉承案制在玉器上的表现, 是仍然保留着一份“周礼”的用玉思想和礼仪制度. 秦文化本身就是在原来周文化的母体中成长起来的, 在秦文化中占据主要地位之一的乃中原礼乐. 尽管当时“周礼的用玉制度历经春秋战国争鸣的大潮已呈“礼崩”之势, 但作为在政治. 经济上继承秦代制度的汉玉朝, 仍然继承着一部分以玉犯神的传统礼制和以玉示礼的宫廷习俗. 不过, 这种继承已不是全部照搬, 而是顺应汉代的政治背景并有了进一步的改进, 最突出的莫过于六器的改变. 到西汉时‘周礼”六器还仅存三器, 玉璧的用途仍然较多, 圭的数量已有所减少, 摸则呈全面衰落之势, 实际上已和吭一同转变为装饰品. 至于谭. 琮已经很少见到. 这一切说明, 西汉表现于礼仪方面的特征是:周制虽然崩溃, 礼制精神尤在. 六器的制度已经瓦解, 以玉祭天的思想仍然盛行. 宫廷玉器仪仗固成历史, 政治场所仍然用玉, 但向着实用的方向转儿.1979年10月在山东胶东半岛成山头地表以下出土了一组西汉以前的玉礼器. 出土现场为中间平置一枚玉璧, 两边各置一枚玉宝, 玉璧之前放置一枚玉珊这显然是一组重大的医埋祭献之五. 1982年7月在附近又发现类似的一组. 中间为乳丁玉璧, 两侧是素身玉圭亦属战国末年至汉初遗物. 这两组玉器显然具有同样的意义. 成山面临大海, 是最早迎接曰出的地方. 史载秦皇汉武曾亲至成山礼祭曰月星辰. 上述两组玉器和《周礼》圭璧合制之说基本相合必是当时君臣礼祭吴天之物《周礼·大宗伯》云:国有大放, 则旅上帝和四望. 西汉时重要大事之一便是汉武帝多次封神, 礼祭华. 嵩登临太. 岳, 巡幸东烟, 决少不了置圭璧. 埋玉级, 连宫廷侍从和随行儒生都必须戴皮开. 执玉缔. 这一切都源于以玉把神的传统礼制, 且载于儒家经典之中. 可以想象当时所用玉器数量是一定不会少的这些都是汉承秦制的表现. 还有一篇太史公亲笔记下的历史事件, 很能说明当时宫廷玉礼器仍然在大行其道. 新丰大营. 鸿门宴上, 范增数次暗示项羽从速斩杀刘邦, ‘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项玉默然不应, 失却了这千载难逢之机, 留下了终身叹恨. 刘邦逃出项玉大营之前, 为迷惑项羽, 还留下‘白璧一双”和“玉斗一双”, 遣张良代为拜献项羽与范增. ‘项玉则受墨置之坐上. 亚父受玉斗, 置之地, 拔剑撞而破之. ’君子必佩玉, 以玉璧作玉者大礼, 以玉换喻示决断, 这些都是汉代玉器在政治礼仪当中实用的事例.汉继楚绪对玉器的影响, 主要表现在汉代种怪题材玉器的大量创作和流行, 辟邪压胜玉器的出现以及丧葬玉器的登峰造极.楚人笃信神仙. 偏好巫术. 其实鬼神思想起源于远古时代, 在北方大地也很盛行, 只是时至周末已有所衰微, 经春秋战国之后, 渐为先秦理性思想所替代. 然而, 历史却又偏偏将大量神秘的远古传统礼俗神话留置于楚山楚水. 包藏于楚乡楚俗之中. 例如《天问》. 《离骚》之中, 就蕴藏着大量古代的神话, 可以反映当年楚人的迷信程度. 汉朝统一以后, 原楚文化中的鬼神迷信曾充斥干汉代的文艺创作之中. 汉代的文艺创作又借助于政治统一和经济繁荣的强大动力, 推动着好巫信鬼习俗的广泛蔓延. 郭沫若有一首《西江月·题长沙楚墓帛画》做了直观的形象描述:仿佛三闾再世, 企翘孤鹤相从. 陆离长剑握拳中, 切云之冠高耸.。

黠戛斯首领与唐朝皇帝“认亲”

黠戛斯首领与唐朝皇帝“认亲”

黠戛斯首领与唐朝皇帝“认亲”作者:谢志东来源:《传奇故事·百家讲坛》2010年第03期公元前99年,汉武帝派贰师将军李广利率三万铁骑出征匈奴,为减轻正面战场的压力,骑都尉李陵主动向汉武帝请缨,要求领五千步卒从居延海以北深入敌境,开辟第二战场,牵制匈奴军队。

李陵部队行军一个月后,与匈奴单于率领的八万骑兵在浚稽山展开激战,十天共斩杀匈奴骑兵一万余人。

最后因寡不敌众,弹尽粮绝,李陵被俘投降。

李陵投降匈奴后,与他不和的汉将公孙敖因出征匈奴无功而返,便诬陷李陵传授兵法给匈奴单于,并准备侵犯汉朝。

汉武帝勃然大怒,下令将李陵一家灭门。

此后,李陵决意留在匈奴。

由于李家世代都是汉朝名将,匈奴单于对李陵十分器重,不仅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还封他为右校王。

李陵在匈奴生活了二十余年,于公元前74年病故。

648年,一支来自今俄罗斯叶尼塞河上游地区的黠戛斯朝贡团抵达唐朝首都长安,除朝贡之外,这支队伍还肩负着“认亲”的使命。

黠戛斯酋长的“认亲”要求听起来很新鲜,却也不算离谱。

如果黠戛斯酋长确系李陵后裔,那么他跟唐朝皇帝还真的是宗亲。

因为李陵是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人,西汉名将李广之孙。

而唐朝皇帝的先祖也出自陇西成纪,亦自称是李广之后。

史载,李陵被封为右校王后,负责管辖当时被匈奴征服的坚昆一带,而坚昆正好是黠戛斯的古称。

另外,黠戛斯人大多为赤发绿瞳,而自称是李陵后裔的黠戛斯人则为黑发黑瞳,明显具有同汉人混血的特征。

因此,黠戛斯酋长自称是李陵的后裔,可信度还是很高的。

黠戛斯酋长一行入唐后受到了唐太宗的热情款待。

宴会上,“认亲”成功的黠戛斯酋长开怀畅饮,请求归属唐朝。

唐太宗当即同意在黠戛斯辖地设立坚昆都督府,隶属燕然都护府,封黠戛斯酋长俟利发为左屯卫大将军、坚昆都督。

此后百余年,黠戛斯一直同唐朝保持着友好关系。

708年,黠戛斯遣使访唐时,唐中宗旧话重提:“尔国与我同宗,非它藩比。

”黠戛斯使者感动得连连顿首。

事实上,黠戛斯还是唐朝最为信任的藩邦,多次参加唐朝打击后突厥的军事行动。

《2024年黠戛斯历史研究》范文

《2024年黠戛斯历史研究》范文

《黠戛斯历史研究》篇一一、引言黠戛斯,一个在古代中国西北地区有着重要影响力的民族,其历史悠久且充满神秘色彩。

自唐代以来,黠戛斯民族的文化、经济和政治活动与周边国家产生了深远的互动和影响。

本篇论文旨在探讨黠戛斯的历史演变,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其民族特征和文化传统。

二、黠戛斯的起源与早期发展关于黠戛斯的起源,历史上存在多种不同的说法。

总体来看,学界普遍认为黠戛斯族群源自古代西域地区,并与古代匈奴、回鹘等民族有一定的亲缘关系。

在早期,黠戛斯民族主要生活在现今的西伯利亚地区,以游牧为生,其文化、经济和政治活动与周边民族有着密切的互动。

三、黠戛斯与唐朝的交往唐代是黠戛斯历史上的重要时期。

在这一时期,黠戛斯与唐朝建立了密切的友好关系。

双方通过互派使节、贸易往来等方式,加强了彼此之间的联系。

此外,黠戛斯还参与了唐朝的多次战争和政治活动,为唐朝的稳定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四、黠戛斯的政治、经济与文化发展在政治方面,黠戛斯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政治制度,包括部落联盟、首领制度等。

这些制度为黠戛斯民族的统一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经济方面,黠戛斯以游牧经济为主,同时也发展了农业、手工业等产业。

在文化方面,黠戛斯的音乐、舞蹈、绘画等艺术形式具有独特的风格和魅力,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五、黠戛斯与其他民族的互动与影响黠戛斯与其他民族的互动和影响是多元且复杂的。

一方面,黠戛斯与周边民族进行了广泛的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促进了彼此之间的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

另一方面,黠戛斯也与其他民族发生了多次战争和冲突,这些冲突和战争对黠戛斯的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六、黠戛斯的历史地位与影响作为古代中国西北地区的重要民族,黠戛斯在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其文化、经济和政治活动对周边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也为中华民族的多元文化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此外,黠戛斯的历史也为我们提供了研究古代西域地区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资料。

七、结论通过对黠戛斯历史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其民族特征和文化传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ig
( 蒙 古师 范大 学 , 内 内蒙 古 呼 和 浩特 0 0 2 ) 10 2
(ne noi N r a U i rt, uht n r og l hn 10 2 Inr Mogl om l n esy H ho In n oaC i 0 02 ) a v i e M i a
Ab t a t Kr ia a 0 air ie x t r ag yay i ae ukadUgu r ie。 hs li es a s a d s r c : ih nm d g ie n t oTn ns tEsm Trin i re m s w o v g r si t gzs c e m e sd oh f d tw h t h g ein a a w t e u
却 均有触 及 。其 中 由于缺 乏 相对 直 接 的史 料 , 传
抄 因袭过程 中难 免存在 讹误与混 淆之处 。在 此将综 合 运用不 同时期 的汉 文史 料 , 黠 戛 斯 的活 动 区域 对
加 以辨别 , 望 能明确 黠 戛 斯从 两 汉 至唐 的 大体 活 期
动区域 。

东汉史册《 汉书 ・ 匈奴传》 记载 , 公元前 4 3年, 匈 奴郅支单 于西 迁 时 , 曾北 击 乌揭 , 迫 使 乌 揭 降 并
[ 摘 要 ]黠戛斯是与后突厥、 回鹘同时代活跃于唐代北方的游牧民族, 其活动区域汉代在“ 匈奴北”后逐渐东移, , 迨
至唐 代 在 “ 河 ( 叶尼 塞 河 ) 流域 。黠 戛斯 先 民 虽 汉代 就 见 诸 史 册 , 时 黠 戛 斯 才 开始 与 中原 直 接 往 来 。 由汉 至 唐 宋 , 剑 今 ” 唐 历代
n rho n n Ha n t n te sb e u n y at smo e a t r rd al n et dd w nteS r v rv lyi a gDy a t.Th s o f t Hu si n Dy a y。i h u sq e td n si vd e s s e wadga u lya ds te o n i h wodRie a e nT n n sy l l oe
附 。接着 就 发 兵 西 破 坚 昆 ( 戛 斯 ) 进 而 北 降 丁 黠 ,

Junl fR do& T nvri I hlsp y& Sca c n e) o ra ai o V U i sy i o h e t P o oil i cs Se
N . 2 1 S m N .5 o4.0 0(u o 15】
两汉 至唐 黠 戛斯 活动 区域史 料辨 析
Re e r h o so ia tras OlKig z’ v n e s fo Ha o T n na t s a c n Hit rc lMae il i r hi sLii g Ar a r m n t a g Dy sy
p o l e o d d e ry i n h so y h d t tu h d wi e ta l i sd r c l t a g d n t e p e r c r e a l n Ha itr a n o c e t C n rlP a n ie t uni T n y a y.Th i e n itrc e o so h r hz r gme h y l s e d f r t so a rc r n t e Ki i e i fe h i l d g
§a o o l cnie tnsme easado si s b t ut ms knaotoao s ts eyncs r ofm teKrhzei siig ra r nt ny os tn i o tl n mi o , u i iae b u l t n.Iivr ees yt cn r i irg v es e s d i sn q e t c i a o i h g me l n a
史籍相关记载详略 不一 , 方位也 多有错乱 。有必要 利用各种文献作全面厘清辨析 , 以明确黠 戛斯活动 区域及 其历 史演 变。
[ 关键 词 ] 黠戛斯; 活动区域; 辨析
[ 中图分类号 ] 27[ K0 文献标识 码 ] 文章 编号 ]08 09(000 — 1 — 4 A[ 1 —5721)4 00 0 0 2
黠戛斯 始见 于汉 代 史籍 , 直 至 七世 纪 中期 才 但 逐 渐强大并 与唐 朝 交往 。所 以 , 两汉 至 唐宋 的汉 从
文 文献 , 黠戛斯 活动 区域 的相 关记 载 , 对 虽然 简略不

在此 , 黠戛斯 地理 位置 的信 息 , 有一 个 “ ” , 仅 北 字 可 知 鬲昆 ( 即黠 戛 斯 ) 匈 奴 北 。考此 时匈 奴 大 致 活 在 跃 在大漠 南北 , 及 贝 加 尔 湖地 区 , 北 因此 匈 奴 “ ” 北 可 以理解 为 贝加 尔 湖 的 “ 北 ” 西 。仅 仅 凭 借 这 个 笼 统 的描述 , 我们还 无法断定 该部 具体 的活动 区域 。
n itrc d v l p n h o g l sst h i r n it i lma ei n ov d. a d h so ia e eo me tt r u h a ay i o te dfee th s r a tras i v le l n f oc l
Ke r s Kr i;i。cl a rI L i es y wo d : ih Hsra mtis in a a g z ti ea ; v g r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