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学教学大纲(2010版)

合集下载

《城市经济学》(中级)教学大纲(2010)

《城市经济学》(中级)教学大纲(2010)

《城市经济学》(中级教程)(教学大纲)一、 任务与要求在经济日益全球化和区域化发展的背景下,城市成为国家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深入研究城市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律、发展中出现的城市问题及其对策,是我国经济建设和经济管理的迫切需求。

对于经济工作者,特别是区域经济学专业的学生和未来建设管理者来说,研究城市经济运行的理论和实践是必不可少的。

本课程的基本任务是在概要介绍城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研究方法以及理论研究脉络的基础上,选择其中最为重要的一些理论问题,进行深入地文献阅读、理论讲解、问题探讨,从而使学生对城市经济运行理论具有较为深入的理解,为进行深入细致的区域和城市经济研究打下坚实的专业理论基础。

本课程的基本要求是:1.了解城市经济学理论发展的脉络、重大城市经济问题的理论研究与实践;2.深入阅读城市经济学的经典著作,理解和掌握城市经济的基本运行规律;3.熟悉城市经济研究方法和基本技能。

二、 教学内容:本课程主要内容分四个专题讲解,共计十二章。

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 导论:城市经济学理论与方法1.1 城市经济学:基本概念1.2 城市经济学的理论演进1.3 城市经济学的内容体系1.4 城市经济学研究范式与方法本章参考文献和推荐书目[参阅文献]1. 周伟林等编著:《城市经济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11月2.藤田昌久等著:《集聚经济学》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年11月3.奥沙利文著:《城市经济学》第6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9月[思考题]1.城市经济学的核心研究内容是什么?城市经济学理论流派在我国和国外的发展各有何特点?2.城市经济学的研究范式有何特点?请比较城市经济学与区域经济学研究的侧重点?专题一、市场在城市发展中的作用(Market Forc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Cities)第二章 城市集聚经济2.1 城市的形成与发展(模型假定、模型结论)2.2 集聚经济与城市向心力2.3 城市集聚经济的实证检验与政策涵义2.4 城市发展:专业化经济与城市化经济阅读与讨论1 主题:专业化经济与城市化经济对地区创新的影响专业化经济与城市化经济对城市发展的作用本章主要参考文献和推荐书目[参阅文献]1. 周伟林等编著:《城市经济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11月2.克鲁格曼著:《发展、地理学与经济理论》北京大学、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12月3.埃德温·S·米尔斯主编:《城市经济学》(区域和城市经济学手册第二卷),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4. 费希尔等著:《大都市创新体系—来自欧洲的三个都市地区的理论和案例》,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5月5. 奥沙利文著:《城市经济学》第6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9月6. 王雅莉主编:《城市经济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8年3月[思考题]1.用规模经济和地区比较优势原理如何解释城市的形成过程?2.农村向城市移民的经济分析中如何解释聚集经济的影响?3.克鲁格曼(Krugman,1992)提出的新经济地理学规模报酬递增模型如何解释聚集经济的向心力?其模型的前提假设条件变化后将出现什么情况?4.请你收集和评论国外城市集聚经济的实证检验研究案例与政策涵义。

区域经济学教学大纲课程基本信息中文名称区域经济学

区域经济学教学大纲课程基本信息中文名称区域经济学

《区域经济学》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1.中文名称:区域经济学2.英文名称:Regional Economics3.学科编码:0202024.课程性质:区域经济学为经济类应用经济学专业的基础课,区域经济学专业的必修课。

5.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6.课时安排(建议):36学时7.与其他课程的联系:区域经济学是我国经济学门类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的二级学科。

它是新型的经济学分支学科,与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中的国民经济学、国际贸易、产业经济学、数量经济学、财政学以及城市经济学相互交叉,又与理论经济学中的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有不同程度的交叉。

区域经济学,又与地理学一级学科人文地理学中的经济地理学密切相关。

因此,本课程的学习有助于加强这些学科之间知识的融会贯通。

二、课程基本目标和要求区域经济学是研究生产要素区际转移规律及其影响区域经济发展机制的学科。

本学科的基本目的很明确,就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基本掌握区域经济系统运行规律、生产要素转移规律、区域系统非均衡形成机制、区域经济结构演进及区际经济结构差异、区际差距形成机理及其变化趋势、区域协调发展机制与区域经济政策。

本课程要求学生熟练掌握上述理论。

区域经济学又是实践性和强的学科,强调国外区域理论与国内区域理论的结合、传统区域理论与最新区域理论的结合、区域经济理论与区域经济实践活动的结合,并从区域经济现实中抽象出区域经济内在规律。

本课程要求学生,能够利用区域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来解释现实中的区域经济现象,能够利用区域经济学理论来指导具体的区域经济实践活动。

三、教学内容组成区域经济学主要的讲授内容,包括绪论和10章。

讲授内容,主要围绕生产力布局理论、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理论、城乡统筹理论以及区域政策五大部分进行展开。

绪论介绍了区域概念、区域经济学的形成、研究对象和内容、区域经济主要特征等。

第一章介绍了中国特色的区域经济学理论框架,具体包括马克思主义区域经济思想、中国特色的区域经济理论的形成、新时期中国区域经济学理论研究的主要方面。

区域经济学教案

区域经济学教案

区域经济学Seminar in Regional Economics一、课程性质、地位和任务区域经济学是一门新兴的理论经济学科,作为专题课程,它以区域经济为对象,研究市场经济条件下区域经济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

主要任务是探讨经济区位决策与产业结构理论;区域内部经济结构与变动规律和区际分工协作理论与应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框架和政策体系;运用区域经济有关理论方法分析我国国情和区情,为研究生从事区域经济问题研究提供理论和方法指导。

本课程的先修课程主要有:经济学、农村经济学、城市经济学、产业经济学。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学习,应着重理解市场经济条件下区域经济发展变化规律。

了解经济区位决策与产业结构理论;掌握区域内部经济结构与变动规律和区际分工协作理论与应用;了解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框架和政策体系;学会运用区域经济有关理论方法分析我国国情和区情。

三、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表章节教学内容学时课堂讲授分析讨论1 导论2 22 经济活动的区位3 2 13 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工与区域空间的形成 3 2 14 区域经济增长 3 2 15 区域产业结构 3 2 16 区域分工与联系 3 2 17 区域空间的地域结构 3 2 18 城市经济 3 2 19 城乡边缘区 3 2 110 乡村经济 3 2 111 看得见的手——区域经济政策 3 2 1合计32 22 10第一讲导论教学目的与要求:教学重点与难点:本章重点是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及其内容;本章难点是经济区域的概念。

第一节区域及区域分异的客观基础一、区域概念的界定二、区域分异的客观基础第二节区域经济问题与区域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一、西方国家区域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二、中国区域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三、改革开放的深入与中国区域经济所面临的主要问题第三节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及其内容一、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及其含义二、区域经济学的主要研究内容第二讲经济活动的区位教学目的与要求:教学重点与难点:本章重点是经济区位的含义;本章难点是区位决策。

马工程 区域经济学教学大纲

马工程 区域经济学教学大纲

《区域经济学》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1.中文名称:区域经济学2.英文名称:Regional Economics3.学科编码:0202024.课程性质:区域经济学为经济类应用经济学专业的基础课,区域经济学专业的必修课。

5.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6.课时安排(建议):36学时7.与其他课程的联系:区域经济学是我国经济学门类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的二级学科。

它是新型的经济学分支学科,与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中的国民经济学、国际贸易、产业经济学、数量经济学、财政学以及城市经济学相互交叉,又与理论经济学中的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有不同程度的交叉。

区域经济学,又与地理学一级学科人文地理学中的经济地理学密切相关。

因此,本课程的学习有助于加强这些学科之间知识的融会贯通。

二、课程基本目标和要求区域经济学是研究生产要素区际转移规律及其影响区域经济发展机制的学科。

本学科的基本目的很明确,就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基本掌握区域经济系统运行规律、生产要素转移规律、区域系统非均衡形成机制、区域经济结构演进及区际经济结构差异、区际差距形成机理及其变化趋势、区域协调发展机制与区域经济政策。

本课程要求学生熟练掌握上述理论。

区域经济学又是实践性和强的学科,强调国外区域理论与国内区域理论的结合、传统区域理论与最新区域理论的结合、区域经济理论与区域经济实践活动的结合,并从区域经济现实中抽象出区域经济内在规律。

本课程要求学生,能够利用区域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来解释现实中的区域经济现象,能够利用区域经济学理论来指导具体的区域经济实践活动。

三、教学内容组成区域经济学主要的讲授内容,包括绪论和10章。

讲授内容,主要围绕生产力布局理论、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理论、城乡统筹理论以及区域政策五大部分进行展开。

绪论介绍了区域概念、区域经济学的形成、研究对象和内容、区域经济主要特征等。

第一章介绍了中国特色的区域经济学理论框架,具体包括马克思主义区域经济思想、中国特色的区域经济理论的形成、新时期中国区域经济学理论研究的主要方面。

区域经济学教学大纲(地理专业)

区域经济学教学大纲(地理专业)

区域经济学教学大纲(地理专业)第一篇:区域经济学教学大纲(地理专业)楚雄师范学院地理科学与旅游管理系(院、部)地理科学专业《区域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代码:022106001 课程中文名称:区域经济学课程英文名称:Integrated Physical Geography 课程性质:专业选修课使用专业:地理科学开课学期:第4学期总学时:34学时(其中,理论学时:34,实验学时:0)总学分:2学分预修课程:西方经济学、地理学导论、经济地理学课程简介:人类一切活动都离不开一定的地域空间,整个世界、任何国家和地方的经济发展都是在一定区域内完成和实现的。

因此,区域经济越来越受到普遍关注和重视。

本课程是地理科学的专业选修课程,是从经济学与经济地理学中脱胎出来的一门新兴应用学科。

区域经济学阐述了区域经济活动组织自身的活动规律和区际间的经济联系,以及区域布局与决策等基本经济理论。

本课程是经济类专业的基础课。

本课程要求学生掌握区域经济的基本理论,了解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概况,为今后在能胜任解决我国区域经济发展问题的实践工作奠定理论基础。

教材建议:孙久文,区域经济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1年2月参考书:[1] 埃德加•M•胡佛著,《区域经济学导论》,商务印书馆,1990年。

[2] 魏后凯,《现代区域经济学》,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年 [3] 陈才,《区域经济地理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4] 丁四保,王荣成,李秀敏等.《区域经济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5] 郝寿义,安虎森,《区域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年11。

[6] 吴殿廷编著,区域经济学(第二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年11月。

[7] 吕拉昌,《区域整合与发展》,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年[8] 高洪深,《区域经济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二、课程性质、目的及总体教学要求课程的基本特性:区域经济学是应用经济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是研究区域经济的形成发展规律和区域经济联系以及与此有关的政府决策的科学。

《区域经济学》教学大纲

《区域经济学》教学大纲

《区域经济学》教学大纲一、基本信息二、教学目标及任务本课程是农村区域发展专业的必修课。

通过学习,学生应掌握区位论、区域经济发展环境、生产布局、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区际分工协作发展,区域发展战略与区域规划等基础理论知识;并学会运用区域经济理论研究现实问题的方法。

三、学时分配四、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第一章经济区域的一般特征第一节概述第二节经济区域第三节我国的经济区域本章重点、难点:重点是对区域、经济区划、经济区域等概念的掌握;对现代区域经济学的理论体系的认识。

难点是对现代区域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完全理解和对经济区域的概念和特征的深刻把握。

本章教学要求:了解区域经济学的概念、区域经济学研究的对象与内容,区域经济学的发展历程和现代区域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及主要流派。

掌握经济区域的概念及特征,区分经济区域与经济区划的关系,认识我国经济区域的形成及其发展历程,把握我国经济区域未来发展方向。

第二章经济区域形成发展的基本理论第一节劳动地域分工理论第二节区域发展阶段理论第三节区域产业集聚理论本章重点、难点:重点是对劳动地域分工、比较优势、经济增长周期、增长极、乘数原理、技术创新、产业集聚、集聚经济、网络化组织结构、新产业区、开发区及生态产业群落等基本概念的掌握。

难点是对三大理论的理论“精髓”的真正掌握,并从众多理论流派的介绍中把握住经济区域形成与发展的“主线”。

本章教学要求:了解劳动地域分工理论、区域发展阶段理论和区域产业集聚理论的形成、发展及其主要流派和主要思想。

掌握三大理论的基本内涵,弄清三大理论的发展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并通过三大理论的学习,理解我国经济区域形成与发展的基本规律。

第三章区域资源与地理环境分析第一节人类资源观的历史演变第二节资源地域组合与区域发展第三节区域资源与环境约束本章重点、难点:重点是对区域资源、区位、区位资源、创新、资源地域组合、区域的资源短缺和区域环境承载力等基本概念的掌握。

难点是正确掌握和运用资源地域组合的定性与定量分析方法。

区域经济理论与政策教学大纲

区域经济理论与政策教学大纲

《区域经济理论与政策》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区域经济学是一门研究空间经济的应用学科。

它综合运用产业经济学、财政学、金融学、管理学等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来综合分析和解决区域经济问题,具有区域性、综合性和应用性三个最基本的特征,被称为“经济学最后的前沿”。

研究对象主要包括区域经济发展、区际经济关系和区域经济政策。

从实践需求来看,系统地学习和掌握区域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将有助于增强我们解决和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首先,区域经济学可以为中央区域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由此可以避免国家宏观调控中的“一刀切”现象,提高中央政府协调区域发展的能力和政策实施效果。

其次,从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四大区域到“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从省域经济到市域经济和县域经济,再到各种类型的开发区,各地丰富多彩的区域经济实践,尤其是各地大量开展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规划、区域营销和区域形象建设等,都需要有区域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作为指导。

最后,区域经济学中的区位理论及相关理论,可以为企业的投资区位决策和空间组织以及各地的招商引资提供相应的理论支持。

二、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员能够较为系统地掌握区域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分析方法,了解当前最新的区域经济学观点和发展趋势,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工作中所遇到的相关问题。

三、教学时间安排:专题面授32学时,共十章,分八讲讲授。

四、教学和考核方法:本课程的教学采用自学为主,面授为辅,自学和面授相结合的方法。

考核采取面授考勤、作业习题、期末考试相结合的方式。

考核成绩以百分制计算,期末闭卷考试占70%,作业习题占10%,面授考勤占20%。

五、教学内容:第一章导论一、区域的概念和类型(一)区域的概念(二)区域的类型二、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一)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二)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内容三、区域经济学的客观基础(一)自然禀赋的差异性(二)经济活动的极化性(三)空间距离的不可灭性思考题和作业题:1、什么是区域?均质区、结节区和规划区三种类型区域有什么样的区别和联系?2、区域经济学存在的客观基础是什么?3、联系中国实际,谈谈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

经济学的政策运用-课程大纲(2010)

经济学的政策运用-课程大纲(2010)

經濟學的政策運用-課程大綱(2010)第一部:總論一、自由經濟被認為最好的基本原因1.自動找到均衡2.個別產品之均衡使邊際成本等於消費者之邊際估價3.一般均衡下的Pareto Optimal二、自由經濟之優點不一定能實現1.不一定能自動達成均衡:蛛網安定原理──►安定農產品價格之政策大型動態體系之安定性──►蘇聯解體與中國之改革2.調整成本:調整期間之成本──►均衡常非立即達成,其間並非最適調整之成本──►均衡並非事先預知,逐漸走向均衡時,有固定成本之損失及失業等現象促成調整之成本──►往往需不均衡造成甚大之成本,如有大量存貨或虧損,才迫使人們調整3.獨佔等非自由競爭之情況──►公平交易法4.私人利益及社會關切無法在需求中正確呈現──►九二一時之礦泉水5.代理人問題──►公民投票6.外部性──►污染、研發7.公共財8.規模經濟9.不確定性與資訊問題10.總體經濟的限制──►如何籌措經費11.Second Best問題──►最適關税第二部:特定問題分析三、食:1.糧食價格與所得分配2.糧價與菜價之安定3.配給制度四、衣:1.制服2.流行與禁忌五、住:1.國民住宅2.房租限制與補貼3.不動產循環與泡沫六、行:1.高速公路收費與定價2.長途客運之獨佔、競爭、及非價格競爭3.停車場七、育:1.學費高低爭議2.能力分班問題3.大學供給4.生育率下降之趨勢八、樂:1.賭博與彩券2.煙酒3.休閒旅遊九、生產:1.群聚效益2.工業用地租售3.智財權4.公營事業十、消費:1.產品標示2.消費者保護十一、交易:1.聯合獨佔2.贈品贈獎十二、分配:1.土地增值稅2.遺產稅3.社會福利與救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点人文地理学专业 专业基础课 作者:林涛 创建时间:2010-3-24 13:26:00 修订时间 3/28/2013 1 区 域 经 济 学 教学大纲 一、说明 1. 目的和要求 全面了解区域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与知识,理解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内容、任务、特点和方法,掌握区域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技能,培养运用这些理论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案例及实践环节,达到能进行区域经济的初步分析和研究。 2. 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教学、案例分析和区域实际调查,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二、教学内容 第1章 绪论 1.1 空间问题与经济学 1.1.1经济学忽视空间问题? 1.1.2经济学对空间问题的关注 1.1.3经济学对空间问题的两次舍弃 1.1.4经济学整合空间问题的三次尝试 1.2 均质与非均质空间分析 1.2.1均质与非均质空间的含义 1.2.2非均质空间分析假设 1.3 传统空间分析路径的特征与局限 1.3.1主流经济学对空间问题的处理 1.3.2区位理论的分析路径 1.3.3新区域经济学的分析路径 1.3.4经济地理学的空间分析 1.4 经济空间——均质与非均质的有机统一 1.4.1 经济学中均质空间分析的困境 1.4.2经济地理学中非均质空间分析的问题 1.4.3经济空间——均质与非均质的有机统一 1.5 区域以及区域经济研究 1.5.1 区域的内涵、本质与特征 1.5.2 区域经济的研究视角 1.5.3 研究对象及主要内容 1.6 区域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 1.6.1 区域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 1.6.2 区域经济学的基础理论 1.6.3 区域经济学研究状况及其趋势 参考:郝寿义,区域经济学原理,第1章;安虎森,区域经济学通论,第一章;安虎森,新区域经济学,第一章。

第2章 区位、区位选择与集聚经济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点人文地理学专业 专业基础课 作者:林涛 创建时间:2010-3-24 13:26:00 修订时间 3/28/2013 2 2.1区位与区位理论 2.1.1 区位的相关概念 2.1.2 基于要素禀赋的区位内涵和特征 2.1.3 区位理论 2.2企业竞争的基本理论 2.2.1寡占市场的基本模型 2.2.2差异化产品市场 2.2.3市场结构和市场绩效 2.2.4进入壁垒与竞争战略 2.3静态区位选择与动态区位选择 2.3.1引言 2.3.2区位选择的基本原则 2.3.3区位选择的目标和过程 2.3.4静态区位选择 2.3.5动态区位选择 2.4区位选择与集聚经济 2.4.1从区位选择到集聚经济的演绎:区域经济研究的微观基础 2.4.2均质空间下从区位选择到集聚经济的实现路径 2.4.3集聚经济的微观机理:一个非均质空间下的区位选择 附:经济活动的区位理论(地理学视角,参考:李小建,2006) •1.经济活动区位的基本概念 •2.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因素 •3.农业区位论 •4.工业区位论 •5.商业和服务业区位论 •6.跨国公司区位论 参考:李小建,经济地理学,第2-6章;张文忠,经济区位论(2000);郝寿义,区域经济学原理,第3章,第4章;安虎森,区域经济学通论,第二章;安虎森,新区域经济学,第三章。

第3章 经济区域的形成 3.1 要素禀赋与经济空间 3.1.1斯密的要素禀赋观 3.1.2 要素和要素禀赋 3.1.3要素禀赋的空间分析 3.2 要素禀赋、集聚经济与经济功能区 3.2.1经济功能区的概念 3.2.2要素禀赋与经济功能区 3.2.3集聚经济与经济功能区 3.3 经济区域的形成 3.3.1经济区域概念 3.3.2经济功能区与经济区域 3.3.3专业化与经济组织 3.3.4城市化与城乡二元结构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点人文地理学专业 专业基础课 作者:林涛 创建时间:2010-3-24 13:26:00 修订时间 3/28/2013 3 3.3.5城市等级结构与城镇体系 3.3.6区域的自组织能力与区域组织 参考:郝寿义,区域经济学原理,第5章。

第4章 区域产业结构及其演进 4.1区域产业的划分 4.1.1霍夫曼划分法 4.1.2克拉克的三次产业划分 4.1.3库兹涅茨的划分方法 4.1.4其他分类方法 4.2区域产业结构配置(模式) 4.2.1主导产业,关联产业,基础产业的选择 4.2.2区域产业结构优化 4.3区域产业结构演进理论 4.3.1区域产业结构演进机制 4.3.2配第定律 - 克拉克定律 4.3.3斯密顺序 4.3.4库兹涅茨的分析 4.3.5钱纳里的分析 4.3.6工业结构高度化规律 4.4区域产业结构评价 4.4.1区域产业结构合理性评价 4.4.2区域产业结构定量分析 4.4.3区域投入-产出模型 4.4.4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总体评价 参考:安虎森,新区域经济学,第五章;安虎森,区域经济学通论,第五章;

第5章 区域的空间结构及其演化 5.1区域空间结构的基本要素和经济意义 5.1.1区域空间结构的基本要素 5.1.2区域空间结构的经济意义 5.2区域空间结构的模式及演变 5.2.1极核结构 5.2.2核心-外围结构 核心-外围模型;核心-外围模型对称性均衡的破坏 5.2.3点轴渐进扩散结构 5.2.4网络结构 5.2.5区域空间结构的演变 5.3区域空间结构的形成与发展机制 5.3.1 区位指向 5.3.2 集聚与扩散 5.3.3 空间邻近效应 5.4城市与区域关系 5.4.1城市的一般特征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点人文地理学专业 专业基础课 作者:林涛 创建时间:2010-3-24 13:26:00 修订时间 3/28/2013 4 5.4.2城市形成与发展的区域约束 5.4.3城市对区域发展的作用 5.4.4区域城镇体系网络 城市等级体系,城市最优规模的讨论,城市规模分布

参考:李小建,第7-9章;安虎森,区域经济学通论,第八章,第十章;安虎森,新区域经济学,第七章;郝寿义,区域经济学原理,第5章5.4

第6章 区域分工与区际贸易 6.1 生产要素流动 6.1.1非均衡力与循环累积因果链 6.1.2区际生产联系 6.1.3生产要素流动 劳动力流动,资本流动,人力资本流动,信息和技术的流动 6.2区域间经济发展关系理论 6.2.1区际经济关系与区域经济发展 6.2.2区域间经济发展关系理论 6.3 劳动分工与收益递增 6.3.1区际劳动分工的基础 6.3.2区际劳动分工与规模经济 6.4劳动地域分工与区际贸易理论 6.4.1绝对优势理论 6.4.2比较优势理论 6.4.3要素禀赋理论 6.4.4里昂惕夫之谜 6.4.5规模经济模型 6.4.6区域分工理论的发展 6.4.7区际贸易的涵义与分类 6.4.8区际贸易与区域经济增长 6.5区域经济专业化与劳动分工 6.5.1专业化和分工的经济性 6.5.2区域经济专业化 6.6 区际贸易与欠发达地区工业化 6.6.1区际单边、双边与多边贸易问题 6.6.2单边贸易保护与工业化 6.6.3贸易自由化与工业化 6.6.4经济一体化的生产和投资转移效应 参考:安虎森,新区域经济学,第二章,第六章;安虎森,区域经济学通论,第九章;李小建

第7章 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 7.1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的内涵 7.1.1 区域经济发展的内涵 7.1.2 区域经济发展的概念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点人文地理学专业 专业基础课 作者:林涛 创建时间:2010-3-24 13:26:00 修订时间 3/28/2013 5 7.1.3 区域经济增长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7.1.4 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 7.1.5 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机制 7.2 区域经济发展的理论/模型 7.2.1增长极理论 7.2.2循环累积因果理论 7.2.3乘数-加速原理 7.2.4输出理论 7.2.5进口替代理论 7.2.6自产自消理论 7.2.7.投入产出理论 7.3区域经济发展阶段论 •7.3.1 胡佛-费雪尔区域经济增长阶段理论 •7.3.2罗斯托的经济增长阶段理论 •7.3.3陈栋生的区域经济增长阶段理论 7.4 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的波动分析 •7.4.1 区域经济增长的波动现象 •7.4.2 区域经济增长长波周期理论 •7.4.3 增长波动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附录1:区域经济增长理论的其他表述 1.凯恩斯框架下的区域经济增长理论 2.新古典的区域经济增长理论 3.新增长理论框架下的区域经济增长 4.两种不同的经济增长方式 5.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增长 附录2:区域经济发展的理论/模型其他表述 1.结构转变理论 刘易斯两部门模型,托达罗模型,斯蒂格利茨模型,新古典与结构转变观点 2.增长极理论 3.贸易与区域经济发展论 4.累积因果关系理论 5.区域经济的非均衡发展 非均衡发展的概念、特征、动因、测度;区域非均衡发展理论

参考:安虎森,区域经济学通论,第四章;安虎森,新区域经济学,第四章;郝寿义,区域经济学原理,第5章,第6章,

第8章 区域经济政策 8.1区域经济政策起源 8.1.1区域经济政策的含义和层次 8.1.2市场失灵与政府的作用 8.1.3区域经济政策的产生 8.2区域经济政策目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