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君主论有感800字五篇
君主论读后感3000字

君主论读后感3000字《君主论》读后感《君主论》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政治哲学家尼科洛·马基雅维利的一部重要著作。
该书被公认为政治学和现代政治思想的开山之作,并对当时和后来的政治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阅读《君主论》后,我感受颇深,深刻认识到了马基雅维利的思想观点,也对政治权力的运行与维护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马基雅维利在《君主论》中提出了一种独特的统治理念,他认为君主作为国家的统治者,应当通过掌握绝对权力来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他坚信维护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为此君主甚至可以不择手段地运用权力和政策。
这一思想让我颇为震撼,同时也让我对政治权力的运作方式产生了深思。
马基雅维利对于政治权力的观点有一定的现实主义成分。
他强调政治家应具备足够的智慧和机警,以察觉到身边的潜在威胁,并对其做出妥善的回应。
他主张君主应当表现出独裁和冷酷的特质,以此来维持国家的稳定。
虽然这一观点与我们当代社会追求民主和人权的价值观似乎存在冲突,但我也能够理解马基雅维利所强调的实用性和政治现实。
此外,在读《君主论》的过程中,我还觉得马基雅维利充满了对人性的洞察力。
他认为人性本质贪婪而自私,只追求自身的利益。
在政治中,这种自私的本性被放大,因此君主必须能够洞察人心并以之为己用。
这种对人性的深刻理解,令我对政治和人际关系有了新的认识和思考。
虽然《君主论》在一些地方给人一种冷酷无情的感觉,但我想他所强调的是为了维护国家的利益以及君主的权力稳固,而非追求权力的滥用和暴力。
在当今社会,政治挑战和复杂性愈加突出,读完《君主论》让我认识到,面对政治权力的运作与维护,我们需要充分理解不同的政治理论和观点,以便更好地分析和处理政治问题。
总结而言,读完《君主论》给我带来了深刻的思考。
马基雅维利的政治观点既启发人,又引发了对现代政治及统治的考量。
他对政治权力的洞察和对人性的理解,让我对君主治理的道路有了新的思路和视角。
尽管我并不完全认同马基雅维利的政治思想,但《君主论》对我个人政治观念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也让我深刻认识到政治权力的复杂性和重要性。
君王论读后感_君王论读书心得【5篇】

君王论读后感_君王论读书心得【5篇】君王论读后感篇一《君王论》是马基雅维里的代表作之一,文中作者以其平实的语言、惊世骇俗的观点,论述了为君之道。
浅读《君主论》一书,我以为其中的闪光点有二:一为政治理论部分,一为军事理论部分。
在政治理论部分,马基雅维里毫不掩饰他对道德的唾弃。
他以人性恶的观点为基础,指导为君者为达到目的不必顾及道德。
此观点历来所受非议颇多,也正是如此,马基雅维里被称作把政治学与伦理学分离的第一人。
马基雅维里在其多年的个人政治生活经验以及对古代历史研究的基础上,得出结论:为了政治目的,道德的善恶是没有必要去过问的。
但正如罗素所说的,"不过有时候,当他肯让自身说出他所希求的目标时,这些目标却是我们大家都能赞成的。
附丽在他这个名字上面的习见的丑诋,大多乃是由于为善者的愤怒--这些人是最恨将坏事坦白认做坏事的。
"在这一点上,罗素对马基雅维里的《君王论》显然是抱着赞成的态度。
罗素说的或许有理,的确有很多伪善者最恨将坏事坦白认做是坏事的,但维系人们基本生活的伦理道德绝不是如此简单的就可以被一句话概括成道德就是伪善的。
关于这一点,我以为,马基雅维里以人性恶为基础,进而揭示了政治的规律,的确应该说他发现了真理,这是他的贡献。
但同时,他却又向君主宣扬了这一真理。
宣扬真理就是好的吗?我们知道真与善是两个不同学科的不同概念,真的东西绝不一定是善的,恰恰相反,很多真的事物却是丑陋的。
马基雅维里向君主宣扬他所发现的真理并非是宣扬善良之道,而是在宣扬邪恶之术,尽管这是真理,但绝没有人会认为宣扬邪恶之术是正确的,只是被它的真理表面所掩盖了。
马基雅维里发现了政治学的真理,这是他的伟大;但他没有努力向善的方面努力,却反过来宣扬这样的真理,我以为,不能不算是其人格的缺陷。
尽管如此,马基雅维里的最后目的似乎是好的、是善的:无疑,这是典型的功利主义思想。
为了终极目标的功利主义是不是可行我们暂且不论,就眼前目标而言的功利主义绝对是行不通的。
君主论观后感600字范文5篇

君主论观后感600字范文5篇《君主论》整本书的立论基础,即马基雅维利的人性恶理论。
你是否看过这部作品?看完之后你有什么感想呢?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君主论观后感,方便大家学习。
君主论观后感1公元626年7月,秦王李世民在玄武门发动兵变,亲手射死他的哥哥、太子李建成,弟弟李元吉也死于这场兵变。
为斩草除根,他把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子女全数杀死。
在儒家道德伦理中,这种行为是很难辩护的。
或许因为心存歉疚,李世民励精图治,成为一代明君,得到了后人的谅解。
杀死兄长、骨肉相残的人伦惨剧,被淡化为“夺嫡之变”。
类似的,还有发动“靖难之役”、夺取侄子帝位的明成祖朱棣。
很多历史学家都费尽心思为他们辩护。
假如他们能够读到意大利思想家、历史学家马基雅维利的这段话,一定会引以为知音的:(君主)应该警惕自己不要沾染可能危及政权的恶名。
如果做不到,放纵一下也没关系。
进一步来说,就算是坏事,如果不做就很难维持自己的政权,那就应该毅然决然去做,不要担心坏名声招来别人的谴责。
归根究底不难发现,有些事情看来是美德,化为行动却带来毁灭;也有些事情看来是邪恶,化为行动却能保障君主的安全和百姓的福祉。
也就是说,君主是有另外一套道德标准的:只要有利于国家的繁荣和政权的巩固,就不必受普通道德伦理的约束。
这个道理,马基雅维利在《君主论》一书中讲得非常透彻。
《君主论》还提出,君主既要像狐狸一样的狡猾,又要有狮子一样的力量;关键时刻,君主完全不必信守诺言:“一旦违反自己的利益或是当初承诺的理由消失时,明智的君主既不能也不应该信守诺言。
”“无数现代的例子可以证实,君主永远不会欠缺正当的理由粉饰自己背信弃义的行为。
”这些惊世骇俗的言论,使得《君主论》成为西方思想史上的一部奇书。
很多人都为它的非道德言论而侧目,甚至一度被教廷列入禁书。
但都挡不住它跨越时空的传播趋势。
作为政治哲学领域的经典之作,国内已经有多个《君主论》译本。
果麦文化出版的这个版本,是台湾翻译家吕健忠的译本。
读《君主论》有感

读《君主论》有感在我读完《君主论》后,我有很多的启发与感受,马基雅维里在14世纪就已经提出了现在为我们所适用的学说和方法,这让我非常的震撼。
虽然有很多人认为他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并以“马基雅维里主义”这种贬义词来界定他,但他的思想的确还是有可鉴之处的,接下来,我主要谈及三点。
第一是在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关系上,《君主论》中提到,“在人们已经习惯了在君主后裔统治下生活的世袭国里保持政权,比在新的国家里困难小得多。
因为君主只要不触犯他的皇宗皇祖的制度,如遇有意外事件,则随机应变,这就足够了”以及“世袭的君主得罪人民的原因和必要性都比较少,因此他自然会比较为人们所爱戴。
除非他异常恶劣,惹人憎恨之外,他的臣民自然而然地向着他,这是顺理成章的。
而且革新的记忆与原因,由于统治已经年代久远并且连绵不断而消失了;因为一次变革总是为另一次变革留下可以继续进行的条件的”,这两段话可以结合当现代,在我们谈及百姓对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满意度的调查中,从中央开始省、市、县、乡人们的满意度依次递减,这也是由于百姓的个人利益与中央之间没有直接的冲突,中央下达指令后,是由各地政府执行,所以百姓对中央政府的满意度要高于其他的地区政府。
也是因此人们对总书记的工作满意度较高。
第二是在沙皇亚历山大二世改革失败的经历上,在《君主论》中提到,“如果一个人由于人民的赞助而成为君主的话,他应该同人民保持友好关系。
因为他们所要求的只是免于压迫,君主是能轻而易举地做到这一点的。
但是一个人如果同人民对立而依靠贵族的赞助成为君主的话,他头一件应该做的事就是想方设法争取人民……我只是断言:君主必须同人民保持友谊,否则他在逆境之中就没有补救的方法了”。
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虽然进行了了农奴制的改革,但却是不彻底的,改革中提到“规定全部土地为地主所有,农民按照规定赎买一小块土地,赎金数额为土地实际价格的两三倍,农民支付一部分,其余由政府以有偿债券的方式代付,农民必须在49年内还清本息。
政府论与社会契约论(君主论读后感)原创论文

政府论与社会契约论(君主论读后感)原创论文第一篇:政府论与社会契约论(君主论读后感)原创论文《政府论》与《社会契约论》然而,这时统治英国的斯图亚特王朝却不顾时代的要求,反其道而行之,大肆宣扬“君权神授论”和“王权无限论”,试图进一步强化王权,削弱议会的权力,把混合君主制推向大陆式的绝对君主专制轨道。
于是,一场宪政革命便不可避免地爆发了。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的作者出于对“光荣革命”进行辩护和理论总结进行了这样一系列的论证。
洛克首先指出,那些鼓吹“君权神授”和“无限政府论”的谄媚者将一切建立在因为“人生而不平等”,所以“一切政府都是绝对君主制的理论”之上。
其次,剥离了“选任”和“创造”两个概念。
然后,从《圣经的》原著出发驳斥了亚当拥有对于人的统治权(由于上帝创造了亚当,而君主是由上帝创造的,所以这里沿用亚当代替上帝“指定”的君主)。
同样的,诺亚的子嗣们也无法继承这种统治权。
进而,一个人也不能基于对土地的所有权或财产权而取得对别人生命的正当权利。
《社会契约论》是18世纪文艺复兴时期法国伟大的思想家——让?雅克?卢梭的代表作。
18世纪的欧洲,在经历了漫长、黑暗的政教合一的封建专制之后,伴随着技术的进步和新的生产方式及新的社会阶层的出现,一股新的社会思潮渐渐兴起,他们试图在旧的社会体制上建立一个全新的合理、合法、符合人性道德、保障人民权利的社会形态。
其中对历史产生巨大影响的就是1762年出版的《社会契约论》。
在法国大革命中,它曾被大多数革命领袖奉为革命的“圣经”,它成为18世纪法国和美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理论纲领,其“主权在民”的政治理念一直影响到现代社会的各种政治制度。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新华社旗下的新华网读书频道也把它列入“两会代表推荐书目”之一。
卢梭的《社会契约论》有两个理论前提:人生而自由、社会秩序神圣,其理论的特点是反对暴力——不管是政府的还是个人的,其要解决的问题是:“把权利所允许和私利所期望的结合起来,使得正义和功利不再分割”。
《君主论》读后感【三篇】

《君主论》读后感【三篇】《君主论》读后感篇一“君王需兼有狮子的凶残与狐狸的狡诈,为达到政治目的,能够不择手段。
”———题记《君主论》这本书一开始是马基雅维利为了向美第奇家族证明自己的效忠之意而出现的。
他只想得到允许,重返公共生活。
因为在此之前,一直效忠于共和国的他在其领导失败后并没有随首脑们离开,而是留在佛罗伦萨等待美第奇家族归国并祈求能为国家效力,不过美第奇家族并不愿意那样,而是将他以莫须有的罪名逮捕入狱,虽然最终被营救却也只得远离公共生活。
而命运的双手总是玩弄马基雅维利,当马基雅维利在有生之年的最后一年中,终于获得美第奇家族批准返回佛罗伦萨的公共生活,但是那一年,德意志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大败罗马教皇,罗马教廷支持的美第奇家族再次被佛罗伦萨的人民*和驱逐,佛罗伦萨共和国恢复。
这样马基雅维利再次被驱逐出公共生活。
这个年,他悲惨去世。
直到400年后,他的梦想才得以实现意大利才统一。
虽然这本书总是被评价为是一本毁誉参半的奇书,一直被奉为欧洲历代君主的案头之书,政治家的指南,统治阶级巩固其统治的治国原则,人类有史以来对政治斗争技巧最独到最精辟的解剖。
但是在我看来,这本书应该被放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来细细琢磨而不是以现在的道德水平来衡量当时状况下的事情,从而得出错误的结论而如普通大众一般觉得这本书是如此邪恶。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意大利仅仅是又一个又一个很小的国家构成的,它并非一个统一的整体。
它的经济并不是那么发达能够直接抵御外敌,它们必须联合却又互相抵触着。
每个意大利的城市共和国都希望通过自己的力量来维持一种政治生命,但是因为贵族和人民之间的以及贵族各党派之间长期冲突使得城市共和国无法建立一个强有力的政府,这种冲突带来了暴政。
所以,在这种历史背景条件下,我觉得《君主论》所宣扬的观点是准确的,因为各种历史的种种迹象也曾表明只有强有力的甚至是偏激的政治领导去统一混乱的局面后,逐步改善才能够达到一种和平。
如果没有如同《君主论》中那样强有力的就不能完成统一从而使国家和平安稳。
读《君主论》的后感

读《君主论》之后感我作为一个和政治相关的学生,其实在政治方面没有太多的知识积淀。
在和老师平时的课堂交流过程中,就从来没有过极其让我心动的感觉。
自从有了开始写这篇论文,我热衷的迷恋上了“现代政治学之父”马基雅维里所著《君主论》。
由于自己的文学的及其他知识面的不够全面,很少就听过这个样有名的大家,现在对《君主论》和马氏有了很高的热情。
我有幸的读了这本10万字左右的小册子,花不了太多时间,所以我深有体会而不由得有一些感想。
从很多方面探讨了君主该如何保住自己的权利,如何治理国家,这么多方面中,我对马基雅维利认为君主该成为一个怎样的君主,应该具备哪些品质很感兴趣,所以我想着重谈一下我对这些问题的看法。
马基雅维里的一生也是有着传奇的色彩。
他把政治学的基础由道德移向了权利,从而在政治史上掀开了新的一页。
在这之前的时代,欧洲的政治在思想史上的流行是由道德支配的观点。
一代又一代的思想家在正义,美德,正面的观点下设计的一个接着一个的柏拉图式“理想国”。
但是马基雅维里认为“许多人曾今幻想那从未有人见过更没有人知道曾今在哪里存在过的共和国和君主国。
可是从人们实际上怎样生活到人们应当怎样生活,其距离是如此之大,以致一个人要是为了应当怎样而忘记了实际怎样,那么他不但无法存在,而且会自取灭亡。
”他的观点对后世的影响很大,从现实的角度出发,他虽然认为君主就必须有正常人的那种美德,就比如诚实、慷慨、守信,仁慈等等,这些当然是值得赞扬的君主不是一般的人,其实就就必须在骨子里有一种吝啬的品质,都说君主没有慷慨,其实这种所谓的慷慨就慷他人的慨,君主最应避讳的是轻视或憎恨,而慷慨就会带来这两者。
可是在马基雅维利心中,残酷从某种角度来说才是真正的仁慈,“他比起那些由于过分仁慈,坐视发生混乱,凶杀,劫掠随之而起的人说来,是仁慈得多了,因为后者总是使整个社会受到顺还,而君主执行刑罚不过损害个别人罢了”。
另一点想说的是,从古典政治学到现代政治学的发展。
读《君主论》有感

二、感想1、《君主论》的局限性①、因著书原因而来的局限性马基雅弗里写这本书就是为了引起君主的注意。
当然我并不否认所有为了求官所作的文章。
许多伟大杰出的人也写过这样目的的作品,写出过颇有见地的真诚思想。
这些人无论是以什么目的写文章都是在负责的说话。
而马基雅弗里不是这样,他的说法中看不到他的真诚思想,他教唆君主“要有些兽性”的话对社会造成的影响他没有考虑到。
马基雅弗里声称他是完全为君主着想,也说为君主着想就应该站在百姓的立场上。
但是他并没有这样做。
首先他没有完全为君主着想。
如果他为君主着想就不能给君主写这样露骨无遮掩的文章。
他把君主可能会使的手段和伎俩都公之于众,还用最邪恶的想法解说君主各种做法的原由,让君主再也不能使用。
用了会被看轻会被唾弃,不用又找不到更好的解决办法按马基雅弗里的说法不用就会亡国。
他让一个君主左右为难。
君主又怎么会因为一个让自己左右为难的文章而中用这个写文章的人呢?其次他也没有站在百姓的立场上。
他并不了解人民根本没办法站在人民的立场上。
他把百姓当作了傻瓜。
他说只要一个人去进行欺骗总能找到愿意被骗的人。
他说君主只要显得有道德就可以了。
君主应该伪装好自己。
他不知道纸包不住火,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
就算骗的好会有很多人上当,但一个人的觉醒便可以燎原!即使是全国大部分的人都能被君主欺骗得住,那这个君主如何靠着这一群傻子去对付那些能识破他的聪明人?如何能保证这些被你欺骗的臣民不会被伎俩更高的人骗去成为别人的臣民别人的力量?相信人民容易骗本身就是一种自欺欺人。
他不懂人民,站在人民的立场也就无从说起了。
②、在时空方面的局限性因为《君主论》是为了当时的君主出谋划策的的小册子当然不会面面俱到,书中所涉及到的问题都是当时当地的君主可能会遇到的问题。
书中用于论证他观点的例子也是那时欧洲发生的事。
例如他认为世袭得来的君主国比新建的君主国好治理,那是因为他所处的那个时期。
马基雅弗里想不到当一个君主国世袭统治到将近三百个念头的时候所面临的问题比一个新建的君主国要多得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生君主论有感800字五篇 咀嚼书中的宁静,体会其人生滋味。读书,可以让读者在迷茫中找到出路;在书海中,找见自身的启迪。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准备君主论有感内容,仅供参考。
《君主论》的成功在于它顺利的在欧洲诞生,城邦林立,强敌环饲的佛罗伦萨给与了霸权理论得天独厚的土壤。彼时的欧洲,有限的辖地造就了一大批村长国王和县长国王,统治的本意变成了生存而不是享受。于是乎,卑鄙就成为了卑鄙者的通行证,无耻也成为
了无耻者的座右铭,成王败寇的差别就在于比别人再多无耻一点点。本书便给众多的强盗头子们提供了机会,也给人性中的阴暗面找到了一个貌似正当的理论基础。剩下的工作,
便是欧洲强盗们如何更好地践行这套理论,印证这套理论,最后放之四海皆准。
马基雅维利是个直率的功利主义者,直率的甚至有些可爱。老马同志认为人之初本善或是本恶已无需争论,他在书中一针见血:“因为关于人类,一般地可以这样说,他们是忘恩负义的、容易变心的,是伪装者、冒牌货,是逃避危难、追逐利益的。”然后他又进一步指出:“对于一个君主来说,不仅不必具备各种美德,而且还要保留那些不会使自己亡国的恶行。”他精辟的言辞锋芒毕露,字里行间已经具备了杀人的潜质。东方和西方,一进一退之间,日后发展的道路便清晰了起来。所以,并不是“帝国主义亡我之心不死”,而实在是我们纯真的眼里融不进沙子,风沙一来唯有放弃抵抗而已。
五百年过去了,《君主论》却并没有湮没在历史的风尘中,它就像一把利刃,随时戳穿着政治主宰和商业寡头们的种种谎言。马基雅维利随时在提醒我们:强者与道德无关,强者与宗教无关,强者只与自己有关。关于我们通常认为的各种美德,老马有如下一段描
述:“当遵守信义对自己不利或原来使自己作出诺言的理由不复存在时,一位英明的君主绝不能够、也不应当遵守信义。但君主又必须深知怎样掩饰这种兽性,并须做一个伟大的伪装者和假好人,要显得具备一切优良品质。因为群氓总是被外表和事物的结果所吸引,面这个世界里尽是群氓。”老马看透了。世界越来越小,竞争却愈加激烈。无论是战争社会还是商业社会,“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说法颠扑不破。1998年金融危机,伪善的西方政客和资本家们联手吹大了东南亚的经济泡沫,人们突然发现天堂和地狱竟仅一纸之隔,第三世界的“群氓”们被狠狠的欺骗和抛弃。如今,次贷危机的影响又席卷而来,马基雅维利的徒子徒孙们多少年前开始的游说收到了效果,他们表里不一,大发其财,其苦果却要由全世界的人来承担。战争没有一天停止过,掠夺也没有一天消失过,君主们却悄悄发生了转变,他们被上文明的衣衫,行使文明的欺骗。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但相同的结局绝不会再次上演。得益于国人眼界的不断拓展,知识层面的持续扩大,我们在今天能够看到《君主论》这样一本影响了后世众多政治家、企业家、帝王和流氓的著作,也看到了辉煌成就之前的龌龊手段,了解了他们一袭晚礼服下面的满身脓疮。洋务运动时期,朝中的大佬们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在商业竞争极端激烈的今天,我们更应当利用他们的思想,完成自己的崛起。 《君主论》这本书描述的是君主应该怎样进行统治和维持,认为军队是一切国家的主要基础,君主要拥有自己的军队,并应靠残暴和讹诈取胜。认为君王在统治之时要以实力原则,不择手段去实现自己的目的,同时要效法狐狸与狮子,有狐狸的狡猾,狮子的勇猛。
首先谈谈这本书给我的感受,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是全新的一种感觉,它就好象是教我如何去做一个高深莫测的“坏人”——一个有领导魅力的管理者。因此,我被其深深地吸引了。
在西方政治思想,从柏拉图开始,政治家都是在人性善论的基础上阐述他们的政治思想的,认为理性是人与生俱来的。同样,马基雅维利继承了西方人本的政治思想,以“人”的眼光研究政治问题,首要前提便是对人自身的肯定。这不禁让我反思我们国家主权高于人权的言论,国家不应该是以人民为主体吗?要把人民立足于世界范围内,人民不仅仅是国家的人民更是世界的人民,我认为人权应该高于主权。而本书中的作者也强调人的作用,反对宿命论的消极世界观。“许多人认为人类智慧是不能改变命运的,对此他们没有必要费心劳神地干事业,只能听天由命、随波逐流。但是人类的主观意志并非完全不顶用。其实命运主宰着我们一半的活动,而我们另一半的活动是由我们自己支配的”“命运就像一个女人,想要征服他就应该痛打她,将她击翻在地”。
可见,马基雅维利并不否认命运(规律)的作用,看到了客观规律与外在条件对社会和人生的制约作用,但他更强调人自身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他认为对待机遇也是如此,“机会使选择的形式有了内容。没有机会,他们的意志力就没有用武之地;而没有意志力,机会只有徒然溜走”“所以,机会成就了这些人的伟业,而卓越的才干使他们得以洞察机会,并利用这些机会,使祖国日益昌隆”。马基雅维利十分清楚机遇与人自身能力的关系,强调两者的结合。这在当时是绝对的人文主义思想,至今也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马基雅维利坚持人性本恶的主张,他是在人性恶的基础上阐述他的政治思想的,这与荀子的“人之初,
性本恶”的说法如出一辙,但不同于荀子劝解人们要学习,以弥补自身的不足,他是从不同的角度说了解决方法,他说道:“谁促使他人强大,谁就自取灭亡,因为这种强大是他运用才智或诉诸武力促成的,而强大了的人们都会对这两者心怀猜忌”,而为了凌驾与民众之上而来统治民众,君主必须是一头狐狸以便认识陷阱,同时又必须是一头狮子,以便使豺狼惊骇。
那么,人性到底善还是恶呢?貌似这是一个没有正确答案的问题。古今中外思想家都思考过这个问题,不同的答案得出了不同的结论,从而形成各自不同的思想主张。中国儒家思想主张“人之初,性本善”,从而把道德教化作为政治统治的重要手段,中国古代政治也就和伦理不可分了;而西方教类认为人人都有“原罪“,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化,所以必须建立一系列制度法制来分权制衡。这个问题真的很难回答,再善良的人也不可能没有一丝恶念,而再邪恶的人心灵深处也不可能没有一处柔软的地方。也许善恶是统一于人当中的吧,善中有恶,恶中有善,无法分离。他对与人性的假设,就现在管理学的角度来说,是符合y理论的。马基雅维利认为,人类天生都是自私自利,见利忘义的,人类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满足自私的欲望,都是无一例外地受利益的驱使,毫无社会道德而言。人可以
忍辱而事杀父之仇人,却不能不切齿于侵夺他财产的人。因此在马氏看来,人都是狡猾虚 伪的,人民服从君主是出于万不得已,遇到可能,他们就会掉头去反抗。假如人民可能自择,他们必然随其本性,惟恶是从。因此,君主统治与其用爱不如用威。
一个想流芳百世的君主肯定希望自己留下一个仁慈的美名,可是在马基雅维利心中,残酷从某种角度来说才是真正的仁慈,“他比起那些由于过分仁慈,坐视发生混乱,凶杀,劫掠随之而起的人说来,是仁慈得多了,因为后者总是使整个社会受到顺还,而君主执行刑罚不过损害个别人罢了”。对于马基雅维利的这个观点,我不敢苟同。我觉得他说对于有罪的人要严厉残酷的打击,这点本身没有错,姑息养奸只会造成更大的损失。可是如果君主本身是昏庸的,他认为有罪的人恰是无罪的,那么作为一个残酷的君主肯定就会滥杀无辜,人民也会人心惶惶,在这样的情况下,国家怎么可能会稳定呢?所以说残酷的君主未必如马基雅维利认为的那样能给人们带去更大程度上的稳定。
君主是受人爱戴好呢还是被人敬畏好呢? 如果说两者只能择其一的话,我和马基雅维利的选择是不一样的,他认为被人敬畏好。为什么呢?我想他是这样想的,如果有人威胁让我去打我的老师,不去的话就会对我拳打
脚踢,那我肯定会按他的威胁做,因为冒犯一个我爱戴的人比忤逆一个我敬畏的人简单多了。那么依次类推,人民反抗一个他们爱戴的君主比反抗一个他们敬畏的君主要简单多了,道理是对的,可是如果人民爱戴一个君主的话,人们为什么还要反抗他呢?如果人民非常敬畏一个君主,敬畏到怕有他的统治自己的生命就不能保证的话,人民事很可能造反的。就像人们爱戴李世民,所以根本就没想过要反他,君主之位自然就坐得稳了;人们虽敬畏秦二世,可最终为了保全自己不得不反,秦始皇期望的千秋万世就可怜的终结于二了。
有人把马基雅维利在《君主论》中提到的一些观点称为马基雅维利主义,之后马基雅维利主义就成了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强权至上主义的代名词。我虽然对马基雅维利提出的
很多想法并不是很不赞同,但我还是认为做君主毕竟不是做一般的人,还是需要一些像马基雅维利说的吝啬,狠毒的品质去管理国家和人民的。
君主应该成为一个残酷的人还是仁慈的人?当有人阻碍甚至威胁到君主的统治时,就应该狠下心来抓住时机将对手铲除,能短时间内一次性消灭干净,而不是长时间的一个接
着一个的消灭,不然社会长时间被白色恐怖所笼罩,无法正常生产生活,阻碍国家发展不说,群众也很可能造反。而短时间残酷,在人们心目中一时间会产生巨大的震撼甚至恐惧,
但人们最关心的是自己的财产和生命安全,其他不太相关的少数人的生命财产的丧失,随着时间的推移,便会淡忘。所以很长痛不如短痛。
君主是受人爱戴好呢还是被人敬畏好呢?别忘了李世民的仁政的基础也是建立在军队上的,李家的天下是军队打下来的,唐朝之所以灭亡离不开对军队控制权的丧失。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群众的力量团结起来是无比强大的,甚至强大的军队也无法与之抗衡,但君主不能像控制军队一样管制人民,但他能通过军队,法律,刑法等使人们产生敬畏,但又不至于引起人们的憎恨,产生反抗的情绪,从而维持统治。马氏说过受人爱戴是建立在他人的意志上的,而被人敬畏则建立在君主自己的意志上,这便是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