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型乡村建设实践与思考
对美丽乡村建设的几点思考

加强规划的监管和评估
在规划实施过程中,应加强监管和评估,及时 发现问题并进行调整和完善,确保规划的有效 性和可行性。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农村道路建设
加快农村道路建设,提高道路通达 度和路面质量,实现村村通公路的 目标。
深入推进农村改革,加快构建 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 、经营体系,推动城乡融合发
展。
加强乡村治理体系建设,推动 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提高农民
生活品质。
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加强生态 环境保护和治理,打造绿色生
态屏障。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维护农民的土地权益
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应该注重维护农民的土地权益。通 过明晰土地产权关系,保障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 使用权等合法权益,能够增强农民的发展信心和获得感。
02
美丽乡村建设的现状和问 题
建设现状
农村人居环境得到初步改善
近年来,我国农村人居环境得到较大改善,道路硬化、垃圾处理 、改水改厕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村容村貌有了明显提升。
。
人才流失严重
由于农村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许多优秀人才选择到城市发展 ,导致农村人才流失严重,制 约了美丽乡村建设的持续发展
。
环境污染问题突出
一些农村地区环境污染问题突 出,主要是生活垃圾、农药化 肥、工业废水等造成的环境污 染,对农民生活和健康造成较
大影响。
原因分析
政策支持不足
美丽乡村建设需要政策的大力支持,但目前政策支持力度不够,导致一些地 区美丽乡村建设进展缓慢。
公共服务设施逐步完善
随着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农村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逐步 完善,为农民提供了较好的生活条件。
学习型农村建设浅析

学习型农村建设浅析【摘要】创建学习型农村是建设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客观要求,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迫切需要,是农民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必然选择。
本文分析了学习型农村的基本特征,指出了创建学习型农村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学习型新农村建设所谓学习型组织,是指通过培养弥漫于整个组织的学习气氛、充分发挥员工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而建立起来的一种有机的、高度柔性的、扁平的、符合人性的、能持续发展的组织。
学习型农村就是通过加强农民之间相互学习,大幅度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技术水平。
由于目前制约农业发展和农民贫困的主要原因是技术停滞和农民文化素质不高,所以创建学习型农村对于加快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和改造传统农业等方面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一、学习型农村的基本特征坚持有组织的学习是学习型农村建设的一个基本标志。
学习型农村的形成需要有一个协调统一的管理机构,有一个载体来推动和支撑,有完善的学习设施和充足的学习内容,这是形成学习型农村的有力手段。
学习型农村的建设不仅仅让农民单纯的学知识,而且要学会学习方法,懂得利用知识的价值,把学习作为一种生存状态,能够通过学习接收、了解新知识、新观念, 并自觉地改造自己的生产和生活。
学习型农村的建设基础条件是农民的平均文化程度达到一定水平,在农民的文化程度达到一定要求之前,不能说学习型农村已经建立起来了,而只是在建设之中。
二、学习型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1.学习平台不优目前,农村农民培训的“主阵地”是有先进技术的农民。
相当一部分农村有先进技术的农民力量缺乏,骨干农民后备储备不足,教学知识陈旧,教育质量不高。
同时,由于农村专项经费投入不足,导致农村基础设施老化,教育设备落后;农民的进修机会过少,知识更新难以跟上形势,教学也难出效益。
2.学习实效不强新形势下,各种新问题新情况的出现,对农民培训工作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
但是,目前部分乡镇极少对农民进行集中培训,即使有集中培训,一般仍以理论学习为主,培训模式陈旧单一,培训内容不够规范,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通用性内容多,专业性内容少,理论性的多,操作性的少;农民培训基本上仍是“灌输式”,教需分离现象较严重,培训实效不明显。
建设乡村学习型党组织的实践探索——对湘潭市乡村干部教育培训情况的调查

中共 山西省委 党校学 报
Ac d mi o r a f h n i rvn i mmi e at c o l f . . a e cJ un l a x o ica Co oS P l t eP r S h o PC t y oC
Fe . 01 b2 1 V0 .4 1 No 1 3 .
建设具有重要 的启示作用。
[ 收稿 日期 ] 0 0 1 1 2 1一l— 5
[ 作者简介 ] 资金议(9 0 ) 男, 南衡 阳人 , 18 一 , 湖 中共湘潭市委 党校 党建教研部教师。
专 家组 成 ,定 期 就 相关 问题 对村 干部 和农 民进 行 技 术指 导 。 师 团通 常采 用集 中上课 、 地指 导 与参 观 讲 实
共 有 3 8名农 村 党员 干部 、后备 干部 到 湘潭 电大参 4 加 了“ 村 一 大 ” 一 专科 班 的学 习 , 另有 20多 人参 加 0 了农 民素 质学 校 大专 班 的学 习 。岳塘 区近 三年参 加
学习相结合的方式 , 每年每村至少进行一次培训 。 此
外 , 就业 服 务 局 、 广 校 还 抽 调 精 兵 强将 , 乡 村 市 农 对
成 功 的经验 和做法 对于 其他 乡村 加强 学习 型党组 织
专业优势 , 湘潭市充分发挥素质办 、 广校 、 农 电大等
部 门的作用 ,对 乡村 干部 进行 了学 历教 育及 专业 知 识、 实用技术培训 。 市农办专 门成立了农业技术讲师 团 , 师 团成员 由熟悉 蔬菜 种植 、 牧养 殖 等方 面的 讲 畜
( ) 一 整合 培训 资 源 , 积极 开展 多部 门联 合培训
1 .发挥 党校 在 乡村 干部 培训 中的主 阵地 作 用 , 用 马克思 主义 最新成 果武 装基 层 干部 的头 脑 。近年
乡村振兴的实践与思考

乡村振兴的实践与思考近年来,乡村振兴成为了中国发展的重要战略。
乡村振兴旨在通过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提升农民收入水平、推动农村产业发展等措施,实现农村经济的腾飞和农民生活的美好。
在乡村振兴的实践过程中,我们需要思考如何更好地推动这一战略,使其取得更加显著的成果。
我们需要加强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视。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和前提。
只有通过改善农村的道路、供水、电力等基础设施,才能为乡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提供良好的支撑条件。
因此,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确保农民能够享受到与城市相当的基础设施服务。
我们需要注重农村产业发展,推动农村经济的转型升级。
传统的农业生产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农民的需求,我们需要发展农村特色产业、农村旅游、农村电商等新兴产业,推动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
同时,要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产品的质量,提升农民的收入水平。
只有通过农村产业发展,才能实现乡村振兴的可持续发展。
我们还需要关注乡村环境保护和农村文化传承。
乡村振兴不仅仅是经济的发展,更是对乡村环境和农村文化的保护。
我们需要加强乡村环境保护工作,保护农田、水源、森林等自然资源,保持乡村的生态平衡。
同时,要注重传承和发展乡村的优秀文化,保护农村的历史建筑和传统手工艺,弘扬乡土文化,增强农民的文化自信。
在推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我们还需要注重农民的主体地位。
农民是乡村振兴的主体和受益者,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是乡村振兴的动力源泉。
因此,我们要注重农民的参与和农民的利益保护,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
政府可以通过提供创业培训、金融支持、土地流转等方式,激发农民的创业热情,帮助他们实现自身的发展和乡村振兴的目标。
在乡村振兴的实践中,我们还需要加强乡村与城市的互动和协同发展。
乡村振兴不能与城市发展割裂开来,而应该通过城乡一体化的方式,实现城乡经济的互补和协同发展。
城市可以提供技术支持、市场渠道、资金投入等资源,促进农村产业发展和乡村经济的繁荣。
建设美丽乡村的经验与启示

建设美丽乡村的经验与启示随着城市化的快速进程,农村地区面临着一系列问题,如环境污染、乡村振兴等。
为了改善农村环境和提升居民生活质量,我们需要借鉴建设美丽乡村的经验与启示。
一、加强环境保护意识环境保护是建设美丽乡村的基石。
乡村地区的环境保护应从源头抓起,重点加强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环境保护。
农村地区应推广有机农业,减少农化入侵,推动循环农业的发展。
采用科学的农业技术,提高农作物产量的同时也要注意环境保护,避免土地沙化、水源污染等问题的发生。
二、合理规划土地利用合理规划土地利用是建设美丽乡村的关键。
应该优先考虑土地的永久性利用价值,避免大面积的城市扩张以及低效的农田改为建设用地。
发展循环经济,充分利用农村资源,合理安排土地利用,实现农村和城市的良性循环。
三、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建设美丽乡村的保障。
应优先投入资金改善农村的道路、水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
建设现代化农业园区,提供良好的农业托管服务,促进农业的规模化经营和农产品的品牌化。
四、推动乡村产业发展乡村产业发展是实现农民增收和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
在推动乡村产业发展的同时,也要注重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例如,在产业布局上,可以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特色农业等经济适应乡村特点的产业,实现农村的多元化发展。
五、注重保护传统文化乡村地区具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资源,应该注重保护传统文化。
乡村的保护和发展可以通过传统村落保护、文化节庆等方式进行。
传承和弘扬乡村文化,不仅可以增加乡村的文化魅力,还可以推动乡村旅游的发展,增加乡村居民的收入。
六、推进农村教育事业发展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是建设美丽乡村的重要因素之一。
应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改善教育设施和教学条件。
同时,也应推动农村教育教学内容的更新和改进,培养适应现代农业和社会需求的农民人才。
七、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是解决农民社会保障问题的重要途径。
要加强对农民养老、医疗、子女教育等方面的保障,确保农民能够分享城市化带来的福利。
关于美丽乡村建设的几点思考

关于美丽乡村建设的几点思考一、前言美丽乡村建设是当前中国乡村振兴的重要战略之一,也是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经之路。
本文将从美丽乡村建设的意义、目标、路径等多个方面进行探讨和思考。
二、美丽乡村建设的意义1. 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美丽乡村建设可以有效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打破传统城市与农村之间的界限,实现资源共享和互利共赢。
同时,美丽乡村建设也可以为城市提供更多优质农产品和休闲旅游资源。
2. 推动农业现代化美丽乡村建设可以推动农业现代化,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和品质水平。
通过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加强科技创新和人才引进等措施,提高农业生产力和竞争力。
3. 增强民族文化自信美丽乡村建设可以增强民族文化自信,保护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注重挖掘当地文化资源,弘扬民族文化,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和生活品质。
三、美丽乡村建设的目标1. 生态环境优美美丽乡村建设的首要目标是创造生态环境优美、宜居宜业的乡村。
通过加强农村环境治理和保护,建设清洁、整洁、有序的农村环境。
2. 产业结构优化美丽乡村建设的另一个重要目标是实现产业结构优化。
通过发展特色产业、推进农业现代化等措施,推动农业产业结构升级,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3. 社会文明进步美丽乡村建设还要注重社会文明进步。
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教育普及和文化传承等措施,提高农民素质和生活品质。
四、美丽乡村建设的路径1. 注重规划设计美丽乡村建设需要注重规划设计。
在规划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当地自然环境和历史文化遗产,注重与城市协调发展,打造具有当地特色和文化内涵的乡村。
2. 强化基础设施建设美丽乡村建设需要强化基础设施建设。
包括道路、水电气等基础设施的完善,以及互联网、物流等现代化服务的引入。
3. 发展特色产业美丽乡村建设需要发展特色产业。
通过发掘当地资源和文化,培育壮大农村特色产业,提高农民收入和生活品质。
4.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美丽乡村建设需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通过加强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推广绿色种植技术、加强污染治理等措施,提高农村生态环境质量。
学习型乡村建设实践与思考

本研究主要基于对某地区学习型乡村 建设的案例分析,研究样本的局限性 可能会影响研究结论的普适性。
本研究主要采用定性分析方法,缺乏 定量数据分析,可能会影响研究结果 的精确性和说服力。
未来可以进一步深入研究学习型乡村 建设的政策支持、基础设施建设、教 育质量提升等方面的问题,为学习型 乡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更有力的 支持。同时,可以探索将学习型乡村 建设与乡村振兴的其他方面相结合, 形成更加完善的乡村振兴战略。
乡村建设的历史
乡村建设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如古 代的村庄、社稷等,都有着一定的规划 和管理。
VS
乡村建设的现状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乡村建设面临着 诸多挑战,如基础设施落后、人口外流等 。
学习型乡村建设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必要性
学习型乡村建设有助于提高乡村的综合实力 ,提升乡村人口的素质,推动乡村社会的可 持续发展。
学习型乡村建设实践与思考
2023-11-12
目录
• 引言 • 学习型乡村建设的理论基础 • 学习型乡村建设的实践探索 • 学习型乡村建设的挑战与问题 • 学习型乡村建设的优化策略与建议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01
引言
研究背景与意义
背景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乡村地区的发展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学习型乡村建设作为一种新型的乡村发展模 式,旨在促进乡村社会的全面发展和进步。
意义
学习型乡村建设对于提高乡村居民的生活质量、促进乡村产业的升级和转型、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等方面具有重 要的意义。
研究目的与方法
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讨学习型乡村建设的实践经验,分析其存在的问题与挑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和发 展建议。
方法
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分析、实地调查、访谈等方法,对学习型乡村建设的实践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 。
加快推进学习型乡村建设的实践探索

加快推进学习型乡村建设的实践探索作者:张红延陈红彦来源:《河南教育·职成教》2018年第12期自美国学者罗伯特·哈钦斯于1968年首次提出“学习型社会”概念以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不少国家越来越重视终身教育和学习型社会建设,逐渐把学习型社会作为未来社会形态的构想和追求目标。
在我国,从党的十六大首次提出“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以来,历经十七大、十八大、十九大,党中央一直把建设学习型社会作为国家重大战略决策,作为改善民生、加快推进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保障。
乡村是构成中国社会的基本组成要素之一,也是学习型社会建设的重点、难点和短板。
要补齐这一短板,我们需要厘清建设学习型乡村的重要意义和基本任务,对社区教育资源进行整合,将其融入乡村振兴战略,不断探索总结一些成熟的学习型乡村建设的实践经验。
一、建设学习型乡村的重要意义(一)有利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始终是关系民众生活、社会稳定、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根本性问题。
现阶段,从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都必须始终解决好“三农”问题。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仅要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还要实现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建设学习型乡村,能够全面提升乡村居民素质,帮助农民熟练地获取、应用、传递、创造知识,增强生产致富本领、民主法治能力、科学文明意识,夯实乡村发展基础,推动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
(二)有利于优秀传统文化繁荣兴盛民族血脉在文化,文化之源在乡村。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仁义礼智信的价值取向,修齐治平的人生追求,家国一体的朴素理念,形成了完整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系。
这些积淀着最深沉精神追求的中华文化,是人类文明的生存智慧,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是国家强盛的重要支撑,滋养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繁荣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习型乡村建设实践与思考学习型乡村是学习型社会建设的最重要的内容。
学习型乡村建设最重要也是着重要解决的是“三农”问题,这不仅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
解决好“三农”问题的根本在农民,途径在教育。
教育的作用,在于不断提高广大农民的精神、文化、科技、文明素质,促进农村发展、农业进步、农民增收;在于引导农民学会学习、学会生活,不断提高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在于激发农民学会追求,学会创新,不断得到新的发展。
而教育又是多方面的,无处不在的,满足教育需求最重要也是最关键的是形成政府主导,教育主管,部门配合,志愿者参与的机制,最大限度地发挥基层社区教育中心和村(企业)农民文化技术学校的作用,为基本满足广大农民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创造条件。
现结合我市实际,就学习型乡村建设实践与研究谈一孔之见,以求共勉。
一、发挥成人校一校多功能作用,主动落实“学有所教”乡镇成人教育中心校、村(企业)农民文化技术学校是农民教育培训的主阵地,尤其是各镇成人教育中心校一方面发挥主阵地作用,通过自办、联办、协办等多种形式,适合终身教育建设要求,积极举办形式多样的各级各类教育、培训与活动,坚持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非正式教育同时推进;另一方面发挥中心校作用,指导村(企业)办学。
1.以多层次的成人学历教育为抓手,多渠道培养农村实用人才中等学历教育。
目前,我市在成人校接受中等学历教育的在籍生达537人。
小纪镇成人校与有关医药高等职业学校联办的中专班,167人在读;武坚镇成人校走校企合作办学之路,开办了机械应用技术中专班,192人在读;宜陵镇成人校坚持走以职养成之路,开办了焊接技术中专班,在校生总数达178人。
大专及以上层次学历教育。
目前,各校利用国家一村一名大学生培训培养计划等,与各有关高等院校联合举办大专及以上成人学历教育班,在籍生达645人,20个班。
培训对象多为镇、村、组及企业领导干部、种养殖大户、中青年党员骨干等,开设了农村行政管理、企业管理、园艺等专业。
武坚镇成人校开设了企业管理、园艺专业大专班,245人参加学习。
邵伯、樊川、大桥、小纪、丁沟等镇成人校与江都电大联办了农村行政管理等专业大专班。
小纪镇成人校利用学校网络(西南大学网络远程教育江都教师进修学校辅导站)组织开展成人大专、本科学习,在读学员47人。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上半年,通过成人校参加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报名的达638人。
各镇成人校充分发挥农村自考辅导站的作用,动员和组织广大社会青年参加高等教育自学辅导与考试。
各镇报名人次达万分之十以上。
郭村镇有142人、吴桥镇有95人、大桥镇有85人、丁沟镇有60人、小纪镇有58人。
2.以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为龙头,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坚持外输与内转并举,突出开展以技能培训为重点,促进农民增收致富为目的,实现农民有序、高效转移。
上半年培训5000多人,转移3000多人。
开展输出培训。
我市为远近闻名的建筑之乡,有关镇成人校利用春节前后的有利时机,积极开展建筑工技能培训,浦头、仙女等镇举办了出国劳务输出培训班。
经培训,向几内亚比绍、新加坡、越南和沙特分别输出建筑技术工人296人、23人和168人。
开展内转培训。
近年来,我市工业发展迅猛,园区建设速度加快,经济发展对劳动力资源及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各镇成人校紧密结合用工实际,开展订单培训和定向培训,突出新办企业人员培训和在职从业人员技能等级培训,将理论培训与实践锻炼结合起来。
上半年全市培训3500多人,转移近3000人,获得技能等级证书近千人。
樊川镇成人校对明都服装厂的120名职工,进行了缝纫工艺制作流程的理论与操作技术培训;浦头镇成人校与双丰村联合,对该村70名富余劳动力进行了技能培训;小纪镇成人校与镇妇联联合举办了缝纫培训班,120名女工参加了培训。
3.以农工副实用技术培训为重点,着力提高劳动者的生产技能各镇做到充分利用成人教育的现有资源,结合农工副产业实际,积极配合各有关部门,对各类从业人员实施培训,提高其生产岗位技能。
上半年,办班近100期,培训1万多人次。
农副业培训突出开展三麦、水稻、油菜、蔬菜、花木、蚕桑、银杏、特水养殖等种养殖技术培训;工业培训突出开展岗位和岗前培训,开展各类技术工种等级和管理知识的培训,切实提高了从业人员的岗位技能。
特别是配合市农林部门开展的新型农民创业和实用技术培训,一直辐射到村组,将科技送到农户,深受农民欢迎。
4.以社区教育为载体,努力提高公民素质各校结合构建终身教育大体框架的要求,利用社区平台,积极开展青少年素质教育和老年教育。
一方面,配合中小学举办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培养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热情,提高学习能力;另一方面,积极开展老年健康保健教育与活动,使老年同志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着力提高广大农民的生活质量。
同时,在下岗失业人员、新增劳动力和退伍转业军人中开展就业和再就业培训。
社区教育覆盖总人口达10万人。
大桥镇等成人校成立了家长学校协会,针对实际集中开设家长教育专题讲座,使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协调发展。
同时,各校配合各有关部门,积极创建学习型单位。
同时,各校做到了办学形式不拘一格,将集中办班与开设讲座、举办科技集市、开设农民电视课堂、现场指导、开办168科技信息台、印发科技局报、开展送科技进村入户等有机地结合起来;培训内容不断丰富,将学技术与文化、管理、公民道德、时事政策、法律法规结合起来,将教育与活动融于一体,寓教育于活动之中。
5.加强村(企业)校建设,培训基层农民村(企业)农民文化技术学校是实施农民培训的最前沿阵地。
我们一方面切实加强村(企业)校建设,目前全市307个行政村,有近三分之一村为市、县级示范村校;另一方面积极发挥村(企业)校作用,成人校将教育服务送到最基层,组织农民就地就近学政治、学文化、学技术。
每年,有2万多人次从中受到教育。
从全市来看,每年接受各类教育培训的达20万人次以上,农村从业人员培训率达55%以上,转移农村劳动力近万人,近百人实现自主创业。
通过培训,乡、村出现了一些可喜的变化:读书看报的多了,打牌赌博的少了;相互交流学习致富本领的多了,闲谈议论的少了;移风易俗的多了,封建迷信的少了,全市上下学技术、学知识、学本领已成为一种时尚。
同时,成人教育的发展也有效地促进了全市经济的发展和农民增收。
20xx年至20xx年三年来,我市国内生产总值分别为200亿元、230.2亿元、280亿元,年平均增幅15%以上;农民年均纯收入分别5650元、6255元、6918元,年平均增幅10%以上。
第八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比我市为57位,比第七届前移9位。
二、面对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学习型乡村建设任重道远我市的农村成人教育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在省市已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特别是在有效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我们在肯定成绩的同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目前多样化的教育需求与教育供给不足的矛盾客观存在,尤其是进一步落实“学有所教”精神,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形成学习化社会,对教育及社会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一)从“二普”数据分析,看教育需求的多样性20xx年,我市普通进行了全国第二次农业普查,从普查的结果看,农村劳动力资源与就业分布,大体存在“四高四低”的现象。
农村劳动力资源中,受教育程度中间高两头低,初中文化程度比例较高,约占50%;年龄段分布中间高两头低,就30-50岁人群比例较高,约占50%;就业人群中,从事一二三产业中间高两头低,从事第二产业就业人群比例较高,约占50%;就地与外出就业人员中,实现本地就业比例较高,约占85%。
此外,外出劳动力中,30-50岁占50%以上,初中文化程度占71.9%,第二产业人群占77.7%。
从总的情况看,劳动力资源与就业存在以下几方面突出问题:1.农村劳动力资源中受教育程度普通较低。
初中及以下毕业占87.2%,高中文化程度约占11.8%,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则比例更低,约占1.0%。
由此可见,农村劳动力中,文化知识结构亟待改变。
2.农村劳动力资源中女劳动力居多。
男劳动力占44.1%,女劳动力占55.9%。
而外出劳动力中,男劳动力占76.2%,女劳动力仅占23.8%。
农村中存在大量的剩余女劳动力有待培训转移。
3.农村从业人员中中青年已成为一支骨干力量。
30-50岁占45.3%,而外出从业劳动力中,30-50岁所占比例高达58.7%。
可见,20-30岁青年劳动力就业观有待调整。
4.农村从业人员中从事第二产业人员居多。
第一、二、三产业从业人员分布比例分别为35.5%、46.4%和18.1%。
外出从业劳动力中,第一、二、三产业分布比例分别为1.5%、77.7%和20.8%。
由此可见,第一、三产业特别是第三产业发展还存在巨大空间。
(二)从调查问卷统计分析,看教育培训的迫切性今年七月,我们就《江苏省农村教育学习需求(意愿)调查问卷》分别在仙女镇、武坚镇开展了调查,现统计分析如下:江苏省江都市农村教育学习需求(意愿)调查统计表学习内容年龄及人数学校正规的文化学历教育农村种植、养殖技术培训企业、服务业(二三产业)技能培训经营管理类知识培训自主经商等创业知识培训文化娱乐保健类知识培训30岁以下13411410766330-45岁65010142313245岁以上361417815合计2351218122362720调查显示:农民对学校正规的文化学历教育、农村种植、养殖技术培训、企业、服务业(二三产业)技能培训、经营管理类知识培训、自主经商等创业知识培训、文化娱乐保健类知识培训均有需求,尤其是30岁以下人群中,参加企业、服务业(二三产业)技能培训最为迫切。
三、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农村教育,促进城乡教育统筹协调发展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了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实现这一目标,就是要实现科学发展;实现这一目标,就是要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更加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形成,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社会就业更加充分;实现这一目标,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
从现实情况看,城乡教育差别较大,教育资源,城市优于农村;受教育程度,居民高于农民。
因此,实现十七大提出的奋斗目标,重点是以人为本,关键在农村。
1.协调发展幼儿教育,特殊教育和义务教育,让城乡孩子都能接受良好的早期教育。
幼儿教育,狠抓省优质园硬件达标,强化特色建设,省优质园达60%以上,其中农村达40%以上。
推行托幼一体化,加强幼小衔接。
小学教育,强化农村学校特色建设,以养成教育为重点,凸现小学教育的基础性。
初中教育,以促进城乡学生全面发展、和谐发展为目标,切实提高及格率和均分,开展“培优推中补差”,做好后进生转化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