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欺骗”可能是教育的最高境界——值得家长、教师一看

合集下载

教师的最高境界

教师的最高境界

时,一般人看到我在经脉上穿针管放血 、在皮肤上敷药等大动作 ,所以以为我的
医术最高明。”
我 以为 ,评判教师水平高低 ,也 与扁鹊先 生评价 自己和兄长的情形颇 为相 似 。谁都知悉 ,学校最重要的资源当属于师资 ,究竟怎样的教师才算得上是高水 平 ?在基础教育阶段 ,缘于应试教育 的强大压力 ,不少人认为 ,把课本吃透 、对 中考或高考具有独到的研究 ,能卓有成效地大面积提升学生 的考试成绩 。
( 自《 摘 给教师的建议》, 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 )


・ 教 师 发 展 专 业
怎 样 的 教 师 才
算 得 上 高 卜平 ・ 志 吴强
扁鹊妙答魏文王的小故事 ,我多年前 阅读原文时 ,只是觉得很有趣 ,一笑了 之 。近些时 日,无意间又阅读 了这篇短文 ,或许是人生阅历更加丰富的原因,看 过之后 ,竟然一下产生 了与教师评价相关 的问题 。 为叙事方便 ,不妨先在此引用一下这个故事——
嘲 隅
教师自 勺最 离 境 界
● 毛洪其
上个世纪末 ,一个法国教育家作了一个预言 :2世纪最重要也是最艰 巨的任 l 务就是让教师闭上他的嘴。当时不以为然 ,现在省悟:这老头——厉害 !说话 , 教师生存的工具 。大学生管老师叫 “ 讲师”,中小学生称老师为 “ 叫师”。后者 显然是笑谈。 直 以来 “ 讲”的好坏是评价老师的标准 ,是否 “ ”是评价学生表现的 听讲 标准。于是老师借着 “ 讲”作掩护 ,独霸课堂 , “ 讲”得天 昏地暗 ,房倒屋塌 。 有人甚至忽悠到 电视台 ,捞个 “ 著名”的牌坊。 小时候 ,由于没饭吃,凡是能拿来充饥 的妈妈就先 嚼碎了再塞在我嘴里 ,现 在供婴儿可吃的东西多了,没有一个母亲这样做 ,也没有一个孩子吃从妈妈嘴里 吐出的东西 。母亲的身份转换了,可教师的身份依旧。自己弄得半生不熟 、半整 不烂 ,非要往学生嘴里填 ,弄得学生恶了巴心的。 “ 教师”还是 “ 嚼师”。 不说话 ,是教师 的最高境界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 ,新颁布的课程

(电子版)-小班综合活动教案:谢谢叔叔阿姨

(电子版)-小班综合活动教案:谢谢叔叔阿姨

活动目标:1.初步有尊敬,热爱园内工作人员的感情。

2.学会一句感谢的话:XX您辛苦了,谢谢您!活动准备:1.教师已在常活动中(散步、离园等)带幼儿参观过工作人员的工作场所。

平时幼儿与他们有较亲密的接触。

2.幼儿园的工作人员如:园长、花工、厨师等来班上做客。

活动过程:1.欢迎客人。

教师告诉幼儿今天班上有许多的客人来访,用描述或表演的方式说明这位客人的工作性质,请小朋友猜猜他是谁。

2.与客人共度一段时光。

请客人和孩子分享一件事,如:和幼儿一起唱歌、念儿歌讲故事、吃点心、玩游戏&;&; 和孩子分享自己的工作,说说他可以帮孩子什么忙,体验工作人员对自己的关心。

3.谢叔叔阿姨。

每人说一句话感谢叔叔阿姨,如:&;&;您辛苦了,谢谢您。

建议:1.分感知厨房人员、花工等工作。

2.提醒幼儿在见到园内其他工作人员时能主动问早、问好。

3.引导幼儿帮叔叔阿姨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如:帮助花工拔草、给花浇水。

帮助厨房工作人员择菜等,爱惜叔叔阿姨的劳动果实,如:不挑食、不倒饭菜、不损坏花木等。

4.在阅读区引导幼儿自主阅读《幼儿画册》一册P18的内容。

【小班综合活动教案:谢谢叔叔阿姨】副业项目教程 https://www.hm88.vip/穷养儿怎么养?2动作能力特点:这个月的宝宝开始对挫折和失败有了鲜明体会,比如常在上下楼梯时不能正确判断台阶的高度,或在跑来要你抱的时候被自己的脚步绊倒等等。

这是一个不断失败并不断进步的过程,你的宝宝正在为此而努力,他需要你的支持和鼓励,你的一个微笑、一个拥抱都是对他的最好鼓励。

绘本介绍《小小牛顿幼儿馆百科馆》(简称小小牛顿)是台湾牛顿出版股份有限继《小牛顿科学馆》(简称小牛顿)大获成功之后,创办的又一著名原创科普品牌。

7、增减衣物学数学7杜莱的奇思妙想契合小朋友的心理特质,好玩,他们就愿意接受,而后就是模仿、学习,孩子的创意思维在杜莱的激发下不断出现引爆点,想不嗨起来都难!当然还顺带认了字、积累了语汇。

“骗”是一种理想的教育 “骗”是一种教育的智慧

“骗”是一种理想的教育 “骗”是一种教育的智慧

“骗”是一种理想的教育“骗”是一种教育的智慧教育,民生之本,强国之基。

教育,是一种唤醒,每一个生命都是一粒神奇的种子,蕴含着不为人知的能量。

教育,能够唤醒沉睡的心灵,唤醒良知和智慧,唤醒蕴藏的美好与神奇。

在当今时代,一个国家竞争力与教育是密切相关的,教育的目的不是在制造机械,而是在造成人。

我们在注重教育成才的同时,学生的心理教育也是不容忽视的。

增强学生的知识教育和心理教育是增强国家竞争性人才的前提,也是一个国家提高竞争力不可缺失的。

在教育的过程中,有一个著名的教育法则叫做“罗森塔尔效应”,也叫做“期待效应”。

这来源于一个令人震惊的故事:从前有一个世界级的大骗子,叫罗森塔尔,他是世界著名的心理学家。

有一次他到一个学校,随便挑了十几个孩子,硬说他们是天才。

结果八个月后,家长和老师们真的发现这些孩子进步明显,慢慢变成了天才。

这个教育法则恰恰说明,每个孩子都可能成为非凡的天才,但这种可能的实现,取决于我们广大教师能不能像对待天才那样的去爱护、期望,珍惜这些孩子。

简单的说,你期望孩子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孩子就可能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我们班有个学生,他叫蔡瑞,是个留级生。

学习习惯相当差,一节课四十分钟的时间,他最多只能坐个三五分钟,每天的家庭作业几乎是一个字都不动。

第一单元语文测试时,他只考了13分,整面试卷都空着不做。

看着他的试卷,我一边强压着心里的怒火,一边耐着性子找他谈话。

他说他不喜欢学习,每天回去家庭作业也没有人教,很多题他都不会做。

我便对他说:“正因为不会,你才要认认真真地学,怎么能够因为不会做就不做、不学呢?”然后,我又鼓励他说:“蔡瑞,你和大家一样,是个聪明的孩子,只是学习不够自信。

今后,在学习上遇到不懂的地方,你要主动向老师请教,老师会很乐意的帮助你。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我便每天利用课余的时间指导他把家庭作业做完,然后再跟他一起分析错题,每次看到他的点滴进步时,我都会激励他说:“学问学问,学从问开始。

教育最大的骗局:没有教不好的学生 只有不会教的老师!

教育最大的骗局:没有教不好的学生 只有不会教的老师!

教育最大的骗局: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家长和老师肩并肩站在一起,不是一加一等于二,而是一横一竖合在一起,给孩子十倍的力量,帮他去成长。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昨天,有一位当老师的朋友跟我说了这样一件事:他坐地铁的时候,旁边有两个妈妈各自带着小孩。

忙碌了一天,本来想在地铁上眯着眼睛好好休息一下,但是两位妈妈的聊天不知不觉就引起了他的注意。

其中一个妈妈好像在说自己的孩子在课堂上玩手机,结果被老师发现,老师就把她请了去,说让家里协助一下,不要让孩子沉溺在手机里。

“我让孩子拿手机,是想让孩子常给我打个电话,我又没有让他玩手机,老师那个意思我还听不出来吗?不就是说我不该让孩子带手机到学校吗?”“带手机到学校不是错,上课玩手机那才是错,可那是你老师的错,难道我还管孩子上课的事啊。

”“要我管孩子,那我还要你老师有啥用?如果讲课讲得好的话,孩子还玩手机吗?”这位妈妈愤愤不平地抱怨道,另一位妈妈也附和道:“就是这样,不是有句话说,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亏老师有脸叫你协助!”“对啊,还害我跑了一趟,不知道我有工作吗?自己不会教还浪费我的时间。

”朋友说,听到这样的话,他都心寒了。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这句话近年来非常时髦,人人都会说,人人都敢说,人人都随便说。

似乎整个社会达成了一个不成文的共识:学生有问题,那一定是老师的问题。

毕竟,为什么别人能够教好,你就不能教好?为什么隔壁班的那个跟我孩子学习成绩差不多,他的成绩上升了,我孩子却在后退?这难道不是你老师的问题吗?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在说这句话的时候大概没有想到,这句话有一天会在社会上掀起腥风血雨,成为架在老师脖子上的一把利刃吧?陈鹤琴先生说这句话的本义,只是在砥砺自己以及同行,严格自律,牢记教师的使命,珍视每一位学生。

它只是彰显了一个教育家的崇高境界,若以此来要求老师,把它作为教师的评价标准,就背离了陈鹤琴先生说这句话的本义,那就大错特错了。

言传身教,任何时候都不要对孩子撒谎

言传身教,任何时候都不要对孩子撒谎

言传身教,任何时候都不要对孩子撒谎言必信,行必果。

——孔子生命不可能从谎言中开出灿烂的鲜花。

——海涅先相信你自己,然后别人才会相信你。

——屠格涅夫诚实的人必须对自己守信,他的最后靠山就是真诚。

——爱默生说谎话的人所得到的,就只是即使说了真话也没人相信。

——伊索没有谁必须要成为富人或成为伟人,也没有谁必须要成为一个聪明的人,但是,每一个人必须要做一个诚实的人。

——本杰明·鲁迪亚德这些话是一些古今中外的名言,这都在告诉我们诚实守信是多么重要。

确实,诚信可以说是人类所有优点的基础。

在这个世界上,满腹才华者很多,但可悲的是,很多满腹才华的人是不可以信赖的,因为信赖不是依赖于才华,而是诚信。

诚信这种品质比其他任何品质都更能赢得他人的信任,也更能获得社会的尊重和尊敬。

它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是人生在世最为宝贵的财产。

而在自己的孩子面前保留这种品质,就能帮助自己的孩子挺直脊梁、光明磊落地做人,并受到别人的尊重。

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诚信的,没有父母喜欢自己的孩子撒谎。

面对孩子的撒谎行为,大部分父母都是既生气又着急,对孩子免不了训斥甚至是进行一定的惩罚。

但是这样的方法真的管用吗?事实证明,父母的这些做法很有可能会促使孩子更擅长撒谎。

其实很多时候一千句教导比不上父母自身的一个行为对孩子的言传身教所起的作用。

曾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

有一次,他的妻子要出门,儿子要跟着一起去。

她觉得小孩子跟着出门很不方便,想让孩子留在家里,就对儿子说道:“好儿子,你别哭,你在家里等着,妈妈回来杀猪给你炖肉吃,儿子听到有肉吃,立马就答应了,乖乖留在家里。

这时候的曾子暗暗把妻子的话记在了心里。

”下午,妻子从外面回来了,看到曾子正在磨刀,就惊讶地问曾子磨刀做什么。

曾子说:“杀猪给儿子炖肉吃。

”妻子笑了,说:“我那只是说说哄孩子高兴的,你怎么能当真呢?”曾子语重心长地对妻子说:“你要知道,孩子是不能欺骗的。

如果作为父母的我们说话都不算数,孩子长大后又怎么会讲信用呢?”于是,曾子与妻子一起把猪杀了,给儿子做了香喷喷的炖肉吃。

如何教育孩子避免上当受骗

如何教育孩子避免上当受骗

如何教育孩子避免上当受骗骗局和欺诈行为在现代社会中屡见不鲜,成年人都可能陷入其中,更不用说容易受到诱导的孩子们了。

因此,教育孩子避免上当受骗是每位家长应该重视的重要任务。

下面是一些方法和建议,可以帮助父母有效地教育孩子识别骗局并保护自己。

1. 启发思考能力启发孩子们的思考能力是培养他们辨别骗局的关键。

从小培养孩子的观察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让他们学会提出问题、分析信息以及从中得出结论。

通过观察身边发生的事情,引导他们思考为什么某些行为可能是骗局,让他们明白受骗的危害。

2. 培养警惕心态警惕心态对于防止孩子上当受骗至关重要。

父母应该教育孩子,在接触陌生人或陌生环境时保持警觉,不轻易相信陌生人的话。

告诉他们遇到不熟悉的人或事情时要及时向家长、老师或其他可信的成年人寻求帮助。

让孩子明白,任何人都可能是骗子,他们需要学会保护自己。

3. 明智使用互联网互联网是骗子们常用的工具之一,因此,教育孩子正确使用互联网至关重要。

父母应该教导孩子避免随意点击网页上的链接或下载不明来源的文件。

告诉他们在遇到可疑信息或陌生人尝试与他们交流时要保持警惕,并随时向家长汇报。

教育孩子们正确使用社交媒体平台,注意保护个人隐私,不泄露自己的个人信息。

4. 知识普及教育孩子有关常见骗局的知识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识别和回避。

例如,向他们普及电信诈骗、网络诈骗、投资诈骗等常见的骗术,并告诉他们什么是合法的、安全的行为,什么是可疑的、不安全的行为,以便他们在遇到类似的情况时能够迅速做出正确的判断。

5. 开展角色扮演与案例讨论通过角色扮演和案例讨论,让孩子们亲身体验和思考骗局。

可以组织家庭活动,在家里或学校里设立一些骗局场景,让孩子们扮演受骗者、诈骗者或旁观者,通过亲身经历来认识骗局的手法和特点。

此外,与孩子一起讨论真实的骗局事件,让他们思考其中的套路和解决方法,以增强他们的防范意识。

6.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正确的价值观是教育孩子避免被骗的基础。

父母应该与孩子们分享正直、诚实、守信的故事,并以身作则,成为他们的榜样。

教育孩子不撒谎的感悟

教育孩子不撒谎的感悟

教育孩子不撒谎的感悟
教育孩子不撒谎是一项重要的任务,以下是我对此的一些感悟: 1. 坦诚与信任:教育孩子不撒谎首先要建立在坦诚与信任的基础上。

作为家长或教育者,我们要以身作则,坦诚待人,让孩子学会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只有建立了彼此之间的信任,孩子才能够理解撒谎的危害,并且愿意遵循不撒谎的原则。

2. 后果与责任:教育孩子不撒谎也要教会他们理解撒谎的后果和承担责任的重要性。

孩子们需要明白,撒谎不仅会伤害别人的信任,还可能会产生严重的后果。

我们可以通过故事、案例或者生活中的实例来教导他们,让他们深刻体会到撒谎带来的后果,并且明白自己应该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3. 鼓励诚实与奖励:当孩子能够诚实地面对错误并承认自己的过失时,我们应该给予鼓励和奖励。

这样可以增强孩子们遵循不撒谎原则的动力,让他们明白诚实是值得赞赏和尊重的品质。

4. 沟通与倾听:教育孩子不撒谎也需要我们与他们保持良好的沟通和倾听的态度。

我们要给予孩子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有机会与我们分享自己的困惑、焦虑和错误。

通过倾听他们的心声,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他们的想法和感受,从而更好地引导他们走向正确的道路。

总之,教育孩子不撒谎是一个需要耐心和恒心的过程。

我们要以身作则,建立信任,教会他们理解撒谎的后果和承担责任的重要性,鼓励诚实并奖励,与他们保持良好的沟通和倾听的态度。

通过不断的
努力,我们可以培养出诚实守信的孩子,为他们未来的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欺骗”教育例悟精品文档5页

“欺骗”教育例悟精品文档5页

“欺骗”教育例悟“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的这种重要性决定了教育的艰巨性,因此被誉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教育工作者,应该积极去化解职业本身的社会压力,妥善处理在教书育人过程中碰到的各种问题,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去帮助每一位学生成长成才!这其中就包括“欺骗”教育。

不可否认,撒谎和欺骗是可耻的行为。

然而,在对孩子的教育中,有时家长和老师善意的谎言――“欺骗”教育,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欺骗”教育是指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一定的方式、方法,促使学生朝着更好的、更有利的方向发展。

老师应当根据学生的不同需要,不断营造一种适宜学生发展的环境和氛围。

教师向学生传递信息的有效性,有时并不取决于信息的真实与否,而只在于信息传递的途径和方法。

下面是几个“欺骗”教育的典型案例,这些案例表明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可以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案例一:放大优点,回避缺点在儿童的身上有很多闪光点,但如果只依靠学生自己去自我发现是比较困难的。

学生对自己的评价、认识大部分依赖成人特别是老师的评价。

必要时,老师能把他们的优点适当放大,容易使儿童一下子就体会到自己有哪些优势,从而增加他们争取更大进步的内驱力。

有一个学生,她的父母离异,无人管教,性格很怪,喜怒无常,经常和男同学打架,不服老师管教。

开学的前一天,我看见她和几个女生在操场上踢毽子,就走过去对她说:“你知道吗?我是你的班主任。

”她说:“听说了。

”接着我又说:“以前的一切都忘掉,从现在起,你是一个新生,一切都以新的面貌开始,你除了喜欢踢毽子,还喜欢别的体育项目吗?”她回答道:“还喜欢短跑,曾经在校运会上获得过第三名。

”“那么就当体育委员吧,再组织一个小毽子队,我负责给你们联系。

”这次谈话就这样结束了。

出乎意料的是,就这么两三分钟的谈话,居然对这孩子以后的成长起着如此大的作用,谈话的当天晚上,她这么小的孩子却失眠了,怎么也睡不着。

她想:这个老师太好了,这么看重我,一定要好好干出个样子,给那些看不起我的人看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值得家长、教师一看
在教育孩子的方面,我们最好睁一眼,闭一眼。

用睁着的那只眼去看孩子的优点、长处和潜力,对孩子的缺点、不足和问题,我们如果能闭起眼睛,那些缺点、不足和问题也许慢慢就不存在了。

一、学会“欺骗”可能是教育的最高境界
有一个世界级的大“骗子”,叫罗森塔尔,他是世界著名的心理学家。

有一次他到一个学校,随便挑了十几个孩子,硬说他们是天才,结果八个月后,学校的校长和老师们真的发现这些孩子进步明显,慢慢变成了天才。

这个骗局后来被称为“罗森塔尔效应”,也叫“期待效应”。

几乎任何一个学教育的老师都知道这个“骗局”。

凡是能从中悟出点道理的,掌握这个“骗术”的,都成为优秀老师了。

可惜的是,很多老师知道这个
“骗局”,却因为自己长有一双慧眼,不能睁一眼闭一眼,而把孩子身上的问题看得清清楚楚,最后没能成为最优秀的老师。

二、最好的教育就是告诉孩子:你是优秀的
我做了这么多年教育,最近突然明白,为什么我能让孩子比较喜欢我,在教育上取得了一点小成绩,原来我也是一个“骗子”。

两周前,有四个孩子吃过饭跑到我的办公室嘻嘻哈哈,一个个像猴子一样不安稳。

我跟孩子们说,如果谁能先坐下来,我就看他的眼睛,再告诉他聪明不聪明。

孩子们立即安静下来了。

我先告诉他们:老师在全国各地见过无数的小朋友,只要看一下眼睛,就能知道谁聪明,谁不聪明。

当我一个一个看过去的时候,大部分孩子的眼中流露的是期待,但有一个孩子显然带着一些担忧,也许他自认为不太聪明。

然后我开始发表结论:一个一个告诉他们,是聪明的孩子。

然后我说:“老师觉得很奇怪呀,怎么你们四个小朋友都是聪明的孩子呢?”我又故意重看了一遍,再次强调没看错,每个都是聪明的孩子。

这时,每个孩子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微笑,坐得也特别端正。

仔细回想几十年的教育生涯,像这样类似的情况数不胜数。

教育原来是这么简单的事。

最好的教育原来是“骗”孩子们,告诉他是最优秀的就行了。

从这个角度讲,最优秀的老师其实就是父母,父母在孩子小的时候都是孩子第一任老师,而且每个都是“骗术”高超的优秀老师。

当孩子来到这个世界后,无任何知识技能,无任何掌控自己的力量。

这时,他们的内心充满着恐惧,唯有用哭声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喜怒哀乐。

这时爸爸妈妈成为孩子人生遇到的第一个“骗子”,他们会不断告诉孩子,他是天下最聪明的人,他是天下最漂亮的人。

即使孩子讲话口齿不清,家长也会说孩子越来越进步了,即使孩子只能往前走一步就跌倒了,父母也会竖起大拇指说孩子太厉害了。

正是在这种“骗术”下,孩子找到了学习、成长、改变的动力,向着完善自己的方向前进着。

其实,一无是处的孩子是因为被父母“骗”得认为自己是优秀的,他才真的慢慢成为优秀的孩子。

经常有家长向我说着自己的苦恼,说自己的孩子很幼稚,不像别人家的孩子懂事。

一般我都会恭喜这位家长。

因为,当一个孩子还比较幼稚的时候,他给了家长“骗”他的机会。

如果一个孩子看起来少年老成,他对父母的“骗”已经不以为然,甚至嗤之以鼻,认为无聊,那么教育将失去一个最有力的武器。

老说孩子爱学习,孩子慢慢就会养成爱学习的习惯。

为什么“骗”会有如此巨大的威力?
人的行为形成最大的秘密是:先定为,再装为,后变为。

比如,我们希望孩子是个爱学习的人。

就可以用以上三步来实现:
1、先定为:用尽一切方式说孩子是爱学习的。

对孩子说他是爱学习的好孩子。

对别人说他是爱学习的好孩子。

平时就把他当作是爱学习的好孩子对待。

2、再装为:孩子刚开始的时候,可能对你说的话莫名其妙,但是当他经常听到别人把他当作爱学习的榜样宣传时,他就可能会去尝试一下爱学习的感觉。

一旦孩子有任何爱学习的表现,立即会得到他人的肯定:他果然是个爱学习的孩子。

那这个孩子就会在这些人面前表现得爱学习,即使不是真的爱学习,他装也得装成爱学习的样子。

周围说他爱学习的人越多,他装的范围越广;他周围说他爱学习的人坚持越长时间,他装的时间就越久。

3、后变为:当这个孩子经常装成爱学习的样子,慢慢的就形成了一种习惯。

他觉得他就是这样的人,爱学习是他本来就有的状态,于是他真的成为爱学习的好孩子了。

俗话说,谎言说一千遍也会变成真理,如果所有人都相信某个人是什么人,那他一定会变成什么人。

心理学家曾经研究得出结论:想让别人变成什么样的人,就以他是什么样的人来对待他。

优秀的老师和父母正是有意或者无意遵循了这个原理,他们把孩子先定为优秀的,聪明的,有爱心的……然后,孩子在这些老师或父母面前就装成这种人,最后他们真的成为了这种人,老师或父母的教育也取得了成功。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当你不断告诉孩子他不够优秀的时候,其实你也是个“骗子”,只不过把孩子“骗”成了一个不优秀的人而已。

原来“骗”是一种教育的智慧,教育的成功与否就在于你如何“骗”孩子。

如果你希望你的孩子优秀,请你“骗”他说,他就是优秀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