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亦文化

合集下载

物理学与人类文明的关系

物理学与人类文明的关系

物理学与人类文明的关系
物理学与人类文明的关系千丝万缕,物理学之所以能够丰富人类文
明是因为物理学的发展和发现赋予了人类可以开发利用的资源和动力。

从人类文明的兴起到现在,物理学对其成长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西元前500年,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开始系统研究物理学,
试图用自然法则去解释宇宙的结构与运行方式;他的理论以及较后的
达尔文的进化理论为一些社会发展的思想(比如公正、合作、技术发展)提供了理论和分析可能性的工具;同时物理学的实验室,生产技
术以及应用的进步,给人类的社会文明提供了可以使用的新能源(例
如核能、激光等)和新材料(如医用手术机器人、显示屏和智能机器)。

此外,物理学也为人类文明做出了重大贡献。

选取一些概念,如力、
运动、热力学等,人类在对对象进行分析和控制时,就会用到物理学
知识。

物理学也是计算机科学的基础,如果没有物理学,就不可能实现计算
机的运算。

更重要的是,物理学的发展促进了建筑学的发展,例如桥梁和水利工程、核技术等,这些领域是人类取得进展的重要依托。

综上所述,可以说,人类文明的今天都离不开物理学的贡献。

物理学
的发展不仅为人类的社会发展提供了分析工具,而且也为社会带来实
实在在的利益,比如发展新能源和新技术;给人们带来更美好的生活;物理学也成为一种文化形式,用以传播人类知识和价值现实。

《物理与文化(第二版)》倪光炯教案 《我是如何上物理与文化课的》

《物理与文化(第二版)》倪光炯教案 《我是如何上物理与文化课的》
赵凯华《用物理学的魅力来感动学生》(科学时报, 2005.12.1)
2021/8/7
2. 加强启发思考。
启发学生有问题意识(有探索奥秘的好奇心)。
“青年人要勇敢的提问题, 没有问题是没有创造的。”
杨福家《大学的使命与文化内函》(学习时报, 07.5.14)
“好奇心引导了一个个伟大发现。”
杨振宁《物理学的诱惑》(复旦, 09.4.15)
造成上述情况的根本的原因是我们(包括我)教育
理念上的问题: 没有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就要〝授人以鱼, 更要授人以渔〞
渔 — 〝学会思考和方法〞
有必要通过科学家探索自然界奥秘的过程,向学生介绍:他 们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色括他们的高尚道德和 个人魅力。(除公式外, 这些人文精神的内容将更体现物理学 的魅力,他所给的人文内涵, 更有利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第八章中只介绍狭义相对论部分)。
9. 考试方式 (以下比例供参考)
平时出勤和习题占20%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讨论课和读书报告占40%( 自定论文题目, 要按论文格式 ,2500字以上,联系本课程学习的收获, 看参考书) 期末考试占40%(名词解释、填充、问答题和计算题) (另见试题示例)
2021/8/7
Ⅲ. 如何介绍著名科学家和他们的
人类生存的有关社会问题。 4. 全书只要求高中物理基础以及初等教学。 5. 各章附有适量的思考题和计算题。
本2书021/8配/7 有精制的电子教案(作者与高教社合作制作)
Ⅱ. 具体如何上课?
与教材特色和教学对象和课程目的相一致。
1. 重点突出介绍重大发现(关键性的、里程碑意义的 发现)的过程及著名物理学家的创新思维、科学方法 和科学精神(这在Ⅲ.中将作重点介绍) 。同时,也包含少

传统文化融入物理教学的探讨

传统文化融入物理教学的探讨

传统文化融入物理教学的探讨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教育理念也在不断地更新和发展。

传统文化作为国家的精髓,对于教育的影响日益凸显。

在物理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元素,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也能够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物理知识,提高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本文将就传统文化融入物理教学进行探讨,探索如何更好地结合传统文化与物理教学,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传统文化与物理教学的结合意义1.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本,融入传统文化能够增强学生文化自信心。

中国拥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包括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家思想等,这些传统文化的精髓具有深远的影响力。

通过在物理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元素,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自信心。

2. 传统文化与物理教学相结合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传统文化注重人文精神,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而物理学本身也是研究自然规律的一门学科。

将传统文化融入物理教学,可以让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的了解自然和谐的美好,培养出更加全面发展的人才。

3. 传统文化融入物理教学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哲理和道理,引导学生通过思考和探究,能够更好地理解物理知识。

传统文化与物理教学的结合,可以让学生更容易地接受和理解抽象的物理概念,从而激发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1. 融入传统文化的物理实验设计。

物理实验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环节,通过精心设计的物理实验,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物理知识。

在物理实验设计中,可以引入一些传统文化元素,比如通过制作传统工艺品的过程来说明物理原理,或者通过古代的发明来解释物理现象,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2. 传统文化与物理名词的对应。

物理学中有许多抽象的概念和名词,通过将这些名词与传统文化相对应,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这些概念。

可以将物理学中的“力”与儒家思想中的“仁”相对应,让学生通过对比来理解“力”的概念。

3. 传统文化与物理史实的结合。

物理学在艺术与文化中的应用

物理学在艺术与文化中的应用

艺术与文化中的物理学未来思考
探索未知领域: 物理学在艺术与 文化中的应用将 不断拓展,探索 更多未知领域。
技术创新:随着 科技的发展,物 理学在艺术与文 化中的应用将更 加广泛,为创作 带来更多可能性。
跨学科合作:艺 术与文化中的物 理学思考将促进 跨学科合作,推 动不同领域的交
流与融合。
培养创新思维:通 过物理学在艺术与 文化中的应用,可 以培养人们的创新 思维和想象力,为 未来的发展提供更
物理学对人类价值观的影响
添加标题
物理学的发展改变了人类对宇宙和生命的认识,影响了人类对自然和自由 的价值观。
添加标题
物理学的实验方法和科学精神对人类思维方式产生了深远影响,促进了人 类对理性和客观性的追求。
添加标题
物理学在技术领域的运用,如信息技术和能源技术,对人类的生活方式和 价值观念产生了重大影响。
光的散射:通过散射光线创 造柔和的氛围
色彩与光的关系:利用不同色 彩的光线表现画作的色彩和明
暗关系
声学原理在音乐中的应用
声波传播:声波在空气中 传播的原理,以及声音的 反射、折射和干涉现象在 音乐表演中的应用。
乐器发声:不同乐器如何 利用声学原理产生不同的 音色,如弦乐器的振动、 管乐器的空气振动等。
弹性势能:舞蹈中跳跃动作的起跳和落地,利用弹性势能进行能量转换, 实现高度和速度的控制。
牛顿第三定律:舞蹈中的力量运用,如推、拉、支撑等动作,遵循牛顿第 三定律,产生相应的反作用力,形成丰富的舞蹈效果。
电磁学原理在戏剧中的应用
舞台灯光:LED灯等设备利用电磁学原理实现多彩、动态的舞台效果 音响系统:利用电磁原理的扬声器为观众呈现立体声效果,增强戏剧表现力 舞台机械:电磁铁等装置用于控制舞台布景、道具的升降、移动等,丰富演出形式 投影技术:如DLP等投影仪利用电磁学原理将影像投射到屏幕上,为戏剧演出提供更多创意空间

物理与中国古代文化

物理与中国古代文化
• 《考工记》传为春秋战国之交齐国人的著作。它是中国古代一部手工 技术规范的汇集。在记述各种手工技术的同时还阐明了一些科学道理, 其中包括力学、声学和热学的知识:在力学方面,有车轮、箭杆的均 匀对称检验法,有关于皮革受力和变形情况的描写;最早记述了惯性 现象;从实践经验中记述斜面受力情况;分析了箭的各部分结构与飞 行的关系;记述了冶铸时判别火候的知识。在声学方面,指出磬(石 板乐器)发音高低与板厚的关系,特别是详细叙述了钟的制造及其音 响情形。首先叙述了制钟的合金比例:"六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钟 鼎之齐。"然后在《凫氏》篇中按顺序以六段文字叙述钟的制作技术, 包括钟体各部分的尺寸比例;钟壁厚薄、钟口形状与发声的关系;为 调音而磨锉钟壁的方法。全篇254个字,层次分明,逻辑严谨。这是世界 上最早论述制钟技术的文章。
(3).物理不同方面在古代文化中的体现
• 光学方面 制作出青铜镜,凹面镜阳燧被普遍用 于取火。《淮南子》中初步探讨了阳燧焦点问题。 在汉代,人们已知道平面镜的组合。晋代郭象在 《〈庄子〉注》中说:"鉴以鉴影,而鉴亦有影, 两鉴相鉴,则重影无穷"。《淮南万毕术》中有潜 望装置的记载(见淮南王书中的物理知识)。
3.古诗词中的分子动理论知识 “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新晴”
分析:“花气袭人”是花朵分泌的芳香油分子做 无规则运动加快的结果,而温度影响分子运动的 激烈程度。
4.古诗词中的声音知识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分析:声音是物体振动而产生的;能区分“钟” 和“鼓”是根据音色来判别的。
(2).古文献中的物理知识
中国古代文化中的物理知识
(1) 古诗词中的物理知识 (2).古文献中的物理知识 (3).物理不同方面在古代文化中的体现

倪光炯《物理与文化 (1)

倪光炯《物理与文化 (1)
没有严格意义下的实验和归纳法。 例如,只有“勾三股四
弦五”,却没有 a2 + b2 = c2。(少理论思维)
教材中还具体介绍了杨振宁和爱因斯坦的看法。(p.6)
请思考: 对“李约瑟难题”你是怎么看的?
§1.3 试论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的异同(从哲学高度)
一、哲学是什么?东西方 哲学的不同“开局”
思 想
商代始于公元前1600年, 夏代始年是公元前2070年
商王祭祀母亲戊的祭器 —司母戊大 方鼎。 1939年了可南安阳出土, 高133cm, 长166cm, 重875公斤。最 大出土的青铜器
二、中国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做出伟大贡献
造纸:西汉时期蔡伦总结了当时尚处于雏形的造 纸技术,用树皮、麻头、破布、旧渔网等原料造纸。
人的道得、责任(道德理想主义哲学);
道教(老子):崇拜自然界, 天道高于人道,天道比人道更 真实、更合理(自然主义哲学)。
佛教:来自印度,隋唐之世(公元六世纪)达于鼎盛,且中国 化。在中国,不是神创造人,而是人创造神。我国佛教是多 神论, 神妖都是人性化。用超人眼界(脱离尘世间)识别人世 间种种假象,揭示悲剧的根源, 告诫人们如何做人(要忍耐、 宽容、慈悲、苦行;不要贪欲、仇恨、杀生……),为人类心 灵找一片皈依的净土。(宗教哲学)
§1和§2.介绍中国古代科技发展成绩卓著,为什么现 代科学的没有发生在中国? (看到与社会制度, 与科学思 想、方法等的关系)
§3.从哲学高度探讨哲学与科学发展的关系。 §4.从文艺复兴导致科学革命, 到科学与哲学的分离, 再到两种文化融合的提出,这是历史的必然。 §5和§6.可持续发展呼唤东西方文化的融合和两种 文化的融合。
这就是整个自然哲学的基本原理”
思考一下:各种不同专业的人,为什么当他们读完博士时, 得到的头衔叫“哲学博士”(Doctor of Philosophia,PhD)?

《物理学与人类文明》课件

《物理学与人类文明》课件

相对论与量子力学
总结词
颠覆传统物理学观念
详细描述
相对论与量子力学是现代物理学的两大支柱,它们颠覆了传统的物理学观念, 提出了新的时空观和物质观。相对论解释了高速运动和强引力场下的物理现象 ,而量子力学则描述了微观粒子的运动和相互作用。
相对论与量子力学
总结词
推动物理学领域的发展
详细描述
相对论与量子力学的提出和发展推动了物理学领域的巨大进步,它们为原子能、 半导体技术、激光技术等现代科技提供了理论基础。同时,相对论与量子力学也 为其他科学领域提供了重要的工具和方法,如化学、生物学等。
现代物理学的应用
总结词
现代物理学的发展在科技、工业、医学等领域产生了 广泛的应用,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
详细描述
现代物理学的发展涉及高能物理、量子力学、相对论 等多个领域。其中,原子能技术的发展为能源产业提 供了新的解决方案,推动了清洁能源的研发和应用。 同时,电子学和光学的进步也催生了计算机技术和信 息产业的飞速发展,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工作 方式。此外,医学影像技术、放射性治疗等也受益于 物理学的研究成果,提高了医疗水平和治疗效果。
物理学起源
物理学起源于古希腊时期,当时的哲 学家和自然科学家开始对自然界的现 象进行观察、描述和解释,逐渐形成 了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物理学的主要分支
热力学
研究热现象和热运 动的学科。
光学
研究光的行为和传 播的学科。
经典力学
研究物体运动规律 和力的作用的学科 。
电磁学
研究电磁场和电磁 波的学科。
总结词
推动科学和技术发展
详细描述
牛顿力学的发展和应用对科学和技术的进步产生了深远的 影响。它推动了工业革命的进程,促进了机械工程、航空 航天工程等领域的发展。同时,牛顿力学也为其他科学领 域提供了重要的工具和方法。

物理学中的科学文化:科学精神、科学美学与科学人文

物理学中的科学文化:科学精神、科学美学与科学人文
• 道德素养:体现在对科学道德和伦理 原则的遵循和尊重 • 文化素养:体现在对科学历史和文化 的了解和传承 • 审美素养:体现在对科学美学的欣赏 和创造
物理学教育中科学人文素养的培养途径
在物理学教育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
• 教育学生遵循科学道德和伦理原则,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和研究成果 • 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严谨治学,实事求是
• 科学人文素养对物理学家综合素质的影响 • 提高物理学家的道德品质,增强社会责任感 • 提高物理学家的文化素养,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 • 提高物理学家的审美素养,激发创新精神和创造力
04
物理学中的科学精神、科学美学与科学人文的融合
科学精神、科学美学与科学人文的内在联系
• 科学精神、科学美学与科学人文三者相辅相成,共同推动物理学的发展 • 科学精神为物理学的发展提供动力,追求真理、创新和公正 • 科学美学为物理学的发展提供美感,欣赏理论美、实验美和科学家美 • 科学人文为物理学的发展提供价值取向,关注道德、文化和审美
物理学中的科学文化:科学精神、科学美学 与科学人文
01
科学精神的内涵及其在物理学中的应用
科学精神的定义与核心特征
科学精神是一种追求真理、创新和公正的精神
• 真理:科学精神的核心追求,即对客观现实的准确反映 • 创新:科学精神的重要体现,即对现有知识的突破和拓展 • 公正:科学精神的基石,即对科学事实的客观评价和对待
谢谢观看.
Thank you for watching.
Docs
03
科学人文素养及其在物理学教育中的重要性
科学人文素养的定义与构成
科学人文素养是指在科学教育中,培养学生具备人 文精神和人文素养的一种教育目标
• 人文精神:体现在对人性、道德和伦 理的关注和尊重 • 人文素养:体现在对历史、文化和艺 术的欣赏和传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2 现代物理学的方法论
• 认识论和方法论密不可分。从知识结构层次上看,也 许认识论更基础一些。但也必须看清,现代物理学许 多认识往往依赖于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的不断深入才 获得的。本节只讨论方法论的若干方面。
一、模型方法的实质
1. 正确的模型应抓住主要矛盾 从波尔模型的成功,可以看出:一种“模型”往往是 指理论上比较直观的图像。能否成功取决于是否抓住 了问题中的“主要矛盾”,如果正确地抓住了,就能 够使由此模型理论所得到的结果与实验相符,或者可 以合理解释历史上难以理解之谜。玻尔模型的三个假 设抓住了原子结构的“主要矛盾”,所以取得了成功。
三、测量与信息
1. “信息”的来源 问题的关键是对“信息”来源的认识上。许多科学家 或明说或默认“信息的客观性”。相反,我们认为 (也是物理学和自然哲学的发展告诉我们的):信息 不是客观存在的,而是主体对客体作测量时才共同制 造出来的。
• 过去由于测量手段太弱,以为只是把“客观存在”的 信息(如X和Px)如实地反映出来,现在我们才懂得: “测量”过程不是一种简单的“反映”过程,而是一 种“变革”过程,“信息”乃是“变革”的结果。矛 盾只有当充分尖锐化时才有可能被认识,这种认识在 20世纪粒子物理学的发展中更是明显地被揭示出来。
1 v2 / c2
1 v2 / c2
则由上面提到的正交变换可立即得到洛仑兹变换关系 式。
对此,爱因斯坦对他老师的发现极为赞赏。由此可以看 到人们可以利用眼睛看不见的对称性来作为建立新理论 的出发点,对称性在20世纪物理学的理论发展中确实起 到了重要的作用。
从方法论上讲,以尽可能少的普遍的基本原理(对称性)作 为前提(出发点),用严格的数学演绎推理,导出各种特殊 的可供实验检验的预言。这种“从一般到特殊”的演绎 法,从相对论开始,在物理学中迅速成熟起来,发展到 量子力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D2=(x1-x2)2+(y1-y2)2 =(x1’-x2’)2+(y1’-y2’)2
这种“平移不变性”反映了空 间的“均匀性”。
(2)转动对称性(转动不变性)
当oxy坐标系绕o点以z轴为转 轴和钻过一个角度Ө,变为新 坐标ox’y’时,P点坐标有关系:
x→x’=xcosӨ+ysinӨ
y→y’=-xsinӨ+ycosӨ 上述变换称正交变换。直线 OP的长度L保持不变
第十章 物理亦文化
§10.1 现代物理学的认识论
“科学的全部都不过是对日常思维的一种精炼。”
“认识论要是不同科学接触,就会成为一个空架子。 科学要是没有认识论--只要这一点是可以设想的 --就是原始的混乱的东西。”
——爱因斯坦
一、认识论的相对性原理
1.爱因斯坦勇敢地建立了“狭义相对论”。他从批判 “绝对时间”入手,强调“同时性的相对性”,并用 一条“光速不变原理”导出了洛仑兹变换公式,于是 描述物理现象规律的微分方程式在洛仑兹变换下保持 形式不变,这就是“相对性原理”的严格表述。
要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 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你要知道原子的组织和性 质,你就得实行物理学和化学的实验,变革原子的情 况。”
四、物质结构的演变
• 西方哲学关于原子论的观点和分析归纳法,直接促进 了自然科学对物质结构的研究。正是100多年中大量的 实验事实和一些难以理解的“谜”一再昭示我们,关 于物质结构观念的不断变化,促使人们对物质世界的 认识从微观到宏观越来越深入。
2. 建立模型要仔细分析条件
由于客观事物的复杂性,同时存在的矛盾不止一种, 且不同条件下所突出的主要矛盾也不一样,原来略去 的次要矛盾有可能上升为主要矛盾。
• 仍用玻尔模型例子,玻尔模型成功地揭开了氢光谱之 谜。但是随着实验水平的提高,原来的一条氢光谱线, 实际包含了波长很接近的许多条,称为光谱线的精细 结构。对它的解释必须考虑电子的自旋运动和绕核的 轨道运动之间的相互作用。这在当时的波尔模型中是 思路的“次要矛盾”。
• 狭义相对论的伟大胜利证明爱因斯坦思想方法的高明。 他的高明首先在于把“观察者” s和s’作为认识主体 放进理论中去。
• 正如他所说的:“物理学的概念是人类智力的自由创 造,它不是(虽然表面上看来很象是的)单独地由外 在世界所决定的。”
2. 认识论的“相对性原理”
思考:
推广爱因斯坦的思想方法,认识论的“相对性原理” 可表述为:你既然要谈认识,便首先必须把自己作为 “认识主体”放进去,其次要考察客体所处的环境。 任何一种事物,都只有在相对于其他事物的运动和变 化中才能被认识,当脱离它的对立物(既其环境,包 括认识主体及测量仪器在内)而孤立地(即抽象地) 存在着的时候,势必成为神秘而不可理解的东西。
• 费曼参加1986年美国挑战者号载人宇宙飞船起飞后爆 炸一事的原因分析。他以敏锐的物理分析和通过示范 实验,判断出原因是低温下橡皮垫圈硬化破裂导致燃 料泄漏。
3. 模型方法的使用是反映了研究者的一种直觉的形象思 维能力,这也是一种超逻辑思维。可是在自然科学研 究中,不仅需要形式逻辑和数学推理的能力(人左脑 功能)也需要(甚至是更需要)一种超逻辑思维能力 (右脑功能)。
• 因果性原理在量子物理基本规律的讨论中受到了挑战, 量子物理的基本规律是统计规律。哥本哈根学派甚至 认为:大自然的一切规律都是统计性的,经典因果律 只是统计规律极限。而爱因斯坦等人则表示不同意量 子理论对自然界的描述本质上是统计性的,并认为量 子力学理论不完备(见§6-5)。
(x1-x2)2-c2(t1-t2)2=(x1’-x2)2-c2(t12-t2’)2 那么洛仑兹变换也可看成是某种“正交变换”。
他把图b中的y轴改成一个虚的时间轴: y→ict,y’→ict’.
转角Ө→iξ,且实的ξ通过下面双曲函数关系式与s和s’ 间的相对速度v联sinh v / c
§10.3 从相对真理到绝对真理
• 爱因斯坦:“相信世界在本质上是有秩序地和可认识 的这一信念,是一切科学工作的基础。”这表达了科 学家对于真理可认识性的坚定信念。同时科学家也清 醒懂得:一切具体的真理是相对的而非绝对的,我们 只能通过对相对真理的认识不断地逼近绝对真理。
• 真理判断的标准首先是实验,然后看理论是否越来越 简单(简单性原理),是否越来越统一(统一性原理)。
二、对称性在物理学中的地位
1. 什么是对称性 对称性是指物理规律(或可观察量)在某种(本质上不可 观察的)变换下保持不变的性质。下面介绍两种对称性:
(1)平移对称性(平移不变性)
在坐标系平移后P点的坐标 (x’,y’)可表示为:
x’=x-a,y’=y
若有两点P(x1,y1)与Q(x2,y2),则 其距离的平方在平移前后是不 变的,即有:
• 波尔有一句精彩的话“物理学的任务并不是去发现大 自然是什么样的。物理学关心的是我们对大自然可以 说些什么”。
2.我国哲学中的论述
• “客体本不含信息”是我国哲学“古已有之”的观点, 西方的康德哲学也已殊途同归了(见§1-3,三).
• “信息来自变革”在我国哲学中也有悠久的历史,孔 子说过:“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1937年毛 泽东在《实践论》一文中说:“你要有知识,你就得
二、什么实验最美
• 物理学首先是一门实验科学,几乎所有物理知识都来 自实验的的观测。2002年5月物理杂志《Physics World》由读者投票评选出了物理学中最美的10个实 验。
• 关于这些实验美在何处的介绍见教材,这里从略了。 • 总之任何理论都必须接受实验检验,然而这不等于说,
理论完全出于被动地位,有时候正要靠理论才能决定 人们要做什么样的实验以及在实验中可看清什么。
L2=x2+y2=x2+y’2
同样,若还有一点Q,则PQ的 长度也保持不变。这一转动 不变性是空间“各向同性” 的反映。
2. 从洛仑兹变换也可看成是某种“正交变换”来看对称性 的重要性
爱因斯坦的老师,数学家闵柯夫斯基在1905年爱因斯坦
建立狭义相对论后,他灵机一动:即然洛仑兹变换能保 持两个“事件”的“空—时间隔”不变(见8-2-7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